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1912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井下石油勘探的光纤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 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光纤传感器与对应的常规传感器相比,在灵敏度、动态范围、可靠性等方面具有明 显的优势,在民用和国防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被许多国家列为重点发展的传感器 技术。光纤检波器是利用光纤的传光特性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种种调制 效应,探测地震波信号的仪器。它与传统的压电类传感器相比,有以下主要优势频带宽、声 压灵敏度高、不受电磁干扰、重量轻、可设计成任意形状,以及兼具信息传感及光信息传输 于一身等优点。鉴于光纤检波器的如上技术优势,可满足各国在石油勘探领域的要求,目前 很多研究单位和石油公司已经在此方面积极展开研究。然而,负责传输光纤检波器信号的光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连接和保护。 在陆地上光缆的连接保护并不十分困难,但当进行井下石油勘探时,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 对光缆连接的保护就显得十分困难了。专利ZL 02210744. 4公开了一种耐温、耐压光纤电 缆一体井下仪连接接头,它采用了内密封圈、外密封圈、承压密封体、密封胶圈、密封胶套、 光纤固定扶正头、内光纤连接扶正体等等一系列的器件完成密封,操作复杂,没有针对光缆 的抗拉设计,对于仅含光纤的光缆并不适用。专利ZL200620010985. 7公开了一种井下光缆 连接器,采用金属密封于注胶密封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公开的专利申请200810137175. 1同 样是采用注胶的方式进行密封,由于需要现场注胶并试压,这两种技术的操作也较为复杂, 同样没有解决光缆连接强度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一种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用于井下光缆连接的保护。这是光纤 传感技术用于石油勘探、测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以解决 井下光缆连接的保护的问题。( 二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套筒10,为一中空的圆柱体,内部容纳光缆的连接部分;两个密封塞20,分别安装于套筒10的两端,对套筒10进行密封;两个密封圈11,分别安装于套筒10与密封塞20之间;两个端盖30,分别安装于密封塞20远离套筒10的一端;[0015]两个抗拉锥体40,安装于端盖30与密封塞20之间,并与端盖30配合拉紧光缆。上述方案中,所述套筒10的两端具有内螺纹,密封塞20通过该内螺纹旋紧并密封 套筒10。上述方案中,所述密封塞20的两端分别具有外螺纹,一端螺接于端盖30,另一端 螺接于套筒10。上述方案中,所述密封塞20的中央进一步包含有一细长孔25,穿过被保护的光纤 从该细长孔25中穿过。上述方案中,所述抗拉锥体40的靠近端盖30的一端为圆锥形结构,且抗拉锥体的 圆锥角41与端盖的内圆锥角31度数相同。上述方案中,所述锥体40与端盖30之间进一步包含有抗拉垫片45,抗拉垫片45 为圆锥形结构,抗拉垫片的内圆锥角46的度数、抗拉垫片的外圆锥角47的度数与抗拉锥体 的圆锥角41的度数相等。 上述方案中,所述套管10的两端部分别进一步包含有凹槽12,密封圈11安装于该 凹槽12中。上述方案中,所述密封塞20中间的细长孔25中,进一步采用高强度耐高温密封胶 密封。上述方案中,所述抗拉锥体40的中央有孔42,光纤和光缆的受力部件从该孔42中穿过。(三)有益效果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通过抗拉锥体实现了与光缆的 连接,保证了连接强度。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采用密封塞和密封圈进行密 封,操作方便、密封效果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端盖30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抗拉锥体40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抗拉垫片45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套管10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包括一个套筒 10,为一中空的圆柱体,内部容纳光缆的连接部分;两个密封塞20,分别安装于套筒10的两 端,对套筒10进行密封;两个密封圈11,分别安装于套筒10与密封塞20之间;两个端盖 30,分别安装于密封塞20远离套筒10的一端;两个抗拉锥体40,安装于端盖30与密封塞20之间,并与端盖30配合拉紧光缆。其中,所述套筒10的两端具有内螺纹,密封塞20通过该内螺纹旋紧并密封套筒 10。所述密封塞20的两端分别具有外螺纹,一端螺接于端盖30,另一端螺接于套筒10。所 述密封塞20的中央进一步包含有一细长孔25,穿过被保护的光纤从该细长孔25中穿过。 所述抗拉锥体40的靠近端盖30的一端为圆锥形结构,且抗拉锥体的圆锥角41与端盖的内 圆锥角31度数相同。所述锥体40与端盖30之间进一步包含有抗拉垫片45,抗拉垫片45 为圆锥形结构,抗拉垫片的内圆锥角46的度数、抗拉垫片的外圆锥角47的度数与抗拉锥体 的圆锥角41的度数相等。所述套管10的两端部分别进一步包含有凹槽12,密封圈11安 装于该凹槽12中。所述密封塞20中间的细长孔25中,进一步采用高强度耐高温密封胶密 封。所述抗拉锥体40的中央有孔42,光纤和光缆的受力部件从该孔42中穿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的使用方法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井下 光缆连接保护装置时,首先将待连接的两光缆端头准备好,将一个端盖30、抗拉锥体40套 于光缆上,将密封塞20、密封圈11和套筒10套在光纤上;将另一个端盖30、抗拉锥体40套 于被连接的另一段光缆上,将密封塞20、密封圈11套在光纤上。然后熔接光纤。待光纤熔 接好后,将套筒10移至待保护熔接点处,通过密封塞20确定待保护的光纤范围,并将密封 塞20和套筒10安装好。在密封塞20的中央孔25内填充高强度耐高温密封胶,并固化。将 光缆中的承力部件,一般为芳纶绳,穿过抗拉锥体中间的孔42并从抗拉锥体的外侧包裹抗 拉锥体,然后从抗拉锥体和端盖30之间通过,并从孔32中引出尾部;当有抗拉垫片45时, 则从抗拉垫片45和端盖30之间通过,并从孔32中引出尾部。最后,将端盖30和密封塞20 安装在一起。当光缆受拉时,光缆中的受力部件收到拉力,拉动抗拉锥体向两侧移动,从而在抗 拉锥体和端盖之间压紧受力部件,达到自紧的效果。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 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 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套筒(10),为一中空的圆柱体,内部容纳光缆的连接部分;两个密封塞(20),分别安装于套筒(10)的两端,对套筒(10)进行密封;两个密封圈(11),分别安装于套筒(10)与密封塞(20)之间;两个端盖(30),分别安装于密封塞(20)远离套筒(10)的一端;两个抗拉锥体(40),安装于端盖(30)与密封塞(20)之间,并与端盖(30)配合拉紧光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0)的两端 具有内螺纹,密封塞(20)通过该内螺纹旋紧并密封套筒(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20) 的两端分别具有外螺纹,一端螺接于端盖(30),另一端螺接于套筒(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20)的中 央进一步包含有一细长孔(25),穿过被保护的光纤从该细长孔(25)中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锥体(40)的 靠近端盖(30)的一端为圆锥形结构,且抗拉锥体的圆锥角(41)与端盖的内圆锥角(31)度 数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40)与端盖 (30)之间进一步包含有抗拉垫片(45),抗拉垫片(45)为圆锥形结构,抗拉垫片的内圆锥角 (46)的度数、抗拉垫片的外圆锥角(47)的度数与抗拉锥体的圆锥角(41)的度数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0)的两端 部分别进一步包含有凹槽(12),密封圈(11)安装于该凹槽(12)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20)中间 的细长孔(25)中,进一步采用高强度耐高温密封胶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锥体(40)的 中央有孔(42),光纤和光缆的受力部件从该孔(42)中穿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套筒(10),为一中空的圆柱体,内部容纳光缆的连接部分;两个密封塞(20),分别安装于套筒(10)的两端,对套筒(10)进行密封;两个密封圈(11),分别安装于套筒(10)与密封塞(20)之间;两个端盖(30),分别安装于密封塞(20)远离套筒(10)的一端;两个抗拉锥体(40),安装于端盖(30)与密封塞(20)之间,并与端盖(30)配合拉紧光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井下光缆连接保护装置,通过抗拉锥体实现了与光缆的连接保证了连接强度,采用密封塞和密封圈进行密封,操作方便、密封效果好。
文档编号G02B6/44GK201725066SQ201020264090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4日
发明者刘育梁, 张文涛, 李学成, 李芳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