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971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转印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披露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将在感光体上显影的金色色调剂图像和除了金色色调剂图像之外的其它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层压在图像载体上,然后将层叠的图像定影以形成图像,并且金色色调剂图像层叠在图像载体上且在其它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之上。

[专利文献1]JP-A-2006-317632

此处,例如,当诸如设有二次转印辊的单元等被支撑体处于非负荷状态时,被支撑体易于移动,并且因此,被支撑体的齿轮与诸如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等支撑件的齿轮之间的啮合状态可能变得较弱。当被支撑体的齿轮与支撑件的齿轮之间的啮合状态变得较弱时,设在被支撑体中的二次转印辊可能发生振动。

当二次转印辊在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振动时,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由包含具有扁平形状的颜料(下文称为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形成的情况下,扁平颜料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姿势)随振动周期而变化。扁平颜料的姿势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的扁平颜料的姿势的周期性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被支撑体处于非负荷状态的情况相比,抑制包括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的扁平颜料的姿势的周期性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印机构,包括:

旋转体,其构成转印部,所述转印部将包含扁平颜料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第二齿轮,其与设在支撑件中的第一齿轮啮合;

被支撑体,其设有所述旋转体和所述第二齿轮且经由所述旋转体的轴部而由所述支撑件支撑,并且允许围绕所述轴部沿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的啮合变弱的方向移动;以及

部件,其沿所述啮合变强的方向推压或拉动所述被支撑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转印机构,

其中,所述被支撑体可拆除地设在所述支撑件上,并且

所述部件因所述被支撑体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而处于推压或拉动所述被支撑体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转印机构,

其中,所述旋转体布置在所述被支撑体的上部中,并且

所述部件推压或拉动所述被支撑体的下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形成部,其形成包含扁平颜料的图像;以及

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转印机构,其转印由所述形成部形成的所述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构造,与被支撑体处于非负荷状态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包括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的扁平颜料的姿势的周期性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构造,执行将被支撑体安装在支撑件上的操作,从而能够将部件设置为推压或拉动被支撑体,而无需执行安装该部件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构造,与部件在被支撑体的上方推压或拉动被支撑体的情况相比,部件推压或拉动被支撑体的力可以较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构造,与被支撑体处于非负荷状态的 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包括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的扁平颜料的姿势的周期性变化而导致的缺陷图像的出现。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A和图3B分别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扁平颜料的平面图和侧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二次转印机构的构造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二次转印机构的构造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二次转印机构的构造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张紧机构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张紧机构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竖立在转印带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的扁平颜料的取向不均一(金属光泽感的不均一)的视图;

图11A是沿着图10中的箭头A截取的剖视图,而图11B是沿着图10中的箭头B截取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推压机构的构造的示意图;以及

图13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推压机构的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实例进行说明。同时,图1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竖直方向,箭头W表示水平方向和装置宽度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0

图1是示出当从前侧观看图像形成装置10时的构造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形成部12(形成部的实例),其通过电子照相法将图像形成在诸如纸张等记录介质P上;传送装置50,其传送记录介质P;以及控制部28,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操作。下面,将对传送装置50和图像形成部12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

传送装置50

如图1所示,传送装置50包括:收容器51,其容纳记录介质P;以及多个传送辊52,其将记录介质P从收容器51传送到稍后说明的二次转印位置NT。此外,传送装置50包括:多个传送带58,其将记录介质P从二次转印位置NT传送到稍后描述的定影装置18;以及传送带54,其将记录介质P从定影装置18朝向记录介质P的排出部(未示出)传送。

图像形成部12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12包括: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其形成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30,其将由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以及定影装置18,其对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下面,将对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和转印装置30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

设有多个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以便形成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总共设置了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和银色(V)这五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相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按照银色(V)、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的顺序从稍后说明的转印带31的传送方向的 上游侧朝向其下游侧布置。

图1所示的符号(V)、(Y)、(M)、(C)和(K)表示与上述相应颜色对应的组件。同时,在说明书的描述中,(V)、(Y)、(M)、(C)和(K)可描述为V、Y、M、C和K,无需带括号。在下文中,除了银色(V)之外,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统称为“彩色”。

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

除了所使用的色调剂之外,相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基本上按相同的方式构造。具体地,如图2所示,相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均包括:感光鼓21,其在图2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及充电器22,其对感光鼓21进行充电。此外,相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均包括:曝光装置23,其通过对被充电器22充电的感光鼓21进行曝光来在感光鼓21上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24,其通过对被曝光装置23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来形成色调剂图像。

具体地,曝光装置36用依照控制部28所获取的图像数据而调制的曝光光线照射感光鼓21,从而在感光鼓21上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24进行显影,从而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色调剂图像。由控制部28获取的图像数据包括例如由外部装置(未示出)生成且从外部装置获取的图像数据。

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使用银色色调剂112(参见图9)形成色调剂图像。同时,在下文中,为了方便描述,由银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称为“银色图像”。

如图9所示,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所使用的银色色调剂112被构造为包含粘合剂树脂111和作为扁平颜料的颜料110。颜料110由诸如铝等金属形成。当颜料110放置在平面上且从侧部观看时,颜料110具有如下形状:如图3B所示,沿图中左右方向的尺寸比沿图中上下方向的尺寸大。在颜料110中,沿左右方向的尺寸与沿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尺寸比稍后描述的彩色色调剂的颜料中的尺寸比大。另外,银色色调剂具有比稍后描述的彩色色调剂的粒径大的粒径。具体地,彩色色 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设定成例如大约4μm至6μm,而银色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设定成例如大约10μm。

另外,当从图中上方观看图3B所示的颜料110时,如图3A所示,颜料110具有相对于从侧部看到的形状已被扩大的形状。在颜料110放置在平面上的状态下(参见图3B),颜料110具有一对面朝上和面朝下的反射表面110A。这样,颜料110具有扁平形状。

另一方面,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下文称为20Y至20K)利用彩色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彩色色调剂不包含扁平颜料,并且构造为包含粘合剂树脂和除扁平颜料外的颜料(例如,有机颜料或无机颜料)。与颜料110相比,彩色色调剂所包含的颜料具有接近球形形状的形状。同时,在下文中,为描述方便,由彩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称为“彩色图像”。

转印装置30

如图1所示,转印装置30将相应颜色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31(中间转印体)从而叠加在转印带31上,并且在二次转印位置NT将叠加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具体地,转印装置30包括转印带31(中间转印体)、一次转印辊33以及包括二次转印辊34(旋转体的实例)的二次转印机构39(转印机构的实例)。下文中,将对转印带31、一次转印辊33和二次转印机构39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

转印带31

如图1所示,转印带31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具有通过绕多个辊32卷绕而确定的姿势。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转印带31具有以下姿势:当在前视图中观看时,该姿势具有沿装置宽度方向较长的倒钝角三角形形状。在多个辊32中,图1所示的辊32D充当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的动力而沿箭头A的方向循环驱动转印带31的驱动辊。转印带31沿箭头A的方向循环转动,从而将一次转印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从各颜色的一次转印位置T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NT。

另外,在多个辊32中,图1所示的辊32T充当对转印带31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在多个辊32中,图1所示的辊32B充当与二次转 印辊34对置的对置辊32B。形成具有如上所述的倒钝角三角形姿势的转印带31的钝角的下端侧上的顶点绕着对置辊32B卷绕。转印带31在以上述姿势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侧部处从下方与相应颜色的感光鼓21接触。

同时,在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侧设有对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35。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35沿转印带31的循环方向布置在二次转印位置NT的下游侧和一次转印位置T(V)的上游侧。清洁装置35包括刮板35A,刮板35A从转印带31的表面刮除残留在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

一次转印辊33

一次转印辊33是将各个感光鼓21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辊,并且布置在如图1所示的转印带31的内侧。各个一次转印辊33布置成朝向对应颜色的感光鼓21,并且转印带31介于转印辊33与感光鼓21之间。另外,具有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一次转印电压(一次转印电流)通过供电部37(参见图2)施加到每个一次转印辊33上。因此,在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的感光鼓21与一次转印辊33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因此静电力作用于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上,从而在一次转印位置T处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

二次转印机构39

如图4所示,二次转印机构39包括构成二次转印部(转印部的实例)的上述二次转印辊34(旋转体的实例)以及清洁二次转印辊34的外周表面的清洁部60。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二次转印机构39包括:传递部80,其将驱动力传递到清洁部60的稍后描述的第二清洁刷62(参见图4);框架70(被支撑体的实例),其设有二次转印辊34、清洁部60和传递部80。此外,如图7和图8所示,二次转印机构39包括拉动框架70的张紧机构90。

下面,将对二次转印辊34、清洁部60、传递部80、框架70和张紧机构90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同时,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的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向左(左侧)和向右(右侧)分别对应于图中的“前”、“后”、“上”、“下”、“左”和“右”所示的箭头方向。 这些方向是为方便描述而确定的方向,并且因此装置结构的构造不受限于这些方向。另外,如本文所使用的用语“上下方向”和用语“左右方向”分别对应于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和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

二次转印辊34

二次转印辊34(旋转体的实例)是将叠加在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辊。如图4所示,二次转印辊34布置成面向对置辊32B,使得转印带31介于二次转印辊34与对置辊32B之间,并且二次转印辊34和转印带31以预先确定的载荷彼此接触。这样,二次转印辊34与转印带31之间的位置充当二次转印位置NT。记录介质P构造为从收容器51适时地供应到二次转印位置NT。二次转印辊34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在二次转印辊34中,将具有负极性的电压通过供电部38施加到对置辊32B上,从而在对置辊32B与二次转印辊34之间产生电位差。即,将具有负极性的电压施加到对置辊32B上,从而将具有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二次转印电压(具有正极性的电压)间接地施加到构成对置辊32B的对电极的二次转印辊34。因此,在对置辊32B与二次转印辊34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因此静电力作用于转印带31的色调剂图像上,从而将色调剂图像从转印带31转印到经过二次转印位置NT的记录介质P上。

清洁部60

如图4所示,清洁部60包括第一清洁刷61和第二清洁刷62,第一清洁刷61和第二清洁刷62作为吸附并去除二次转印辊34的色调剂(银色色调剂和彩色色调剂)的去除部件。第一清洁刷61和第二清洁刷62分别包括轴部61A和62A以及设在轴部61A和62A的整个外周上的刷部61B和62B。第一清洁刷61和第二清洁刷62构造为通过轴部61A和62A的旋转而旋转。作为实例,第一清洁刷61和第二清洁刷62构造为沿与二次转印辊34的循环转动方向(循环方向)相同的方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第一清洁刷61和第二清洁刷62可以构造为沿与二次转印辊34的循环方向相反的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当第一清洁刷61和第二清洁刷62沿与 二次转印辊34的循环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例如,清洁刷构造为以相对于二次转印辊34的圆周速度具有圆周速度差的方式旋转。

另外,清洁部60包括:第一金属辊63,其与第一清洁刷61的刷部61B接触;以及第二金属辊64,其与第二清洁刷62的刷部62B接触。

此外,清洁部60包括:第一供电部65,其将具有正极性的清洁电压施加到第一金属辊63上;以及第二供电部66,其将具有负极性的清洁电压施加到第二金属辊64上。

第一供电部65将具有正极性的清洁电压施加到第一金属辊63上,并且因此清洁电流作为直流而流到二次转印辊34、第一清洁刷61和第一金属辊63。由此,第一清洁刷61设定成相对于二次转印辊34具有正极性,并且第一金属辊63设定成相对于第一清洁刷61具有正极性。

通过该构造,在二次转印辊34上的色调剂中,带电为负极性的色调剂被静电吸附到第一清洁刷61中且移动,移动到第一金属辊63,然后从二次转印辊34去除。

另外,第二供电部66将具有负极性的清洁电压施加到第二金属辊64上,并且因此清洁电流作为直流而流到二次转印辊34、第二清洁刷62和第二金属辊64。由此,第二清洁刷62设定成相对于二次转印辊34具有负极性,并且第二金属辊64设定成相对于第二清洁刷62具有负极性。

因此,在二次转印辊34上的色调剂中,带电为正极性的色调剂被静电吸附到第二清洁刷62中且移动,移动到第二金属辊64,然后从二次转印辊34去除。

同时,移动到第一金属辊63和第二金属辊64的色调剂由诸如刮板等去除部件(未示出)从第一金属辊63和第二金属辊64上去除。从第一金属辊63和第二金属辊64上去除的色调剂容纳(回收)在设于框架70内的收容容器(未示出)中。

框架70

如图5和图6所示,框架70形成为具有盒状,其中上部敞开。具体地,框架70包括底板71、前板72、后板74、左侧板76和右侧板 78。前板72和后板74通过设在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34A和第二清洁刷62的轴部62A的两端处的轴承部34B和62D可旋转地支撑二次转印辊34和第二清洁刷62。具体地,二次转印辊34由前板72的上部和后板74的上部进行支撑。

虽然图中没有示出,但第一清洁刷61也由前板72和后板74可旋转地支撑。此外,虽然图中没有示出,但第一金属辊63的沿轴向的两端和第二金属辊64的沿轴向的两端固定到前板72和后板74上。

在左侧板76中形成有开口76A。另外,在左侧板76的上端处形成有突出到侧部(图5中的左侧)的突出板77。突出板77具有沿着二次转印辊34的长度。

框架70构造为能够容纳以及取出稍后描述的拉出体100(支撑件的实例)。即,框架70构造为附接到稍后描述的拉出体100以及从拉出体100拆除。后面将对拉出体100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

传递部80

如图5和图6所示,传递部80包括齿轮83(第二齿轮的实例)和在齿轮83的右侧与齿轮83啮合的齿轮84。齿轮83和齿轮84布置在框架70的后板74的后侧,并且由框架70的后板74可旋转地支撑。具体地,齿轮84固定到第二清洁刷62的轴部62A中的后侧的端部上。

拉出体100

如图5和图6所示,拉出体100形成为具有盒状,其中上部敞开。具体地,拉出体100包括底板101、前板102、后板104、左侧板106和右侧板108。

左侧板106和右侧板108均设有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50拉出拉出体100的导轨部件120。导轨部件120包括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外导轨122和内导轨124。外导轨122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50上。内导轨124分别固定到左侧板106和右侧板108上。

操作员向前拉动拉出体100,并且因此,内导轨124相对于相应的外导轨122向前滑动,从而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50的开口152向前拉出拉出体100。另外,拉出的拉出体100由操作员向后推压,并且因此,内导轨124相对于相应的外导轨122向后滑动,从而将拉出体 100容纳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50中。

另外,作为驱动部的驱动电动机130安装到后板104的后侧上。驱动电动机130的驱动轴136突出到后板104的前侧。驱动齿轮131在后板104的前侧固定到驱动轴136上。与驱动齿轮131啮合的齿轮132(第一齿轮的实例)由后板104可旋转地支撑在驱动齿轮131的斜右上侧以及在后板104的前侧上。

另外,在前板102的上端的边缘部以及后板104的上端的边缘部中形成有具有U形形状的凹部105(槽口)。当框架70从拉出体100的上方容纳(安装)在拉出体100中时,设在框架70中的二次转印辊34的轴承部34B插入到凹部105中。因此,在框架70容纳在拉出体100中的状态下,框架70经由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34A而由凹部105的边缘部进行支撑。框架70经由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34A而被支撑,并且因此由拉出体100支撑为能够围绕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34A旋转(移动)。

另外,在前板102中的左上部与后板104中的左上部之间布置有筒状部件107,筒状部件107的沿轴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到前板102和后板104上。当框架70从拉出体100的上方容纳在拉出体100中时,框架70的突出板77放置在筒状部件107上。因此,框架70围绕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34A的旋转(移动)受到限制。

突出板77放置在筒状部件107上(与筒状部件107接触)的状态由框架70的重量来维持。布置在框架70中的齿轮83和布置在拉出体100中的齿轮132在啮合位置(基准位置)处彼此啮合,啮合位置是在突出板77放置在筒状部件107上的位置处预先确定的位置。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框架70在容纳于拉出体100中的状态下不受限制(固定),并且因此允许突出板77相对于筒状部件107浮动。即,允许框架70沿齿轮83与齿轮132的啮合变弱(变浅)的方向(图5中的箭头A的方向)围绕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34A移动。

张紧机构90

如图7和图8所示,张紧机构90包括轴体92、固定板94、拉伸弹簧96(部件(推拉部件)的实例)和接纳板98。同时,在图5和图 6中,未示出张紧机构90。

轴体92具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并且由拉出体100支撑成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具体地,作为实例,轴体92的前端(沿纵向的一端)和后端(沿轴向的另一端)分别插入到沿左右方向形成在前板102和后板104中的长孔91内,并且因此轴体92由拉出体100支撑成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更具体地,轴体92由拉出体100支撑成能够沿左右方向在与长孔91的右边缘接触的第一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和与长孔91的左边缘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实例,设置有一对固定板94。作为实例,固定板94分别在轴体92的前端处固定到前板72的后表面侧且在轴体92的后端处固定到后板74的前表面侧。

与固定板94类似,作为实例,设置有一对拉伸弹簧96。拉伸弹簧96的一端(自由端)附接到固定板94上,而拉伸弹簧96的另一端(固定端)附接到拉出体100的右侧板108上。因此,拉伸弹簧96通过弹力经由相应的固定板94将轴体92向右拉。因此,在仅有拉伸弹簧96产生的弹力作用于轴体92上的状态(克服该弹力的反作用力不起作用的状态)下,轴体92位于第一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处。

接纳板98固定到框架70的右侧板78的下部。接纳板98包括从右侧板78突出到右侧的突出部98A、从突出部98A的右端向下延伸的接纳部98B以及从接纳部98B的下端延伸到斜右下侧的导向部98C。

通过操作员的将框架70容纳在拉出体100中的操作而使框架70相对于拉出体100向下移动,以将二次转印辊34的轴承部34B插入拉出体100的凹部105中,从而使得导向部98C从上方与轴体92接触。因此,导向部98C在推压轴体的同时将轴体92引导至左侧。在框架70容纳在拉出体100中的状态下,轴体92布置在接纳部98B与右侧板78之间,并且拉伸弹簧97经由固定板94和轴体92将接纳部98向右拉。因此,围绕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34A,沿齿轮83与齿轮132的啮合变强(变深)的方向(图5中的箭头B的方向)拉动框架70。

这样,在张紧机构90中,当框架70安装到拉出体100上时,设置在框架70中的接纳板98(部件)通过推压设在自由端中的轴体92 (部件)来移动拉伸弹簧96的自由端,从而拉伸弹簧96设定为处于拉动框架70的状态。即,在张紧机构90中,拉伸弹簧96设定成处于通过框架70在拉出体100中的安装来拉动框架70的状态。

同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设有用于将二次转印辊34的轴承部34B插入到拉出体100的凹部105中的引导件(引导部)和用于使导向部98C从上方与轴体92接触的引导件(引导部)。另外,轴体92可设有旋转体,诸如与接纳板98接触的可旋转辊。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银色图像和彩色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时,操作相应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转印装置30和定影装置40。因此,在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中,形成色调剂图像。具体地,在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中,通过下面的图像形成步骤(过程)来形成色调剂图像。

即,相应颜色的感光鼓21在旋转的同时被充电器22充电。另外,曝光装置23根据图像数据发出各曝光光线L,从而对各充电后的感光鼓21进行曝光。然后,在每一个感光鼓2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在每一个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由从显影装置24供给的显影剂进行显影。因此,在相应颜色的感光鼓21上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白色(W)和银色(V)的色调剂图像。

形成在相应颜色的感光鼓21上的相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形成于相应颜色的感光鼓21与相应颜色的一次转印辊33之间的转印电场中顺序地转印到正在循环转动的转印带31上。因此,在转印带31上形成通过将相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彼此叠加而获得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叠加而获得的色调剂图像通过转印带31的循环转动而被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NT。

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叠加在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从收容器51传送的记录介质P上。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40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

此处,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银色色调剂112如图9所示在转印带 31上被极化,从而存在这样的趋向:银色色调剂112的纵向被设定成处于沿着与转印带31垂直的方向的状态(直立状态)。另外,通过在各个一次转印位置TV处施加转印电压来发生电荷的注入,从而促进极化,从而增加在转印带31上以直立状态存在的色调剂的量。

另外,例如,在框架70因不包含张紧结构90而处于非负荷状态(经由弹簧等传递的负荷不起作用的状态)的构造(比较例)中,框架70易于移动,并且因此布置在框架70中的齿轮83与布置在拉出体100中的齿轮132之间的啮合状态可能变弱。特别地,当通过清洁部60去除且容纳在收容容器(未示出)中的色调剂的量较小时(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的初始阶段),框架70重量轻,并且因此框架70易于移动,并且齿轮83与齿轮132的啮合状态趋于变弱。当齿轮83与齿轮132的啮合状态变弱时,齿轮132和齿轮83变得松弛,并且二次转印辊34可能发生振动。

当二次转印辊34在将银色图像从转印带31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时振动时,转印后的银色图像中的银色色调剂112的颜料110的姿势会随振动周期而变化。特别地,如上所述,在银色色调剂112竖立在转印带31上的状态下(参见图9),银色色调剂与转印带31接触的接触面积比在银色色调剂处于平放状态的情况小,并且银色色调剂112粘附到转印带31上的粘附力较小。因此,存在银色色调剂112的颜料110的姿势变化的趋向。

因颜料110的姿势的周期性变化而导致在定影后的银色图像中发生颜料110的姿势的周期性变化。即,在定影后的银色图像中,发生如图10所示的颜料110的取向不均一。颜料110的取向不均一的发生导致通过来自颜料110的反射光可视地识别到的金属光泽感的不均一。

在图10所示的实例中,在与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D交叉的方向上具有带状的暗部PA和亮部PB充当在传送方向D上交替排列的不规则部。不规则部是当从图10的箭头X的方向观看时所可视地识别出的不规则部。具体地,如图11A所示,暗部PA具有这样的姿势:颜料110沿着可视识别方向X且设定成处于朝向可视识别侧的反射光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亮部PB具有这样的姿势:颜料 110面向可视识别方向X且设定成处于朝向可视识别侧的反射光相对较强。同时,图11A是沿着图10中的箭头A截取的剖视图,而图11B是沿着图10中的箭头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另一方面,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框架70被张紧机构90沿着齿轮83与齿轮132的啮合变强的方向(图5中箭头B的方向)拉动。因此,突出板77放置在筒状部件107上的状态(接触状态)得以保持。齿轮83和齿轮132在啮合位置(基准位置)彼此啮合,该啮合位置是在突出板77放置在筒状部件107上的位置处预先确定的位置。

因此,齿轮132与齿轮83之间的啮合状态不会变弱,并且因此,齿轮132和齿轮83的松弛被抑制。因此,抑制了二次转印辊34的振动,并且因此抑制了颜料110的姿势的周期性变化。即,在定影后的银色图像中,抑制了颜料110的取向不均一。因此,也抑制了因颜料110的取向不均一引起的金属光泽感的不均一,从而抑制了缺陷图像的形成。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张紧机构90中,框架70安装到拉出体100上导致了拉伸弹簧96拉动框架70的状态。因此,即使当不执行附接拉伸弹簧96的操作等时,将框架70容纳(安装)在拉出体100中的操作的执行也导致了拉伸弹簧96拉动框架70的状态。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二次转印辊34布置在框架70的上部中,因此允许二次转印辊34在框架70的上部中围绕轴部34A移动。另一方面,张紧机构90的拉伸弹簧96拉动框架70的下部。出于此原因,与拉伸弹簧96拉动框架70的上部的情况相比,以轴部34A为中心的转矩的力矩臂变得更长,并且因此拉伸弹簧96拉动框架70的力可以比较小。因此,具有相对较小的拉伸力的小尺寸弹簧可用作拉伸弹簧96。

推压机构190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二次转印机构39包括张紧机构90,但是也可以包括推压机构190而不包括张紧机构90。

如图12和图13所示,推压机构190包括轴体192、固定板194、压缩弹簧196(部件(推拉部件)的实例)、安装部件197和接纳板 198。

轴体192具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并且由拉出体100支撑成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具体地,作为实例,轴体192由拉出体100支撑,使得轴体192因轴体192的前端(沿纵向的一端)及其后端(沿轴向的另一端)分别插入到沿着左右方向形成在前板102和后板104中的长孔191中而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更具体地,轴体192由拉出体100支撑成能够沿左右方向在与长孔191的右边缘接触的第一位置(图12所示的位置)和与长孔191的左边缘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实例,设置有一对固定板194。作为实例,固定板194分别在轴体192的前端处固定到前板82的后表面侧且在轴体192的后端处固定到后板74的前表面侧。

接纳板198固定到固定板194上。接纳板198包括固定到固定板194的下端部上的底部198A、从底部198A的左端向上延伸的接纳部198B以及从接纳部198B的上端延伸到斜左上侧的倾斜部198C。

与固定板194类似,作为实例,设置有一对压缩弹簧196。安装部件197安装到压缩弹簧196的一端(自由端)上,而压缩弹簧196的另一端(固定端)附接到拉出体100的左侧板106上。

安装部件197形成为具有筒状形状,其中安装部件197的左端侧敞开,而其右端侧封闭。安装部件197的右端面197A形成为向右突出。右端面197A与接纳板198的接纳部198B接触。

因此,压缩弹簧196借助弹力经由固定板194向右拉动轴体192。因此,在仅有压缩弹簧196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轴体192上的状态下,轴体192位于第一位置(图12中所示的位置)。

通过操作员的将框架70容纳在拉出体100中的操作而使框架70相对于拉出体100向下移动,以将二次转印辊34的轴承部34B插入到拉出体100的凹部105中,从而使得框架70的左侧板76和底板71的角部73从上方与倾斜部198C接触。因此,向下移动的框架70经由角部73向右推压接纳板198。在框架70容纳在拉出体100中的状态下,框架70的左侧板76的下部与接纳板198的接纳部198B接触,并且压缩弹簧196经由安装部件197和接纳板198向右推压框架70。因此, 围绕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34A,沿齿轮83与齿轮132啮合变强的方向(箭头B的方向)推压框架70。

这样,在推压机构190中,当框架70安装到拉出体100上时,框架70的角部73推压设在压缩弹簧196的自由端处的接纳板198以移动自由端,这导致形成压缩弹簧196推压框架70的状态。即,在推压机构190中,将框架70安装到拉出体100上导致形成压缩弹簧196推压框架70的状态。

其他变型例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二次转印辊34用作旋转体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当使用二次转印带(转印部的实例)而不使用二次转印辊34时,二次转印带被卷绕,并且与对置辊32B对置的辊充当旋转体的实例。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电动机130、驱动齿轮131和齿轮132、83和84用于旋转第二清洁刷6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驱动电动机130、驱动齿轮131和齿轮132、83和84也可以用于旋转第一清洁刷61、二次转印辊34、其他辊等。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形成单元20V使用银色色调剂11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具有诸如金色等其他金属颜色的色调剂。金色色调剂包含银色颜料(铝等)和黄色颜料。这样,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可以包含除了扁平颜料之外的颜料。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框架70在拉出体100上的安装,框架70或者设在框架70中的部件推压设在拉伸弹簧96或压缩弹簧196的自由端处的部件,以使该自由端移动,这导致形成框架70被推压或拉动的状态,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采用如下构造:框架70在拉出体100上的安装由检测器来检测,并且经由检测利用驱动力来移动拉伸弹簧96或压缩弹簧196的自由端,从而导致框架70被推压或拉动的状态。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框架70的下部被推压或拉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构造:框架70的上部(具体为例如突出板77)被向下推压或拉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改动和改进。例如,上述多个变型例彼此可以适当地组合。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以上描述。本发明的意图并非在于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实施例的选取和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实施例并且本发明的各种变型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的意图在于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