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272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充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广泛地用作给例如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感光鼓充电的电晕放电装置的有利之处在于该电晕放电装置将感光鼓的表面均匀地充电至预定电位。然而,因为利用了电晕放电,所以这种电晕放电装置会产生臭氧。

用于在短距离内放电的充电装置的有利之处在于抑制了臭氧的产生,该充电装置通过使施加有偏压的充电刷或充电辊与感光鼓的表面接触以在短距离内放电来对该感光鼓的表面充电。

例如,通过将基布(其中编织有接触体)缠绕芯棒的外周而形成的刷辊以及通过对芯棒的外周处的导电粘合剂层进行接触体的静电植绒处理而形成的刷辊可用作充电刷(参见例如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0-239951)。

除了具有其中导电弹性材料覆盖芯棒的外周的结构外,充电辊还可以具有例如这样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通过使辊体形成为中空的从而减弱充电音(参见例如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6-43733)。

除了使用充电刷或充电辊的充电类型之外,例如使用环形充电带的充电类型、使用导电板的充电类型以及使用筒形薄膜的充电类型都是可行的(参见例如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6-194926、No.8-152760和No.10-239946)。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减少被充电部件的不均匀充电,并且抑制或防止通过静电植绒处理设置在充电部件上的接触体的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充电部件,其包括环形筒状的挠性基体部件和沿所述基体部件的外周面设置的多个导电接触体,在响应施加在所述充电部件的充电电压而产生的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下或者在所述静电吸引力和所述充电部件的自重的作用下,所述充电部件在被施加压力的状态下被吸引到被充电部件上,并且所述充电部件给所述被充电部件充电;以及电压施加部件,其将充电电压施加到所述充电部件。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接触体通过静电植绒处理设置在所述基体部件的外表面上。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的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仅仅在所述静电吸引力或者仅仅在所述静电吸引力和所述自重的作用下,所述充电部件被吸引到所述被充电部件上。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的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电压施加部件设置在所述基体部件的内侧,以便从所述基体部件的内侧施加所述充电电压。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的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电压施加部件设置在所述基体部件的外侧,以便从所述基体部件的外侧施加所述充电电压。

根据基于第五方面的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充电部件并且围绕所述充电部件的一部分,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的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接触体沿所述基体部件倾斜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充电装置,其给所述被充电部件充电;曝光单元,其使所述被充电部件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其将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以及转印单元,其将所述静电潜像转印到转印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以减少被充电部件的不均匀充电并且抑制或防止通过静电植绒处理设置在充电部件上的接触体的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以减少被充电部件的不均匀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可以抑制或防止通过静电植绒处理设置在充电部件上的接触体的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可以缩减充电部件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即使挠性基布是绝缘体,也可以将充电电压施加到充电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可以消除挠性基布的筒体内侧处的支撑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由于没有施加过大的压力,因此可以抑制或防止充电部件的接触体的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可以抑制或防止发生图像缺陷。

附图说明

基于下述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性图像形成装置的概念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概念图;

图3是从图2的上部看到的充电刷的俯视图;

图4A是进行充电时刷辊的概念图;

图4B是图4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A是进行充电时刷辊的概念图;

图5B是图5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构成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充电刷的概念图;

图7给出图4A到图6中示出的充电操作中不均匀的充电和接触体的脱落的概要;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充电刷的概念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充电刷的概念图;以及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充电刷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基于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举例说明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中,一般将相同的附图标记给予相应的结构部件,并且省略相同的描述。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性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念图。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例如串联型彩色打印机,并且包括图像形成单元20、中间转印带(示例性转印部件)30、成对的承压辊41和二次转印辊42、供纸托盘50a和50b、纸张传送系统60以及定影装置70。

图像形成单元20包括四个彩色图像形成单元20Y、20M、20C和20K以及透明色图像形成单元20CL和20CL。彩色图像形成单元20Y、20M、20C和20K形成例如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青色)和黑色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透明色图像形成单元20CL和20CL形成例如透明色的色调剂图像。根据相应颜色的多条图像信息形成的色调剂图像首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

六个图像形成单元20CL、20CL、20Y、20M、20C和20K沿中间转印带30的旋转方向按照透明色、透明色、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的顺序设置。可以设置例如形成浅色(例如浅黄色、浅品红色、浅蓝绿色和浅黑色)色调剂图像的浅色图像形成单元以代替用于透明色的图像形成单元。可选择地,透明色图像形成单元20CL和浅色图像形成单元均可以并排地设置。

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0包括感光鼓(示例性被充电部件)21、充电装置80、曝光装置(示例性曝光单元)23、显影装置(示例性显影单元)24、一次转印辊(示例性转印单元)25以及鼓清洁器26。每个充电装置80将相应感光鼓21的表面充电至预定电位。每个曝光装置23用激光L照射相应的被充电的感光鼓21从而形成静电潜像。每个显影装置24通过相应的曝光装置23将形成在相应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色调剂图像。每个一次转印辊23在一次转印部将承载在相应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在转印色调剂图像后,每个鼓清洁器26从相应感光鼓21的表面去除例如残留的色调剂或纸粉。将显影剂供给到显影装置24的色调剂盒27设置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0的上侧。

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0的一次转印辊25设置成使得一次转印辊25和相应的感光鼓21挤压中间转印带30。通过将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施加到每个一次转印辊25上,从而在感光鼓21和相应的一次转印辊25之间形成电场。因而,通过库仑力将相应的感光鼓21上的带电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

中间转印带30是这样的部件:由相应的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相应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图像相继转印(一次转印)到该部件上从而承载这些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带30是设置在支撑辊31a~31f以及承压辊41上的环形带。在中间转印带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由相应的图像形成单元20CL、20CL、20Y、20M、20C和20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

成对的承压辊41和二次转印装置42构成这样的机构:该机构用于通过将已转印并叠加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色调剂图像共同转印(二次转印)到例如纸张(示例性转印材料)上以形成全色图像,并且承压辊41和二次转印装置42在其间挤压中间转印带30的状态下设置为彼此相对。承压辊41和二次转印装置42彼此相对的部分与二次转印咬合部对应。

承压辊41可旋转地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0的内表面处。二次转印装置42在与中间转印带30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表面相对的状态下可旋转地设置。承压辊41和二次转印装置42被设置为这样:它们的方向或旋转轴线(即它们的与图1所在的平面垂直的方向)彼此平行。

在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时,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被施加到承压辊41上,或者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装置42上。这使得在承压辊41和二次转印装置42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从而由中间转印带30承载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

例如,不同尺寸和厚度的纸张容纳在供纸托盘50a和50b中。供纸托盘50a和50b中的纸张被纸张传送系统的拾取辊(未示出)抽取出来。然后,纸张传送系统60的定位辊62控制定时,并且纸张被引入二次转印咬合部,从而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此后,纸张传送系统60的传送带63将纸张传送到定影装置70。

定影装置70通过热压将在二次转印部转印到例如纸张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定影装置70包括加热辊70a以及设置为与加热辊70a相对的加压辊70b。

在二次转印之后,纸张被传送到加热辊70a和加压辊70b彼此相对的定影咬合部,并且在被夹持在加热辊70a和加压辊70b之间的状态下被排出。此时,例如,加热辊70a对纸张加热,加压辊70b对纸张加压,从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例如纸张上。例如,已经通过定影装置70的纸张被传送带65送到排出辊(未示出),并且被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

图2是图1示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单元20的概念图。图3是从图2的上部看到的充电装置80的充电刷81的俯视图。

每个感光鼓21为筒形鼓,并且被设置为沿箭头R1的方向顺时针可旋转地被驱动。每个感光鼓21都是通过沿筒形导电基体(未示出)的外周设置例如电荷生成层、电荷传送层等感光层(未示出)而形成。每个感光鼓21的筒形导电基体电连接至接地电位。

如图2所示,充电装置80的充电刷81(示例性充电部件)、显影装置24的显影辊24a、一次转印辊25以及鼓清洁器26的刮板26a沿箭头R1的方向绕每个感光鼓21的外周设置。图1中示出的箭头R2~R5分别表示每个充电刷81的旋转方向、每个定影辊24a的旋转方向、每个一次转印辊25的旋转方向以及中间转印带30的旋转运动的方向。

在每个感光鼓21的外周上方的位置处,每个充电装置80的充电刷81在与相应的感光鼓21相对并且被相应的感光鼓21的旋转驱动为可旋转的同时由相应的轴82支撑。每个充电刷81包括环形筒状的导电挠性基体部件81a以及沿相应的挠性基体部件81a的外周面设置的导电接触体81b。

各个充电刷81的挠性基体部件81a由例如厚度为30~200μm的导电薄膜形成。每个挠性基体部件81a通过在树脂或合成橡胶中混合例如炭黑、金属粉或金属氧化物而形成。树脂的实例包括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乙烯、聚碳酸酯、聚烯烃、聚氨酯、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酮(PEK)、聚醚砜(PES)、聚苯硫醚(PPS)以及氟碳树脂(例如PFA、PVDF、ETFE和CTFE等)。合成橡胶的实例是硅酮橡胶、三元乙丙橡胶(EPDM)、乙烯丙烯橡胶、异丁橡胶、丙烯酸橡胶、聚氨酯橡胶以及丁腈橡胶。

每个上述充电刷81的接触体81b通过静电植绒处理设置在每个挠性基体部件81a的外周面上。即,利用施加到每个挠性基体部件81a的外周面上的导电粘合剂将接触体81b粘附到每个挠性基体部件81a的外周面上。使用通过静电植绒形成的充电刷81时,充电刷81的成本比使用天鹅绒织造接触体形成的充电刷时的成本更少。

接触体81b的纤度为例如2~3丹尼尔并且较细。接触体81b由长度为0.5~1.5mm数量级的导电纤维形成,并且设置为从挠性基体部件81a的外周放射状地延伸。每个接触体81b通过在例如尼龙、人造纤维或聚酯中混合例如炭黑等导电颗粒而形成。粘附接触体81b的粘合剂由例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或环氧树脂形成。

接触体81b可以沿相应的挠性基体部件81a倾斜地设置。这减少了不均匀的充电。

在接触体81b倾斜地设置的方向为这样时常常会减少不均匀的充电:从充电刷81和相应的感光鼓21彼此接触的位置看,接触体81b的端部朝向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即在图2中向右倾斜)。因而,在本发明的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接触体81b沿该方向倾斜地设置。然而,由于与图像形成系统的兼容性,接触体81b可以朝向相反的方向。然而,接触体的设置方向不受限制。

支撑相应的充电刷81的每个轴82形成为这样:轴82的直径比挠性基体部件81a的内径小。每个轴82在其外周的一部分与相应的挠性基体部件81a的内周的一部分接触的状态下插入相应的挠性基体部件81a的筒体中。这里,尽管每个轴82设置为被相应的充电刷81的旋转驱动而可旋转,但是通过例如电动机等旋转驱动部件也可以使得每个轴82围绕轴线旋转,或者如果每个充电刷81和相应的轴82之间的摩擦小,则每个轴82可以是固定状态。

每个轴82由例如铝或不锈钢等金属制成。每个轴82可以通过在树脂或合成树脂中混合例如炭黑、金属粉或金属氧化物等导电颗粒制成而不是由金属制成。树脂的实例包括聚酯、聚酰胺、聚乙烯、聚碳酸酯、聚烯烃、聚氨酯、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酮(PEK)、聚醚砜(PES)、聚苯硫醚(PPS)、PFA、PVDF、ETFE以及CTFE等。合成橡胶的实例是硅酮橡胶、三元乙丙橡胶(EPDM)、乙烯丙烯橡胶、异丁橡胶、丙烯酸橡胶、聚氨酯橡胶以及丁腈橡胶。每个轴82是这样的轴:涂层施加到由以上述树脂或橡胶为主的材料制成的每个轴82的表面上。通过将例如炭黑、金属粉或金属氧化物等导电填料添加到例如丙烯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粘结剂中来使涂层导电。可选择地,每个轴82可以是这样的轴:薄膜形成在例如由例如金属或树脂形成的中空棒的表面上。上述薄膜例如是由添加有杂质或氧化钛的非晶硅形成的薄膜等,并且该薄膜的电阻得到调节。还可选择地,每个轴82可以是这样的轴:使由例如树脂形成的中空棒本身导电。

每个轴82与例如直流电源83电连接。每个直流电源83将充电电压施加到相应的充电刷81。每个直流电源83施加的电压例如是-900V,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感光鼓21的表面的带电电位例如是-450V。

通过将支撑相应的充电刷81的每个轴82用作施加充电电压的电压施加部件,与每个轴82独立地设置时相比较,简化了结构并且缩减了每个充电装置的尺寸。在直流电压被用作充电电压时,简化了结构并且便于控制,从而减小了电源系统的成本。也可以使用例如施加交流电压被叠加在直流电压上的电压的电源以代替直流电源83。

例如,图4A到图5B中示出的两种方法可以作为给使用充电刷的感光鼓21的表面充电的方法。

图4A中示出的方法是将支撑毛刷辊100的轴101固定在距感光鼓21预定距离的方法。图4B中示出的方法是进行充电时仅仅使毛刷辊100的接触体102的端部与感光鼓21的表面接触的方法。

图5A中示出的方法是用弹簧将载荷施加到支撑毛刷辊100的轴101的端部并且将轴101推向感光鼓21的表面从而与感光鼓21的表面接触的方法。图5B中示出的方法是进行充电时将接触体102放倒的方法。

在图4A和图4B中示出的方法中,由于接触体102倾向于立起,因此放电区域不长,结果是易于增加不均匀充电。在图5A和5B中示出的方法中,通过将轴101推向感光鼓21并且将接触体102放倒,放电区域倾向于变长,结果是易于减小不均匀充电。因此,可以选择图5A和图5B中示出的方法。然而,通过静电植绒处理用粘合剂粘附接触体102时,接触体102易于脱落。此外,如图5A和图5B中所示,在轴101推向感光鼓21时,过大的压力被施加到接触体102以及粘合剂层上,结果是接触体102脱落。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80进行充电时充电刷81的概念图。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对每个感光鼓21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当从相应的直流电源83向每个轴82施加充电电压时,相应的轴82从挠性基体部件81a的筒体的内侧将充电电压施加到相应的充电刷81上。当用这种方法将充电电压施加到每个充电刷81上时,利用每个充电刷81和相应的感光鼓21之间产生的静电力和每个充电刷81的自重,每个充电刷81在被施加压力的状态下被吸引到相应的感光鼓21上,从而使得每个充电刷81在弯曲状态下与相应的感光鼓21的表面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在每个充电刷81和相应的感光鼓21彼此接触的部分的间隙中产生短距离的放电,从而将每个感光鼓21的表面都充电到预定电位。

也就是说,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充电刷81并没有被例如弹簧载荷推向相应的感光鼓21,而是仅仅通过静电吸引力和充电刷的自重(或自重的一部分)使得充电刷81与相应的感光鼓21接触。因此,没有过大的压力施加到每个充电刷81的粘合剂层和接触体81b上。为此,抑制或防止了由于过大载荷而引起的接触体81b的脱落。

当充电刷81被静电力和充电刷81的自重(自重的一部分)吸引到相应的感光鼓21上而同时压力施加到感光鼓21上时,将充电刷81的接触体81b充分地放倒。因此,放电区域长,结果是减小了不均匀充电。此外,与例如金属轴相比,挠性基体部件81a具有挠性。因此,由静电吸引力引起的每个充电刷81和相应的感光鼓21之间的接触宽度大,并且接触部分的前方和后方的每个楔形部分的角度都是锐角,从而使得放电区域长。结果,相应地减少了不均匀充电。

图7给出了图4A至图6中示出的充电操作中的不均匀充电和接触体脱落的概要。在图4A和4B中示出的充电操作中,尽管接触体102没有脱落,然而不均匀充电为50V。在图5A和5B中示出的充电操作中,过大的载荷被施加到例如接触体102上,从而大量的接触体102脱落,并且不均匀充电为15V。与此相反,在图6示出的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很明显接触体81b不脱落,并且不均匀充电约为10V,比图4A至图5B中的不均匀充电更少。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每个充电刷81的位置设置在相应的感光鼓21上方,因此每个充电刷81和相应的感光鼓21仅仅在自重(或自重的一部分)和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下彼此接触。因此,获得如上所述的良好结果。当每个充电刷81设置在相应的感光鼓21下方时,自重分量消失,从而使得每个感光鼓21以及相应的充电刷81仅仅在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下彼此接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施加使接触体81b脱落的过大压力。此外,接触体81b实际上仅仅在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下被充分放倒,使得放电区域长,结果是减少了不均匀充电。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8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80进行充电时充电刷81的概念图。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充电电压从设置在相应的充电刷81的筒体外侧的相应的板状充电电极84a施加到每个充电刷81上。每个充电电极84a由例如铝或不锈钢形成且与相应的直流电源83电连接,并且每个充电电极84a在与相应的充电刷81的外周接触的状态下被固定。

由于从每个充电刷81的筒体外侧施加充电电压,所以即使相应的挠性基体部件81a由绝缘材料形成,充电电压也可以被施加到每个充电刷81上。即,由于低成本绝缘基体部件用于每个挠性基体部件81a,因此降低了每个充电刷81的成本。

由于从每个充电刷81的筒体外侧施加充电电压,因此支撑相应的充电刷81的每个轴82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轴82的绝缘材料为例如聚酯、聚酰胺、聚乙烯、聚碳酸酯、聚烯烃、聚氨酯、聚偏二氟乙烯、丙烯、聚氧甲烯(POM)、苯酚或用氟处理过的高聚合材料。为了加强每个轴82,每个金属轴的外周可以具有包括由例如聚氨酯形成的绝缘层的辊轴结构。

每个充电电极84a由例如导电海绵、非织造织物、叶片或刷子形成。如果每个充电电极极84a由刷子形成,则每个充电电极84a与相应的充电刷81的外周柔软地接触。因此,抑制或防止了在每个充电电极84a与相应的充电刷81接触时每个接触体81b的脱落。此外,当每个充电电极极84a由刷子形成时,减少了每个充电电极极84a相对于充电刷81的旋转的阻力。因此,可以平稳地进行电力供给。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80进行充电时充电刷81的概念图。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充电电压被从设置在相应的充电刷81的筒体外侧处的辊充电电极84b施加到每个充电刷81上。每个辊充电电极84b包括例如轴以及沿该轴外周设置的弹性层。每个轴由例如铝或不锈钢等金属制成,并且与相应的直流电源83电连接。每个弹性层由例如炭黑等导电颗粒分散在EPDM中的导电橡胶制成。

通过利用导电橡胶形成相应的辊充电电极84b的外周的每个弹性层,每个充电电极84b与相应的充电刷81柔软地接触。因此,抑制或防止了在每个充电电极84b与相应的充电刷81接触时每个接触体81b的脱落。

每个辊充电电极84b设置为这样:进行充电时与相应的刷81的外周接触,并且以跟随相应的充电刷81的旋转而被驱动的方式沿箭头R3的方向旋转。

然而,每个辊充电电极84b可以被旋转驱动部件(例如电动机)驱动旋转,从而随着相应的充电刷81的旋转而达到均匀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妨碍每个充电刷81的旋转,从而实现平稳的电力供给。

每个辊充电电极84b可以仅仅由例如导电的树脂或橡胶、或海绵或刷子制成。当使用刷辊充电电极时,每个充电电极84b与相应的充电刷81的外周柔软地接触。因此,抑制或防止了在每个充电电极84b与相应的充电刷81接触时每个接触体81b的脱落。此外,当使用刷辊充电电极时,进一步减少了刷辊充电电极相对于充电刷81的旋转的阻力,从而实现平稳的电力供给。

支撑相应的充电刷81的每个轴82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个轴82相同,下面将不再描述。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80进行充电时充电刷81的概念图。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相应的充电刷81以围绕充电刷81的框状支撑部件85以固定状态设置在相应的充电刷81的筒体外侧而不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每个充电刷81由相应的框状支撑部件85支撑在每个充电刷81的筒体外侧,因此没有必要在每个充电刷81的筒体内侧使用例如轴82等支撑部件。即,由于不必使用例如轴82等高成本部件,因此降低了每个充电刷81的成本。

每个支撑部件85由例如丙烯等绝缘树脂制成。将充电电压施加到相应充电刷81的充电电极84c设置在相应的支撑部件85的框架的内侧处的顶面。每个充电电极84c的结构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个充电电极84a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个充电电极84b的结构相同,因此下面将不再描述。

尽管根据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人完成的本发明,但是在说明书中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是范例,并且不应当认为局限于所公开的技术。也就是说,根据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受到狭义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根据权利要求范围被严谨地解释。因此,本发明包括与在权利要求范围内记载的技术等同的技术以及未背离权利要求的范围要旨的所有变型。

例如,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本发明应用于将已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的中间转印图像形成装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直接将感光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例如纸张的直接转印图像形成装置。

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彩色图像的形成,但是例如也可以形成单色图像。

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纸张作为记录介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薄膜、卡片或各种不同的其他材料。

尽管在前述描述中,本发明应用于彩色打印机,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例如彩色复印机、传真机、具有彩色复印机和传真机二者的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其他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本发明的意图并非在于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实施例的选取和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实施例并且本发明的各种变型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的意图在于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