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8208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包含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使被加热的定影带与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抵接,使调色剂图像在转印材料上定影的定影装置。作为这种定影装置,公知具有定影带和包含加热辊且轴支承定影带的两个以上的辊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于定影带的热容量比较小,所以使调色剂图像向转印材料定影的性能优异,有助于图像形成的高速化。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具有:环状的定影带、轴支承定影带的定影辊及加热辊、隔着定影带朝向定影辊以规定的压力对其进行按压的加压辊、对加热辊进行加热的局部加热单元。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通过经由加热辊被加热的定影带和加压辊夹住转印材料时,调色剂中所含的蜡溶解并向转印材料渗出,从而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转印材料上。这时,由于定影带和转印材料接触,所以定影带的温度暂时降低。温度降低了的定影带通过局部加热装置被加热至原先的温度。这样,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时的定影带的温度保持一定,从而无光泽不匀地形成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750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未考虑在与形成有图像的转印材料的区域对应的定影带的区域和与未形成有图像的转印材料的区域对应的定影带的区域的温度的减少幅度不同、或对不同尺寸的转印材料连续进行印刷时的定影带的温度。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针对光泽不匀的改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调色剂图像定影时的定影带的温度不同的情况下,也具有与记录介质分离的分离性,并且能够抑制光泽不匀的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带按照耐热性树脂制的基底层、弹性材料制的弹性层、脱模层的顺序层叠,100~200℃的范围内的粘弹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8%以下。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具有环状的定影带、包含用于加热所述定影带的加热辊且轴支承所述定影带的两个以上的辊、配置为经由所述定影带对所述辊中的一个相对地施力的加压辊,所述定影带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带。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通过加热及加压使形成于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定影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即使在调色剂图像定影时的定影带的温度不同的情况下,也具有与记录介质分离的分离性,并且能够抑制光泽不匀的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定影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A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带的一例的图,图3B是图3A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图像形成装置

20 图像读取部

21 供纸装置

22 扫描器

23 CCD传感器

24 图像处理部

30 图像形成部

31 图像形成单元

32 感光鼓

33 带电装置

34 曝光装置

35 显影装置

36 清洁装置

40 中间转印部

41 一次转印单元

42 二次转印单元

43 中间转印带

44 一次转印辊

45 支撑辊

46 第一支承辊

47 清洁装置

48 二次转印带

49 二次转印辊

50 第二支承辊

60 定影装置

61 定影带

62 加热辊

63 第一加压辊

64 第二加压辊

65、66 加热器

67 第一温度传感器

68 第二温度传感器

69 气流分离装置

70 导向板

71 导向辊

80 记录介质搬送部

81 供纸托盘单元

82 对齐辊对

D 原稿

S 纸(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定影装置60的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图像读取部20、图像形成部30、中间转印部40、定影装置60、记录介质搬送部80。

图像读取部20从原稿D读取图像,得到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数据。图像读取部20具有供纸装置21、扫描器22、CCD传感器23、图像处理部24。

图像形成部30例如包含与黄色、洋红色、青色及黑色各色对应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1。图像形成单元31具有感光鼓32、带电装置33、曝光装置34、显影装置35、清洁装置36。

感光鼓32例如是具有光导电性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带电装置33使感光鼓32带电。带电装置33例如是电晕带电器。带电装置33也可以是使带电辊、带电刷、带电片等接触带电部件与感光鼓32接触而带电的接触带电装置。曝光装置34向带电的感光鼓32照射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34例如是半导体激光。显影装置35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32供给调色剂,形成与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图像。显影装置35例如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公知的显影装置。清洁装置36去除感光鼓32的残留调色剂。在此,“调色剂图像”是指调色剂集合成图像状的状态。

调色剂可以使用公知的调色剂。调色剂可以是单组分显影剂,也可以是双组分显影剂。单组分显影剂由调色剂粒子构成。另外,双组分显影剂由调色剂粒子及载像体粒子构成。调色剂粒子由调色剂母体粒子及附着于其表面的二氧化硅等外部添加剂构成。调色剂母体粒子例如由粘结树脂、着色剂及蜡构成。

中间转印部40包含一次转印单元41和二次转印单元42。

一次转印单元41具有中间转印带43、一次转印辊44、支撑辊45、多个 第一支承辊46、清洁装置47。中间转印带43为环状的带。中间转印带43被支撑辊45及第一支承辊46张紧支承。中间转印带43通过支撑辊45及第一支承辊46的至少一个辊的旋转驱动,在环状轨道上向一方向以一定速度行走。

二次转印单元42具有二次转印带48、二次转印辊49、多个第二支承辊50。二次转印带48为环状的带。二次转印带48被二次转印辊49及第二支承辊50张紧支承。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60具有定影带61、加热辊62、第一加压辊63、第二加压辊64、加热器65、66、第一温度传感器67、第二温度传感器68、气流分离装置69、导向板70、导向辊71。

定影带61是按照基底层61a、弹性层61b、脱模层61c的顺序层叠而成(参照图3)。定影带61在以基底层61a为内侧、以脱模层61c为外侧的状态下,由加热辊62和第一加压辊63轴支承。定影带61的张力例如为43N。因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定影带61,所以定影带61的详细说明将在后文中叙述。

加热辊62具有旋转自如的铝制的套筒、配置于其内部的加热器65。第一加压辊63例如具有旋转自如的芯棒和配置在其外周面上的弹性层。

第二加压辊64经由定影带61与第一加压辊63相对配置。第二加压辊64例如具有旋转自如的铝制的套筒、配置于该套筒内的加热器66。第二加压辊64相对于第一加压辊63接近、分离自如地配置,在与第一加压辊63接近时,经由定影带61按压第一加压辊63的弹性层,形成与定影带61接触的接触部即定影夹持部。

第一温度传感器67是用于检测被加热辊62加热的定影带61的温度的装置。另外,第二温度传感器68是用于检测第二加压辊64的外周面的温度的装置。

气流分离装置69是用于从定影带61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朝向定影夹持部产生气流,促使记录介质S从定影带61分离的装置。

导向板70是用于将具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向定影夹持部引导的部件。导向辊71是用于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从定影夹持部向图像形成装置10外引导的部件。

返回图1的说明。记录介质搬送部80具有三个供纸托盘单元81及多个对齐辊对82。在供纸托盘单元81中,对每种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有基于纸张 克重、尺寸等识别的记录介质(本实施方式中,标准纸、特殊纸等)S。对齐辊对82以形成所期望的搬送路径的方式配置。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由记录介质搬送部80输送来的记录介质S上,基于由图像读取部20取得的图像数据,利用中间转印部40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利用中间转印部40形成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被输送至定影装置60。

定影装置60的定影带61以规定的速度进行旋转驱动,例如,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67的反馈控制,被加热器65加热至所期望的温度(例如190℃)。第二加压辊64例如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68的反馈控制,被加热器66加热至所期望的温度(例如180℃)。第二加压辊64与记录介质S的到达匹配,经由定影带61对第一加压辊63的外周面施力,形成定影夹持部。

另一方面,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一边向导向板70引导,一边向夹持部引导。定影带61与记录介质S紧贴,从而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迅速地被定影在记录介质S上。另外,记录介质S在定影夹持部的下游端受到来自气流分离装置69的气流。因此,促进记录介质S自定影带61的分离。从定影带61分离的记录介质通过导向辊71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0外引导。

(定影带的结构)

接着,对定影带61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A是定影带61的立体图,图3B是图3A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图。

如图3A、图3B所示,定影带61具有基底层61a、弹性层61b、脱模层61c。另外,在定影带61中,基底层61a位于内侧,脱模层61c位于外侧。

基底层61a为耐热性树脂制。耐热性树脂适当选自在定影带61的使用温度的范围内不会产生变性及变形的树脂,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一种以上。耐热性树脂的例子包含:聚苯硫醚、聚丙烯酸酯、聚砜、聚醚砜、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及聚醚醚酮。从耐热性方面来看,耐热性树脂优选聚酰亚胺。

聚酰亚胺能够通过在200℃以上的温度加热作为其前驱体的聚酰胺酸而得到,或者通过使用催化剂,使聚酰胺酸发生脱水、环化(酰亚胺化)反应而得到。聚酰胺酸可以将四羧酸二酐和二胺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通过混合、加热而发生的缩聚反应制造,也可以使用市售品。该二胺化合物及四羧酸二酐的例子包括日本特开2013-25120号公报的段落0123~0130记载的化合 物。

基底层61a在可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含有耐热性树脂以外的组分。例如,基底层61a的材料还可以含有其它的树脂组分。从成形性等观点来看,基底层61a的材料的耐热性树脂的含量优选为40~100体积%。

弹性层61b为弹性材料制。弹性层61b的材料(弹性材料)的例子包含:硅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橡胶材料等弹性树脂材料。弹性材料优选硅橡胶。

硅橡胶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一种以上。硅橡胶的例子包含:聚有机硅氧烷或其加热固化物、及日本特开2009-122317号公报中记载的加成反应型硅橡胶。聚有机硅氧烷的例子包含:日本特开2008-255283号公报的段落0029中记载的两末端被三甲基硅氧烷基封端、侧链具有乙烯基的二甲基聚硅氧烷。

关于弹性层61b的厚度,例如,从使导热性及弹性充分体现的观点来看,优选为30~400μm,更优选为50~300μm,进一步优选为100~250μm。

弹性层61b在可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范围内,还可含有弹性树脂材料以外的组分。例如,弹性材料还可含有用于提高弹性层的导热性的导热性的填充剂。填充剂材料的例子包含:二氧化硅、金属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氮化铝、氮化硼、氮化硅、碳化硅、碳及石墨。填充剂的形态没有限定,例如,是球状粉末、不定形粉末、扁平粉末或纤维。

弹性材料中的弹性树脂材料的含量优选为60~100体积%,更优选为75~100体积%,进一步优选为80~100体积%。

脱模层61c具有相对于调色剂的适度的脱模性。脱模层61c位于在定影时与记录介质S抵接的定影带61的外表面。脱模层61c的材料的例子包含: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酯、聚氨基甲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乙醇可溶性尼龙、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酚醛树脂、聚甲醛、聚醚醚酮、聚磷腈、聚砜、聚醚硫化物、聚苯醚、聚苯醚、聚乙二酰脲、聚烯丙基苯酚、氟树脂、聚脲、离聚物、硅酮及它们的混合物或共聚物。从脱模性及耐热性的观点来看,脱模层61c的材料优选氟树脂,更优选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

关于脱模层61c的厚度,例如从热传递、对弹性层的变形的追随及脱模性的体现的观点来看,优选为5~40μm,更优选为10~35μm,进一步优选为 15~30μm。

脱模层61c在可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含有树脂基体材料以外的其它组分。例如,脱模层61c还可以含有润滑材料粒子。润滑材料粒子的例子包含:氟树脂粒子、硅酮树脂粒子及二氧化硅粒子。

关于脱模层61c的材料中的树脂基体材料的含量,从导热性及充分追随弹性层的变形的柔软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70~100体积%。

定影带61在可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含有上述基底层61a、弹性层61b及脱模层61c以外的其它层。其它层的例子包含加强层。

加强层是用于提高定影带61的机械强度的层,例如,配置于定影带61的弹性层61b及脱模层61c的相反侧的表面(基底层61a的内周面)。该加强层能够由上述耐热性树脂构成,其厚度能够适当决定。

定影带61能够利用制作层积式定影带的公知的方法进行制作。例如,定影带61能够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制作,该方法包括:在作为基底层61a的耐热性树脂制的环状的成形体的外表面包覆作为脱模层61c的管的工序;向成形体与管之间注入弹性材料或其前驱体的工序;根据需要使弹性材料或前驱体加热固化的工序。

本发明人等对定影带的物理性、调色剂图像对于记录介质的定影性、定影带及记录介质的分离性的关系如下所示地进行了考察。定影带的橡胶物理性给调色剂图像相对于记录介质S的定影性、调色剂中所含的蜡的浸出量带来大的影响。特别是,橡胶硬度高的定影带在调色剂图像定影时,会使蜡从调色剂大量浸出,所以其与记录介质的分离性优异。另一方面,橡胶硬度高的定影带因其与记录介质的紧贴降低,所以调色剂图像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定影性差。因此,考虑不提高橡胶硬度,而是通过降低粘弹性率使分离性和定影性两不误的方法。在此,公知的是,作为定影带的材料的一种的硅酮与其它通用橡胶相比,耐热性高,温度导致的包括硬度在内的物理性变化少。但是认为,硅酮在调色剂图像定影时的定影带的温度、调色剂图像的非定影时的定影带的温度下,硬度会变化,这会给调色剂图像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定影性带来影响。这样,因定影状态的变化(记录介质的克重、记录介质的搬送速度、定影带的温度变化)等,在定影性及蜡的浸出量会产生差异,作为结果,在图像品质上产生差异。在此,发明人等发现,通过抑制温度导致的粘弹性率的变化,将定影带表面的按压、斥力保持一定,使调色剂的溶解状态 (蜡的浸出量)稳定,抑制图像品质的变动。

如上所述,定影带61按照耐热性树脂制的基底层61a、弹性材料制的弹性层61b、脱模层61c的顺序层叠而成。定影带61的100~200℃的范围内的粘弹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8%以下。需要说明的是,“100~200℃”是指,在印刷时假想的定影带61的温度带。粘弹性率的变化表示定影带61的橡胶物理性的变化。在此,“粘弹性率”是指,参考了物体的粘性和物体的弹性的数值。通过使粘弹性率的弹性组分大幅变化,在定影带61的100~200℃的范围内的粘弹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大于0.8%的情况下,调色剂中所含的蜡的浸出量增加,产生积存,或定影带61不追随记录介质S的表面的凹凸,产生调色剂相对于记录介质S的定影不良。另一方面,通过使粘弹性率的粘性组分大幅变化,在定影带61的100~200℃的范围内的粘弹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大于0.8%的情况下,调色剂中所含的蜡的浸出量减少,产生定影带61与记录介质S的分离不良。

另外,100~200℃的范围内的定影带61的粘弹性率优选为50~62%的范围内,更优选为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8%以上。在100~200℃的范围内的定影带61的粘弹性率低于50%的情况下,定影带61的斥力过高,定影带61有可能不追随记录介质S的表面的凹凸。其结果是,会产生调色剂相对于记录介质S的定影不良。另一方面,在100~200℃的范围内的定影带61的粘弹性率大于62%的情况下,有可能得不到弹性层61b的斥力,产生定影带61与记录介质S的分离不良。

上述粘弹性率是通过使测定对象物(本实施方式中为定影带61)产生一定的变化,追踪其变形举动,使用沃伊特模型(フォークトモデル)进行数值化而得的。粘弹性率的单位为%。另外,粘弹性率能够用粘性变形量/弹性变形量+粘性变形量表示。

上述粘弹性率能够使用例如粘弹性测定机(维斯仪(E-200DT),株式会社唯赛勃)(ベスメータ(E-200DT),株式会社ウェブサイバー)进行测定。在此,对维斯仪简单地进行说明。维斯仪是给予测定对象物一定的外力,使测定对象物稍微变形。接着,追踪去除该外力后的状态,追踪复原的响应举动。最后,进行复原时的波形解析,测定粘弹性。

粘弹性率根据构成定影带61(主要是脱模层61c)等的材料的不同,其调整方法也不同,但通常可以如下所示地进行调整。发现在通常情况下,粘 弹性率有通过增加弹性组分而降低的趋势。另外,发现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通过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而减小粘弹性率的变化的趋势。具体而言,粘弹性率可以通过提高交联密度或增大分子量、提高硬度、或根据聚合物种类、填充剂种类的配合量进行调整。另外,能够通过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调整。

另外,100~200℃的范围内的定影带61的粘性变形量相对于弹性变形量的变化率优选为0.1以下。在此,“弹性变形量”为弹性模量,意思是指在利用弹簧的性质施加力时,产生与力成比例的变形,但解除该力时立即复原的性质。弹性变形量的单位为N/m2。另外,“粘性变形量”为粘性模量,意思是在施加或解除力时,延迟反应的性质。粘性变形量的单位为N·s/m2。在100~200℃的范围内的定影带61的粘性变形量相对于弹性变形量的变化率大于0.1的情况下,由于橡胶的按压力、斥力等发生变化,所以会对图像的光泽及分离性产生影响。

实施例

使用以下的实施例及比较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各操作是在室温(20℃)下进行的。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等。

[实施例1]

在由内径99mm、长度360mm、厚度70μm的热固化性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带基体材料的内侧,紧贴有外径60mm的不锈钢制的圆筒状的芯棒。接着,在该带基体材料的外侧,包覆有在内周面上保持厚度30μm的PFA管的圆筒模具,这样,同轴地保持芯棒和圆筒模具,并且在两者之间形成空腔。接着,在空腔内注入硅橡胶材料A,进行加热固化,制作厚度200μm的硅橡胶A的弹性层。这样,制成按照带基体材料、硅橡胶A的弹性层及PFA制的脱模层的顺序重叠而成的定影带1。

将制成的定影带1固定在铝圆筒基体上,用卤素加热器从内侧加热,通过粘弹性测定机(维斯仪(E-200DT),株式会社唯赛勃)进行粘弹性测定。制成的定影带的100℃下的粘弹性率为61.0%。而且,通过该粘弹性测定机测定从100℃至200℃每10℃的粘弹性率。另外,在下述的表1中仅表示100℃、150℃、200℃的结果。

另外,硅橡胶材料A是将侧链具有乙烯基的二甲基聚硅氧烷100质量份、二氧化硅15质量份混合而成的组成物。另外,使用硅橡胶材料A在与弹性层 的制造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制作的硅橡胶A的橡胶硬度为30,抗拉强度为2.3MPa,延伸率为400%,热导率为0.3W/m·K。

使用厚度2.0mm的测定用橡胶片材,按照JIS K6301,通过硬度计A测定硅橡胶A的橡胶硬度。

[评价]

作为具备图2所示的双轴带式定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带,设置定影带1。构成定影夹持部的辊且轴支承定影带1侧的辊的辊径为60mm,将利用A4普通纸以60张/分的印刷速度时的定影装置的分离角设为73°。另外,调色剂使用数字调色剂HD+(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1)光泽不匀

使用全彩色复印机(bizhub Pro C754,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以51张/分的印刷速度,在A3尺寸的记录介质上形成规定的调色剂图像。作为记录介质,使用普通纸(80g/m2)、涂布纸(128g/m2)及涂布纸(200g/m2)。调色剂相对于记录介质的附着量为11g/m2。另外,调色剂图像被设定为在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的前端部的中央部分配置满中空的文字,在该中央部以外的区域涂满黑色。在所得的图像的该中空文字的区域及该中空文字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将光泽差异作为光泽不匀,根据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A:在图像上未确认有光泽差异。

B:在图像上确认有光泽差异。

(2)分离性

使用全彩色复印机(bizhub PRESS C1070,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将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以60张/分的速度沿用纸宽幅方向走纸,评价分离性能。

记录介质使用“OK金藤85(T目)A4”。在记录介质的前端形成任意的留白,在该留白以外的区域形成由青色、洋红色两层(red)制作的整面涂满图像(附着量8.0g/m2)。定影带的表面温度被设定为150℃或200℃。按以下的基准判定此时的图像侧的定影带和记录介质的分离性。

A:即使前端留白为3mm以下也不会产生卷边而与定影带分离。

B:如果前端留白大于3mm且低于7mm,则不会产生卷边而与定影带分离。

C:如果前端留白为7mm以上且不低于10mm,则不能与定影带分离。

D:如果前端留白不是10mm以上,则不能与定影带分离。

[实施例2~6及比较例1~3]

除调整侧链具有乙烯基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种类、多种的混合比例、添加物的添加量等以外,与基于硅橡胶A的制作相同地,分别制作具有硅橡胶B制的弹性层的定影带2、具有硅橡胶C制的弹性层的定影带3、具有硅橡胶D制的弹性层的定影带4、具有硅橡胶E制的弹性层的定影带5、具有硅橡胶F制的弹性层的定影带6、具有硅橡胶G制的弹性层的定影带C1、具有硅橡胶H制的弹性层的定影带C2、及具有硅橡胶I制的弹性层的定影带C3。另外,与硅橡胶A同样地,测定硅橡胶B~I的各种物理性。而且,除代替定影带1分别使用定影带2~6、C1~C3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判定光泽不匀及分离性。

将硅橡胶A~I的各种物理性及定影带1~6、C1~C3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另外,表1所示的“△”意思是粘弹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变形量”意思是粘性变形量相对于弹性变形量的变化率。

表1

如表1所示,可知按照耐热性树脂制的基底层、弹性材料制的弹性层、脱模层的顺序层叠并且100~200℃的范围内的粘弹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8%以下的定影带1~6,在使用双轴带式的定影装置的高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150℃的温度下,不论光泽不匀的抑制及分离性哪一方面都显示充 分的性能。认为这是因为,调色剂图像定影时及调色剂图像非定影时的定影带的物理性没有大幅变化,所以定影时追随记录介质的定影带具有充分的斥力,使对记录介质的追随和分离两不误。另外可知,100~200℃的范围内的粘性变形量相对于弹性变形量的变化率为0.1以下的定影带1~5,根据与上述同样的理由,都在使用双轴带式的定影装置的高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150℃的温度下,不论光泽不匀的抑制及分离性哪一方面都显示出充分的性能。

另外,在粘弹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6%以下、且100~200℃的范围内的粘弹性率为50~62%的范围内的定影带1~4中,即使在定影带的温度为200℃的情况下,分离性也良好。而且,粘弹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5%以下、且100~200℃的范围内的粘弹性率为50~62%的范围内的定影带1~3,定影带的温度为200℃时的分离性更加良好。

与此相对,定影带C1~C3在使用双轴带式的定影装置的高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都不能抑制光泽不匀。认为这是因为,粘弹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大,在定影时追随记录介质的定影带上不能产生赋予分离性的足够的斥力,调色剂中所含的蜡的浸出量减少,产生定影带C1~C3与纸的分离不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双轴带式的定影装置的高速机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中,能够实现良好的定影并且防止卡纸的发生。因此,根据本发明,可期待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更高速化、高性能化及省力化,期待图像形成装置的进一步普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