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文档序号:2684111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眼镜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国际公开W097/19382号公报中记载了如 下的情况在适合老花眼等视力校正的眼镜片所采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一直以来在眼球侧表面设置已附加于物体侧表面的渐进屈光面。由此,物体侧表面可形成为基弧固定的球面,所以能够缩小远用部与近用部的倍率差。另外,能够抑制形状因子所引起的倍率变动。因此,可降低由于倍率差所导致的像的摆动或失真,从而能够提供可获得舒适视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此外,在国际公开W097/19382号公报中记载了可使用合成方式在眼球侧表面上合成渐进屈光面与散光矫正用的复曲面,即使在散光矫正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也能够降低像的摆动或失真。虽然利用这些技术可提高性能,但依然具有不能适应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性特别是摆动的用户,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如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包括眼球侧表面,其具有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以及连接远用部与近用部的中间部;以及物体侧表面,其包含具有第I曲率并沿着主子午线的球面状的第I区域、具有与第I曲率相等的第2曲率并与上述远用部相对的球面状的第2区域、和处于第I区域的外侧且第2区域的下侧并具有小于第I曲率的第3曲率的第3区域。在眼球侧表面(内表面)包含远用部、近用部以及中间部的所谓内表面渐进镜片中,可将物体侧表面(外表面)形成为曲率固定即面屈光力固定的球面。因此,可缩小分别通过远用部、中间部以及近用部获得的各个像倍率差或倍率比,还可以缩小通过渐进屈光力镜片获得的像的摆动。另一方面,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因为在近用部度数增加、屈光力增加,所以在近用部获得的像比在远用部获得的像大。即使在中间部以及近用部的侧方像也比远用部大。因此,在远用部以及中间部的利用频率高的用户中,通过渐进屈光力镜片获得的像倍率变动容易变大,佩戴者(用户)有时感到摆动,或者具有不协调感。在上述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使物体侧表面的第I区域外侧且第2区域下侧的第3区域即中间部以及近用部左右的外侧(水平方向外侧)区域的第3曲率小于其它球面状的第I以及第2区域的第I以及第2曲率,通过减小物体侧表面的面屈光力来抑制由于屈光力增加而导致的像扩大。因此,可减小从远用部到中间部及其周边移动视线时的像摆动,从而能够提供在佩戴时减少不协调感的眼镜用渐进屈光力镜片。此外,优选该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第3区域是非球面状,第3曲率从主子午线向水平方向外侧(左右)减小。可抑制在中间部以及近用部的侧方获得的像倍率相对于在中间部以及近用部获得的像急剧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在整个眼镜片上的像摆动。优选第3区域的第3曲率从主子午线向水平方向外侧单调减小。第3曲率向水平方向外侧单调变化的面在设计以及制造方面是比较容易且经济的。该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第I区域的以主子午线为中心的宽度W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614... (I)其中,单位是mm。在一般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近 用部的收敛为2 3mm。因此,如果第I区域的以主子午线为中心的宽度W为6mm,即具有相对于主子午线宽度为±3mm的曲率固定的区域,则中间部(渐进部)收敛于曲率固定区域内。因此,可确保视野最窄的中间部的视野。另一方面,现有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近用部的收敛最大是5_。这是假定了物体距离15cm、在现实中的必要最大值。当近用中心点收敛了 5mm时,为了进一步确保2mm的稳定视野,第I区域的以主子午线为中心的宽度W为14_即具有相对于主子午线宽度为±7mm的曲率固定的区域即可。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之一是包含上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和安装有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镜架的眼镜。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之一是如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包含以下的步骤根据眼镜规格来设计眼球侧表面,该眼球侧表面包含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以及连接远用部与近用部的中间部;以及设计物体侧表面,该物体侧表面包含具有第I曲率并沿着主子午线的球面状的第I区域、具有与第I曲率相等的第2曲率并与远用部相对的球面状的第2区域、和处于第I区域的外侧且第2区域的下侧并具有小于第I曲率的第3曲率的第3区域。由此,相对于通过远用部取得像的远视,通过中间部以及近用部的侧方区域取得像时的像倍率差或倍率比可缩小,可抑制在整个眼镜片的像摆动。尤其能够针对大多使用从远视到中间视的用户提供在佩戴时不协调感少的眼镜用渐进屈光力镜片。在此设计方法中优选设计物体侧表面的步骤包含如下步骤设计为包含使第3曲率从主子午线向左右(水平方向外侧)减小的非球面状的第3区域。由此,能够提供像摆动更少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此设计方法中,设计物体侧表面的步骤包含以下的步骤也是有效的,该步骤是设计为与上述眼镜规格无关而包含通用的具有第I曲率的第I区域、通用的具有第2曲率的第2区域以及通用的具有第3曲率的第3区域。眼镜规格的加入度大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近用部侧方的度数变化较大。因此,可根据眼镜规格来决定第I曲率、第2曲率以及第3曲率。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与加入度的大小无关,通过采用固定的第I及第2曲率和小于它们的第3曲率也能够缩小与远用部的像倍率比或倍率差,从而能够抑制像的摆动。因此,与眼镜规格无关,可通过使用通用的第I曲率、通用的第2曲率以及通用的第3曲率,来进行物体侧表面固定的半成品的设计,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在此设计方法中,设计上述物体侧表面的步骤可包含以下的步骤当上述眼镜规格所包含的加入度为规定范围时,设计为与上述加入度的值无关而包含通用的具有第I曲率的第I区域、通用的具有第2曲率的第2区域以及通用的具有第3曲率的第3区域。在眼镜规格的加入度为固定范围时,可采用包含通用的物体侧表面的半成品的设计。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进一步不同的其它方式之一是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含制造由上述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步骤。


图I是示出眼镜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中图2(a)是示意性示出渐进屈光 力镜片的一个镜片的俯视图,图2(b)是其首1J视图。图3中图3(a)是示出眼镜用镜片的度数分布的图,图3 (b)是示出眼镜用镜片的非点像差分布的图,图3(c)是示出观看正方格时的失真状态的图。图4是示出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5是采用与主子午线Y的距离(水平方向的座标y)来表示外表面的屈光力分布、曲率分布、曲率半径分布的图。图6是示出外表面的屈光力分布的图。图7是示出外表面的曲率分布的图。图8是示出外表面的曲率半径分布的图。图9是示出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倍率的图。图10是示出比较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倍率的图。图11是示出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比较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倍率差的图。图12是示出利用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比较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来观看正方格时的失真状态的图。图13是示出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倍率的图。图14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倍率的图。图15是示出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倍率差的图。图16是示出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倍率的图。图17是示出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倍率的图。图18是示出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倍率差的图。图19是示出设计以及制造过程的概要的流程图。符号说明I眼镜,10、10L、IOR眼镜用镜片11远用部,12近用部,13中间部(渐进部)19A物体侧表面,19B眼球侧表面20 镜框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利用立体图示出眼镜的一例。图2(a)利用俯视图示意性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之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一个镜片。图2(b)利用剖视图来示意性示出该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一个镜片。在本例中从使用者侧(佩戴者侧、眼球侧)观看将左侧作为左、右侧作为右进行说明。该眼镜I具有左眼用以及右眼用的左右一对眼镜用镜片IOL以及IOR和分别安装有镜片IOL以及IOR的眼镜架20。眼镜用镜片IOL以及IOR都是渐进屈光力镜片。镜片IOL以及IOR的基本形状为在物体侧凸出的凹凸透镜。因此,镜片IOL以及IOR分别包含物体侧表面(凸面,以下还称为外表面)19A和眼球侧(使用者侧)表面(凹面,以下还称为内表面)19B。图2(a)示出右眼用镜片10R。该镜片IOR在 上方包含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远视的)的视野部即远用部11,在下方包含与远用部11不同度数(屈光力)的用于观察近距离物体的(近视的)的视野部即近用部12。此外,镜片IOR还包含连结这些远用部11与近用部12使屈光力连续变化的中间部(用于中间视的部分、渐进部)13。镜片IOR包含在远视、中间视、近视时连接作为视野中心的镜片上的位置的主注视线14。通常,在眼镜用镜片IOR与镜框配合圈定外周时远方水平正视(第一眼位)中的视线通过的镜片上的基准点即契合点(fitting point)Pe位于远用部11的大致下端。以下,将该契合点Pe设为镜片的座标原点,将通过契合点Pe的水平基准线X在水平方向的座标设为X座标,将通过契合点Pe的垂直基准线(主子午线)Y在垂直方向的座标设为I座标。主注视线14相对于主子午线Y超过契合点Pe后向鼻侧弯曲。将主注视线14与主子午线Y的间隔15称为收敛(aninset)。以下,关于眼镜用镜片以右眼用的眼镜用镜片IOR为中心进行说明,不过眼镜用镜片、眼镜片或镜片也可以是左眼用的眼镜用镜片10L,左眼用的眼镜用镜片IOL除了左右眼的眼镜规格差别之外,基本上为与右眼用的眼镜用镜片IOR左右对称的结构。以下,将右眼用以及左眼用的眼镜用镜片IOR以及IOL共同称为眼镜用镜片(或镜片)10。可利用非点像差分布图及等效球面度数分布图来知晓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光学性能中的视野宽度。作为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性能,在佩戴渐进屈光力镜片10移动视线时所感到的摆动也是重要的。即使是非点像差分布及等效球面度数分布大致相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关于摆动有时也会产生差异。图3(a)示出典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度数分布(屈光力分布、单位为屈光度(D)),图3(b)示出非点像差分布(单位为屈光度(D)),图3(c)示出利用该镜片10来观察正方格时的失真状态。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沿着主注视线14加入规定的度数。因此,由于加入度数,而在中间部13的侧方产生大的非点像差,在此部分物体看起来变得模糊。关于度数分布,在近用部12中度数仅上升规定的量(加入度),在中间部13、远用部11中度数依次减小。在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远用部11的度数(远用度数、Sph)是0. OOD(屈光度),加入度数(Add)是2. OOD。该度数根据在镜片10上的位置而不同,因此度数大的近用部12与远用部11相t匕,像倍率变大。因此,相对于远用部11在中间部13至近用部12的侧方,正方格像扩大,看起来还稍许变形。这样的像倍率的变动成为头或视线移动时的像摆动(摇动)的原因。眼镜片的倍率M近似由以下式子表示。M = MsXMp... (2)这里,Ms被称为形状因子,Mp被称为功率因子。当将镜片基材的折射率设为n、将镜片的物体侧表面的基弧(面屈光力)设为D(屈光度)、将从镜片的眼球侧表面的顶点(内侧顶点)到眼球的距离设为L、将内侧顶点的屈光力(内侧顶点屈光力)设为P(度数S)、将镜片中心的厚度设为t时,如以下这样表示Mp以及Ms。Ms = I/ (1-DXt/n)…(3)Mp= I/(I-LXP)......(4)在式子(3)以及⑷的计算中,关于基弧D以及 内侧顶点屈光力P使用屈光度(D),关于厚度t以及距离L使用米(m)。因此,式子⑵如以下所示。M= [I/(1-DXt/n)] X [I/(I-LXP)]... (5)由该式子(5)可知,当屈光力P变大时倍率M也变大,相对于远用部11的像倍率,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的侧方区域16的像倍率M变大。与此相对,可通过减小基弧D即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来缩小倍率M。因此,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采用内表面渐进镜片,通过减小与内表面19B的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外侧的侧方区域16相对的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来抑制侧方区域16的像倍率变化,并抑制像的摆动。2.实施例2. I 实施例 I在精工爱普生公司制造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精工超级P-1”A类型(折射率
1.67)中作为眼镜规格应用渐进带长14_、处方度数(远用度数、Sph)0.00(D)、加入度数(Add) I. 00(D)来设计出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a。镜片IOa的直径是65mm,不包含散光度数。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IOa在内表面19B上形成有包含如图3(a)所示的远用部11、近用部12,中间部13以及侧方区域16的渐进面。图4不出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的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分布。图5米用与主子午线Y的距离(水平方向的座标y)来表示外表面19A的屈光力分布、曲率分布、曲率半径分布。图6以座标(x、y)的矩阵来表不外表面19A的屈光力分布,图7以座标(X、y)的矩阵来表不外表面19A的曲率分布,图8以座标(x、y)的矩阵来表不外表面19A的曲率半径分布。外表面19A基本上是面屈光力为4. 00 (D)的球面,在两侧方包含面屈光力向外侧缓缓地单调减小的非球面区域。即,物体侧表面(外表面)19A包含沿着主子午线Y的第I区域31即具有第I曲率rl (第I面屈光力Dl)的球面状的第I区域31 ;与远用部11相对的第2区域32即具有与第I曲率rl相等的第2曲率r2 (第2面屈光力D2)的球面状的第2区域32 ;以及作为第I区域31的外侧区域、作为第2区域32的下侧区域的第3区域33即具有小于第I曲率rl的第3曲率r3 (第3面屈光力D3)的第3区域33。第3区域33实质上是内表面19B的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在水平方向外侧的区域即与侧方区域16相对(对应)的外表面19A的区域。在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中,第I曲率rl以及第2曲率r2是6. 042 (I/m),第I面屈光力Dl以及第2面屈光力D2是4. 0(D)。第3曲率r3小于第I曲率rl,从与第I区域31的边界上的值6. 042 (1/m)向水平方向外侧缓缓减小,在周边(周缘)附近为
3.021 (1/m)。当利用面屈光力进行说明时,第3面屈光力D3小于第I面屈光力D1,从与第I区域31的边界上的值4. O (D)向水平方向外侧缓缓减小,在周边(周缘)附近为2.0(D)。因此,第I区域31以及第2区域32是球面,第3区域33是非球面。在本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中,第3区域33的第3曲率r3从主子午线Y向水平方向外侧单调减小。即,在图4中,大致等间隔地表示与第3区域33的第3曲率r3相应的第3面屈光力D3的等量线。以第I区域31的主子午线Y为中心的宽 度W是8mm(与主子午线Y的距离(y座标)为±4mm),满足上述条件(I)。在一般的(大多数)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近用部12的收敛即近用部12中的主注视线14与主子午线Y的距离15是2 3mm。因此,以第I区域31的主子午线Y为中心的宽度W是6mm,即,如果具有相对于主子午线Y宽度为±3mm的曲率固定的区域,则中间部(渐进部)13收于曲率固定的区域内。因此,可确保视野最窄的中间部13的视野。另一方面,现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近用部12的收敛最大是5mm。这是已假定物体距离15cm的收敛,现实中为必要最大值。在近用中心点收敛5mm时,为了进一步确保2mm的稳定视野,只要具有以第I区域31的主子午线Y为中心的宽度W是14_即相对于主子午线Y宽度为±7mm的曲率固定的区域既可。当第I区域31的宽度W接近于条件⑴的上限时,即如果以主子午线Y为中心在外表面(凸面)19A侧具有±7mm的曲率固定区域,则内表面(凹面)19B侧的设计可以是基本的渐进设计。另一方面,当第I区域31的宽度W接近于条件(I)的下限时、即以主子午线Y为中心在外表面(凸面)19A具有±3mm的曲率固定区域时,仅仅在第I区域31不能确保近用部12的亮视野的宽度。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校正内表面(凹面)19B侧的渐进设计可确保近用部12的视野。例如,可考虑在内表面19B侧附加非球面的要素,该非球面的要素是在水平方向具有与外表面19A的曲率变化相应的曲率分布。2. 2 比较例 I为了与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进行比较,作为比较例I未改变内表面19B的设计,而设计将外表面19A作成面屈光力为4. O(D)的球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b。2. 3 比较图9利用座标(x、y)的矩阵表示通过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而获得的像倍率。图10利用座标(x、y)的矩阵表示通过比较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b而获得的像倍率。此外,图11利用座标(x、y)的矩阵表示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以及比较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b的倍率差。例如,当观察沿着X座标为-24mm的区域的倍率值时,在图10的比较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b中,在远用部11的y座标为12mm的位置处倍率值是I. 0147560,在处于中间部13侧方的y座标为_4_的位置处倍率值是I. 0287316。因此,中间部13的外侧区域的像大于远用部11的像,倍率比为101. 38%左右。另一方面,关于图9中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的x座标为_24_的倍率值,在远用部11所包含的y座标为12mm的位置处该倍率值是I. 0147404,在中间部13侧方所包含的y座标为_4_的位置处该倍率值是I. 0278532。因此,虽然中间部13外侧的第3区域33的像大于远用部11 (第2区域32)的像,但外侧第3区域33的倍率值降低,倍率比成为101. 29%左右。因此,远用部11与中间部13外侧(左右)的像倍率比改善0.09点左右,从而能够改善在远用部11与中间部13的外侧之间移动视线2时的像摆动。如图11所示可知,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相对于比较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b,在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外侧的侧方区域16的大致全部区域内倍率减小,改善了远用部11的像与中间部13的侧方区域16的像的倍率差(倍率比)。图12示出利用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 片IOa与比较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b观察正方格时的失真状态。在比较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b中,因为在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的侧方倍率增加所以像变大格子扩大。与此相对,在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中,抑制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侧方的倍率扩大,所以抑制了格子宽度的扩大,像的大小变化较小。因此,在大多使用从远用部11到中间部13的区域的用户例如个人计算机的使用频率高的用户中,可通过使用该渐进屈光力镜片IOa来抑制视线2在上下方向移动而导致的像的摆动,并能够提供佩戴感良好的眼镜I。2. 4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在精工爱普生公司制造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精工超级P-1”A类型(折射率
1.67)中作为眼镜规格应用了渐进带长14mm、处方度数(远用度数、Sph) 0. 00(D)、加入度数(Add) 2. 00(D)来设计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c。其它条件与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相同,在内表面19B上形成有包含远用部11、近用部12、中间部13以及侧方区域16的渐进面。外表面19A基本上是面屈光力为4.00(D)的球面,在两侧方包含面屈光力向外侧缓缓地单调减小的非球面区域。具体地说,作为外表面19A采用了与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相同的外表面。即,物体侧表面(外表面)19A包含沿着主子午线Y的第I区域31即具有第I曲率rl (第I面屈光力Dl)的球面状的第I区域31 ;与远用部11相对的第2区域32即具有与第I曲率rl相等的第2曲率r2 (第2面屈光力D2)的球面状的第2区域32 ;以及第I区域31的外侧以及第2区域32下侧的第3区域33即具有小于第I曲率rl的第3曲率r3 (第3面屈光力D3)的第3区域33。为了与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c进行比较,作为比较例2,未改变内表面19B的设计,而设计外表面19A为面屈光力4. O(D)的球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d。2. 5 比较图13利用座标(x、y)的矩阵来表示通过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c获得的像倍率。图14利用座标(X、y)的矩阵来表示通过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d获得的像倍率。此外,图15利用座标(x、y)的矩阵来表示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c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d的倍率差。与实施例I相同,当着眼于X座标为-24mm的倍率值时,在图14的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d中,在远用部11所包含的y座标为12mm的位置处倍率值是I. 0169821,在中间部13侧方所包含的I座标为_4mm的位置处倍率值是I. 0369164。因此,中间部13外侧的第3区域33的像大于远用部11 (第2区域32)的像,倍率比为101. 96%左右。另一方面,当图13中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c的X座标着眼于-24mm的倍率值时,在远用部11所包含的y座标为12mm的位置处倍率值是I. 0169664,在中间部13侧方所包含的I座标为_4_的位置处倍率值是I. 0360310。因此,虽然中间部13外侧的第3区域33的像大于远用部11 (第2区域32)的像,但倍率值降低,倍率比成为101. 87%左右。因此,远用部11的像与中间部13在水平方向(左右)外侧的像的倍率比改善0. 09点左右,从而能够改善在远用部11与中间部13的外侧之间移动视线2时的像摆动。如图15所示可知,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c相对于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d,在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外侧的侧方区域16的大致全部区域中倍率也减小,从而改善了远用部11的像与中间部13的外侧区域16的像的倍率差(倍率比)。2. 6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在精工爱普生公司制造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精工超级P-1”A类型(折射率
1.67)中作为眼镜规格应用了渐进带长14mm、处方 度数(远用度数、Sph) 0. 00(D)、加入度数(Add) 3. 00(D)来设计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e0其它条件与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相同,在内表面19B内形成有包含远用部11、近用部12、中间部13以及侧方区域16的渐进面。外表面19A基本上是面屈光力为4.00(D)的球面,在两侧方包含面屈光力向外侧缓缓地单调减小的非球面区域。具体地说,作为外表面19A采用了与实施例I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a相同的外表面。即,物体侧表面(外表面)19A包含沿着主子午线Y的第I区域31即具有第I曲率rl (第I面屈光力Dl)的球面状的第I区域31 ;与远用部11相对的第2区域32即具有与第I曲率rl相等的第2曲率r2 (第2面屈光力D2)的球面状的第2区域32 ;以及第I区域31外侧以及第2区域32下侧的第3区域33即具有小于第I曲率rl的第3曲率r3 (第3面屈光力D3)的第3区域33。为了与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e进行比较,作为比较例3,未改变内表面19B的设计而设计外表面19A为面屈光力4. O(D)的球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f。2. 7 比较图16利用座标(x、y)的矩阵表示通过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e获得的像倍率。图17利用座标(X、y)的矩阵表示通过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f获得的像倍率。此外,图18利用座标(x、y)的矩阵表示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e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f的倍率差。与实施例I相同,当X座标着眼于-24mm的倍率值时,在图17的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f中,在远用部11所包含的y座标为12mm的位置处倍率值是I. 0167248,在中间部13侧方所包含的I座标为-4mm的位置处倍率值是I. 0495036。因此,中间部13外侧的第3区域33的像大于远用部11 (第2区域32)的像,倍率比成为103. 22%左右。另一方面,当着眼于图16中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e的x座标为_24mm的倍率值时,在远用部11所包含的I座标为12mm的位置处该倍率值是I. 0167092,在中间部13侧方所包含的I座标为_4mm的位置处该倍率值是I. 0486075。因此,虽然中间部13外侧的第3区域33的像大于远用部11 (第2区域32)的像,但倍率值降低,倍率比成为103. 14%左右。因此,远用部11的像与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左右)外侧的像的倍率比改善0. 08点左右,从而能够改善在远用部11与中间部13外侧之间移动视线2时的像摆动。如图18所示可知,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e相对于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IOf,在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外侧的侧方区域16的大致全部区域中倍率也减小,从而改善了远用部11的像与中间部13的外侧区域16的像的倍率比(倍率差)。这样,在实施例I 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a、10c以及IOe中,根据加入度分别为I. 00 (D)、2. 00 (D)、3. 00 (D)的眼镜规格来设计内表面19B,另一方面,外表面19A是通用的,沿着主子午线Y的第I区域31以及与远用部11相对的第2区域32为球面,与侧方区域16相对的第3区域33为面屈光力从主子午线Y向外侧减小的非球面。由此可知,即使是眼镜规格尤其加入度不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也能够通过使用通用的外表面19A来抑制视线2从远用部11向中间部13外侧移动时的像摆动。如上所述,关于加入度大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近用部12侧方的倍率比变大。因此,可利用眼镜规格的加入度来选择外表面19A的第I及第2区域31和32的第I及第2曲率rl和r2与第3区域33的第3曲率r3的变化,并进一步降低水平方向的倍率比。图19表示设计以及制造渐进屈光力镜 片10的过程。在步骤101中,根据眼镜规格来设计内表面(眼球侧表面)19B。在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内表面19B是渐进面,包含远用部11、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与步骤101前后或者同时,在步骤102中,设计包含第I区域31、第2区域32以及第3区域33的外表面(物体侧表面)19A。在步骤102中,外表面19A可包含不依据眼镜规格而通用的面即针对眼镜规格通用的第I区域31、通用的第2区域32以及通用的第3区域33。例如,可以和眼镜规格的加入度值无关,与加入度0.5(D)的内表面渐进相应地设计外表面19A,并采用其外表面(凸面)19A来设计加入度3. 5 (D)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此情况下,与加入度无关可事先准备为了制造而准备的半成品镜片,因此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是优选的。在步骤102中,当眼镜规格所包含的加入度为规定范围时,可将外表面19A设计为包含通用的具有第I曲率的第I区域、通用的具有第2曲率的第2区域以及通用的具有第3曲率的第3区域。例如,可预先设计加入度对应于0.50、I. 00、2. 50的3种外表面19A,在制造加入度为特定范围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时可采用通用的外表面19A。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针对加入度提供更优的设计。接着,在步骤103中,制造具有上述设计的内外表面的眼镜用渐进屈光力镜片10。在上述说明中,以外表面19A与眼镜规格尤其加入度无关而具备通用曲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外表面19A,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围内可根据眼镜规格采用各个形状的曲面。在上述中,虽然说明了采用曲率(面屈光力)变化的非球面作为第3区域33的例子,但第3区域33也可以是曲率(面屈光力)固定的球面。
权利要求
1.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包括 眼球侧表面,其具有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以及连接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中间部;以及 物体侧表面,其包含具有第I曲率并沿着主子午线的球面状的第I区域、具有与所述第I曲率相等的第2曲率并与所述远用部相对的球面状的第2区域、和处于所述第I区域的外侧且所述第2区域的下侧并具有小于所述第I曲率的第3曲率的第3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中, 所述第3区域是非球面状,所述第3曲率从所述主子午线向着水平方向外侧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中, 所述第3曲率从所述主子午线向着水平方向外侧单调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中, 所述第I区域的以所述主子午线为中心的宽度W满足以下的条件,6 ≤ W ≤14 其中,单位是
5.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包含以下的步骤 根据眼镜规格来设计眼球侧表面,该眼球侧表面包含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以及连接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中间部;以及 设计物体侧表面,该物体侧表面包含具有第I曲率并沿着主子午线的球面状的第I区域、具有与所述第I曲率相等的第2曲率并与所述远用部相对的球面状的第2区域、和处于所述第I区域的外侧且所述第2区域的下侧并具有小于所述第I曲率的第3曲率的第3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 设计所述物体侧表面的步骤包含以下的步骤设计为与所述眼镜规格无关而包含通用的具有所述第I曲率的所述第I区域、通用的具有第2曲率的所述第2区域以及通用的具有所述第3曲率的所述第3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 设计所述物体侧表面的步骤包含以下的步骤当所述眼镜规格所包含的加入度为规定范围时,设计为与所述加入度的值无关而包含通用的具有所述第I曲率的所述第I区域、通用的具有所述第2曲率的所述第2区域以及通用的具有所述第3曲率的所述第3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通过镜片看到的像的摆动较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包括眼球侧表面,其具有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以及连接上述远用部与上述近用部的中间部;以及物体侧表面,其包含具有第1曲率并沿着主子午线的球面状的第1区域、具有与上述第1曲率相等的第2曲率并与上述远用部相对的球面状的第2区域、和处于上述第1区域的外侧且上述第2区域的下侧并具有小于上述第1曲率的第3曲率的第3区域。
文档编号G02B27/00GK102681207SQ20121005392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8日
发明者加藤一寿, 铃木庸平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