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2639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使弯曲部弯曲的弯曲操作机构部中具有维持弯曲后的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弯曲部制动机构部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直以来,使用向体内插入细长的插入部而能够进行观察、各种处理的内窥镜。在内窥镜中,鉴于使内置于插入部的顶端部的观察光学系统朝向目标方向来进行观察的目的或能够容易地向被检部位插入的目的,在插入部具备弯曲部。弯曲部例如具备弯曲部群,该弯曲部群构成为通过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设多个弯曲块而在上下两个方向或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弯曲。在弯曲部群的最顶端弯曲块固定有与各个弯曲方向相对应的弯曲线的顶端。根据该结构,例如,手术操作者经由弯曲操作装置牵引所期望的弯曲线,从而能够使弯曲部向所期望的方向弯曲。另外,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基端侧配置兼作把持部的操作部。而且,在该操作部设有弯曲操作装置。例如,在日本国特开2005 - 160791号公报(以下,记载为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在构成操作部的操作部主体的左右两侧表面分别枢轴支承有上下用弯曲操作杆和左右用弯曲操作杆的内窥镜。在该内窥镜中,各个操作杆的搭指部在操作部的上表面侧区域中延伸,各个搭指部在操作部主体的上方以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另外,在该内窥镜中,作为用`于维持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弯曲部制动机构部,在操作部主体的左右两侧表面区域中枢轴支承有弯曲锁定杆。而且,弯曲锁定杆的搭指部配置于在手术操作者用一只手把持握持部时该把持的手的食指自然位于的区域、亦即操作部主体的下表面侧。因而,手术操作者能够利用把持操作部的一只手适当地进行配设于操作部主体的上下用弯曲操作杆的操作、或左右用弯曲操作杆的操作、或弯曲锁定杆的操作。该内窥镜的弯曲部制动机构部构成为包括弯曲锁定杆、轴体、制动调整板、第I凸轮、第2凸轮以及摩擦构件。轴体构成为与弯曲锁定杆作为一体转动。制动调整板考虑到滑动性为树脂制。第I凸轮由伴随着轴体的转动而转动的金属圆板构成,且该第I凸轮具有山状的制动突起部。第2凸轮由配置为不转动的金属圆板构成,且该第2凸轮具有山状的制动突起部。摩擦构件为树脂制,通过使第I凸轮的制动突起与第2凸轮的制动突起重叠而使摩擦构件移动并压靠于皮带轮。而且,在该弯曲部制动机构部中,通过使支承制动调整板的调整螺丝的突出量变化,能够进彳丁弯曲部制动机构部的制动力的调整。但是,对于近年来的内窥镜,伴随着高功能化,贯穿插入部内的内窥镜内置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因此,使弯曲部弯曲时的弯曲力量变大,并且用于维持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固定力量变大。因此,在专利文献的内窥镜中,难以利用弯曲部制动机构部获得可靠地维持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制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弯曲部制动机构部的内窥镜,该弯曲部制动机构部能够获得可靠地维持为了进行弯曲而需要较大的弯曲力量的弯曲部的弯曲状态。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内窥镜包括具有弯曲自如的弯曲部的插入部和连设于该插入部的基端侧的操作部,该内窥镜在上述操作部具备弯曲操作装置,在使上述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时操作该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弯曲操作装置包括弯曲操作机构部和弯曲部制动机构部,上述弯曲操作机构部具备:弯曲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部主体,在要使 上述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时转动该弯曲杆;第I轴承构件,其支承弯曲操作用轴体并使该弯曲操作用轴体转动自如,该弯曲操作用轴体在一端一体地固定有上述弯曲杆并传递该弯曲杆的转动操作,该第I轴承构件固定于与上述操作部主体成一体的支承盘,该第I轴承构件固定于与上述操作部主体成一体的支承盘;以及圆筒构件,其一体地固定设置于上述弯曲操作用轴体的另一端,并与上述弯曲杆的转动操作一起转动,用于牵引、松开配置于外周槽的操作线;上述弯曲部制动机构部包括:弯曲状态维持杆,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部主体,在维持弯曲了的上述弯曲部的弯曲状态时操作该弯曲状态维持杆;制动用轴体,上述弯曲状态维持杆一体地固定于该制动用轴体的一端,且该制动用轴体传递该弯曲状态维持杆的转动力;第2轴承构件,其固定于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承上述制动用轴体的上述支承盘;转动按压构件,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I轴承构件,伴随着上述制动用轴体的转动动作而绕上述第2轴承构件的轴线转动,在该转动按压构件的外侧表面的周边部具有多个倾斜突起部;滑动按压构件,其配置为在上述第I轴承构件的轴向上滑动自如,在内侧表面的周边部具有与上述转动按压构件的倾斜突起部相对的多个倾斜突起部;摩擦构件,其在上述第I轴承构件的轴向上滑动自如,该摩擦构件配置于上述滑动按压构件与上述圆筒构件之间,并能够抵接于上述圆筒构件;调整构件,其配置于上述支承盘的外侧表面,并在上述第I轴承构件的轴向上滑动自如,该调整构件能够调整用于配置上述转动按压构件、上述滑动按压构件及上述摩擦构件的间隙;以及多个定位构件,其通过螺合而配置于上述支承盘,通过改变该多个定位构件与上述调整构件之间的抵接状态而使该调整构件离开上述支承盘,调整上述摩擦构件相对于上述圆筒构件的制动力。


图1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是对具有弯曲自如的弯曲部、使弯曲部弯曲的弯曲操作机构部以及维持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弯曲部制动机构部的内窥镜进行说明的图。图2是对具有弯曲操作杆和弯曲状态维持杆的操作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3是从图2的Y3 — Y3线方向观察到的、对副握持部、上下用弯曲操作杆、左右用弯曲操作杆及弯曲状态维持杆的配置位置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对内窥镜的操作部的把持操作例进行说明的图。图5是对具备设置在内窥镜的操作部主体内的弯曲部制动机构部的弯曲操作机构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从图5的Y6 — Y6线方向观察支承盘的外侧表面而得到的图。图7是从图5的Y7 — Y7线方向观察具备弯曲部制动机构部的弯曲操作机构部而得到的图。图8是对支承盘的内侧表面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9是对装入弯曲操作机构部的弯曲部制动机构部的制动要素进行说明的展开立体图。图10是对构成制动调整板的第I层的第I制动板进行说明的图。图11是对构成制动调整板的第2层的第2制动板进行说明的图。图12是对第I凸轮进行说明的图。图13是对第2凸轮进行说明的图。图14是对第I凸轮的平坦部、第2凸轮的平坦部及调整螺丝的配置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图15是对制动用轴体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6是对具有一对突起部的第2凸轮和具有用于配置突起部的缺口部的支承盘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
图17是对弯曲操作机构部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8是对弯曲操作机构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19A是对弯曲状态维持杆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9B是对图19A所示的弯曲状态维持杆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20 —图22是对使光导件连接器的其他结构例所涉及的光导件连接器所具备的两个蛇管接头彼此可靠地电导通的光导件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21是对配设为与光导件连接器的第I蛇管接头的端面电接触的导电金属体所具有的弹性接点进行说明的图。图22是对兼用作屏蔽壳体的骨架构件以及导电金属体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23—图25涉及光导件连接器的另一结构例,是对在连接器内设置有AD转换电路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24是从图23的Y24 — Y24线方向观察到的图。图25是从图23的Y25 — Y25线方向观察到的图。图26是对将配置在A/D转换用空间内的线缆连接用基板相对于壳体的长度轴线方向平行配置的光导件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主视图。图27是图26的光导件连接器的俯视图。图28是对提高了屏蔽性能的光导件连接器的结构例进行说明的图。图29是对摄像用连接器的结构例进行说明的图。图30是图29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且是对使基板与蛇管接头电导通的第I导电构件与第2导电构件进行说明的图。图31是示出钳子台和配置于钳子台的多个钳子的图。图32是钳子台的展开图。图33是对钳子台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内窥镜I构成为包括细长的插入部2、操作部3以及通用线缆4。操作部3连设于插入部2的基端。通用线缆4从操作部3的基端侧部分延伸出。通用线缆4构成为与插入部2相比具有足够长的长度的挠性管状构件。插入部2构成为从操作部3侧依次连设硬性部5、弯曲部6、顶端部7。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I在插入部2具有硬性部5,适合于例如穿过穿刺于腹壁的套管针等引导管而插入体内。另外,取代具有硬性部5,内窥镜也可以是具有挠性管部且插入部为软性的内窥镜,该挠性管部呈软性并具有挠性。在顶端部7的顶端面7a设有构成观察部的摄像窗(未图示)和照明窗(未图示)。具有物镜等的摄像光学系统面对摄像窗的基端面。光导纤维束的顶端面面对照明窗的基端面。而且,在顶端部7内设有未图示的物镜和配置在物镜的成像位置的(XD、C - MOS等摄像元件。弯曲部6构成为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弯曲自如。弯曲部6借助设置于操作部3的弯曲操作装置10而弯曲。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I包括后述的上下弯曲操作机构部IOA和左右弯曲操作机构部10B。具体地说,弯曲部6伴随着上下弯曲操作机构部IOA的弯曲操作体、亦即上下用弯曲操作杆(以下,简记为上下用杆)11的操作而向上下方向弯曲。另外,弯曲部6伴随着左右弯曲操作机构部IOB的弯曲操作体、亦即左右用弯曲操作杆(以下,简记为左右用杆)12的操作而向左右方向弯曲。如图1、图2所示,操作部3主要通过从插入部侧连设固定环部31、副握持部32、操作部主体33、主握持部34以及连接构件35而构成。操作部3整体呈大致筒状。固定环部31连接操作部3的顶端侧与插入部2的基端侧。副握持部32配置于操作部主体33的顶端侧,具有对观察部7a的摄像元件等进行控制的遥控开关32s等。操作部主体33在其内部内置有未图示的弯曲线、皮带轮等弯曲部操作机构部,在该操作部主体33的外部配设有上下用杆11、左右用杆12以及弯曲状态维持杆(以下,简记为啮合杆)81。啮合杆81构成后述的弯曲部制动机构部80。主握持部34配置于操作部主体33的基端侧。在主握持部34的基端侧连接有呈尖顶形状并具有柔软性的连接构件35。尖顶形状的连接构件35覆盖自操作部3延伸出的通用线缆4,防止通用线缆4的端部在主握持部34附近弯曲时扭结。另外,在内窥镜I的插入部2内、操作部3内以及通用线缆4内贯穿有多个光导纤维束、传输各种信号的信号线缆、屏蔽线缆以及各种管等内窥镜内置物。在通用线缆4的延出端设有光导件连接器4A。该连接器4A能够连接于作为未图示的外部装置的光源装置。在光导件连接器4A上设有导光管41、通气接头42。光导件连接器4A从其侧表面分支出相机线缆4B。在相机线缆4B的延出端设有摄像用连接器4C。该连接器4C电连接于作为未图示的外部装置的控制装置或具备信号处理电路的相机控制单元。设置于操作部主体33的上下用杆11是用于牵引、松开设置在操作部主体33内的操作线(参照图7的附图标记18)中的上下用弯曲线的杆。另一方面,左右用杆12是用于牵引、松开设置在操作部主体33内的左右用弯曲线的杆。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用杆11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操作部主体33的右侧表面部,左右用杆12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操作部主体33的左侧表面部。而且,上下用杆11的转动中心与左右用杆12的转动中心在左右贯通操作部主体33的同一直线上一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杆11、12等以轴线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绕轴线旋转的动作记载为转动。如图1 一图3所示,上下用杆11所具有的操作用搭指部Ila与左右用杆12所具有的操作用搭指部12a在操作部主体33的上表面侧以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主握持部34的UP标志34u附设在与操作部主体33的上表面侧相对应的位置,向手术操作者告知操作部3的上侧方向。而且,如图3、图4所示,操作用搭指部Ila和操作用搭指部12a配置在手术操作者的把持主握持部34的一只手的大拇指自然地处于操作部主体33的区域、即操作部主体33的上侧。在操作部主体33设有弯曲部制动机构部80的制动操作体、亦即啮合杆81。啮合杆8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枢轴支承在操作部主体33的左右两侧表面的预定的位置。在啮合杆81的中间部分具备操作用搭指部81a。啮合杆81的操作用搭指部81a配置在当手术操作者如上所述那样用一只手把持主握持部34时该手的食指自然地位于操作部主体33的区域、即操作部主体33的下侧。根据该结构,手术操作者能够利用把持操作部3的手的大拇指容易地进行配设于操作部主体33的杆11、12的操作,另一方面,能够利用进行把持的手的食指等容易地进行配设于操作部主体33的啮合杆81的操作。此外,操作部3对于由右手、左手任一只手进行的把持都适用。在此,参照图5 —图7说明装入操作部主体33内的弯曲操作机构部。如图5所示,在操作部主体33内设有包括弯曲部制动机构部80的弯曲操作机构部 IOAUOBo弯曲操作装置10构成为具备上下弯曲操作机构部IOA和左右弯曲操作机构部IOB0上下弯曲操作机构部IOA配置于穿过操作部主体33的中心O1的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直线5L1的右侧的区域,左右弯曲操作机构部IOB配置于直线5L1的左侧的区域。在各个弯曲操作机构部10AU0B分别配置有弯曲部制动机构部80。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在中心O1与直线5L1交叉的线段5L2的中心01侧记载为内侧,将操作部主体33的外侧记载为外侧。操作部主体33包括壳体36和一对开口封闭用外罩37R、37L而构成。在壳体36上形成有右侧开口 36R和左侧开口 36L。开口封闭用外罩37R、37L呈圆筒形状。右侧开口封闭用外罩37R —体地组装于右侧开口 36R,左侧开口封闭用外罩37L —体地组装于左侧开口 36L。开口 36R的内表面与开口封闭用外罩37R的外周之间以及开口36L的内表面与开口封闭用外罩37L的外周之间由密封环8a液密地密封。图5所示的具有弯曲部制动机构部80的弯曲操作机构部10A、IOB构成为形成相对于直线5L1左右对称的镜像关系。因而,弯曲操作机构部10AU0B的结构原则上没有区别。因此,对上下弯曲操作机构部IOA和左右弯曲操作机构部IOB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说明上下弯曲操作机构部IOA的结构,省略左右弯曲操作机构部IOB的说明。弯曲操作机构部IOA 构成为主要包括上下用杆11、弯曲操作用轴体(以下,简记为第I轴体)13、支承盘14、第I轴承构件15、皮带轮16、限位框17及操作线18。在成为操作部主体33的右侧表面部的开口封闭用外罩37R的侧表面形成有第I贯通孔38和第2贯通孔39。在开口封闭用外罩37R的开口端和开口内壁面一体地固定有支承盘14。支承盘14为金属制,呈圆板形状。第I贯通孔38是供第I轴体13贯穿的孔。第I贯通孔38形成于开口封闭用外罩37R的侧表面中央。第I贯通孔38的内表面与第I轴体13的外周之间由密封环8b液密地密封。穿过第I贯通孔38的第I轴体13配置并枢轴支承于圆筒状的第I轴承构件15内。第I轴承构件15 —体地固定在形成于支承盘14的第I贯通孔14hl内。第I轴体13在长度方向中央部具备凸缘13f。凸缘13f的内侧端面抵接于第I轴承构件15的外侧端面而定位。在该定位状态下,第I轴体13的比凸缘13f靠近内侧的内侧突出部嵌入第I轴承构件15内。内侧突出端部自第I轴承构件15的内侧端面突出预定的长度。附图标记13a是突起。突起13a自凸缘13f的外周面向外侧突设预定的长度。皮带轮16是圆筒构件,卡止固定于自第I轴承构件15的内侧端面突出的第I轴体13的内侧突出端部。为了使第I轴体13与皮带轮16卡止固定,在第I轴体13的内侧突出端部的周面形成有具有缺口部且呈异形的内侧突出端部,在皮带轮16侧形成有用于配置异形的内侧突出端部的异形的孔16h。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I轴体13的内侧突出端部嵌合于皮带轮16的孔16h并使异形部分彼此卡合而形成两者作为一体转动的结构。异形是指在使两者卡合时两者一体地转动的形状,指除圆形以外的形状。另外,在第I轴体13的内侧突出顶端螺合有防止皮带轮16自第I轴体13脱落的定位螺钉9a。在该螺合状态下,能防止皮带轮16朝向第I轴承构件15的轴向的脱落,并且该皮带轮16被相对于第I轴承构件15的内侧端面定位。此外,第I轴体13与第I轴承构件15也借助凸缘13f的内侧端面完成相对于第I轴承构件15的轴向的防脱与定位。其结果,第I轴体13在完成固定于支承盘14的第I轴承构件15的轴向定位后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转动自如。另外,在支承盘14的外侧端侧、且是第I贯通孔14hl的周围形成有图6所示的圆环状的周槽Hg。限定上下用杆11的转动区域的部件、亦即一对限位框17以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周槽Hg。限位框17形成为预定的形状,能在周槽14g内移动。限位框17具备抵接面17a,该抵接面17a对伴随着第I轴体13的转动而移动的突起13a的末端进行限定。限位框17例如通过螺合而一体固定于周槽14g内。在限位框17形成有供固定螺钉9b的螺纹部贯穿的长孔17h。另一方面,在周槽14g的预定的位置形成有供固定螺钉9b的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9c。根据该结构,将一对限位框17分别配置在周槽14g内的所期望的位置,之后,使固定螺钉9b螺合而固定为一体。其结果,能够自由地进行突起13a的停止位置的设定和停止位置的调整。即,能够自由进行上下用杆11的转动量的调整。另外,附图标记82是后述的制动用轴体(以下,简记为第2轴体),附图标记83是后述的第2轴承构件。附图标记9dl、9d2、9d3是作为定位构件的后述的调整螺丝。如图5、图7所示,在皮带轮16的外周槽16ο卷绕配置有与上下方向相对应的操作线18。各个操作线18的一端部固定于皮带轮16。各个操作线18的另一端部从皮带轮16被引导至插入部2内,并固定于弯曲部6的预定的位置。而且,伴随着上述弯曲操作机构部IOA的上下用杆11的转动操作,与第I轴体13成一体的皮带轮16转动。弯曲部6采用伴随着皮带轮16的转动而牵引、松开操作线18来使操作线18弯曲的结构。接着,参照图5、图8 —图13说明弯曲部制动机构部80。弯曲部制动机构部80构成为主要包括啮合杆81、第2轴体82、第2轴承构件83、制动调整板84、第I凸轮85、第2凸轮86及摩擦构件87。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调整板84是调整构件,且具备构成第I层的第I制动板84Α和构成第2层的第2制动板84Β。`如图5所示,第2贯通孔39设置为自第I贯通孔38向预定的方向离开预定的距离。第2贯通孔39是供第2轴承构件83贯穿的孔。第2贯通孔39的内表面与第2轴承构件83的外周之间由密封环8c液密地密封。圆筒状的第2轴承构件83的内侧端部一体地固定于支承盘14的第2贯通孔14h2内。第2轴承构件83在中央部具备凸缘83f。第2轴承构件83的内侧端部通过使凸缘83f的内侧端面抵接于支承盘14的外侧端面而被定位配置在第2贯通孔14h2内。在该定位状态下,第2轴承构件83的内侧端部自形成于支承盘14的内侧的孔14b的底面14c突出预定的量。孔14b的深度设定为预定的尺寸。第2轴体82配置并枢轴支承于第2轴承构件83内。在第2轴体82的内侧端面一体地设有图5、图8所示的圆环部82a。自圆环部82a的内侧端面突出设有被设定为预定的高度的凸部82b。第2轴体82具备圆环部82a。因此,第2轴体82自第2轴承构件83的内侧端面侧贯穿第2轴承构件83内。而且,圆环部82a的外侧端面抵接于自底面14c突出的第2轴承构件83的内侧端面。在该抵接状态下,第2轴体82的外侧端部自第2轴承构件83的外侧端面突出预定的量。图8的附图标记82c是缺口凹部。缺口凹部82c形成于圆环部82a的例如外周缘部。附图标记9p是限定销。限定销9p以配置在缺口凹部82c内的方式固定设置于孔14b内的预定的位置。限定销9p自底面14c突出预定的高度。附图标记82cl是第I抵接面,附图标记82c2是第2抵接面。限定销9p通过如图所示那样与第I抵接面82cl抵接来限定凸部82b的绕顺时针的转动。另一方面,限定销9p通过与第2抵接面82c2抵接来限定凸部82b的绕逆时针的转动。附图标记9r是兼用销。兼用销9r在孔14b的预定的位置例如固定设有一对。兼用销9r自底面14c突出预定的高度。兼用销9r如后所述那样兼用作定位销与滑动辅助销。如图9所示,第I制动板84A、第2制动板84B、第I凸轮85、第2凸轮86及摩擦构件87是制动要素。这些制动要素从封闭用外罩37R侧按照上述列举的顺序整齐地嵌入自支承盘14的底面14c突出的第I轴承构件15的内侧端部。图9、图10所示的第I制动板84A是预定的厚度尺寸并具有预定的刚性的、例如不锈钢等的金属制圆板。第I制动板84A包括例如一对缺口部84c和一个空间形成部84As。第I制动板84A的外径设定为比孔 14b的内径小。在第I制动板84A的缺口部84c设有缺口孔84d。在缺口孔84d内配置有一对兼用销9r。缺口孔84d的直径尺寸设定为比兼用销9r的直径大预定的尺寸。根据该结构,第I制动板84A唯一地配置于孔14b内。另一方面,空间形成部84As包括轴承用缺口孔84Ah和圆环部配置空间84s。在轴承用缺口孔84Ah内贯穿有第I轴承构件15。在圆环部配置空间84s内配置有圆环部82a。与此相对,图9、图11所示的第2制动板84B是例如聚甲醛等滑动性良好的树脂制的、预定的厚度尺寸的圆板。第2制动板84B包括例如一对缺口孔84e和一个空间形成部84Bs。第2制动板84B的外形形成为与第I制动板84A的外形大致相同或者比其小。第2制动板84B配置在第I制动板84A与第I凸轮85之间。第2制动板84B确保第I制动板84A与第I凸轮85之间的滑动性,并且防止卡挂所导致的不良情况发生。在缺口孔84e内配置有一对兼用销9r。缺口孔84e的直径尺寸设定为比兼用销9r的直径大预定的尺寸。根据该结构,第2制动板84B唯一地配置在孔14b内。另一方面,空间形成部84Bs包括轴承用缺口孔84Bh和圆环部配置空间84s。在轴承用缺口孔84Bh内贯穿有第I轴承构件15。在圆环部配置空间84s内配置有圆环部82a。图9、图12所示的第I凸轮85是由金属制圆板构成的转动按压构件,换言之是绕第2轴承构件83的轴线转动的凸轮。第I凸轮85构成为包括异形孔85h、例如三个倾斜突起部85a以及一对退避凹部85d。异形孔85h包括轴承用孔85hl和凸轮孔(槽)85h2。在轴承用孔85hl内贯穿有第I轴承构件15。凸部82b以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凸轮孔85h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部82b伴随着第2轴体82的转动而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移动时,第I凸轮85在凸轮孔85h2内移动,由此该第I凸轮85相对于第I轴承构件15绕轴线转动。另外,凸轮孔85h2设置在预定的位置,从中心O2沿着放射方向形成。从中心02到凸轮孔85h2的凸轮孔末端85e之间的距离L、或者从轴承用孔85hl的直径到凸轮孔末端85e之间的突出距离根据凸部82b的周向转动量相应地确定。倾斜突起部85a在第I凸轮85的外侧表面的预定的位置例如设有三个。三个倾斜突起部85a沿着周向形成于距轴承用孔85hl的中心O2相等距离的位置。各个倾斜突起部85a包括制动用倾斜面(以下,简记为斜面部)85b和制动用平面(以下,简记为平坦部)85c并形成为山状。斜面部85b沿着周向平缓地倾斜。平坦部85c位于形成为山状的倾斜突起部85a的最顶点位置。各个倾斜突起部85a的斜面部85b绕中心O2向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倾斜角度(梯度)形成。各个倾斜突起部85a的平坦部85c距外侧表面以相同的高度形成。另外,图中的角度Θ I表示斜面部85b的有效区域的中心角度,例如为43度。图中的角度Θ 2表示平坦部85c的有效区域的中心角度,例如为10度。在倾斜突起部85a内进行后述的制动。退避凹部85d与兼用销9r对应地形成于第I凸轮85的外周缘部。在退避凹部85d内配置兼用销9r。退避凹部85d形成为防止第I凸轮85伴随着凸部82b的移动抵接于兼用销9r而阻碍转动。具备异形孔85h、倾斜突起部85a及退避凹部85d的第I凸轮85通过冲压等挤压形成。但是,第I凸轮85的形成方法并不限定于挤压形成,也可以是切削加工等方法。另外,图9的附图标记85p是挤压凹部。挤压凹部85p是通过挤压形成倾斜突起部85a而成形的凹部。图9、图13所示的第2凸轮86是由金属制圆板构成的滑动按压构件,换言之是沿第2轴承构件83的轴向滑动的凸轮。第2凸轮86包括轴承用孔86h、三个倾斜突起部86a以及一对缺口孔86d。各个倾斜突起部86a与各个倾斜突起部85a相对配置。在轴承用孔86h内贯穿有第I轴承构件15。倾斜突起部86a在第2凸轮86的内侧表面的预定的位置例如设有三个。三个倾斜突起部86a与第I凸轮85相同地沿着周向形成于距轴承用孔86h的中心O3相等距离的位置。各个倾斜突起部86a包括斜面部86b和平坦部86c并形成为山状。斜面部86b沿着周向平缓地倾斜。`各个倾斜突起部86a的斜面部86b绕中心O3向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倾斜角度(梯度)形成。各个倾斜突起部86a的平坦部86c距内侧表面以相同的高度形成。平坦部85c位于形成为山状的倾斜突起部85a的最顶点位置。在缺口孔86d内配置有一对兼用销9r。缺口孔86d的直径尺寸形成为比兼用销9r的直径大预定的尺寸。其结果,第2凸轮86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第I轴承构件15。另外,图13并非从形成有倾斜突起部86a的内侧表面观察第2凸轮86时的图,而是从形成有挤压凹部的外侧表面观察第2凸轮86时的图。因此,在本图中,用虚线表示倾斜突起部86a。图9所示的摩擦构件87例如是聚醚醚酮(PEEK)等树脂制的平板圆板。摩擦构件87包括轴承用孔87h和一对缺口孔87d。在轴承用孔87h内贯穿有第I轴承构件15。在缺口孔87d内配置有一对兼用销9r。缺口孔87d的直径尺寸设定为比兼用销9r的直径大预定的尺寸。其结果,摩擦构件87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第I轴承构件15。另外,皮带轮16的内侧端面作为摩擦构件87的外侧端面所压靠的抵接平面16t而构成。而且,作为上述制动要素的第I凸轮85、第2凸轮86及摩擦构件87配置在图5的间隙G内。间隙G形成于配置在支承盘14的孔14b内的、第2制动板84B与皮带轮16的抵接平面16t之间。如上所述,支承盘14是非移动构件,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3配设在固定位置。另外,皮带轮16也构成为固定安装于第I轴体13,并在第I轴体13的轴向上不移动。因此,间隙G设定为预定的值。在此,说明调整螺丝9dl、9d2、9d3的配置位置及其作用。如图8所示,调整螺丝9dl、9d2、9d3配设在支承盘14的孔14b内的预定的位置。具体地说,这些调整螺丝9dl、9d2、9d3的螺丝顶端面与以不转动的方式配置于第I轴承构件15的、第2凸轮86的倾斜突起部86a的平坦部86c相对配置。调整螺丝9dl、9d2、9d3的螺丝顶端面在初始状态下以构成凹部的方式配置于孔14b的底面14c。而且,通过将螺丝刀的顶端配置在设置于螺丝头部的十字槽并使该螺丝刀前进,从而螺丝顶端面慢慢地自底面14c突出。间隙G是将第I制动板84A配置在孔14b的最下端的状态下的距离。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调整螺丝9dl、9d2、9d3的螺丝顶端面自孔14b的底面14c慢慢地突出,从而螺丝顶端面抵接于第I制动板84A,能够使该第I制动板84A慢慢地离开底面14c。BP,进行使间隙G变窄的调整,使摩擦构件87的外侧端面向皮带轮16的抵接平面16t侧移动,增大压靠力量,从而能够进行实现增大摩擦力的调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I制动板84A与第2制动板84B相独立。但是,也可以采用第I制动板84A与第2制动板84B固定为一体的结构。通过固定为一体来消除形成于第I制动板84A与第2制动板84B之间的间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将摩擦构件87夹入皮带轮16与第2凸轮86之间并与两者滑动接触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将摩擦构件87接合于第2凸轮86的内侧表面而使摩擦构件87与皮带轮16滑动接触的结构、或者将摩擦构件87接合于皮带轮16的抵接平面16t而使第2凸轮86的内侧表面与摩擦构件87滑动接触的结构。说明弯曲操作机构部10AU0B和弯曲部制动机构部80的动作。在未操作啮合杆81的状态(图2的实线所示的解除位置)下,第I凸轮85的倾斜突起部85a的平坦部85c成为稍微位于第2凸轮86的内侧表面上或斜面部85b上的状态。另一方面,第2凸轮86的倾斜突起部86a的平坦部86c成为稍微位于第I凸轮85的外侧表面上或斜面部85b上的状态。在该配置状态下,摩擦构件87未被第2凸轮86与皮带轮16牢固地夹入。因此,若操作者操作弯曲杆11、12,则伴随着该操作,皮带轮16容易且顺利地旋转。其结果,伴随着该杆11、12的操作,弯曲部6弯曲。另外,即使皮带轮16与摩擦构件87轻微抵接,也基本上不产生摩擦力。在使弯曲部6弯曲后的状态下保持该弯曲状态的情况下,操作者操作啮合杆81,使弯曲部制动机构部80的制动起作用。若啮合杆81从图2的实线所示的解除位置转动至虚线所示的固定位置,则左右的第2轴体82作为一体转动。这样,伴随着第2轴体82的转动,圆环部82a的凸部82b也转动。而且,通过使缺口凹部82c的第I抵接面82cl抵接于限定销9p而形成制动完成状态。此时,第I凸轮85转动,如图14所示,第I凸轮85的倾斜突起部85a的平坦部85c配置在第2凸轮86的倾斜突起部86a的平坦部86c上。其结果,第I凸轮85与第2凸轮86形成相互牢固地推压的关系。在该关系中,由制动板84B、84A阻止第I凸轮85向外侧的移动。因此,仅第2凸轮86向皮带轮16侧移动与平坦部85c、86c的高度相应的距离。摩擦构件87配置在第2凸轮86与皮带轮16之间。因而,伴随着第2凸轮86的移动,利用皮带轮16与第2凸轮86夹持摩擦构件87的力量上升。这样,在摩擦构件87与皮带轮16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增大,制动力作用于皮带轮16。其结果,维持弯曲部6的弯曲状态。但是,操作者在判断施加于皮带轮16的制动力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制动力的调整。即,在第I凸轮85与第2凸轮86相互牢固地推压的状态下,如上所述那样使调整螺丝9dl、9d2、9d3的螺丝顶端面自底面14c慢慢地突出。这样,伴随着调整螺丝9dl、9d2、9d3的螺丝顶端面的突出,第I制动板84A和第2制动板84B向第I轴承构件15的轴向的外侧移动。其结果,利用皮带轮16与第2凸轮86夹持摩擦构件87的力量进一步上升,制动力增大。而且,操作者在判断施加于皮带轮16的制动力充分时完成调整。这样,将伴随着调整螺丝9dl、9d2、9d3的突出量的调整而与螺丝顶端面抵接并移动的第I制动板84A设为具有刚性的金属制圆板。其结果,能够消除第I制动板84A变形的不良情况并高效地传递负载。此外,伴随着第I制动板84A的移动,使第I凸轮85、第2凸轮86及摩擦构件87沿第I轴承构件15的轴向移动,能够将摩擦构件87均匀地按压于皮带轮16的抵接平面16t。另外,利用构成第I层的具有刚性的金属制的第I制动板84A和构成第2层的滑动性良好的树脂制的第2制动板84B构成制动调整板84。而且,在第I制动板84A与能够转动的第I凸轮85之间配置第2制动板84B。其结果,能够使第I凸轮85伴随着啮合杆81的操作顺利地转动。而且,将调整螺丝9dl、9d2、9d3的螺丝顶端面在支承盘14的底面14c上的配置位置设定在与设置于配置为不转动的第2凸轮86上的倾斜突起部86a的平坦部86c相对的位置。其结果,在伴随着啮合杆81的操作而转动的第I凸轮85的倾斜突起部85a的平坦部85c配置在第2凸轮86的平坦部86c上时,调整螺丝9dl、平坦部85c、平坦部86c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因而,能够将第I凸轮85的旋转动力无损失地转换为第2凸轮86的轴向移动动力。另外,使第I轴承构件15贯穿第I制动板84A、第2制动板84B、第I凸轮85、第2凸轮86及摩擦构件87,并且在第I制动板84A、第2制动板84B、第2凸轮86及摩擦构件87的外周缘部形成用于配置一对兼用销9r的缺口孔84d、84e、86d、87d。其结果,能够使第I制动板84A、第2制动板84B、第2凸轮86及摩擦构件87更可靠地相对于第I轴承构件15的轴向平行移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在第2轴体82的内侧端面一体地设置具备凸部82b的圆环部82a的结构。但是,第2轴体82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采用如图15所示那样在第2轴体82A的内侧端面一体地设置具备凸部82b的偏心板部82d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凸轮86上设置一对缺口孔86d,另一方面,将配置在该缺口孔86d内的兼用销9r设置在与缺口孔86d相对应的位置。但是,对第2凸轮86的配置位置进行限定的结构并不限定于缺口孔86d与兼用销9r之间的关系。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16所示那样在第2凸轮86上设置一对突起部86f、另一方面在支承盘14上设置缺口部14j的结构。 在缺口部14j内分别卡入配置有突起部86f。
而且,在设置于操作部3的弯曲操作装置10中,出于使上下用杆11、左右用杆12及啮合杆81顺利地动作的目的,在上下弯曲操作机构部IOA和左右弯曲操作机构部IOB的未图示的主要部分涂敷预定的粘度的润滑脂来实现滑动性的提高。但是,以实现滑动性的提高为目的而涂敷的润滑脂会侵入皮带轮16与摩擦构件87之间,从而制动力降低,维持弯曲部6的弯曲状态有可能产生不良情况。因此,如图17所示,设置从第I轴体13的预定的位置、亦即槽13g内的中途部底面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形状的周向凸部13b,另一方面,在皮带轮16的抵接平面16t侧的预定的位置设置圆环状的环槽16g,在摩擦构件87的与该抵接平面16t相对的平面设置退避槽 87g。在图18所示的第I轴承构件15与第I轴体13之间的嵌合部I涂敷有润滑脂。周向凸部13b在位于比嵌合部I靠近摩擦构件87侧的槽13g内突出。退避槽87g在第I轴承构件15的顶端面侧形成空间,环槽16g的开口位于退避槽87g所形成的空间。根据该结构,在涂敷于嵌合部I的润滑脂侵入槽13g的一个空间内的情况下,利用周向凸部13b阻断该润滑脂向其他空间内的侵入。其结果,阻断润滑脂侵入皮带轮16与摩擦构件87之间。而且,即使在润滑脂暂时通过周向凸部13b侵入其他空间内的情况下,也利用退避槽87g和环槽16g阻断该润滑脂 侵入皮带轮16与摩擦构件87之间。具体地说,在侵入该其他空间内的润滑脂进一步通过第I轴承构件15与第I轴体13之间的嵌合部到达第I轴承构件15的顶端面侧的情况下,该润滑脂滞留在退避槽87g所形成的空间内和环槽16g所形成的空间内,阻断该润滑脂向皮带轮16与摩擦构件87之间的侵入。这样,通过设置周向凸部13b、环槽16g及退避槽87g,能够可靠地防止涂敷于嵌合部I的润滑脂侵入皮带轮16与摩擦构件87之间。然而,在啮合杆81中,因以高于所需的力进行操作而有可能产生折断、弯曲等不良情况。因此,期望在以高于所需的力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防止不良情况的产生的啮合杆。如图19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啮合杆100构成为包括转动固定部101、勾指部102及弹性变形部103。转动固定部101为硬质的树脂制,构成啮合杆100的两端部。勾指部102与转动固定部101同样为硬质的树脂制。勾指部102设置于啮合杆100的中间部分。弹性变形部103至少设置在勾指部102与一个转动固定部101之间。弹性变形部103是具有预定的弹力的橡胶等弹性体制或弹簧等金属制。另外,在本图中,弹性变形部103隔着勾指部102位于两侧。根据该结构,弹性变形部103在以高于预定的力量进行操作时如图19B所示那样变形,变化为弯折的状态。另外,弹性变形部103具备通过自啮合杆100松开手指而恢复为原来的形状的弹性。然而,在内窥镜的光导件连接器中,存在如图20所示那样在光导件连接器110中具有两个蛇管接头111、112的类型的连接器。以往,在具有两个蛇管接头111、112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利用内部金属体来实现导通性。但是,由于连接部件个数较多,有可能因粘接连接部而使得导通性能变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导件连接器110中设置从第I蛇管接头111到达第2蛇管接头112的导电性的骨架构件113,并且在该骨架构件113上一体地设置导电金属体114。导电金属体114是能够弹性变形的例如铜制的薄板。各个蛇管接头分别连接于骨架构件113。如图21所示,由设置于骨架构件113的导电金属体114构成的弹性接点115与第I蛇管接头111的端面电接触。另外,由设置于骨架构件113的导电金属体114构成的未图示的弹性接点与第2蛇管接头112的未图示的端面电接触。根据该结构,即使是将蛇管接头粘接固定于骨架构件的结构,第I蛇管接头111与设置于骨架构件113的导电金属体114的弹性接点115之间、以及第2蛇管接头112与导电金属体114的弹性接点115之间也可靠地电导通。其结果,防止EMC噪声的产生。

另外,也可以如图22所示那样使摄像信号线缆贯穿由骨架构件113和导电金属体114构成的空间内。在该结构中,骨架构件113和导电金属体114兼用作屏蔽壳体。可是,一直以来,期望使从内置于插入部的顶端部的CCD电发送的模拟信号尽可能不衰减地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技术。如图23 —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导件连接器120利用骨架构件122将壳体12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光导件收纳空间123与A/D转换用空间124。在光导件收纳空间123内,以考虑修理时的富余长度的方式收纳有光导束141。在A/D转换用空间124内收纳有摄像信号线缆125、线缆连接用基板126、A/D转换电路基板127。A/D转换电路基板127出于具有耐高压性的目的而配置在构成气密空间的框体128内。框体128构成为包括方形管构件129、前表面构件130、背面构件131。方形管构件129为金属制,截面形状为四边形。前表面构件130和背面构件131是金属制板构件。在前表面构件130设置多个连接销132。各个连接销132分别配置在形成于前表面构件130的贯通孔内。连接销132以不会与贯通孔之间产生间隙的方式利用例如焊锡与该贯通孔气密接合。连接销132的一端与A/D转换电路基板127的连接部借助连接线133而连接。连接销132的另一端与设置于线缆连接用基板126的连接部直接连接。贯穿摄像信号线缆125内的多条信号线134分别连接于预定的连接部135。而且,利用例如焊锡对方形管构件129与前表面构件130进行气密接合,并且利用例如焊锡对方形管构件129与背面构件131进行气密接合。其结果,A/D转换电路基板127配置在气密空间内。通过如上所述那样构成光导件连接器120,能够在不考虑其他内置物的配置位置的前提下收纳光导束141。另外,由于不必考虑其他内置物的配置位置,因此在A/D转换用空间124内,能够配置以最大面积形成的线缆连接用基板126。其结果,能够高效地进行连接销132的连接操作、信号线134的连接操作。此外,能够将摄像信号线缆125和信号线134配设在由方形管构件129和壳体121构成的空间内。而且,能够从光导件连接器120输出数字摄像信号。另外,附图标记140是线缆固定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信号线缆125借助线缆固定构件140固定设置于方形管构件129的附图中上表面。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壳体121的长度轴线方向正交地设置有线缆连接用基板126。但是,线缆连接用基板126在壳体121内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与长度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26和图27所示那样在壳体121内与该壳体的长度轴线方向平行地配置线缆连接用基板126的结构。如图26、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未图示的壳体的长度轴线方向平行地配置有收纳于A/D转换用空间124内的线缆连接用基板136。在A/D转换用空间124内收纳摄像信号线缆125、线缆连接用基板136、A/D转换电路基板127。A/D转换电路基板127出于具有耐高压性的目的而配设在构成气密空间的框体137内。框体137构成为包括箱形构件138和盖构件139。箱形构件138为金属制,截面形状为长方体形状。盖构件139是金属制板构件。在盖构件139上设置多个连接销132。各个连接销132分别配置在形成于盖构件139的贯通孔内。而且,连接销132利用例如焊锡气密接合,以使得不会在连接销132与贯通孔之间产生间隙。另外,摄像信号线缆125借助线缆固定构件140固定设置于盖构件139的附图中上表面。连接销132的一端与A/D转换电路基板127的连接部直接连接。连接销132的另一端与设置于线缆连接用基板126的连接部直接连接。贯穿摄像信号线缆125内的多条信号线134分别与预定的连接部135连接。而且,利用例如焊锡将箱形构件138与盖构件139气密接合。其结果,A/D转换电路基板127配置在气密空间内。
`
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框体137上的空间,能够有效地使用光导件连接器内的空间。其他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图23 —图2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图28所示的光导件连接器150中设有第I接地路径Gl和第2接地路径G2。第I接地路径Gl出于进一步屏蔽被覆盖的摄像信号线缆的目的而设置。第2接地路径G2出于进行针对被锡焊的信号线的屏蔽的目的而设置。为了设置接地路径Gl、G2,利用屏蔽壳体151覆盖贯穿壳体121内的摄像信号线缆125。另外,借助线缆固定构件140对摄像信号线缆125的外部导体与屏蔽壳体151进行电连接。此外,将屏蔽壳体151电连接于构成框体128的方形管构件129的附图中上表面。而且,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隔离件152保持配设于框体128内的A/D转换电路基板127。其结果,设置了第I接地路径G1。另一方面,经由线缆连接用基板126连接接地连接销132g与摄像信号线缆125内的接地线134g。利用接地连接线133g连接接地连接销132g与A/D转换电路基板127的接地件。其结果,设置了第2接地路径G2。另外,骨架构件122连接于综合接地件(未图示)。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进行被覆盖的摄像信号线缆的屏蔽以及针对被锡焊的信号线的屏蔽。可是,在内窥镜的摄像用连接器中,利用蛇管接头与连接器内的金属体实现导通性。但是,由于在连接部使用粘接,因此导通性能有可能变差。另外,在基板设置于连接器内的结构中,从连接器内引出基板时以及将基板连接于连接器内部时的操作较复杂。因此,期望在操作性方面优异且能够获得可靠的导通性能的导通构造。
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用连接器160中,利用第I导电构件163与第2导电构件164实现连接器内的基板161与蛇管接头162之间的电导通。
如图30所示,第I导电构件163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连接器连接构件165内。第I导电构件163的接头侧端面171构成为抵接于蛇管接头162的连接器侧端面172。第2导电构件164是利用具有预定的弹力的板簧构件形成为预定的弯折形状的指状构件。第2导电构件164的一端例如螺纹固定于基板接地件166。第2导电构件164的另一端抵接配置于第I导电构件163的端面173。在该抵接状态下,第I导电构件163借助第2导电构件164的弹力向接头侧移动。而且,第I导电构件163的接头侧端面171借助弹力抵接并配置于蛇管接头162的连接器侧端面172。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一端固定于基板161的基板接地件166的第2导电构件164和借助该第2导电构件164的弹力抵接配置于蛇管接头162的第2导电构件164可靠且容易地进行基板161与蛇管接头162之间的电导通。另外,附图标记167是标牌。在本实施方式中,标牌167由非导体构件形成。通过利用非导体构件构成标牌167,从而消除使在空气中产生的静电流向标牌167而产生的不良情况。而且,在将标牌167设为金属制的情况下,通过对标牌167的表面实施非导电性透明涂敷来消除上述不良情况。然而,以往,在动物实验室中使用大量钳子。因此,使用者期望有将该多个钳子整齐配置在器械台上的器具。图31的附图标记170是钳子台,在钳子台170上排列配置有多个钳子180。钳子台170是不锈钢制的平板构件170A,例如,如图32所示那样形成有多个构成支承部171的椭圆孔171a。如图33所示,钳子台170通过弯折平板构件170A而构成为预定的形状。钳子台170包括具有多个支承部171的弯折部172、第I支承部173以及第2支承部174。第I支承部173与第2支承部174隔着弯折部172设置。由第I支承部173与第2支承部174形成的角度设定为例如30度。弯折部171是第I支承部173与第2支承部174之间的棱线。在第I支承部173设有第I弯折部175,在第2支承部172设有第2弯折部176。通过在第I支承部173设置第I弯折部175并在第2支承部172设置第2弯折部176,从而钳子台170稳定地载置在器械台上。这样,通过构成具有多个支承部171的钳子台170,能够在动物实验室中将大量钳子排列配置在器械台上。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本申请以2011年4月28日在日本国提出申请的特愿2011 — 101296号作为主张优先权的基础而提出申请,上述公开内容引用于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窥镜,其包括具有弯曲自如的弯曲部的插入部和连设于该插入部的基端侧的操作部,该内窥镜在上述操作部具备弯曲操作装置,在使上述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时操作该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弯曲操作装置包括弯曲操作机构部和弯曲部制动机构部, 上述弯曲操作机构部具备: 弯曲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部主体,在要使上述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时转动该弯曲杆; 第I轴承构件,其支承弯曲操作用轴体并使该弯曲操作用轴体转动自如,该弯曲操作用轴体在一端一体地固定有上述弯曲杆并传递该弯曲杆的转动力,该第I轴承构件固定于与上述操作部主体成一体的支承盘;以及 圆筒构件,其一体地固定设置于上述弯曲操作用轴体的另一端,并与上述弯曲杆的转动操作一起转动,用于牵引、松开配置于外周槽的操作线; 上述弯曲部制动机构部包括: 弯曲状态维持杆,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部主体,在维持弯曲了的上述弯曲部的弯曲状态时操作该弯曲状态维持杆; 制动用轴体,上述弯曲状态维持杆一体地固定于该制动用轴体的一端,且该制动用轴体传递该弯曲状态维持杆的转动力; 第2轴承构件,其固定于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承上述制动用轴体的上述支承盘;转动按压构件,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I轴承构件,伴随着上述制动用轴体的转动动作而绕上述第2轴承构件的轴线转动,在该转动按压构件的外侧表面的周边部具有多个倾斜突起部; 滑动按压构件,其配置为在上述第I轴承构件的轴向上滑动自如,在内侧表面的周边部具有与上述转动按压构件的倾斜突起部相对的多个倾斜突起部; 摩擦构件,其在上述第I轴承构件的轴向上滑动自如,该摩擦构件配置于上述滑动按压构件与上述圆筒构件之间,并能够抵接于上述圆筒构件; 调整构件,其配置于上述支承盘的外侧表面,并在上述第I轴承构件的轴向上滑动自如,该调整构件能够调整用于配置上述转动按压构件、上述滑动按压构件及上述摩擦构件的间隙;以及 多个定位构件,其通过螺合而配置于上述支承盘,通过改变该多个定位构件与上述调整构件之间的抵接状态而使该调整构件离开上述支承盘,调整上述摩擦构件相对于上述圆筒构件的制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按压构件伴随着上述弯曲状态维持杆的转动而进行转动,该转动按压构件的倾斜突起部与上述滑动按 压构件的倾斜突起部重叠,由此,使该滑动按压构件向上述第I轴承构件的外侧移动,并且使该摩擦构件伴随着该滑动按压构件的移动向该第I轴承构件的外侧移动,使该摩擦构件与上述圆筒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对该圆筒构件施加制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按压构件的倾斜突起部在最顶点位置具有平坦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按压构件的倾斜突起部在最顶点位置具有平坦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位构件的配置位置与上述滑动按压构件的倾斜突起部的顶点位置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在使上述转动按压构件的倾斜突起部的平坦部与上述滑动按压构件的倾斜突起部的平坦部重叠的状态下,使上述定位构件抵接于上述调整构件来调整制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构件是至少具有第I层与第2层的多层构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构件包括构成第I层的金属构件和构成第2层的树脂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层配置于上述第I 层与上述转动按压构件之间。
全文摘要
一种内窥镜,其用于获得可靠地维持为了进行弯曲而需要较大的弯曲力量的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制动力,其中,该内窥镜包括调整构件,其配置于支承盘的外侧表面,在第1轴承构件的轴向上滑动自如,且该调整构件能够调整用于配置转动按压构件、滑动按压构件及摩擦构件的间隙;以及多个定位构件,其通过螺合而配置于支承盘,通过改变该定位构件与调整构件之间的抵接状态而使该调整构件离开支承盘,从而调整摩擦构件相对于圆筒构件的制动力。
文档编号G02B23/24GK103140158SQ201280003090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8日
发明者金子浩之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