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处理单元和图像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268794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处理单元和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复合机、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单元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将通过图像形成部得到的图像形成于像承接体、被转印体等的被图像形成体。例如,在通过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作为图像形成体发挥作用的感光体等的像承接体的表面带电,在该带电区域进行图像曝光形成静电潜像,将该静电潜像作为调色剂像进行可视像化(显影),并将该被可视像化的调色剂像静电地转·印至中间转印体、记录用纸等的记录片(sheet),当将调色剂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时,进一步转印至记录片。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以下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输送(排出)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的输送路上,对被输送的记录片进行形成树脂等的覆膜的涂敷处理。但是,在进行涂敷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涂敷处理的处理速度(对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进行涂敷处理时的记录片的输送速度),比当输送(排出)进行不进行涂敷处理的图像形成处理的记录片时的记录片的输送速度慢。因此,当在进行过涂敷处理的记录片之后,输送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时,由于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的输送速度比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的输送速度慢,因此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等待至涂敷处理结束为止。例如,在一个任务中,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和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混合存在的情况下,在该一个任务中,对于进行过涂敷处理的在先的记录片,不进行涂敷处理的后续的记录片进行等待。另外,在一个任务中对记录片进行涂敷处理,在另一任务中不对记录片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下,对于进行过涂敷处理的在先的一个任务,不进行涂敷处理的后续的其他任务被等待。这样,在进行涂敷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导致当进行涂敷处理时,从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的输送开始经过图像形成至输送结束为止的处理时间(生产时间)的低下。关于该问题,在日本特开2003—103880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以下结构在从印刷装置接收通过印刷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印刷(图像形成)的印刷物(记录片)的接收端位于印刷装置的送出端,且将从接收端接收的印刷物输送至层压装置(涂敷部)的供给端的印刷物的输送装置中,将通过印刷装置印刷的印刷物排出至交接引导板,将层压处理过的印刷物排出至排出托盘。但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结构中,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和进行过涂敷处理的记录片被排出至在各自的输送路设置的托盘(具体来讲,交接引导板和排出托盘),因此,存在进行过涂敷处理的记录片被排出至与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不同的托盘的课题。例如,在一个任务中在多个记录片进行图像形成时,在对多个记录片的一部分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下,不能够将一个任务中的记录片的页排列成一摞。于是,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单元以及图像形成方法,其在进行对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形成覆膜的涂敷处理时,能够有效地防止从不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记录片的输送开始经过图像形成至输送结束为止的处理时间(生产时间)的低下,并且能够使进行过上述涂敷处理的记录片和不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记录片在同一输送路上输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以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单元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I)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涂敷部,其对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进行形成覆膜的涂敷处理;主输送路,其输送形成有图像的上述记录片,形成有分岔部;和副输送路,其在上述主输送路上的上述分岔部暂时分岔,又再次返回至上述主输送路,其中,上述涂敷部设置于上述副输送路。(2)处理单元处理单元,其相对于对记录片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可装卸,其特征在于,包括涂敷部,其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对形成有图像的上述记录片进行形成覆膜的涂敷处理;主输送路,其输送通过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有图像的上述记录片,且形成有分岔部;和副输送路,其在上述主输送路上的上述分岔部暂时分岔,又再次返回至上述主输送路,其中,上述涂敷部设置于上述副输送路。(3)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方法为对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进行形成覆膜的涂敷处理的图像形成方法,将上述记录片从上述主输送路输送至在从输送上述记录片的主输送路分岔、又再次返回至上述主输送路的副输送路,并对输送至上述副输送路的上述记录片进行上述涂敷处理。根据本发明,在进行上述涂敷处理时,使在上述主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在上述副输送路上输送,对在上述副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进行了上述涂敷处理之后,能够使该记录片返回至上述主输送路。因此,能够使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上述记录片在上述副输送路上输送,而使不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上述记录片在上述主输送路上照原样地输送。由此,例如,即使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比不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慢,不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上述记录片也不必等待至上述涂敷处理结束为止,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从不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开始经由图像形成至输送结束为止的处理时间(生产时间)的低下。并且,在对在上述副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进行了上述涂敷处理之后,使该记录片返回至上述主输送路,由此,能够使进行过上述涂敷处理的上述记录片和不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上述记录片在相同的输送路上输送。在本发明中,上述涂敷部也可以对上述记录片的两面进行上述涂敷处理。
在该特定方式中,不仅能够进行对上述记录片的任一个面(正面)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单面涂敷处理,还能够满足进行对上述记录片的两面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两面涂敷处理的要求。在本发明中,上述涂敷部也可以为对上述记录片的两面分别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一对涂敷部。在该特定方式中,能够通过上述一对涂敷部中的一个涂敷部,对上述记录片的任一个面(正面)进行上述涂敷处理,另一方面,通过另一个涂敷部对上述记录片的另一个面(背面)进行上述涂敷处理。在本发明中,上述一对涂敷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为可装卸的结构。在该特定方式中,上述一对涂敷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可装卸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和取出该至少一个涂敷部,能够提高该涂敷部的安装和取出的操作性。 在本发明中,上述副输送路还包括在上述分岔部分岔的第一副输送路;和第二副输送路,其与上述第一副输送路连通,且在位于上述主输送路的比上述分岔部靠上述记录片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的合流部合流。在该特定方式中,上述副输送路,能够使上述第二副输送路上的上述记录片返回至上述主输送路的比上述分岔部靠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能够缩短上述记录片的输送距离,进而缩短上述记录片的输送所需要的时间。在本发明中,上述一对涂敷部也可以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和上述第二副输送路。在该特定方式中,能够对在上述第一副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进行上述涂敷处理,且对在上述第二副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由此,通过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和上述第二副输送路,能够在输送距离带有富余的状态下进行上述涂敷处理。在本发明中,上述一对涂敷部可以设置为对上述记录片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涂敷处理部的间隔大于输送最大尺寸的上述记录片的最大输送长度。在该特定方式中,上述一对涂敷部设置为上述涂敷处理部的间隔大于所述最大输送长度,因此,能够在通过上述一对涂敷部中的任一个涂敷部进行上述涂敷处理时,不进行通过另一个涂敷部的上述涂敷处理,由此,能够抑制形成于上述记录片的上述覆膜产生起皱等的不良情况。因此,能够维持通过上述任一对涂敷部的双方同步进行上述涂敷处理时的涂敷性能。在本发明中,上述涂敷部也可以设置为对上述记录片进行上述涂敷处理的涂敷处理部、与设置于比上述分岔部靠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紧邻上述分岔部的位置的输送辊对的间隔,大于输送最大尺寸的上述记录片的最大输送长度。在该特定方式中,上述涂敷部设置为上述涂敷处理部与上述输送辊对的间隔大于上述最大输送长度,因此即使在上述主输送路和上述副输送路输送速度不同,也能够维持上述主输送路的输送速度。在本发明中,至少在上述涂敷处理的处理过程中,使在上述副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小于在上述主输送路上输送的记录片的输送速度。在该特定方式中,至少在上述涂敷处理的处理过程中,使上述副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小于上述主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因此能够抑制形成于上述记录片的上述覆膜的不均和光泽的降低、起皱等的不良情况,由此,能够抑制上述涂敷性能的降低。此外,降低在上述副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可以理解为也包含使上述记录片停止的情况。在本发明中,在进行上述涂敷处理时使上述输送速度减小的定时,在由输送辊对输送的上述记录片的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通过上述输送辊对之后,其中,上述输送辊对设置于上述主输送路中的比上述分岔部靠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且紧邻上述分岔部的位置。在该特定方式中,能够以不降低在上述主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的方式,降低在上述副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由此,能够维持在上述主输送路上输送的上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在本发明中,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包括卷曲矫正部,该卷曲矫正部设置于上述副输送路中的比上述涂敷部靠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并对上述记录片的卷曲进行矫正。 在该特定方式中,因为包括设置于上述副输送路中的比上述涂敷部靠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的上述卷曲矫正部,所以在通过上述涂敷部进行上述涂敷处理之前,能够通过上述卷曲矫正部对上述记录片的卷曲进行矫正,由此,能够抑制通过上述涂敷部进行上述涂敷处理时的涂敷性能的降低。在本发明中,上述涂敷处理也可以是通过热使设置于薄膜基材的透明树脂材料附着于形成有图像的上述记录片上的处理。在该特定方式中,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且廉价地对上述记录片形成上述覆膜。在本发明中,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设置为相对于对上述记录片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可装卸,上述涂敷部、上述主输送路和上述副输送路设置于上述处理单元。在该特定方式中,优选将设置有上述涂敷部、上述主输送路和上述副输送路的上述处理单元作为可选单元进行贩卖。由此,能够对仅需要上述涂敷部的用户提供上述涂敷部,对不需要上述涂敷部的用户,尽可能以廉价的价格提供图像形成装置。


图I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正视图,是以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为中心进行表示的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一中继单元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二中继单元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在第二中继单元中,替代堆积单元,设置有第四副输送路和输送单元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5是表示图I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6包括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图I和图2所示的一对涂敷部的图。图6A是表示在一对涂敷部设置的涂敷用薄膜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图6B是表示一对涂敷部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一对涂敷部的双方相对于第一中继单元主体装卸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8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的校正记录片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图9是以图I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二中继单元的读取部部分为中心进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图10是以图I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控制系统为中心表示的块图。图11是表示第一和第二中继单元具备共用的箱体和共用的输送路的概略正视 图。图12是以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部分为中心进行表示的概略正视图。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一中继单元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14是以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部分为中心进行表示的概略正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I:图像形成装置主体3:图像形成部40 :校正记录片41 :测试图案50 :第一中继单元(处理单元的一个例子)51 :第一主输送路(主输送路的一个例子)51a :第一分岔部51b :第一合流部52 :第一副输送路(副输送路的一个例子)53 :第二副输送路(副输送路的一个例子)57a : 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 :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8a 58 i :输送辊对60 :涂敷部60a : 一个涂敷部60b :另一个涂敷部70 :第二中继单元(处理单元的一个例子)71 :第二主输送路71a :第二分岔部71b :第二合流部72 :第三副输送路73:第四副输送路
77: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8a"78m :输送辊对80 :读取部87 :下游侧输送辊对91 :第三主输送路100 :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00A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B :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0:卷曲矫正部653 :压接部件Fl :薄膜基材F2 :透明树脂材料P :记录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为将本发明具体化而得到的例子,不应理解为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第一实施方式]图I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正视图,以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处理单元为中心进行表示的图。首先,在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一和第二中继单元50、70以及排出单元90的结构进行说明后,依次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设置于第一中继单元50的涂敷部60、和设置于第二中继单元70的读取部80进行详细叙述。(关于图像形成装置)图I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第一中继单元50、第二中继单元70和排出单元90。在此,图像形成装置100作为与个人电脑等的图像处理装置连接的高速印刷用打印机发挥功能。第一中继单元50、第二中继单元70和排出单元90作为处理单元发挥作用(功能)。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沿水平方向H安装有第一中继单元50,在第一中继单元50沿水平方向H安装有第二中继单元70,而且在第二中继单元70沿水平方向H安装有排出单元90。其中,符号V表示与水平方向H正交的垂直方向。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通常图像形成模式,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中的图像形成部3 (参照后述的图5)在用纸等的记录片P形成通常的图像;涂敷模式,进行在通过图像形成部3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P形成覆膜的涂敷处理;和校准模式,通过图像形成部3在记录片P形成测量用补片等的测试图案(校准用对话框的一个例子)41 (参照后述的图8),进行图像形成部3的画质调整。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用户等的操作者,选择操作通常图像形成模式和校准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更详细来讲,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当进行通常图像形成模式时,选择操作形成在进行涂敷模式的情况下的通常的图像(即,兼用有涂敷模式的通常图像形成模式)、或者形成在不进行涂敷模式的情况下的通常的图像(即,不兼用涂敷模式的通常图像形成模式)。另一方面,当进行校准模式时,选择操作进行在进行涂敷模式的情况下的校准(即,兼用涂敷模式的校准模式)、或者进行在不进行涂敷模式的情况下的校准(即,不兼用涂敷模式的校准模式)。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构成为在通常图像形成模式时,在记录片P形成通常的图像,将形成有通常的图像的记录片(以下称为“通常的记录片”。)供给至第一中继单元50,而在校准模式时,在记录片P形成测试图案41,将形成有测试图案41的记录片(以下称为“校正记录片40 (参照图8)”。)供给至第一中继单元50。此外,后面参照图5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在此,“通常的图像”是指例如由图像读取装置2 (参照图5)读取的图像、或者基于在外部的图像处理装置中通过应用软件制作而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另外,校正记录片40 (参照图8)是指用于图像形成部3的画质调整的记录片。·
(第一中继单元)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一中继单元50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第一中继单元50可装卸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是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与第二中继单元70之间中继的单元。第一中继单元50包括对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的涂敷部60。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涂敷部60设置为对记录片P的两面分别进行涂敷处理的一对涂敷部60a、60b。一个涂敷部60a对记录片P的一个面(正面)进行涂敷处理,另一个涂敷部60b对记录片P的另一个面(背面)进行涂敷处理。此外,后面参照图6对涂敷部60a、60b进行详细叙述。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中继单元50具有将从一个涂敷部60a输出的记录片P输入到另一个涂敷部60b的输送单元55。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一中继单元50中,在对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下,对记录片P通过一个涂敷部60a进行涂敷处理,使其经过输送单元55,通过另一个涂敷部60b进行涂敷处理,此后,供给至第二中继单元70。另一方面,在不对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下,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记录片P不输送至涂敷部60a、60b和输送单元55,而照原样地供给至第二中继单元70。此外,是否进行涂敷处理为根据用户等的操作者的选择操作或者设定操作,通过来自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连接的显示操作部(例如,未图示的个人电脑等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显示器等的表示部以及键盘和指点设备等的操作部)的指示信号决定。详细来讲,第一中继单兀50还包括第一主输送路51、第一副输送路52、第二副输送路53、第一闸门部54和支承第一中继单元50的构成部件的箱体50F。另外,由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构成使第一主输送路51分盆的副输送路。具体来讲,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形成有第一分岔部51a (参照下述)和第一合流部51b (参照下述),通过第一分盆部51a分盆为第一主输送路51和第一副输送路52,使分盆为第一副输送路52的输送路从第二副输送路53经由第一合流部51b返回至第一主输送路51。即,在本方式的副输送路中,通过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使第一主输送路51在第一分盆部51a暂时分岔至第一副输送路52,在第一合流部51b从第二副输送路53再次返回至第一主输送路51。
第一主输送路51构成为将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中的图像形成部3 (图5参照)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P在输送方向(图2中箭头X)输送并输出至外部。在此,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实际上不局限于是否形成有图像,是指通过图像形成部3进行了根据图像形成工艺的图像形成处理的记录片。具体来讲,第一主输送路51,以其一端与第一中继单兀50主体的输入口 50a连接,并且其另一端与输出记录片P的输出口 50b连接的方式,在输入口 50a与输出口 50b之间沿水平方向H配置。输入口 50a,以使得第一中继单元50主体的水平方向H上的一端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输出口 Ia (参照图I)对置的方式设置,是输入从输出口 Ia输出的记录片P的输入口。第一副输送路52是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的第一分盆部51a从第一主输送路51分盆出的输送路。
具体来讲,第一副输送路52包括设置于比一个涂敷部60a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的上游侧涂敷输送路52a ;设置于一个涂敷部60a的涂敷输送路52b ;和设置于比一个涂敷部60a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位置的下游侧涂敷输送路52c。上游侧涂敷输送路52a,其一端位于第一分岔部51a,且其另一端与一个涂敷部60a主体的输入口 50c连接,以在与第一主输送路51 (参照第一主输送路51中的输送方向X)成90° (含有大致90° )的垂直方向V上延伸的方式弯曲,另一端沿垂直方向V延伸设置。输入口 50c为设置于一个涂敷部60a主体的在垂直方向V上的上端的、输入记录片P的输入口。涂敷输送路52b,以其一端设为输入口 50c,且其另一端设为一个涂敷部60a主体的输出口 50d的方式,在输入口 50c与输出口 50d之间沿垂直方向V配置。输出口 50d为设置于一个涂敷部60a主体的在垂直方向V上的下端的、输出记录片P的输出口。下游侧涂敷输送路52c配置为其一端与一个涂敷部60a的输出口 50d连接,且其另一端位于输送单兀55中的下端部50e,在输出口 50d与下端部50e之间向与垂直方向V成90° (含有大致90° )的水平方向(图2所示的H方向)弯曲(折弯)。第二副输送路53构成为与第一副输送路52连通,且在第一主输送路51的比第一分岔部51a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第一合流部51b合流至第一主输送路51。具体来讲,第二副输送路53包括设置于比另一个涂敷部60b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的上游侧涂敷输送路53a ;设置于另一个涂敷部60b的涂敷输送路53b ;和设置于比另一个涂敷部60b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位置的下游侧涂敷输送路53c。上游侧涂敷输送路53a设置为其一端位于输送单元55中的下端部50f,且其另一端与另一个涂敷部60b主体的输入口 50g连接,在下端部50f与输入口 50g之间向与水平方向(图2所示的H方向)成90° (含有大致90° )的垂直方向V弯曲。输入口 50g为设置于另一个涂敷部60b主体的在垂直方向V上的下端的、输入记录片P的输入口。涂敷输送路53b,以其一端为输入口 50g,且其另一端为另一个涂敷部60b主体的输出口 50h的方式,在输入口 50g与输出口 50h之间沿垂直方向V配置。输出口 50h为设置于另一个涂敷部60b主体的在垂直方向V上的上端的、输出记录片P的输出口。下游侧涂敷输送路53c配置为其一端与输出口 50h连接,且其另一端位于第一合流部51b,在上游侧涂敷输送路52a侧迂回预先设定的距离并在垂直方向V上延伸,在该途中在第一合流部51b侧向与垂直方向V成90° (含大致90° )的水平方向(图2所示的H方向)弯曲。第一闸门部54构成为设置于第一分岔部51a的附近,在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记录片P的向第一主输送路51的输送与向第一副输送路52的输送之间进行切换。具体来讲,第一闸门部54具有第一分岔爪54a。第一分岔爪54a构成为具有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输出口 Ia的记录片P导向第一主输送路51的第一姿势(图2所示的姿势);和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输出口 Ia的记录片P导向第一副输送路52的第二姿势(图I所示的姿势)。第一闸门部54与后述的控制部200 (参照后述的图1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切换上述第一姿势与上述第二姿势。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中继单元50具有多个主输送辊对56a 56d ;二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57b ;多个副输送辊对58a 58i ;和卷曲矫正部110 (具体来讲,卷曲消除 器)。主输送棍对56a设置于第一主输送路51上的输入口 50a与第一分盆部51a之间。主输送棍对56b、56c设置于第一主输送路51上的第一分盆部51a与第一合流部51b之间。主输送棍对56d设置于第一主输送路51上的第一合流部51b与输出口 50b之间。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设置于比一个涂敷部60a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且紧邻涂敷部60a的位置。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设置于比另一个涂敷部60b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且紧邻涂敷部60b的位置。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57b,在处于旋转停止状态时,与记录片P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下游侧端(前端)暂时抵接,在记录片P的输送停止后,再次输送记录片P,由此能够校正记录片P的歪斜输送。由此,一对涂敷部60a、60b能够在通过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57b抑制了歪斜输送的状态下使覆膜形成定时与记录片P的输送定时一致地进行涂敷处理。副输送辊对58a、58b设置于第一副输送路52上的第一分岔部51a与一个涂敷用抗蚀剂棍对57a之间。副输送棍对58c、58d设置于第一副输送路52上的一个涂敷部60a与下端部50e之间。副输送辊对58e设置于第二副输送路53上的下端部50f与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之间。副输送辊对58f 58i设置于第二副输送路53上的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与第一合流部51b之间。卷曲矫正部110设置于比一个涂敷部60a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在此设置于副输送棍对58b与一个涂敷用抗蚀剂棍对57a之间。此外,对于卷曲矫正部110,后面参照图9进行详细叙述。此外,在输送单元55中,由下游侧涂敷输送路52c和上游侧涂敷输送路53a构成为使在输送方向X上输送的记录片P在最下点(下端部50e、50f)折回的U字状的输送路。(第二中继单元)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二中继单元70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第二中继单元70相对于第一中继单元50可装卸,是在第一中继单元50与排出单元90之间中继的单元。为了对由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中的图像形成部3 (参照图5)形成的图像进行校正处理,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对通过图像形成部3形成于校正记录片40(参照图8)的测试图案41 (参照图8)进行读取的读取部80。此外,对于读取部80的详细情况,后面参照图9进行详细叙述。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收纳(废弃)通过读取部80读取出测试图案41的校正记录片40的堆积单元75a。堆积单元75a具有收纳容器751。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二中继单元70中,在形成测试图案41而对图像形成部3进行校正处理的情况下,在对校正记录片40通过读取部80读取出测试图案41之后,将校正记录片40收纳在堆积单元75a中的收纳容器751。另一方面,在形成通常的图像而不对图像形成部3进行校正处理的情况下,使来自第一中继单元50的通常的记录片P (参照图O照原样地输送至第二主输送路71,供给至排出单元90。此外,是否对图像形成部3进行校正处理,由用户等的操作者的选择操作或者设定操作,根据来自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连接的显示操作部的指示信号决定。校正处理例如按照通过执行打印机驱动器显示的选择画面,根据需要适当执行,或者 ,定期(例如预先设定的时刻或者每隔预先设定的时间)执行。关于相关的校正处理,在后述的存储部202(参照图10)预先存储有与在进行过涂敷处理的状态下的基准图像对应的第一基准值SDl ;和与在不进行涂敷处理的状态下的基准图像对应的第二基准值SD2。而且,在对校正记录片40进行涂敷处理,对图像形成部3进行校正处理的情况下,读取进行过涂敷处理的校正记录片40的测试图案41,比较读取到的读取值与第一基准值SD1,进行校正处理。另一方面,在不对校正记录片40进行涂敷处理而进行图像形成部3的校正处理的情况下,读取不进行涂敷处理的校正记录片40的测试图案41,比较读取到的读取值与存储部202中的第二基准值SD2,进行校正处理。详细来讲,第二中继单元70还包括第二主输送路71、第三副输送路72、第二闸门部74和支承这些部件的箱体70F.第二主输送路71构成为将来自第一中继单元50主体的输出口 50b的记录片P沿输送方向X输送,并向外部输出。具体来讲,第二主输送路71以其一端与第二中继单元70主体的输入口 70a连接,且其另一端与输出记录片P的输出口 70b连接的方式,在输入口 70a与输出口 70b之间沿水平方向H配置。输入口 70a为以与第一中继单元50主体的输出口 50b对置的方式设置于第二中继单兀70主体的在水平方向H上的一端,输入从输出口 50b输出的记录片P的输入口。第三副输送路72构成为在第二主输送路71上的第二分岔部71a分岔。具体来讲,第三副输送路72包括设置于比读取部80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的上游侧读取输送路72a ;设置于读取部80的读取输送路72b ;和设置于比读取部80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位置的连结输送路721c。上游侧读取输送路72a,其一端位于第二分岔部71a,且其另一端与读取部80主体的输入口 70c连接,从第二分岔部71a以沿与水平方向H成90° (包含大致90° )的垂直方向V延伸的方式弯曲,其另一端沿垂直方向V延伸设置。输入口 70c为设置于读取部80主体的在垂直方向V上的上端,输入记录片P的输入口。读取输送路72b,以其一端为输入口 70c,且其另一端为读取部80主体的输出口70d方式,在输入口 70c与输出口 70d之间沿垂直方向V配置。输出口 70d为设置于读取部80主体的在垂直方向V上的下端,输出记录片P的输出口。
连结输送路721c包括中继输送路722c和排出输送路723c。中继输送路722c以其一端与读取部80主体的输出口 70d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堆积单元75a主体的输入口 70g连接方式,在输出口 70d与输入口 70g之间沿垂直方向V配置。输入口 70g设置于堆积单元75a主体的垂直方向V的上端,为输入来自输出口 70d的记录片P的输入口。排出输送路723c以其一端为输入口 70g,且另一端位于堆积单元75a中的收纳容器751的附近的方式配置。第二闸门部74构成为设置于第二分岔部71a的附近,在来自第一中继单元50的记录片P的向第二主输送路71的输送与向第三副输送路72的输送之间切换。具体来讲,第二闸门部74包括第二分岔爪74a。第二分岔爪74a构成为具有将来自第一中继单元50主体的输出口 50b的记录片P导向第二主输送路71的第一姿势(图3所示的姿势);和将来自第一中继单元50主体的输出口 50b的记录片P导向第三副输送路72的第二姿势(图I所示的姿势)。第二闸门部74与后述的控制部200 (参照图1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切换上述第一姿势与上述第二姿势。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多个主输送辊对76a 76d、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多个副输送辊对78a、78b、和卷曲矫正部110。主输送棍对76a设置于第二主输送路71上的输入口 70a与第二分盆部71a之间。主输送棍对76b 76d设置于第一主输送路51上的第二分盆部71a与输出口 70b之间。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设置于比读取部80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且紧邻(读取部80)的位置。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在处于旋转停止状态时与校正记录片40 (参照图8)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下游侧端(前端)暂时抵接,在校正记录片40的输送停止后,再次输送校正记录片40,由此能够对校正记录片40的歪斜输送进行校正。由此,读取部80在通过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抑制了歪斜输送的状态下,能够使读取部80的测试图案41的读取定时与校正记录片40的输送定时一致地进行测试图案41的读取。副输送辊对78a、78b设置于第三副输送路72上的第二分岔部71a与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之间。卷曲矫正部110设置于比读取部80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在此,设置于副输送辊对78b与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之间。此外,关于卷曲矫正部110,后面参照图9进行详细叙述。(第四副输送路和输送单元)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中继单元70也可以包括第四副输送路73和输送单元75b(图4参照),以替代堆积单元75a。图4是表示在第二中继单元70中,替代堆积单元75a而设置有第四副输送路73和输送单元75b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如图4所示,在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第四副输送路73和输送单元75b的情况下,第四副输送路73构成为与第三副输送路72连通,在第二主输送路71的比第二分岔部71a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第二合流部71b合流。在该情况下,当形成测试图案41对图像形成部3进行校正处理时,对于校正记录片40,在通过读取部80读取出测试图案41之后,能够返回至第二主输送路71。具体来讲,连结输送路721c包括中继输送路722c和下游侧读取输送路72c。中继输送路722c的一端与读取部80主体的输出口 70d连接且沿垂直方向V延伸设置。下游侧读取输送路72c,其一端与中继输送路722c的另一端连接,且其另一端位于输送单元75b中的下端部70e,在输出口 70d与下端部70e之间以向与垂直方向V成90° (含大致90° )的水平方向(图4所示的H方向)弯曲的方式配置。第四副输送路73包括中间输送路73b ;设置于比中间输送路73b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的上游侧输送路73a ;和设置于比中间输送路73b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位置的下游侧输送路73c。上游侧输送路73a,其一端位于输送单元75b中的下端部70f,且其另一端与中间输送路73b的一端连接,在下端部70f与中间输送路73b的一端之间以向与水平方向(图4所示的H方向)成90° (含大致90° )的垂直方向V弯曲的方式配置。中间输送路73b以其一端与上游侧输送路73a的另一端连接,且其另一端与下游侧输送路73c的一端连接的方式,在上游侧输送路73a的另一端与下游侧输送路73c的一 端之间沿垂直方向V配置。下游侧输送路73c,其一端与中间输送路73b的另一端连接,且其另一端位于第二合流部71b,在上游侧涂敷输送路72a侧迂回预先设定的距离并沿垂直方向V延伸,在该途中在第二合流部71b—侧以向与垂直方向V成90° (含大致90° )的水平方向(图4所示的H方向)弯曲的方式配置。在该例中,第二中继单元70还包括多个副输送辊对78(T78m。副输送辊对78c、78d设置于第三副输送路72上的读取部80与下端部70e之间。副输送辊对78iT78m设置于第四副输送路73上的下端部70f与第二合流部71b之间。此外,在输送单元75b中,由下游侧涂敷输送路72c和上游侧涂敷输送路73a构成为使在输送方向X上输送的记录片P在最下点(下端部70e、70f )折回的U字状的输送路。(排出单元)如图I所示,排出单元90包括相对于第二中继单元70可装卸,将来自第二中继单元70的记录片P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部93 ;和收纳由排出部93排出的记录片P的排出收纳部95。详细来讲,排出部93包括第三主输送路91、1个或者多个(在此为一个)第五副输送路92、第三闸门部94和支承排出部93的构成部件的箱体90F。排出收纳部95包括多个排出托盘(在此第一和第二排出托盘95a、95b)。第三主输送路91构成为将从第二中继单元70输出的记录片P在输送方向X上输送并向外部输出。具体来讲,第三主输送路91以其一端与排出单元90主体的输入口 90a连接,且其另一端与输出记录片P的一个输出口 90b连接的方式,在输入口 90a与一个输出口 90b之间沿水平方向H配置。输入口 90a为以与第二中继单元70主体的输出口 70b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排出单元90主体的在水平方向H上的一端,输入从输出口 70b输出的记录片P的输入口。第五副输送路92构成为在第三主输送路91上的第三分岔部91a的分岔。具体来讲,第五副输送路92,其一端位于第三分盆部91a,且其另一端与在一个输出口 90b的在垂直方向V上的下方、输出记录片P的另一个输出口 90c连接,在第三分岔部91a与另一个输出口 90c之间以向与水平方向H成90° (包含大致90° )的垂直方向(图I所示的V方向)弯曲的方式配置。第三闸门部94构成为设置于第三分岔部91a的附近,在来自第二中继单元70的记录片P的向第三主输送路91的输送与向第五副输送路92的输送之间进行切换。具体来讲,第三闸门部94包括第三分岔爪94a。第三分岔爪94a构成为具有将来自第二中继单元70主体的输出口 70b的记录片P导向第三主输送路91的第一姿势;和将来自第二中继单元70主体的输出口 70b的记录片P导向第五副输送路92的第二姿势(图I所示的姿势)。第三闸门部94与后述的控制部200 (参照图1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切换上述第一姿势与上述第二姿势。第一排出托盘95a收纳从排出单元90主体的一个输出口 90b排出的记录片P。第二排出托盘95b收纳从排出单元90主体的另一个输出口 90c排出的记录片P。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排出单兀90包括多个主输送棍对96a 96c和多个副输送棍·对 98a、98b。主输送辊对96a、96b设置于第三主输送路91上的输入口 90a与第三分岔部91a之间。主输送棍对96c设置于第三主输送路91上的第三分盆部91a与一个输出口 90b之间。副输送棍对98a、98b设置于第五副输送路92上的第三分盆部91a与另一个输出口 90c之间。排出单元90,例如在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堆积单元75a的情况(参照图I和图3)下,在第二中继单元70中,校正记录片40收纳于堆积单元75a,因此,仅排出通常的记录片P和校正记录片40中的通常的记录片P。另一方面,排出单元90例如在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第四副输送路73和输送单元75b的情况下(参照图4),在第二中继单元70中,校正记录片40返回至第二主输送路71,因此,排出通常的记录片P和校正记录片40。在以上说明了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进行如下的动作。此外,在以下的动作中,通常的记录片被排出至第一排出托盘95a,在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第四副输送路73和输送单元75b的情况下,校正记录片40被排出至第二排出托盘95b。(涂敷处理和校正处理均不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在对记录片P形成通常的图像且不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下,将第一分岔爪54a、第二分岔爪74a、第三分岔爪94a切换为上述第一姿势,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输出口Ia的通常的记录片以第一主输送路51 —第二主输送路71 —第三主输送路91 (最短途径)的顺序输送,排出至第一排出托盘95a。(进行涂敷处理而不进行校正处理的图像形成处理)在对记录片P形成通常的图像且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下,将第一分岔爪54a切换至上述第二姿势,另一方面将第二分岔爪74a和第三分岔爪94a切换至上述第一姿势,使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输出口 Ia的通常的记录片以第一主输送路51 —第一副输送路5 —一个涂敷部60a —输送单元55 —第二副输送路53 —另一个涂敷部60b —第二副输送路53 —第二主输送路51 —第二主输送路71 —第三主输送路91的顺序输送,排出至第一排出托盘95a。(不进行涂敷处理而进行校正处理的图像形成处理、收纳在收纳容器)
在作为对记录片P形成测试图案41且不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堆积单元75a的情况下(参照图I和图3),将第二分岔爪74a切换至上述第二姿势,另一方面将第一分岔爪54a切换至上述第一姿势,使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输出口 Ia的校正记录片40以第一主输送路51 —第二主输送路71 —第三副输送路72 —读取部80 —堆积单元75a的顺序输送,排出至收纳容器751。(不进行涂敷处理而进行校正处理的图像形成处理、排出至排出托盘)在作为对记录片P形成测试图案41且不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第四副输送路73和输送单元75b的情况下(参照图4),将第二分岔爪74a和第三分岔爪94a切换至上述第二姿势,另一方面将第一分岔爪54a切换至上述第一姿势,使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输出口 Ia的校正记录片40以第一主输送路51 —第二主输送路71 —第三副输送路72 —读取部80 —输送单元75b —第四副输送路73 —第二主输送路71 —第三主输送路91 —第五副输送路92的顺序输送,排出至第二排出托盘95b。
(涂敷处理和校正处理均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收纳在收纳容器)在作为对记录片P形成测试图案41且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堆积单元75a的情况下(参照图I和图3),将第一分岔爪54a和第二分岔爪74a切换至上述第二姿势,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输出口 Ia的校正记录片40以第一主输送路51 —第一副输送路52 ——个涂敷部60a —输送单兀55 —第二副输送路53 —另一个涂敷部60b —第二副输送路53 —第一主输送路51 —第二主输送路71 —第三副输送路72 —读取部80 —堆积单元75a的顺序输送,收纳在收纳容器751。(涂敷处理和校正处理均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排出至排出托盘)在作为对记录片P形成测试图案41且进行涂敷处理的情况、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第四副输送路73和输送单元75b的情况下(参照图4),将第一分岔爪54a、第二分岔爪74a、第三分岔爪94a切换至上述第二姿势,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输出口 Ia的校正记录片40以第一主输送路51 —第一副输送路52 ——个涂敷部60a —输送单兀55 —第二副输送路53 —另一个涂敷部60b —第二副输送路53 —第一主输送路51 —第二主输送路71 —第三副输送路72 —读取部80 —输送单元75b —第四副输送路73 —第二主输送路71 —第三主输送路91 —第五副输送路92 (最长途径)的顺序输送,排除至第二排出托盘95b。(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接着,以下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图I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例如为具有扫描功能、传真功能和打印机功能的复合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包括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2 ;和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2读取到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3。图像读取装置2包括图像读取部20 ;和相对于图像读取部20可开闭地安装的原稿输送装置30。图像读取部20包括原稿台玻璃21、原稿读取玻璃22、光源单元23、反射镜单元24和成像部25。光源单兀23包括向原稿照射光的光源23a ;和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导向反射镜单元24的反射镜23b。光源单元23构成为沿副扫描方向Yl移动。反射镜单元24具有反射镜24a和反射镜24b。原稿输送装置30包括载置有原稿的原稿托盘31 ;排出原稿的排出托盘32 ;用于将载置于原稿托盘31的原稿输送向排出托盘32的输送路33a ;和用于将通过了读取位置的原稿返回向读取位置的上游侧的输送路33b。在原稿托盘31的附近设置有将载置于原稿托盘31的原稿从上方依次取入原稿输送装置30的输送路33a的拾取辊34。 在拾取辊34的附近设置有对处辊35a和分离辊35b,用于防止将多个原稿在重叠的状态下向输送路33a输送(重叠输送)。另外,在输送路33a设置有输送辊36和排出辊37。在原稿输送装置30中,通过拾取辊34将载置在原稿托盘31的原稿从原稿托盘31输送向输送方向Y2。而且,从原稿托盘31输送的原稿通过对处棍35a和分离棍35b分离,由此,逐张地被输送到输送路33a,经由输送辊36通过读取位置。通过了读取位置的原稿在此通过图像读取部20被读取表面的图像。图像形成部3包括感光体鼓4a、4b、4c、4d ;充电器5a、5b、5c、5d ;曝光装置6 ;显影装置7a、7b、7c、7d和;清洁装置8a、8b、8c、8d ;具有中间转印辊9a、9b、9c、9d的中间转印带装置9 ;2次转印装置10 ;定影装置11 ;作为供给部发挥作用的供纸托盘12a及手动供纸托盘12b ;作为排出部发挥作用的排出托盘13 ;片输送装置14 ;和中继输送单元15。此外,各符号的a d各自对应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各种颜色,在图像形成部3,与各色对应的图像形成站包括感光体鼓4a 4d、充电器5a飞d、显影装置7a 7d、清洁装置8a 8d和中间转印棍9a 9d。中间转印带装置9配置在感光体鼓4a、4b、4c、4d的上方,包括中间转印带9e、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f、从动辊9g、拉紧辊9h和中间转印带清洗装置9i。中间转印辊9a、9b、9c、9d、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f、从动辊9g和拉紧辊9h拉紧地支承中间转印带9e,使中间转印带9e在环绕方向C上移动。2次转印装置10具有与中间转印带9e接触的转印辊10a。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中,在感光体鼓4a、4b、4c、4d的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叠层于中间转印带9e,成为与图像数据对应的彩色的调色剂像。这样叠层的各色的调色剂像被与中间转印带9e —起输送,通过2次转印装置10转印至记录片P上。定影装置11具有夹持输送记录片P的加热辊Ila和加压辊lib。另外,在定影装置11设置有用于从外部加热加热辊Ila的外部加热带11c。供纸托盘12a是用于收纳记录片P的托盘,手动供纸托盘12b是载置记录片P的盘。排出托盘13是在中继输送单元15被拆卸的情况下用于以面朝下的方式载置印刷完成的记录片P的盘。中继输送单元15构成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可装卸。中继输送单元15具有沿输送方向X依次设置的多个输送辊15a、15b、15c,构成为将从排出辊14g排出的记录片P向第一中继单元50输送。排出至中继输送单元15的记录片P通过输送棍15a、15b、15c向第一中继单元50输送。
片输送装置14设置为能够使记录片P从供纸托盘12a或者手动供纸托盘12b经由2次转印装置10和定影装置11输送至排出托盘13。在片输送装置14中,从供纸托盘12a沿板输送路S配置有拾取棍14a、对处棍14b、分离棍14c、输送棍14d、抗蚀剂前棍对14e、抗蚀剂辊对Hf和排出辊Hg。另外,在手动供纸托盘12b的附近设置有从手动供纸托盘12b将记录片P逐张地向输送路S供给的拾取辊14i。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图像形成时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以下称为工艺速度。)具体来讲,为330mm/s。在记录片P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上游侧端(后端)通过了定影装置11后(具体来讲,设置于比定影夹部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位置附近的未图示的检测传感器检测出记录片P的后端后)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以下,简单称为输送速度。)是比工艺速度快的速度,具体来讲,为627mm/s。即,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通过定影装置11后的记录片P以627mm/s在中继输送单兀15、第一主输送路51、第二 主输送路71和排出单兀90中输送。此外,也能够使用4个图像形成站中的至少一个,形成黑白图像,将黑白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装置9的中间转印带9e。该黑白图像也与彩色图像同样从中间转印带9e转印至记录片P,定影于记录片P上。另外,不仅是记录片P的表(正)面,在进行两面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在通过定影装置11将记录片P的表面的图像定影之后,在通过板输送路S的排出辊14g输送记录片P的途中,使排出辊Hg停止后,逆旋转,通过输送辊14h使记录片P通过正背面反转路径Sr,使记录片P的正背面反转,将记录片P再次导向抗蚀剂辊对Hf,与记录片P的正面同样,在记录片P的背面转印并定影调色剂像,将记录片P排出至排出托盘13或中继输送单元15。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在进行通常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将由图像读取装置2读取到的图像通过图像形成部3形成于记录片P。而且,形成有通常的图像的记录片P (通常的记录片)经由中继输送单元15向第一中继单元50供给。另外,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在进行校正处理的情况下,通过图像形成部3将测试图案41 (图8参照)形成在记录片P。而且,形成有测试图案41的记录片P (校正记录片40)经由中继输送单元15向第一中继单元50供给。(关于涂敷部)接着,以下对使透明树脂材料F2 (参照后述的图6A)附着于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P上的涂敷部60 (60a、60b)进行说明。图6是用于说明图I和图2所不的一对涂敷部60a、60b的图。图6A是表不设置在一对涂敷部60a、60b的涂敷用薄膜F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图6B是表示一对涂敷部60a、60b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此外,一个涂敷部60a和另一个涂敷部60b,除了构成为在输送方向X上(具体来讲,上下地)反转以外,实质上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6B中,代表性地表示一个涂敷部60a的结构,省略另一个涂敷部60b的图示。涂敷部60 (60a、60b),在此,构成为进行使透明树脂材料F2附着于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P上的处理的结构,通过与现有的热转印打印机同样的结构,在记录片P上附着透明树脂材料F2 (参照图6A)。如图6A所示,透明树脂材料F2包括叠层在薄膜基材Fl上的隔离型层Fa ;叠层在隔离型层Fa上的涂敷层Fb ;和叠层在涂敷层Fb上的粘接层Fe。薄膜基材Fl是包括规定厚度(具体来讲,4. 5 μ mM^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透明的层。隔离型层Fa是包括丙烯树脂的透明的层,具有使薄膜基材Fl与涂敷层Fb隔离的功能。涂敷层Fb是包括规定厚度(具体来讲,O. 5 μ m)的苯乙烯树脂的透明的层,为涂敷的主材料。粘接层Fe是包括规定厚度(具体来讲,O. 4 μ πΓΟ. 6 μ m)的聚酰胺树脂(在此为溶化温度120°C的树脂材料)的透明的层,包括在涂敷时使记录片P与涂敷层Fb粘接的功能。如图6B所示,涂敷部60 (60a、60b)包括盒式(cartridge、单轴片盒)收纳部61、盒式驱动部62、涂敷头(head)部63、涂敷头驱动部64和输送部65。单轴收纳部61构成为可装卸地收纳于薄膜盒(cartridge)66。例如,盒式收纳部61通过用户等的操作者能够简单地安装和脱离薄膜盒66。薄膜盒66包括卷绕轴66a、卷取轴66b和盒壳66c。 卷绕轴66a构成为卷绕将透明树脂材料F2附着于薄膜基材Fl上的涂敷用薄膜F。卷取轴66b构成为对被卷绕在卷绕轴66a的涂敷用薄膜F中的透明树脂材料F2被转印到在涂敷输送路52b、53b输送的记录片P后的薄膜基材Fl进行卷绕。盒壳66c构成为收纳卷绕轴66a和卷取轴66b。此外,涂敷用薄膜F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比最大尺寸的记录片P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的尺寸。盒式驱动部62构成为以使卷绕在卷绕轴66a的涂敷用薄膜F在输送方向X上移动的方式,使卷取透明树脂材料F2的转印后的薄膜基材Fl的卷取轴66b在固定的旋转方向(图6B中箭头E方向)上旋转驱动。详细来讲,盒式驱动部62包括驱动旋转部621和从动旋转部622。驱动旋转部621具有驱动旋转轴621a,驱动旋转轴621a与卷取轴66b卡合,使卷取轴66b在旋转方向E旋转驱动。从动旋转部622具有从动旋转轴622a,从动旋转轴622a与卷绕轴66a卡合,以使得相对于卷取轴66b的旋转、不过度旋转的方式,对卷绕轴66a的向旋转方向E的旋转施加负载(预先设定的固定的负载)。此外,驱动旋转部621与控制部200 (参照图1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卷取轴66b旋转。涂敷头部63构成为在与在涂敷输送路52b、53b被输送的记录片P的图像形成面接触的接触位置、与至少从上述接触位置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自由往复移动,当位于上述接触位置时从薄膜基材Fl —方对涂敷用薄膜F进行加热。此外,涂敷头部63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比涂敷用薄膜F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或者相等的尺寸。详细来讲,涂敷头部63具有加热器部631和加热支承部632。加热器部631包括从薄膜基材Fl —方对涂敷用薄膜F进行加热的电热加热器631a (图10参照)。加热支承部632包括支承加热器部631且在上述接触位置与上述退避位置之间自由移动地滑动的滑动机构632a。此外,加热器部631a与控制部200 (参照图10)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通过被通电而发热。涂敷头驱动部64包括按压部件641、偏压部件642、凸轮机构643和凸轮驱动部644。按压部件641配置于涂敷输送路52b、53b上的与涂敷头部63的相反侧的加热器部631对应的位置。按压部件641在此为按压辊,伴随在涂敷输送路52b、53b上被输送并被夹持于加热器部631之间的记录片P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输送而从动旋转。偏压部件642向上述接触位置(按压部件641)—方偏压加热支承部632。偏压部件642在此为卷弹簧,其一端与加热支承部632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涂敷部60 (60a、60b)的主体框架FL连接。凸轮机构643具有凸轮部643a,通过凸轮部643a的旋转,而使被偏压部件642向上述接触位置一方偏压的加热支承部632与偏压部件642的偏压力对抗,并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动。凸轮驱动部644旋转驱动凸轮机构643中的凸轮部643a。此外,凸轮驱动部644与控制部200 (参照图1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凸轮部643a旋转。输送部65包括涂敷输送辊对651、重合部件652和压接部件653。涂敷输送辊对651配置于涂敷输送路52b、53b上的比按压部件641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进行涂敷处理前的记录片P。重合部件652配置于涂敷输送路52b、53b上的涂敷输送辊对651与按压部件641之间的薄膜盒66。重合部件652设为使涂敷 用薄膜F的透明树脂材料F2附着面与记录片P的图像形成面重合的重合辊。压接部件653配置于涂敷输送路52b、53b上的比按压部件641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位置,通过加热器部631从两侧挟持附着有透明树脂材料F2的记录片P。由此,能够使附着在记录片P的透明树脂材料F2与记录片P密接。压接部件653在此为按压辊对。在压接部件653为按压辊对的情况下,除了具有使附着在记录片P的透明树脂材料F2与记录片P密接的密接功能之外,也兼具有输送记录片P的输送功能。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涂敷处理时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以下称为涂敷处理速度。)为与记录片P的工艺速度(具体来讲,330mm/s)相同的速度或者其以下的速度。在以上说明的涂敷部60 (60a、60b)中,通过涂敷输送辊对651输送至涂敷输送路52b、53b的记录片P,通过重合部件652与来自卷绕轴66a的涂敷用薄膜F重合,并向按压部件641移行。此时,在涂敷头部63中,加热器部631通过涂敷头驱动部64配置于上述接触位置,成为发热状态。到达涂敷头部63的记录片P,通过加热器部631,从薄膜基材Fl —方向按压部件641按压涂敷用薄膜F,在按压部件641与加热器部631之间附着(转印)涂敷用薄膜F上的透明树脂材料F2。附着有透明树脂材料F2的记录片P进一步向压接部件653移行,在此透明树脂材料F2与记录片P密接。 此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使透明树脂材料F2附着于记录片P上,但作为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部3的一图像形成站那样的结构,也可以附着透明调色剂。(关于涂敷部的装卸结构)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继单元50中,一对涂敷部60a、60b中的至少对记录片P的背面进行涂敷处理的另一个涂敷部60b,构成为相对于第一中继单元50主体可装卸。图7是示意地表示一对涂敷部60a、60b的双方相对于第一中继单元50主体装卸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如图7所示,第一中继单元50包括容纳部591和滑动部592。容纳部591为容纳一对涂敷部60a、60b的结构,包括容纳一个涂敷部60a的第一容纳室591a和容纳另一个涂敷部60b的第二容纳室591b。第一容纳室591a容纳保持一个涂敷部60a (具体来讲,通过螺钉安装)。第二容纳室591b容纳保持另一个涂敷部60b (具体来讲,通过螺钉安装)。滑动部592使容纳部591在与输送方向X正交的校正记录片40的宽度方向W上自由往复移动,包括在一个涂敷部60a —侧支承容纳部591的第一滑动机构592a和在另一个涂敷部60b —侧支承容纳部591的第二滑动机构592b。第一滑动机构592a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滑动的一对滑动部件,一个滑动部件安装在第一中继单元50中的箱体50F的一个涂敷部60a —侧,且另一个滑动部件安装在容纳部591的一个涂敷部60a —侧。第二滑动机构592b包括在宽度方向W上滑动的一对滑动部件,一个滑动部件安装在第一中继单元50中的箱体50F的另一个涂敷部60b —侧,且另一个滑动部件安装在容纳部591的另一个涂敷部60b —侧。(关于读取部)接着,以下对在进行由图像形成部3形成的图像的校正处理时读取在第三副输送路72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中的测试图案41的读取部80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由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形成的校正记录片40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中,当处于校正处理模式时(进行图像形成时的输出的校正处理时),通过图像形成部3将测试图案41形成在记录片P,将校正记录片40经由中继输送单元15向第一中继单元50供给。在此,在校正记录片40形成的测试图案41包括以使得灰度等级阶段性地变化的方式按照规定的间隔形成的黑色(K)的图像41a;以使得灰度等级阶段性地变化的方式按照规定的间隔形成的青色(C)的图像41b ;以使得灰度等级阶段性地变化的方式按照规定的间隔形成的品红色(M)的图像41c ;和以使得灰度等级阶段性地变化的方式按照规定的间隔形成的黄色(Y)的图像41d。此外,图像41a 图像41d例如能够设为I边为2mm的正方形状。之后,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中,基于从第一中继单元50中的读取部80接收到的读取结果,进行图像形成时的输出的校正(画质调整)。此外,画质调整是指调整所谓印刷画质浓度的变化和色调的变化的输出图像的画质变化等。具体来讲,图 像调整是指在在记录片P实际形成的图像(输出)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的指令值不同的情况下,校正指令值,使得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图像。例如,当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要形成规定的灰度等级的图像时,在形成有比规定的灰度等级浓的图像的情况下,之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在要形成规定的灰度等级的图像时,通过减小输出,形成规定的灰度等级的图像。图9是以图I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二中继单元70的读取部80部分为中心进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此外,在图9中,对于各输送路和各输送辊对等,省略图示。读取部80包括读取校正记录片40的读取传感器部81。读取传感器部81构成为例如设为测色器,读取形成于校正记录片40的测试图案41。例如,读取传感器部81的读取结果(测色结果)能够设为在L*a*b色空间的坐标值。此外,读取传感器部81与控制部200 (参照图1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读取校正记录片40的测试图案41。读取部80,即使在不仅形成沿输送方向X的直线状、还形成沿输送方向X和宽度方向W的平面形状的测试图案41的情况下,也可以以能够通过读取传感器部81读取校正记录片40的测试图案41的方式沿校正记录片40的宽度方向W往复移动。具体来讲,读取部80还包括使读取传感器部81沿宽度方向W移动的传动带82 ;架设有传动带82的一对滑轮83、83 ;和设置于在箱体70F的一侧构成的一个面的底盘84。传动带82架设于在宽度方向W上对置配置的一对滑轮83、83。滑轮83安装在底盘84。读取部80还包括一对侧板85、85 ;上游侧输送辊对86 ;和下游侧输送辊对87。一对侧板85、85设置于在与箱体70F的一侧对置的另一侧构成的另一面。上游侧输送棍对86和下游侧输送棍对87设置于一对侧板85、85之间。上游侧输送棍对86设置于一对侧板85、85的比读取传感器部81的读取位置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下游侧输送辊对87设置于在一对侧板85、85的比读取传感器部81的读取位置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在读取输送路72b上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测试图案41被读取时,能够容易固定校正记录片40的位置。·堆积单元75a所包括的收纳容器751配置在读取部80的下方,设置在箱体70F的下端部。收纳容器751是上表面开口的箱体。收纳容器751设置在读取输送路72b的端部。由此,能够防止对于使用者而言不需要的校正记录片40被排出至排出部93 (参照图I)。另外,收纳容器751相对于堆积单元75a主体可装卸地(具体来讲,在宽度方向W自由移动)安装。在箱体70F的正面侧的与堆积单元75a对应的区域设置有能够开闭的门(图示省略)。由此,将收纳容器751从堆积单元75a主体取出,能够简单地废弃收纳于收纳容器751的校正记录片40。因此,能够实现废弃校正记录片40的操作性的容易化。此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读取部80使校正记录片40为停止状态地读取测试图案41,读取传感器部81读取测试图案41时以外的校正记录片40的输送速度(以下称为读取处理速度。)为与记录片P的工艺速度(具体来讲,330mm/s)相同的速度。(关于卷曲矫正部)接着,对卷曲矫正部110进行说明,其中,由于设置于第一中继单元50的卷曲矫正部110与设置于第二中继单元70的卷曲矫正部110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参照图9所示的设置在第二中继单元70的卷曲矫正部110进行说明。卷曲矫正部110具有对在记录片P的输送方向X弯曲的卷曲进行矫正的功能。另夕卜,卷曲矫正部110包括第一辊(具体来讲,轴芯111);和包括比轴芯111的直径大的直径的第二辊(具体来讲,辊112)。轴芯111例如为不锈钢等的金属制造的轴芯。辊112为与轴芯111对置配置的硅海绵制造的辊。具体来讲,轴芯111具有8mm的直径,辊112具有第一轴芯111的直径的3倍左右(25mm)的直径。卷曲矫正部110构成为在轴芯111和辊112相互被按压的状态下,记录片P在轴芯111和辊112之间通过,由此矫正记录片P的在输送方向X上弯曲的卷曲。这样,由于第一和第二中继单元50、70包括卷曲矫正部110,因此在第一中继单元50中,通过卷曲矫正部110被矫正过卷曲的记录片P被供给到涂敷部60,所以能够稳定地进行涂敷部60的涂敷处理。另外,在第二中继单元70中,通过卷曲矫正部110被矫正过卷曲的校正记录片40被供给到读取部80,所以能够抑制读取部80的读取精度的降低。(关于记录片的输送控制)
图10是以图I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输送控制系统为中心进行表示的块图。如图10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包括控制部200。控制部200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等的处理部201 ;和包含ROM (Read Only Memory :只读内存)和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随机存储器)等的存储器的存储部202。详细来讲,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控制部200的处理部201将预先存储在存储部202的ROM的控制程序导入存储部202的RAM上,并对其进行执行,由此控制各种构成要素。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一中继单元50还包括第一驱动部501。第一驱动部501是驱动主输送棍对56a 56d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第一驱动部501与控制部20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主输送辊对56a 56d旋转,按照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输送记录片P。而且,控制部200构成为在一个涂敷部60a的至少涂敷处理的处理过程中,使在 第一副输送路52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小于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 )。详细来讲,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一中继单元50还包括第二驱动部502。第二驱动部502是对副输送辊对58a、58b、卷曲矫正部110和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进行驱动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部502与控制部200电连接。第二驱动部502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副输送辊对58a、58b和卷曲橋正部110旋转,使记录片P从输送速度开减速,使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暂时停止后,使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旋转,并且再次使副输送辊对58a、58b和卷曲矫正部110旋转,按照涂敷处理速度(具体来讲,330mm/s或者在其以下的速度)输送记录片P。具体来讲,控制部200,在第一副输送路52输送的记录片P的前端到达一个涂敷部60a为止,使记录片P减速至涂敷处理速度(具体来讲,330mm/s或者在其以下的速度)。更加具体来讲,控制部200,在第一副输送路52输送的记录片P的前端到达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为止,使记录片P减速,在记录片P的前端与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抵接后,使记录片P暂时停止,并再次进行输送,通过一个涂敷部60a以涂敷处理速度进行涂敷处理。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0设置为当进行涂敷处理时,在通过主输送辊对56a输送的记录片P的后端通过了主输送棍对56a后,使第一副输送路52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减小,其中,主输送棍对56a设置于第一主输送路51的比第一分盆部51a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且紧邻第一分岔部51a的位置。此外,记录片P的后端是否通过了主输送辊对56a的检测,能够通过设置于主输送辊对56a的附近(具体来讲,主输送辊对56a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下游侧的附近)的反射型光传感器等的第一片检测传感器211 (在图2中未图示,参照图10)进行检测。第一片检测传感器211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能够向控制部200发送检测信号。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一个涂敷部60a设置为在比第一分岔部51a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且紧邻第一分岔部51a的位置设置的主输送辊对56a的夹持位置、与对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的涂敷处理部之间的输送路径的距离,大于输送最大尺寸(例如,在公分方式中为A3尺寸、在英寸方式中为双信(WLT)尺寸)的记录片P的最大输送长度。具体来讲,与一个涂敷部60a的涂敷处理部对应的部件位于,在比一个涂敷部60a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且紧邻(一个涂敷部60a)的位置设置的输送辊对(在此,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的夹持位置)。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一中继单元50还包括第三驱动部503。第三驱动部503是驱动一个涂敷部60a中的输送部65 (参照图6B)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第三驱动部503与控制部20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输送部65旋转,以涂敷处理速度(具体来讲,330mm/s或者其以下的速度)输送记录片P。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一中继单元50还包括第四和第五驱动部504、505。第四驱动部504是驱动副输送辊对58(T58e、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第四驱动部504与控制部20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副输送辊对58(T58e旋转,使记录片P从涂敷处理速度(具 体来讲,330mm/s或者其以下的速度)减速,在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暂时停止后,使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旋转,并且再次使副输送辊对58(T58e旋转,以涂敷处理速度输送记录片P。具体来讲,控制部200构成为在第二副输送路53以涂敷处理速度(具体来讲,330mm/s或者其以下的速度)被输送的记录片P的前端与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抵接后,使记录片P暂时停止,并再次进行输送,通过另一个涂敷部60b以涂敷处理速度进行涂敷处理。第五驱动部505是驱动另一个涂敷部60b中的输送部65 (参照图6B)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第五驱动部505与控制部20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输送部65旋转,以涂敷处理速度(具体来讲,330mm/s或者其以下的速度)输送记录片P。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对涂敷部60a、60b设置为对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的涂敷处理部之间的输送路径的距离大于输送最大尺寸(例如,在公分方式中为A3尺寸、在英寸方式中为双信(WLT)尺寸)的记录片P的最大输送长度。具体来讲,与一个涂敷部60a的涂敷处理部对应的部件的位置为压接部件653的夹持位置,与另一个涂敷部60b的涂敷处理部对应的部件位于,在比另一个涂敷部60b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且紧邻(另一个涂敷部60b)的位置设置的输送辊对(在此,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的夹持位置)。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0构成为在进行另一个涂敷部60b的涂敷处理结束后,使在第二副输送路53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330mm/s或者其以下的速度)返回至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详细来讲,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一中继单元50还包括第六驱动部506。第六驱动部506是驱动副输送辊对58f 58i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第六驱动部506与控制部20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副输送辊对58f 58 旋转,将记录片P从涂敷处理速度(具体来讲,330mm/s或者其以下的速度)加速直至记录片P的前端到达第一主输送路51为止,并以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输送。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0构成为当使第二副输送路53上输送的记录片P返回至第一主输送路51时,在第二副输送路53中记录片P的后端通过了涂敷处理部(具体来讲,压接部件653)之后,使在第二副输送路53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330mm/s或者其以下的速度)返回至第一主输送路5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详细来讲,控制部200设置为直至在第二副输送路53输送的记录片P的前端到达第一主输送路51为止,使记录片P加速至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此外,记录片P的后端是否通过了涂敷处理部(具体来讲,压接部件653)的检测,能够通过设置于压接部件653的附近(具体来讲,压接部件653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下游侧的附近)的反射型光传感器等的第二片检测传感器212 (在图2和图6B中未图示,参照图10)进行检测。第二片检测传感器212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能够向控制部200发送检测信号。此外,在第一中继单元50中,在从第一至第六驱动部50广506与被其驱动的各辊对之间设置的驱动传递系统(图示省略),设置有电磁离合器(图示省略)。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二中继单元70还包括第一驱动部701。第一驱动部701是驱动主输送辊对76a 76d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第一驱动部701与控制部20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主输送辊对76a 76d 旋转,以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输送校正记录片40。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0构成为至少在通过读取部80读取校正记录片40的测试图案41的期间,使在第三副输送路72上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输送速度小于在第二主输送路7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详细来讲,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第二中继单元70还包括第二驱动部702。第二驱动部702是驱动副输送辊对78a、78b、卷曲矫正部110和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部702与控制部200电连接。第二驱动部702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副输送辊对78a、78b和卷曲矫正部110旋转,使校正记录片40从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减速,在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暂时停止后,使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旋转,并再次使副输送辊对78a、78b和卷曲矫正部110旋转,以读取处理速度(具体来讲,330mm/s和停止的反复)输送记录片P。具体来讲,控制部200设置为直至在第三副输送路72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前端到达读取部80为止,使校正记录片40减速至读取处理速度(具体来讲,330mm/s和停止的反复)。更具体来讲,控制部200设置为直至在第三副输送路72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前端到达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为止,使校正记录片40减速,在校正记录片40的前端与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抵接后,使校正记录片40暂时停止,并再次输送,通过读取部80以读取处理速度读取测试图案41。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0设置为当读取校正记录片40的测试图案41时,在通过主输送棍对76a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后端通过了主输送棍对76a后,减小在第三副输送路72上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输送速度,其中,主输送辊对76a设置于第二主输送路71中的与第三副输送路72的第二分岔部71a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上游侧且紧邻第二分岔部71a的位置。此外,校正记录片40的后端是否通过了主输送辊对76a的检测,能够通过在主输送辊对76a的附近(具体来讲,主输送辊对76a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下游侧的附近)设置的反射型光传感器等的第三片检测传感器213 (在图3和图4中未图示,参照图10)进行检测。第三片检测传感器213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能够向控制部200发送检测信号。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另一个涂敷部60b和读取部80设置为另一个涂敷部60b的对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的涂敷处理部、与读取部80的读取测试图案41的读取处理部之间的输送路径的距离,大于输送最大尺寸的记录片P的最大输送长度。具体来讲,与另一个涂敷部60b的涂敷处理部对应的部件的位置为压接部件653的夹持位置,与读取部80的读取处理部对应的部件位于,在比读取部80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紧邻(读取部80)的位置所具备的输送辊对(在此,读取用抗蚀剂辊对77的夹持位置)。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中继单元70包括第四副输送路73和输送单元75b的情况下(参照图4),控制部200构成为在读取部80读取校正记录片40的测试图案41结束后,使在第四副输送路73上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330mm/s与停止的反复)返回至在第二主输送路7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详细来讲,第二中继单元70在包括第四副输送路73和输送单元75b的情况下(参照图4),还包括第三驱动部703。
第三驱动部703是驱动副输送辊对78(T78m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第三驱动部703与控制部20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副输送辊对78(T78m旋转,将记录片P从读取处理速度(具体来讲,330mm/s与停止的反复)加速直至校正记录片40的前端到达第二主输送路71为止,并以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输送。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0设置为当使在第四副输送路73上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返回至第二主输送路71时,在通过下游侧输送辊对87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后端通过了下游侧输送辊对87后,使第四副输送路73上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330mm/s和停止的反复)返回至第二主输送路7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其中,下游侧输送辊对87设置于第四副输送路73的比读取传感器部81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且紧邻读取传感器部81的位置。详细来讲,控制部200构成为直至在第四副输送路73输送的校正记录片40的前端到达第二主输送路71为止,将记录片P加速至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此外,校正记录片40的后端是否通过了下游侧输送辊对87的检测,能够通过设置于下游侧输送辊对87的附近(具体来讲,下游侧输送辊对87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下游侧的附近)的反射型光传感器等的第四片检测传感器214 (图4和图9中未图示,参照图10)进行检测。第四片检测传感器214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能够向控制部200发送检测信号。此外,在第二中继单元70中,在第一至第三驱动部70广703与被其驱动的各辊对之间设置的驱动传递系统(图示省略),设置有电磁离合器(图示省略)。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排出单元90还包括驱动部901。驱动部901是驱动主输送辊对96a 96c和副输送辊对98a、98b的驱动部(具体来讲,驱动马达)。驱动部901与控制部200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指示信号,使主输送辊对96a 96c和副输送辊对98a、98b旋转,以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输送校正记录片40。(关于第一实施方式)如以上说明,当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时,涂敷部60设置于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所以当进行涂敷处理时,使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输送的记录片P输送至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上,在对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上输送的记录片P进行了涂敷处理后,能够使记录片P返回至第一主输送路51。因此,能够使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输送至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上,而使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照原样地输送。由此,如本第一实施方式,即使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330mm/s或者其以下的速度)慢于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也不必等待至涂敷处理结束,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的从输送开始经过图像形成至输送结束为止的处理时间(生产时间)的低下。另外,能够将第一主输送路51抑制为最小限度的长度,仅此就能够缩短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的输送所需要的时间。另外,能够分开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的输送与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的输送,由此,不局限于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因此,能够以一直维持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的方式输送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而且,对在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上输送的记录片P进行了涂敷处理后,使记录片P返回第一主输送路51,由此,能够使进行过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和不进行 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在相同的输送路上输送。例如,能够使进行过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和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排出至相同的第一排出托盘95a。具体来讲,也能够应对在装订时仅对成为封面的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或者仅对形成有照片图像的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的要求规格。即,能够使进行涂敷处理后在第二副输送路53上输送的记录片P合流到第一主输送路51,由此,能够使一个任务中的记录片P的页排列成一摞。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副输送路53和第三副输送路72暂时向第一主输送路51和第二主输送路71返回,并再次分岔,由此,能够使第二副输送路53上输送的记录片P暂时向第一主输送路51和第二主输送路71返回,并再次在第三副输送路72上输送。因此,能够增长第二副输送路53和第三副输送路72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距离。由此,能够在输送距离带有富余的状态下进行涂敷部60的涂敷处理和读取部80的读取处理。此夕卜,在虽然第二副输送路53和第三副输送路72中的、仅第二副输送路53、仅第三副输送路72、和双方的第二副输送路53和第三副输送路72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距离比较长,但涂敷处理和校正处理中的、仅进行涂敷处理的频率、仅进行校正处理的频率、和进行两个处理的频率,一般比不进行任何处理的频率低,所以通常对作为不进行涂敷处理和校正处理的双方的记录片P的整体的处理时间(生产时间)的影响少。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涂敷部60通过对记录片P的两面进行涂敷处理,不仅进行对记录片P的任一个面(正面)进行涂敷处理的单面涂敷处理,而且能够满足对记录片P的两面进行涂敷处理的两面涂敷处理的要求。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构成为选择性地切换进行单面涂敷处理的单面涂敷模式与进行两面涂敷处理的两面涂敷模式。这样,通过用户的简单的选择操作,能够进行单面涂敷处理和两面涂敷处理中的任一个。另外,在使用以正背面对调的方式使在一个面(正面)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反转的反转输送路的情况下,在对一个面进行了涂敷处理后,为了对另一个面(背面)进行涂敷处理,而进行一次记录片的向反转输送路的输送,在使记录片的面返回至涂敷前的状态的情况下,再进行一次记录片的向反转输送路的输送,合计2次的输送,对此,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对记录片P进行了两面涂敷处理后,能够使记录片P不反转地返回至第一主输送路51,因此,记录片P的向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的输送进行一次即可,所以能够缩短作为记录片P的整体的输送距离。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涂敷部60为对记录片P的两面分别进行涂敷处理的一对涂敷部60a、60b,因此通过一对涂敷部60a、60b中的一个涂敷部60a,对记录片P的正面进行涂敷处理,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另一个涂敷部60b,对记录片P的背面进行涂敷处理。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对涂敷部60a、60b的双方为可装卸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和取下两个涂敷部60a、60b,能够提高涂敷部60a、60b的安装和取出的操作性。特别是,对记录片P的背面进行涂敷处理的另一个涂敷部60b设为可装卸的结构,由此,从给予用户对记录片P的一个正面进行涂敷处理或者对记录片P的两面进行涂敷处理的选择项的观点出发,可以将对记录片P的背面进行涂敷处理的另一个涂敷部60b作为选择单元进行贩卖。这样,即使将对记录片P的另一个背面进行涂敷处理的另一个涂敷部60b作为选择单元进行贩卖,也能够提高对于成为选择单元的涂敷部60b的安装和取出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包括在第一分盆部51a分盆的第一副输送路52 ;和与第一副输送路52连通、且在第一主输送路51的比第一分盆部51a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第一合流部51b合流的第二副输送路53,由此,能够使第二副输送路53上的记录片P返回至第一主输送路51的比第一分岔部51a靠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能够缩短记录片P的输送距离,进而缩短记录片P的输送所需要的时间。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对涂敷部60a、60b分别设置在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由此能够对在第一副输送路52上输送的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并且对在第二副输送路53上输送的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由此,通过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能够在输送距离具有富余的状态下进行涂敷处理。例如,能够通过一对涂敷部60a、60b中的一个涂敷部60a,对在第一副输送路52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正面进行涂敷处理,并且通过另一个涂敷部60b,对在第二副输送路53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背面进行上述涂敷处理。但是,在通过一对涂敷部60a、60b中的、一个涂敷部60a进行涂敷处理时,如果通过另一个涂敷部60b进行涂敷处理,则存在形成于记录片P的覆膜产生起皱等的不良情况,于是,导致涂敷性能的降低。对于该问题,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对涂敷部60a、60b设置为涂敷处理部(具体来讲,一个涂敷部60a的压接部件653的夹持位置、与另一个涂敷部60b的另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b的夹持位置)的间隔大于输送输送最大尺寸的记录片P的最大输送长度,由此,在通过一对涂敷部60a、60b中的、一个涂敷部60a进行涂敷处理时,能够不通过另一个涂敷部60b进行涂敷处理。由此,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片P的覆膜产生起皱等的不良情况,因此,能够通过一对涂敷部60a、60b的双方维持在同时期进行涂敷处理时的涂敷性能。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一个涂敷部60a设置为对记录片P进行涂敷处理的涂敷处理部(具体来讲,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的夹持位置)、与在比第一分岔部51a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且紧邻第一分岔部51a的位置设置的主输送辊对56a的夹持位置的间隔,大于输送最大尺寸的记录片P的最大输送长度,由此,即使第一主输送路51与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的输送速度不同,也能够维持第一主输送路51的输送速度。但是,在将覆膜形成于记录片的情况(特别是附着透明树脂材料的情况)下,当通过涂敷部进行涂敷处理时,记录片的输送速度越高速,越容易在形成于记录片的覆膜产生不均、光泽的降低、起皱等的不良情况,导致涂敷性能的降低。对于该问题,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至少在涂敷处理的处理过程中,使在第一副输送路52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小于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由此,能够抑制形成于记录片P的覆膜的不均、和光泽的降低、起皱等的不良情况的产生,由此,能够抑制涂敷性能的降低。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包括在第一主输送路51的比第一分盆部51a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且紧邻第一分岔部51a的位置设置的主输送辊对56a,当进行涂敷处理时,在通过主输送棍对56a输送的记录片P的后端通过了主输送棍对56a后,减小输送速度(具体来讲,627mm/s),由此,能够不降低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地,降低第一副输送路52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由此,能够维持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因此,可以不必进行使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输送的记录片P的输送速度减速、停止、加速等的速度控制。例如,即使在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记录片P停止的情况下,由于可以不使在第一主输送路51上输送的下一个的不进行涂敷处理的 记录片P停止,因此,能够避免下一个的不进行涂敷处理的记录片P所需要的处理时间(生产时间)的延长。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包括在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的比涂敷部60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设置的卷曲矫正部110,由此,能够在通过涂敷部60进行涂敷处理之前,通过卷曲矫正部110矫正记录片P的卷曲,仅此就能够抑制在通过涂敷部60进行涂敷处理时的涂敷性能的降低。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涂敷处理是使透明树脂材料F2附着于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P上的处理,由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且廉价地对记录片P形成覆膜。一般来讲,因为涂敷部价格昂贵,所以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涂敷部60的第一中继单元50设置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可装卸。在该情况下,将第一中继单元50作为选择单元进行贩卖,由此,能够仅对需要涂敷部60的用户提供涂敷部60,对不需要涂敷部60的用户,能够以尽可能廉价的价格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中继单元50的箱体50F,不仅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还能够相对于第二中继单元70可装卸,第二中继单元70的箱体70F,不仅相对于第一中继单元50,还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可装卸。第一和第二中继单元50、70的箱体50F、70F和各输送路(52a、52c、53a、53c)、(72a、72c、73a、73c)构成为容许在第一中继单元50中替代涂敷部60 (—对涂敷部60a、60b)设置读取部80,并且容许在第二中继单元70中替代读取部80设置涂敷部60 (—对涂敷部60a、60b)。详细来讲,第一和第二中继单元50、70包括共用的箱体50F、70F和共用的输送路(52a、52c、53a、53c)、(72a、72c、73a、73c)。图11是表示第一和第二中继单元50、70包括共用的箱体50F、70F和共用的输送路(52a、52c、53a、53c)、(72a、72c、73a、73c)的概略正视图。此外,在图 11 中,箱体 50F、70F和各输送路(52a、52c、53a、53c)、(72a、72c、73a、73c)在第一中继单元50和第二中继单元70为共用的部件,因此,使用一个图进行表示。具体来讲,如图11所示,在箱体5(^、7(^和各输送路(52&、52(3、53&、53()、(72&、72c、73a、73c),在输送路52a、72a与输送路52c、72c之间设置一个涂敷部60a,在输送路53a、73a与输送路53c、73c之间设置另一个涂敷部60b,由此,能够构成图2所示的第一中继单元 50。另外,在箱体 50F、70F 和各输送路(52a、52c、53a、53c)、(72a、72c、73a、73c)中,除去输送路52c、72c、输送路53a、73a和输送路53c、73c,设置排出输送路723c,并且在输送路52a、72a与输送路723c之间设置读取部80,在输送路723c的下方设置收纳容器751,由此,能够构成图3所示的第二中继单元70。另外,在箱体50F、70F和各输送路(52a、52c、53a、53c)、(72a、72c、73a、73c)中,在输送路52a、72a与输送路52c、72c之间设置读取部80,在输送路53a、73a与输送路53c、73c之间设置输送路52a、72a的直线输送路部分(与副输送辊对58b、卷曲矫正部110、一个涂敷用抗蚀剂辊对57a对应的输送路部分),由此,能够构成图4所示的第二中继单元70。这样,第一和第二中继单元50、70包括共用的箱体50F、70F和共用的输送路(52a、52c、53a、53c)、(72a、72c、73a、73c),由此,对第一中继单元50安装读取部80替代涂敷部60,对第二中继单元70安装涂敷部60替代读取部80,进而能够将第二中继单元70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将第一中继单元50安装于第二中继单元70。由此,能够使第一中继 单元50和第二中继单元70中的大部分的结构部件共用化,能够实现材料费的成本降低。[第二实施方式]图12是以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处理单元部分为中心表示的概略正视图。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包括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一中继单元50中设置读取部80来替代第一和第二中继单元50、70的第一中继单元50A。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中的第一中继单元50A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12和图13所示的第一中继单元50A构成为在如图2所示的第一中继单元50中的、与下游侧涂敷输送路53c的副输送辊对58g、58h对应的输送路部分设置有读取部80。对于以上说明了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也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同样的优点。而且,通过不设置第二中继单元70,仅此就能够缩短校正记录片40的输送距离,进而缩短输送所需要的时间。而且,涂敷部60 (60a、60b)设置于第一副输送路52和第二副输送路53中的双方的副输送路52、53,读取部80设置于第二副输送路52,由此,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小型化。另外,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第一中继单元50A作为选择单元进行贩卖,由此,用户仅购入第一中继单元50A,就能够得到涂敷部60和读取部80。[第三实施方式]图14是以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B的处理单元部分为中心表示的概略正视图。图1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B构成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除去第二中继单元70。对于以上说明了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B,还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同样的优点。在该情况下,特别是在中继单元中,至少在不进行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是有利的。
[其他的实施方式]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中继单元(具体来讲,第一中继单元50、50A和第二中继单元70)为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与排出单元90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单元,但也可以为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I与包括在图像形成后进行预先设定的后处理的后处理部(例如,包含分割部、修整(Finisher)部、装订器部中的至少一个后处理部)的后处理单元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单元。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以处理单元为中继单元,但也可以将处理单元设为后处理单元。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主输送路和副输送路(具体来讲,第一主输送路51和第二主输送路71以及第一副输送路52、第二副输送路53、第三副输送路72、第四副输送路73)设置于中继单元(具体来讲,第一中继单元50、50A和第二中继单元70),但也可以将中继单元设为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一体构成,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此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精神和宗旨或主要的特征的情况下以其他的各种形式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全部方面只不过是例示,不应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范围如专利申请的范围所示,不受说明书正文任何拘束。并且,属于与专利申请的范围均等的范围的变形和变更全都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涂敷部,其对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进行形成覆膜的涂敷处理; 主输送路,其输送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片,且形成有分岔部;和 副输送路,其在所述主输送路上的所述分岔部暂时分岔,又再次返回至所述主输送路,其中, 所述涂敷部设置于所述副输送路。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敷部对所述记录片的两面进行所述涂敷处理。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输送路形成有合流部,所述合流部位于比所述分岔部靠所述记录片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所述副输送路包括在所述分岔部分岔的第一副输送路;和与所述第一副输送路连通且在所述合流部合流的第二副输送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敷部为对所述记录片的两面分别进行所述涂敷处理的一对涂敷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涂敷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可装卸的结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输送路形成有合流部,所述合流部位于比所述分岔部靠所述记录片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所述副输送路包括在所述分岔部分岔的第一副输送路;和与所述第一副输送路连通且在所述合流部合流的第二副输送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涂敷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副输送路和所述第二副输送路。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涂敷部设置为对所述记录片进行所述涂敷处理的涂敷处理部的间隔大于输送最大尺寸的所述记录片的最大输送长度。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敷部设置为对所述记录片进行所述涂敷处理的涂敷处理部、与设置于比所述分岔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紧邻所述分岔部的位置的输送辊对的间隔,大于输送最大尺寸的所述记录片的最大输送长度。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涂敷处理的处理过程中,使在所述副输送路上输送的所述记录片的输送速度小于在所述主输送路上输送的记录片的输送速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所述涂敷处理时使所述输送速度减小的定时,在由输送辊对输送的所述记录片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通过所述输送辊对之后,其中,所述输送辊对设置于所述主输送路中的比所述分岔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紧邻所述分岔部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卷曲矫正部, 所述卷曲矫正部设置于所述副输送路中的比所述涂敷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并对所述记录片的卷曲进行矫正。
1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敷处理是通过热使设置于薄膜基材的透明树脂材料附着于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片上的处理。
1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设置为相对于对所述记录片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可装卸, 所述涂敷部、所述主输送路和所述副输送路设置于所述处理单元。
15.一种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设置为相对于对记录片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可装卸, 所述处理单元包括 涂敷部,其对通过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片进行形成覆膜的涂敷处理; 主输送路,其输送通过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片,且形成有分岔部;和 副输送路,其在所述主输送路上的所述分岔部暂时分岔,又再次返回至所述主输送路,其中, 所述涂敷部设置于所述副输送路。
16.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方法是对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进行形成覆膜的涂敷处理的图像形成方法, 在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中,将所述记录片从所述主输送路输送至副输送路,并对输送至所述副输送路的所述记录片进行所述涂敷处理,其中,所述副输送路从输送所述记录片的主输送路分岔,又再次返回至所述主输送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涂敷部,其对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进行形成覆膜的涂敷处理;主输送路,其输送形成有图像的上述记录片,且形成有分岔部;和副输送路,其在上述主输送路上的上述分岔部暂时分岔,又再次返回至上述主输送路,其中,上述涂敷部设置于上述副输送路。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955389SQ20121030673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5日
发明者富田教夫, 中谷浩史, 酒井亮辅, 森巧, 高京介, 山内孝一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