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成像反光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8282阅读:10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成像反光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正成像反光镜,包括设置于前端的凸透镜(1),所述的凸透镜后面垂直平行设置有平面反光镜(2)。正成像反光镜,通过凸透镜和平面反光镜的组合,经过两次反像成像后,实现了对物体的正成像,从而实现了对物体的真实形状进行完整表达。
【专利说明】一种正成像反光镜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镜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正成像反光镜。
【背景技术】
[0002]在物理学上平面反光镜所成的像为反像,因此就不能很好的对物体进行表达。同时,在物理上凹镜和凸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的原理成像,对于柱凸透镜来说,光线经过柱凸透镜后会使左右向内折射,而对高低不会造成影响,最终左右形成交叉的位置成线形焦,我称它为焦线,因此经柱凸透镜对物体进行成像后,物体所成的像为反像,因此无论是采用平面反光镜或柱凸透镜对物体进行成像,都会产生一个反像,不能对物体的真实形状进行表达。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正成像反光镜,实现了对物体的正成像。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正成像反光镜,包括设置于前端的凸透镜,所述的凸透镜后面垂直平行设置有平面反光镜。
[0006]所述的凸透镜与平面反光镜等高等宽,且之间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
[0007]所述的平面反光镜背面四个边角的镜体边框上垂直于镜面装有螺杆。
[0008]所述的凸透镜为柱凸透镜。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成像反光镜,通过凸透镜和平面反光镜的组合,经过两次反像成像后,实现了对物体的正成像。
[0011]进一步地,该正成像反光镜利用柱凸透镜和平面反光镜的组合来实现对物体的正成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成像反光镜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成像反光镜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成像反光镜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1为凸透镜;2为平面反光镜;3为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参见图1至图3,一种正成像反光镜,包括设置于前端的柱凸透镜1,所述的柱凸透镜I后面垂直平行设置有平面反光镜2,所述的柱凸透镜I与平面反光镜2等高等宽,且之间的距离为柱凸透镜的焦距,所述的平面反光镜2背面四个边角的镜体边框上垂直于镜面装有4个螺杆3,用于校正微调焦距和2块镜的平行度。所述的柱凸透镜在2倍焦距位置成等大的反像。
[0018]其中,左右可视范围:以平行光线通过柱凸透镜在焦线位置折射形成的夹角为准,向前平移至柱凸透镜前I倍焦距的位置,这个角度为左右可范围。
[0019]本实用新型的成像原理:
[0020]物体先在距离柱凸透镜2倍焦距位置处经柱凸透镜进行等大的反向成像,然后在经过平面反光镜进行第二次反向成像,最终利用柱凸透镜和平面反光镜的组合来实现正像投影。
[0021]需要说明的是,光线经过柱凸透镜后会使左右向内折射,而对高低不会造成影响,最终左右形成交叉的位置成线形焦,称它为焦线。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如同柱凸透镜,物距>柱凸透镜2倍的焦距,焦距保持不变。所以,在照镜子的时候不能近过2倍的焦距。同时,平面反光镜的长高不能小于柱凸透镜,一样最佳。
[002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正成像反光镜,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前端的凸透镜(1),所述的凸透镜后面垂直平行设置有平面反光镜(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成像反光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透镜(I)与平面反光镜(2 )等高等宽,且之间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成像反光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面反光镜(2)背面四个边角的镜体边框上垂直于镜面装有螺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成像反光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透镜(I)为柱凸透镜。
【文档编号】G02B17/08GK203799104SQ201420065278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3日
【发明者】张金洋 申请人:张金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