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换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9444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可换镜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可换镜头。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11月7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的特愿2014-227464的优先权,对于承认基于文献参照的援引的指定国,通过参照将记载于上述申请的内容援引到本申请,作为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技术:一边以预定的驱动速度在光轴方向上驱动调焦透镜,一边计算与光学系统的对比度有关的评价值,从而检测光学系统的焦点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96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适宜地检测光学系统的调焦状态的可换镜头。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通过以下的解决手段解决上述课题。

[1]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可换镜头能够安装于相机机身,其中,所述可换镜头具备:选择部,在对使所述可换镜头的焦点位置变化的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的第一状态和与所述第一状态不同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选择;以及发送部,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将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移动到的位置处的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一值和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所述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二值发送到所述相机机身,所述第二值为所述第一值以下,在所述第一状态时,将根据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位置而变化的值作为所述第二值发送。

[2]在上述可换镜头的发明中,能够构成为,所述第一状态时的所述移动范围包含在所述第二状态时的所述移动范围中。

[3]在上述可换镜头的发明中,能够构成为,所述移动范围是在对比度af的焦点检测和对焦动作中的至少一方中使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移动的范围。

[4]在上述可换镜头的发明中,能够构成为,在选择了所述第一状态的状态下,在所述焦点光学系统位于所述移动范围外时,所述第二值是与所述第一值相等的值。

[5]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可换镜头能够安装于相机机身,其中,所述可换镜头具备:选择部,在对使所述可换镜头的焦点位置变化的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的第一状态和与所述第一状态不同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选择;以及发送部,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将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移动到的位置处的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一值和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所述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三值发送到所述相机机身,所述第三值为所述第一值以上,在所述第一状态时,将根据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位置而变化的值作为所述第三值发送。

[6]在上述可换镜头的发明中,能够构成为,在选择了所述第一状态的状态下,当所述焦点光学系统位于所述移动范围外时,所述第三值为与所述第一值相等的值。

[7]本发明的第三观点的可换镜头,具备:限制部,对使所述可换镜头的焦点位置变化的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以及发送部,当通过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移动范围时,在所述焦点光学系统位于被限制的所述移动范围内的情况下,将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一值和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所述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作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范围内的最小值的第二值发送到所述相机机身,在所述焦点光学系统位于被限制的所述移动范围外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值作为所述第一值和所述第二值发送到所述相机机身。

[8]本发明的第四观点的可换镜头,具备:限制部,对使所述可换镜头的焦点位置变化的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发送部,当通过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移动范围时,在所述焦点光学系统位于被限制的所述移动范围内的情况下,将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一值和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所述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作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范围内的最大值的第二值发送到所述相机机身,在所述焦点光学系统位于被限制的所述移动范围外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值作为所述第一值和所述第二值发送到所述相机机身。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相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相机的主要部分构成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3的外观图。

图4是示出聚焦透镜的可驱动范围的一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镜头镜筒与相机主体之间的信息的交换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变焦透镜的透镜位置(焦距)及聚焦透镜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与像面移动系数k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用于说明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连接部202、302的详情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命令数据通信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热线通信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聚焦透镜的透镜位置、像面移动系数以及可驱动范围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示出聚焦透镜的透镜位置、像面移动系数以及可驱动范围的关系的另一例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说明聚焦透镜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图。

图17是示出在进行基于扫描动作和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驱动时的、聚焦透镜位置与焦点评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聚焦透镜位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8是示出填隙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限速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用于说明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速度v1a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1是示出限速动作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用于说明聚焦透镜的像面移动速度v1a与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3是示出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v1a与限速动作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速度v1a与限速动作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异常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2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异常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2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异常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聚焦透镜33的驱动范围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单反相机1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的主要部分构成图。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以下,简称为相机1。)由相机主体2和镜头镜筒3构成,这些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

镜头镜筒3是能够相对于相机主体2装卸的可换镜头。如图2所示,在镜头镜筒3中内置有包含透镜31、32、33、34和光圈35的摄影光学系统。

透镜33为聚焦透镜,通过在光轴l1方向上移动,能够调节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状态。聚焦透镜33设置为能够沿着镜头镜筒3的光学系统的光轴l1移动,通过聚焦透镜用编码器332检测其位置并通过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调节其位置。

另外,透镜32为变焦透镜,通过在光轴l1方向上移动,能够调节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变焦透镜32也与上述的聚焦透镜33同样地,通过变焦透镜用编码器322检测其位置并通过变焦透镜驱动电机321调节其位置。通过操作设置于操作部28的变焦按钮、或者通过操作设置于镜头镜筒3的变焦环(未图示)来调节变焦透镜32的位置。

光圈35构成为,为了限制通过上述摄影光学系统而到达摄像元件22的光束的光量并且调整模糊量,能够调节以光轴l1为中心的开口直径。例如,通过从相机控制部21经由镜头控制部36发出在自动曝光模式中运算的适当的开口直径来进行基于光圈35的开口直径的调节。另外,通过基于设置在相机主体2的操作部28的手动操作,将所设定的开口直径从相机控制部21输入到镜头控制部36。光圈35的开口直径通过未图示的孔径光阑传感器来检测,通过镜头控制部36来识别当前的开口直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3中,能够设定(选择)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镜头镜筒3中具备用于设定可驱动范围的聚焦极限开关38,用户操作聚焦极限开关38来选择聚焦极限模式,从而能够选择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另外,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3的外观图。

图4是示出能够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的可驱动范围的一例的图,用灰色表示聚焦透镜33无法驱动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图4(c)所示,能够设定“full模式”、“极近侧限制模式”以及“无限远侧限制模式”这三个聚焦极限模式。

“full模式”是在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为止的范围内检测对焦位置的模式,如图4(a)所示,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为止的范围被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1。但是,存在由于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减速特性等,而无法在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处停止的情况。此时,如图4(a)所示,从比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更靠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用灰色填充的区域的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侧的一端)到比极近端软极限slnp更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用灰色填充的区域的极近端软极限slnp侧的一端)为止的范围被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1。

另外,“极近侧限制模式”是在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到极近侧软极限slns为止的范围内检测对焦位置的模式,如图4(b)所示,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到极近侧软极限slns的透镜位置为止的范围被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2。另外,如图4(b)所示,也可以是从比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更靠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用灰色填充的区域的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侧的一端)到比极近侧软极限slns更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用灰色填充的区域的极近侧软极限slns侧的一端)为止的范围被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2。

而且,“无限远侧限制模式”是在从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为止的范围检测对焦位置的模式,如图4(c)所示,从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为止的范围被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3。另外,如图4(c)所示,也可以是从比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更靠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用灰色填充的区域的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侧的一端)到比极近端软极限slnp更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用灰色填充的区域的极近端软极限slnp侧的一端)的范围被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聚焦极限开关38调整到图3所示的“full”来设定“full模式”,通过将聚焦极限开关38调整到图3所示的“极限1”来设定“极近侧限制模式”,通过将聚焦极限开关38调整到图3所示的“极限2”来设定“无限远侧限制模式”。

并且,在由用户选择了任意一个聚焦极限模式时,将用户所选择的聚焦极限模式的信息从镜头镜筒3发送到相机主体2。另外,对于每个聚焦极限模式,将聚焦极限模式的信息存储到镜头存储器37。例如,以“full模式”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和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对应的方式进行存储,以“极近侧限制模式”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和极近侧软极限slns的透镜位置对应的方式进行存储,以“无限远侧限制模式”与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和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对应的方式进行存储。

例如,在通过聚焦极限开关38设定了图4(a)所示的“full模式”时,镜头控制部36将成为可驱动范围rf1的极限位置(端部)的基准的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和极近端软极限slnp作为聚焦极限模式的信息发送到相机主体2。另外,在通过聚焦极限开关38设定了图4(b)所示的“极近侧限制模式”时,镜头控制部36将成为可驱动范围rf2的极限位置的基准的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和极近侧软极限slns作为聚焦极限模式的信息发送到相机主体2。同样地,在通过聚焦极限开关38设定了图4(c)所示的“无限远侧限制模式”时,镜头控制部36将成为可驱动范围rf3的极限位置的基准的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和极近端软极限slnp作为聚焦极限模式的信息发送到相机主体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表示镜头镜筒3是否为能够变更多个可驱动范围的镜头镜筒的信息和上述的聚焦极限模式的信息存储到镜头存储器37。并且,镜头控制部36能够将表示镜头镜筒3是否为能够变更多个可驱动范围的镜头镜筒的信息和用户所选择的聚焦极限模式的信息(在“full模式”时为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和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在“极近侧限制模式”时为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和极近侧软极限slns的透镜位置,在“无限远侧限制模式”时为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和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作为聚焦极限信息,周期性地从镜头镜筒3发送到相机主体2。

另外,如图5所示,从镜头镜筒3对相机主体2,除了聚焦极限信息以外,还周期性地发送聚焦透镜33的位置和变焦透镜32的位置的信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述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及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也从镜头镜筒3发送到相机主体2。另一方面,在相机主体2中,使用聚焦极限信息和聚焦透镜33的位置信息,计算聚焦透镜33的透镜驱动量,将所计算的透镜驱动量发送到镜头镜筒3。另外,图5是用于说明镜头镜筒3与相机主体2之间的信息交换的一例的图。

在镜头存储器37中存储有像面移动系数k。像面移动系数k是表示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摄影光学系统的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值,例如,是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的比。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像面移动系数,例如通过下述式(1)求出,像面移动系数k越小,伴随聚焦透镜33的驱动的像面的移动量(使聚焦透镜33移动预定距离时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像面的移动量)越大。

像面移动系数k=(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像面的移动量)…(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中,即使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相同的情况下,像面的移动量也会根据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而不同。同样,即使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相同的情况下,像面的移动量也会根据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即焦距而不同。即,像面移动系数k根据聚焦透镜33的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位置变化,进而根据变焦透镜32的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位置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镜头控制部36针对每个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以及每个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存储像面移动系数k。

另外,像面移动系数k例如还能够定义为像面移动系数k=(像面的移动量/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此时,像面移动系数k越大,伴随聚焦透镜33的驱动的像面的移动量越大。

此处,在图6中示出表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及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图表。在图6所示的图表中,将变焦透镜32的驱动区域(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从广角端朝向远角端依次分为“f1”~“f9”这9个区域,并且将聚焦透镜33的驱动区域(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从无限远端朝向极近端依次分为“d1”~“d9”这9个区域,存储与各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例如,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位于“f1”、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位于“d1”时,像面移动系数k成为“k11”。另外,图6所示的图表虽然例示了将各透镜的驱动区域分别分为9个区域的方式,但是不特别限定其数量,能够任意地设定。

接着,使用图6对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进行说明。

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是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最小值对应的值。例如,在图6中,在“k11”=“100”、“k12”=“200”、“k13”=“300”、“k14”=“400”、“k15”=“500”、“k16”=“600”、“k17”=“700”、“k18”=“800”、“k19”=“900”时,作为最小的值的“k11”=“100”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作为最大的值的“k19”=“900”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一般根据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而变化。另外,关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如果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不变化,则一般即使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变化也是恒定值(固定值)。即,关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一般是根据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而确定的固定值(恒定值),是不依赖于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的值。

例如,在图6中,用灰色表示的(附上颜色表示的)“k11”、“k21”、“k31”、“k41”、“k52”、“k62”、“k72”、“k82”、“k91”是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处的、像面移动系数k中表示成为最小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即,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位于“f1”时,作为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位于“d1”~“d9”中的“d1”时的像面移动系数k的“k11”,成为表示最小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因此,作为在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位于“d1”时的像面移动系数k的“k11”成为在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位于“d1”~“d9”时的像面移动系数k、即“k11”~“k19”中表示最小的值的系数。另外,同样,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为“f2”时,作为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位于“d1”时的像面移动系数k的“k21”成为在位于“d1”~“d9”时的像面移动系数k、即“k21”~“k29”中表示最小的值的系数。即,“k21”成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下,同样,在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为“f3”~“f9”时,用灰色表示的“k31”、“k41”、“k52”、“k62”、“k72”、“k82”、“k91”也分别成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同样,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为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最大值对应的值。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一般根据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而变化。另外,关于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一般如果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不变化,则即使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变化也是恒定值(固定值)。例如,在图6中,施加阴影而表示的“k19”、“k29”、“k39”、“k49”、“k59”、“k69”、“k79”、“k89”、“k99”为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处的像面移动系数k中表示成为最大的值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如上所述,如图6所示,镜头存储器37存储:与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和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针对每个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表示像面移动系数k中成为最小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及针对每个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表示像面移动系数k中成为最大的值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另外,关于镜头存储器37,也可以代替表示像面移动系数k中成为最小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而将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近似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存储到镜头存储器37。例如,在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值为102.345这样位数大的数字时,能够将作为102.345的近似值的100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进行存储。当在镜头存储器37中存储100(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时,与在镜头存储器37中存储102.345(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时相比,能够节省存储器的存储容量,并且在向相机主体2发送时能够抑制发送数据的容量。

另外,例如,在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值为100这样的数字时,考虑后述的填隙控制、静音控制(限速动作)、透镜速度控制等控制的稳定性,能够将作为100的近似值的98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进行存储。例如,在考虑控制的稳定性时,优选的是在实际的值(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80%~120%的范围内设定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镜头存储器37存储有与各自的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此处,图7是用于说明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图。另外,图7(a)表示在如图4(a)所示地选择了“full模式”时设定的可驱动范围rf1内的、聚焦透镜33的各透镜位置处的像面移动系数。另外,图7(b)表示在如图4(b)所示地选择了“极近侧限制模式”时设定的可驱动范围rf2内的、聚焦透镜33的各透镜位置处的像面移动系数。另外,图7(c)表示在如图4(c)所示地选择了“无限远侧限制模式”时设定的可驱动范围rf3内的、聚焦透镜33的各透镜位置处的像面移动系数。

例如,如图7(a)所示,在设定了“full模式”时,可驱动范围rf1成为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为止的范围。此时,与图6所示的例子同样,聚焦透镜33的驱动区域能够分为“d1”~“d9”这9个区域。因此,在镜头存储器37中,作为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为“f1”时的、与可驱动范围rf1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存储“k11”~“k19”中的最小的“k11”,并且作为与可驱动范围rf1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存储“k11”~“k19”中的最大的“k19”。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在选择了“极近侧限制模式”时,可驱动范围rf2成为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到极近侧软极限slns为止的范围。此时,聚焦透镜33的驱动区域能够分别“d1”~“d5”这5个区域。因此,在镜头存储器37中,作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为“f1”时的、与可驱动范围rf2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存储“k11”~“k15”中最小的“k11”,作为与可驱动范围rf2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存储“k11”~“k15”中最大的“k15”。

同样,如图7(c)所示,在选择了“无限远侧限制模式”时,可驱动范围rf3成为从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为止的范围。此时,聚焦透镜33的驱动区域能够分为“d4”~“d9”这6个区域。因此,在镜头存储器37中,作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为“f1”时的、与可驱动范围rf3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存储“k14”~“k19”中最小的“k14”,作为与可驱动范围rf3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存储“k14”~“k19”中最大的“k19”。

另外,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一般是根据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确定的固定值(恒定值),成为不依赖于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的值。

接着,使用图2对相机主体2进行说明。相机主体2具备用于将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向摄像元件22、取景器235、测光传感器237以及焦点检测模块261引导的反光镜系统220。该反光镜系统220具备:快速复原反光镜221,以旋转轴223为中心在被摄体的观察位置与摄像位置之间旋转预定角度;以及副反光镜222,被该快速复原反光镜221轴支撑而根据快速复原反光镜221的转动而旋转。在图2中,通过实线表示反光镜系统220位于被摄体的观察位置的状态,通过双点划线表示位于被摄体的摄像位置的状态。

关于反光镜系统220,在位于被摄体的观察位置的状态下插入到光轴l1的光路上,另一方面,在位于被摄体的摄像位置的状态下以从光轴l1的光路退避的方式旋转。

快速复原反光镜221由半透半反镜构成,在位于被摄体的观察位置的状态下,使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光轴l1)的一部分的光束(光轴l2、l3)经快速复原反光镜221反射而引导至取景器235和测光传感器237,并使一部分的光束(光轴l4)透射而向副反光镜222引导。相对于此,副反光镜222由全反镜构成,将透射了快速复原反光镜221的光束(光轴l4)向焦点检测模块261引导。

因此,在反光镜系统220位于观察位置时,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光轴l1)被引导到取景器235、测光传感器237以及焦点检测模块261,由摄影者观察被摄体,并且执行曝光运算和聚焦透镜33的调焦状态的检测。并且,当摄影者全按释放按钮时反光镜系统220转动到摄影位置,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光轴l1)全部被引导到摄像元件22,将所摄影的图像数据保存到存储器24。

通过快速复原反光镜221反射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光轴l2)在配置于与摄像元件22光学地等价的面上的焦点板231上成像,能够通过五棱镜233和目镜234观察。此时,透射型液晶显示器232在焦点板231上的被摄体像上重叠显示焦点检测区域标记,并且在被摄体像外的区域显示快门速度、光圈值、摄影张数等与摄影有关的信息。由此,在摄影准备状态下,摄影者能够通过取景器235观察被摄体及其背景以及摄影关联信息等。

测光传感器237由二维彩色ccd图像传感器等构成,为了运算摄影时的曝光值,将摄影画面分割为多个区域而输出与每个区域的亮度对应的测光信号。通过测光传感器237检测到的信号被输出到相机控制部21,能够在自动曝光控制中使用。

摄像元件22设置在相机主体2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的光轴l1上,且设置在包含透镜31、32、33、34的摄影光学系统的预定焦平面上,在其前面设置有快门23。该摄像元件22是将多个光电转换元件二维地配置而成,能够使用二维ccd图像传感器、cmos传感器或cid等设备构成。通过摄像元件22进行了光电转换的图像信号在由相机控制部21进行了图像处理之后,被记录在作为存储介质的相机存储器24。另外,对于相机存储器24,能够使用可装卸的卡式存储器或内置型存储器中的任意一个。

另外,相机控制部21根据从摄像元件22读取的像素数据进行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摄影光学系统的调焦状态的检测(以下,适当称为“对比度af”)。例如,相机控制部21读取摄像元件22的输出,并根据所读取的输出进行焦点评价值的运算。例如能够通过使用高频透射滤光器提取摄像元件22输出的高频成分来求出该焦点评价值。另外,还能够通过使用截止频率不同的两个高频透射滤光器提取高频成分来求出。

并且,相机控制部21执行如下的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向镜头控制部36发出驱动信号而使聚焦透镜33以预定的采样间隔(距离)驱动,求出各个位置处的焦点评价值,将焦点评价值成为最大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作为对焦位置来求出。另外,关于该对焦位置,例如在一边使聚焦透镜33驱动一边计算出焦点评价值时,当焦点评价值在上升两次之后下降两次地变迁时,能够通过使用这些焦点评价值进行插值法等的运算来求出。

此处,图8是用于说明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方法的一例的图。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聚焦透镜33位于图8所示的p0,首先,从p0到预定的扫描开始位置(图8中,p1的位置)为止,进行使聚焦透镜33驱动的初始驱动。并且,进行如下的扫描驱动:一边使聚焦透镜33从扫描开始位置开始(图8中,p1的位置),从无限远侧向极近侧驱动,一边以预定间隔进行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评价值的获取。并且,在使聚焦透镜33移动到图8所示的p2的位置的时刻,焦点评价值的峰值位置(图8中,p3的位置)被检测为对焦位置,到所检测的对焦位置(图8中,p3的位置)为止,进行使聚焦透镜33驱动的对焦驱动。

在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中,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越快,焦点评价值的采样间隔越大,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超过预定速度时,焦点评价值的采样间隔变得过大,不能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这是因为,焦点评价值的采样间隔越大,对焦位置的偏差越大,对焦精度有可能降低。因此,相机控制部21以使聚焦透镜33驱动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成为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速度的方式,使聚焦透镜33驱动。例如,在为了检测焦点评价值而使聚焦透镜33驱动的搜索控制中,相机控制部21以成为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采样间隔的像面移动速度中最大的像面驱动速度的方式,使聚焦透镜33驱动。搜索控制例如包含:摇摆、仅搜索预定位置的附近的附近搜寻(附近扫描);以及搜索聚焦透镜33的全驱动范围的全域搜寻(全域扫描)。

另外,相机控制部21也可以在将释放开关的半按作为触发来开始搜索控制时使聚焦透镜33高速驱动,在将释放开关的半按以外的条件作为触发来开始搜索控制时(例如,即使没有半按释放开关也自动地开始搜索控制的模式时)使聚焦透镜33低速驱动。这是因为,通过这种控制,在半按释放开关时高速地进行对比度af,在没有半按释放开关时能够进行取景图像的外形适当的对比度af。取景图像例如是在摄影指示(释放开关的全按)之前以预定的帧率通过摄像元件摄像的监视用的图像。

而且,相机控制部21也可以进行如下控制;在静止图像摄影模式下的搜索控制中使聚焦透镜33高速驱动,在动画摄影模式下的搜索控制中使聚焦透镜33低速驱动。这是因为,通过这种控制,在静止图像摄影模式下能够高速地进行对比度af,在动画摄影模式下能够进行动画的外形适当的低速的对比度af。

另外,也可以在静止图像摄影模式和动画摄影模式的至少一方,在运动摄影模式下高速地进行对比度af,在风景摄影模式下低速地进行对比度af。而且,也可以根据焦距、摄影距离、光圈值等,使搜索控制中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能够进行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具体地讲,相机主体2具备焦点检测模块261,焦点检测模块261具有一对线传感器(未图示),一对线传感器(未图示)是将具有配置在摄像光学系统的预定焦平面附近的微透镜和针对该微透镜配置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像素排列多个而成。并且,通过排列在一对线传感器上的各像素来接受穿过聚焦透镜33的出瞳不同的一对区域的一对光束,从而能够获取一对像信号。并且,通过公知的相关运算求出由一对线传感器获取的一对像信号的相位偏移,从而能够进行检测调焦状态的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

操作部28是动画摄影开始开关等摄影者用于设定相机1的各种动作模式的输入开关,进行静止图像摄影模式/动画摄影模式的切换、自动对焦模式/手动对焦模式的切换。通过该操作部28设定的各种模式被发给相机控制部21,通过该相机控制部21来控制相机1整体的动作。另外,快门释放按钮包含:通过按钮的半按而接通的第1开关sw1;以及通过按钮的全按而接通的第2开关sw2。

接着,对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数据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

在相机主体2上设置有能够装卸地安装镜头镜筒3的机身侧安装部201。另外,如图1所示,在机身侧安装部201的附近(机身侧安装部201的内面侧)的位置处,设置有向机身侧安装部201的内面侧突出的连接部202。在该连接部202上设置有多个电接点。

另一方面,镜头镜筒3是能够装卸到相机主体2的可换镜头,在镜头镜筒3上设置有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相机主体2的镜头侧安装部301。另外,如图1所示,在镜头侧安装部301的附近(镜头侧安装部301的内面侧)的位置处,设置有向镜头侧安装部301的内面侧突出的连接部302。在该连接部302上设置有多个电接点。

并且,当在相机主体2上安装镜头镜筒3时,设置在机身侧安装部201上的连接部202的电接点与设置在镜头侧安装部301上的连接部302的电接点电连接且物理连接。由此,能够通过连接部202、302,从相机主体2向镜头镜筒3供给电力,进行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数据通信。

图9是示出连接部202、302的详情的示意图。另外,在图9中连接部202配置在机身侧安装部201的右侧是模仿了实际的安装构造。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02配置在比机身侧安装部201的安装面更靠里面的地方(在图9中比机身侧安装部201更右侧的地方)。同样,连接部302配置在镜头侧安装部301的右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302配置在比镜头侧安装部301的安装面更突出的地方。通过如上所述地配置连接部202和连接部302,在使机身侧安装部201的安装面与镜头侧安装部301的安装面接触而使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安装结合时,连接部202与连接部302被连接,由此,设置在双方的连接部202、302上的电接点彼此连接。

如图9所示,在连接部202上存在有bp1~bp12这12个电接点。另外,在透镜3侧的连接部302上,存在有与相机主体2侧的12个电接点分别对应的lp1~lp12这12个电接点。

电接点bp1和电接点bp2与相机主体2内的第1电源电路230连接。第1电源电路230通过电接点bp1和电接点lp1,向镜头镜筒3内的各部分(其中,除镜头驱动电机321、331等消耗电力比较大的电路以外)供给动作电压。对于由第1电源电路230通过电接点bp1和电接点lp1供给的电压值,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3~4v的电压值(标准为,位于该电压幅度的中间的3.5v附近的电压值)。此时,从相机主体侧2供给到镜头镜筒侧3的电流值在电源接通状态下,成为约几十ma~几百ma的范围内的电流值。另外,电接点bp2和电接点lp2为与通过电接点bp1和电接点lp1供给的上述动作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电接点bp3~bp6与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连接,对应于这些电接点bp3~bp6,电接点lp3~lp6与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连接。并且,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与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使用这些电接点彼此进行信号的收发。另外,关于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与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进行的通信的内容,将在后面叙述。

电接点bp7~bp10与相机侧第2通信部292连接,对应于这些电接点bp7~bp10,电接点lp7~lp10与镜头侧第2通信部382连接。并且,相机侧第2通信部292与镜头侧第2通信部382使用这些电接点彼此进行信号的收发。另外,关于相机侧第2通信部292与镜头侧第2通信部382进行的通信的内容,将在后面叙述。

电接点bp11和电接点bp12与相机主体2内的第2电源电路240连接。第2电源电路240通过电接点bp11和电接点lp11,向镜头驱动电机321、331等消耗电力比较大的电路供给动作电压。关于通过第2电源电路240供给的电压值,虽然不特别限定,但是通过第2电源电路240供给的电压值的最大值,能够成为通过第1电源电路230供给的电压值的最大值的几倍左右。另外,此时,从第2电源电路240供给到镜头镜筒3侧的电流值在电源接通状态下,成为约几十ma~几a的范围内的电流值。另外,电接点bp12和电接点lp12为与通过电接点bp11和电接点lp11供给的上述动作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另外,图9所示的相机主体2侧的第1通信部291和第2通信部292构成图2所示的相机收发部29,图9所示的镜头镜筒3侧的第1通信部381和第2通信部382构成图2所示的镜头收发部39。

接着,对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与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的通信(以下,称为命令数据通信)进行说明。镜头控制部36进行如下的命令数据通信:通过由电接点bp3和lp3构成的信号线clk、由电接点bp4和lp4构成的信号线bdat、由电接点bp5和lp5构成的信号线ldat以及由电接点bp6和lp6构成的信号线rdy,以预定的周期(例如,16毫秒间隔)并行地进行从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向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的控制数据的发送以及从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向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的响应数据的发送。

图10是示出命令数据通信的一例的时序图。相机控制部21和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在命令数据通信的开始时(t1),首先确认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此处,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表示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的通信可否,在无法通信时,通过镜头控制部36和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输出h(high)电平的信号。在信号线rdy为h电平时,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不进行与镜头镜筒3的通信,或者,即使在通信中,也不执行接下来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信号线rdy为l(low)电平时,相机控制部21和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使用信号线clk将时钟信号401发送到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另外,相机控制部21和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与该时钟信号401同步地使用信号线bdat,将作为控制数据的相机侧命令包信号402发送到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另外,当输出时钟信号401时,镜头控制部36和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与该时钟信号401同步地使用信号线ldat,发送作为响应数据的镜头侧命令包信号403。

镜头控制部36和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根据镜头侧命令包信号403的发送完成,将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从l电平变更为h电平(t2)。并且,镜头控制部36根据到时刻t2为止接收到的相机侧命令包信号402的内容,开始第1控制处理404。

例如,在接收到的相机侧命令包信号402为请求镜头镜筒3侧的特定的数据的内容时,镜头控制部36作为第1控制处理404执行对命令包信号402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且生成所请求的特定数据的处理。而且,镜头控制部36还作为第1控制处理404执行如下的通信错误检查处理:使用包含在命令包信号402中的校验和数据,根据数据字节数简单地检查命令包信号402的通信中是否存在错误。在该第1控制处理404中生成的特定数据的信号被作为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输出到相机主体2侧(t3)。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命令包信号402之后从相机主体2侧输出的相机侧数据包信号406成为对于镜头侧没有特别意义的虚拟数据(包含校验和数据)。此时,镜头控制部36作为第2控制处理408执行使用了包含在相机侧数据包信号406中的校验和数据的、如上所述的通信错误检查处理(t4)。

另外,例如,在相机侧命令包信号402为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相机侧数据包信号406为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和驱动量时,镜头控制部36作为第1控制处理404对命令包信号402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且生成表示理解了其内容的确认信号(t2)。在该第1控制处理404中生成的确认信号被作为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输出到相机主体2(t3)。另外,镜头控制部36作为第2控制处理408执行相机侧数据包信号406的内容的分析,并且使用包含在相机侧数据包信号406中的校验和数据执行通信错误检查处理(t4)。并且,在第2控制处理408完成之后,镜头控制部36根据接收到的相机侧数据包信号406、即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和驱动量,使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驱动,从而使聚焦透镜33以接收到的驱动速度仅驱动所接收到的驱动量(t5)。

另外,当第2控制处理408完成时,镜头控制部36向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通知第2控制处理408的完成。由此,镜头控制部36向信号线rdy输出l电平的信号(t5)。

在上述的时刻t1~t5之间进行的通信为一次命令数据通信。如上所述,在一次命令数据通信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和相机侧第1通信部291分别逐个发送相机侧命令包信号402和相机侧数据包信号406。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相机主体2发送到镜头镜筒3的控制数据为了处理的便利性而被分割为两个来发送,但是相机侧命令包信号402和相机侧数据包信号406是两个一起构成一个控制数据。

同样,在一次命令数据通信中,镜头侧命令包信号403和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通过镜头控制部36和镜头侧第1通信部381分别逐个发送。如上所述,虽然从镜头镜筒3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响应数据也被分割为两个,但是镜头侧命令包信号403和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也是两个一起构成一个响应数据。

接着,对相机侧第2通信部292与镜头侧第2通信部382的通信(以下,称为热线通信)进行说明。回到图9,镜头控制部36进行如下的热线通信:通过由电接点bp7和lp7构成的信号线hreq、由电接点bp8和lp8构成的信号线hans、由电接点bp9和lp9构成的信号线hclk、由电接点bp10和lp10构成的信号线hdat,以比命令数据通信短的周期(例如1毫秒间隔)进行通信。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热线通信,镜头镜筒3的镜头信息从镜头镜筒3发送到相机主体2。另外,在通过热线通信发送的镜头信息中,包含有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及聚焦极限信息。此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与当前的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和当前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在本实施方式中,镜头控制部36能够参照存储在镜头存储器37中的、表示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和聚焦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图表,求出与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和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例如,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位于“f1”、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位于“d4”时,镜头控制部36通过热线通信,将“k14”作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镜头控制部36将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通过热线通信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例如,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如图7(a)所示,在聚焦极限模式被设定为“full模式”的情况下,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位于“f1”时,镜头控制部36通过热线通信,将“k11”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将“k19”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如图7(c)所示,在聚焦极限模式被设定为“无限远侧限制模式”的情况下,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位于“f1”时,镜头控制部36通过热线通信,将“k14”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将“k19”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图11是示出热线通信的一例的时序图。图11(a)是示出每预定周期tn重复执行热线通信的样子的图。另外,在图11(b)示出将重复执行的热线通信中的某一次通信的期间tx放大的样子。以下,根据图11(b)的时序图,说明将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通过热线通信进行通信的情景。

相机控制部21和相机侧第2通信部292,首先,为了开始基于热线通信的通信,向信号线hreq输出l电平的信号(t6)。并且,镜头侧第2通信部382将该信号被输出到电接点lp7的情况通知给镜头控制部36。镜头控制部36根据该通知,开始执行生成透镜位置数据的生成处理501。生成处理501是如下的处理:镜头控制部36使聚焦透镜用编码器332检测聚焦透镜33的位置,生成表示检测结果的透镜位置数据。

当镜头控制部36执行完生成处理501时,镜头控制部36和镜头侧第2通信部382向信号线hans输出l电平的信号(t7)。并且,当该信号被输入到电接点bp8时,相机控制部21和相机侧第2通信部292从电接点bp9向信号线hclk输出时钟信号502。

镜头控制部36和镜头侧第2通信部382与该时钟信号502同步地,从电接点lp10向信号线hdat输出表示透镜位置数据的透镜位置数据信号503。并且,当完成透镜位置数据信号503的发送时,镜头控制部36和镜头侧第2通信部382从电接点lp8向信号线hans输出h电平的信号(t8)。并且,当该信号被输入到电接点bp8时,相机侧第2通信部292从电接点lp7向信号线hreq输出h电平的信号(t9)。

另外,命令数据通信与热线通信能够同时或者并行执行。

接着,参照图12对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的流程图。另外,以下的动作通过镜头控制部36在开始热线通信之后,以预定的间隔重复执行。

首先,在步骤s101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进行聚焦极限信息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的信息的获取。另外,在步骤s102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根据在步骤s101中获取的聚焦极限信息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进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是否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的判断。

例如,在“full模式”的情况下,如果聚焦透镜位置位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与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则镜头镜筒3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如果聚焦透镜位置不位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与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则镜头镜筒3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不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

同样,在“极近侧限制模式”的情况下,镜头镜筒3判断聚焦透镜位置是否位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与极近侧软极限slns的透镜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在“无限远侧限制模式”的情况下,镜头镜筒3判断聚焦透镜位置是否位于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与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之间的范围内。

此处,镜头控制部36一般使聚焦透镜33在可驱动范围的内侧驱动。因此,镜头控制部36一般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另一方面,例如用户对聚焦极限开关38进行操作来变更聚焦极限模式,从而在可驱动范围变更时,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有时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此处,参照图13和图14,对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成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3和图14是示出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像面移动系数与可驱动范围的关系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13和图14中,例示了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位于“f1”的情景。

例如,在图13(a)所示的例子中,作为聚焦极限模式设定“full模式”,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为止的范围被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1。另外,在图13(a)所示的例子中,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可驱动范围rf1的区域d6内。此时,在例如用户对聚焦极限开关38进行操作,将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无限远侧限制模式”时,如图13(b)所示,从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为止的范围被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3。此时,如图13(b)所示,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rf3的内侧。因此,在步骤s102中,镜头控制部36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

相对于此,在图14(a)所示的例子中,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位于可驱动范围rf1的区域d2内。此时,在例如用户对聚焦极限开关38进行操作,将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无限远侧限制模式”时,如图14(b)所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成为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因此,在步骤s102中,镜头控制部36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如上所述,在变更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的时刻,聚焦透镜33有时暂时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

并且,在步骤s102中,进行了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还是外侧的判断的结果是,如图13(b)所示,在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进入到步骤s103。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在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进入到步骤s105。

在步骤s103中,由于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因此通过镜头控制部36将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例如,如图13(a)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rf1的内侧时,将与可驱动范围rf1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1”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k19”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另外,如图13(b)所示,即使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变更的情况下,变更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也位于可驱动范围rf3的内侧。此处,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在镜头存储器37中,存储可驱动范围rf3的各透镜位置处的多个像面移动系数“k14”~“k19”中的“k14”来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存储“k19”来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因此,作为与可驱动范围rf3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k14”和作为与可驱动范围rf3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k19”,被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并且,在步骤s104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将包含在步骤s103中决定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处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聚焦极限信息、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的镜头信息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如上所述,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被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镜头控制部36通过热线通信将这些镜头信息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2中,如图14(b)所示,在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进入到步骤s105。在步骤s105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进行作为聚焦极限模式是否设定了“无限远侧限制模式”的判断。在设定了“无限远侧限制模式”时进入到步骤s106,而另一方面,在设定了“极近侧限制模式”时进入到步骤s108。

在步骤s106中,如图14(b)所示,聚焦极限模式被设定为“无限远侧限制模式”,从而认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另外,此时,如图14(b)所示,能够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比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rf3更位于无限远侧。例如,在图14(b)所示的例子中,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区域“d2”,可驱动范围rf3的最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为区域“d9”。此时,镜头控制部36将透镜位置的区域d2~d9的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小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2”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而且,在接下来的步骤s107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将与对焦可能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例如,在图14(b)所示的例子中,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区域“d2”,可驱动范围rf3的最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为区域“d9”。此时,镜头控制部36将透镜位置的区域d2~d9的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大的可驱动范围rf3的最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的像面移动系数“k19”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与可驱动范围rf3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并且,进入到步骤s104,在步骤s104中,将包含在步骤s106中决定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在步骤s107中决定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聚焦极限信息、聚焦透镜位置以及变焦透镜位置的镜头信息,通过热线通信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5中,在判断为设定了“极近侧限制模式”时进入到步骤s108。此时,聚焦极限模式被设定为“极近侧限制模式”,从而认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2的外侧。另外,此时,能够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比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rf2更靠极近侧。例如,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区域“d8”、可驱动范围rf2的最靠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为区域“d1”时(未图示),镜头控制部36将透镜位置的区域d1~d8的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大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8”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另外,在接下来的步骤s109中,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区域“d8”、可驱动范围rf2的最靠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为区域“d1”时,镜头控制部36将透镜位置的区域d1~d8的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小的可驱动范围rf2的最靠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的像面移动系数“k11”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与可驱动范围rf2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并且,进入到步骤s104,将包含在步骤s108中决定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在步骤s109中决定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聚焦极限信息、聚焦透镜位置以及变焦透镜位置的镜头信息,通过热线通信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接着,参照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以下的动作通过相机1的电源被接通而开始。

首先,在步骤s201中,相机主体2进行用于识别镜头镜筒3的通信。这是因为根据镜头镜筒的种类而可通信的通信形式不同。并且,进入到步骤s202,在步骤s202中,进行是否由摄影者将的实时取景摄影接通/断开开关操作为接通的判定,当实时取景摄影被接通时,反光镜系统220处于被摄体的摄影位置,来自被摄体的光束被引导到摄像元件22。

在步骤s203中,在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开始热线通信。在热线通信中,如上所述,通过相机控制部21和相机侧第2通信部292输出到信号线hreq的l电平的信号(请求信号)被发送到镜头控制部36。由此,镜头控制部36将镜头信息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相机控制部21接收从镜头控制部36发送的镜头信息。另外,镜头控制部36将请求信号重复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从而相机控制部21从相机控制部21重复接收镜头信息。另外,在镜头信息中,例如包含有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及聚焦极限信息的各信息。另外,在步骤s203之后到例如电源开关被断开为止重复进行热线通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送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时,镜头控制部36将在图12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中决定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即,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镜头控制部36将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一方面,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的情况下,在设定了“无限远侧限制模式”时,镜头控制部36将与可驱动范围rf3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并且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在设定了“极近侧限制模式”时,镜头控制部36将与可驱动范围rf2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并且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由此,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和内侧时,相机控制部21接收不同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机控制部21从镜头控制部36接收聚焦极限信息。例如,在设定了图4(b)所示的“极近侧限制模式”时,相机控制部21从镜头控制部36接收成为“极近侧限制模式”下的可驱动范围rf2的极限位置的基准的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和极近侧软极限slns来作为聚焦极限信息。

在步骤s204中,进行是否通过摄影者进行了操作部28所具备的释放按钮的半按操作(第1开关sw1的接通)、或者af启动操作等的判定,在进行了这些动作时,进入到步骤s205(以下,详细说明进行了半按操作的情况)。

在步骤s205中,为了进行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相机控制部21向镜头控制部36发送扫描驱动指令(扫描驱动的开始指示)。针对镜头控制部36的扫描驱动指令(扫描驱动时的驱动速度的指示、或者驱动位置的指示)可以以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给出,也可以以像面移动速度给出,也可以以目标驱动位置等给出。

并且,在步骤s206中,由相机控制部21根据在步骤s203中获取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进行决定作为扫描动作中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的扫描驱动速度v的处理。

扫描动作是如下的动作:一边通过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使聚焦透镜33以在该步骤s206中决定的扫描驱动速度v驱动,一边通过相机控制部21,以预定的间隔同时进行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评价值的计算,由此,以预定的间隔执行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位置的检测。

另外,在该扫描动作中,在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对焦位置时,相机控制部21一边使聚焦透镜33扫描驱动,一边以预定的采样间隔计算焦点评价值,将所计算的焦点评价值成为峰值的透镜位置检测为对焦位置。具体地讲,相机控制部21通过使聚焦透镜33扫描驱动来使基于光学系统的像面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由此,在不同的像面中计算焦点评价值,将这些焦点评价值成为峰值的透镜位置检测为对焦位置。但是另一方面,当使像面的移动速度过快时,计算焦点评价值的像面的间隔变得过大,有时无法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特别是,表示像面的移动量相对于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的像面移动系数k,根据聚焦透镜33的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位置而变化,因此即使使聚焦透镜33以恒定的速度驱动时,像面的移动速度也会根据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而变得过快,因此,计算焦点评价值的像面的间隔变得过大,有时无法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机控制部21根据从镜头控制部36接收的最新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进行聚焦透镜33的扫描驱动时的扫描驱动速度v。相机控制部21使用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成为能够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驱动速度、且成为最大的驱动速度的方式,计算扫描驱动速度v。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图12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决定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即,如图13(a)或图13(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被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如图14(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被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因此,如图13(a)或图13(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相机控制部21根据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扫描驱动速度v。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相机控制部21根据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相等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扫描驱动速度v。

并且,在步骤s207中,以在步骤s206中决定的扫描驱动速度v开始扫描动作。具体地讲,相机控制部21向镜头控制部36发出扫描驱动开始指令,镜头控制部36根据来自相机控制部21的指令,使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驱动,使聚焦透镜33以在步骤s207中决定的扫描驱动速度v来扫描驱动。并且,相机控制部21一边使聚焦透镜33以扫描驱动速度v驱动,一边以预定间隔从摄像元件22的摄像像素读取像素输出,并根据这些计算焦点评价值,由此,通过获取不同的聚焦透镜位置处的焦点评价值,从而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进行对焦位置的检测。

接着,在步骤s208中,相机控制部21判断能否检测焦点评价值的峰值(能否检测对焦位置)。在无法检测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时回到步骤s207,到能够检测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或者聚焦透镜33驱动到预定的驱动端为止,重复进行步骤s207、s208的动作。另一方面,在无法检测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时进入到步骤s209。

在无法检测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时进入到步骤s209,在步骤s209中,相机控制部21将用于对焦驱动到与焦点评价值的峰值对应的位置的指令发送到镜头控制部36。镜头控制部36根据接收到的指令进行聚焦透镜33的驱动控制。

接着,进入到步骤s210,在步骤s210中,相机控制部21进行聚焦透镜33已到达与焦点评价值的峰值对应的位置的要旨的判断,在由摄影者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的全按操作(第2开关sw2的接通)时进行静止图像的摄影控制。在摄影控制结束之后,再次回到步骤s20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填隙判定处理进行说明。关于填隙判定处理,在图15所示的流程图中,当在步骤s208中能够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对焦位置时,在步骤s209中,当根据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结果进行对焦驱动时,判断是否进行填隙驱动,根据该判断,使进行对焦驱动时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形式不同。

即,图2所示的用于驱动聚焦透镜33的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一般由机械性的驱动传递机构构成,这种驱动传递机构例如如图16所示具有如下结构:由第一驱动机构500和第二驱动机构600构成,通过第一驱动机构500驱动,伴随与此,使聚焦透镜33侧的第二驱动机构600驱动,由此,使聚焦透镜33移动到极近侧或者无限远侧。并且,在这种驱动机构中,根据齿轮的啮合部的顺滑的动作的观点,一般设置游隙量g。但是另一方面,在对比度检测方式中,在该机构上,如图17(a)、图17(b)所示,聚焦透镜33通过扫描动作一旦通过对焦位置之后,需要使驱动方向反转并驱动到对焦位置。并且,此时,在如图17(b)所示地不进行填隙驱动时,存在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从对焦位置偏离游隙量g的特性。因此,为了消除这种游隙量g的影响,如图17(a)所示,在进行聚焦透镜33的对焦驱动时需要进行如下的填隙驱动:一旦通过对焦位置之后,再次使驱动方向反转而驱动到对焦位置。

另外,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进行了基于扫描动作和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驱动时的、聚焦透镜位置与焦点评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聚焦透镜位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并且,图17(a)示出如下方式:在时间t0,在从透镜位置p0起从无限远侧向极近侧开始了聚焦透镜33的扫描动作之后,在时间t1,在聚焦透镜33移动到透镜位置p1的时刻上,当检测到焦点评价值的峰值位置(对焦位置)p2时,停止扫描动作,进行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从而在时间t2,使聚焦透镜33驱动到对焦位置。另一方面,图17(b)示出如下方式:同样,在时间t0,在开始扫描动作之后,在时间t1,停止扫描动作,不伴随填隙驱动而进行对焦驱动,从而在时间t3,使聚焦透镜33驱动到对焦位置。

以下,按照图18所示的流程图对填隙处理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动作在上述的图15所示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209中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到对焦位置时执行。即,如图17(a)、图17(b)所示,从时间t0起开始扫描动作,在时间t1,在聚焦透镜33移动到透镜位置p1的时刻,在检测到焦点评价值的峰值位置(对焦位置)p2时,在时间t1的时刻执行。

即,当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到对焦位置时,首先,在步骤s301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执行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处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获取。另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能够通过在上述的相机控制部21与镜头控制部36之间进行的热线通信,经由镜头收发部39和相机收发部29从镜头控制部36获取。

接着,在步骤s302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参照图11)的信息的获取。另外,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例如预先存储于镜头镜筒3所具备的镜头存储器37中,能够通过参照该镜头存储器37来获取。即,具体地讲,能够通过从相机控制部21通过相机收发部29和镜头收发部39对镜头控制部36发出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发送请求,并且使镜头控制部36发送存储在镜头存储器37中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来获取。或者,还存在如下方式:在通过上述的相机控制部21与镜头控制部36之间进行的热线通信收发的镜头信息中,包含存储在镜头存储器37中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

接着,在步骤s303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根据在上述的步骤s301中获取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及在上述的步骤s302中获取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另外,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使聚焦透镜驱动了与游隙量g相同的量时的像面的移动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以下的式计算。

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游隙量g×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图12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决定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即,如图13(a)或图13(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被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如图14(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被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因此,如图13(a)或图13(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相机控制部21根据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相机控制部21根据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相等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

接着,在步骤s304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对与在上述的步骤s303中计算的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和预定像面移动量ip进行比较的处理,该比较的结果是,进行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否为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即“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预定像面移动量ip”是否成立的判定。另外,预定像面移动量ip对应于光学系统的焦深地设定,一般成为与焦深对应的像面移动量。另外,由于预定像面移动量ip被设定为光学系统的焦深,因此能够成为根据f值或摄像元件22的单元尺寸、所摄影的图像的格式适当设定的方式。即,f值越大,越能够将预定像面移动量ip设定得大。或者,摄像元件22的单元尺寸越大、或者图像格式越小,越能够将预定像面移动量ip设定得大。并且,在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为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时,进入到步骤s305。另一方面,在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比预定像面移动量ip大时,进入到步骤s306。

在步骤s305中,由于在上述的步骤s304中判定为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为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因此此时,即使不进行填隙驱动的情况下,也判断为能够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成为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决定为在对焦驱动时不进行填隙驱动,根据该决定,不伴随填隙驱动地进行对焦驱动。即,进行以下决定:在进行对焦驱动时直接使聚焦透镜33驱动到对焦位置,根据该决定,如图17(b)所示,进行不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6中,由于在上述的步骤s304中判定为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比预定像面移动量ip大,因此此时,当不进行填隙驱动时,判断为无法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成为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决定为在对焦驱动时进行填隙驱动,根据该决定,进行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即,进行以下决定:使聚焦透镜33驱动并在进行对焦驱动时,在一旦通过对焦位置之后,再次进行反转驱动,驱动到对焦位置,根据该决定,如图17(a)所示,进行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

如上所述,根据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通过判定所计算的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否为与光学系统的焦深对应的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从而执行填隙控制,该填隙控制进行是否在进行对焦驱动时执行填隙驱动的判定。并且,该判定的结果是,在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为与光学系统的焦深对应的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能够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成为光学系统的焦深内时,不进行填隙驱动,而另一方面,当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比与光学系统的焦深对应的预定像面移动量ip大、若不进行填隙驱动则无法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成为光学系统的焦深内时,进行填隙驱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无需填隙驱动时,通过不进行填隙驱动,能够缩短对焦驱动所需的时间,由此,能够缩短对焦动作的时间。另外,另一方面,在需要填隙驱动时,通过进行填隙驱动,能够使对焦精度优秀。

特别是,使用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与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将其和与光学系统的焦深对应的预定像面移动量ip进行比较,从而能够适宜地判断是否需要对焦时的填隙驱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限速动作(静音控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搜索控制中,以聚焦透镜33的像面的移动速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进行控制,而另一方面,在这种对比度检测方式的搜索控制中,进行用于抑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音的限速动作。限速动作是如下的动作:在聚焦透镜33的速度变慢而成为静音化的阻碍时,以聚焦透镜33的速度不会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的方式进行限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相机主体2的相机控制部21使用预定的系数(kc),对预先确定的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与聚焦透镜的驱动速度v1a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应进行限速动作。

并且,在通过相机控制部21允许限速动作时,镜头控制部36以后述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v1a不会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的方式,通过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来限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以下,参照图19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详细说明。此处,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限速动作(静音控制)的流程图。

在步骤s401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进行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的获取。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存储在镜头存储器37中,镜头控制部36能够从镜头存储器37获取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

在步骤s402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进行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的获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命令数据通信,从相机控制部21向镜头控制部36发送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由此,镜头控制部36能够从相机控制部21获取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

在步骤s403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进行在步骤s401中获取的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与在步骤s402中获取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的比较。具体地讲,镜头控制部36判断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单位:脉冲/秒)是否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单位:脉冲/秒),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时,进入到步骤s404,而另一方面,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为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以上时,进入到步骤s405。

在步骤s404中,判断为从相机主体2发送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此时,为了抑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音,镜头控制部36使聚焦透镜33以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来驱动。如上所述,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时,镜头控制部36通过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来限制聚焦透镜33的透镜驱动速度v1a。

另一方面,在步骤s405中,判断为从相机主体2发送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为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以上。此时,由于不产生预定值以上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音(或者,驱动音极小),因此镜头控制部36使聚焦透镜33以从相机主体2发送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驱动。

此处,图20是用于说明聚焦透镜33的透镜驱动速度v1a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的关系的图表,是将纵轴作为透镜驱动速度、将横轴作为像面移动系数k的图表。在图20中如横轴所示,像面移动系数k根据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而变化,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存在如下倾向:越是无限远侧,像面移动系数k越变小,越是极近侧,像面移动系数k越变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焦点检测动作执行时,在使聚焦透镜33驱动时,以像面的移动速度成为恒定的速度来驱动,因此,如图20所示,聚焦透镜33的实际的驱动速度v1a根据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而变化。即,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在以像面的移动速度成为恒定的速度的方式使聚焦透镜33驱动时,越是无限远侧,聚焦透镜33的透镜移动速度v1a越慢,越是极近侧,聚焦透镜33的透镜移动速度v1a越快。

而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在使聚焦透镜33驱动时,当表示这种情况下的像面移动速度时,如图22所示,成为恒定。另外,图22是用于说明基于聚焦透镜33的驱动的像面移动速度v1a与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的关系的图表,是将纵轴作为像面移动速度、将横轴作为像面移动系数k的图表。另外,在图20、图22中,将聚焦透镜33的实际的驱动速度和基于聚焦透镜33的驱动的像面移动速度都通过v1a来表示。因此,如图20所示,在图表的纵轴为聚焦透镜33的实际的驱动速度时,v1a可变(不与横轴平行),图22所示,在图表的纵轴为像面移动速度时,v1a成为恒定值(与横轴平行)。

并且,在以像面的移动速度成为恒定的速度的方式使聚焦透镜33驱动时,若不进行限速动作,则如图20所示的例子,聚焦透镜33的透镜驱动速度v1a有时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例如,在得到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图20中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100)处,透镜移动速度v1a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

特别是,在镜头镜筒3的焦距长时、光环境明亮时,聚焦透镜33的透镜移动速度v1a容易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在这种情况下,镜头控制部36进行限速动作,从而如图20所示,能够通过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来限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v1a(以不会成为比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低的速度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404),由此,能够抑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音。

接着,参照图21,对决定允许还是禁止图19所示的限速动作的限速动作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图2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限速动作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另外,例如在设定af-f模式和动画摄影模式时,通过相机主体2执行以下说明的限速动作控制处理。

首先,在步骤s501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镜头信息的获取。具体地讲,相机控制部21通过热线通信从镜头镜筒3获取当前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及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

并且,在步骤s502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的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是在得到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处,使聚焦透镜33以上述的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驱动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以下,对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20所示,通过聚焦透镜33的实际的驱动速度来决定是否通过聚焦透镜33的驱动产生驱动音,因此,图20所示,在通过透镜驱动速度表示时,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成为恒定的速度。另一方面,当通过像面移动速度表示这种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时,如上所述,像面移动系数k根据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变化,因此如图20所示可变。另外,在图20、图22中,将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聚焦透镜33的实际的驱动速度的下限值)和以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使聚焦透镜33驱动时的像面移动速度都通过v0b来表示。因此,如图20所示,在图表的纵轴为聚焦透镜33的实际的驱动速度时,v0b成为恒定值(与横轴平行),如图22所示,在图表的纵轴为像面移动速度时,v0b可变(不与横轴平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像面的移动速度成为恒定的方式使聚焦透镜33驱动时,在得到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像面移动系数k=100)处,将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设定为聚焦透镜33的移动速度成为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的像面移动速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聚焦透镜33以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驱动时,将成为最大的像面移动速度(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像面移动系数k=100下的像面移动速度)设定为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根据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而变化的、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对应的像面移动速度中最大的像面移动速度(像面移动系数成为最小的透镜位置中的像面移动速度)计算为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例如,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由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为“100”,因此将像面移动系数成为“100”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处的像面移动速度计算为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

具体地讲,如下述式所示,相机控制部21根据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单位:脉冲/秒)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单位:脉冲/mm),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单位:mm/秒)。

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聚焦透镜的实际的驱动速度)v0b/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从而能够在开始了基于af-f的焦点检测和动画摄影的时刻,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例如,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1’开始了基于af-f的焦点检测或动画摄影时,在该时刻t1’,能够将像面移动系数k成为“100”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处的像面移动速度计算为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图12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决定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即,如图13(a)或图13(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被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如图14(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被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因此,如图13(a)或图13(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相机控制部21根据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相机控制部21根据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相等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

接着,在步骤s503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在步骤s501中获取的焦点检测用的像面移动速度v1a与在步骤s502中计算的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的比较。具体地讲,相机控制部21判断焦点检测用的像面移动速度v1a(单位:mm/秒)与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单位:mm/秒)是否满足下述式。

(焦点检测用的像面移动速度v1a×kc)>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

另外,上述式中,系数kc为1以上的值(kc≧1),将在后面对其详情进行说明。

在满足上述式时,进入到步骤s504,通过相机控制部21允许图19所示的限速动作。即,为了抑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音,如图20所示,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v1a被限制为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以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v1a不会成为比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低的速度的方式进行搜索控制。)。

另一方面,在不满足上述式时,进入到步骤s505,禁止图19所示的限速动作。即,不通过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来限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v1a(允许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v1a成为比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低的速度),以成为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像面移动速度v1a的方式,使聚焦透镜33驱动。

此处,如图20所示,当允许限速动作而通过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来限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时,在像面移动系数k小的透镜位置处像面的移动速度变快,其结果是,像面的移动速度比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像面移动速度快,有时无法得到适当的对焦精度。另一方面,在禁止限速动作而使聚焦透镜33以像面的移动速度成为能够适当检测对焦位置的像面移动速度的方式驱动时,如图20所示,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v1a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有时会产生预定值以上的驱动音。

如上所述,在焦点检测用的像面移动速度v1a小于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时,有时以下情况成为问题:以能够得到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像面移动速度v1a的方式,使聚焦透镜33以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的透镜驱动速度驱动,还是为了抑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音而使聚焦透镜33以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以上的透镜驱动速度驱动。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使聚焦透镜33以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驱动的情况下,在满足上述式时,也将上述式中的系数kc作为能够确保一定的焦点检测精度的1以上的值来进行存储。由此,如图22所示,即使在焦点检测用的像面移动速度v1a小于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的情况下,在满足上述式时,相机控制部21也判断为能够确保一定的焦点检测精度,优先抑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音,允许使聚焦透镜33以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的透镜驱动速度驱动的限速动作。

另一方面,假设,在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移动速度v1a×kc(其中,kc≧1)成为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以下时,允许限速动作,在通过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来限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时,焦点检测用的像面移动速度变得过快,有时无法确保焦点检测精度。因此,在不满足上述式时,相机控制部21优先考虑焦点检测精度,禁止图19所示的限速动作。由此,在焦点检测时,能够使像面的移动速度成为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像面移动速度v1a,能够以高精度进行焦点检测。

另外,在光圈值大(孔径光阑小)时,由于景深变深,因此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采样间隔变宽。其结果是,能够加快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像面移动速度v1a。因此,在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像面移动速度v1a为固定的值时,相机控制部21能够在光圈值越大时越增大上述式的系数kc。

同样,在实时取景图像等图像尺寸小时(图像的压缩率高时,或者像素数据的间拔率高时),由于不要求高焦点检测精度,因此能够增大上述式的系数kc。另外,在摄像元件22中的像素点距宽的情况下等,也能够增大上述式的系数kc。

接着,参照图23和图24,对限速动作的控制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3是示出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v1a与限速动作的关系的图,图24是用于说明聚焦透镜33的实际的透镜驱动速度v1a与限速动作的关系的图。

例如,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释放开关的半按作为触发来开始搜索控制时和将释放开关的半按以外的条件作为触发来开始搜索控制时,有时搜索控制中的像面的移动速度根据静止图像摄影模式和动画摄影模式、运动摄影模式和风景摄影模式、或者焦距、摄影距离、光圈值等而不同。在图23中,例示了这种不同的三个像面的移动速度v1a_1、v1a_2、v1a_3。

具体地讲,图23所示的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移动速度v1a_1为能够适当检测焦点状态的像面的移动速度中的最大的移动速度,且是满足上述式的关系的像面的移动速度。另外,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移动速度v1a_2虽然是比v1a_1慢的像面的移动速度,但是是在时刻t1’满足上述式的关系的像面的移动速度。另一方面,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移动速度v1a_3为不满足上述式的关系的像面的移动速度。

如上所述,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在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为v1a_1和v1a_2时,由于在时刻t1满足上述式的关系,因此允许图19所示的限速动作。另一方面,在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为v1a_3时,由于不满足上述式的关系,因此禁止图19所示的限速动作。

参照图24对该点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图24是将图23所示的图表的纵轴从像面移动速度变更为透镜驱动速度而示出的图。如上所述,由于聚焦透镜33的透镜驱动速度v1a_1满足上述式的关系,因此允许限速动作。但是,如图24所示,在得到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100)的透镜位置处,透镜驱动速度v1a_1也不会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因此实际上不进行限速动作。

另外,聚焦透镜33的透镜驱动速度v1a_2也在作为焦点检测的开始时刻的时刻t1’满足上述式的关系,因此允许限速动作。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在使聚焦透镜33以透镜驱动速度v1a_2驱动时,在像面移动系数k成为k1的透镜位置处,透镜驱动速度v1a_2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因此在像面移动系数k比k1小的透镜位置处,通过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来限制聚焦透镜33的透镜驱动速度v1a_2。

即,在聚焦透镜33的透镜驱动速度v1a_2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的透镜位置处,进行限速动作,由此,以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v1a_2为与到此为止的像面的移动速度(搜索速度)不同的像面的移动速度进行焦点评价值的搜索控制。即,如图23所示,在像面移动系数比k1小的透镜位置处,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v1a_2成为与到此为止的恒定的速度不同的速度。

另外,由于聚焦透镜33的透镜驱动速度v1a_3不满足上述式的关系,因此限速动作被禁止。因此,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在使聚焦透镜33以透镜驱动速度v1a_3驱动时,在像面移动系数k成为k2的透镜位置处,透镜驱动速度v1a_3小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但是在能够得到比k2小的像面移动系数k的透镜位置处,不进行限速动作,为了适宜地检测焦点状态,即使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v1a_3低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也不进行限速动作。

如上所述,将使聚焦透镜33以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驱动时的像面移动速度中的、最大的像面移动速度计算为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对所计算出的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与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v1a进行比较。并且,在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v1a×kc(其中,kc≧1)比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快时,即使使聚焦透镜33以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驱动的情况下,也判断为能够得到一定以上的焦点检测精度,允许图19所示的限速动作。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一边确保焦点检测精度,一边抑制聚焦透镜33的驱动音。

另一方面,在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的移动速度v1a×kc(其中,kc≧1)成为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以下时,在通过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来限制了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v1a时,有时无法得到适当的焦点检测精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种情况下,禁止图19所示的限速动作,以能够得到适合焦点检测的像面移动速度。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焦点检测时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镜头镜筒3的镜头存储器37中预先存储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使用该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7所示,在开始了动画摄影和基于af-f模式的焦点检测的时刻t1的时刻,判断焦点检测用的像面移动速度v1a×kc(其中,kc≧1)是否超过了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能够判断是否进行限速动作。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使用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重复判断是否进行限速动作,而是能够使用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在开始了动画摄影和基于af-f模式的焦点检测的最初的时刻,判断是否进行限速动作,因此能够减少相机主体2的处理负荷。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在相机主体2中执行图21所示的限速动作控制处理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镜头镜筒3中执行图21所示的限速动作控制处理。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式所示,虽然例示了通过像面移动系数k=(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像面的移动量)计算像面移动系数k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如下述式所示进行计算。

像面移动系数k=(像面的移动量/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

另外,此时,相机控制部21能够如以下所述地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即,如下述式所示,相机控制部21能够根据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单位:脉冲/秒)和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处的像面移动系数k中的表示成为最大的值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单位:脉冲/mm),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单位:mm/秒)。

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v0b/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例如,在作为像面移动系数k采用了通过“像面的移动量/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计算的值时,值(绝对值)越大,聚焦透镜驱动了预定值(例如1mm)时的像面的移动量越大。在作为像面移动系数k采用了通过“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像面的移动量”计算的值时,值(绝对值)越大,聚焦透镜驱动了预定值(例如1mm)时的像面的移动量越小。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异常判定处理进行说明。图2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异常判定处理的流程图。关于该异常判定处理,例如,在由摄影者进行了操作部28所具备的释放按钮的半按操作、或者af启动操作等时,与图15所示的相机1的动作并行进行。另外,图25所示的异常判定处理以预定的间隔重复执行。

首先,在步骤s601中,判断通过热线通信重复获取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即,判断是否检测到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在检测到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时,认为产生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因此进入到步骤s605,设定异常标志=1,结束异常判定处理。另外,在没有产生异常时等,一般情况下设定为异常标志=0。另一方面,在没有检测到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时,进入到步骤s602。

例如,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由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可驱动范围rf3的内侧,因此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4”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6”被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此时,由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6”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4”大,因此处理进入到步骤s602。另一方面,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当在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产生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而将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k17”来接收时,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6”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7”大,并且进入到步骤s605,判断为在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产生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

另外,如图14(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通过图12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将作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k12”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由此,通过相机控制部21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2”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2”相等,处理进入到步骤s302。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因此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误判断为在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产生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

在步骤s602中,在从相机1的电源被接通到当前为止的期间,进行是否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的判定。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定了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因此进行是否使聚焦透镜33从当前设定的可驱动范围的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的判定。例如,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由于从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为止的范围被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3,因此进行是否使聚焦透镜33从作为可驱动范围rf3的极近端的极近端软极限slnp驱动到作为无限远端的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的判定。

在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时,进入到步骤s606,在步骤s606中,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的结果是,进行作为通过热线通信得到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能够检测到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判定。与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无关地,在无法检测到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时,由于认为是产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因此进入到步骤s607,设定异常标志=2,结束异常判定处理。在步骤s606中,在能够检测到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时,判断为没有产生异常,结束异常判定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602中,在判断为没有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时,进入到步骤s603。在步骤s603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判断是否进行了变焦透镜32的驱动操作。在判断为进行了变焦透镜32的驱动操作时进入到步骤s604,在判断为没有进行变焦透镜32的驱动操作时结束异常判定处理。

在步骤s604中,相机控制部21再次向镜头控制部36发送请求信号,镜头控制部36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与驱动了变焦透镜32之后的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另外,相机控制部21对驱动变焦透镜32之前获取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进行重置。

上述的步骤s601和s606的判断是对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位于相同位置时获取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进行比较的判断,这是因为,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变动时,如果不重新收集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则无法适宜地进行上述的步骤s601和s606的判断。当步骤s604的处理结束时回到步骤s601。

在设定了“异常标志=1”或“异常标志=2”时,优选的是进行异常处理。作为异常处理,例如,优选的是禁止通过电子取景器26等进行对焦显示。在设定了“异常标志=1”或“异常标志=2”时,有可能产生通信异常、电路异常、电源异常等,无法保证af的可靠性。因此,为了不进行可靠性低的“对焦显示”,优选的是进行禁止对焦显示等的异常处理。另外,在设定了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时、且禁止了对焦显示时,即使在步骤s209中聚焦透镜33到达了对焦位置时也不进行对焦显示。

另外,在设定了“异常标志=1”或“异常标志=2”时,例如,还优选的是代替进行禁止对焦显示的处理,或者与禁止对焦显示的处理一起,进行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的全域搜寻。通过进行全域搜寻,有时能够确认消除了异常的原因。

另外,更优选的是,进行以比作为一般时的驱动速度的第1驱动速度足够慢的第2驱动速度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的全域搜寻。这是因为,通过以足够慢的第2驱动速度进行,能够进行更安全的全域搜寻。另外,这是因为,例如有时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过快而无法检测到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时,通过以足够慢的第2驱动速度进行全域搜寻,从而能够检测到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

另外,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时,也可以代替禁止进行对焦显示的处理、或者以足够慢的第2驱动速度进行全域搜寻的处理,或者与这些处理一起,进行将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和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都禁止的处理。特别是,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认为产生了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时,即使进行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和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无法得到良好的焦点检测结果的可能性也高,因此,此时,能够进行禁止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和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的处理。

另外,当一旦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时,认为是产生了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因此到电源被断开为止、或者镜头镜筒3被更换为止,不重置异常标志,优选的是一直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

例如,由于在设定了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时无法保证af的可靠性,因此为了避免无用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相机控制部21也可以与在步骤s208中能否检测到峰值无关地进行禁止聚焦透镜33的驱动的处理。此时,优选的是到电源被断开为止、或者镜头镜筒3被更换为止,禁止聚焦透镜33的驱动。

另外,例如,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时,相机控制部21也可以与能否在步骤s208中检测到峰值无关地,进行以足够慢的第2驱动速度进行全域搜寻的处理、禁止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和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使相机的电源断开的处理、产生了异常的要旨的警告显示等。

另外,例如,由于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时无法保证af的可靠性,因此即使在步骤s208中检测到峰值,相机控制部21也可以执行不进行步骤s209的对焦驱动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被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由此,即使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也能够适宜地进行图15所示的步骤s206的扫描驱动速度v的设定、图18所示的填隙判定处理以及图21所示的限速动作控制处理。

即,以往,如图14(b)所示,即使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的情况下,与可驱动范围rf3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也被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因此,根据比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大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扫描驱动速度v,其结果是,例如,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处,扫描驱动速度v变得比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的速度快,有时无法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另外,根据比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大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其结果是,例如,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处,像面移动量ig变得比光学系统的焦深小,有时无法适宜地进行填隙判定。而且,根据比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大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其结果是,有时与静音下限透镜移动速度对应的像面移动速度v0b变得比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快(例如,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在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0”时,像面移动速度v0b变得比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快)。此时,即使在焦点检测时的像面移动速度为应禁止限速动作的焦点检测用的像面移动速度v1a的情况下,限速动作有时也被允许,有时无法确保适当的焦点检测精度。

相对于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从镜头控制部36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根据比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大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计算扫描驱动速度v、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或者静音下限像面移动速度v0b_max。其结果是,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也能够适宜地进行图15所示的步骤s206的扫描驱动速度v的设定、图18所示的填隙判定处理以及图21所示的限速动作控制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5所示的异常判定处理中,在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时(步骤s601=否),判断为产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执行异常处理。由此,能够使用户知道产生异常,另外,能够通过异常产生时的相机1的动作,有效地防止对失焦图像等进行摄像的情况。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在聚焦透镜33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有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变得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即使在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不产生异常的情况下,有时也判断为产生异常。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通过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其结果是,能够适宜地进行异常判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在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相机控制部21在进行搜索驱动(搜索控制)之前使聚焦透镜33搜索驱动到可驱动范围的内侧。

另外,优选的是,可驱动范围根据聚焦极限开关38的状态而变化。优选的是,可驱动范围为在对比度af的搜索控制中使聚焦透镜33驱动的范围、以及在对比度af的搜索控制后的对焦驱动中使聚焦透镜33驱动的范围中的至少一方。另外,可驱动范围也可以是摄影者想要使聚焦透镜33对焦驱动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相机控制部21以对比度af进行聚集控制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相机控制部21也可以以相位差af进行聚焦控制。此时,相机控制部21也可以构成为,如果通过相位差检测方式检测到的离焦量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则根据离焦量驱动聚焦透镜33,如果离焦量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则不根据离焦量驱动聚焦透镜33。另外,相机控制部21也可以构成为,如果根据离焦量将聚焦透镜33驱动到的位置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则对取景器235、电子取景器26等进行对焦显示,如果根据离焦量将聚焦透镜33驱动到的位置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则不对取景器235、电子取景器26等进行对焦显示。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相机1中,除了如以下说明那样动作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具体地讲,第2实施方式的相机1,在图26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和图27所示的异常判定处理中,除了如以下说明那样动作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机1同样地动作。

图2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的流程图。以下,参照图26,对第2实施方式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进行说明。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也通过镜头控制部36在开始了热线通信之后以预定的间隔重复执行。

首先,在步骤s701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1同样,进行聚焦极限信息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的信息的获取。

并且,在步骤s702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进行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比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的判断。例如,在图14(b)所示的例子中,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k12”,与可驱动范围rf3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为“k14”。因此,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与可驱动范围rf3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在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上时进入到步骤s703,而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时进入到步骤s704。

在步骤s703中,由于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上,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3同样,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被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另一方面,在步骤s704中,由于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6同样,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处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被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另外,在步骤s705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进行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比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的判断。在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时进入到步骤s707,而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下时进入到步骤s706。

在步骤s706中,由于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下,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3同样,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被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另一方面,在步骤s707中,由于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8同样,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处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被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并且,在步骤s708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4同样,将包含在步骤s703或s704中决定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在步骤s706或s707中决定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处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聚焦极限信息、聚焦透镜位置以及变焦透镜位置的镜头信息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异常判定处理进行说明。图2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异常判定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在图27中,由于步骤s602~s605、s607与图25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例如在由摄影者进行了操作部28所具备的释放按钮的半按操作、或者af启动操作等时,图27所示的异常判定处理与图15所示的相机1的动作并行地进行。

首先,在步骤s801中,进行通过热线通信重复获取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或者是否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的判断。在检测到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或者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时,认为产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因此进入到步骤s605,设定异常标志=1,结束异常判定处理。另一方面,在没有检测到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或者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时,进入到步骤s602。

此处,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通过图26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发送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进行异常判定处理。例如,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图26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6”、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4”、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k19”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由此,相机控制部21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6”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4”大且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k19”小,进入到步骤s602。

另外,在图14(b)所示的例子中,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2”比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4”小。因此,在图26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中,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2”被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通过图26所示的镜头信息发送处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2”、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k19”被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由此,相机控制部21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2”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2”相等、且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k19”小,进入到步骤s602。

在步骤s602中,在进行了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的要旨的判定时,进入到步骤s806。在步骤s806中,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的结果是,进行作为通过热线通信得到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能够检测到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及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与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无关地,在无法检测到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及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时,认为产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因此进入到步骤s607,设定为异常标志=2,结束异常判定处理。在步骤s806中,在能够检测到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及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时,结束异常判定处理。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时,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而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在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时,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而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能够不判断聚焦透镜33是否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而将与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对应的适当的像面移动系数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其结果是,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也能够适宜地进行图15所示的步骤s206的扫描驱动速度v的设定、图18所示的填隙判定处理以及图21所示的限速动作控制处理。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时,判断为异常,从而能够适宜地判断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异常的产生。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镜头镜筒3中控制为,在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时,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因此在相机控制部21中,在判断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时,能够更适宜地判断产生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的异常。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相机1中,除了如以下说明那样动作以外,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具体地讲,第3实施方式的相机1,在图28所示的异常判定处理中,除了如以下说明那样动作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机1同样地动作。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的异常判定处理进行说明。

图2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异常判定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在图28中,由于步骤s602~s607与图25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例如在由摄影者进行了操作部28所具备的释放按钮的半按操作、或者af启动操作等时,图28所示的异常判定处理与图15所示的相机1的动作并行地进行。

在第3实施方式的异常判定处理中,在使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时(步骤s602=否),在没有变焦透镜的驱动动作时(步骤s603=否),进入到步骤s901。在步骤s901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对作为在此次处理中获取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此次获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_0、与作为在上次处理中获取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上次获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_1进行比较,进行它们是相同的值、还是不同的值的判断。

即,在步骤s901中,进行重复获取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是否变化的判断。在此次获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_0与上次获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_1为相同的值时、即判定为重复获取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没有变化时,判断为没有产生异常,结束该异常判定处理。另一方面,在此次获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_0与上次获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_1为不同的值时、即判定为重复获取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变化时,进入到步骤s902。

在步骤s902中,进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是否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的判断。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结束该异常判定处理。如图14(b)所示,这种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变化的原因在于,由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存在于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因此一边进行使聚焦透镜33驱动到可驱动范围rf3的内侧的返回驱动,一边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重复发送,不能认为产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种异常。另一方面,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判断为产生某种异常,进入到步骤s903,设定为异常标志=3。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被设定为“异常标志=3”时,与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同样,进行异常处理。例如,在设定了“异常标志=3”时,能够进行对焦显示的禁止、全域搜寻的执行、焦点检测的禁止、相机电源的断开以及产生了异常的要旨的警告显示等。

如上所述,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且虽然没有驱动变焦透镜32但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变化时,判断为有可能产生通信异常、电路异常、电源异常等,通过进行异常处理,能够有效地防止相机1的误动作和假对焦。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未驱动变焦透镜32但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变化的情况下,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也判断为这种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变化是由于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因此一边使聚焦透镜33进行返回驱动,一边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重复发送而引起的,并且不进行异常处理,从而能够适宜地进行异常处理。

另外,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变化时的异常判定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变化时的异常判定也能够同样进行。即,构成为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且虽然不驱动变焦透镜32但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变化时,能够进行异常处理。另外,即使在未驱动变焦透镜32但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变化的情况下,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也判断为这种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变化是由于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因此一边使聚焦透镜33进行返回驱动,一边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进行重复发送引起的,能够构成为不进行异常处理。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相机1中,除了如以下说明那样动作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聚焦极限模式被变更而聚焦透镜33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将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处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的结构。

相对于此,在第4实施方式的相机1中,例如如图14(b)所示,在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无限远侧限制模式”,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时,将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d1~d3)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11~k13)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k11)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即,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4(b)所示,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的区域“d2”时,将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d1~d3)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11~k13)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k11)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主体2。另外,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的区域“d3”的情况下,也将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d1~d3)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11~k13)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k11)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主体2。

并且同样,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极近侧限制模式”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2的外侧时,将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例如图7(b)所示的例子中为d6~d9)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16~k19)中的最大的像面移动系数(k19)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即,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图7(b)所示的例子中,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的区域“d6”时,将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d6~d9)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16~k19)中的最大的像面移动系数(k19)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主体2。另外,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区域“d7”时,也将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d6~d9)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16~k19)中的最大的像面移动系数(k19)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主体2。

如上所述,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将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的各区域对应的多个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或最大的像面移动系数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从镜头控制部36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由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即,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能够将预先确定的像面移动系数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因此,与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检测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位置对应的当前像面移动系数kcur并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镜头控制部36的电路设计。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内时,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被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主体2。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相机1中,除了如以下说明那样动作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第5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4(b)所示,在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无限远侧限制模式”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时,将对当前像面移动系数kcur乘以预定的常数k1(0<k1<1)而得到的值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关于上述常数k1,只要是比0大且比1小的数,则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k1成为“0.9”。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7(b)所示,在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极近侧限制模式”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2的外侧时,将对当前像面移动系数kcur乘以预定的常数k2(1<k2)而得到的值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关于上述常数k2,只要是比1大的数,则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成为“1.1”。

如上所述,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将对当前像面移动系数kcur乘以预定的常数k1(0<k1<1)、k2(1<k2)而得到的值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从镜头控制部36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由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如图14(b)所示,通过变更聚焦极限模式,即使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大,其结果是,在异常判定处理中,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而误判断为产生异常。同样,例如在图7(b)所示的例子中,即使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2的外侧时,也能够使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小,其结果是,在异常判定处理中,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而误判断为产生异常。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内时,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被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主体2。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相机1中,除了如以下说明那样动作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第6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4(b)所示,在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无限远侧限制模式”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时,将从当前像面移动系数kcur减去预定值k3(0<k3)而得到的值(kcur-k3)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关于上述常数k3,只要是比0大的数,则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k3成为“1”。

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7(b)所示,在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极近侧限制模式”而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2的外侧时,将在当前像面移动系数kcur上加上预定值k4(0<k4)而得到的值(kcur+k4)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关于上述常数k4,只要是比0大的数,则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成为“1”。

如上所述,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将从当前像面移动系数kcur减去预定值k3(0<k3)而得到的值、或者在当前像面移动系数kcur上加上k4(0<k4)而得到的值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从镜头控制部36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由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如图14(b)所示,通过变更聚焦极限模式,从而即使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大,其结果是,在异常判定处理中,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而误判断为产生异常的情况。同样,例如在图7(b)所示的例子中,即使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暂时成为可驱动范围rf2的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小,其结果是,在异常判定处理中,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而误判断为产生异常的情况。

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内时,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将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主体2。

《第7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相机1中,除了如以下说明那样动作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第7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4(b)所示,在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无限远侧限制模式”而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rf3的外侧时,到聚焦透镜33移动到可驱动范围rf3的内侧为止,镜头控制部36暂时停止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向相机控制部21的发送。并且,在聚焦透镜33移动到可驱动范围rf3的内侧时,镜头控制部36将可驱动范围rf3中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从镜头控制部36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并且同样,例如如图7(b)所示,在聚焦极限模式从“full模式”变更为“极近侧限制模式”而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rf2的外侧时,到聚焦透镜33移动到可驱动范围rf2的内侧为止,镜头控制部36暂时停止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向相机控制部21的发送。并且,在聚焦透镜33移动到可驱动范围rf2的内侧时,镜头控制部36将可驱动范围rf2中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从镜头控制部36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如上所述,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聚焦极限模式被变更而聚焦透镜33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到聚焦透镜33移动到所变更的可驱动范围的内侧为止,停止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向相机控制部21的发送。并且,在聚焦透镜33移动到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将与变更后的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由此,在第7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聚焦极限模式被变更而聚焦透镜33成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的情况下,到聚焦透镜33移动到可驱动范围的内侧为止,也不将与变更后的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变得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的情况、以及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变得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的情况。其结果是,在异常判定处理中,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或者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而误判断为产生异常的情况。

另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不是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要素旨在包含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所有的设计变更和均等物。另外,还能够适当组合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来使用。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时,将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将比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小的像面移动系数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例如,如图14(c)所示,在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k13”时,也可以构成为将比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3”小1级的“k12”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另外,如图14(c)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k13”时,将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区域内(从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到极近端软极限slnp为止的范围)得到的多个像面移动系数“k11”~“k19”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k11”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并且同样,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存在于可驱动范围的外侧,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与可驱动范围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时,将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比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大的像面移动系数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作为聚焦极限模式设定没有可驱动范围的限制的“full模式”、限制极近侧的可驱动范围的“极近侧限制模式”以及限制无限远侧的可驱动范围的“无限远侧限制模式”这三个模式的结构,但是聚焦极限模式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将从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到极近侧软极限slns的透镜位置为止的范围设定为可驱动范围rf4的模式。此时,在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时,也能够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镜头镜筒3,在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比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时,能够将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来发送到镜头镜筒3。例如,在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位于区域“d2”、可驱动范围rf4的最靠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位于区域“d4”、最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位于区域“d5”时,镜头控制部36将透镜位置的区域d2~d5的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大的可驱动范围rf4的最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的像面移动系数“k15”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将透镜位置的区域d2~d5的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小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k12”决定为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在图12的步骤s105中,判断是否通过镜头控制部36将“无限远侧限制模式”设定为聚焦极限模式。例如,也可以将图12的步骤s105替换为“通过镜头控制部36判断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比可驱动范围更靠极近侧,还是比可驱动范围更靠无限远侧的步骤s115”(未图示)。此时,在图12的步骤s102中,在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为可驱动范围的外侧时,进入到步骤s115。在步骤s115中,通过镜头控制部36来确认聚焦极限模式。在“full模式”的情况下,作为聚焦极限模式的信息,读取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和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判断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是否比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更位于无限远侧(是否比可驱动范围更靠无限远侧)、以及是否比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更位于极近侧(是否比可驱动范围更靠极近侧)。在判断为位于无限远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6,在判断为位于极近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8。

同样,在“极近侧限制模式”的情况下,判断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是否比无限远端软极限slip的透镜位置更位于无限远侧、以及是否比极近侧软极限slns的透镜位置更位于极近侧。在判断为位于无限远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6,在判断为位于极近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8。同样,在“无限远侧限制模式”的情况下,判断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是否比无限远侧软极限slis的透镜位置更位于无限远侧、以及是否比极近端软极限slnp的透镜位置更位于极近侧。在判断为位于无限远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6,在判断为位于极近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15中,虽然使用在判断为位于无限远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6,在判断为位于极近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步骤s115中,也可以代替在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比可驱动范围更靠无限远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6,而进行将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到可驱动范围的极近侧的透镜位置为止的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最大的像面移动系数决定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步骤116(未图示)。另外,在步骤s115中,也可以代替在判断为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比可驱动范围更位于极近侧时进入到图12的步骤s108,而进行将从聚焦透镜33的当前透镜位置到可驱动范围的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为止的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最大的像面移动系数决定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步骤118(未图示)。优选的是,在步骤116、118之后进入到图12的步骤104。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使用最靠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处的像面移动系数为最小值、最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处的像面移动系数为最大值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最靠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处的像面移动系数为最大值,最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处的像面移动系数为最小值,也可以是无限远侧的透镜位置和最靠极近侧的透镜位置以外的位置处存在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等中,虽然对相机主体2从镜头镜筒3接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及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相机主体2从镜头镜筒3接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以及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中的至少一方。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等中,虽然对相机主体2从镜头镜筒3接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及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相机主体2从镜头镜筒3接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近似值以及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近似值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近似值中的至少一方。

另外,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等中,虽然对相机主体2从镜头镜筒3接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及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相机主体2从镜头镜筒3接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以及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以下的像面移动系数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以上的像面移动系数中的至少一方。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在聚焦透镜33位于可驱动范围的内侧时,将与可驱动范围内的区域对应的多个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主体2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比与可驱动范围内的区域对应的多个像面移动系数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更小的像面移动系数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主体2。例如,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将与可驱动范围rf3的各区域d4~d9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14~k19中的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k14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主体2,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比像面移动系数k14更小的像面移动系数k13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发送到相机主体2。此时,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为像面移动系数k14的情况相比,相机控制21将扫描速度v设定为更慢的速度,以使在像面移动系数k成为像面移动系数k13的透镜位置处也能够适宜地检测对焦位置。因此,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为像面移动系数k14的情况相比,焦点评价值的计算间隔变短,能够相应量地提高焦点评价值的计算精度。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对应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比与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对应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更位于极近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对应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也可以比与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对应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更位于无限远侧。另外,例如,可以是聚焦透镜33的位置越靠近极近侧,像面移动系数变得越小,也可以是聚焦透镜33的位置越靠近极近侧,像面移动系数变得越大,也可以是在最靠极近侧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和最靠无限远侧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以外的位置处存在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小值或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值。

例如,也可以使与记载于图29的极近对焦位置480、极近软极限位置460、极近方向的机械性的端点440的位置、从极近对焦位置480到极近方向的机械性的端点440的位置之间的位置以及比极近方向的机械性的端点440的位置更靠极近侧的位置的至少一个对应的位置的像面移动系数成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或者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同样,例如,也可以使与无限对焦位置470、无限软极限位置450、无限方向的机械性的端点430的位置、从无限对焦位置470到无限方向的机械性的端点430的位置之间的位置以及比无限方向的机械性的端点430的位置更靠无限侧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位置的像面移动系数成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或者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另外,在光学性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值例如为102.345这样位数大的数字时,也可以将作为102.345的近似值的100或105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进行存储。这是因为,当在镜头存储器37中存储100或105时,与在镜头存储器37中存储102.345时相比位数小,因此能够节省存储器的存储容量,并且在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后述的第2系数k2(kmin)时能够抑制发送数据的容量。

同样,在光学性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值为例如1534.567这样位数大的数字时,也可以将作为1534.567的近似值且位数更小的1500或1535作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来进行存储。

同样,在光学性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值为例如533.246这样的位数大的数字时,将作为533.246的近似值且位数小的530或533作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来进行存储。

另外,也可以使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以及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值成为光学性的像面移动系数的值,也可以考虑镜头镜筒的种类、聚焦透镜33的驱动机构以及聚焦透镜33的检测机构等而设定为比光学性的像面移动系数的值大的值或小的值。

标号说明

1…数码相机

2…相机主体

21…相机控制部

22…摄像元件

29…相机收发部

291…相机侧第1通信部

292…相机侧第2通信部

3…镜头镜筒

32…变焦透镜

321…变焦透镜驱动电机

33…聚焦透镜

331…聚焦透镜驱动电机

36…镜头控制部

37…镜头存储器

39…镜头收发部

381…镜头侧第1通信部

382…镜头侧第2通信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