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7171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现今的测距装置的发展趋势是不断的朝向小型化发展,使得测距装置所使用的成像镜头也需往小型化发展,已知的测距装置的成像镜头体积较大,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种新架构的成像镜头,才能同时满足小型化、高分辨率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成像镜头无法兼顾小型化和高分辨率的缺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镜头总长度短小、具备高分辨率,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第一透镜为平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此凸面朝向物侧。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此凸面朝向物侧,并满足以下条件:0<f3/f<1,其中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其中第一透镜满足以下条件:0<f1/f<1;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其中第二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f2/f<0;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BFL/TTL<1;其中,BFL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 的距离。

其中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为球面透镜。

其中第三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是由塑料材质制成。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可更包括滤光片,设置于第三透镜与像侧之间。

其中第二透镜为双凹透镜,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

实施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镜头总长度短小、具备高分辨率,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2A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纵向像差图。

图2B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场曲图。

图2C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2D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2E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2F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2G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横向色差图。

图2H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调变转换函数图。

图2I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光点图。

图2J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光点图。

图2K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光点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4A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纵向像差图。

图4B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场曲图。

图4C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4D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4E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4F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4G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横向色差图。

图4H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调变转换函数图。

图4I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光点图。

图4J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光点图。

图4K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光点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成像镜头1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1、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L12、第三透镜L13及滤光片OF1。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1上。第一透镜L11为平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2为凸面,像侧面S13为平面,物侧面S12为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12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4与像侧面S15皆为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1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6与像侧面S17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OF1其物侧面S18与像侧面S19皆为平面。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成像镜头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1需满足底下四条件:

0<f11/f1<1 (1)

f12/f1<0 (2)

0<f13/f1<1 (3)

0<BFL1/TTL1<1 (4)

其中,f1为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f11为第一透镜L11的有效焦距,其满足下列条件:0<f11/f1<1。因此,藉由适当调整第一透镜L11的正屈光力,有助于缩短成像镜头1的总长度。

f1为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f12为第二透镜L12的有效焦距,其满足下列条件:f12/f1<0。藉此适当调整第二透镜L12的负屈光力,可有效对于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作补正。

f1为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f13为第三透镜L13的有效焦距,其满足下列条件:0<f13/f1<1。藉由适当调整第三透镜L13的正屈光力,使得该成像镜头1具有更短的总长度,让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变化较为和缓,可有效减缓像差的产生与周边亮度的损失。

BFL1为第三透镜L13的像侧面S17至成像面IMA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TTL1为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2至成像面IMA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其满足下列条件:0<BFL1/TTL1<1。可确保光学系统具有足够的后焦距供成像镜头1组装及调焦。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1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1能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提升镜头分辨率。

表一为图1中成像镜头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间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序号11-19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一数据显示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等于9.984mm、光圈值等于3.0、镜头总长度等于15.4647mm。

表一

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F:非球面系数。

表二为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F为非球面系数。

表二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有效焦距f1=9.984mm,第一透镜L11的有效焦距f11=9.7315mm,第二透镜L12的有效焦距f12=-3.6720mm,第三透镜L13的有效焦距f13=4.7707mm,第三透镜L13的像侧面S17至成像面IMA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BFL1=9.9921mm,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2至成像面IMA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TTL1=15.4647mm,关于BFL1,0(S17的间距)+0.4(S18的间距)+9.5921(S19的间距)=9.9921mm,其中S17的间距是由第三透镜L13的像侧到滤光片(OF1)的物侧,S18的间距是由滤光片(OF1)的物侧到滤光片(O F1)的像侧,以及S19的间距是由滤光片(OF1)的像侧到成像面(IMA1),由上述数据可得到f11/f1=0.975、f12/f1=-0.368、f13/f1=0.478、BFL1/TTL1=0.646,皆能满足上述条件(1)至条件(4)的要求。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2A至图2K看出。图2A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纵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图。图2B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2C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畸变(Distortion) 图。图2D、2E、2F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横向光扇(Transverse Ray Fan)图。图2G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横向色差(Lateral Color)图。图2H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图。图2I、2J、2K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光点图(Spot Diagram)。

由图2A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像差值介于-0.15mm至0.12mm之间。由图2B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08㎜至0.12㎜之间。由图2C(图中的四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7%至0%之间。由图2D、图2E、图2F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于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0mm、0.9000mm、1.5000mm所产生的横向像差值介于-56.5μm至51.2μm。由图2G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以波长等于0.588μm为参考波长,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于不同视场高度所产生的横向色差值介于-3.5μm至4.0μm之间。由图2H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范围介于0.486μm至0.750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0mm、0.6000mm、0.9000mm、1.2000mm、1.5000mm,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138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7至1.0之间。由图2I、图2J、图2K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于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mm、0.900mm、1.502mm处,其所对应的光点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半径分别为6.761μm、9.945μm、10.264μm,其所对应的光点的几何(Geometrical)半径分别为17.258μm、44.416μm、37.688μm。显见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横向像差、横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影像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3,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成像镜头2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2、第一透镜L21、第二透镜L22、第三透镜L23及滤光片OF2。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2上。第一透镜L21为平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22为凸面,像侧面S23为平面,物侧面S22与像侧面S23皆为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22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24与像侧面S25皆为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2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26与像侧面S27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OF2其物侧面S28与像侧面S29皆为平面。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成像镜头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二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2需满足底下四条件:

0<f21/f2<1 (5)

f22/f2<0 (6)

0<f23/f2<1 (7)

0<BFL2/TTL2<1 (8)

其中,f2为成像镜头2的有效焦距,f21为第一透镜L21的有效焦距,其满足下列条件:0<f21/f2<1。因此,藉由适当调整第一透镜L21的正屈光力,有助于缩短成像镜头1的总长度。

f2为成像镜头2的有效焦距,f22为第二透镜L22的有效焦距,其满足下列条件:f22/f2<0。藉此适当调整第二透镜L22的负屈光力,可有效对于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L21所产生的像差作补正。

f2为成像镜头2的有效焦距,f23为第三透镜L23的有效焦距,其满足下列条件:0<f23/f2<1。藉由适当调整第三透镜L23的正屈光力,使得该成像镜头1具有更短的总长度,让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变化较为和缓,可有效减缓像差的产生与周边亮度的损失。

BFL2为第三透镜L23的像侧面S27至成像面IMA2于光轴OA2上的距离,TTL2为第一透镜L21的物侧面S22至成像面IMA2于光轴OA2上的距离,其满足下列条件:0<BFL2/TTL2<1。可确保光学系统具有足够的后焦距供成像 镜头2组装及调焦。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2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2能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提升镜头分辨率。

表三为图3中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间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序号21-29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三数据显示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有效焦距等于9.4848mm、光圈值等于3.0、镜头总长度等于14.7115mm。

表三

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F:非球面系数。

表四为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F为非球面系数。

表四

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有效焦距f2=9.4848mm,第一透镜L21的有效焦距f21=9.2449mm,第二透镜L22的有效焦距f22=-3.4884mm,第三透镜L23的有效焦距f23=4.5322mm,第三透镜L23的像侧面S27至成像面IMA2于光轴OA2上的距离BFL2=9.5130mm,第一透镜L21的物侧面S22至成像面IMA2于光轴OA2上的距离TTL2=14.7115mm,关于BFL2,0(S27的间距)+0.4(S28的间距)+9.113(S29的间距)=9.5130mm,其中S27的间距是由第三透镜L23的像侧到滤光片(OF2)的物侧,S28的间距是由滤光片(OF2)的物侧到滤光片(O F2)的像侧,以及S29的间距是由滤光片(OF2)的像侧到成像面(IMA2),由上述数据可得到f21/f2=0.975、f22/f2=-0.368、f23/f2=0.478、BFL2/TTL2=0.647,皆能满足上述条件(5)至条件(8)的要求。

另外,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4A至4K看出。图4A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纵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图。图4B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4C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畸变(Distortion)图。第4D、4E、4F图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横向光扇(Transverse Ray Fan)图。图4G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横向色差(Lateral Color)图。图4H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图。图4I、4J、4K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光点图(Spot Diagram)。

由图4A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像差值介于-0.16mm至0.10mm之间。由图4B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10㎜至0.10㎜之间。由图4C(图中的四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0.486μ 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8%至0%之间。由图4D、图4E、图4F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于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0mm、0.9000mm、1.5000mm所产生的横向像差值介于-54.4μm至71.3μm。由图4G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以波长等于0.588μm为参考波长,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于不同视场高度所产生的横向色差值介于-3.1μm至4.0μm之间。由图4H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范围介于0.486μm至0.750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0mm、0.6000mm、0.9000mm、1.2000mm、1.5000mm,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138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15至1.0之间。由图4I、图4J、图4K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0.486μm、0.588μm、0.656μm、0.750μm的光线,于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mm、0.898mm、1.503mm处,其所对应的光点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半径分别为10.488μm、15.797μm、15.348μm,其所对应的光点的几何(Geometrical)半径分别为18.625μm、42.478μm、44.617μm。显见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横向像差、横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影像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