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4473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眼镜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镜,尤其涉及眼镜的非光学部件的结构件,特别涉及侧面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眼镜结构,由镜片和镜架构成,镜架则通常又包括镜框、镜腿以及用于铰接镜框与镜腿的连接件。现有的铰接于镜框与镜腿的连接件一般为位于镜框旁侧的、向后弯折延伸的庄头,庄头和镜框之间通过焊接或者一体成型等方式相连接,庄头和镜腿之间则通常采用合页和螺钉将二者铰接在一起,而螺钉在长期使用之后会松脱,需要重新调整,维护麻烦,且螺钉安装工序繁琐,拆装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眼镜架,实现了庄头与镜腿间的无螺钉连接,可以方便庄头与连接件之间的配接与拆卸。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包括,提出一种眼镜架,一种眼镜架,包括镜框、镜腿以及连接件,所述镜框两侧分别弯折延伸出一庄头,所述镜腿的前端设有镜笔,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庄头和镜笔之间,所述连接件的上、下端面分别向内各凹设有一卡合槽,所述镜笔包括两卡合部,两所述卡合部分别与所述连接件的两卡合槽相卡接;所述庄头靠近连接件的一端延伸出一钩部,所述连接件枢接于所述钩部中,所述镜腿可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钩部中的转动实现向外张开或向内折叠闭合。在所述的眼镜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匹配抵顶对接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均呈螺栓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一帽部和第一杆部,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二帽部和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帽部的直径,所述第二杆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帽部的直径,所述卡合槽分别凹设于所述第一帽部和第二帽部中,安装时所述第一杆部与第二杆部相抵顶后枢接于所述钩部中。在所述的眼镜架中,所述钩部的截面呈圆弧形。在所述的眼镜架中,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二杆部的直径均略小于所述钩部的直径,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二杆部在相互抵顶后的宽度与所述钩部的高宽度相匹配。在所述的眼镜架中,所述的两卡合部呈双枝叉结构,所述双枝叉结构中的两枝分别包括对称设置的弹性臂、由所述弹性臂向前延伸出的连接臂以及由所述连接臂向前延伸出的挡止部,所述挡止部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臂的宽度,所述连接臂的宽度小于所述弹性臂的宽度。在所述的眼镜架中,所述挡止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弹性臂的宽度。在所述的眼镜架中,所述挡止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卡合槽的深度。在所述的眼镜架中,所述卡合槽的长度略小于所述连接臂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眼镜架,实现了庄头与镜腿间的无螺钉连接,可以方便庄头与连接件之间的配接与拆卸,当镜腿受损时,更换方便。

图I是本实用新型眼镜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眼镜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I、图2,本实用新型的眼镜架包括镜框(图中仅示出庄头部分)、镜腿2(图中仅视出一个)以及连接件3。其中,镜框的两侧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出一庄头11 (图中仅视出一个),庄头11靠近连接件3的一端延伸出一钩部111,该钩部111的截面呈圆弧形,可与连接部3相枢接,以将庄头11与连接部3连接在一起。镜腿2的前端设有镜笔21,镜笔21包括呈双枝叉结构的两卡合部211、212。两卡合部211、212分别包括对称设置的弹性臂2111、2121、由弹性臂2111、2121分别向前延伸出的连接臂2112、2122以及由连接臂2112、2122分别向前延伸出的挡止部2113、2123。其中,挡止部2113、2123的宽度(宽度是指佩戴者高度方向的尺寸,下同)分别大于连接臂2112、2122的宽度,连接臂2112、2122的宽度分别小于弹性臂2111、2121的宽度,挡止部2113、2123的宽度还分别小于弹性臂2111、2121的宽度,这样,在用外力掰开挡止部2113、2123或连接臂2112、2122即加大挡止部2113、2123或连接臂2112、2122之间的距离以使其与连接件3进行安装时,弹性臂2111、2121之间的距离也相应加大而不会引起镜腿2的变形。安装时用力掰开挡止部2113、2123或连接臂2112、2122,使挡止部2113、2123或连接臂2112、2122之间的距离加大,并将连接臂2112、2122分别卡入连接件3中的两卡合槽313,323中,即将连接件3与镜腿2相连接在一起。连接件3位于庄头11和镜笔21之间,连接件3包括相互匹配抵顶对接的第一连接件31与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32件均呈螺栓状,第一连接件31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一帽部311和第一杆部312,第一杆部312的直径小于第一帽部311的直径,连接件3的卡合槽313凹设于第一连接件31的第一帽部311中。第二连接件32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二帽部321和第二杆部322,第二杆部322的直径小于第二帽部321的直径,连接件3的卡合槽323凹设于第二连接件32的第二帽部321中。另外,卡合槽313的长度略小于连接臂2112的长度,卡合槽323的长度略小于连接臂2122的长度,这样,连接臂2112、2122才能比较稳固的卡置于卡合槽313和323中。以下对对眼镜架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第一连接件31的第一杆部312与第二连接件32的第二杆部322相抵顶后置于钩部111中,第一杆部312与第二杆部322的直径均略小于钩部111的直径,且第一杆部312与第二杆部322在相互抵顶后的宽度与钩部111的宽度相匹配,以便于与钩部111相枢接。枢接完成后,镜框即可通过庄头11的钩部111与连接件3连接在一起。[0023]之后,将镜腿2前端的镜笔21与连接件3相连接,具体方法为,镜笔21的两卡合部211、212的挡止部2113、2123及弹性臂2111、2121之间在外力作用下张开即距离加大,这时,挡止部2113、2123及连接臂2112、2122之间的距离大于连接件3的上、下端面间的距离,此时可以方便地将连接臂2112、2122分别卡置于连接件3的两卡合槽313、323中。由于由连接臂2112、2122向前延伸出的挡止部2113、2123的宽度分别大于两卡合槽313、323的深度(深度是指佩戴者高度方向的尺寸),所以挡止部2113、2123会分别与连接件3的第一帽部311、第二帽部321的侧边缘相抵触,使连接臂2112、2122不会从两卡合槽313、323中脱落。这样,镜腿2即可通过前端的镜笔21与连接件3相连接。在使用时,镜腿2可在外力作用下通过连接件3在钩部111中的转动实现向外张开或向内折叠闭合。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对镜框各个部件的位置描述,皆以眼睛佩戴者的角度为参考坐标。本实用新型的眼镜架,实现了庄头与镜腿间的无螺钉连接,可以方便庄头与连接 件之间的配接与拆卸,当镜腿受损时,更换方便。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眼镜架,包括镜框、镜腿以及连接件,所述镜框两侧分别弯折延伸出一庄头,所述镜腿的前端设有镜笔,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庄头和镜笔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上、下端面分别向内各凹设有一卡合槽,所述镜笔包括两卡合部,两所述卡合部分别与所述连接件的两卡合槽相卡接;所述庄头靠近连接件的一端延伸出一钩部,所述连接件枢接于所述钩部中,所述镜腿可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钩部中的转动实现向外张开或向内折叠闭合。
2.依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眼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匹配抵顶对接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均呈螺栓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一帽部和第一杆部,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二帽部和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帽部的直径,所述第二杆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帽部的直径,所述卡合槽分别凹设于所述第一帽部和第二帽部中,安装时所述第一杆部与第二杆部相抵顶后枢接于所述钩部中。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的截面呈圆弧形。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眼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二杆部的直径均略小于所述钩部的直径,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二杆部在相互抵顶后的宽度与所述钩部的高宽度相匹配。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眼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卡合部呈双枝叉结构,所述双枝叉结构中的两枝分别包括对称设置的弹性臂、由所述弹性臂向前延伸出的连接臂以及由所述连接臂向前延伸出的挡止部,所述挡止部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臂的宽度,所述连接臂的宽度小于所述弹性臂的宽度。
6.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弹性臂的览度。
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眼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卡合槽的深度。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眼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槽的长度略小于所述连接臂的长度。
专利摘要一种眼镜架,包括镜框、镜腿以及连接件,所述镜框两侧分别弯折延伸出一庄头,所述镜腿的前端设有镜笔,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庄头和镜笔之间,所述连接件的上、下端面分别向内各凹设有一卡合槽,所述镜笔包括两卡合部,两所述卡合部分别与所述连接件的两卡合槽相卡接;所述庄头靠近连接件的一端延伸出一钩部,所述连接件枢接于所述钩部中,所述镜腿可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钩部中的转动实现向外张开或向内折叠闭合。本实用新型的眼镜架,实现了镜框与镜腿间的无螺钉连接,可以方便庄头与连接件之间的配接与拆卸,当镜腿受损时,更换方便。
文档编号G02C5/10GK202600277SQ20122030589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7日
发明者叶国钦 申请人:叶国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