构造可变和模块化局部收敛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163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构造可变和模块化局部收敛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光纤终端,并且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在光纤网络中为服务供应商与用户之间提供局部收敛点的光纤终端,所述局部收敛点具有小的形状系数并且为构造可变和模块化的。
背景技术
在光纤网络中的光纤终端可称为局部收敛点(local convergence points; LCP)、光纤分配终端(fiber distribution terminals ;FDT)、光纤分配集线器(fiber distribution hubs ;FDH)等等。这样的光纤终端通常是可储藏光纤连接点、接头和分路器的柜体或包壳。所述分路器将来自网络操作员或服务供应商的光信号分成众多光信号以分配给用户。这使得能够在光网络中在连接到终端并且向用户住宅延伸的光纤上传输光信号。因此,光纤终端在网络操作员或服务供应商与用户之间提供用于光纤和光信号的收敛点。所述收敛点为网络操作员或服务供应商提供管理能力。尽管如此,当前的光纤终端缺乏有益于配置全光纤接入网的特征和设计,尤其对于宽带服务供应商(诸如有线电视公司)及其他(包括但不限于)电话公司、竞争性的本地交换运营商(Competitive Local Exchange Carrier ;CLEC)和市政当局来说。

发明内容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包括在光纤网络中作为局部收敛点的光纤终端。所述光纤终端具有一包壳,所述包壳具有底座和罩壳,以此界定盒内空间。具有至少一条光纤的馈线电缆和具有至少一条光纤的配线电缆分别通过馈线电缆口和配线电缆口收纳入所述盒内空间。 可移动底盘设置在所述盒内空间中,并且可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可移动底盘具有分路器支架区、盒体区和停驻区。至少一个盒体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盒体区内。具有可移动设置于其中的分路器模块的分路器模块支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分路器支架区内。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光纤和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光纤通过所述盒体而光学连接。可以通过所述分路器模块在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光纤和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光纤之间实现光学连接。在此情况下,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光纤连接到所述分路器模块的输入光纤光学,其中所述光信号被分成数个输出光信号,所述输出光信号由分路器支线形式的输出光纤传播。所述数条输出光纤或分路器支线中的一条连接到用于向用户住宅进行分配的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光纤。另外,所述输出光纤或分路器支线中的一条可连接到在所述停驻区内的连接器支架。通过将至少一个盒体和所述分路器模块可变地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底盘中,所述盒内空间的构造可变。所述至少一个盒体可以是馈线盒和/或配线盒。
当所述包壳闭合时,所述可移动底盘设置在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上, 所述可移动底盘邻接所述底座背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中。当所述包壳开启时,所述可移动底盘自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上,所述可移动底盘从所述底座部分延伸并且偏离所述罩壳倾斜。所述第二位置有助于访问所述盒子和所述分路器模块。同样当所述包壳开启时,所述可移动底盘可能放置在所述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三位置上,所述可移动底盘放置在所述罩壳中。当可移动底盘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提供了对所述底座中光纤管理区的访问。
防护挡板可移动地附接至所述可移动底盘。所述防护挡板在覆盖位置与升起位置之间旋转或枢转。在所述覆盖位置上,所述防护挡板覆盖包括所述分路器模块支架、所述馈线盒、所述配线盒和所述停驻区的所述可移动底盘的至少一部分。


图1是安装于缆股的空中环境中并且罩壳开启的光纤终端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正面透视图,,该图示出接头支架模块、馈线盒、配线盒、装设于可移动底盘中的连接器支架单元以及其他位于其中的元件; 图2是移除了光学元件的图1中光纤终端的正面透视图,其图示用于在可移动底盘中装设接头支架模块、馈线盒、配线盒的导轨,并且图示用于在可移动底盘中装设连接器支架单元的停驻区; 图3是图1中光纤终端的左侧立面图,其图示罩壳、可移动底盘与光纤终端和可移动底盘处于延伸位置的底座之间的连接组件; 图4是图1中光纤终端的右侧立面图的局部详细图,其图示可移动底盘与底座之间的连接组件; 图5是图1中开启的光纤终端的正面透视图,其中防护挡板覆盖接头支架模块、馈线盒、配线盒、装设在可移动底盘中的连接器支架单元; 图6是罩壳闭合的图1中光纤终端的右侧立面图,其图示所述可移动底盘处于底座位置的布置; 图7是图1中光纤终端的正面透视图,其图示处于覆盖位置的可移动底盘和装设在底座中的元件; 图8是其中没有装设分路器模块的分路器模块支架的俯视透视图; 图9是包括装设于其中的分路器模块的图7中分路器模块支架的俯视透视图; 图10是盒体的俯视透视图,该盒体具有前部和后部、遮盖后部的盒体罩壳和处于前部第一位置上的框架组件; 图11是框架组件旋转至第二位置的图10中盒体的俯视透视图; 图12是盒体罩壳开启的图10中盒体的俯视透视图,其示出在后部中装设底座的第一装设侧面上的装设区; 图13是盒体罩壳开启的图10中盒体的俯视透视图,其示出装设在所述第一装设侧面上的装设区中的接头支架; 图14是盒体罩壳开启的图10中盒体的俯视透视图,其示出装设在第一装设侧面的装设区中的CWDM模块; 图15是盒体罩壳开启的图10中盒体的俯视透视图,其示出装设在所述第一装设侧面上的装设区中的多光纤适配器和连接器; 图16是图10中盒体的仰视平面图,其示出装设在后部中装设底座的第二侧面上的缓冲管松弛存储器; 图17是图10中盒体的仰视透视图,其示出图13中的缓冲管松弛存储器; 图18A是装设在可移动底盘中的导轨的正面透视图; 图18B是图18A中导轨的背面透视图; 图19是示出光纤布线和介于盒体接头托盘、馈线盒、配线盒、分路器模块和在光纤终端中的连接支架之间的连接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方框图; 图20是方框图,其示出光纤布线和在光纤终端内构造为交叉连接的连接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21是用于将光纤终端悬挂于空中环境中的缆股上的缆股附接组件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22是示出光纤终端内的端口和应变消除装置以及接地组件的底座局部详细透视图; 图23A和2 是图1中光纤终端的正立面图,所述光纤终端装设在安装有基座罩壳和移除了基座罩壳的基座上,该图示出基座装设托架; 图24A是图1中光纤终端的正立面图,所述光纤终端通过可倾斜框架来装设于“鼓形箱”样式支撑件上; 图24B是装设在图24A中“鼓形箱”样式的支撑件上的光纤终端的俯视透视图,其中可倾斜框架经过调整来使光纤终端以一角度倾斜以有助于访问光纤终端; 图25是图1中光纤终端的正立面图,所述光纤终端通过吊架附接组件来装设于 “鼓形箱”样式支撑件上,从而将光纤终端挂在悬吊框架上; 图沈是装设在搁置架上的图1中光纤终端的俯视透视图; 图27是装设在墙体上的图1中光纤终端的俯视透视图; 图观是装设在柱体上的图1中光纤终端的俯视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详细参考实施例,在附图中图示了实施例的实例,其中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些而不是所有实施例。实际上,这些构思可体现为许多不同形式并且本文中不应认为是限制性的;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以便本公开满足适用法律要求。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将用于指代相同元件或部分。
在详细描述中公开的实施例包括光纤终端,其也可称为局部收敛点(local convergence points ;LCP)、光纤分配集线器(fiber distribution terminals ;FDH)、光纤分配终端(fiber distribution hubs ;FDT)等等,该光纤终端是高度通用的组合件,其容易访问光纤并且具有被布线到和/或被设置在用于用户配置的光纤终端中的光学元件。 光学元件可包括(但不限于)接头托盘、接头支架、光信号供应源和波长管理元件(包括 (但不限于)分路器模块、波分多路调制器/多路分离器(wave division multiplexers/demultiplexer ;WDM)等等)、光纤连接模块、连接器支架块、连接器支架、光纤适配器和连接器、布线导轨和/或布线夹具。另外,如本文所用的术语“分路器模块”应理解为包括任何形式的光能分割、耦合或波长管理设备,所述波长管理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无源分路器、 熔融双锥形耦合器(fused biconic taper coupler ;FBT)、波分多路调制器/多路分离器 (wave 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demultiplexer ;WDM)、稀疏波分多路调制器 / 多路分离器(coar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demultiplexer ;CWDM)、密集波分多路调制器/多路分离器(dens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er/demultiplexer ;DWDM)等等。
光纤终端可包含界定盒内空间或其他包壳和至少一个电缆入口的壳体。光纤终端可构造为通过至少一个入口收纳至少一条包含一或多条光纤的光学馈线电缆。如本文所用的术语“馈线电缆”应理解为包括(但不限于)传输电缆、回程传输电缆等等。同样,光纤终端可被构造成通过至少一个入口中的另一个收纳至少一条包含一或多条光纤的光学配线电缆。如本文使用的术语“配线电缆”应理解为包括(但不限于)分支电缆、引入电缆等等。可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模块在馈线电缆中的一或多个光纤与所述配线电缆中的一或多个光纤之间建立光学连接。术语“连接模块”和“盒体”可互换使用,并且如本文所用的所述术语应理解为包括任何用于光纤互连的模块、盒体面板等等。因此,从服务供应商的中心站、交换站、输入端等等通过馈线电缆中的光纤传播的光信号,也可通过所述配线电缆中的光纤传播并且延伸至用户住宅。另外,光纤终端可被构造成通过至少一个光纤连接模块在一或多条馈线电缆之间和/或一或多条配线电缆之间建立光学连接。以此方式,在采用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FTTX光纤网络中,可在服务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建立光连通性。
位于包壳内部的所述分路器模块和连接模块可按需要而构造可变。这样,光纤终端可被构造成具有与任何规模、设计或结构的光纤网络相容的大小和成本。作为非限制性实例,光纤终端可被构造成用于集中分路结构,在集中分路结构中,分路器模块将馈线电缆光纤中一条光纤上的光信号分成用于在配线电缆的光纤上向用户住宅分配的多个光信号。 替代或另外地,光纤终端可被构造成用于分配的分路结构,其中,分路器模块将馈线电缆光纤中的一条光纤上的光信号分成多个光信号,所述光信号随后传输到用于在分配给用户住宅之前进行附加分路的一或多个其他光纤终端。这样,光纤终端最初可被构造成用于较小的用户住宅群,诸如小的住宅区和开发阶段,以便用户住宅在开发中可成本有效地连接。然而,由于光纤终端是模块化的,因此光纤终端随后可被重新构造成用于较大的开发,并且可通过在住宅中包含附加元件来连接。作为另一非限制性实例,光纤终端可被构造为以环状拓扑结构互连的多个光纤终端中之一者,该环状拓扑结构用于使不同波长的光信号能够沿光纤网络的多路分配部分传输。CWDM或DWDM可被用作增/降多路调制器来降低和增加在环状拓扑结构中光纤终端中的一或多者上的波长。另外,作为又一非限制性实例,光纤终端可被构造成不具备分路器模块功能,并且被用作交叉连接和/或互连设备。此外,可将任何类型的光学或电子、有源或无源元件设置在光纤终端的盒内空间。以此方式,光纤终端可根据应用而精确构造,从而避免不必要元件和功能的成本。
此外,光纤终端被设计成通用的,以便它可以普遍装设在不同环境中,而无需修改或重新设计。就此而言,光纤终端可装设在缆股、墙体、柱体、基座、搁置架上或“鼓形箱”中, 以提供与服务供应商(包括有线电视服务供应商)当前装设偏好性的兼容性。另外,可密封光纤终端以供地下安装用。光纤终端构造可变和模块化的其他益处是,只须储存有限数量的部件并且所需构造可就地完成。而且,可提供内部接合能力(尤其是在密封组合件中), 而无需附加包壳。因此,光纤终端可回避用外部包壳来接合连接电缆的需要,从而降低了成本。
可在地平高度处理光纤终端,然后将其安置于空中缆股,或从基座/手孔提升并在附近处理。当处理完成时,光纤终端可被安置于缆股或基座/手孔上。这样,可在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上处理光纤终端。因此,除了从手孔提升以外,可能没有必要拆卸或移动光纤终端来实现布线连接、执行测试等等。
光纤终端可在户外或户内使用,例如,用于在多用户住宅单元(multiple dwelling unit ;MDU)应用。馈线电缆和配线电缆光纤可存在于连接光纤终端和在光纤终端之间的相同电缆中,从而节省设备费用。通过保持馈线光纤和配线光纤处于独立的缓冲管或缓冲带中,可在所述光纤终端的盒内空间内分别管理这些光纤。可提供光纤终端,用于铠装电缆及那些具有金属元件的电缆的接地和结合。接地可以是简单的共用接地,或者是提供接地金属元件的调整的接地。光纤终端以较小形状系数和其可被装设而受到访问和连接的方式来提供容量和多样性。
光纤终端可由任何类型的材料制造,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和/或金属。另外,光纤终端可包含具有至少两个部分的包壳,所述两个部分界定包壳和/或使包壳界定盒内空间。所述部分可以是底座和铰链式连接的罩壳,以便包壳可通过旋转一或多个底座和罩壳来开启或闭合,以允许访问盒内空间。当闭合时,底座和罩壳可相遇。然后,包壳可通过适当的锁闩机构和/或密封材料对环境密封。另外,在包壳上可形成伸出部或凸缘。伸出部和/或凸缘可铰链式附接至所述部分并且伸展出至少一部分包壳的长度。当包壳闭合时, 伸出部或凸缘可在底座和罩壳之间界面的上方伸展,用于保护包壳不透雨和/或不透水。
光纤终端可具有其他特征和属性,包括(但不限于)独立的包壳接头支架,所述包壳接头支架可通过将另一馈线电缆部分接合至馈线电缆的过量光纤来使多个光纤终端级连在一起。这样,多个光纤终端可级连或串联来以较小而美观的痕迹或形状系数覆盖较广的服务区。光纤终端可被构造成接纳截短和非截短、内部接合和预连接器化的电缆,并且能够容纳在同一光纤终端内的不同电缆入口。馈线电缆和配线电缆可从对接构造的一侧或者从两侧进入光纤终端。因此,光纤终端的入口可具有集线器和/或索环,使馈线电缆和/或配线电缆直接进入光纤终端。替代或另外地,入口可具有安设于其中的光纤适配器,从而提供光纤电缆以在包壳上与光纤终端内部布线的光纤进行光学连接。因此,馈线电缆和/或配线电缆可作为未加工电缆进入光纤终端的包壳,或作为连接器化/预连接器化电缆与光纤终端互连。以此方式,光纤终端可接纳现场安装的连接器或预连接器化的连接器,诸如得自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Hickory, N. C.)的(仅举几例)MTP、0ptiTap 和 OptiTip 光纤连接器。
术语“光纤电缆”和/或“光纤”包括所有类型的单模和多模光波导,所述光波导包括一或多根光纤,所述光纤可被涂覆、着色、缓冲、带化和/或在电缆中具有其他组织化或防护结构,诸如一或多个管、增强构件、护套等等。同样,其他类型的合适光纤包括弯曲不敏感光纤,或用于传播光信号的任何其他就便介质。弯曲不敏感光纤的例子是可购自Corning Incorporated 的 ClearCurve 多|莫光纤。
适合于容纳一或多个分路器模块、盒体和/或停驻区的可移动底盘可设置在光纤终端内部。可移动底盘提供嵌套在包壳的盒内空间中的内部盒内空间。分路器模块可移动地设置在分路器模块支架中,然后所述分路器模块支架可移动地设置在可移动底盘中。 从分路器模块输出的分路器支线可停驻在停驻区内的连接器支架中,直到需要连接用户为止。当连接用户时,可用的分路器支线可从储存任何松弛的停驻区布线至布线导轨上。分路器支线可连接至在盒体中的一个内被指定的光纤适配器。盒体内的光纤适配器可被构造成在插入适配器的连接器之间提供光学连接。可使分路器支线保持较短长度,以助于管理并防止缠结。
光纤终端可被构造用于任何数量的用户住宅。这可通过分路器模块和盒体的数量和类型来实现。分路器模块可提供等分或非等分,和/或可以是光强度或波分多路调制器/ 多路分离器类型。举例而言,如果光纤终端要寻址1 个用户住宅,那么可使用四个1 X 32 分路器模块。如果用户住宅数目增加,那么可增加额外的分路器模块。另外,可使用任何其他数量或光信号分割倍数的分路器模块,包括(但不限于)1 X 4、1 X 8和1 X 16或任何其他 IXN光信号分割倍数。另外,可使用其他信号分割倍数,例如(但不限于),可用于提供冗余馈线光信号的2XN分路器。此外,可增加或减少盒体的数量和类型以解决特定光网络要求。例如,盒体可以是馈线盒或配线盒。馈线盒和配线盒可使用单一平台或框架以允许可互换性。同样,例如,通过插入一或多个用于预期功能(诸如接合或多光纤连接)的元件, 馈线盒和配线盒的构造可变。因此,馈线盒和配线盒可同时起到连接板和接头托盘的作用。 可移动底盘可被构造成允许光纤贯通以及在可能没有均一分组用户住宅的区域中的其他无效性。
就此而言,图1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纤终端10。光纤终端10在电信或数据网络中为现场技术人员提供便捷的访问和局部收敛点以安装、构造和重新构造介于馈线电缆和配线电缆之间的光纤连接。光纤终端10被构造成使一或多个馈线电缆12中所提供的一或多个光纤可容易且轻松地与一或多个配线电缆14中的一或多个光纤相互连接。馈线电缆12也可称为“上游”或“网络端”电缆。配线电缆14也可称为“下游”或“用户端”电缆。术语“上游”或“网络端”意味着光纤、光纤电缆或光学连接(视情况而定)被提供于中心转接点、中心站、输入端等等与光纤终端10之间。术语“下游”或“客户端”意味着光纤、光纤电缆或光学连接(视情况而定)被提供于终端用户与光纤终端10之间。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光纤终端10图示于空中安装设施内,但是光纤终端10也可在其他安装环境中安装,如本文将进一步论述。在图1所示的天线设备中,光纤终端悬挂在缆股16上。缆股可以是两个支撑件(诸如,电线杆(未示出))之间的一根缆索,用于向光纤终端10提供升高、不合常规且安全的安装,但其仍然容易被现场技术人员或其他被授权人员所访问。在这种情况下,光纤终端10可通过呈悬架组件18形式的附接组件悬挂在缆股16上。可包括两个悬架组件18,其中每个悬架组件18位于光纤终端10的各侧。悬架组件18使光纤终端10可调节地装设在缆股或其他高架式支座(参见图21)的悬挂方位。 如本文将论述,其他附接组件可用于在其他安装环境中装设光纤终端。另一缆股16在图1 中示于光纤终端10下方。通常,缆股16可以是具有约12英寸各自独立缆股的缆索。在图 1所示的实施例中,构建光纤终端10以在两根缆股16之间装配。
在图1中图示的光纤终端包含包壳20,所述包壳20含有底座22和罩壳对,该罩壳24铰接附着至底座22且在其上开启并且界定盒内空间25。例如,底座22和罩壳M可用诸如铝或其他金属、塑料或热塑性塑料的刚性材料制成。如图6所示,当罩壳M在底座 22上闭合时,底座22和罩壳M用来隔离和保护光纤终端10的内部元件。参看图1,在本实施例中包壳20是大致狭长矩形的小形状系数结构。包壳20尺寸可与接续盒等同,但具有类似于较大柜体的便利入口和出口。在一实施例中,包壳20可具有约22英寸的总长度、 约9. 5英寸的总宽度和约10英寸的总高度。光纤终端10可装设在标准的空中缆股和基座安装设施上。尽管如此,可能的存在其他尺寸和形状。罩壳M可通过罩壳铰链观沿下边缘26铰接附着至底座22。以此方式,当罩壳M从底座22开启时,可以围绕罩壳铰链观旋转罩壳对。为了限制终端罩壳M从底座22的开启量,可将连接组件30附接于罩壳M与底座22之间(参见图3和图4)。连接组件30可以用一或多个具有确定几何形状、长度和互连设计的支架形式来提供,以限制罩壳M的开启,并且提供如本文进一步论述的其他功能。密封垫23或其他类型的天气/环境密封件可被安置在包壳20的界面或边缘上,当闭合时,底座22和罩壳M在所述界面或边缘处相遇。这样,光纤终端10可用于室外和埋设应用。另外,当罩壳M闭合到底座22上时,罩壳M可通过一或多个紧固件32 (在图1中以拉闩的形式示出)紧密固定于底座22。可使用任何其他类型或形式的紧固件,包括例如螺栓、螺钉等等。
继续参看图1并参看图2和图3,可移动底盘34设置在光纤终端10的盒内空间 25中,并且通过包壳托架36、37和连接组件30附接至包壳。可移动底盘34可按诸如“嵌套”在盒内空间25内部的方法对齐盒内空间25,从而在盒内空间25中提供内部空间。可移动底盘34包含分路器支架区38、盒体区40和停驻区42。这使得可移动底盘34能够支撑一或多个可移动地设置于分路器支架区38中的分路器模块支架44,以及一或多个可移动地设置于盒体区40中的馈线盒46和/或配线盒48。具有用于收纳连接器化的分路器支线320的连接器支架322的连接器支架块50可设置在停驻区42中。
双铰链组件52附接于可移动底盘34与罩壳M之间。双铰链组件52包括第一底盘铰链M和第二底盘铰链56,二者通过铰合板58连接。第一底盘铰链M在第一板边缘 60处连接到铰合板58,而第二底盘铰链56在第一板边缘60对面的第二板边缘62处连接到铰合板58。底部铰链座64从底盘底部66延伸出,并且在第一底盘铰链M处附接到双铰链组件52。因此,第一底盘铰链M将铰合板58铰链式连接至底部铰链座64,从而连接至可移动底盘34。罩壳铰链托架68附接至罩壳24。第二底盘铰链56将铰合板58铰链式连接至罩壳铰链托架68,从而连接至罩壳M。
另外,防护挡板70可铰链式附接至可移动底盘34。防护挡板70在覆盖位置与升起位置之间枢转或旋转。在图1、图2和图3中,图示防护挡板70处于升起或开启位置,而在图5中,图示防护挡板70处于覆盖或放下位置。在升起位置,防护挡板70允许访问分路器模块支架44、馈线盒46、配线盒48和连接器支架块50。布线夹具72可附接至防护挡板 70内部。布线夹具72布线、组织和维持被布线至分路器模块支架44、馈线盒46、配线盒48 和连接器支架块50以及被布线于它们之间的光纤。另外,当防护挡板70处于升起位置时, 布线夹具72自动将布线光纤从分路器模块支架44、馈线盒46、配线盒48和连接器支架块 50处移动开。这样,布线光纤仍然可访问,但如果现场技术人员希望访问分路器模块支架 44、馈线盒46、配线盒48和连接器支架块50中的一或多个来构造或重新构造光纤终端10, 那么不会以此方式访问。这样的构造或重新构造可包括插入、移除和/或重新设置分路器
11模块支架44、馈线盒46、配线盒48和连接器支架块50中的一或多个。这样的构造或重新构造还可包括布线、连接或改变一或多个光纤的布线或连接。在任何此类情况下,现场技术人员可容易地访问光纤,这是这样构造和/或重新构造所必需的。
在图5中,图示防护挡板70处于覆盖位置。在覆盖位置,当光纤终端10开启时, 防护挡板70提供保护以防任何与分路器模块支架44、馈线盒46、配线盒48和连接器支架块50不慎的直接接触。另外,在覆盖位置,防护挡板70保证并保护光纤(例如)在底座 22与罩壳M或任意其他构造或元件之间不被夹紧或被拦截,尤其当光纤终端10开启或闭合时。此外,当光纤终端10闭合时,防护挡板70处于覆盖位置。这样,当光纤终端10闭合时,防护挡板70为装设在包壳20内部的元件提供额外的外界影响防护。
现在参看图2,可移动底盘34包含第一底盘侧面74、第二底盘侧面76、底盘顶部 78、底盘底部80和底盘背部82。可移动底盘34具有与底盘背部82相对的前开口 84。盒体区40中的底盘底部80由一系列从底盘背部82延伸至前开口 84的指状物86形成。顶部铰链座88从底盘顶部78延伸出并且将底盘顶部78附接至挡板铰链90。挡板铰链90使防护挡板70可利用导架92在覆盖位置与升起位置之间旋转。导架92通过挡板销94被可旋转地固定至防护挡板70。附接至第一底盘侧面74的第一底盘销96插入在导架92中切出的导槽98内。以此方式,防护挡板70在挡板铰链90上的覆盖位置与升起位置之间旋转, 当防护挡板70移动时可使导架92移动。这归因于沿第一底盘销96移动的导槽98。本文所述的任何销,包括(但不限于)挡板销94和第一底盘销96,可以是任何类型或形式的销或突出物,包括(但不限于)光洁突出部或具有某种摩擦材料以控制移动或旋转速度的突出部,和/或允许移动和/或旋转的螺母、垫圈和螺栓的组合物。
使用带有连接组件30的双铰链组件52,使得可移动底盘34可相对于底座22和罩壳M位于多个位置。所述多个位置包括图1、图3和图4所示的延伸位置、图6所示的底座位置和图7所示的覆盖位置。如图6所示,当光纤终端10闭合时,可移动底盘34处于底座位置。尽管如此,如图3所示,当罩壳M开启时,可移动底盘34自动从底座22向外延伸出额外的距离。另外,当可移动底盘34伸出时,其向上或远离罩壳M倾斜。
可移动底盘34能够通过双铰链组件52和连接组件30的作用而设置在延伸位置。 连接组件30包括可移动附接至罩壳M的罩壳连接托架100,以及可移动地附接至包壳20 和第一底盘侧面74上的可移动底盘34的底盘连接托架102。第一罩壳连接托架102可以是双托结构,该双托结构由穿过罩壳托架座108中的孔和罩壳连接托架100第一末端106 中的孔被插入的罩壳销104来附接至罩壳托架座108上的罩壳对。这使罩壳连接托架100 的第一末端106可以围绕罩壳销104旋转。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由穿过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的第一末端112中的孔被插入的第一弹簧柱塞110来附接至第一包壳托架36。这使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的第一末端112可以围绕第一弹簧柱塞110旋转。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还通过从可移动底盘34突出的第一底盘销96附接至可移动底盘34。第一底盘销96穿过位于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的第一末端112与第二末端114之间的孔插入。罩壳连接托架100和第一底盘连接102可通过联杆销116连接,该联杆销116穿过罩壳连接托架100的第二末端118和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的第二末端114中的连锁孔插入。
在罩壳M闭合的情况下,可移动底盘34的一部分设置在底座22内。因此,可移动底盘34朝向前开口 84的一部分可从下边缘26延伸出一定距离“X”,如图6所示。可移动底盘34伸出的部分可包括底盘顶部78、第一底盘侧面74、第二底盘侧面76和底盘底部80 的某些部分,以及设置在可移动底盘34内的任何分路器模块支架44、馈线盒46、配线盒48 的一部分。在图3和图6中表示为“X”的距离可以是任何长度。例如,“X”可以是大约3. 8 英寸。当罩壳M打开时,罩壳连接托架100在联杆销116处拉起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 使得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环绕第一弹簧柱塞110旋转。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围绕第一弹簧柱塞110的旋转推动了第一底盘销96,迫使可移动底盘34移动离开底座22并且向上远离罩壳M倾斜。这导致可移动底盘34从包壳延伸出一段距离,该距离从包壳20的背部上测量,在图3中表示为“y”。距离“y”可以是任何长度。例如,“y”可以是大约6.1英寸。 “X”与“y”之间的差值在图3A中被表示为“z”,并且是在罩壳M开启时可移动底盘34从底座22延伸出的额外距离。通过以上例子,按照6. 1英寸(y)-3. 8英寸(x) = 2. 3英寸(ζ) 来计算,该距离可能是大约2. 3英寸。另外,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围绕第一弹簧柱塞110 和第一底盘销130的旋转引起可移动底盘34的前开口 84枢转或远离罩壳M倾斜。在图 3中,图示可移动底盘34以角度θ倾斜,该角度从垂直于包壳背部106的轴处测量。角度 θ可以是任何度数。例如,角度θ可以是大约5. 3度。
同样,当光纤终端10闭合时,铰合板58可与底盘底部80大致平行对齐。当光纤终端10开启时,铰合板58可环绕第一底盘铰链M和第二底盘铰链56旋转。铰合板58可以旋转,直到其在罩壳M完全开启时与底盘底部80大致垂直为止。
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底盘连接托架120在第二底盘侧面76上附接至第二包壳托架37。第二底盘连接托架120由穿过第二底盘连接托架120的第一末端IM中的孔被插入的第二弹簧柱塞122来附接至第二包壳托架37。这使第二底盘连接托架的第一末端IM 可以围绕第二弹簧柱塞122旋转。第二底盘连接托架120还通过从可移动底盘34穿过位于第二底盘连接托架120的第二末端1 上的开缝伸出的第二底盘销1 来附接至可移动底盘34。另外,第二底盘连接托架120附接至位于第一末端IM与第二末端1 之间的底盘枢销125。当罩壳M开启时第二底盘连接托架120围绕第二弹簧柱塞122的旋转推动了第二底盘销126,从而压迫可移动底盘34。
再次参看图1和图2,分路器模块支架44经导轨132上的前开口 84设置在分路器区38中,所述导轨132以相对的导轨对被装设在底盘顶部78和底盘底部80上。这样,分路器模块支架44可被插入可移动底盘34,从而从可移动底盘34移除或重新设置于可移动底盘34中。类似地,馈线盒46和配线盒48可移动地设置在盒体区40中装设在底盘顶部 78和底盘底部80上的导轨132上。装设在盒体区40中底盘底部80上的导轨132各自装设在多个指状物86中的一个上。馈线盒和配线盒可成邻接对齐方式设置在可移动底盘34 中。为了提供光纤布线效率,馈线盒46可邻近彼此设置,并且配线盒48可邻接彼此设置。 由于馈线盒46和配线盒48可移动地设置在可移动底盘34中的导轨132上,所以馈线盒46 中的一或多个和配线盒48中的一或多个可被插入可移动底盘34,从而从可移动底盘34移除或重新设置于可移动底盘34中。因此,分路器模块支架44、馈线盒46和配线盒48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在可移动底盘34中被分别且独立地插入、移除和重新设置,从而实现光纤终端10的模块化和构造可变。
当可移动底盘34设置在延伸位置时,分路器模块支架44、馈线盒46、配线盒48和连接器支架块50对于现场技术人员变得更易访问,以便对光纤终端10在安装时或安装后进行初始构造,和/或对光纤终端10进行后续重新构造。这样的构造和/或重新构造可包括增加或除去一或多个分路器模块支架44、馈线盒46或配线盒48,如上所述。另外,这样的构造或重新构造可包括光纤148、150从馈线电缆12或配线电缆14到装设在光纤终端10 的盒内空间25中的不同元件的布线。例如,这样的布线可包括将分路器支线从停驻区42 中的连接器支架移动至配线盒48 (或反之亦然),以及其他构造改变,从而提供或中止对用户的服务。
现在参看图7,图示当光纤终端10开启时可移动底盘34设置在覆盖位置。为了将可移动底盘34设置到覆盖位置,拔出第一弹簧柱塞110和第二弹簧柱塞122,以使得第一底盘连接托架102从第一包壳托架36分离,并且第二底盘连接托架120从第二包壳托架 37分离。因此,拉起第一弹簧柱塞110和第二弹簧柱塞122使可移动底盘34与底座22分开。由于可移动底盘;34与底座22分开了,因此可移动底盘34随后可围绕双铰链组件52 从延伸位置旋转至覆盖位置。将可移动底盘34设置在覆盖位置允许访问底座22内部和装设于其中的元件。当可移动底盘34旋转至罩壳M中的位置时,铰合板58可环绕第一底盘铰链M和第二底盘铰链56旋转。铰合板58可以旋转,直到其在可移动底盘34处于覆盖位置时与底盘底部80大致平行为止。
如图7所示,一或多个包壳接头托盘134可装设在光纤管理区135内底座22中的盒内空间25中。另外,光纤管理区135可包括分别从馈线电缆12和配线电缆14提供光纤 148、150管理的元件。为了有助于光纤管理,两条布线导轨136可从底座22中的盒内空间 25延伸。另外,一或多个布线夹具72装设在底座22中。装设在底座的另一元件可以是接地组件138,图示所述元件附接至底座22的一侧。馈线电缆12和配线电缆14穿过包壳20 中的入口 140进入光纤终端10。在图6中,图示入口 140位于底座22的第一壁142和第二壁144中,但端口 140可位于包壳20上的任何位置。
入口 140可以是具有标准集线器和/或索环功能的通过型端口。或者,入口 140 中的一或多个可具有安设于其中的光纤适配器。光纤适配器可以被构造以收纳单个光纤连接器或多个光纤连接器,包括(但不限于)例如由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Hickory, NC)市售的SC、LC、MTP, OptiTap 或OptiTip 适配器。一旦处于包壳20内部,则移除馈线电缆12和配线电缆14上的护套146,以使光纤148、150在包壳内部分别布线。也可提供如图22所示的应变消除装置。图6图示光纤148、150在底座中的布线。光纤148、150环绕电缆导管136且穿过电缆夹72布线。以此方式,布线导轨132和布线夹具72管理光纤 148,150的布线并且调节任何松弛以提供组织化安装。这使现场技术人员可以有效且容易地调节光纤148、150的长度并识别特殊的光纤148、150。馈线电缆12 —个部分的光纤148 中的一或多条可布线至包壳接头托盘134,其中它们接合至馈线配线电缆12另一部分的光纤148中的一或多条。这样,多条光纤终端10可级连或串联起来。
现在参看图8和图9,将论述分路器模块支架44的结构和分路器模块152的装设。 其中未装设分路器模块152的分路器模块支架44图示于图8中,而具有分路器模块152的分路器模块支架44图示于图9中。分路器模块支架44包含分路器平台154,以及从分路器平台巧4上大致垂直延伸的正面156和背面158。前边缘160往回向背面158弯曲或延伸。以此方式形成正面156有助于若干功能。这样的功能可包括将分路器模块支架44插入可移动底盘34中的分路器区38内、从可移动底盘34中的分路器模块支架区40移除分路器模块支架44以及在从可移动底盘34移除时运载分路器模块支架44。另外,通过以此方式形成正面,正面156可保护、组织并且布线输入分路器模块152的光纤和从分路器模块 152输出的分路器支线。
后边缘162向正面156弯曲或延伸。后边缘162的第一末端164和第二末端166 向下弯曲。这样,分路器模块152的背面可装配在后边缘162之下以及背面158的第一末端164和第二末端166内部。分路器模块152的背面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不具有有引出线罩159的末端。侧定位片168和前定位片170从分路器平台IM伸出。侧定位片168 使呈侧对侧构造的分路器模块152对齐,而前定位片170使呈前对后构造的分路器模块152 对齐。这可以参见图8而了解,该图示出以三叉对齐方式装设在分路器模块支架44中的三个分路器模块152。侧定位片168(隐藏在图8中)以三叉对齐方式使分路器模块152对齐,而前定位片170使分路器模块152的背部抵靠背面158并在第一末端164与第二末端 166之间的后边缘162之下对齐。
分路器平台IM具有两个边侧172,所述两个边侧172从分路器平台IM伸出并往回向内弯曲以形成支架轨174。各支架轨174具有贯穿其弯曲部分180的第一支架定位槽176和第二支架定位槽178。以此方式,当把分路器模块支架44插入可移动底盘34或从可移动底盘34移除分路器模块支架44时,支架轨174中的一条可衔接装设在分路器支架区38中底盘顶部78的导轨132并在其中滑动,而支架轨174中的另一条可衔接装设在分路器支架区38中底盘底部80的导轨132并在其中滑动。设计两条支架轨174,以使得任一条可衔接底盘顶部78或底盘底部80中的导轨132并在其中滑动。无论在那种情况下, 分路器模块支架44可首先以背面158插入分路器区38,使得可从可移动底盘34的前开口 84访问正面156,以提供对输入分路器模块152的光纤和从分路器模块152输出的分路器支线的访问。当分路器模块支架44插入可移动底盘34时,第一支架定位槽176和第二支架定位槽178衔接形成于导轨132中的突出物,如本文将根据图18A和18B更详细地论述。
在图10-17中示出馈线盒46和配线盒48。因为馈线盒46和配线盒48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是可互换的,所以当提及结构时,术语“盒体”将与两个元件符号46、48—同使用。应当理解,盒体指的是馈线盒46和配线盒48两者中的一者或两者。尽管如此,必要时将在讨论中使用术语“馈线盒”和“配线盒”来区分这两者,例如当论述装设在各者中的不同元件时。盒体的可互换性可以经济地储备部件。
现在参看图10,图示盒体46、48具有前部182和后部184。后部184具有盒体罩壳 186、盒体前壁188、第一盒体侧面190、第一盒体侧面190对面的第二盒体侧面192和盒体后壁194。在图10中,图示盒体罩壳186处于盒体46、48的后部184上方的闭合位置。第一盒体侧面190和第二盒体侧面192从前部182延伸至盒体后壁194,并且与盒体后壁194 以弧形结构196连接,而未在此处形成拐角。盒体前壁188通过第一盒体侧面190和第二盒体侧面192中形成的侧缝198来附接至第一盒体侧面190和第二盒体侧面192。盒体罩壳186设置在后部184上并且可在盒体前壁188、第一盒体侧面190、第二盒体侧面192或盒体后壁194上具有一或多个铰接点200,以使盒体罩壳186可以在开启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在图10展示的实施例中,铰接点200被设置在第一盒体侧面190上。当盒体罩壳186 闭合时,罩壳舌片202摩擦装入舌片凹口 204以可释放地保持盒体罩壳186处于闭合位置。 或者,盒体罩壳186可以不被铰接,但可被设计成脱离后部184完全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在盒体前壁188、第一盒体侧面190和第二盒体192侧面中的一或多者上提供罩壳舌片202,以通过将罩壳舌片202摩擦装入舌片凹口 204中来使盒体罩壳186附接至后部 184。同样,另一选择为,盒体罩壳186可以可滑动地附接至后部184。
光纤适配器206延伸穿过盒体前壁188中的孔眼(隐藏在图10中)。以此方式, 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一末端210设置于并通往前部182内,而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二末端 212设置于并通往后部184内,如图11所示。光纤适配器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接纳光纤连接器的适配器。举例而言(但并非限制),这样的光纤适配器可以是SC、LC、单工和/或双工光纤适配器。另外,尽管在图10-17中的盒体被示出具有12个光纤适配器,但可使用任何数目的光纤适配器。第一盒体侧面伸出部214和第二盒体侧面伸出部216延伸进入前部182。
前部182包含具有第一边框220、第二边框222、平板2M和前框226的框架组件 218。第一边框220在第一枢销228(隐藏在图10中)处枢轴地附接至第一盒体侧面伸出部214。第二边框222在第二枢销230处枢轴地附接至第二盒体侧面伸出部216。凸起232 形成于第一盒体侧面伸出部214和第二盒体侧面伸出部216的外侧上。凸起232分别衔接第一边框220和第二边框222中的各个保持孔234。如图10所示,当衔接于保持孔234内时,凸起232可释放地将第一边框220和第二边框222保持在第一框架位置。
敞开式圆柱形电缆导管238形成于第一边框220和第二边框222的远端240上。 第一盒体侧面伸出部214和第二盒体侧面伸出部216各自具有锥形末端M2。当框架组件 218处于第一框架位置时,第一盒体侧面伸出部214的锥形末端242位于第一边框220的远端240上的敞开式圆柱形电缆导管238中。当框架组件处于第一框架位置时,第二盒体侧面伸出部216的锥形末端242位于第二边框222的远端240上的敞开式圆柱形电缆导管 238 中。
平板2M在第一边框220和第二边框222的远端之间延伸,并且为布线至盒体46、 48的光纤提供支撑。底板2M与盒体前壁188被访问区244隔开,使得访问区244邻接于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一末端210。底板2M可具有其中形成的加强件236以提供额外的强度和刚性。通过邻接于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一末端210处来定位,访问区244提供访问光纤适配器206的指状物以有助于插入和移除光纤末端上的光纤连接器M6。前框2 从平板224的前边缘248上大致垂直地延伸,并且用于将布线至盒体46、48的光纤保持在底板 224上或保持在底板2M处。另外,提供框架电缆导管250以维持、组织和布线光纤。
现在参看图11,图示框架组件218处于第二框架位置。施加于前框226的手动压力从保持孔234释放凸起232,并且使框架组件218枢转最多约90度角。从第一盒体侧面伸出部214和第二盒体侧面伸出部216伸出的挡块254限制框架组件218进一步枢转。通过将框架组件218枢转至第二框架位置,可为提供更多对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一末端210 的访问以初始安装、构造和/或重新构造光纤至盒体。
现在参看图12,图示盒体的盒体罩壳186开启,露出后部184的内部。具有第一装设侧面258和第二装设侧面260 (参见图16和图17)的大致平坦的平面装设底座256在盒体前壁188、盒体后壁194、第一盒体侧面190和第二盒体侧面192之间延伸并且被它们界定。以此方式,可界定装设区262用于装设光学元件和将光纤布线至光学元件。盒体布线导轨264从第一装设侧面258大致垂直地延伸并且沿着平行于盒体后壁194和弧形结构 196(其中盒体后壁194连接到第一盒体侧面190和第二盒体侧面19 的线路行进。盒体布线导轨264被构造成在装设区262中布线、组织和维持光纤,包括穿过盒体后壁194中的访问口 266进入装设区沈2的任何光纤。另外,盒体布线舌片268从盒体布线导轨264和第一装设侧面258伸出,以有助于光纤布线。
元件装设孔270可在第一装设侧面258与第二装设侧面260之间延伸。元件装设孔270可用于可互换地装设由舌片附接至装设插入物的光学元件,所述舌片与元件装设孔270中的一或多个配对并摩擦装入其中。以此方式,不同的光学元件可以可移除地装设在装设区沈2中,使得如某些应用所必需的那样,盒体46、48可被初始构造并且随后重新构造。例如,配线盒48中的一个可具有装设在装设区沈2中的接头托盘,而馈线盒46中的一个可具有装设在装设区沈2中的稀疏波分多路调制器(coar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demultiplexer ;CffDM)。随后,可通过移除CWDM并在装设区洸2中装设接头托盘来重新构造馈线盒46。此外,可通过移除接头托盘并在装设区沈2中装设多光纤连接器来重新构造配线盒48。因此,元件装设孔270允许可变地构造盒体46、48以解决光网络的特定需求。替代或另外地,可使用其他用于在装设区262中装设光学元件的方式,例如 (但不限于)使用紧固件、粘合剂和Velcro 紧固件及其中一或多者的组合。
图13、图14和图15示出带有插入物沈3的盒体46、48的三个示范性实施例,该插入物263具有通过装设孔设置于其中的光纤元件。图13示出带有设置于盒体46、48中的接头支架308的插入物沈3。图14图示带有设置于盒体46、48中的CWDM模块267的插入物。图15图示带有多光纤适配器269和设置于盒体46、48中的多光纤连接器308的插入物沈3。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另一多光纤连接器308可被插入多光纤适配器沈9的另一末端。多光纤电缆,诸如带形电缆,可从多光纤连接器308延伸出。多光纤电缆中的光纤可分叉开来,并且延伸至和连接入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二尾端212。替代或另外地,多光纤连接器308可不连接至盒体46、48中的多光纤适配器沈9。相反,可提供足够的多光纤电缆以使多光纤连接器308可以从盒体46、48延伸至包壳20壁,并且在该处连接至装设在入口 140中的多光纤适配器沈9。换句话说,储存在盒体46、48中的多光纤电缆松弛部的一部分可从盒体46、48中展开和移除。尽管如此,多光纤电缆中的光纤仍然可与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二尾端212连接。这样,可在装设于入口 140中的多光纤适配器269与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二尾端212之间建立光学连接。应当理解,提供图13、图14和图15以示出盒体46、48的模块化和可构造特征,而非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可设置在盒体46、48中的元件数量和/或类型。另外,尽管在图13、图14和图15中示出了光纤元件,但在盒体46、48中也可设置电子元件。
继续参看图12,第一装设侧面258具有在邻接盒体前壁188的位置处向第二装设侧面260倾斜的斜面271。这为装设区262中的光纤提供充足空间来连接至光纤适配器206 的第二尾端212。访问开口 272可从第一装设侧面258贯穿装设底座256延伸到第二装设侧面沈0。访问开口 272可用来在第一装设侧面258与第二装设侧面260之间布线光纤。
参看图16和图17,图示了第二装设侧面沈0。在图16和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 缓冲管松弛存储器274被装设至第二装设侧面沈0。缓冲管松弛存储器274通过元件装设孔270可移除地装设至第二装设侧面沈0,如上文就第一装设侧面258所论述的那样。缓冲管松弛存储器274可用于在进入盒体46、48的光纤中储存和组织任何松弛。当装设至第二装设侧面沈0时,可设置缓冲管松弛存储器274以有助于光纤缓冲管松弛在缓冲管松弛存
17储器274上的安置。此举可通过拉起附接至可伸缩集线器278的保持板276来实现。当可伸缩集线器278延伸时,在保持板276与盒体46、48的其余部分之间形成间隙观0,如图17 所示。间隙280允许光纤缓冲管松弛部安置在缓冲管松弛存储器274上。一旦光纤缓冲管松弛被安置在缓冲管松弛存储器274上,则可伸缩集线器278可通过推进支承底板276闭合或至少部分闭合间隙280来收回。
继续参看图10-17,盒体轨282从第一盒体侧面190和第二盒体侧面192伸出。盒体轨282具有第一盒体定位槽284和第二盒体定位槽观6。以此方式,当插入盒体46、48或从可移动底盘;34移除盒体46、48时,盒体轨282可衔接装设在盒体区40内的底盘顶部78 底盘底部80中的导轨132并在其中滑动。设计两条盒体轨174以使得任一条均可在底盘顶部78或底盘底部80中的导轨132内滑动。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盒体46、48可首先以后部184插入盒体区44,以便前部182从可移动底盘34的前开口 84延伸出来以提供对输入盒体46、48的光纤的访问。各盒体轨282具有第一盒体定位槽284和第二盒体定位槽观6。 当盒体46、48插入可移动底盘34时,第一盒体定位槽284和第二盒体定位槽286衔接形成于导轨132中的突出物,如本文将就图18A和图18B更详细论述的那样。
在这方面,提供图18A和图18B以使导轨132的结构得到更详细的论述。导轨132 的正面观8图示于图18A中,而导轨132的背面四0图示于图18B中。导轨132可以是大致狭长的结构。两面导轨壁292从导轨132的正面延伸以在它们之间形成轨沟四4。装设钩296延伸出导轨132的背面290并且装入底盘顶部78和底盘底部80中的装设开缝(未在图18B中示出),使导轨132可以可移除地装设至底盘顶部78和/或底盘底部80。对齐销298设置于底盘顶部和底盘底部中的对齐孔内(未在图18B中示出),以保持导轨132处于恰当对齐。
第一突出物300和第二突出物302形成于轨沟四4内。第一突出物300和第二突出物302具有可回弹的屈曲性,使它们可以反复向导轨132的背面290屈曲并且向导轨132 的正面288弹回。另外,第一突出物300和第二突出物302各自包含侧坡304。当将接头模块支架44和/或盒体46、48插入导轨132时,支架轨174和/或盒体轨282 (视情况而定) 与轨沟294衔接。当支架轨174和/或盒体轨282接触第一突出物300时,支架轨174或盒体轨282接触侧坡304并且迫使第一突出物300向导轨132的背面290屈曲。在第一突出物300向导轨132的背面290屈曲的情况下,支架轨174和/或盒体轨282可沿轨沟滑动,直到第二支架定位槽178和/或第二盒体定位槽286衔接第一突出物300为止。在那里,第一突出物300可以通过插入第二支架定位槽178和/或第二盒体定位槽观6向导轨 132的正面288弹回,从而将接头模块支架44和/或盒体46、48可释放地锁定在可移动底盘34中。此举提供第一停止位置,在该位置处接头模块支架44或盒体46、48可以部分地从可移动底盘34延伸出来。
对接头模块支架44和/或盒体46、48施加压力导致支架轨174和/或盒体轨282 屈曲第一突出物300,从而使第二支架定位槽178和/或第二盒体定位槽286脱离第一突出物300,从而使接头模块支架44和/或盒体46、48沿轨沟294滑动。接头模块支架44和/ 或盒体46、48随后可沿轨沟294滑动,直到第二支架定位槽178和/或第二盒体定位槽286 衔接第二突出物302为止。同时或几乎同时,第一支架定位槽176和/或第一盒体定位槽 284衔接第一突出物300。再次发生上文所述过程,但这一次第一突出物300屈曲并且随后
18弹回以插入第一支架定位槽176和/或第一盒体定位槽观4。并且第二突出物302屈曲并且弹回以插入第二支架定位槽178和/或第二盒体定位槽观6。此举提供第二停止位置,在该位置处可将接头模块支架44和/或盒体46、48可释放地锁定在可移动底盘34中。
现在参看图19,方框图根据示范性实施例图示光纤终端10内的元件和光纤布线。 如图19所示的方框和使方框互连的线条仅用于图解和便于解释,并非一定想要指明元件和/或光纤的任何具体数量。在图19中,示出馈线电缆12的两个部分进入光纤终端10。 馈线电缆12可延伸出或光学连接到服务供应商的中心站、中心交换站、输入端等等。如上文所论述,当处于光纤终端10内时,馈线电缆12和配线电缆14上的护套146被移除。来自馈线电缆12的一个部分的光纤148布线至包壳接头托盘134,其中它被接合到来自馈线电缆12的另一个部分的另一光纤148。馈线电缆12的另一个部分随后可布线至另一光纤终端10’或其他光纤网络设备。以此方式,多于一个光纤终端10、10’可光学连接到同一馈线电缆12,该馈线电缆12提供光纤终端10、10’的级连或串联。例如,馈线电缆12可包含 72条光纤。如果在光纤终端10、10’各者内使用12条光纤148,那么可在同一馈线电缆12 上级连6个光纤终端10、10’。尽管如此,每当光纤148被接合,光信号可能会有一些衰减, 这是应当考虑的。
一或多条光纤148可从馈线电缆12布线至馈线盒46并且连接至装设在馈线盒46中的多光纤连接器310。多光纤连接器310可以是如由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Hickory, NC)市售的MTP连接器。馈线盒46可包含接头支架308。来自多光纤连接器 310的光纤312可布线至盒体接头托盘310,其中光纤312被接合到布线至在馈线盒46中装设的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一末端210的连接器化光纤314。连接器化跨接线316可直接从馈线盒46中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二末端212中的一个布线至配线盒48,并且连接至配线盒48中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二末端212中的一个。
连接器化引出线318可从馈线盒46中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二末端212中的另一个布线至分路器模块152并且输入分路器模块152中。通过输入分路器模块152中的连接器化引出线(或输入分路器支线)318传播的光信号可被分成多个光信号,各个光信号通过从分路器模块152输出的独立的分路器支线320传播。分路器支线320可以是连接器化引出线。输出分路器支线320中的一或多条可布线至停驻区42中连接器支架块50上的连接器支架322,或布线至配线盒48。布线至配线盒48的输出分路器支线320可连接至配线盒 48中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二末端212。接头支架308可被装设于配线盒48中。连接器化光纤3 可从配线盒48中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一末端210布线至盒体接头托盘310并且接合至配线电缆14中的光纤150。配线电缆14随后可从光纤终端10向光纤网络中的用户住宅布线。另外,最初布线至连接器支架322的输出分路器支线320可从连接器支架322 移除并且布线至配线盒48并且连接至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二末端212。以这些方法,在馈线电缆中的光纤与配线电缆中的光纤之间建立光学连接,从而使服务供应商中心站、中心交换站、输入端等等与用户住宅之间能够实现光连通性并且从而实现光通讯服务。
现在参看图20,其中图示构造成交叉连接的光纤终端10的方框图。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两条馈线电缆12进入光纤终端10。馈线电缆12中的每一条均具有48条光纤 148。尽管在该实施例中的馈线电缆12具有48条光纤148,但馈线电缆12也可具有任何数量的光纤。馈线光纤148布线至馈线盒46并且连接至光纤适配器206的第一末端210。多光纤跨接线316随后可连接至馈线盒46中每一个的第二末端212。尽管在图20中,跨接线316的光纤被示出为连接至各馈线盒46处以相同1至48对齐的光纤适配器,但那仅为便于说明。因此,跨接线316中的光纤可按照特殊应用的需求连接至任何顺序或对齐的光纤适配器。
现在参看图21,其中示出悬架组件18的详细图。悬架组件18通过将光纤终端10 悬挂在两个支撑件(诸如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缆股缆索上而用于光纤终端10的空中安装。 另外,悬架组件18可用于将光纤终端10悬挂在基座内的悬杆上,如本文进一步所论述的那样。悬架组件18通过包壳座330可调节地附接至光纤终端10。包壳座330具有两个附接孔332,所述附接孔332可用于将包壳座附接至光纤终端10。包壳座中的垂直开缝334适合于收纳从悬架338延伸出的悬架销336。垂直开缝334使悬架组件18可以垂直调节以适应任何特殊的空间结果。螺母和垫圈组合物336可用于将悬架销336紧固至包壳座330。 当紧固至包壳座330时,悬架板340装入从包壳座330的顶部344和底部346延伸出的沟件342。通过悬架板340装入沟件342,可保证稳定地支持悬架338。
悬架338具有垂直延伸至并且终止于弯曲悬片348的悬架板340。舌片350具有夹具附接孔352,该夹具附接孔352在与悬片348垂直的平面中垂直延伸。夹销3M包含托架末端356、夹具末端358和设置于托架末端356与夹具末端358之间的立方体部分360。 夹销354穿过托架末端356处的夹具附接孔352插入,并在该处被螺母362固定。夹具末端358处的夹销3M穿过第一夹具件366和第二夹具件368中的方形开口 364插入。第一夹具件366和第二夹具件368具有相似的对置凹口 370。可在第一夹具件366与第二夹具件368之间引导缆股16或悬杆(二者均未在图21中示出),以使得缆股或悬杆与凹口 370 对齐。立方体部分360略小于方形开口 364以使其可以装入两个方形开口 366之内,但阻止第一夹具件366和第二夹具件368旋转。螺母372附接至夹具末端358并且被紧固抵靠第二夹具件368。当螺母372被紧固时,其迫使第二夹具件368抵靠第一夹具件366,从而挤压第二夹具件368相对于第一夹具件366之间的缆股16或悬杆,并且阻止光纤终端10 移动。
可切除包壳座330的一部分以形成把手374。当包壳座330附接至光纤终端10 时,把手374可用于提升光纤终端以有助于将缆股托架组件18附接至缆股16。如果包壳座 330附接至光纤终端10的两端,那么在将缆股托架组件附接至缆股16时,两个把手374均可用于提升和稳固光纤终端。
现在参看图22,图示具有应变消除构件380和接地组件138的盒内空间25的一部分。馈线电缆12或配线电缆14可穿过入口 140进入包壳20。移除护套146使光纤148、 150可以在包壳20内分别布线。调节夹381可将馈线电缆12或配线电缆14附接至应变消除构件380中的一个,以向馈线电缆12或配线电缆14提供应变消除。接地线151可从馈线电缆12或配线电缆14布线至接地组件140。
在图22的实施例中,图示可调整的接地组件138。接地组件138提供铠装电缆和那些具有金属元件的电缆的接地和结合。附接至接地线151的接线器139连接至绝缘板143 处的接地嵌钉141。接地螺母145将接地嵌钉141紧固至接地板147。当接地螺母145被紧固时,接地线151穿过接地嵌钉141接地至接地板147并且接地至用于光纤网络的系统接地。然而,当松开接地螺母145时,接地嵌钉141由于绝缘板143而与地面绝缘。因此,接线器139和接地线151也与地面绝缘。由于接地线151与地面绝缘,所以可通过使用射频(radio frequency ;RF)信号测试而在光纤网络中不同的点识别馈线电缆12或配线电缆 14。从馈线电缆12或配线电缆14的一端传输RF信号,并且在另一件设备或终端处的馈线电缆12或配线电缆14的另一末端处检测RF信号。
现在参看图22A和图22B,图示光纤终端10装设至基座386。在该实施例中,光纤终端10可装设于垂直方向,与如图1所示装设的缆股相反,图1所示缆股可能通常在水平方向上。换句话说,光纤终端10的纵轴“L”可定向于大致垂直的方向。另外,光纤终端10 的最大横向尺寸“W”可小于基座罩壳388的内径“d”。这样,基座罩壳可以套在光纤终端 10上,使光纤终端可以用于在标准基座安装设施中,而无需重新设计基座386,如图22A所示。图22B图示使用基座托架390装设光纤终端10的详细图,该基座托架390紧固至基座 386和光纤终端10的包壳20。
现在参看图24A和图MB,图示光纤终端10装设至“鼓形箱”或低剖面基座400。 通常,多系统经营商(multiple system operators ;MS0)使用鼓形箱支撑件400来储藏节点,从而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coax),以及储藏放大器来加强作为分布网络的一部分的 coax信号。因此,鼓形箱支撑件400已经发展成为用于CATV应用的规则的、可接受的设计和尺寸。在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实施例中,光纤终端10可被装设至规则的、可接收迎的鼓形箱支撑件400,而无需任何修改或重新设计。光纤终端可使用支撑组件402装设至鼓形箱支撑件400。支撑组件402可适合于向光纤终端10提供倾斜运动。换句话说,支撑组件 402可使光纤终端10可以向上倾斜不同的倾斜度“ Φ,,并且被设置成不同的倾斜度“ Φ ”, 该倾斜度“ Φ ”从鼓形箱支撑件400的顶部403的平面上测量,该平面大致接近水平。用这样的方式倾斜光纤终端10可导致光纤终端10对于现场技术人员来说更容易访问,从而有助于现场技术人员安装、构造或重新构造光纤终端10。另外或替代地,支撑组件402的一或多个点可被可调节地装设至鼓形箱支撑件400。以此方式,光纤终端可从鼓形箱支撑件400 的顶部403升起,以同样为现场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访问或执行光纤终端10的有效校平。
在这方面,图24Α示出处于收起位置的光纤终端,其与鼓形箱支撑件400的顶部 403的平面大致平行,并且大致水平。图24Β示出处于倾斜位置的光纤终端。框架组件402 通过框架底座404附接至鼓形箱支撑件。框架底座404可以是大致矩形的敞开式框架结构, 其具有第一侧面411、第二侧面413、第一末端415和第二末端417并且界定其内的框架区 405。框架底座404可被制作成得以装配在鼓形箱支撑件400的顶部403上的尺寸。框架底座404通过一或多个可调节的框架支撑托架407附接至鼓形箱支撑件400。在图24Α和图24Β所示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四个框架支撑托架407,两个在第一侧面411上并且两个在第二侧面413上。可使用任何数量的框架支撑托架407。框架底座404可在第一侧面411 和第二侧面413上具有框架开缝406。在框架开缝406的至少一部分中,沿第一侧面411 和第二侧面413形成多个倾斜凹口 408。在第一侧面411上的倾斜凹口 408与在第二侧面 413上的倾斜凹口 408对齐。倾斜托架410可以是大致的“ζ”形并且可在第一侧面411和第二侧面413处附接至框架底座404。另外,倾斜托架410还可附接至终端搁置架412。
现在还参看图ΜΒ,示出了框架组件402相对于鼓形箱支撑件400处于倾斜的方位。倾斜托架410的框架末端414具有框架销416。各个倾斜托架410上的一个框架销406 向由框架底座404形成的框架区405延伸。框架销416插入框架开缝408,使框架销416可以沿框架开缝408移动。倾斜托架410中各者上的托架末端418在终端搁置架412的两个对边上可旋转的附接至终端搁置架412。托架末端418通过从终端搁置架412延伸出的搁置架销420可旋转的附接至终端搁置架412。终端搁置架412通过枢轴销4 可旋转地附接至第一枢轴末端422第一侧面411上和第二侧面413上的第二枢轴末端424。
当框架销416沿开缝406移动时,倾斜托架410迫使终端搁置架412倾斜,从而迫使光纤终端10倾斜。当第一枢轴末端422和第二枢轴4M环绕枢轴销4 旋转时,终端搁置架412倾斜。框架销416沿开缝405移动也致使托架末端418环绕搁置架销420旋转。 框架销416继续沿开缝406移动,直到它们到达凹口 408中的一个为止。框架销416可设置于第一侧面411上的凹口 408中的一个内,并且对齐第二侧面413上的凹口 408中的一个。凹口 408可位于第一侧面411和第二侧面413上,以与光纤终端10的某些倾斜度配合, 所述倾斜度取决于框架销416在开缝406中位于何处,和/或框架销416设置于哪个凹口 408内。在图15A和图15B所示的实施例中,终端搁置架412和光纤终端10能以0、10、50 和70度的增量“ Φ ”倾斜。然而,应当理解,可将支撑组件402设计成使光纤终端10以任何度数的增量倾斜。
继续参看图24Α和图24Β,框架支撑托架407具有用于附接至鼓形箱支撑件400的附接开缝428。附接开缝4 适合于收纳紧固件,例如(但不限于)螺栓、垫圈和螺母的组合物。当紧固件被紧固时,固定了鼓形箱支撑件400上方的支撑组件402(在该位点)的高度。因此,通过将紧固件选择性定位在附接开缝4 中,安装者/技术人员可以调节鼓形箱支撑件400上方的支撑组件402的高度。该调节能力可以有助于支撑组件402的安装,例如解决校平需求。另外,该调节能力可以为安装者/技术人员构造和重新构造光纤终端10 提供更好的对光纤终端10的访问性。
现在参看图25-28,给出了说明光纤终端10的其他安装类型的实施例。
在图25中,示出光纤终端装设在鼓形箱支撑件400中,该鼓形箱支撑件400类似于图24A和图24B所示的那个鼓形箱支撑件。然而,在图25所示的实施例中,光纤终端10 的包壳20被悬挂在附接至鼓形箱支撑件400的悬杆460上。通过与如图1所示可将包壳 20悬挂在缆股16上的同一方式,悬架组件18可用于将包壳20悬挂在悬杆460上。
在图沈中,示出光纤终端10装设至搁置架500。搁置架500可位于中心站、中心交换台等等。搁置架装设托架502可用于通过适当的紧固件将光纤终端10的包壳20附接至搁置架500,所述紧固件可包括(但不限于)螺栓和螺母的组合物等等。通常,光纤终端 10可朝向搁置架500的顶部定位,以便馈线电缆12和配线电缆14 (未在图沈中示出)随后可从光纤终端10布线至位于搁置架500上方的电缆盘(未在图沈中示出)。
现在参看图27,示出光纤终端10装设在与壁600垂直的方向。壁600可以处于多用户住宅单元(MDU)的一个房间内,以使得光线终端10为该MDU提供局部收敛点。壁托架 602可用于通过适当的紧固件将光纤终端10的包壳20装设至壁。取决于壁由哪种材料来建造,这样的紧固件可包括(但不限于)锚定螺栓、软螺栓、混凝土锚定件等等。
现在参看图观,示出光纤终端10装设至大致垂直的支撑件700,诸如电线杆。支撑件700可以是空中安装的一位点,其并不能为如图1所示的缆股装设而访问缆股。杆托架702可用于通过适当的紧固件将光纤终端10的包壳20装设至支撑件700。取决于杆体是由哪种材料来建造,这样的紧固件可包括(但不限于)钉子、木螺钉、披杆金属带条等等。
22 应了解,本发明将不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且修改和其他实施例旨在包括在随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发明旨在涵盖所提供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它们归入随附权利要求书和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尽管本文使用了特定术语,但它们仅用于通用性和描述性意义,而并非为了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纤终端,包含包壳,其具有界定盒内空间的底座和罩壳;馈线电缆口,用于将具有至少一条光纤的馈线电缆收纳入所述盒内空间;和配线电缆口,用于将具有至少一条光纤的配线电缆收纳入所述盒内空间;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支架,其设置在所述盒内空间中;和至少一个盒体,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盒内空间中,其中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至少一条光纤和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至少一条光纤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盒体光学连接,并且其中通过将所述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支架和所述至少一个盒体中的至少一个可变地设置在所述盒内空间中,所述盒内空间的构造可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终端,进一步包含设置在所述盒内空间中的可移动底盘, 其中所述可移动底盘包含分路器支架区和盒体区,并且其中所述一个分路器模块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分路器支架区内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盒体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盒体区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终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分路器模块支架中,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具有输入光纤和数条输出光纤,并且其中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至少一条光纤光学连接至所述输入光纤,并且其中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至少一条光纤光学连接至所述数条输出光纤中的一条,并且其中通过可变地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盒内空间的构造可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可移动底盘包含停驻区,并且进一步包含设置在所述停驻区内的数个连接器支架,其中所述数条输出光纤中的至少一条布线至所述停驻区内的所述数个连接器支架中的一个。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可移动底盘可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包含所述可移动底盘,当所述包壳闭合时,所述可移动底盘邻接所述底座背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包含所述可移动底盘,所述可移动底盘部分地从所述底座延伸出并且远离所述罩壳倾斜,并且其中当所述包壳开启时,所述可移动底盘自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纤终端,进一步包含所述可移动底盘与所述罩壳之间的双铰链组件,其中所述双铰链组件。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第三位置包含所述可移动底盘,当所述包壳开启时,所述可移动底盘设置在所述罩壳中。
10.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光纤终端,进一步包含防护挡板,其可移动地附接至所述可移动底盘,并且可在覆盖位置与升起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处于所述覆盖位置的所述防护挡板覆盖包括所述分路器模块支架、所述至少一个盒体和所述停驻区的所述可移动底盘的至少一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纤网络装置,其中当所述包壳开启时,所述防护挡板可从所述覆盖位置移动到所述升起位置,并且其中所述防护挡板移动与所述可移动底盘的移动无关。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终端,进一步包含在邻接所述底座的盒内空间中的光纤管理区,其中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光纤和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光纤中的至少一个被布线并且储存。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当所述可移动底盘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光纤管理区可被访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盒体是馈线盒,并且其中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光纤光学连接至所述馈线盒。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盒体是配线盒,并且其中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光纤光学连接至所述配线盒。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配线盒和所述馈线盒是可互换的。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盒体包含由前壁分隔的前部和后部,并且其中光纤适配器装设于所述前壁中并且在所述后部与所述前部之间延伸,并且其中所述前部具有可枢转的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枢转,并且其中所述第二位置扩大对所述光纤适配器的访问。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至少一个光学元件可释放地装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盒体中。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光学元件包含分路器托盘、波分多路调制器、多光纤连接器适配器和缓冲管松弛存储器中的至少一个。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包壳通过缆股附接组件装设至缆股,其中所述缆股是处于升高方位的两个支撑件之间的缆索。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缆股附接件包含把手,并且其中所述光纤终端可由所述把手来提升。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包壳通过支撑组件在鼓形箱支撑件顶部装设至所述鼓形箱支撑件,其中所述支撑组件被构造成使所述光纤终端倾斜一定度数,所述度数是从所述鼓形箱支撑件的所述顶部的平面上测量。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一定度数是在约0-70度的范围内。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包壳装设至基座,并且基座罩壳适合于覆盖所述包壳。
2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可移动底盘包含数条导轨,所述导轨布置成相对的导轨对。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盒体包含轨道,当所述至少一个盒体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底盘中时,所述轨道衔接所述导轨。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包含轨道,当所述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底盘中时,所述轨道衔接所述导轨。
28.一种光纤终端,包含包壳,其具有界定盒内空间的底座和罩壳;可移动底盘,其设置在所述盒内空间中,其中所述可移动底盘可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其中通过将至少一个馈线盒和至少一个配线盒可变地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底盘中,所述盒内空间的构造可变。
29.如权利要求观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包含所述可移动底盘,当所述包壳闭合时,所述可移动底盘邻接所述底座的背面设置在所述底座中。
30.如权利要求观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包含所述可移动底盘,其部分地从所述底座延伸出并且远离所述罩壳倾斜,并且其中所述可移动底盘自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光纤终端,进一步包含所述可移动底盘与所述罩壳之间的双铰链组件。
32.如权利要求观所述的光纤终端,其中所述第三位置包含所述可移动底盘,当所述包壳开启时,所述可移动底盘设置在所述罩壳中。
33.一种用于将光信号从服务供应商分配到用户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提供包壳,其具有界定盒内空间的底座和罩壳;馈线电缆口,其用于将具有至少一条光纤的馈线电缆收纳入所述盒内空间;和配线电缆口,其用于将具有至少一条光纤的配线电缆收纳入所述盒内空间;将可移动底盘设置在所述盒内空间中,其中所述可移动底盘包含盒体区;将至少一个盒体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盒体区,并且其中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至少一条光纤和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至少一条光纤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盒体光学而连接,和其中通过将所述至少一个馈线盒和所述至少一个配线盒可变地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底盘中,所述盒内空间的构造可变。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可移动底盘包含分路器支架区,并且进一步包含将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支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分路器支架区内;和将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分路器模块支架中,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具有输入光纤和数条输出光纤,并且其中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至少一条光纤光学连接至所述输入光纤,并且其中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至少一条光纤光学连接至数条输出光纤中的一条,并且其中通过可变地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分路器模块中的一个,所述盒内空间的构造可变。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作为光纤网络中局部收敛点的构造可变的光纤终端(10)。所述光纤终端具有包壳(20),所述包壳具有界定盒内空间的底座(22)和罩壳(24)。具有至少一条光纤的馈线电缆(12)和具有至少一条光纤的配线电缆(14)分别穿过馈线电缆口和配线电缆口被收纳入所述盒内空间(25)。可移动底盘(34)设置于所述盒内空间中,并且可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可移动底盘具有分路器支架区(38)、盒体区(40)和停驻区(42)。盒体(46、48)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盒体区内。具有可移动设置于其中的分路器模块的分路器模块支架(44)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分路器支架区内。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光纤和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光纤穿过所述盒体而光学连接,还可以穿过所述分路器模块而光学连接。在此情况下,所述馈线电缆的所述光纤光学连接至通往纵断器模块的输入光纤,其中光信号被分成数条输出光纤。所述数条输出光纤中的一条连接至用于向用户住宅进行分配的所述配线电缆的所述光纤。通过将所述盒体和所述分路器模块可变地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底盘中,所述盒内空间的构造可变。
文档编号G02B6/44GK102203653SQ200980142951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7日
发明者马克·E·康纳, 威廉·J·吉罗德, 李·W·诺雷德, 盖瑞·B·施尼克 申请人:康宁光缆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