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纸张加湿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包括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处理等在图像形成时将纸张加热的工序的情况下,存在水分从被加热的纸张蒸发而导致纸张的水分含量的分布产生不均匀、使纸张产生褶皱等弯曲的情况。
因此,已知有具备对图像形成后的纸张给予水分的加湿部,并且通过使由加湿部给予水分后的纸张通过褶皱状的凸凹部来矫正纸张的弯曲的纸张处理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90243号公报)。
图10是表示纸张处理装置中的加湿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加湿部500例如构成为具备加湿辊对501、501、将水运送至加湿辊对501、501的每一个的供水辊502、502、以及存积供给至供水辊502、502的水的存积部503、503等,能够通过用在外周面保持有水分的状态下的加湿辊对501、501夹持输送纸张P来对纸张P给予水分。
然而,在上述的加湿部500中,在用加湿辊对501、501夹持输送纸张P时,纸张P与加湿辊对501、501的紧贴性增高,从而存在如图10的虚线所示那样纸张P卷绕于加湿辊对501、501而无法进行稳定的输送之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输送给予了水分后的纸张的纸张加湿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反映本发明的一侧面的纸张加湿装置具备:
加湿辊对,其相互压接来形成夹持部,并在夹持输送纸张时给予该 纸张水分;
驱动部,其使上述加湿辊对相互分离或者压接;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驱动部,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驱动部使上述加湿辊对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接受纸张,并在纸张的前端部通过了与上述夹持部对应的位置之后,控制上述驱动部使上述加湿辊对相互压接来给予纸张水分。
在上述纸张加湿装置中,优选具备:
供水辊,其对上述加湿辊对的外周面供给水分;
除水部,其擦除上述加湿辊对的外周面的水分;
第二驱动部,其使上述供水辊与上述加湿辊对分离或者抵接;以及
第三驱动部,其使上述除水部与上述加湿辊对分离或者抵接,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加湿辊对接受纸张之前,控制上述第二驱动部使上述供水辊与上述加湿辊对分离,并且控制上述第三驱动部使上述除水部与上述加湿辊对抵接来擦除上述加湿辊对的水分。
在上述纸张加湿装置中,优选:
上述控制部在控制上述第二驱动部使上述供水辊与上述加湿辊对分离之后,控制上述驱动部使上述加湿辊对相互分离。
在上述纸张加湿装置中,优选:
若纸张的前端部通过与上述夹持部对应的位置规定量,则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驱动部使上述加湿辊对相互压接。
在上述纸张加湿装置中,优选:
上述控制部基于纸张条件设定上述规定量。
在上述纸张加湿装置中,优选:
作为上述纸张条件的单位重量越小,上述控制部将上述规定量设定得越长。
在上述纸张加湿装置中,优选:
上述除水部在上述加湿辊对分离时,不与该加湿辊对接触。
在上述纸张加湿装置中,优选:
为了用户设定操作上述加湿辊对的动作时刻而具备操作部。
另外,反映了本发明的一侧面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
图像形成部,其对纸张形成图像;以及
上述纸张加湿装置,其对由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图像的纸张进行加湿。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示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能够更加完全地理解本发明。但是,这些并不限定本发明。此处,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概略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的动作控制所涉及的主要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第一纸张处理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加湿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在加湿处理中所参照的设定纸张条件的设定表的一个例子。
图6是表示加湿处理中的加湿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对加湿处理中的加湿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对加湿处理中的加湿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对加湿处理中的加湿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对以往的问题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图示例。
[图像形成系统]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结构的概略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1的动作控制所涉及的主要结构的框图。
如图1、2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具备图像形成装置100、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以及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对纸张P形成图像的装置。
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是进行将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加湿的加湿处理的纸张加湿装置。
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是对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进行穿孔处理、装订处理以及折叠处理的装置。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连结图像形成装置100、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以及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垂直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X方向和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
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具备读取部110、供纸托盘120、纸张输送部130、图像形成部140、定影部150、第一控制部160、第一存储部170、操作显示部(操作部)180以及通信部190等。
读取部110光学读取原稿来生成图像数据。
具体而言,读取部110例如具备:传感器部111,其具备CCD (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拍摄元件并输出与读取到的图像对应的电信号;未图示的生成部,其基于从传感器部111输出的电信号来生成图像数据;原稿台113,其具备设置于传感器部111对原稿进行读取的读取方向侧的具有光的透过性的板状的部件并以能够在该板状的部件上载置原稿的方式设置;以及自动原稿进给装置(ADF:Auto Document Feeder)114,其以使原稿相对于传感器部111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输送。传感器部111读取载置于原稿台113的原稿。另外,传感器部111读取由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14输送的原稿。
供纸托盘120是以能够对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的收纳状态或者抽出状态进行切换的方式设置且以能够储备纸张P的方式设置的箱状的部件,其对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图像之前的纸张P进行储备。如图1所示,供纸托盘120设置有多个,能够分别储备不同的尺寸的纸张P。此外,多个供纸托盘120也可以储备相同的尺寸的纸张P。
纸张输送部130在供纸托盘120、图像形成部140、定影部150等各部之间输送纸张P。
具体而言,纸张输送部130例如具有在供纸托盘120、图像形成部140、定影部150等各部之间以及其周围沿所决定的规定的纸张输送路径间歇地设置的多个辊、以及驱动各辊的未图示的驱动部等。纸张输送部130以如下方式进行输送:将储备于供纸托盘120的纸张P逐张抽出向图像形成部140输送,将通过图像形成部140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向定影部150输送,将通过定影部150定影有图像的纸张P从设置于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侧的排纸口排出。另外,在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纸张输送部130以如下方式进行动作:从设置于定影部150与排纸口之间的输送路径上的分支点131使纸张P的表面背面反转后返回至图像形成部140侧。
图像形成部140在纸张P形成图像。
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40例如具备:以外周面与由纸张输送部130输送的纸张P抵接的方式设置的感光体141、对感光体141实施带电处 理的带电部142、对带电后的感光体141实施与图像数据对应的曝光处理的曝光部143、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调色剂像并转印(一次转印)至感光体141的显影部144、将转印至感光体141的调色剂像转印(二次转印)至纸张P的转印部145、以及将残留在感光体141上的调色剂从感光体141除去的清洁部146等。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部140利用上述的结构进行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但这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此。图像形成部140例如也可以具备用于进行喷墨等其它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的结构。
另外,图1所图示的图像形成部140是具备一个显影部144,进行单色的图像形成的结构,但这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此。图像形成部140例如也可以设置为:具备与青色(C)、品红(M)、黄色(Y)以及黑色(K)各色对应的显影部144,能够进行由这些颜色的组合实现的彩色打印。
定影部150使通过图像形成部140形成于纸张P的图像定影。
具体而言,定影部150例如具备:以夹着纸张P的输送路径且相互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设置的定影辊对151、151、对定影辊对151、151中的通过图像形成部140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的面侧(例如,图1的上侧)的辊进行加热的加热部152等。定影部150通过被旋转驱动的定影辊对151、151夹住纸张P,并且一边利用被加热部152加热后的一个辊对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进行加热一边进行输送,由此使转印至纸张P的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P。
第一控制部160根据从操作显示部180或者通信部190输入的指示,统一地控制图像形成系统1的各装置、各装置所具备的各部。第一控制部16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CPU读出储存于第一存储部170的程序,在RAM内的工作区展开,并通过与程序的配合来执行各种处理。
例如,第一控制部160基于经由读取部110获取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基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针对纸张P的图像形成等。
第一存储部170存储由第一控制部160执行的程序以及程序的执行所需的数据。
操作显示部180具备:显示图像形成系统1的动作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显示内容来检测由用户进行的各种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以及用于由用户进行的各种输入操作的多个开关等。
操作显示部180例如在输入与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的加湿部230的动作相关的纸张条件等时被利用。
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以及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的各自的处理等而经由操作显示部180由用户输入的各种设定被存储于各个装置的存储部(第一存储部170、第二存储部280以及第三存储部360)。
通信部190具备网络接口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或者与其相当的结构等,进行图像形成系统1与其它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第一控制部160在经由通信部190输入有包括图像数据的打印任务的情况下,基于该打印任务进行图像形成等。
从这种图像形成装置100排出的纸张P被输送至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
[第一纸张处理装置]
接下来,对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的主要结构的图。
如图2、3所示,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例如具备导入部210、第一输送部220、加湿部230、第二输送部240、卷曲消除部250、排出部260、第二控制部270以及第二存储部280等。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X方向附加右侧以及左侧来进行说明,对Z方向附加上侧以及下侧来进行说明。右侧是相对于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侧,左侧是相对于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的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侧。另外,上侧是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中的排 出部260侧,下侧是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中的加湿部230侧。
导入部210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排出的纸张P接受至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内部。
第一输送部220将通过导入部210接受至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内部的纸张P输送至设置于比导入部210靠下方的加湿部230。在第一输送部220的中途设置有成为将纸张P向第二输送部240引导时的输送路径的分支点的分支点Q1。
图4是表示加湿部230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加湿部230用于对由第一输送部220输送来的纸张P进行加湿,例如具备:相互压接来形成夹持部的加湿辊对231、231、将水运送至加湿辊对231、231的每一个的供水辊232、232、将附着于供水辊232、232的多余的水擦除的除水辊233、233、存积被供给至供水辊232、232的水的存积部234、234、储备水的箱235、设置于加湿辊对231、231的上游侧的传感器236、以及将附着于加湿辊对231、231的多余的水擦除的刮板237、237等。
加湿辊对231、231是沿纸张P的宽度方向(Y方向)延伸的长条的两个辊,在相互压接的状态下通过驱动电机的驱动来旋转,从而夹持输送纸张。此外,加湿辊对231、231的旋转速度(纸张的输送速度)被控制为恒定。
加湿辊对231、231构成为能够在其外周面保持水分。具体而言,加湿辊对231、231由能够保持水分的具有亲水性的橡胶等形成。例如,能够优选使用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等。
加湿辊对231、231在保持水分的状态下夹持纸张P进行旋转时,一边将纸张P向下游输送一边对该纸张P进行加湿,在未保持水分的状态下夹持纸张P进行旋转时,作为将纸张P向下游输送的通常的输送辊发挥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辊对231、231通过加湿辊驱动部(驱动部)231a(参照图2)的驱动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至压接或者分离的 位置。
加湿辊驱动部231a例如能够使用具备步进电机以及齿轮并使步进电机的旋转与齿轮啮合地进行的结构等。除此之外,例如也能够适当地选择通过带的卷绕或者卷取而沿着导轨移动、或者使用液压变化等来移动等公知技术。
供水辊232、232针对加湿辊对231、231的每一个而设置,用于通过在与加湿辊231的外周面以及存积于存积部234的水抵接的状态下旋转来将存积部234的水保持在外周面并运送至加湿辊231。
供水辊232、232通过供水辊驱动部(第二驱动部)232a(参照图2)的驱动,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至与加湿辊对231、231抵接或者分离的位置。
供水辊驱动部232a例如能够使用具备步进电机以及齿轮并使步进电机的旋转与齿轮啮合地进行的结构等。除此之外,例如也能够适当地选择通过带的卷绕或者卷取而沿着导轨移动、或者使用液压变化等来移动等公知技术。
除水辊233、233针对供水辊232、232的每一个而设置于能够与供水辊232、232的外周面接触的位置。除水辊233、233能够通过在供水辊232、232旋转时摩擦其外周面,来将保持于加湿辊对231、231的外周面的多余的水分擦除。由此,能够调整保持于供水辊232、232的外周面的水分量,能够从供水辊232、232向加湿辊对231、231供给适当的水分。
存积部234、234具有以沿着供水辊232、232的外周面的弧的方式画弧的底面,在该弧状的底面上存积水。各供水辊232的外周面比存积于存积部234的水的水面靠下侧且位于不与存积部234的弧状的底面抵接的位置。由此,各供水辊232伴随着旋转使存积于存积部234的水缠绕于外周面。另外,存积部234通过送出路径234a与下方的箱235连结。
箱235是在内部储备水的容器。箱235内的水通过未图示的泵的动作经由送出路径234a送出至存积部234。由此,能够将存积于存积部 234的水的量保持为适当的量。
刮板237、237以在加湿辊对231、231的每一个的下方(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与加湿辊对231、231的夹持部对置的方式设置,是在Y方向上具有与加湿辊对231、231相同或者更长的长度的一对板体。
刮板237、237被设置为向上端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的状态,以使上端部侧的间隙比下端部侧的间隙狭窄。
刮板237、237能够以其下端部为转动轴,通过刮板驱动部(第三驱动部)237a(参照图2)的驱动而沿图4中的箭头A方向转动。
因此,刮板237、237在水平的状态下与加湿辊对231、231分离,但随着接近垂直的状态,其上端部与加湿辊对231、231抵接。
而且,在成为刮板237、237与加湿辊对231、231抵接的角度的情况下、即在成为刮板237、237的上端部与加湿辊对231、23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的情况下,刮板237、237作为将保持于加湿辊对231、231的外周面的水分擦除的除水部发挥作用。
刮板驱动部237a例如能够使用具备步进电机并通过步进电机的旋转来使刮板237、237的下端部的转动轴转动的结构等。此外,只要能使刮板237、237转动,则刮板驱动部237a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传感器236被设置于比加湿辊对231、231的夹持部靠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规定位置,对纸张P被输送至该规定位置这一情况进行检测,并将检测信号输出至第二控制部27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上述的加湿部230中,通过第二控制部270的控制,执行与纸张条件对应的加湿处理的结构。对于加湿处理的详细,后面进行叙述。
返回至图3,第二输送部240将通过导入部210被接受至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内部的纸张P不经过加湿部230地输送至加湿部230的下游侧。即,第二输送部240将经由第一输送部220的分支点Q1不朝向加湿部230而分支输送的纸张P输送至设置于加湿部230的下游侧的合流点Q2。
卷曲消除部250是用于一边输送纸张P一边对该纸张P的卷曲进行矫正的机构,具备第一卷曲消除部10、第二卷曲消除部20以及第三卷曲消除部30。
第一卷曲消除部10以及第二卷曲消除部20用于矫正纸张P的较大的卷曲。第一卷曲消除部10将从下方输送来的纸张P朝向右方输送,第二卷曲消除部20将从右方输送来的纸张P朝向上方输送。
另外,第三卷曲消除部30用于矫正纸张P的微小的卷曲,一边将纸张P从下方朝向上方输送,一边从左右交替地对纸张P给予夹持力。
排出部260具有接受从卷曲消除部250的第三卷曲消除部30输送来的纸张P并在将纸张P从上方输送至下方之后再输送至左方的弯曲输送部,经由该弯曲输送部将纸张P输送至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
如上述那样,在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中,从导入部210至排出部260,在装置内部形成有弯曲的输送路径。这是为了以防止纸张P向一面侧卷曲为目的而不使弯曲方向偏向一方。
第二控制部270统一地控制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所具备的各部。第二控制部270具备CPU、RAM等,CPU读出储存于第二存储部280的程序,在RAM内的工作区展开,并通过与程序的配合来执行各种处理。
例如,第二控制部270根据预先设定的纸张条件来进行对纸张P的加湿处理。
第二存储部280存储由第二控制部270执行的程序以及程序的执行所需的数据。
例如,第二存储部280存储用于控制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的加湿部230的动作的纸张条件。若通过由用户进行的操作显示部180的操作而完成了用于控制加湿部230的动作的纸张条件的设定,则在第二存储部280存储该设定的纸张条件。
图5是存储于第二存储部280的设定纸张条件的设定表T1的一个例子。
在图5中,设定有作为纸张条件的纸张P的单位重量、以及与其对应的纸张P的前端部的不涂覆水分的部分的长度。
具体而言,在单位重量为50~60g/m2的情况下,纸张P的前端部的不涂覆水分的部分的长度为10mm,在单位重量为61~70g/m2的情况下,纸张P的前端部的不涂覆水分的部分的长度为5mm,在单位重量为71g/m2以上的情况下,纸张P的前端部的不涂覆水分的部分的长度为0mm(从纸张P的前端加湿)。
此外,图5的设定只是一个例子,可适当地进行设定变更。用户能够对操作显示部180进行操作来设定变更设定表T1的数值。在设定表T1的数值被设定变更了的情况下,加湿辊对231、231的动作时刻与此对应地发生变更,供水辊232、232、刮板237、237的动作时刻也随之变更。
另外,当然也可以构成为:也能够通过用户对操作显示部180的操作,对供水辊232、232、刮板237、237的动作时刻适当地进行设定变更。
另外,作为纸张条件,除了纸张P的单位重量以外,也可以是纸张P的种类、厚度等,另外,还可以是这些的组合。
这里,对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的加湿部230的加湿处理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加湿部230中的加湿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
另外,图7~图9是表示加湿处理中的加湿部230的状态的示意图。
作为相关处理的前提,加湿辊对231、231正压接。另外,加湿辊对231、231与供水辊232、232正压接。另外,纸张P被以预先决定的恒定的输送速度从下方向上方输送过来。
首先,第二控制部270获取任务信息所包含的纸张条件(纸张P的单位重量)(步骤S11)。
接下来,第二控制部270通过供水辊驱动部232a的驱动使供水辊232、232与加湿辊对231、231分离,并且通过刮板驱动部237a的驱动 使刮板237、237向接近垂直状态的方向转动,使刮板237、237与加湿辊对231、231抵接(参照图7,步骤S12)。
由此,成为从供水辊232、232向加湿辊对231、231的水分的供给被切断且刮板237、237的上端部与加湿辊对231、23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所以能够擦除保持于加湿辊对231、231的外周面的水分并将其除去。
接下来,第二控制部270在经过规定时间后,通过加湿辊驱动部231a的驱动来解除加湿辊对231、231的压接(使加湿辊对231、231相互分离)(参照图8,步骤S13)。
此时,刮板237、237倾斜地设置,所以通过加湿辊对231、231的压接解除,从而加湿辊对231、231与刮板237、237成为不接触的状态,能够防止加湿辊对231、231因与刮板237、237的接触而磨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是在上述的步骤S12中使供水辊232、232与加湿辊对231、231分离之后、在步骤S13中将加湿辊对231、231的压接解除的控制,各个辊的动作时刻被错开,所以能够防止使加湿辊对231、231分离时的滴水。
接下来,第二控制部270参照存储于第二存储部280的设定表T1,基于在步骤S11中获取到的纸张条件(纸张P的单位重量)来设定纸张P的前端部的不涂覆水分的部分的长度(步骤S14)。
这里,第二控制部270基于参照设定表T1设定的长度的值和预先设定的纸张输送速度,计算从纸张P的前端部通过传感器236至使加湿辊对231、231再次压接为止的时间。
接下来,第二控制部270判断是否到达纸张P的前端部通过传感器236后使加湿辊对231、231压接的时刻、即纸张P的前端部是否通过了与加湿辊对231、231的夹持部对应的位置规定量(步骤S15),在未到达压接的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5:否),反复进行上述步骤S15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到达压接的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5:是),第 二控制部270通过加湿辊驱动部231a的驱动使加湿辊对231、231压接,通过供水辊驱动部232a的驱动使供水辊232、232与加湿辊对231、231抵接,并且通过刮板驱动部237a的驱动使刮板237、237向接近水平状态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刮板237、237与加湿辊对231、231分离(参照图9,步骤S16),结束本处理。
由此,水分被从供水辊232、232供给至加湿辊对231、231,开始从加湿辊对231、231对纸张P给予水分。
此时,刮板237、237向接近水平状态的方向转动,由此,刮板237、237不与加湿辊对231、231接触,防止阻碍从加湿辊对231、231向纸张P给予水分。
通过以上的加湿处理,纸张P成为除了前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被给予有水分的状态,被输送至加湿部230的下游侧。
[第二纸张处理装置]
返回至图1,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例如具有第一输送路径310、第二输送路径320、切换部件330、排纸托盘340A、340B、第三控制部350以及第三存储部360等。
第一输送路径310也被称为直线路径,具有多个辊以及驱动各辊的未图示的驱动部等,对纸张P进行输送。
在第一输送路径310例如配置有在纸张P形成穿孔的穿孔部311等。
第二输送路径320也被称为堆叠路径,其与第一输送路径310相同地具有多个辊以及驱动各辊的未图示的驱动部等,对纸张P进行输送。
在第二输送路径320例如配置有:使纸张P暂时堆积的堆叠器321、将堆叠器321上的纸张P的宽窄对齐的对齐部件322、用针装订堆叠器321上的纸张P的装订部323、以及将堆叠器321上的纸张P折叠的折叠部324等。
切换部件330引导纸张P的输送方向,对将纸张P向第一输送路径310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0中的哪一个输送进行切换。
排纸托盘340A将从第一输送路径310排出的纸张P堆积。另外,排纸托盘340B将从第二输送路径320排出的纸张P堆积。
第三控制部350统一控制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所具备的各部。第三控制部350具备CPU、RAM等,CPU读出储存于第三存储部360的程序,在RAM内的工作区展开,通过与程序的配合来执行各种处理。
例如,第三控制部350根据预先设定的设定条件进行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对纸张P的纸张处理。
第三存储部360存储由第三控制部350执行的程序、以及程序的执行所需的数据。
例如,第三存储部360例如存储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中的与纸张处理相关的设定条件等。
此外,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作为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具备用于进行切割等纸张处理的结构。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加湿辊对231、231,它们相互压接来形成夹持部,并在夹持输送纸张P时给予该纸张水分;加湿辊驱动部231a,其使加湿辊对231、231相互分离或者压接;以及第二控制部270,其控制加湿辊驱动部231a,第二控制部270控制加湿辊驱动部231a使加湿辊对231、231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接受纸张P,并在纸张P的前端部通过了与夹持部对应的位置之后,控制加湿辊驱动部231a使加湿辊对231、231相互压接来给予纸张P水分。
因此,由于纸张P的前端部未被给予水分从而能够防止纸张P卷绕于加湿辊对231、231。另外,能够防止产生纸张P的前端部卷缩或者折叠这类纸张损伤。
所以,能够对给予有水分的纸张P稳定地进行输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供水辊232、232,其对加湿辊对231、231的外周面供给水分;刮板237、237,其擦除加湿辊对231、231的外周面的水分;供水辊驱动部232a,其使供水辊232、232与加湿辊 对231、231分离或者抵接;以及刮板驱动部237a,其使刮板237、237与加湿辊对231、231分离或者抵接,第二控制部270在加湿辊对231、231接受纸张P之前,控制供水辊驱动部232a使供水辊232、232与加湿辊对231、231分离,并且控制刮板驱动部237a使刮板237、237与加湿辊对231、231抵接来擦除加湿辊对231、231的水分。
因此,成为从供水辊232、232向加湿辊对231、231的水分的供给被切断且刮板237、237的上端部与加湿辊对231、23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所以能够擦除保持于加湿辊对231、231的外周面的水分并将其除去。
所以,能够防止由于纸张P的前端与相互分离却仍保持有水分的状态下的加湿辊对231、231接触而导致的输送不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控制部270在控制供水辊驱动部232a使供水辊232、232与加湿辊对231、231分离之后,控制加湿辊驱动部231a使加湿辊对231、231相互分离。
因此,能够防止使加湿辊对231、231分离时的滴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若纸张P的前端部通过与夹持部对应的位置规定量,则第二控制部270控制加湿辊驱动部231a使加湿辊对231、231相互压接。
因此,能够对纸张P给予适当的水分。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控制部270基于纸张条件来设定规定量。特别是,作为纸张条件的单位重量越小,第二控制部270将规定量设定得越长。
因此,能够使加湿辊对231、231在与纸张条件对应的适当的时刻压接。特别是,单位重量越小,压接时刻越迟。
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纸张P卷绕于加湿辊对231、23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刮板237、237在加湿辊对231、231分离时,不与该加湿辊对231、231接触。
因此,能够防止加湿辊对231、231的磨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为了用户设定操作加湿辊对231、231的动作时刻而具备操作显示部180。
因此,能够使用户任意地设定变更加湿辊对231、231的动作时刻。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设置于加湿辊对231、231的下方的刮板237、237来作为除水部并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能够从加湿辊对231、231将水分擦除,则除水部的形状、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步骤S13中,通过压接的加湿辊对231、231相互分离来形成刮板237、237不与加湿辊对231、231接触的状态的结构并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在加湿辊对231、231相互分离的时刻,通过刮板驱动部237a的控制使刮板237、237转动,来形成刮板237、237不与加湿辊对231、231接触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图像形成装置100、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以及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各自具备进行各装置内的控制以及装置间的通信的控制部的结构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仅具备一个统一控制图像形成系统1整体的控制部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图像形成装置100、第一纸张处理装置200以及第二纸张处理装置300各自具备存储各装置的设定等的存储部的结构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仅具备一个存储图像形成系统1整体的设定的存储部的结构。
2015年5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特愿2015-108214号的全部公开内容被全部引入至本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