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7726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投影仪,尤其涉及一种图像形成面板移位而固定的固定移位式投影仪。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投影仪:将通过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 或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等光调制装置(是形成图像的装置,以下称为“图像形成面板”)被赋予图像的光朝向投影面(例如屏幕)进行投影,从而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投影仪中,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照明光)通过图像形成面板被赋予对应于图像信号(图像信息)的图像,并作为图像光从投影镜头射出,从而图像被投影在屏幕上。只要投影镜头的光轴与屏幕垂直,则显示于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原原本本地被放大而投影在屏幕上,而通常,屏幕大多配置在投影仪的上方。

如此,当屏幕相对于投影仪的投影镜头的光轴移位而配置时,通过使图像形成面板移位而配置在屏幕相对于投影镜头的光轴移位的方向的相反方向,能够将显示于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原原本本地放大而投影在屏幕上 (固定移位式投影仪)。

作为现有投影仪,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通过对在光的行进方向上具备多个的透镜组进行加热控制,来消除投影光学装置随着投影镜头的温度上升而产生的焦点位置的变动。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通过对具备透镜的镜筒内部进行冷却而冷却像差校正透镜,从而抑制因温度上升引起的投影镜头的像差的变化,并防止投影图像的质量劣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93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435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若使图像形成面板向一定方向移位而投影到屏幕上,则光从投影镜头的光轴的中心向使图像形成面板移位的方向偏离而透射。其结果,在投影镜头内的光已透射的位置产生温度上升,因此在投影镜头内,图像形成面板被移位的一侧(以下称为投影镜头的下侧)与其相反侧(以下称为投影镜头的上侧)之间产生温度差。若在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差,则会使保持透镜的部件变形,从而投影镜头(包括构成投影镜头的多个透镜中的一部分透镜)产生倾斜或位移。若投影镜头倾斜,则投影镜头的光学性能从设计值发生变动,使投影到屏幕上的图像的质量下降。

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为了使投影图像的质量稳定而通过加热机构或冷却机构对镜头镜筒内的温度进行调节的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2中并未对投影镜头的面方向(与光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温度差进行研究,存在无法防止因面方向的温度差引起的投影镜头的倾斜、位移,而无法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的问题。尤其,专利文献1、2中,并未在构成投影镜头的多片透镜组中着重于个别透镜而进行有关面方向的温度差的研究。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具有降低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的结构,防止投影镜头的倾斜、位移,能够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的投影仪。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具备:图像形成面板,形成有图像;以及投影镜头,将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投影到投影面上,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相对于投影镜头的光轴移位而固定,已投影的所述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的中央位置向与所述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移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离,所述投影仪中,投影镜头的镜头镜筒在镜头镜筒部分形成有散热结构,所述镜头镜筒部分比确定投影镜头的F值的光阑位置更靠图像形成面板侧,且在图像形成面板移位的方向。

如同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若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相对于投影镜头的光轴向与投影面(例如屏幕)的中央位置的偏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位,则在构成投影镜头的多片各透镜的透镜部分中光线所通过的光路偏聚在各透镜的面方向(与光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

例如,当将投影仪放置于水平面上并将图像投影于垂直的投影面上时,通过图像形成面板被赋予图像的光入射于投影镜头的下侧部分,以光阑位置为边界而透射投影镜头的上侧部分并且形成光线扩散的光路,从而放大投影在投影面上。而且,由于该光路的偏聚,光透射的透镜部分的温度上升,从而在构成投影镜头的各透镜的面方向(例如透镜的上侧与下侧之间) 上产生温度差。起因于该温度差而产生投影镜头的倾斜或位移,从而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尤其,比光阑位置更靠图像形成面板侧的透镜与位于比形成光线扩散的光路的光阑更靠屏幕侧的透镜相比,透镜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投影镜头的镜头镜筒在比确定投影镜头的F值的光阑位置更靠图像形成面板侧且在图像形成面板移位的方向的镜头镜筒部分形成有散热结构。由此,即便是固定移位式投影仪,也很难在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差,因此能够防止投影镜头的倾斜或位移,从而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优选散热结构为形成于镜头镜筒的开口部。温度上升的透镜部分的热经由开口部散热到镜头镜筒的外部,从而温度上升的透镜部分被冷却,因此很难在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差。

该情况下,进一步优选开口部具有能够调整开口面积的开口面积调整机构。由此,能够根据使用投影仪的房间等的温度环境来调整散热结构的散热能力,因此能够以良好的精度控制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优选散热结构为形成于镜头镜筒的表面积扩大部。

这是散热结构的另一方式,作为表面积扩大部,例如能够由至少1片翅片构成。由此,温度上升的透镜部分的热经由表面积扩大部散热到镜头镜筒的外部,从而温度上升的透镜部分被冷却,因此很难在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优选散热结构为设置于镜头镜筒的散热件。

这是散热结构的另一方式,温度上升的透镜部分的热经由散热件散热到镜头镜筒的外部,因此很难在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差。作为散热件,例如能够使用散热橡胶、散热涂料、散热陶瓷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优选散热结构为散热器结构。散热器结构为使用了铝或铜等热导率高的金属的散热器。温度上升的透镜部分的热经由散热器结构散热到镜头镜筒的外部,因此很难在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优选在对应于如下透镜位置的镜头镜筒部分形成散热结构,所述透镜是构成投影镜头的多片透镜中,比确定F值的光阑位置更靠图像形成面板侧的透镜,且是对性能下降影响最大的透镜,所述性能下降是由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移位的方向与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移位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的温度差引起的。

只要在对由温度差引起的性能下降影响最大的透镜位置形成散热结构,则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另外,“对性能下降影响最大的透镜”是指,在多个透镜中,由于透镜的倾斜或位移,投影镜头的光学特性从设计值变动最大的透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优选作为比确定F值的光阑位置更靠图像形成面板侧的透镜之间的间隔件而使用金属环,并且在对应于金属环附近的镜头镜筒部分形成散热结构。

金属环的热导率高,因此通过在对应于金属环附近的镜头镜筒部分形成散热结构,散热效率变得良好。该情况下,优选金属环与基于表面积扩大的散热结构(表面积扩大部)进行表面接触,以便由散热结构释放金属环的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优选图像形成面板移位的移位量S为0.4≤S ≤0.7。

图像形成面板的移位量S自上述范围的下限值0.4附近起,因镜头镜筒的垂直方向即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的影响引起的投影镜头的倾斜、位移变得显著。另一方面,当超过上述范围的上限值0.7时,由于图像形成面板的移位量S变得过大,透镜系统变大,从而导致制造适应性下降。因此,通过将移位图像形成面板的移位量S设为上述范围,能够减轻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的影响,并且能够提供制造适应性优异的高性能投影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优选在与图像形成面板移位的方向相反方向的镜头镜筒部分形成相反侧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形成为散热效率比相反侧散热结构高的结构。

由此,不仅能够降低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还能够抑制透镜整体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投影仪,由于具有降低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投影镜头的倾斜、位移,从而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2是光源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镜头的结构和光的光路的侧剖视图。

图4是说明图像形成面板的移位量的说明图。

图5A~图5B是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于镜头镜筒的散热结构的开口部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开口部的大小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开口部的开口面积调整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8A~图8B是说明作为形成于镜头镜筒的散热结构的表面积扩大部的说明图。

图9A~图9B是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于镜头镜筒的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的开口部的说明图。

图10A~图10B是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于镜头镜筒的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的表面积扩大部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于镜头镜筒的散热结构的开口部和作为相反侧散热结构的表面积扩大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投影仪进行说明。另外,本说明书中,“~”被使用为如下含义:将记载于其前后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而包含在内。

[本实用新型的投影仪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投影仪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概要图。另外,作为投影面,有屏幕、墙面、天花板表面等,本实施方式中,以屏幕的情况进行以下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中,在大致呈长方体的壳体11中容纳光源装置13、图像形成面板14、投影镜头15以及控制装置17。壳体11的上表面设有变焦转盘21、光量调节转盘22、聚焦转盘23、上下针调节转盘(畸变校正部件)24、左右针调节转盘(畸变校正部件)25以及画面修正转盘(画面形状修正部件)26。从光源装置13射出的光在图像形成面板14的图像形成面18被赋予图像而从投影镜头15射出,从而投影在屏幕(图1中未图示,图3中以符号20表示)上。

如图2所示,光源装置13具有分别射出RGB3色光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51。R(红色)LED51射出的光被分色镜52 反射,G(绿色)LED51射出的光被分色镜53反射并透射分色镜52。B(蓝色)LED51射出的光透射分色镜52、53,从而RGB3色光被射出于同一光轴上。

控制装置17在图像形成面18上依次显示RGB3色图像,并与3色图像匹配而从3色LED51分别对光进行调谐而射出。并且,接收变焦转盘21 的操作信号而对投影在屏幕20上的图像的大小进行调节,或者接收光量调节转盘22的操作信号而对投影在屏幕20上的图像的亮度进行调节。而且,随着聚焦转盘23的操作而使投影镜头15的焦点调节机构(未图示)工作,以调整已投影在屏幕20上的图像的中央部的焦点。关于后述加热装置的驱动和控制,也通过控制装置17来进行控制。

作为图像形成面板14,能够使用透射型液晶面板、数字微镜器件。并且,光源装置13并不限于依次发出RGB3色光的LED光源装置,也可以是使用了发出白光的氙气灯或卤素灯的光源装置,该情况下,作为图像形成面板14,能够使用透射型彩色液晶面板。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移位式投影镜头中的透镜结构的一例和透射投影镜头的光的光路的侧剖视图。并且,图4是说明图像形成面板14 的移位量的说明图。

如图3所示,图像的形成位置为屏幕20的位置,相对于投影镜头15 的光轴L投影在图3的上侧。图像形成面板14的中心相对于投影镜头15 的光轴L,向与屏幕20的投影面的中央位置偏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位而固定,即相对于投影镜头15的光轴向下侧移位而固定。

如图4所示,作为图像形成面板14的移位量(移位率)S,当设为Y:从投影镜头15的光轴L至图像形成面板中心的移位量(距离)、H:图像形成面板14的移位方向的长度时,通过S=Y/H来定义。即,当S=0.5时,如图4所示,为图像形成面板14的端面与投影镜头15的光轴L一致的情况。并且,当S>0.5(S大于0.5)时,图像形成面板14的端部与投影镜头15的光轴L向分开的方向移位。当S=0时,成为图像形成面板14的中心与投影镜头15的光轴L一致的近似于现有远距离投影类型的布局(配置)。作为移位图像形成面板14的移位量S,优选设为0.4以上且0.7以下 (0.4≤S≤0.7),更优选为0.45以上且0.6以下。

图像形成面板14的移位量S自上述范围的下限值0.4附近起,因镜头镜筒31的垂直方向即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的影响引起的投影镜头15的倾斜、位移变得显著。另一方面,当超过上述范围的上限值0.7 时,由于图像形成面板14的移位量S变得过大,透镜系统变大,从而导致制造适应性下降。因此,通过将移位图像形成面板14的移位量S设为上述范围,能够减轻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的影响,并且能够提供制造适应性优异的高性能投影仪10。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投影镜头15由5片透镜构成,从图像形成面板14侧依次排列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第1透镜L1、由屏幕20侧具有凹面的凹凸面组成的第2透镜L2、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第3透镜L3、由屏幕20侧具有凸面的平凸面组成的第4透镜L4以及屏幕20侧具有凸的非球面的第5透镜L5而构成。

在第1透镜L1与第2透镜L2之间设有作为间隔件的金属环36。

并且,第4透镜L4的入射面侧设有确定F值的圆形孔径光阑A,孔径光阑A的位置成为光阑位置32。另外,本例子的孔径光阑A为固定光阑,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第4透镜L4与第5透镜L5之间设置确定F值的可变光阑装置。作为可变光阑装置,能够使用公知的光阑装置,例如,如同日本特开2011-227472号公报的<0018>段、图3、图4中的记载,在镜架与孔座之间使多片光阑叶片与卡箍(可动部)重叠而保持。各光阑叶片摆动自如地定位于孔座,并使卡箍摆动,使光阑叶片摆动而扩大或缩小光阑口径,从而能够调整F值。

如图3所示,入射于投影镜头15内的光主要通过投影镜头15的光轴的下侧。然后,在光阑位置32,光的透射路径反转而主要透射投影镜头15 的上侧并且光线扩散,从而放大投影在屏幕20上。图3中,用实线表示透射了图像形成面板14的各个位置的光在投影镜头15内的透射路径,用单点划线表示该光的中心。

图像形成面板14被配置成向下侧移位,由此,直至投影镜头15内的光阑位置32,相对于投影镜头15内的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即投影镜头15的光轴,光主要透射下侧。因此,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的投影镜头15因光的透射而被加热,在投影镜头15内,在与光的透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差。

若由于光的透射而投影镜头15内的透镜被加热,则保持透镜的部件有时会因温度的影响而变形。并且,由于在光的透射量较少的区域,透镜的温度上升较小。由此,在与投影镜头15的光的透射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差。若该温度差较大,则在透镜的面方向的局部产生因加热而引起的变形,透镜倾斜,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下降。通过透镜的倾斜,透镜的旋转对称性被破坏,因此,除了所形成的图像整体的解像力下降以外,还会因产生像面弯曲而在对角方向上产生焦点位置偏离等,以致投影图像整体的性能下降。尤其,比光阑位置32更靠图像形成面板14侧的透镜L1~L4与形成光线扩散的光路的比光阑位置32更靠屏幕20侧的透镜L5相比,透镜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变大。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投影仪10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比确定投影镜头 15的F值的光阑位置32更靠图像形成面板14侧且在图像形成面板移位的方向的镜头镜筒31部分形成有散热结构。由此,能够减小光的透射量较多且温度上升较大的透镜部分与光的透射量较少且温度上升较小的透镜部分的温度差,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投影镜头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

因此,能够防止投影镜头15的倾斜、位移,从而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作为散热结构,只要是形成于镜头镜筒31且能够对透镜的热(温热) 或透镜支撑部件的热(温热)进行散热的结构,则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优选采用形成于镜头镜筒的开口部、形成于镜头镜筒的表面积扩大部、形成于镜头镜筒的散热件以及设置于镜头镜筒的散热器结构。

图5A~图5B是作为散热结构而使用了形成于镜头镜筒31的开口部 34的情况,图5A是投影镜头15的镜头镜筒31整体的外观图,图5B是表示开口部34与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如图5B所示,作为透镜L1、L2之间的间隔件而设置金属环36,在金属环36附近且在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的镜头镜筒31部分形成有开口部34。

由此,光的透射量较多且温度上升较大的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的热容易经由开口部34被散热,光的透射量较少且温度上升较小的透镜L1、 L2的上侧部分的热很难被散热。其结果,进一步降低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与上侧部分之间的温度差,因此能够防止投影镜头15的倾斜、位移,从而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作为金属环36,优选使用热导率高,且成本上也比较低廉的铝制或铜制金属环。

图6是沿图5B的a-a线的镜头镜筒31的剖视图,是以开口部34的例子说明散热结构的形成范围的图。

如图6所示,当开口部34的形成范围以图像形成面板14的移位方向为基准线M时,能够以光轴L的中心角表示。即,开口部34的形成范围为从基准线M形成±100度的中心角θ(θ1+θ2)的范围,优选为形成±90 度的中心角θ的范围,更优选为形成±45度的中心角θ的范围。

若将开口部34的形成范围设为大于从基准线M形成±100度的中心角的范围,则镜头镜筒31的强度可能会减弱,并且温度上升的透镜的下侧部分无法被局部性地散热,很难降低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

另外,图6中以开口部34的例子说明了开口部34的形成范围,而以下说明的表面积扩大部、散热件以及散热器结构的散热结构的情况也相同。

并且,优选开口部34具有调整开口面积的开口面积调整机构38。

图7是表示开口面积调整机构38的一例,在形成有开口部34的镜头镜筒31部分的外侧转动自如地嵌合圆弧状的外筒38A。而且,通过使外筒 38A相对于镜头镜筒31周向转动,能够调整开口部34的开口面积。

如此,通过在开口部34设置开口面积调整机构38,能够根据使用投影仪10的房间等的温度来调整开口部34的开口面积。由此,能够根据使用投影仪10的房间等的温度环境来调整开口部34的散热能力,因此,能够进一步以良好的精度控制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

图8A~图8B是作为散热结构而使用了形成于镜头镜筒31的表面积扩大部40的情况,图8A是投影镜头15的镜头镜筒31整体的外观图,图8B 是表示表面积扩大部40与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作为表面积扩大部40,以多片翅片F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翅片F,也可以形成多个突起或多个凹坑等。并且,翅片F只要是能够对透镜的热或透镜支撑部件的热进行散热的结构,则可以是任何数目,也可以是1片。

如图8B所示,作为透镜L1、L2之间的间隔件而设置金属环36,在金属环36的附近且在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的镜头镜筒31部分形成有多片翅片F。

由此,光的透射量较多且温度上升较大的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的热容易经由翅片F被散热,光的透射量较少且温度上升较小的透镜L1、L2的上侧部分的热很难被散热。其结果,进一步降低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与上侧部分之间的温度差,因此能够防止投影镜头15的倾斜、位移,从而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表面积扩大部40的散热能力与表面积的大小成比例,因此,优选通过初步试验等而预先求出翅片F的数目与散热能力之间的关系。

另外,虽未图示,但作为散热结构,也能够采用设置于镜头镜筒31的散热件。作为散热件,例如能够使用散热橡胶、散热涂料、散热陶瓷等。

例如,通过由散热橡胶或散热陶瓷形成图8A~图8B的散热结构的部分或涂布散热涂料,能够形成基于散热件的散热结构。该情况下,进一步优选组合表面积扩大部40(例如翅片F)与散热件。

并且,虽未图示,但作为散热结构,也能够采用设置于镜头镜筒31的散热器结构。散热器结构为使用了铝或铜等热导率高的金属的散热器,能够经由散热器结构向镜头镜筒的外部散去温度上升的透镜部分的热。因此,很难在投影镜头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差。

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散热结构的镜头镜筒31的位置,以与金属环36附近对应的镜头镜筒31部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比确定投影镜头15的F值的光阑位置32更靠图像形成面板14侧且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的镜头镜筒部分。例如,只要在对由透镜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性能下降影响最大的透镜位置形成散热结构,则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投影仪的第2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投影仪10的第2实施方式除了以第1实施方式说明的散热结构以外,构成为在与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相反方向的镜头镜筒 31部分形成相反侧散热结构,且散热结构成为散热效率比相反侧散热结构高的结构。投影仪10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其他结构的说明进行省略。

图9A~图9B是作为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而使用了形成于镜头镜筒的开口部的情况,图9A是投影镜头的镜头镜筒整体的外观图,图9B 是表示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与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如图9B所示,作为透镜L1、L2之间的间隔件而设置金属环36,在金属环36附近且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的镜头镜筒31部分形成第1开口部34A(散热结构),并在与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相反方向的镜头镜筒31部分形成第2开口部34B(相反侧散热结构)。

即,在与金属环36附近对应的镜头镜筒31部分,临近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而形成有第1开口部34A,临近上侧部分而形成有第2开口部34B。并且,构成为第1开口部34A的开口面积大于第2开口部34B的开口面积,第1开口部34A(散热结构)成为散热效率比第2开口部34B(相反侧散热结构)高的结构。

由此,光的透射量较多且温度上升较大的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的热经由第1开口部34A以较大的散热量被散热,光的透射量较少且温度上升较小的透镜L1、L2的上侧部分的热经由第2开口部34B以较小的散热量被散热。

其结果,进一步降低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与上侧部分之间的温度差,因此能够防止投影镜头15的倾斜、位移,从而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并且,通过设置第1开口部34A和第2开口部34B,能够抑制透镜L1、L2整体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图10A~图10B是作为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而使用了形成于镜头镜筒的表面积扩大部的情况,图10A是投影镜头15的镜头镜筒31整体的外观图,图10B是表示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与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另外,作为表面积扩大部,以翅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上述突起或凹坑。

如图10B所示,作为透镜L1、L2之间的间隔件而设置金属环36,在金属环36附近且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的镜头镜筒31部分形成第1表面积扩大部40A(散热结构),并在与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相反方向的镜头镜筒31部分形成第2表面积扩大部40B(相反侧散热结构)。

即,在与金属环36附近对应的镜头镜筒31部分,对应于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而形成有第1表面积扩大部40A,对应于上侧部分而形成有第2 表面积扩大部40B。并且,构成为第1表面积扩大部40A的表面积大于第 2表面积扩大部40B的表面积,第1表面积扩大部40A(散热结构)成为散热效率比第2表面积扩大部40B(相反侧散热结构)高的结构。

由此,光的透射量较多且温度上升较大的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的热经由第1表面积扩大部40A以较大的散热量被散热,光的透射量较少且温度上升较小的透镜L1、L2的上侧部分的热经由第2表面积扩大部40B以较小的散热量被散热。

其结果,进一步降低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与上侧部分之间的温度差,因此能够防止投影镜头15的倾斜、位移,从而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并且,通过设置第1表面积扩大部40A和第2表面积扩大部40B,能够抑制透镜L1、L2整体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是作为散热结构而使用了形成于镜头镜筒31的开口部34,且作为相反侧散热结构而使用了形成于镜头镜筒31 的表面积扩大部40的情况。图11是投影镜头15的镜头镜筒31整体的外观图。另外,图11中,并未使用表示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与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但与图9A~图9B和图10A~图10B相同地,在作为透镜L1、L2之间的间隔件而设置的金属环36附近形成有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

即,在与金属环36附近对应的镜头镜筒31部分,临近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而形成有开口部34,对应于上侧部分而形成有表面积扩大部40。并且,形成为开口部34(散热结构)比表面积扩大部40(相反侧散热结构) 的散热能力提高。

由此,光的透射量较多且温度上升较大的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的热经由开口部34以较大的散热量被散热,光的透射量较少且温度上升较小的透镜L1、L2的上侧部分的热经由表面积扩大部40以较小的散热量被散热。

其结果,进一步降低透镜L1、L2的下侧部分与上侧部分之间的温度差,因此能够防止投影镜头15的倾斜、位移,从而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并且,通过设置开口部34和表面积扩大部40,能够抑制透镜L1、L2整体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图9A~图11中,作为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的组合,以开口面积不同的开口部彼此的组合、表面积不同的表面积扩大部彼此的组合以及开口部与表面积扩大部的组合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组合开口部、表面积扩大部、散热件以及散热器结构。

另外,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的镜头镜筒31的位置,以与金属环36附近对应的镜头镜筒31部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比确定投影镜头15的F值的光阑位置32更靠图像形成面板14侧且在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的镜头镜筒31部分形成散热结构,并在图像形成面板14移位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的镜头镜筒31 部分形成相反侧散热结构即可。例如,只要在对由透镜的上侧与下侧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性能下降影响最大的透镜位置形成散热结构和相反侧散热结构,则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投影图像的质量下降。

符号说明

10-投影仪,11-壳体,13-光源装置,14-图像形成面板,15-投影镜头, 17-控制装置,18-图像形成面,20-屏幕,21-变焦转盘,22-光量调节转盘, 23-聚焦转盘,24-上下针调节转盘(畸变校正部件),25-左右针调节转盘(畸变校正部件),26-画面修正转盘(画面形状修正部件),31-镜头镜筒,32- 光阑位置,34-开口部,34A-第1开口部,34B-第2开口部,36-金属环,38- 开口面积调整机构,40-表面积扩大部,40A-第1表面积扩大部,40B-第2 表面积扩大部,A-孔径光阑,L-光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