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开闭机构和具备该盖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821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盖开闭机构和具备该盖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盖开闭机构以及具备该盖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可转动的开闭盖的盖开闭机构以及具备该盖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例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更换调色剂或处理卡纸等,在装置主体上表面具备可转动的开闭盖的机构已为公众所知。虽然这样的开闭盖很轻,但是由于近年触摸板式操作面板的普及和为了提高操作性,安装到开闭盖上的显示面板等重物不断增加。

在具备安装有显示面板等重物的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关闭开闭盖时,力矩增加,关闭时的速度增加。因此,产生关闭开闭盖时的冲击增大这样的问题。另外,还存在若开闭盖上安装有重物则当打开开闭盖时会感觉开闭盖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关闭开闭盖时的冲击并能够提高打开开闭盖时的操作性的盖开闭机构以及具备该盖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盖开闭机构具备:开闭盖,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移动部件,随着所述开闭盖的开闭动作,以抵接于所述开闭盖的状态,沿第一正方向以及与该第一正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一负方向往复移动;第一施力部件,当所述开闭盖向关闭方向转动时,对向所述第一负方向移动的所述移动部件施加向所述第一正方向的作用力;齿轮,与所述开闭盖相连结,随着所述开闭盖的开闭动作而旋转;缓冲器,与所述齿轮相连结,产生与所述齿轮的旋转速度相对应的负荷,抑制所述旋转速度的增 加。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以上所述结构的盖开闭机构。

按照本发明的盖开闭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开闭盖;移动部件,伴随开闭盖的开闭动作,以与开闭盖相抵接的状态往复移动;以及第一施力部件,当开闭盖向关闭方向转动时,对沿第一负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施加向第一正方向的作用力。由此,当开闭盖向关闭方向转动时,能够由第一施力部件对沿第一负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施加向第一正方向的作用力,从而能够抑制移动部件向第一负方向移动的速度的增大。因此,即使由于关闭开闭盖使力矩增加,也能够抑制关闭开闭盖的速度增大,所以能够抑制关闭开闭盖时的冲击增大。

另外,由于第一施力部件对移动部件向第一正方向施力,所以对开闭盖作用有朝向打开方向的力。由此,当打开开闭盖时,能够以比较小的力打开开闭盖。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盖开闭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齿轮,与开闭盖相连结,伴随开闭盖的开闭动作而旋转;缓冲器,与齿轮相连结,产生对应齿轮的旋转速度的负荷,从而抑制旋转速度的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开闭盖的关闭速度增大,从而进一步抑制关闭开闭盖时的冲击增大。

从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通过本发明得到的具体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从前面侧(图1的右方)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上部的图,是表示顶盖部件关闭状态的图。

图3是从顶盖部件的右侧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顶盖部件关闭的状态的图。

图4是从前面侧(图1的右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 成装置的上部的图,是表示顶盖部件打开状态的图。

图5是从顶盖部件的右侧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顶盖部件打开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顶盖部件关闭状态的图,是从右侧观察顶盖部件的左端部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顶盖部件关闭状态的图,是从左侧观察顶盖部件的左端部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顶盖部件打开状态的图,是从右侧观察顶盖部件的左端部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顶盖部件打开状态的图,是从左侧观察顶盖部件的左端部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顶盖部件关闭状态的图,是从右侧的转动轴周围观察的顶盖部件的右端部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顶盖部件打开状态的图,是从右侧观察顶盖部件的右端部的转动轴周围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部件移动机构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擦拭器周围的构造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移动部件、带状部件以及带状部件导向部件周围的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图,图2是从前面侧(图1的右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部的图。此外,这里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表示了黑白打印机。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装置主体M;图像形成部GK,基于规定的 图像信息在作为薄片体状的被转印材料的纸张T上形成规定的调色剂像;以及供排纸部KH,向图像形成部GK提供纸张T,并且排出形成有调色剂像的纸张T。装置主体M的外形由作为箱体的壳体BD构成。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GK具备作为像载体(感光体)的感光鼓2和沿感光鼓2的表面从旋转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的带电部10、作为曝光单元的LSU(激光扫描仪单元)4、显影装置16、转印辊8、电荷去除器12以及辊清洁部11。在图像形成部GK的相对于送纸方向的下游侧配置有定影部9。供排纸部KH具备供纸盒52、手动供纸部64、纸张T的输送通道L、对准辊对80以及出纸部50。以下,对图像形成部GK以及供排纸部KH的各自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部GK中,对感光鼓2的表面依次进行如下各处理:由带电部10进行的带电处理、由LSU4进行的曝光处理、由显影装置16进行显影处理、由转印辊8进行的转印处理、由电荷去除器12进行的电荷去除处理以及由辊清洁部11进行的清洁处理。

感光鼓2是在例如铝制鼓坯上层叠有感光层的部件,配置为以垂直于送纸通道L中的纸张T的输送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可以向箭头方向旋转。并且,由后面所述的带电部10使感光层带电,在接收到来自LSU4的激光束的感光层上形成使带电衰减的静电潜像。另外,虽然上述感光层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例如耐久性良好的非晶态硅(a-Si)、或带电时臭氧产生较少且能够得到高分辨率图像的有机感光层(OPC)等。

带电部10与感光鼓2的表面相对配置,使感光鼓2表面的感光层均匀地带有负电(负极性)或者正电(正极性)。LSU4与感光鼓2的表面隔开配置,其具备未图示的激光源、多面反射镜、驱动多面反射镜用马达等。

显影装置16是使调色剂附着于形成在感光鼓2表面的感光层的静电潜像从而形成调色剂像的装置,其具备与感光鼓2的表面相对配置的显影辊17和调色剂搅拌用搅拌辊18等。从调色剂盒5向该显影装置16提供调色剂是通过调色剂供给部6进行。另外,在此,显影装置16中收容 仅由具有磁性的调色剂成分构成的单组分显影剂(以下也简称为调色剂)。

转印辊8以使形成在感光鼓2表面上的调色剂像不混乱的方式,将调色剂像转印到在送纸通道L中输送来的纸上。由未图示的转印偏压施加部对转印辊8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转印偏压。

电荷去除器12与感光鼓2的表面相对配置。电荷去除器12通过对感光鼓2的表面照射光,除去由转印辊8进行过调色剂像转印后的感光鼓2的表面的电荷(除去电荷)。

辊清洁部11具有与感光鼓2的长边方向线接触的清洁辊或清洁刮板等,在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T上之后,除去感光鼓2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和调色剂添加剂等附着物。

定影部9使构成转印在纸T上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融溶并加压,将其定影在纸T上。定影部9包括:加热辊9a,利用加热器进行加热;以及加压辊9b,与加热辊9a压力接触。通过将纸张T以夹入加热辊9a和加压辊9b的夹缝部(定影夹缝部)的状态输送纸张T,使转印到纸张T上的调色剂融溶并被加压,使其定影到纸张T上。

下面,对供排纸部KH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装置主体M的下部配置有收容纸张T的供纸盒52。供纸盒52安装为可以从装置主体M的前侧(图1的右侧)沿水平方向拉出。供纸盒52配置有放置纸张T的纸堆放板60。纸张T以叠放在纸堆放板60上的状态收容在供纸盒52中。

纸堆放板60上承载的纸张T由供纸盒52的配置在纸张输送侧的端部(图1中的右侧端部)的盒供纸部51输送到送纸通道L。盒供纸部51包括由搓纸辊61和供纸辊对63构成的供给机构,所述搓纸辊61用于取出纸堆放板60上的纸张T,供纸辊对63用于将纸张T一张张地向输送通道L送出。

装置主体M的前面侧(图1中的右侧)设置有手动供纸部64。设置手动供纸部64的主要目的是向装置主体M提供与放置在供纸盒52中的纸张T不同的大小和种类的纸张T。手动供纸部64包括在关闭状态下构成装置主体M的前面的一部分的手动盘65和供纸滚轮66。手动盘65的 下端可转动(可开闭)地安装在供纸滚轮66的附近。打开状态的手动盘65承载有纸张T。供纸滚轮66向手动输送通道La输送打开状态下的手动盘65上承载的纸张T。

装置主体M的上方侧设置有出纸部50。出纸部50由第三辊对53将纸张T排出到装置主体M的外部。

输送纸张T的输送通道L包括从盒供纸部51到转印夹缝N的第一输送通道L1、从转印夹缝N到定影部9的第二输送通道L2、从定影部9到出纸部50的第三输送通道L3、将从手动供纸部64提供的纸张汇合到第一输送通道L1的手动输送通道La,以及使沿第三输送通道L3从下游侧向上游侧输送的纸张正反面翻转并返回到第一输送通道L1的翻转输送通道Lb。

另外,第一输送通道L1的中途设置有第一汇合部P1以及第二汇合部P2。第三输送通道L3的中途设置有第一分路部Q1。第一汇合部P1是手动输送通道La汇合到第一输送通道L1的汇合部。第二汇合部P2是翻转输送通道Lb汇合到第一输送通道L1的汇合部。第一分路部Q1是翻转输送通道Lb从第三输送通道L3分开的分路部,具有第一辊对54a以及第二辊对54b。第一辊对54a中的一个辊和第二辊对54b中的一个辊被共用。

第一输送通道L1的中途(详细地说,是在第二汇合部P2和转印辊8之间)配置有用于检测纸张T的传感器和对准辊对80,所述对准辊对80用于校正纸张T的斜歪(倾斜供纸)和配合图像形成部GK中的调色剂像的形成时机。传感器配置在纸张T的输送方向的对准辊对80之前(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对准辊对80根据来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信息进行上述校正和时机调整,并输送纸张T。

翻转输送通道Lb是为了在对纸张T进行双面印刷时使与已经印刷了的面相反的面(未印刷面)与感光鼓2相对而设置的输送通道。利用翻转输送通道Lb,能够将由第一辊对54a从第一分路部Q1输送到出纸部50侧的纸张T正反面翻转,再由第二辊对54b使其返回第一输送通道L1,并输送到配置在转印辊8的上游侧的对准辊对80的上游侧。利用翻 转输送通道Lb正反面翻转后的纸张T,在转印夹缝N处对未印刷面转印规定的调色剂像。

在第三输送通道L3的端部形成有出纸部50。出纸部50配置在装置主体M的上方侧。出纸部50朝向装置主体M的前侧(图1中的右侧,手动供纸部64侧)。出纸部50由第三辊对53将经第三输送通道L3输送来的纸张T排出到装置主体M的外部。

在出纸部50的开口侧形成有出纸收集堆放部M1。出纸收集堆放部M1形成在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外表面)上。出纸收集堆放部M1是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部分。出纸收集堆放部M1的底面由作为开闭盖的顶盖部件M2形成,所述开闭盖构成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形成出纸收集堆放部M1的顶盖部件M2的上表面上层叠地堆放有形成规定的调色剂像并从出纸部50排出的纸张T。此外,各输送通道的规定位置配置有纸张检测用的传感器(未图示)。

另外,如图2所示,在靠顶盖部件M2的顶端(自由端)的部分设置有操作部S。操作部S包括触摸面板式的显示部S1以及硬键S2,所述显示部S1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各种信息和设定用画面。顶盖部件M2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与顶盖部件M2的开闭联动动作的部件移动机构100被组装在装置主体M的内部。部件移动机构10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在图像形成部GK中,由带电部10使感光鼓2表面均匀地带电后,根据由PC(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通过LSU4对感光鼓2表面发射激光束(光线),在感光鼓2表面上形成基于该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然后,显影装置16使调色剂附着到静电潜像上,从而在感光鼓2表面形成调色剂像。

从供纸盒52(或者手动盘65)经由送纸通道L和对准辊对80,在规定的时机向以上述方式形成了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部GK输送纸张T,在图像形成部GK中,利用转印辊8将感光鼓2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 纸张T上。此后,通过使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T从感光鼓2分离并向定影部9输送而被加热、加压,从而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T上。

通过定影部9后的纸张T利用第一分路部Q1分配输送方向。当仅在纸张T的单面上形成图像时,直接由第三辊对53将纸张T从排出部50排出到出纸收集堆放部M1。

另一方面,当在纸张T的两面形成图像时,已通过定影部9的纸张T被暂时输送向第三辊对53方向,在纸张T的后端通过第一分路部Q1后,通过使第三辊对53反转,将纸张T从后端开始向翻转输送通道Lb分配,在图像面翻转的状态下重新输送向对准辊对80。并且,已形成于感光鼓2上的下一图像由转印辊8转印到纸张T的未印刷的面上,纸张T被输送到定影部9且调色剂像被定影后,从排出部50向出纸收集堆放部M1排出。

下面,对顶盖部件M2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顶盖部件M2设置有转动轴171。转动轴171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二固定框架173(参照图4)。如图4以及图5所示,顶盖部件M2以转动轴171为转动中心相对于壳体BD(装置主体M)开闭。另外,如图6所示,顶盖部件M2上一体形成有从转动轴171向下侧突出的卡合片175。

在顶盖部件M2的左端部(第二正方向D21的端部),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转动轴171的附近设置有随顶盖部件M2的开闭动作而往复移动移动部件110,和对移动部件110施加作用力的第一施力部件176。

移动部件110能够沿着形成于第二固定框架173上的轨道部,在第一正方向D11以及第一负方向D12(与第一正方向D11相反的方向)直线往复移动。另外,移动部件110设置有凸起部113,所述凸起部113朝向垂直于第一正方向D11以及第一负方向D12的方向(第二负方向D22)突出。该凸起部113以与顶盖部件M2的卡合片175相抵接的方式形成。另外,第一施力部件176由拉簧构成,一端卡合在第二固定框架173上,并且另一端卡合在移动部件110上,将移动部件110向第一正方向D11牵拉。

当顶盖部件M2向打开方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如图8以及图9所示,移动部件110以凸起部113抵接到顶盖部件M2的卡合片175上的状态,向第一正方向D11移动。此时,第一施力部件176的作用力逐渐减小。另一方面,顶盖部件M2向关闭方向(图8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如图6和图7所示,移动部件110被顶盖部件M2的卡合片175推压,向第一负方向D12移动。此时,第一施力部件176的作用力逐渐增大。

在顶盖部件M2的右端部(第二负方向D22的端部),如图3所示,在转动轴171的附近设置有齿轮201和缓冲器202,所述齿轮201与顶盖部件M2相连结并随顶盖部件M2的开闭动作而旋转,所述缓冲器202与齿轮201相连结。

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在顶盖部件M2的右端部,大致为扇型的盖齿轮172与转动轴171一体形成。盖齿轮172卡合到中间齿轮203上。中间齿轮203与齿轮201相连。例如,齿轮201由双片齿轮构成,中间齿轮203卡合到齿轮201的小径齿轮(未图示)。

缓冲器202具有与齿轮201相连结的缓冲器齿轮,产生对应齿轮201的旋转速度的负荷,抑制齿轮201的旋转速度的增加。

另外,齿轮201具有不形成轮齿的缺齿部201a,缺齿部201a形成有呈大致三角形的卡合突起201b。

在与齿轮201的缓冲器202相反一侧的附近设置有支撑构件204,其具有与卡合突起201b卡合的被卡合部204a。在与被卡合部204a的齿轮201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压缩螺旋弹簧204b,被卡合部204a能够相对于与齿轮201接触或分离的方向稍微移动。

在顶盖部件M2关闭的状态(图3以及图10的状态)下,齿轮201的卡合突起201b配置在未卡合到被卡合部204a的位置。另一方面,当顶盖部件M2向打开方向(图3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中间齿轮203以及齿轮201旋转,卡合突起201b接近被卡合部204a。并且,如图5所示,通过顶盖部件M2转动规定角度(这里约为60°)到达规定位置(打开到最后的位置),齿轮201转动规定角度(这里约为180°),如图11 所示,卡合突起201b与被卡合部204卡合。由此,即使用户将手离开顶盖部件M2,顶盖部件M2也能保持打开状态。

下面,对部件移动机构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部件移动机构100包括移动部件110、被移动部件120、带状部件130以及后面所述的带状部件导向部件140(参照图14)。

带状部件130是连结移动部件110和被移动部件120的带状的部件。带状部件130由具有柔性的薄片体状材料形成。由此,能够减小带状部件130的弯曲半径,并能够通过微细的间隙等配置带状部件130。因此,能够实现节省带状部件130的设置空间,并能够实现部件移动机构100小型化。作为这样的带状部件130,可例举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树脂部件、橡胶等弹性部件以及金属部件等。带状部件130的厚度例如为1mm以下。

被移动部件120向与第一正方向D11以及第一负方向D12中任意一个不同的方向移动,详细地说,向第二正方向D21(垂直于第一正方向D11以及第一负方向D12的方向)或者与第二正方向D21相反方向的第二负方向D22移动。

被移动部件120形成为长条的带板状,可以滑动地支撑于第一固定框架181。第一固定框架181构成壳体BD(装置主体M)的一部分。第一固定框架181沿被移动部件120的第二正方向D21以及第二负方向D22延伸。在第一固定框架181和被移动部件120之间,张紧设置有对被移动部件120施加作用力的拉簧构成第二施力部件182。伴随移动部件110向第一正方向D11的移动,第二施力部件182允许被移动部件120通过带状部件130向第二正方向D21移动。另外,伴随被移动部件120向第二正方向D21的移动,第二施力部件182产生(蓄积)使被移动部件120返回第二负方向D22的移动方向的作用力。此外,设定第二施力部件182的作用力小于第一施力部件176的作用力。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一固定框架181上安装有光学传感器160。光学传感器160是例如用于检测图像浓度的传感器。光学传感器160的上表面设置有由透明部件构成的光透过用窗161。

被移动部件120形成有缺口孔部123。形成缺口孔部123是为了当被移动部件120位于基准位置(起始点)时,即,顶盖部件M2关闭时,不会遮挡从光学传感器160的光透过用窗161发射出的光。在该缺口孔部123附近的被移动部件120的下表面安装有作为清洁部件的擦拭器190。

由于部件移动机构100具备上述结构,随着被移动部件120向第二正方向D21以及第二负方向D22的移动,被固定在被移动部件120上的擦拭器190边与光学传感器160的光透过用窗161滑动接触边往复移动,对作为被清洁部件的光透过用窗161进行清洁。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第二固定框架173由外侧框架173a和内侧框架173b构成,构成壳体BD(装置主体M)的一部分。带状部件导向部件140与第二固定框架173的外侧框架173a一体形成。带状部件导向部件140与带状部件130滑动接触,限制带状部件130的移动方向,使带状部件130的移动方向改变一次以上(这里是两次)。

具体地说,带状部件导向部件140由圆弧状的第一导向部件141和断面“コ”状的第二导向部件142构成。通过第一导向部件141与带状部件130的一面滑动接触并使其翻转,从而使带状部件130的移动方向改变大约90度,即从以带状部件130的反面沿着垂直面的姿势而水平移动的移动方向改变为以带状部件130的正面沿着垂直面的姿势而下降移动的移动方向。通过第二导向部件142与带状部件130的一面滑动接触,使带状部件130的移动方向改变大约90度,即从下降移动方向改变为以带状部件130的正反两面沿着水平面的姿势而水平移动的移动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具备:顶盖部件M2;移动部件110,随着顶盖部件M2的开闭动作,以与顶盖部件M2相抵接的状态往复移动;第一施力部件176,当顶盖部件M2向关闭方向转动时,对向第一负方向D12移动的移动部件110施加向第一正方向D11的作用力。由此,顶盖部件M2向关闭方向转动时,由第一施力部件176对向第一负方向D12移动的移动部件110施加向第一正方向D11的作用力,所以能够抑制移动部件110向第一负方向D12移动的速度增大。因此,即使由于关闭顶盖部件M2增加了力矩,也能够抑制顶盖部件M2的关闭速度增大,所以 能够抑制关闭顶盖部件M2时的冲击增大。

另外,由于第一施力部件176对移动部件110施加向第一正方向D11的作用力,所以对顶盖部件M2作用有向打开方向的力。由此,当顶盖部件M2打开时,能够以比较小的力打开顶盖部件M2。

另外,具备:齿轮201,与顶盖部件M2相连结,随顶盖部件M2的开闭动作而旋转;以及缓冲器202,与齿轮201相连结,产生与齿轮201的旋转速度相对应的负荷,抑制旋转速度的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顶盖部件M2的关闭速度增大,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关闭顶盖部件M2时的冲击增大。

另外,如上所述,齿轮201的缺齿部201a形成有卡合突起201b,当顶盖部件M2转动到规定位置时,卡合突起201b卡合到支撑构件204的被卡合部204a上。由此,能够以规定位置(规定角度)支撑顶盖部件M2。

另外,如上所述,具备:被移动部件120,随移动部件110的移动而移动;带状部件130,连结移动部件110和被移动部件120;以及带状部件导向部件140,限制带状部件130的移动方向。由此,与顶盖部件M2的开闭动作联动,能够使被移动部件120沿第二正方向D21或者第二负方向D22移动。

另外,通过使用弯曲性能优异的带状部件130作为连结移动部件110和被移动部件120的部件,能够避免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驱动单元和机构部之间的干扰,从而能够提高设置带状部件130的自由度。并且,由于容易规定带状部件130的弯曲方向,所以安装部件移动机构100时,能够容易设置带状部件130。

另外,如上所述,具备随被移动部件120的移动而移动的擦拭器190。由此,能够与顶盖部件M2的开闭动作联动,清洁光透过用窗161。

另外,应认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所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此外本发明的范围还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内容和在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变形。

例如,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黑白打印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当然,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彩色打印机、彩色复印机、黑白复印机、数码复合机、传真机等具有开闭盖以及移动部件的盖开闭机构的各种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齿轮201上设置一个卡合突起201b并且设置一个具备被卡合部204a的支撑构件204,能够以图5的状态支撑顶盖部件M2,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齿轮201也可以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卡合突起201b,或者设置两个以上的支撑构件204。按照这样的结构,能够将顶盖部件M2支撑在顶盖部件M2打开到中途的状态(图3和图5之间的状态)。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由带状部件130连结移动部件110和被移动部件120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带状部件130以外的连杆机构等来连结移动部件110和被移动部件12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