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照相机装置及携带信息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478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透镜,照相机装置及携带信息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透镜,摄像光学系统,照相机装置及携带信息终端装置。本发明的成像透镜或摄像光学系统除了可以用于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的摄 影用透镜,还可以用于银盐相片照相机的摄影用透镜。因此,本发明的照相机装置能作为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银盐相片照相机实 施。并且,将该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作为摄影功能部,能实现可进行通信等信息处理的 携带信息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数码照相机得到广泛普及,性能也得到提高,照相机型式也多样化。其中,对具有 变焦功能的数字照相机很欢迎,要求搭载高性能单焦透镜的小型、高画质的小型照相机的 用户很多。对于喜好这种高画质的小型照相机的用户,对于在高性能基础上,实现F值 (F-number)小的“大孔径”、“视场角大”的装置期待大。在“高性能”方面,要求具有至少与1000万至2000万像素的摄像元件对应的分 辨能力,且要求从孔径光阑,光阑叶片形那样的杂光少,以高反差直到视场角周边无点像崩 溃;色像差小,在亮度差大的部分也不生成不需要的色;歪曲像差小,能将直线作为直线描 画等。又,在“大孔径”方面,从与搭载变焦透镜的一般的小型照相机的差别化方面,希望 至少“F2.4以下”、直至“F2.0以下”的F值不少。再有,关于“摄影透镜的视场角”,较好的是,35mm银盐照相机(所谓莱卡(Leica) 版)换算的焦距相当于28mm的半视场角38度以上。数码照相机用的成像透镜有许多种类,作为本发明的成像透镜那样的“广角的单 焦透镜”的典型的透镜结构,有在物体侧配置负的光焦度的透镜组(前组)、在像侧配置正 的光焦度的透镜组(后组)的所谓“逆聚焦型”。逆聚焦型使得射出光瞳位置远离像面,能使得“周边光束以相对像面接近垂直的 角度入射”,因此,作为使用“在各像素具有色滤波器及微透镜”的面传感器的数码照相机或 数码摄像机等的成像透镜的构成很合适。但是,逆聚焦型“光焦度配置的非对称性”大,慧形像差或歪曲像差、放大倍率色像 差等补正不完全。所述像差补正随着大孔径化,变得更困难。数码照相机近年来小型化得到很大进展,要求非摄影时的进一步小型化。关于数码照相机的小型化,提出过折叠式收纳,S卩,非摄影时使得摄像光学系统的 透镜组之间或透镜之间的间隔狭,将摄像光学系统整体收纳在数码照相机本体内,使得摄 像光学系统不从数码照相机本体突出。但是,若伴随大孔径化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数增加,即使通过折叠式收纳使得光 轴上的透镜组间隔或透镜间隔狭,即使根据透镜数透镜厚度叠合,进行折叠式收纳,但由于镜筒部长度增加,向照相机本体内收纳不能充分实现。逆聚焦型的单焦透镜以往有各种各样,其为人们所公知,其中,在专利文献1-5 中,记载由负的前组、光阑、正的后组构成,F值比较小,且比较广的视场角,例如具有38度 前后的半视场角,达到F2. 4以下的大孔径的装置。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成像透镜或摄像光学系统为Fl. 4的大孔径,像散 (astigmatism)或像面弯曲大,在孔径光阑附近,在周边部性能存在问题,与“1000万-2000 万像素的摄像元件”的对应很困难。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成像透镜或摄像光学系统像散或像面弯曲,歪曲像差虽然能 良好地补正,但球面差稍大,在大孔径且小型方面有改良余地。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近来对小型化的要求比以前还强,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 F值小的实施例在小型化方面对于现在要求不充分。在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5公开的成像透镜或摄像光学系统若根据近年水准, F2. 8在大孔径方面不够,像散或像面弯曲,放大倍率色像差也难以充分补正,该成像透镜也 难以实现使得周边部具有充分的性能,不适合“1000万-2000万像素的摄像元件”的水准。在专利文献1、3公开的成像透镜哪一个的歪曲像差若以绝对值计算,都超过2%。在专利文献4公开的成像透镜F2. 9,在大孔径方面不够,像面弯曲大,难以实现使 得周边部具有充分的性能。又,使用透镜数多,小型化不容易,有改良余地。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以下装置在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携带信息终端装置 中,为了将摄像光学系统的折叠式收纳更紧凑地实现,使得构成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从光 轴退避,进行折叠收纳。但是,在专利文献6中没有具体记载折叠式收纳的摄像光学系统,尤其,当伴随大 孔径化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数增加场合,在专利文献6中没有具体记载如何提高收纳时的 紧凑性。[专利文献1]特开平06-308385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6-349920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09-218350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2008-129403号公报[专利文献5]特开平07-46337号公报[专利文献6]特开2006-391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适合数码照相 机或数码摄像机的高性能的成像透镜,其能以半视场角38度左右的广角,F值2.0程度以 下“大孔径且比较小型”,充分减少像散或像面弯曲、放大倍率色像差、慧形像差的色差、歪 曲像差等,具有能与“ 1000万-2000万像素的摄像元件”对应的分辨率,从孔径光阑,以高反 差直到视场角周边无点像崩溃,在亮度差大的部分也不生成不需要的色,能将直线作为直 线无歪曲地描画。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1. 一种成像透镜,系单焦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由孔径光阑,配置在该孔径光阑的物体侧的第一透镜组,以及配置在孔径光阑的 像侧的具有正放大率的第二透镜组成;上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具有负放大率的第一 F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放 大率的第一 R透镜组,在上述第一透镜组中隔开最宽的空气间隔配置;上述第一 F透镜组至少包括二个负透镜;上述第一 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正透镜;上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第二 F透镜组,以及第二 R透镜组;上述第二 F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第一正透镜,第一负透镜,第二负透镜,第二 正透镜,具有正放大率;上述第二 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透镜。S卩,按照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配置在孔径光阑的物体侧的是第一透镜组,配置在 孔径光阑的像侧的是第二透镜组;配置在第一透镜组中的透镜间隔(空气间隔),第一F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 面和第一 R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的间隔,在第一透镜组中最大。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 R透镜组一个面具有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正放大率变弱的形状的非 球面;当第二 F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F,第二 R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R,满足条件式(1) 0. 4 < f2F/f2R < 0. 6并且,上述第二 R透镜组的上述非球面满足条件式(2)(2)0. 3 < D1/D2 < 0. 5其中,D2表示在其光线有效高度为H2R位置,以近轴曲率半径作成的面和非球面 的下垂(sag)量,Dl表示在0. 8H2R位置,以近轴曲率半径作成的面和非球面的下垂量。按照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在此,所谓“光线有效高度”是指通过透镜面用于成像 的光线之中,通过离开光轴最远位置的光线所通过的位置和上述光轴之间的与光轴垂直方 向的距离。在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中,关于第二 R透镜组的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正放大率 变弱的形状的非球面,其光线有效高度为H2R。非球面和以该非球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作成的面(将近轴曲率半径作为曲率半径 的球面)的下垂量表示以下距离当将光轴垂直方向的离开光轴的距离设为h时,在距离h 的位置,沿与光轴平行方向,上述球面和非球面之间的距离。关于Dl和D2,可参照图36。条件式(2)是光线有效高度H2R的下垂量D2和离开光轴的距离为0. 8H2R的下垂 量Dl应满足的关系式,在满足条件式(2)的状态下,Dl <D2,下垂量随着离开光轴变大,但 是,该非球面具有正放大率,该正放大率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而变弱。3.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从第二 F透镜组的物体侧面到第二 R透镜组的像侧面的厚度设为D2F_2R,最大像 高设为Y’,满足条件式(3) 1. 5 < D2F_2R/Y,< 3. 0
4.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第一 F透镜组一个面具有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负放大率变弱的形状的非球该非球面当将其光线有效高度设为H1F,以0. 7H1F位置的近轴曲率半径作成的 面,和非球面的下垂量设为D3,以0. 9H1F位置的近轴曲率半径作成的面,和上述非球面的 下垂量设为D4,上述D3和D4满足条件式(4)0. 1 < D3/D4 < 0. 3。 即,按照技术方案4所述的成像透镜,第一 F透镜组采用的非球面系一方面满足条 件式(4),一方面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负放大率变弱的形状。5.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第二 R透镜组以一个非球面透镜构成。这种场合,构成第二 R透镜组的一个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一方面满足条件式(4), 一方面非球面具有的正放大率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而变弱。6.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第二 R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的材质的阿贝数设为vd,满足条件式(5) 60 < Vd <967.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组的第一 F透镜组由二个负透镜构成,第一 R透镜由一个正透镜构成,上 述第一 F透镜组的从物体侧第二个负透镜的像侧面是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负放大率变 弱的形状的非球面;第二透镜组的第二 F透镜组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接合,第二负透镜和第二 正透镜接合;第二 R透镜组是一个正透镜,其物体侧的面是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正放大率 变弱的形状的非球面。下面进行补充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透镜如上所述,在孔径光阑的物体侧配置第一透镜组,在孔径光阑 的像侧配置第二透镜组,作为透镜类型,类似逆聚焦型。如公知那样,逆聚焦型的成像透镜一般在物体侧配置负的光焦度元件,在像侧配 置正的光焦度元件,因光焦度配置的非对称性为起因,易发生歪曲像差或放大倍率色像差 等,如何减少上述像差成为很大课题。又,伴随大孔径化,慧形像差或慧形像差的色差的补正困难性增大。本发明的成像透镜如上所述构成,能对上述像差进行良好的补正。可以认为,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配置在孔径光阑的物体侧的第一透镜组起着 附加在第二透镜组的宽转换器那样的作用。第一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负的光焦度(第一 F透镜组),正的光焦度(第一 R 透镜组),通过将其之间的间隔设为在第一透镜组内最大,既能确保充分视场角,又能补正 以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为首的各种像差。第一 R透镜组和第二 F透镜组夹着孔径光阑对向,因此,通过双方具有的正的光焦 度的平衡,控制慧形像差。
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二透镜组担当主要的成像作用,是像差补正上最重要 的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作为光焦度配置,以正/负/正的所谓三透镜组型为基本,三透镜组型 的中央的负的光焦度分割为二个,以正/负/负/正四个透镜构成。由于孔径光阑配设在第二 F透镜组的物体侧,在第一正透镜/第一负透镜一对,和 第二负透镜/第二正透镜一对中,轴外光线高度不同,因此,利用其能有效地减少轴上色像 差和放大倍率色像差双方。再有,利用第二负透镜的自由度也能减少慧形像差的色差。第二 R透镜组具有取得像差平衡和控制射出光瞳距离的作用。通过使得该第二 R 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具有确保射出光瞳距离的效果。又,通过在第二 R透镜组设有上述 非球面,能更良好地补正慧形像差/像面弯曲。条件式(1)是在成像透镜中用于使得第二 F透镜组担当主要的成像作用的条件。条件式(1)的参数f2F/f2R若超过上限值,则第二透镜组的第二 F透镜组的光焦 度相对变弱,使得第二 F透镜组担当主要的成像作用变得困难,难以发挥第二 F透镜组的设 计自由度,作为整体难以充分补正像差。又,条件式(1)的参数f2F/f2R若超过下限值,则难以一边确保射出光瞳距离一边 作为整体补正像差。条件式(2)是对于中间像高及周边像高都能充分补正慧形像差/像面弯曲等有效 的条件,参数D1/D2若超过下限值,则非球面的光轴上和中间部的曲率差过于小,中间部和 周边部的曲率差过于大,若超过上限值,则光轴上和中间部的曲率差过于大,中间部和周边 部的曲率差过于小,因此,不管哪种场合,难以实现对于中间像高及周边像高都能充分补正
慧形像差/像面弯曲等。较好的是,参数D1/D2满足以下条件式(2A),其比条件式(2)范围狭(2A)0. 35 < D1/D2 < 0. 45。条件式(3)是对于成像透镜的小型化及慧形像差/像面弯曲的补正有效的条件, 参数D2F_2R/Y’若超过上限值,则第二透镜组的组长D2F_2R变大,妨害成像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通过第二 R透镜组的轴外光线变得过细,难以充分补正慧形像差或像面弯曲等。参数D2F_2R/Y’若超过下限值,则通过第二 R透镜组的轴外光线的光束变得过粗, 难以充分补正慧形像差或像面弯曲等。如技术方案第4项所述,第一 F透镜组通过采用满足条件式(4)的随着离开光轴 成为周边、负放大率变弱形状的非球面,能充分补正随着广视场角化易产生的弯曲像差,能 进一步提高性能。参数D3/D4若超过条件式(4)的下限值,则光轴上和中间部的曲率差过于小,中间 部和周边部的曲率差过于大,若超过上限值,则光轴上和中间部的曲率差过于大,中间部和 周边部的曲率差过于小,因此,不管哪种场合,难以实现对于中间像高及周边像高都能充分 补正慧形像差/像面弯曲等。较好的是,参数D3/D4满足以下条件式(4A),其比条件式(4)范围狭(4Α)0· 15 < D3/D4 < 0. 3。—般,通过使得曲率大的面为非球面,通过非球面的效果,能充分补正因广视场角透镜易发生的弯曲像差。若鉴于这一点,则第一 F透镜组采用的满足条件式(4)的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 负放大率变弱形状的非球面,可以将在第一 F透镜组中凹面曲率半径最小的面设为非球 面。通过采用非球面,能实现比光线有效高度小的曲率半径,设计自由度更宽。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在第一 F透镜组一面采用非球面,在第二 R透镜组一面 采用非球面,用球面构成其他透镜面,能降低成本,抑制因非球面化引起的制造困难性。如上述技术方案5所述,第二 R透镜组以一个非球面透镜构成,则能赋与第二 R透 镜组以充分的自由度,能简单构成第二 R透镜组,能实现成像透镜的小型化。如上述技术方案6所述,第二 R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以满足条件式(5)的材质构 成,则作为成像透镜整体,能充分抑制放大倍率色像差/慧形像差。按照本发明的成像透镜,能使得第二透镜组移动,向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这种对焦方式与使得成像透镜整体移动进行对焦方式相比,能减少移动部分重 量,实现对焦高速化及节省电力化。又,将成像透镜作为摄影光学系统组装在照相机中时,在不使用时,缩短各透镜组 之间间隔以及后焦距部分,具有紧凑收纳的伸缩机构,能使得用于收纳第二透镜组的机构 和对焦机构通用化。较好的是,因偏心等影响的调整用第一透镜组移动或第二透镜组移动或第二 R透 镜组移动进行。尤其,通过第二 R透镜组移动调整偏心等影响场合,能减小为了调整使得移 动的组。8.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 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正透镜或一个负透镜;夫琅和费谱线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对C线的折射 率设为nC,将由式0gF= (ng-nF)/(nF-nC)定义的部分分散比θ gF设为纵轴,阿贝数vd 设为横轴,在上述纵轴和横轴垂直相交二轴的二元座标上,将连接基准玻璃K7的座标点(vd =60. 49,θ gF = 0. 5436)和基准玻璃 F2 的座标点(vd = 36. 26,θ gF = 0. 5828)的直线 作为标准线,将玻璃的部分分散比θ gF的从上述二元座标面上的上述标准线的偏差设为 上述玻璃的异常分散Δ θ gF时,包含在第二 F透镜组的至少一个负透镜的材质的阿贝数ν dn和异常分散性Δ θ gFn满足条件式(6)30 < vdn < 41(7)A0gF<O。当然,也可以使得包含在第二 F透镜组中的二个负透镜的材质满足条件式(6)和 ⑵。在此,阿贝数vdn系为了明确负透镜的材质而标以η。异常分散性Δ θ gFn也系为了明确负透镜的材质而标以η。上述基准玻璃Κ7,F2都是株式会社OHARA制的玻璃,商品名分别为NSL7,ΡΒΜ2。离标准线的偏差系在上述二元座标上考虑任意座标(vd,θ gF),从该座标引与纵 轴(部分分散比egF)平行直到标准线的直线的长度,从标准线计算,纵轴正方向的长度设 为正,纵轴负方向的长度设为负。9.在上述技术方案8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
第二 F透镜组内的至少一个正透镜的材质的阿贝数ν dp和异常分散性Δ 6gFp 满足条件式(8) 70 < vdp(9)0 < Δ θ gFp0当然,也可以使得包含在第二 F透镜组的二个正透镜的材质满足条件式(8)和 (9)。阿贝数ν dp和异常分散性Δ θ gFp中的ρ,系为了明确正透镜的材质而标注。10.在上述技术方案8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全体系统的焦距设为f,第二 F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满足条件式(10)0. 2 < f/f2 < 0. 5。11.在上述技术方案8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全体系统的焦距设为f,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l,满足条件式(11) |fl|/f > 8ο12.在上述技术方案8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包含在第一 F透镜组的至少一个负透镜的材质的阿贝数ν dnl和异常分散性 Δ θ gFnl满足条件式(12)70 < vdnl(13)0 < Δ θ gFnl ο当然,也可以使得包含在第一 F透镜组的至少二个负透镜的材质满足条件式(12) 和(13)。阿贝数ν dnl和异常分散性Δ θ gFnl中的nl,系为了明确第一 F透镜组的负透镜 的材质而标注。13.在上述技术方案8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第二 F透镜组的二个负透镜之中,第二负透镜的材质满足条件式(6) 30 < vdn <41(7) Δ θ gFn < O0当然,第二 F透镜组的第一负透镜也可以用满足条件式(6)和(7)的材质形成。 即,在上述技术方案13所述的成像透镜中,较好的是,第二 F透镜组包含的二个负透镜(第 一负透镜,第二负透镜)之中,满足条件式(6)和(7)的至少一方是第二负透镜。14.在上述技术方案8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使得第二透镜组整体或一部分移动,实行从无穷远向近距离的对焦。下面进行补充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透镜如上所述,在孔径光阑的物体侧配置第一透镜组,在孔径光阑 的像侧配置第二透镜组,作为透镜类型,类似逆聚焦型。如公知那样,逆聚焦型的成像透镜一般在物体侧配置负的光焦度元件,在像侧 配置正的光焦度元件,因光焦度配置的非对称性为起因,易发生歪曲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或放大倍率色像差等,如何减少上述像差成为很大课题。又,伴随大孔径化,慧形像差(coma aberration)或慧形像差的色差的补正困难性 增大。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如上所述构成,能对上述像差进行良好的补正。可以认为,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配置在孔径光阑的物体侧的第一透镜组起着 附加在第二透镜组的宽转换器那样的作用。第一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负的光焦度(第一 F透镜组),正的光焦度(第一 R 透镜组),通过将其之间的间隔设为在第一透镜组内最大,既能确保充分视场角,又能补正 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种像差。第一 R透镜组和第二 F透镜组夹着孔径光阑对向,因此,通过双方具有的正的光焦 度的平衡,控制慧形像差。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二透镜组担当主要的成像作用,是像差补正上最重要 的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作为光焦度配置,以正/负/正的所谓三透镜组型为基本,三透镜组型 的中央的负的光焦度分割为二个,以正/负/负/正四个透镜构成。将第二 F透镜组设为通常的正/负/正的所谓三透镜组型场合,负透镜前后的正 放大率平衡易直接影响弯曲像差,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由于孔径光阑配设在第二 F透 镜组的物体侧,因此,在第一 F透镜组中,第一负透镜前后的正放大率平衡难以直接影响歪 曲像差,增大用于慧形像差补正或减少偏心灵敏度的自由度。满足条件式(6)和(7)的透镜材料系在包含C线及g线的波长范围,波长引起的 折射率变化比较接近线性的玻璃,通过将这种玻璃用作成像透镜系统中担当主要成像作用 的第二 F透镜组内的负透镜的至少一个,一边抑制二次光谱引起的色像差的恶化,一边能 补正轴上色像差或放大倍率色像差。第二 F透镜组内的负透镜材质不能满足条件式(7)的上限场合,二次光谱引起的 放大倍率色像差,例如,在F线及C线进行消色时,补正g线的放大倍率色像差的能力不充 分。第二 F透镜组内的负透镜材质不能满足条件式(6)的下限场合,第二 F透镜组的 负透镜分散大,难以取得F线及C线的色像差补正,和球面像差或慧形像差、像差或像面弯 曲的其他像差补正的平衡。不包含满足条件式(6)上限的材质构成的负透镜作为第二 F透镜组的负透镜场 合,F线及C线的轴上色像差补正不充分,易使得成像图像整体画质低下。若轴上色像差补正不充分,成像图像整体产生色反射光斑,易减少光反差,若放大 倍率色像差补正不充分,易在成像图像周边部产生称为紫条纹的蓝紫色,或发生色斑,使得 画质低下。第二 R透镜组具有取得像差平衡和控制射出光瞳距离的作用。通过使得该第二 R 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具有确保射出光瞳距离的效果,即使射出光瞳距离短场合,也可以 使得第二 R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以使全长缩短。第二 R透镜组可以设为至少包括一个正或负的透镜。按照技术方案8的构成,如上所述,能对成像透镜的像差补正得到很大效果,一边 满足半视场角38度左右的广角,F值2.0程度以下大孔径的严格条件,一边能实现非常高 的像性能。为了实现比上述更好的高性能,如技术方案9所记载,第二 F透镜组内的至少一个正透镜的材质的阿贝数vdp和异常分散性Δ θ gFp满足条件式(8)和(9)。满足条件式(9)的玻璃在包含C线及g线的波长范围,波长引起的折射率变化比 较小,满足条件式(8)的玻璃从g线附近,折射率变化比较大。通过在第二 F透镜组中至少一个正透镜的材质采用满足条件式(8)和(9)的材 料,能一边抑制对色像差补正的影响,一边对二次光谱引起的色像差进行补正。在第二 F透镜组内不包含满足条件式(9)的下限的材质构成的正透镜场合,包含 在第二 F透镜组的二个正透镜的玻璃的异常分散性为负,二次光谱引起的色像差,例如,在 F线及C线进行消色时,补正g线的色像差的能力不充分。在第二 F透镜组内不包含满足条件式(8)的下限的材质构成的正透镜场合,F线 及C线的轴上色像差补正不充分,易使得画面整体的画质低下。较好的是,在第二 F透镜组中,至少包含一个满足以下条件的正透镜(8A) 80 < vdp(9Α)0· 02 < Δ θ gFp。当然,较好的是,第二F透镜组中的二个正透镜的材质满足条件式(8)和(9),或满 足条件式(8A)和(9A)。上述成像透镜如技术方案10所记载,通过使其满足条件式(10),能进一步提高性 能。若超过条件式(10)的下限,第二 F透镜组相对全系统的正的放大率变小,全系统 中第二 F透镜组的成像作用影响相对变小,成像透镜包含第二 F透镜组引起的效果变小,恐 怕难以一边满足广角且大孔径的严格条件、一边保持高性能。若超过条件式(10)的上限,第二 F透镜组相对全系统的正的放大率变大,全系统 中第二 F透镜组的成像作用影响相对变大,成像透镜包含第二 F透镜组引起的效果变大,第 二 F透镜组内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权衡量(trade-off)过大,对透镜偏心或对空 气间隔的要求精度易变得极端高。第一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场合,若技术方案11的条件式(11)的参数超过下限 值,则第一透镜组的正的光焦度变大,第二 F透镜组的成像作用影响相对变弱,第二 F透镜 组在光学系统全体中担当的像差补正作用变小,恐怕难以有效降低轴上色像差和放大倍率 色像差双方。第一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场合,若技术方案11的条件式(11)的参数超过下限 值,则第一透镜组的负的光焦度变大,通过第二 F透镜组的轴上边缘光过高,第二 F透镜组 的有效径过大,难以紧凑地构成成像透镜系统,光阑孔径也易变大。又,产生必须使得第二透镜组的正的光焦度相对强,易发生像面弯曲变大,或负的 歪曲像差变大。不管第一透镜组的正/负放大率,若技术方案11的条件式(11)的参数超过下限 值,则第一透镜组内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权衡量过大,对透镜偏心或对空气间隔 的要求精度变得过高。条件式(11)的参数|fl|/f中的分子fl根据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还是负,可 以采用正/负值,当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负场合,产生必须使得第二透镜组的正的光焦 度相对强,如上所述,易发生像面弯曲变大,或负的歪曲像差变大。
在第二 F透镜组内各面,为了降低最终像差量,各像差大,因此,当第一透镜组的 光焦度为负场合,在第二透镜组的制造误差灵敏度变高。从这个角度看,较好的是,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这种场合,条件式(11)成 为(IlA) fl/f > 8这种场合,较好的是,成为(IlB) fl/f > 10为了实现比上述更好的高性能,较好的是,如技术方案12所记载,包含在第一 F透 镜组的至少一个负透镜的材质满足条件式(12)及(13)。满足条件式(12)和(13)的玻璃系在包含C线及F线的范围,波长引起的折射率 变化比较小,从g线附近,折射率变化比较大,通过将这种玻璃用作光焦度比较大的第一 F 透镜组的至少一个负透镜,使用第一透镜组和第一 R透镜组之间的宽的空气间隔(第一透 镜组内的最大间隔),进行第一 R透镜组和其他透镜组的像差补正时,组合上述第二 F透镜 组内的正透镜和负透镜,能一边抑制在包含C线到F线的波长区域的色像差的增大,一边补 正作为二次光谱的g线附近的色像差,能提高第一透镜组内的像差补正的能力。为了更良好地进行这种像差补正,较好的是,在第一透镜组内,满足条件式(6)和 (7)同时,还满足以下(12A)和(13A)的负透镜至少包含第二 F透镜组内的第二负透镜(12A)80 < vdnl(13Α)0· 02 < Δ θ gFnl。在第二 F透镜组内,通过离开孔径光阑远的第二负透镜的轴外光线位于比通过第 一负透镜的轴外光线高的位置,通过使得第二负透镜满足条件式(6)和(8),以第二负透镜 和第二正透镜一对能良好地补正放大倍率色像差。在第二 F透镜组内各面,为了降低最终像差量,各像差大,制造误差灵敏度变高, 但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通过使得第二 F透镜组中的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接 合,能实质上减少制造误差灵敏度,易得到稳定性能。又,还能减少保持透镜的镜筒零件。即使通过使得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接合,也很容易得到实质上减少制造误差 灵敏度,得到稳定性能,还能减少保持透镜的镜筒零件,但是,通过使得第二负透镜和第二 正透镜接合同时,使得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接合,能进一步容易地实质上减少制造误 差灵敏度,得到稳定性能。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若将第二 F透镜组内的第一负透镜设为凸面朝向像侧 的弯月透镜,在第二 F透镜组内,能抑制第一负透镜的物体侧面及像侧面的轴外主光线的 入射角和射出角的变化量,能进一步提高第二 F透镜组内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一对 所产生的对轴上色像差补正的作用。又,通过主要由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一对补正放大倍率的色像差,由上述两 对分担轴上色像差补正和放大倍率色像差补正作用,提高对于像差补正的自由度。按照本发明的成像透镜,能使得第二透镜组移动,向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这种 对焦方式与使得成像透镜整体移动进行对焦方式相比,能减少移动部分重量,实现对焦高 速化及节省电力化。
又,将成像透镜作为摄影光学系统组装在照相机中时,在不使用时,缩短各透镜组 之间间隔以及后焦距部分,具有紧凑收纳的伸缩机构,能使得用于收纳第二透镜组的机构 和对焦机构通用化。如上述技术方案11所记载,第一透镜组的焦距比较长,即使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 镜组之间空气间隔变化,通过第二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面的轴上边缘光的高度变化 小,难以发生性能劣化。15.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 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透镜;全体系统的焦距设为f,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l,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第 二 R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满足条件式(14)0. 2 < f/f2 < 0. 5(16) |fl |/f > 8. 0(17)0. 3 > |f/f3| > 0. I016.在上述技术方案15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第二 F透镜组内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的正或负的合成焦距设为f21,第二负 透镜和第二正透镜的正的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2,满足条件式(15) |f22/f211 < 0. 5。上述合成焦距f22根据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的正/负放大率的大小关系,取 正值或负值。17.在上述技术方案15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光轴上的第二 F透镜组的厚度设为T2f,第一透镜组的厚度设为Tl,第二 R透镜组 的厚度设为T2r,满足条件式(18) 1 彡 T2f/(Tl+T2r) > 0· 1。18.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第二 F透镜组的第一负透镜是向像侧凸的弯月透镜。19.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第二 F透镜组内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作为接合透镜接合。20.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使得第二透镜组整体或一部分移动,实行从无穷远向近距离的对焦。21.在上述技术方案20所述的成像透镜中,其特征在于摄像光学系统折叠式地被收纳;摄像光学系统的第二 F透镜组在收纳时可从光轴上退避。22. —种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技术方案1-21任一个所述的成像透镜。23.在上述技术方案22所述的照相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摄影图像设为数字信息的功能。24.在上述技术方案22所述的照相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摄像光学系统折叠式地被收纳;摄像光学系统的第二 F透镜组在收纳时可从光轴上退避。
15
上述照相机装置即可以是银盐照片照相机,也可以是具有将摄影图像作为数字信 息的功能的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25. 一种携带信息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技术方案22所述的照相机装置作为摄影功能部。26.在上述技术方案25所述的携带信息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摄像光学系统折叠式地被收纳;摄像光学系统的第二 F透镜组在收纳时可从光轴上退避。下面进行补充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透镜如上所述,在孔径光阑的物体侧配置第一透镜组,在孔径光阑 的像侧配置第二透镜组,作为透镜类型,类似逆聚焦型。如公知那样,逆聚焦型的成像透镜一般在物体侧配置负的光焦度元件,在像侧配 置正的光焦度元件,因光焦度配置的非对称性为起因,易发生歪曲像差或放大倍率色像差 等,如何减少上述像差成为很大课题。又,伴随大孔径化,慧形像差或慧形像差的色差的补正困难性增大。本发明的成像透镜如上所述构成,能对上述像差进行良好的补正。可以认为,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配置在孔径光阑的物体侧的第一透镜组起着 附加在第二透镜组的宽转换器那样的作用。第一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负的光焦度(第一 F透镜组),正的光焦度(第一 R 透镜组),通过将其之间的间隔设为在第一透镜组内最大,既能确保充分视场角,又能补正 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种像差。第一 R透镜组和第二 F透镜组夹着孔径光阑对向,因此,通过双方具有的正的光焦 度的平衡,控制慧形像差。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二透镜组担当主要的成像作用,是像差补正上最重要 的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作为光焦度配置,以正/负/正的所谓三透镜组型为基本,三透镜组型 的最后的正的光焦度设为由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构成的正的接合透镜,作为第二 F透 镜组全体,设为正/负/正的坦萨(Tessar)型。由于孔径光阑配设在第二 F透镜组的物体侧,在第一正透镜/第一负透镜一对,和 第二负透镜/第二正透镜一对(正的接合透镜)中,轴外光线高度不同,因此,利用其能有 效地减少轴上色像差和放大倍率色像差双方。再有,在通常的坦萨型中,正/负/正的负透镜前后的正放大率平衡易直接影响弯 曲像差,在本发明的摄像光学系统中,由于孔径光阑配设在第二 F透镜组的物体侧,因此, 第一负透镜前后的正放大率平衡难以直接影响歪曲像差,增大用于慧形像差补正或减少偏 心灵敏度的自由度。利用第二负透镜的自由度也能减少慧形像差的色差。第二 R透镜组具有取得像差平衡和控制射出光瞳距离的作用。通过使得该第二 R 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具有确保射出光瞳距离的效果,但是,在射出光瞳距离短场合,也 可以使得第二 R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对透镜全长的缩短作出贡献。按照如上所述构成,能在像差补正上取得很大效果,即使在半视场角38度左右的广角,F值2. 0程度以下大孔径的严格条件下,也能实现非常高的像性能。如上所述,在技术方案15的成像透镜中,将第二 F透镜组设为像差补正上最重要 的透镜组,使其担当摄像光学系统的主要成像作用。条件式(14)是确保第二 F透镜组的主要的成像作用的条件,参数f/f2若超过条 件式(14)的下限值,则摄像光学系统全体系统中的第二F透镜组向成像作用的贡献不能充 分大,第二 F透镜组的存在意义变小,在广角且大孔径的严格条件下难以保持高性能。参数f/f2若超过条件式(14)的上限值,则摄像光学系统全体系统中的第二 F透 镜组向成像作用的贡献过大,第二 F透镜组内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权衡量过大, 对透镜偏心或对空气间隔的要求精度变高,要求高精度组装摄像光学系统,引起制造上困 难。又,在使用本发明的摄像光学系统的照相机装置或携带信息终端装置中,收纳时 使得第二 F透镜组从光轴退避,但是,当不满足条件式(14)时,恐怕难以将第二 F透镜组构 成为可退避的组。条件式(16)是使得第二 F透镜组和第一透镜组的功能平衡的条件。包含在参数|fl|/f中的fl (第一 F透镜组的焦距)可以取正值或负值,当第一 F 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场合(π>0),若参数|n|/f超过条件式(16)的下限值,第一F透镜 组的正的光焦度相对全体系统的光焦度相对变小,与此相对应,第二 F透镜组的成像作用 相对变弱,第二 F透镜组在全体系统中担当的像差补正作用变小,恐怕难以有效减少轴上 色像差和放大倍率色像差双方。当第一 F透镜组的光焦度为负场合(fl <0),若参数|fl|/f超过条件式(16)的 下限值,通过第二 F透镜组的轴上边缘光变高,第二 F透镜组的有效径过大,难以使得摄像 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又,孔径光阑的孔径过大。又,产生必须使得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比较强,易发生像面弯曲增大或负的歪曲 像差大。不管第一 F透镜组的放大率的正负,若超过条件式(16)的下限值,第一透镜组内 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权衡量过大,对透镜偏心或对空气间隔的要求精度易变高。若第一 F透镜组的放大率为负,需要使得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比较强,若使得第 二透镜组的光焦度强,则易发生像面弯曲增大或负的歪曲像差大,因此,第一 F透镜组将其 光焦度设为正,优选满足条件式(16A)(16A)fl/f > 8. 0条件式(17)是用于使得第二透镜组的第二 F透镜组和第二 R透镜组的平衡良好 的作用的条件。若参数|f/f3|超过条件式(17)的上限,不管第二 R透镜组的光焦度是正还是负, 第二 R透镜组相对全体系统的放大率过强,与第二 F透镜组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变 大,第二 F透镜组和第二 R透镜组的偏心灵敏度上升,要求高精度组装摄像光学系统,恐怕 引起制造上困难。又,第二 R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场合,若超过条件式(17)的下限,则第二 F透镜组 的成像作用比较弱,在全体系统中第二 F透镜组担当的像差补正作用相对变小,恐怕难以有效减少轴上色像差和放大倍率色像差双方。技术方案16所述的条件式(15)是在满足技术方案15的条件式(14),(16),(17) 状态下,进一步提高性能。在第二 F透镜组内,接合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的正的接合透镜(作为接合透 镜本身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的焦距设为f22,通过使得该f22比第一正透镜和第一 负透镜的合成焦距f21小,使得轴外光线更多地通过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构成的正的 接合透镜,能更有效减少轴上色像差和放大倍率色像差双方,提高对于像差补正的自由度。第二 F透镜组内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的合成焦距f21为正场合,若条件式 (15)的参数|f22/f2l|超过上限值,则在第二 F透镜组内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一对透 镜,与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一对透镜(正的接合透镜)的轴外光线高度差变小,难以有 效减少轴上色像差和放大倍率色像差双方,像差补正自由度低下,恐怕像差补正不充分。第二 F透镜组内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的合成焦距f21为负场合,若条件式 (15)的参数|f22/f2l|超过上限值,则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的合成的负的放大率相对 变大,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的正的接合透镜的轴外光线变高,正的接合透镜易变大。又,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一对透镜,与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一对透镜之 间的各像差过大,对透镜偏心或对空气间隔的要求精度易变高。更好的是,满足条件式(15A) |f22/f211 < 0. 25。技术方案17的条件式(18)是通过伸缩式收纳透镜组时,使得第二 F透镜组从光 轴退避的合适条件。条件式(18)的分母是摄像光学系统全体系统的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厚度 的总和减去第二 F透镜组的厚度,分子是第二 F透镜组的厚度。若参数T2f/(T1+T2r)超过条件式(18)的上限,则可从光轴退避的第二 F透镜组 的厚度比不退避的第一透镜组的厚度和第二 R透镜组的厚度之和(条件式(18)的分母) 大,第二 F透镜组的退避处的空间变大,存在镜筒部分以外的照相机装置本体的厚度反而 增大的危险。若参数T2f/(T1+T2r)超过条件式(18)的下限,则第二 F透镜组变薄,通过使得该 第二 F透镜组从光轴退避以使得镜筒部分厚度缩短的效果变小,相对通常伸缩镜筒的优点 减少。如技术方案18所述的成像透镜,第二 F透镜组内的第一负透镜是向像侧凸的弯月 透镜,在第二 F透镜组内,能抑制第一负透镜的物体侧面及像侧面的轴外主光线的入射角 和射出角的变化量,能进一步提高第二 F透镜组内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一对所产生 的对轴上色像差补正的作用。又,通过主要由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一对补正放大倍率的色像差,由上述两 对分担轴上色像差补正和放大倍率色像差补正作用,提高对于像差补正的自由度。如技术方案19所述的成像透镜,第二 F透镜组内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作为 接合透镜接合,能提高摄像光学系统的制造容易性。在第二 F透镜组内各面,为了降低最终像差量,各像差大,制造误差灵敏度变高。 但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通过使得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一对透镜,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一对透镜分别接合,能实质上减少制造误差灵敏度,易得到稳定性能。还能减 少保持透镜的镜筒零件。如技术方案20所述的成像透镜,使得第二透镜组整体或一部分移动,实行从无穷 远向近距离的对焦。这种对焦方式与使得成像透镜整体移动进行对焦方式相比,能减少移 动部分重量,实现对焦高速化及节省电力化。又,将成像透镜作为摄影光学系统组装在照相机中时,在不使用时,缩短各透镜组 之间间隔以及后焦距部分,具有紧凑收纳的伸缩机构,能使得用于收纳第二透镜组的机构 和对焦机构通用化。通过满足条件式(16),第一透镜组的焦距比较长,即使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 之间空气间隔变化,通过第二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面的轴上边缘光的高度变化小,难 以发生因上述空气间隔误差为起因的性能劣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摄影光学系统中,第二 F透镜组在该摄影光学系统中具有主 要的成像作用,又,第二 F透镜组内的像差对摄影光学系统全体的像差补正起着很大作用。因此,若第二 F透镜组内各透镜的相对组装精度保持比较高,即使第二 F透镜组全 体相对其他透镜的组装精度比较低,也难以对摄影光学系统全体的像差补正状态给予大的影响。根据上述理由,第一透镜组或第二 R透镜组保持与其他透镜组高的位置精度比较 困难,相对第一透镜组,第二 R透镜组,使得第二 F透镜组作为能从光轴退避的组构成,收纳 时,一边使其从光轴退避到与伸缩的其他组不干涉的位置,一边伸缩,能大大地缩短收纳时 的镜筒部厚度。按照本发明,能以单焦距实现高性能的成像透镜。这种高性能的成像透镜既可以 作为银盐照相机的摄影透镜,也可以作为用于光学传感器的光学透镜良好地使用,也可以 用于具有将摄影图像作为数字信息功能的照相机装置,即数码照相机。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按照本发明,能实现高性能的成像透镜,其能以半视场角38度左右的广角,F值 2.0程度以下大孔径且比较小型,充分减少像散或像面弯曲、放大倍率色像差、慧形像差的 色差、歪曲像差等,具有能与“1000万-2000万像素的摄像元件”对应的分辨率,从孔径光 阑,以高反差直到视场角周边无点像崩溃,在亮度差大的部分也不生成不需要的色,能将直 线作为直线无歪曲地描画,通过使用上述成像透镜,能实现小型/高性能的照相机装置/携 带信息终端装置。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6是关于实施例1的像差曲线图。图7是关于实施例2的像差曲线图。
19
图8是关于实施例3的像差曲线图。图9是关于实施例4的像差曲线图。图10是关于实施例5的像差曲线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13是表示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14是表示实施例9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15是表示实施例10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16是表示实施例11的成像透镜构成的截面图。图17是关于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图。图18是关于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图。图19是关于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图。图20是关于实施例9的成像透镜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图。图21是关于实施例10的成像透镜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图。图22是关于实施例11的成像透镜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图。图23表示实施例12的摄像光学系统。图24表示实施例13的摄像光学系统。图25表示实施例14的摄像光学系统。图26表示实施例15的摄像光学系统。图27是关于实施例12的摄像光学系统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曲线图。图28是关于实施例13的摄像光学系统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曲线图。图29是关于实施例14的摄像光学系统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曲线图。图30是关于实施例15的摄像光学系统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曲线图。图31用于说明照相机装置实施形态。图32是表示携带信息终端装置的系统结构例的方框图。图33用于说明第二 F透镜组收纳时从光轴上进行退避机构一例。图34用于说明第二 F透镜组收纳时从光轴上进行退避机构一例。图35用于说明摄像光学系统摄影时和折叠时各透镜组的相对位置关系一形态。图36用于说明条件式(2)中的参数Dl和D2。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 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图1-图5表示成像透镜实施形态的五个例子。这些实施形态具体涉及后文所述 的实施例1-5。图1-图5使用同一符号。图1-图5所示的成像透镜以孔径光阑S,配置在该孔径光阑S的物体侧(图1-图 5的左方)的第一透镜组I,以及配置在孔径光阑S的像侧(图1-图5的右方)的第二透 镜组II构成。第一透镜组I从物体侧顺序配置第一 F透镜组1F,以及具有正放大率的第一 R透镜组1R,在第一透镜组I中隔开“最宽的空气间隔”配置,第一 F透镜组IF从物体侧顺序配 置第一负透镜Li,第二负透镜L2。第一负透镜Ll和第二负透镜L2都具有凸面朝物体侧的 凹弯月形状。第一负透镜Ll和第二负透镜L2都成为像侧的凹面曲率更大,即,像侧曲率比 物体侧曲率大。第一 R透镜组IR用一个正透镜(两凸透镜)L3构成。配置在孔径光阑S的像侧的第二透镜组II构成为在物体侧配置第二 F透镜组2F, 在像侧配置第二 R透镜组2R,第二 F透镜组2F从物体侧向着像侧顺序配置正透镜L4,负透 镜L5,负透镜L6,正透镜L7共计四个透镜,第二 R透镜组2R用一个透镜L8构成。构成第二 F透镜组2F的四个透镜之中,物体侧的正透镜L4和负透镜L5接合,像 侧的负透镜L6和正透镜L7也接合。图1-图5表示的成像透镜如后述实施例1-5所示,满足条件(1)_(5)。在图1-图5中,配设在第二 R透镜组2R的像面侧的平行平板F设为光学低通滤 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各种滤波器、或CCD传感器等摄像元件的玻璃盖片(密封玻璃),表 示一块透明平行平面板。[实施例]下面,例举成像透镜的具体实施例。在实施例中,最大像高为4.80mm。如上所述,在各实施例中,配设在第二 R透镜组的像面侧的平行平板设为光学低 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各种滤波器、或CXD传感器等受光元件的玻璃盖片(密封玻 璃),表示光学上与上述各装置等价的一块平行平板。实施例中各记号意义如下f 全系统的焦距F :F 值ω 半视场角Y,最大像高R 曲率半径D 面间隔Nd:折射率Vd 阿贝数(光学玻璃色散系数)K 非球面的锥形常数A4:四次的非球面系数A6 六次的非球面系数A8 八次的非球面系数A10 十次的非球面系数非球面使用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近轴曲率)C,从光轴的高度H,锥形乘数K,上述 各非球面系数,用公知的下式表示X = CH2/[1+ V (1-(1+K) C2H2) ] +A4 ·Η4+Α6 ·Η6+Α8 ·Η8+Α10 ·Η10+Α12 ·Η12+Α14 ·Η14+Α16 ·Η16+Α
.π18 18 π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具有长度量的单位为mm。
[实施例1]f = 6. 02 Fl. 81 ω = 39. 0实施例1的数据表示在表1中表 1
[非球面]非球面是上述数据中带“*”的面。在以下各实施例1-5也同样。非球面的数据表示如下第4 面K = -0. 45,A4 = -3. 25734E-04,A6 = -9. 32912E-06,A8 = 7. 29745E-08,AlO =-6.48034E-09第14 面A4 = -2. 92559E-04,A6 = 2. 21131E_06,A8 = -1. 61322E-07,AlO = 2. 26618E-09在上述标记中,例如,“2. 26618E-09”表示2. 26618X 109。在以下各实施例中也同 样。[条件式的参数值]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2中表2 [实施例2]f = 6. 00 Fl. 80 ω = 39. 1实施例2的数据表示在表3中表3 [非球面]非球面的数据表示如下第4 面K = -0. 40,A4 = -4. 07064E-04,A6 = -9. 23532E-06,A8 = -7. 96701E-08,AlO =-3. 61167E-09, A12 = -3. 61500E-11,A14 = 2. 19580E-14,A16 = 8. 93836E-15,A18 =-1. 95337E-15第14 面A4 = -3. 58070E-04,A6 = 5. 60374E_07,A8 = -1· 61334E-07,AlO = 1. 41953E-09[条件式的参数值]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4中
表 4[实施例3]f = 6. 00 Fl. 90 ω = 39. 1实施例3的数据表示在表5中表 5 [非球面]非球面的数据表示如下第4 面 第14 面A4 = -3. 07134E-04,A6 = 2. 41618E_06,A8 = -1. 97489E-07,AlO = 2. 81138E-09[条件式的参数值]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6中表 6 [实施例4]f = 6. 00 Fl. 89 ω = 39. 1实施例4的数据表示在表7中表7 [非球面]非球面的数据表示如下第4 面K = -0. 40000,A4 = -4. 08087E-04,A6 = -9. 12948E-06,A8 = -1. 55692E-07, AlO = -3. 07007E-09,A12 = -3. 61500E-11,A14 = 2. 19580E-14,A16 = 8. 93836E-15,A18 =-1.95337E-15第14 面A4 = -2. 75989E-04,A6 = 1. 94315E_06,A8 = -1· 43531E-07,AlO = 1. 93052E-09[条件式的参数值]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8中表8
[实施例5]f = 6. 00 Fl. 81 ω = 39. 0实施例5的数据表示在表9中表9 [非球面]非球面的数据表示如下第4 面K = -0. 40,A4 = -4. 12565E-04,A6 = -5. 03316E-06,A8 = -3. 48931E-07,AlO =1. 11294E-09, A12 = -3. 61500E-11,A14 = 2. 19580E-14,A16 = 8. 93836E-15,A18 =-1. 95337E-15第14 面A4 = -2. 37812E-04,A6 = 2. 58524E_06,A8 = -1· 51407E-07,AlO = 2. 43679E-09[条件式的参数值]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10中表 10 图6-图10顺序表示关于各实施例1-5的像差图。在这些像差图中,球面像差的虚线表示正弦条件,像散(astigmatism)的图示实 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d表示对d线的像差曲线,g表示对g线的像差曲线。如这些像差图所示,各实施例以高电平补正,球面像差、轴上色像差小到不成为问 题。从图6-图10所示像差图可知,像散,像面弯曲,放大倍率色像差得到良好补正。S卩,如图6-图10所示,各实施例都能良好地抑制慧形像差或其色差紊乱直至最周 边部,弯曲像差也绝对值成为2. 0%以下。因此,以半视场角38度左右广角,F值2. 0程度 以下大孔径,能非常良好地确保像性能。因此,通过如本发明那样构成成像透镜,以半视场角38度左右广角,且F值2. 0程度以下大孔径,能非常良好地确保像性能。图11-图16表示成像透镜实施形态的六个例子。这些实施形态具体涉及后文所 述的实施例6-11。对于通用对应部分使用同一符号。图11-图16所示的成像透镜以孔径光阑S,配置在该孔径光阑S的物体侧(图 11-图16的左方)的第一透镜组Gl,以及配置在孔径光阑S的像侧(图11-图16的右方) 的第二透镜组G2构成。第一透镜组Gl在物体侧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 F透镜组G1F,在第一透镜组 中隔开最宽的空气间隔,在孔径光阑S侧,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 R透镜组G1R。第一 F透镜组GlF具有二个负透镜,第一 R透镜组GlR具有一个正透镜。第二透镜组G2从孔径光阑S侧顺序配置第二 F透镜组G2F及第二 R透镜组G2R 构成。第二 F透镜组G2F具有正的光焦度,从孔径光阑S侧顺序配置第一正透镜,第一负 透镜,第二负透镜,第二正透镜,第二 R透镜组G2R具有一个正透镜或负透镜。S卩,在图11,图12,图16所示例中,构成第二 R透镜组G2R的一个透镜是正透镜, 在图13,图14,图15所示例中,构成第二 R透镜组G2R的一个透镜是负透镜。如后述实施例6-11所示,这些实施形态的成像透镜具有由技术方案(1)_(9)特定 的特征。在图11-图16中,符号F表示将各种滤波器和受光元件的玻璃盖片的合成系统, 作为与其等价的一块透明平行平板。下面,再例举成像透镜的六个具体实施例。实施例中各记号意义如下f 全系统的焦距F :F 值ω 半视场角Y,最大像高R 曲率半径D:面间隔Nd 折射率Vd 阿贝数(光学玻璃色散系数)K 非球面的锥形常数A4:四次的非球面系数A6 六次的非球面系数A8 八次的非球面系数A10 十次的非球面系数非球面使用光轴方向深度X,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近轴曲率)C,从光轴的高度H, 锥形乘数K,上述各非球面系数,用下式表示X = CH2/[1+ V (1-(1+K) C2H2)]+A4 · Η4+Α6 · Η6+Α8 · Η8+Α10 · H10
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具有长度量的单位为mm。 玻璃名是株式会社OHARA的光学玻璃商品名。
[实施例6]f = 6. 00 Fl. 96实施例6的数据表示在表11中表 11 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12中表12 对于实施例6的条件式计算。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13中表13 [实施例7]f = 6. 00 Fl. 95实施例7的数据表示在表14中表 14 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15中表 15 对于实施例7的条件式计算。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16中表 16 [实施例8]f = 5. 95 Fl. 96实施例8的数据表示在表17中
表 17 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18中表 18 对于实施例8的条件式计算。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19中
表 19 [实施例9]f = 6. 01 Fl. 96实施例9的数据表示在表20中表 20 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21中表 21 对于实施例9的条件式计算。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22中表 22
[实施例10]f = 5. 95 Fl. 96实施例10的数据表示在表23中表 23 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24中表24 对于实施例10的条件式计算。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25中表 25
[实施例11]f = 5. 95 Fl. 95实施例11的数据表示在表26中表 26 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27中表 27 对于实施例11的条件式计算。各条件式的参数值表示在表28中表 28
在上述非球面表示中,例如,“-2. 6614E-08”表示-2. 6614Χ10Λ图17-图22顺序表示关于各实施例6_11的成像透镜的无穷远物体的像差图。在这些像差图中,球面像差图的虚线表示正弦条件,像散图的实线表示弧矢像面, 虚线表示子午像面。d表示对d线的像差曲线,g表示对g线的像差曲线。如这些像差图所示,各实施例像差都能得到充分补正,虽然视场角76度以上的广 角、F2. 0程度以下的大孔径,但能充分小型,实现非常良好的像性能。图23-图26表示摄像光学系统实施形态的四个例子。这些实施形态具体涉及后 文所述的实施例12-15。图23-图26使用同一符号。图23-图26所示的摄像光学系统系单焦摄像光学系统,以孔径光阑S,配置在该孔 径光阑S的物体侧(图23-图26的左方)的第一透镜组G1,以及配置在孔径光阑S的像侧(图23-图26的右方)的第二透镜组G2构成。第一透镜组Gl从物体侧顺序配置具有负放大率的第一 F透镜组G1F,以及具有正 放大率的第一 R透镜组G1R,在第一透镜组Gl中隔开“最宽的空气间隔”配置。第一 F透镜组GlF由二个负透镜(使得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透镜)构成,第一 R 透镜组GlRyou由一个正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体侧顺序配置第二 F透镜组G2F和第二 R透镜组G2R。第二 F透镜组G2F从物体侧顺序配置第一正透镜,第一负透镜,第二负透镜,第二 正透镜,配置成该顺序具有正的放大率,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具有正的或负的合成焦 距,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作为正的接合透镜接合。第二 R透镜组G2R具有一个透镜。在实施例12_15中任一个中,构成第二 R透镜 组G2R的一个透镜是正透镜。上述实施例12-15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全体系统的焦距f,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l,第 二透镜组的焦距f2,以及第二 R透镜组的焦距f3满足条件(1)_(3)。又,在各实施例12-15中,第二 F透镜组G2F内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的合成 焦距f21,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镜的正的接合透镜的合成焦距f22满足条件(2)。再有,在各实施例12-15中,光轴上第二 F透镜组的厚度T2f,第一透镜组的厚度 Tl,第二 R透镜组的厚度T2r满足条件(5)。又,在各实施例12-15中,第二 F透镜组G2F的第一负透镜是朝像侧凸的弯月透 镜,第二 F透镜组G2F内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作为接合透镜接合。从无穷远向近距离的变焦使得第二透镜组的整体或一部分移动实行。图23-图26所示的实施例任一个在收纳时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折叠,第二透镜组 G2的第二 F透镜组G2F是可退避组,收纳时从光轴退避,折叠收纳。下面,例举摄像光学系统的具体实施例。实施例中各记号意义如下f 全系统的焦距F :F 值ω 半视场角Y,最大像高R 曲率半径D 面间隔Nd 折射率Vd 阿贝数(光学玻璃色散系数)K:非球面的锥形常数A4:四次的非球面系数A6 六次的非球面系数A8 八次的非球面系数A10 十次的非球面系数非球面使用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近轴曲率)C,从光轴的高度H,锥形乘数K,上述 各非球面系数,用公知的下式表示
X = CH2/[1+ V (1-(1+K) C2H2) ] +A4 ·Η4+Α6 ·Η6+Α8 ·Η8+Α10 ·Η10+Α12 ·Η12+Α14 ·Η14+Α16 ·Η16+Α
.π18 18 π玻璃名是株式会社OHARA以及株式会社住田光学玻璃商品名。[实施例12]f = 6. 00 Fl. 96 半视场角=39. 09°实施例12的数据表示在表29中表 29
17CO非球面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30中表 30 条件式的参数值条件式的各参数值表示在表31中表 31 [实施例I3]f = 6. 00 Fl. 95 半视场角=39. 12°实施例13的数据表示在表32中表 32 非球面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33中表 33 条件式的参数值条件式的各参数值表示在表34中表 34 [实施例14]f = 5. 95 Fl. 95 半视场角=38. 89°实施例14的数据表示在表35中表 35 非球面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36中表 36 条件式的参数值条件式的各参数值表示在表37中表 37 [实施例I5]f = 5. 95 Fl. 96 半视场角=38. 89°实施例15的数据表示在表38中表 38 非球面非球面数据表示在表39中表 39 条件式的参数值条件式的各参数值表示在表40中表 40 图27-图30顺序表示关于各实施例12_15的像差图。在这些像差图中,球面像差图的虚线表示正弦条件,像散图的实线表示弧矢像面, 虚线表示子午像面。d表示对d线的像差曲线,g表示对g线的像差曲线。如这些像差图所示,各实施例的各半视场角为38度以上的广角,F2. 0程度以下的 大孔径,具有能合适地适合1000万-2000万像素的摄像元件的高性能。又,使得第二 F透 镜组从光轴退避收纳,确保非摄影时的紧凑性。参照图31及图32说明携带信息终端装置的实施形态。该携带信息终端装置将照相机作为具有摄影功能的部分。图31用于说明照相机装置实施形态,表示装置外观,其中,(a)表示正面侧和上部 面,(b)表示背面侧。图32表示该系统构成。如图32所示,携带信息终端装置包括作为摄像光学系统的摄影透镜1以及受光元 件(像素配列为二元的电子摄像元件)13,通过受光元件13读取由摄影透镜1形成的摄影 对象物的像。作为摄像光学系统或摄影透镜1,使用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个记载的摄像 光学系统或单焦成像透镜,更具体地说,使用上述实施例的摄像光学系统或成像透镜。从受光元件13的输出由受到中央运算装置11控制的信号处理装置14处理,变换 为数字信息,数字化的图像信息在受到中央运算装置11控制的信号处理装置14,受到所定 的图像处理后,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15。在液晶显示器7既能显示图像处理装置12进行图像处理的摄影中的图像,又能显 示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15的图像。又,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15的图像能使用通信卡16等 向外部送信。除通过该通信卡16等的通信功能部分,构成携带信息终端装置的作为摄影功能 部的照相机装置。如图31所示,摄影透镜1在携带时如图31 (a)所示,呈收纳(折叠)状态,用户操 作电源开关6,接通电源,则镜筒伸出。
此时,在镜筒内部,各组成像透镜成为无穷远对焦配置,通过半按压快门按钮4,实 行向有限距离物体的对焦。视窗2也随着摄影透镜1的聚焦连动,进行对焦。根据所定顺 序,进行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移动,实行对焦。若进一步按压快门按钮4,则进行摄影,此后,实行上述处理。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15的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7,或使用通信卡16等向外部送 信时,使用图31(b)所示操作按钮8实行。半导体存储器15及通信卡16等通过分别插入 专用或通用的插槽9使用。摄影透镜1处于收纳状态时,各组成像透镜不一定排列在光轴上。例如,第三透镜 组和/或第四透镜组从光轴上退避,与其他透镜组并列收纳,则能实现携带信息终端装置 的更薄型化。在上述说明的将照相机作为具有摄影功能的部分的携带信息终端装置,可以使用 实施例1-5的变焦透镜作为摄影透镜1使用,以使用1000万至2000万像素的受光元件13 的高画质,能实现具有小型照相机功能的携带信息终端装置。技术方案中记载的对焦方式也可以构成为可从菜单画面等选择。下面参照图33及图34说明折叠收纳时的第二 F透镜组的从光轴的退避及折叠的 一实施形态。图33是从照相机装置前方看照相机装置的镜筒单元,图34是用立体图表示使得 图33所示第二 F透镜组退避的退避机构。在图34中,第二 F透镜组设在保持框31。来自没有图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齿轮71、72、74的齿轮组导入,使得丝杠34 回转。螺母部件35与丝杠34螺纹连接,丝杠34的回转使得螺母部件35沿丝杠34变位。 丝杠34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实质平行。螺母部件35与保持框31成为一体,因上述变位,使得保持框31以及保持于其上 的第二 F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变位。此时,保持框31的变位因压缩扭转弹簧37被赋能。第二 F透镜组在折叠时如上所述一边朝摄像元件侧折叠,一边因没有图示的凸轮 结构以及压缩扭转弹簧37赋能,在图33中,通过绕丝杠34朝逆时钟方向回转,如箭头方向 所示退避。在图3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保持框31,位于从光轴退避状态的位置,不妨害用于 保持折叠的第一透镜组的保持框(没有图示)和直进筒沿光轴方向的变位。镜筒伸出到摄影状态场合,没有图示的上述保持框和直进筒在伸出到规定位置时 刻,因没有图示的凸轮结构和因压缩扭转弹簧37引起的负向赋能,保持框31朝着与图33 所示箭头方向的逆方向即顺时钟方向回转,通过与定位轴33相碰,确保光轴上位置。图35 (a)表示处于摄影状态的摄像光学系统的组位置。图35(b)表示处于折叠状态(收纳时)的透镜组配置。如该图所示,第二 R透镜 组G2R折叠接近摄像面,第一透镜组Gl折叠缩小与第二 R透镜组G2R之间的间隔,第二 F 透镜组G2F折叠接近摄像面同时,从光轴退避。上面参照

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 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成像透镜,系单焦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由孔径光阑,配置在该孔径光阑的物体侧的第一透镜组,以及配置在孔径光阑的像侧的具有正放大率的第二透镜组成;上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具有负放大率的第一F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放大率的第一R透镜组,在上述第一透镜组中隔开最宽的空气间隔配置;上述第一F透镜组至少包括二个负透镜;上述第一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正透镜;上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第二F透镜组,以及第二R透镜组;上述第二F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第一正透镜,第一负透镜,第二负透镜,第二正透镜,具有正放大率;上述第二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透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 R透镜组一个面具有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正放大率变弱的形状的非球当第二 F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F,第二 R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R,满足条件式(1)0.4 < f2F/f2R < 0. 6并且,上述第二 R透镜组的上述非球面满足条件式(2)(2)0.3 < D1/D2 < 0. 5其中,D2表示在其光线有效高度为H2R位置,以近轴曲率半径作成的面和非球面的下 垂量,Dl表示在0. 8H2R位置,以近轴曲率半径作成的面和非球面的下垂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第二 F透镜组的物体侧面到第二 R透镜组的像侧面的厚度设为D2F_2R,最大像高设 为Y’,满足条件式(3)1. 5 < D2F_2R/Y,< 3. 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一 F透镜组一个面具有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负放大率变弱的形状的非球面;该非球面当将其光线有效高度设为H1F,以0. 7H1F位置的近轴曲率半径作成的面,和 非球面的下垂量设为D3,以0. 9H1F位置的近轴曲率半径作成的面,和上述非球面的下垂量 设为D4,上述D3和D4满足条件式(4)0.1 < D3/D4 < 0. 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二 R透镜组以一个非球面透镜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二 R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的材质的阿贝数设为vd,满足条件式(5)60< vd < 96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组的第一 F透镜组由二个负透镜构成,第一 R透镜由一个正透镜构成,上述第 一 F透镜组的从物体侧第二个负透镜的像侧面是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负放大率变弱的 形状的非球面;2第二透镜组的第二 F透镜组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接合,第二负透镜和第二正透 镜接合;第二 R透镜组是一个正透镜,其物体侧的面是随着离开光轴成为周边、正放大率变弱 的形状的非球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 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正透镜或一个负透镜;夫琅和费谱线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对C线的折射率设 为nC,将由式0gF= (ng-nF)/(nF-nC)定义的部分分散比θ gF设为纵轴,阿贝数vd设为 横轴,在上述纵轴和横轴垂直相交二轴的二元座标上,将连接基准玻璃K7的座标点(vd = 60. 49,θ gF = 0. 5436)和基准玻璃 F2 的座标点(vd = 36. 26,θ gF = 0. 5828)的直线作 为标准线,将玻璃的部分分散比θ gF的从上述二元座标面上的上述标准线的偏差设为上 述玻璃的异常分散Δ θ gF时,包含在第二 F透镜组的至少一个负透镜的材质的阿贝数vdn 和异常分散性△ θ gFn满足条件式(6)30< vdn < 41(7)Δ θ gF < 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二 F透镜组内的至少一个正透镜的材质的阿贝数vdp和异常分散性Δ 0gFp满足条 件式(8)70 < vdp(9)0< Δ θ gFp。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全体系统的焦距设为f,第二 F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满足条件式(10)0.2 < f/f2 < 0. 5。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全体系统的焦距设为f,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设为Π,满足条件式(11)fl|/f > 8。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包含在第一F透镜组的至少一个负透镜的材质的阿贝数ν dnl和异常分散性Δ 6gFnl 满足条件式(12)70< ν dnl(13)0< Δ θ gFnIo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二 F透镜组的二个负透镜之中,第二负透镜的材质满足条件式(6)30< ν dn < 41(7)Δ θ gFn < 0。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使得第二透镜组整体或一部分移动,实行从无穷远向近距离的对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 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透镜;全体系统的焦距设为f,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设为Π,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第二 R 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满足条件式(14)0.2 < f/f2 < 0. 5 (16) fl |/f >8.0(17)0.3 > f/f3 > 0· 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二 F透镜组内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的正或负的合成焦距设为f21,第二负透镜 和第二正透镜的正的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2,满足条件式(15)f22/f211 < 0. 5。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光轴上的第二 F透镜组的厚度设为T2f,第一透镜组的厚度设为Tl,第二 R透镜组的厚 度设为T2r,满足条件式(18)1 ≥ T2f/(Tl+T2r) > 0· 1。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第二 F透镜组的第一负透镜是向像侧凸的弯月透镜。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二F透镜组内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一负透镜作为接合透镜接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使得第二透镜组整体或一部分移动,实行从无穷远向近距离的对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摄像光学系统折叠式地被收纳;摄像光学系统的第二 F透镜组在收纳时可从光轴上退避。
22.—种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21任一个所述的成像透镜。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摄影图像设为数字信息的功能。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摄像光学系统折叠式地被收纳;摄像光学系统的第二 F透镜组在收纳时可从光轴上退避。
25.一种携带信息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相机装置作为摄影功能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携带信息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摄像光学系统折叠式地被收纳;摄像光学系统的第二 F透镜组在收纳时可从光轴上退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成像透镜,照相机装置及携带信息终端装置。所述成像透镜系单焦成像透镜,由孔径光阑,配置在该孔径光阑的物体侧的第一透镜组,以及配置在孔径光阑的像侧的具有正放大率的第二透镜组成。第一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具有负放大率的第一F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放大率的第一R透镜组,在第一透镜组中隔开最宽的空气间隔配置。第一F透镜组至少包括二个负透镜,第一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正透镜。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第二F透镜组,以及第二R透镜组。第二F透镜组从物体侧顺序配置第一正透镜,第一负透镜,第二负透镜,第二正透镜,具有正放大率。第二R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透镜。能实现高性能的成像透镜,小型/高性能的照相机装置及携带信息终端装置。
文档编号G02B15/14GK101900869SQ20101018934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5日
发明者中山贵裕, 须藤芳文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