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部件、显影装置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00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控部件、显影装置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管控承载在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量的管控部件、一种设有所述管控部件的显影装置以及一种设有所述管控部件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成像装置中,形成于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利用承载于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来显影,其中,显影剂承载部件的表面上的显影剂量通过管控部件进行管控。在这样的结构中,显影剂承载部件的表面上的显影剂量可能由于管控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接触的状态以及由于接触的按压力而导致的密度不均匀性等而不均匀。下面将介绍由于接触状态和按压力而导致显影剂量变化的原因。图10是显示在普通显影装置中的管控部件204和显影辊2的结构的剖视图。如 图10中所示,在管控部件204和显影辊2之间设有显影剂进入开口 11。已知显影剂的量受到显影剂进入开口 11的尺寸的很大影响。更特别地,当显影剂进入开口 11较大时,显影剂的量也较大,当显影剂进入开口 11较小时,显影剂的量也较小。这里将详细介绍显影剂进入开口 11。显影剂进入开口 11是具有由管控部件204和显影辊2确定的大致三角形区域的开口。该三角形的高度是由供给辊所供给并由显影辊2所承载的显影剂的量来确定的有效显影剂进口高度。三角形的底边是从管控部件204和显影辊2之间的距离为有效显影剂进口高度I的位置至管控部件204与显影辊2接触的位置的距离X。因此,当有效显影剂进口高度I较高时,显影剂的量较大,当有效显影剂进口高度y较低时,显影剂的量较小。因此,显影剂的量受到管控部件204的接触状态的很大影响,该管控部件204的接触状态是确定显影剂进入开口 11的尺寸的一个因素。显影剂的量由管控部件204的按压力来确定,特别是按压力的最大值(峰值)。这是因为显影剂层经过显影辊2 (显影剂层接触该显影辊2)和管控部件204之间的间隙,且因此间隙的宽度取决于按压力的峰值。对于管控部件204,广泛使用板式弹簧部件,该板式弹簧部件在它的基部侧悬臂伸出,在它的自由端处与显影辊2接触。管控部件204的自由端的位置设置为(如果显影辊2不在那)处于显影辊2中,也就是自由端咬入显影辊2中,因此,管控部件204的自由端通过与显影辊2接触而变形,且按压力以排斥力而产生。按压力由管控部件204的自由长度、它的厚度、它的杨氏模量、以及自由端与显影辊2接触的位置和当管控部件204不与显影辊2接触时该自由端的设置位置之间的差来确定。管控部件204通常由橡胶板、金属板、树脂材料板或者包括这些材料的层压部件来制造。对于它的截面构型,广泛采用板状或者通过将自由端部分弯曲成L形而提供的构型。从充电均匀性的观点来看,希望显影剂层在管控之后为薄层。为此,管控部件204的自由端形成边缘,以便形成边缘接触状态,以减小显影剂进入开口 11,从而形成薄层。不过,对于管控部件204的这种边缘接触,管控部件204的接触状态和/或按压力容易变化。因此,在例如显影辊2的外径沿它的周向方向变化的情况下,管控部件204的接触状态和/或按压力变化,因此产生周期性的密度不均匀。为了将显影辊2的表面上的显影剂量稳定在目标值,自由端的位置需要非常精确,这导致装配困难。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9-288817公开了一种具有弯曲形状的管控部件,所述弯曲形状为朝向显影辊的凸形。利用这种结构,管控部件变形,使得局部最大值产生于两个位置,借此,即使安装位置的精度不是很高,按压力的峰值也稳定。不过,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9-28817中,当显影剂承载部件的外径沿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变化时,或者当管控部件相对于显影剂承载部件的位置变化时,承载于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量可能并不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图像可能具有密度的不均匀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控部件、一种显影装置和一种处理盒,通过它们,由管控部件施加给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按压力的峰值稳定,并抑制图像密度出现密度不 均匀。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管控部件,用于管控承载在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量,所述管控部件包括板状支承部件,该板状支承部件具有弹性,所述支承部件设有固定部分,用于固定在固定部件上;第一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可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从所述管控部件上从所述支承部件的侧面凸出;以及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二接触部分可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处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分更靠近所述固定部分的位置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影装置,用于显影形成于图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所述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承载部件,用于承载显影剂,该显影剂用于显影静电潜像;以及管控部件,用于管控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量;所述管控部件包括板状支承部件,该板状支承部件具有弹性,所述支承部件设有固定部分,用于固定在固定部件上,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布置在上游侧的自由端;第一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朝着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凸出,以便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二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相对于旋转运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下游。根据本发明的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包括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静电潜像;显影剂承载部件,用于承载显影剂,该显影剂用于显影静电潜像;以及管控部件,用于管控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量;所述管控部件包括板状支承部件,该板状支承部件具有弹性,所述支承部件设有固定部分,用于固定在固定部件上,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布置在上游侧的自由端;第一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朝着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凸出,以便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二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相对于所述旋转运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下游。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将更清楚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图I是显示设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I的显影装置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显示显影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显示管控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显示当对比实例的管控部件虚拟咬入显影辊内的虚拟咬入深度较小时的状态的剖视图等。图5是管控部件的按压力的峰值的曲线图。图6是显示显影剂的量和管控部件虚拟咬入显影辊内的虚拟咬入深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等。图7是显示根据实施例2的管控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显示显影剂的量和管控刮刀虚拟咬入显影辊内的虚拟咬入深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等。图9是显示根据实施例2的管控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0是显示根据现有技术的管控部件和显影辊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结合附图来介绍。这里,下面的实施例和实例中的元件的尺寸、大小、材料、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都不用于限制本发明,除非另外说明。[实施例I]图I是显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显影装置10的成像装置100的结构的剖视图。成像装置100是联线式和中间转印类型的全色激光束打印机,其使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如图I中所示,成像装置100包括装置的主组件100A (成像装置的主组件)和在主组件100A中用于成像的成像工位51。成像工位51包括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I、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辊102等。至少感光鼓I可以包含在处理盒20中,该处理盒20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主组件100A上。主组件100A包括多个成像工位,分别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图像。形成于各感光鼓I (图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通过各颜色的调色剂t (显影剂)而显影成可见图像。用于不同颜色的成像工位具有基本相同结构。为了在感光鼓I上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I的表面(外周表面)通过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棍6而均勻充电至预定极性和电势。感光鼓I的表面在充电后通过从激光束扫描仪109 (作为曝光装置)输出的激光束来曝光和扫描,由此形成与预定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感光鼓I上的静电潜像通过如前所述的成像工位51而显影成调色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I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辊102而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01上,该中间转印带101作为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记录材料)P上的中间转印部件。感光鼓I在转印后受到清洁装置108的清洁操作,该清洁装置作为清洁器而与感光鼓I按压接触,从而除去残余的调色剂,以便准备进行下一次成像。另一方面,记录材料P与调色剂图像(显影的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01上在时间上相关联地由供给辊103供给至中间转印带101和转印辊105之间的夹持部,这样,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P上。在转印操作期间,转印辊105由转印偏压施加电压源来供给转印偏压。这时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101的表面分离,并通过供给辊106和供给辊112而供给至作为定影器的定影装置107,且记录材料通过定影装置107而受到加热和加压,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然后,记录材料P通过布置于主组件100A中的排出开口 110而排出至主组件100A的外部。另一方面,中间转印带101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之后受到清洁装置108的清洁操作,该清洁装置108作为用于中间转印带101的清洁器,这样,没有转印至记录材料P上而残留在表面上的调色剂被除去,以便准备进行下一次成像。在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中,四个处理装置(即感光鼓I、充电辊6、显影装置10和清洁部件7)成一体的包含在盒容器中。它们构成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主组件100A上的处理盒(处理单元)20。用于不同颜色的处理盒具有相同结构,并分别包含黄色、品红色、青 色和黑色调色剂。上述装置是全色激光束打印机,且当上述装置为单色激光束打印机时,处理盒为单色处理盒。可以并不使用中间转印部件,其中,图像直接从感光鼓I转印至记录材料P上。图2是显示显影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显影装置10包括显影容器10A。在显影容器IOA中设有管控部件4、显影辊2和供给辊5。显影容器IOA装有调色剂颗粒t。供给辊5是弹性海绵辊,它包括导电芯金属和环绕芯金属的泡沫部件。供给辊5定位成以预定虚拟咬入深度而与显影辊2接触,从而在显影辊2和供给辊5之间形成预定夹持部。供给辊5沿与显影辊2相反的周向运动方向来旋转,以便将调色剂供给显影辊2。作为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辊2是橡胶辊,包括导电芯金属和环绕芯金属的橡胶弹性部件,并用于承载调色剂t以及利用调色剂来使得形成于感光鼓I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显影辊2旋转,以使得显影辊的表面与感光鼓I的表面在它们彼此相对的位置处沿相同的方向运动。预定偏压施加给显影辊2,以便将调色剂转移至形成于感光鼓I上的静电潜像上,从而使得静电潜像可见。下面将介绍管控部件4。管控部件4与显影辊2接触,并用于优化显影辊2上的调色剂量以及优化调色剂的电荷。管控部件4的自由端的位置设置成使得它将虚拟地进入或咬入显影辊2中,但是实际上通过与显影辊2相抵接而变形,且由排斥力来产生按压力。管控部件4具有带涂覆的树脂材料层4B的两层式结构,以便构成所谓的显影刮刀(管控刮刀)。图3的部分(a)是显示管控部件4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3中的部分(a)所示,管控部件4管控承载在显影辊2上的调色剂t的量。管控部件4包括支承部件4A和树脂材料层4B,该树脂材料层4B安装在支承部件4A的自由端部分处。树脂材料层4B在所述自由端部分处具有朝着显影辊2凸出的凸起4B1,并在基部端部分处具有带有平坦表面的平直部分4B10。支承部件4A为板状弹性部件。支承部件4A由金属(在本实施例中为不锈钢)薄板制造,以便使它具有弹性(弹簧特性)。不过,磷青铜、铝合金等也可以代替不锈钢而使用,且可以为高硬度树脂材料。支承部件4A设有在所述基部端部分处的固定部分4A1 (图2),且该固定部分4A1固定于布置于显影容器IOA中的固定部件IOAl (图2)上。支承部件4A的自由端部分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R朝向上游。也就是,管控部件4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为反方向。另一方面,树脂材料层4B包括支承部件4A和该支承部件上的聚氨酯树脂涂层。树脂材料层4B的其它合适材料单独或组合地包括以下材料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聚酯、聚酯弹性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硅橡胶、硅树脂材料或者三聚氰胺树脂材料。需要时,材料可以包含各种添加剂,例如粗糙化用颗粒。涂层材料可以是金属。对于树脂材料层4B的形成,存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涂覆方法、使树脂材料层直接形成于支承部件4A上的方法以及将制备的树脂材料层4B粘接于其上的粘接方法。对于在支承部件4A上直接形成树脂材料层4B的方法,将源材料挤出至支承部件4A上,或者将源材料通过浸溃、涂覆、雾化等而施加在金属薄板上。对于形成树脂材料层4B的方法,存在 由材料片材切出的方法、或者使用金属模具来形成树脂材料层4B的方法等。图3的部分(b)是显示管控部件4与显影辊2接触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3的部分(b)中所示,管控部件4和显影辊2形成一个连续夹持部。管控部件4具有在基部端部分处的固定端和在相对部分处的自由端,且自由端部分具有连续弯曲的表面。如上所述,管控部件4的自由端通过布置在支承部件4A上的树脂材料层4B而设有凸起4B1。凸起4B1形成为相对于支承部件4A的厚度方向T从管控部件4的一个端部分(图3的部分(a)中的支承部件4A的底侧)朝着显影辊2凸出。凸起4B1与显影辊2接触,从而构成第一接触部分。而且,管控部件4设有平直部分4B10 (第二接触部分),该平直部分4B10在比凸起4B1更靠近管控部件4A的基部端部分(固定部分)的位置处与显影辊2接触。在由显影辊2从管控部件4接收的压力的分布中(由管控部件4施加给显影辊2的压力的分布),沿显影辊2的旋转的周向方向存在多个局部最大值。更特别地,局部最大值形成于显影辊2与管控部件4的凸起4B1的中心部分接触的位置Ml处。还有,局部最大值形成在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在位置Ml下游的部分(位置NI)处,该部分是显影辊
2在它和管控部件4的平直部分4B10之间的接触区域内变形最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在压力的所述多个局部最大值中,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在最上游的局部最大值将最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管控部件4的凸起4B1而接收的压力最大。这将详细介绍。下面将参考图4介绍当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不同时管控部件4和显影辊2之间的接触状态的变化。图4的部分(a)是显示在对比实例中当管控部件10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较小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的部分(b)是显示在对比实例中当管控部件10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较大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的部分(c)是显示在实施例I中当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较小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的部分(d)是显示在实施例I中当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较大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对比实例的管控部件104对应于普通实例,其中,它是基本只有平直形板状部件的支承部件4A。如图4的部分(a)- (d)中所示,当管控部件104或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改变时,将有如下情况。在对比实例中,显影剂进入开口 K的构型和尺寸明显变化。在实施例I中,管控部件4的显影剂进入开口 Jl的构型和尺寸只是稍微变化。这是因为形成显影剂进入开口 Jl的、管控部件4的自由端为弯曲表面。与由平表面形成的显影剂进入开口 K相比,即使当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和/或管控部件4的布置改变时,由弯曲表面形成的显影剂进入开口 Jl的构型和尺寸变化较少。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当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由于管控部件4相对于显影辊2的布置变化而总体改变时,也能够更少地影响由管控部件4的自由端部分压靠显影辊2的力的变化。这是因为管控部件4的基部端部分(固定端侧)吸收按压力的变化。这将详细介绍。管控部件4相对于显影辊2的按压力与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正相关。因此,例如当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由于管控部件4相对于显影辊2的位置变化而改变时,管控部件4相对于显影辊2的按压力总体增加或减小。
不过,当管控部件4的虚拟咬入深度总体变化时,在管控部件4的自由端部分处的凸形部分4B1用于减小虚拟咬入深度的变化。这是因为凸形部分4B1提供了相对于显影辊2的大按压力,并朝着显影辊2凸出,因此,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大。相反,与凸形部分4B1相比相对于显影辊2提供相对小的按压力的平直部分4B10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小,且该虚拟咬入深度变化大。因此,即使当管控部件4压入显影辊2内的按压力总体变化时,该变化由平直部分4B10吸收,因此,能够抑制凸形部分4B1上的变化。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管控部件4的基部端部分中的平直部分4B10通过增加或减小与显影辊2的接触面积来改变相对于显影辊2的虚拟咬入深度。借此,平直部分4B10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变化,即使当管控部件4相对于显影辊2的按压力的总量改变时。因此,凸形部分4B1有效地保持相对于显影辊2的按压力的小的变化范围。总的来说,在由管控部件4施加给显影辊2的按压力(压力)的分布中,当存在按压力(压力)的多个局部最大值时,能够抑制最大的局部最大值(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凸形部分4B1)的变化。这里,承载在显影辊2上的调色剂(显影剂)的量基本通过在由管控部件4施加给显影辊2的压力的那些局部最大值中的、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在最上游部分处的局部最大值来管控。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由在管控部件4的自由端部分处的凸形部分4B1 (也就是在相对于显影辊的旋转运动方向的上游侧部分中)施加给显影辊2的按压力的峰值将被稳定。因此,管控部件通过凸形部分4B能够稳定地管控承载在显影辊2上的调色剂量。下面将介绍用于确认本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的试验。管控部件4施加给显影辊2的按压力的分布将这样确定,即,通过将片材夹在管控部件4和显影辊2之间,并测量当拉出片材时所需的拉力。在本实施例中,片材夹在要测量管控部件4的按压力的位置处,且片材沿显影辊2的纵向方向拉出。对于片材,使用具有20 ii m厚度和50 ii m宽度的SUS304片材。为了测量抽拉压力,使用弹簧秤。在本实施例中,片材直接夹在管控部件4和显影辊2之间,但是可以夹住三个这样的片材,且只拉出中间一个。
图5是当本实施例的管控部件4和对比实例的管控部件104按压显影辊2时按压力的峰值的曲线图。该曲线图研究了当管控部件虚拟咬入显影辊2中的虚拟咬入深度大(咬入程度大)时的情况和当虚拟咬入深度小(咬入程度小)时的情况。在图5中,实线显示在本实施例中(管控部件4)在咬入程度大的情况下和在咬入程度小的情况下按压力的分布。虚线显示在对比实例中(管控部件104)在咬入程度大情况下和在咬入程度小的情况下按压力的分布。在图5中,横坐标表示相对于显影辊2的圆周方向(旋转运动方向)的位置,且数据沿左右方向平移,以便容易比较峰值。在横坐标上,左侧是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的上游侧,右侧是下游侧。当使用实施例I的管控部件4时,按压力的峰值位置是在图3的部分(b)中的位置M1,且如所理解的,即使当虚拟咬入深度改变时,按压力的峰值(在图5中的局部最大值c和局部最大值d)几乎没有变化。另一方面,在图4的部分(a)和(b)中所示的普通管控部件104的情况下,当虚拟咬入深度改变时,按压力的峰值(在图5中的局部最大值a和局部最大值b)明显变化。 由前述可知,当使用管控部件4时,能够使进口构型和按压力峰值抵抗管控部件4的虚拟咬入深度的变化而稳定。下面将介绍本实施例的效果。为了研究当使用本实施例的管控部件4时显影剂层(调色剂层)的量相对于虚拟咬入深度的稳定特性,将改变管控部件4的虚拟咬入深度,并测量显影剂的量。作为对比实例,使用普通管控部件104来进行相同试验。图6的部分(a)是显示在实施例I和普通实例中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和显影剂的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6的部分(a)中所示,在管控部件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较小的范围内,在实施例I的管控部件4中,与在普通实例的管控部件104中相比,显影剂量的变化相对于虚拟咬入深度的变化更平缓。另一方面,在虚拟咬入深度较大的范围内,在管控部件4和104中,显影剂的量都相对于虚拟咬入深度的变化有明显变化。这是因为虚拟咬入深度太大将导致管控部件4翘曲,从而使得在位置Ml中的按压力峰值(自由端部分峰值)小于在图3的(b)中的位置NI处的峰值按压力(基部端部分峰值)。换句话说,确定显影剂量的局部最大值的位置从夹持部的自由端部分移动至夹持部的基部端部分局部最大值位置,管控部件4的自由端升高,导致显影剂进入开口 Jl的尺寸变化,因此显影剂的量容易变化。在本实施例中,管控部件4的结构、布置等确定为这样,即使当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大时,管控部件4的自由端部分的局部最大值也保持大于基部端部分的局部最大值。图6的部分(b)是显示当使用实施例I的管控部件4和对比实例的管控部件104时对于显影辊2的外径变化而产生密度不均匀性的表格。使用管控部件4和104来实际进行成像操作。这时,管控部件4的虚拟咬入深度选择为使得显影剂的量稳定。为了检查相对于显影辊2的外径变化防止密度不均匀性的效果,制备具有不同的外径非均匀性的显影辊2,并评价沿显影辊的周向方向的密度不均匀性分布。外径的非均匀性是在显影辊2的旋转增量为1°的同时当测量外径时在显影辊2的外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异。当该差异大时,由于当辊旋转时管控部件4的虚拟咬入深度的变化大,因此将产生密度不均匀性。
图6的部分(b)显示了评价结果。当使用实施例I的管控部件4时,即使当显影辊2的外径变化(显影辊的外径沿显影辊2的周向方向的变化)大时,所形成的图像上也不会出现密度不均匀性。相反,当使用对比实例的管控部件104 (平直形状)时,当外径变化为大约40 ii m时出现稀薄的密度不均匀性,且当外径变化为大约80 ii m时出现浓密的密度不均匀性。如前所述,通过管控部件4与显影辊2接触成使得压力的局部最大值在自由端侧(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的上游侧),显影剂量相对于虚拟咬入深度的稳定特性高。因此,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管控部件4,显影剂进入开口 J和/或按压力的峰值得以稳定,因此抑制密度的不均匀性等。总的来说,从管控部件4施加给显影辊2的压力分布使得多个局部最大值(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沿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产生。而且,在这些局部最大值中,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在最上游侧的局部最大值将最大。这样,即使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变化并导致由管控部件4施加在显影辊2上的按压力的总量变化, 也能够抑制按压力的变化对局部最大值中最大的一个的影响。 换句话说,尽管管控部件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变化,导致由管控部件4施加给显影辊2的按压力的总量变化,也能够抑制所述变化对局部最大值中最大一个的影响。在由管控部件4施加给显影辊2的压力的多个局部最大值的点中,在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的最上游的点处对承载在显影辊2上的显影剂量进行管控。如上所述,所述压力在所述最上游位置处的局部最大值是在上述多个局部最大值中的最大值,并抑制该处的压力变化,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管控部件4稳定地管控承载在显影辊2上的显影剂。[实施例2]图7的部分(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管控部件24的结构的剖视图。图7的部分(b)是显示管控部件24的结构和显影辊2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与实施例I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相应功能的元件,并且为了简明而省略了它们的详细说明。管控部件24是与实施例I中的支承部件4A (图3等)类似的金属薄板。在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I中不同,管控部件24使用没有树脂材料层的支承部件来提供前述效果。更特别地,管控部件24是支承部件,它具有弯曲的自由端部分,以便提供朝向显影辊2凸出的凸形部分25。管控部件24的基部端部分形成为平坦形状,以便提供平直部分26。凸形部分25是管控部件24接触显影辊2的第一接触部分,平直部分26是第二接触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支承部件的管控部件24的表面是接触显影辊2的接触部分。管控部件24由通过压制加工而提供的薄金属板来制造。在本实施例中,薄板由不锈钢制造,但是也可使用磷青铜、铝合金等。管控部件24能够只通过支承部件来提供前述效果,因此没有树脂材料层。如图7的部分(b)中所示,通过管控部件24的凸形部分25,夹持部(自由端侧夹持部M2)形成于显影辊2和管控部件24之间。此外,通过在管控部件24的基部端部分中的平直部分26,另一夹持部(基部端部分夹持部N2)形成于显影辊2和管控部件24之间。因此,在显影辊2和管控部件24之间提供两个夹持部。这时,在由管控部件24施加给显影辊2的按压力的分布中,存在在自由端部分夹持部M2处和在基部端部分夹持部N2处的局部最大值。利用这样接触,即使虚拟咬入深度由于显影辊2的外径的非均匀性或由于管控部件24的接触位置变化而变化时,显影剂进入开口 J2的尺寸也不会明显变化,原因是管控部件24的自由端部分为弯曲表面。此外,即使管控部件2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变化时,按压力的变化也能够通过基部端部分夹持部的夹持部宽度的变化而减小。因此,显影辊2的在自由端部分处的按压力的峰值稳定。如前所述,通过使用实施例2的管控部件24,进口构型和按压力的峰值能够抵抗管控部件24的虚拟咬入深度的变化而得以稳定。下面将介绍本实施例的效果。为了研究当使用本实施例的管控部件24时显影剂的量相对于虚拟咬入深度的稳定特性,当管控部件24的虚拟咬入深度变化时测量显影剂的量。
图8的部分(a)是管控部件24、10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和显影剂的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由图8的部分(a)可知,当为实施例2的管控部件24时,与当为管控部件104时相比,显影剂量的变化相对于虚拟咬入深度的变化更平缓。图8的部分(b)是在实施例2和对比实例中关于密度不均匀性相对于外径变化的试验结果的表格。使用管控部件24和104来实际进行成像操作。为了检查相对于显影辊2的外径变化防止密度不均匀性的效果,制备具有不同的外径非均匀性的显影辊2,并评价沿显影辊的周向方向的密度不均匀性分布。当使用实施例2的管控部件24时,即使当显影辊2的外径变化大时,所形成的图像上也不会出现密度不均匀性。相反,当使用对比实例的管控部件104 (平直形状)时,当外径变化为大约40 y m时出现稀薄的密度不均匀性,且当外径变化为大约80 y m时出现浓 密的密度不均匀性。如前所述,应当知道,显影剂量相对于管控部件24的虚拟咬入深度的稳定特性高。因此,通过使用管控部件24,显影剂进入开口 J2和按压力的峰值得以稳定,并抑制密度不均匀性等。[实施例3]图9的部分(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管控部件34的结构的剖视图。图9的部分(b)是显示管控部件34的结构和显影辊2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与实施例I中相同的参考标号显示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相应功能的元件,且为了简明省略它的详细说明。实施例3的管控部件34与实施例I的管控部件4的区别在于以下几点。实施例3的管控部件34包括支承部件4A和安装在该支承部件4A的自由端部分上的树脂材料层34B。树脂材料层34B包括多个凸形部分34B1、34B2和34B3,这些凸形部分34B1、34B2和34B3在自由端部分中朝着显影辊2凸出;以及平直部分34B10,该平直部分34B10在基部端部分中形成平坦形状。凸形部分34B1是通过与显影辊2接触而向该显影辊2施加最大压力的第一接触部分。凸形部分34B2、34B3是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R布置在凸形部分34B1下游的第二接触部分。在该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相比,第二接触部分包括多个凸形部分。在图9的部分(a)中所示的管控部件34的支承部件34A由薄金属板制造,且它的树脂材料层34B施加在该薄板上。管控部件34设有并列的凸形部分34B1、34B2和34B3。凹部形成于凸形部分34B1和凸形部分34B2之间,且凹部形成于凸形部分34B2和凸形部分34B3之间,以便使得管控部件34具有凹部34B4和34B5。支承部件34A的金属是不锈钢。金属也可以是磷青铜、铝合金等。树脂材料层34B是聚氨酯涂层。树脂材料层的其它可用材料单独或组合地包括以下材料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聚酯、聚酯弹性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硅橡胶、硅树脂材料或者三聚氰胺树脂材料。需要时,材料可以包含各种添加剂,例如粗糙化用颗粒。对于树脂材料层34B的形成,存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涂覆方法、使树脂材料层直接形成于薄金属板上的方法以及将制备的树脂材料层34B粘接于金属板上的粘接方法。对于在薄金属板上直接形成树脂材料层34B的方法,将源材料挤出至金属板上,或者将源材料通过浸溃、涂覆、雾化等而施加在金属薄板上。对于形成树脂材料层34B的方法,存在由材料片材切出的方法、或者使用金属模具来形成树脂材料层34B的方法等。如图9的部分(b)中所示,三个夹持部形成于管控部件34和显影辊2之间,且在 自由端部分中的虚拟咬入深度最大。因此,按压力在最上游侧最大。通过这样接触,即使虚拟咬入深度由于显影辊2的外径的非均匀性或由于管控部件34的接触位置变化而变化时,显影剂进入开口 J3的尺寸也不会明显变化,原因是管控部件34的自由端部分为弯曲表面。此外,即使管控部件34虚拟咬入显影辊2内的虚拟咬入深度变化,按压力的变化也能够通过基部端部分夹持部的夹持部宽度的变化而减小。因此,显影辊2的在自由端部分处的按压力的峰值稳定。如前所述,通过使用管控部件34,即使当管控部件34的虚拟咬入深度变化时,进口结构和按压力的峰值也能够稳定。与实施例I和2类似,检查显影剂量的稳定特性,结果是,与实施例I和2中相同,对于虚拟咬入深度的变化,稳定特性很高。如前所述,已经确认,当管控部件34设有三个或更多凸形部分,且因此存在按压力的多个局部最大值时,显影剂层的稳定特性也能够提高。因此,当通过形成于管控部件的表面上的凹部和凸起来提供按压力的多个局部最大值时,显影剂进入开口 J3和/或按压力的峰值稳定,且能够抑制密度不均匀性的出现等。优选地,树脂材料层34B设有三个或更多凸形部分,如本实施例中那样,但是这并不必需的。相对于显影辊2的旋转运动方向在形成于管控部件34的自由端侧中的凸形部分34B1的下游的位置处提供至少一个凸形部分作为第二接触部分就足够了。这时,能够提供管控部件34施加给显影辊2的按压力的多个局部最大值。实施例1-3提供了以下效果。即使当显影辊2的外径不均匀而导致管控部件4、24,34的自由端位置变化时,管控部件4、24、34和显影辊2之间的显影剂进入开口 Jl、J2、J3的尺寸以及管控部件4、24、34施加给显影辊2的按压力的峰值都稳定。因此,承载在显影辊2上的显影剂的量稳定。尽管已经参考这里所述的结构介绍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细节,且本申请将覆盖在改进目的中或在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这些变化或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管控部件,用于管控承载在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量,所述管控部件包括 板状支承部件,该板状支承部件具有弹性,所述支承部件设有固定于固定部件的固定部分; 第一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能够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从所述支承部件的侧部从所述管控部件凸出;以及 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二接触部分能够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处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分更靠近所述固定部分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控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设有平面状平直部分,该平面状平直部分能够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控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设有至少一个凸形部分,该凸形部分能够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并从所述管控部件的所述侧部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控部件,其中所述管控部件的自由端部分被连续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控部件,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包括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树脂材料层。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控部件,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由所述支承部件的弯曲部分来提供。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控部件,其中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之间设置凹部。
8.—种显影装置,用于显影形成于图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所述显影装置包括 显影剂承载部件,用于承载用于显影静电潜像的显影剂;以及 管控部件,用于管控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量; 所述管控部件包括 板状支承部件,该板状支承部件具有弹性,所述支承部件设有用于固定于固定部件的固定部分,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布置在上游侧的自由端; 第一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朝着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凸出,以便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以及 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二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相对于所述旋转运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下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由所述管控部件施加给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压力具有沿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的多个局部最大值,其中,所述多个局部最大值中的最上游的一个最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设有平面状平直部分,该平面状平直部分能够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设有至少一个凸形部分,该凸形部分朝着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凸出,以便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管控部件的自由端部分被连续弯曲。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包括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树脂材料层。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由所述支承部件的弯曲部分来提供。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之间设置凹部。
16.一种处理盒,其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静电潜像; 显影剂承载部件,用于承载用于显影静电潜像的显影剂;以及 管控部件,用于管控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量; 所述管控部件包括 板状支承部件,该板状支承部件具有弹性,所述支承部件设有用于固定于固定部件上的固定部分,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布置在上游侧的自由端; 第一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朝着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凸出,以便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以及 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二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相对于所述旋转运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下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盒,其中由所述管控部件施加给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压力具有沿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的多个局部最大值,其中,所述多个局部最大值中的最上游的一个最大。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设有平面状平直部分,该平面状平直部分能够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设有至少一个凸形部分,该凸形部分朝着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凸出,以便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
全文摘要
一种管控部件,用于管控承载在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量,所述管控部件包括板状支承部件,该板状支承部件具有弹性,所述支承部件设有固定于固定部件的固定部分;第一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能够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从所述支承部件的侧部从所述管控部件凸出;以及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二接触部分能够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处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分更靠近所述固定部分的位置处。以及一种包括这种管控部件的显影装置和处理盒。
文档编号G03G21/18GK102799089SQ20121016595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5日
发明者加濑崇, 长谷川秀明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