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用定影带和定影带的置换方法

文档序号:2688593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置换用定影带和定影带的置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在定影装置中的置换用定影带以及定影带的置换方法。定影装置可用在成像装置中,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具有多种那些装置功能的多功能外设。
背景技术
通常,在诸如复印机一类的成像装置中采用这样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被构造用以使用定影带来定影已形成于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近年,已要求快速地启动打印,具体的,接收打印指令之后在短时间内完成第一记录片材上的成像(快速启动)。因此,已尝试减小定影带的热容量。在采用这种定影带的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 2005-317519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 2007-293012所公开的装置中,耐热油脂被涂覆到相对于定影带的内表面滑动的滑动部件(加热器)的外表面上,以改进该滑动部件相对于定影带内表面的可滑动性。传统地,采用在定影带老化无用时整体置换定影装置的构造。然而,希望仅置换定影带。为满足此需求,有必要解决如何补充耐热油脂以使其介于定影带与滑动部件之间的问题。例如,当操作员被迫使在每次置换定影带时实施给滑动部件的外表面涂覆耐热油脂的操作时,此涂覆操作对于该操作员而言是麻烦的,这不足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置换性得以提高的置换用定影带。一种定影装置中使用的置换用定影带,所述置换用定影带包括环形基层;调色剂离型层,所述调色剂离型层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表面上;以及润滑膜,通过向所述环形基层的内表面涂覆液体而在所述内表面上形成所述润滑膜,在所述液体中,氟化油和氟化固体润滑颗粒分散于挥发性溶剂中。本发明提供一种置换性提高的定影带置换方法。一种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带的置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向置换用定影带的内表面涂覆液体来形成润滑膜,在所述液体中,氟化油和氟化固体润滑颗粒分散于挥发性溶剂中,所述置换用定影带包括环形基层和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离型层;基本沿着旧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从所述定影装置中拉出所述旧定影带;以及基本沿着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把所述置换用定影带插入所述定影装置内。由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1是成像装置的构造的说明图。图2是与定影装置的转动轴线方向相垂直的剖面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3是带引导件的说明图。图4是定影装置的透视图。图5是定影装置的端部的构造的放大图。图6是加热部件的说明图。图7是定影带的润滑层的配置的说明图。图8A和8B是润滑层的形成方法的说明图。图9是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0是形成在定影带的外周面上的标记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其它实施例实施,在其它实施例中,各实施例的构造被替换构造部分或者全部地置换,只要预先在定影装置所采用的置换用定影带的内表面上形成润滑膜。由此,与定影带抵接以形成加热夹持部的旋转部件不限于辊部件,可包括带部件。加热夹持部的加热方法不限于电阻加热,可包括辐射加热、电磁感应加热、气体燃烧和热管加热。不管单色/全色、片材给送型/记录材料传送型/中间转印型、调色剂成像方法以及转印方法如何,成像装置都可适用。尽管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说明仅与调色剂图像的形成/转印有关的主要部分,但除了必需的设备、装备和壳体构造以外,本发明可应用于各种用途的成像装置,例如,打印机、各种印刷机、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多功能外设。成像装置图1是成像装置I的构造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I是级联型中间转印式全色打印机,其中,黄色成像部PY、品红色成像部PM、青色成像部PC和黑色成像部PK沿着中间转印带31配列。成像部PY内,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Il(Y)上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成像部PM内,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1 (M)上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成像部PC内,青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1 (C)上。成像部PK内,黑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1 (K)上。然后,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顺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记录材料P被从记录材料盒20 —张张地拾取、传送至对齐辊对23、并在该对齐辊对23处待命。各记录材料P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适当的定时通过对齐辊对23输送至二次转印部T2。这样,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31 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四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于其上的记录材料P被传送至定影装置40,然后利用该定影装置40加热并加压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其后,记录材料P通过排出辊对63排出到外部托盘64上。另一方面,当在记录材料P的两面上执行成像时,在调色剂图像经由定影装置定影于记录材料P的一面上后,该记录材料P通过挡板61被向上引导。接着,记录材料P以转回方式在传送路径73中传送,使得该记录材料P的正反面反转。其后,记录材料P经由双面传送路径70传送,以在定影辊对23处待命。接着,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T2处也形成在记录材料P的另一面上,并利用定影装置40定影。其后,记录材料P排出到外部托盘64上。进行调色剂成像的记录材料P的具体例包括普通片材、作为普通片材的替代品的树脂片材、涂层片材、厚片材和高射投影仪片材。成像部PY、PM、PC和PK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除了它们各自显影设备14的调色剂颜色彼此不同,即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以外。以下,将仅说明黄色成像部PY,并将省略其它成像部PM、PC和PK的重复说明。成像部PY包括感光鼓11以及围绕该感光鼓11设置的电晕充电器12、曝光设备13、显影设备14、转印刮刀17和鼓清洁设备15。电晕充电器12将感光鼓11的表面充电至均一电位。曝光设备13扫描激光束到感光鼓11上,以在该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图像。显影设备14显影静电图像以在感光鼓1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被施加电压的转印刮刀17使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定影装置图2是与定影装置40的转动轴线方向相垂直的剖面的构造的说明图。图3是带引导件105的说明图。图4是定影装置40的透视图。图5是定影装置40的端部的构造的放大图。图6是加热部件102的说明图。注意,定影带100的宽度方向(图4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是与垂直于记录材料在定影装置40中的传送方向的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也是与加压辊101的轴向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如图2所示,作为图像加热装置的一例的定影装置40包括作为带部件的一例的定影带100和作为旋转部件的一例的加压辊101。定影带100的内表面由作为固定支持部件的一例的加压垫103支持,该固定支持部件基本不可转动地固定于定影装置40上。加压辊101与定影带100的外表面抵接,以在该加压辊101与定影带100之间形成被构造用以加热记录材料P的加热夹持部(定影夹持部)N。加压辊101是具有弹性层的辊部件。加压垫103通过把定影带100夹在该加压垫103与加压辊101之间来形成加热夹持部N。作为平面电阻加热部件的一例的加热部件102设在加压垫103的表面上。加热部件102经由定影带100加热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使得加压辊101与内表面由加压垫103支持的定影带100的外表面抵接,从而把该定影带100压向加压垫103。成像装置I中,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图像被显影为可见调色剂图像,且此调色剂图像利用静电力和压力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接着,转印后的图像通过定影装置40的热量和压力定影于记录材料上,使得图像形成在记录材料上。带定影方法作为定影装置40采用的定影方法的一例。采用带定影方法的定影装置40在使定影带100与由金属或树脂制成的保持件直接固定和支持的加热器压接的同时传送该定影带100,并在使记录材料的图像面经由定影带与加热器紧密接触的同时利用加压辊101给该记录材料的背面加压。在记录材料于定影带100和加压辊101之间夹持传送的过程中,加热器的热量经由定影带施加给该记录材料,此状态下,记录材料表面上承载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通过加压辊101的压力定影在该记录材料的表面上。如图2所示,定影带100是薄且中空的环形带。定影带100的内表面在与加压辊101 一侧相反的那侧上利用加压垫103支持。加压垫103的下表面内,凹部沿着该加压垫103的纵向连续形成,且加热部件102被设置成收容于该凹部内。加热部件102经由定影带100加热记录材料P的图像面。加热部件102和加压垫103以滑动方式摩擦定影带100的内表面。润滑膜(润滑涂层)110预先配备在加热部件102和加压垫103的滑动面与定影带100的内表面之间以减小摩擦力。带框架104沿转动轴线方向呈梁状地延伸贯通定影带100以从上方下压住加压垫103,从而保持该加压垫103呈直线状,否则该加压垫103将由于被加压辊101从下方施压而变形为弓状。如图3所示,带引导件105是供带转动的引导部件。带引导件105不仅限制定影带100的带端部的内表面沿转动方向的运动,而且限制该定影带100沿插入方向的运动。带引导件105设在带框架104的各纵向端部处。带引导件105的内带面引导部105a从定影带100的端部内侧保持该端部呈圆筒状态。从各内带面引导部105a起呈法兰状直立的插入限制部105b限制定影带100沿转动轴线方向的运动。如图4所示,加压辊101由固定于定影框架115上的轴承116支持为可自由转动。设在定影带100的端部处的带引导件105被压缩弹簧113从上方向加压辊101推压。被由此推压的这对带引导件105使定影带100的外表面与加压辊101压接,以便形成用于记录材料P的加热夹持部N。记录材料P通过加热夹持部N,然后与定影带100分离并排出。如图5所示,在定影装置40工作期间,加压辊101经由齿轮117受定影驱动部(未表示)驱使转动。定影带100伴随着加压辊101的转动而转动。各加压杆112可绕中心轴111枢转,且具有被压缩弹簧113向下推压的摆动端。如图2所示,加压杆112在利用带框架104支持的定影带100的整个长度上经由带引导件105下压住该定影带100。伴随着经由齿轮121利用手动操作驱动的凸轮120的转动,加压杆112以枢转方式绕中心轴111转动。当加压杆112的摆动端被压向上时,定影带100离开加压辊101,结果加热夹持部N松开。由此,在定影装置40操作过程中记录材料P于传送期间发生卡纸的情况下,当用户操作被构造用以通过使定影带100离开加压辊101来松开加热夹持部N的机构时,能够容易地移除夹在该定影带100与加压辊101之间停止的所卡记录材料P。如图6所示,加热部件102包括作为热源被供给电力以发热的加热电阻器53b。加热部件102构成经由电极53d通电而使得温度通过焦耳加热升高的陶瓷加热器。加热电阻器53b和电极53d形成在陶瓷基板53a上且用玻璃层53c覆盖。陶瓷基板53a是热传导率优良的氮化铝基板。加热电阻器53b通过厚膜印刷并烘焙银钯浆料来形成。玻璃层53c由作为滑动部件的玻璃涂覆层形成,其具有近似50 y m至60 y m的厚度且一体设在加热电阻器53b上。在陶瓷基板53a的与设有加热电阻器53b的那面相反的一面上,提供被构造用以监测该陶瓷基板53a的温度的热敏电阻器54。热敏电阻器54通过加压弹簧(未表示)保持以预定的压力与陶瓷基板53a压接,从而检测甚至超过粘着剂的耐热温度的温度。热敏电阻器54的输出反馈给温度控制电路73。温度控制电路73基于热敏电阻器54的反馈来控制AC电源71的开关元件72,以保持加热部件102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如图2所示,在记录材料P经由加热夹持部N夹持传送的过程中,该记录材料P经由定影带100从加热部件102接收热能。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未表示)受热以致熔融,接着受压以致定影在该记录材料P上。
为减小热容量以改进快速启动,希望由耐热树脂例如聚酰亚胺和聚醚醚酮(PEEK)制成且总厚度100 V- m以下、优选60iim以下且20iim以上的基体用作定影带100的基体。另外,希望可分离性优良的片材或者涂层设在基体的与记录材料P接触的表面上。这里,厚度50 y m的聚酰亚胺基体用作定影带100的基体,使得该定影带100具有30mm的内径。作为厚度10 的氟树脂层的PFA层设在基体上。选择性的,定影带100可通过在由高耐热性片状材料形成的基层上层叠的导电层上层叠离型层来获得,高耐热性片状材料以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胺酰亚胺(polyimideamide)为代表。至于加压辊101,希望由海绵形成或者由硅橡胶制成的弹性层设在由诸如铁或铝一类金属制成的圆柱状芯件的外周面上,且离型层设在该弹性层的表面上以增强记录材料P的可分离性。这里,由软钢材料制成的芯件的表面经由喷砂处理粗糙化,然后洗净。接着,把芯件插入圆筒形模具中。然后,把液态硅橡胶注入模具内,并进行热硬化。此时,为在加压辊101的表面层上提供作为离型层的PFA树脂管层,预先把内表面涂覆有粘合材料的管材插入模具内。这样,在橡胶热硬化的同时,管材和橡胶弹性层彼此粘接。由此模制成的加压辊进行脱模处理,然后进行二次硫化以把该加压辊的硬度调节至所需硬度。通过利用烘箱加热那些部件一定时间来执行二次硫化。由此制成的加压辊101具有30mm的外径,且该加压辊101包括直径近似22mm的芯件、厚度4mm的橡胶弹性层、以及厚度50 y m的管材。
·
以下实施例中,预先在作为维护用置换部件的定影带100的整个表面上或者在与带内表面的滑动摩擦部的宽度基本对应的转动方向宽度上均匀地涂覆润滑膜。由此,不需要在维护置换时执行涂覆润滑膜的操作,因而能够更高效地执行操作。另外,以下实施例中,润滑膜基本均匀地涂覆在定影带100的内表面上。由此,能够减小定影带100在置换后的滑动不稳定性。第一实施例图7是定影带的润滑层的配置的说明图。图8A和SB是润滑层的形成方法的说明图。参照图2的同时如图7所示,定影带100成形为环形,且具有在受压状态下以滑动方式与不可转动的加压垫103摩擦的内表面。加压垫103经由在与定影带100的转动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连续设置的抵接面以滑动方式摩擦定影带100的内表面。定影带100具有作为薄膜状态润滑层的一例的润滑膜110,该薄膜状态润滑层在液体状态下涂覆且然后使其非流动化。润滑膜(润滑涂层)110的薄膜状态(涂覆状态)是如下获得的。使固体润滑颗粒和油分散到挥发性溶剂中获得液体材料,把该液体材料涂覆到内表面上,然后将挥发性溶剂蒸发。溶剂蒸发后,润滑膜110不具有流动性,因而处于该润滑膜110不能被擦除的粘着状态。固体润滑颗粒和油均是氟化材料,溶剂蒸发后的润滑膜110的厚度是10 i! m以上且40 i! m以下。第一实施例中,为减小加热夹持部N处的定影带100与加压垫103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润滑膜110形成在该定影带100的整个内表面上。在定影带100被组装到相配部件后,组装前涂覆于该定影带100的内表面上的润滑膜110被滑动摩擦的相配部件部分地刮除,然后保持在作为相配部件的加压垫103 (加热部件102)的滑动面上。这样,形成介于加压垫103与定影带100之间的润滑层。润滑膜110在涂覆前处于液体状态,并通过在涂覆后使溶剂蒸发而成形为膜。具体的,润滑膜110是这样一种润滑膜,其中,由诸如聚四氟乙烯(PTFE)—类氟树脂制成的固体润滑颗粒和诸如聚四氟乙烯(PTFE)油一类氟油分散于诸如六氟乙醚(HFE)溶剂一类氟化溶剂内。在溶剂如上所述从涂覆的润滑膜110中蒸发后,该润滑膜110在涂覆有润滑膜110的部分处形成固体润滑颗粒和油的涂层。此涂层润滑膜在室温下的性质为涂覆前处于液体状态且涂覆后为干燥膜(干燥涂层)。由润滑膜110形成的涂层的干燥程度通过改变氟化固体润滑颗粒和氟化油的量的比来改变。换句话说,润滑膜110的干燥状态在必要时可通过改变氟化固体润滑颗粒和氟化油的配制比来改变。具体的,为获得完全干燥涂层,可减少油量的混合比,另一方面,为获得略湿润涂层,可增大油量的混合比。这样,可调整干燥状态。作为润滑膜的形成材料,可采用由关东化成株式会社(KANTOKASEI LTD)制造的HANARL (商标)。此材料的涂覆条件和干燥性能可通过改变溶剂的比率和种类来调整。如图7所示,定影带100的基层是通过使涂覆在圆柱状模具上的树脂液干燥而成形为膜状的树脂层。定影带100的表面层是通过把氟树脂材料经由浸溃(浸入)或喷射而涂覆于已在圆柱状模具中成形为膜状的基材上获得的离型层或剥离层。图8A表示定影带100的转动方向。图8B是表示喷嘴83的往复运动的剖视图。如图8A和SB所示,在定影带100从圆柱状模具上取下后,涂层润滑膜被涂覆到该定影带100的内表面上。水平细长喷嘴83在从具有该喷嘴83的分配器82的顶端以恒定分配速率滴下润滑液的同时,沿箭头R4所示的方向以恒定速度移动。这样,涂层润滑膜可纵向均匀地供给。定影带100经由两个带支持辊81以恒定速度转动。分配器82的滑动可通过滚珠丝杠和电机来进行位置控制,此状态下,分配器82的分配泵的分配定时与电机相同步地控制。涂覆量基于分配口的形状和用于涂层润滑膜的流量传感器的指示值来管理。利用那些部件,涂层润滑膜可均匀地涂覆到定影带100的内周面的整个区域上。当经由分配器滑动而涂覆的涂层润滑膜干燥时,润滑膜110在定影带100的内表面上成形为涂层。第一实施例中,润滑膜110薄,因而不绕定影带100流动至到达其前表面侦U。由此,定影带100的纵向涂覆范围对应于从该定影带100的一个端部至另一端部的整个区域。第一实施例中,干膜厚度被控制为使溶剂比为80%的溶剂蒸发后在20 iim至30 ii m的范围内。通过在涂覆时以120 ii m±40 ii m的精度控制厚度,获得25 y m±8 y m的干膜厚度。只要确保5 以上的干膜厚度,定影带100的设计寿命(A4尺寸普通片材为1500000张)就不会受损,且只要确保50 y m以下的干膜厚度,润滑膜就不会由于加压辊101的压力而流动化或者不会明显附着到人的手指上。这样置换定影带100,从一体包括加压垫103的组件中基本沿着旧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拉出该旧定影带,然后基本沿着新置换定影带100的宽度方向插入该新置换定影带100。注意,当传统耐热油脂涂覆于加热部件102的表面上时,该耐热油脂在把定影带100插入组件内时被该定影带100的带边缘完全刮除或者一起刮掉。因此,在组装定影带100后,出现耐热油脂的分布不均匀。甚至若在定影带100插入时内部部件沿周向摩擦该定影带100,也出现耐热油脂的分布不均匀。
另外,由于传统耐热油脂处于半液体状态,此传统耐热油脂若预先涂覆到定影带100的内表面上将在保管或使用过程中以流动方式移动。因此,即使在运输前使用机器均匀地涂覆传统耐热油脂,此均匀涂覆分布也会在输送过程中被扰乱。另外,传统耐热油脂会污染用于定影带100的包装材料的内侧。再者,传统耐热油脂会在操作过程中附着于手上并从手上转移,导致指纹附着于周围部件上。相反,润滑膜通过紧接在涂覆润滑膜之后使溶剂蒸发而自身成形为涂层。因此,在定影带100插入时,即便该定影带100与组装部件接触,整个润滑膜也不移动,因此不易于出现涂覆不均匀。涂层形成后,即使定影带100竖向保持在高温环境中,润滑膜也不流动,或者即使用手接触,润滑膜也几乎不转移到手上。另外,在单独输送定影带的过程中不存在润滑膜流动的风险,因而包装材料不被污染。另外,操作过程中,污垢或指纹也不经由手附着到周围部件上。定影带100预先利用预定方法和预定涂覆量涂覆用于在该定影带100自身上形成润滑膜的液体。由此,不像在定影带被使用的维护时涂覆润滑膜形成液的情况,不会出现涂覆量变化和涂覆不均匀。结果,润滑膜以高再现性稳定地涂覆。即使在工厂均匀地涂覆润滑膜形成液后,润滑膜也不会在单独输送定影带的过程中移动。因此,初始均匀涂覆状态从工厂涂覆时起保持至维护组装时,且维护置换时组装后的涂覆量可均一化和一致化。在润滑膜形成液被涂覆于定影带100上并干燥后单独输送该定影带100的过程中,涂覆于内表面上的润滑膜不移动或者不从端部滴落。因此,定影带100可作为维持置换部件正常保管并正常处理。此情况下采用的定影带100预先利用预定方法和预定涂覆量在该定影带100自身上涂覆用于形成润滑膜110的液体。因此,维护时,不会出现润滑膜的涂覆量变化和涂覆不均匀。结果,润滑膜可稳定地涂覆。润滑膜110即使在暴露于高温下时也不流动化,且即使在受压时也不沿定影带100的转动轴线方向移动。因此,润滑膜不绕定影带100的外表面流动以致转移到记录材料上。润滑膜110是通过在以液体状态涂覆后使溶剂蒸发形成的。因此,润滑膜110的厚度均匀且小于所涂覆液体的厚度。结果,能够在定影带100上形成润滑性能从点到点的变化较小的润滑膜110。如上所述,预先在定影带100的内表面上形成润滑层,因而不需要在现场操作过程中形成润滑层。结果,置换操作能够便利化。第二实施例图9是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0是形成在定影带的外周面上的标记的说明图。第一实施例中,润滑膜110形成在定影带100的整个内表面上。相反,第二实施例中,润滑膜110形成在定影带100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上。定影装置40的构造、涂层润滑膜的种类、定影带100的制造方法以及润滑膜110的形成方法等其它细节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图9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与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不再重复说明。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中,润滑膜110仅设在定影带100的内表面周向的与加压垫103的抵接面对应的一部分上。定影带100通过在加压垫103的抵接面与该定影带100上的润滑膜110沿周向定位的状态下沿转动轴线方向移动来组装。作为组装定影带100时的定位用标记的一例,在定影带100的外表面的与润滑膜110对应的一部分上形成制造商的序列号130。如图2所示,当润滑膜110形成在定影带100的整个内表面上时,被插入该定影带100内侧的组装部件104会摩擦并剥离润滑膜110,或者一起刮掉该润滑膜110。作为对策,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中,润滑膜形成液仅涂覆在除安装定影带100时与该定影带100接触的部件104以外的预定涂覆范围内。另外,定影带100在润滑膜形成液的涂覆部与加热夹持部N的面积一致的状态下组装。这样,防止润滑膜不必要地附着到在安装定影带100时会与该定影带100接触的部件104上。如图10所示,具体为序列号130的标记设在定影带100的外周面的端部处,以便管理各定影带100的制造条件。在定影带100的PFA层表面的端部附近,序列号130表示沿转动方向的几位数字字母字符。考虑到耐热性,序列号130使用激光标印机刻印。然而,序列号130也可使用耐热油墨通过普通标印机印制。其它参考标记(例如,用于通过传感器检测转动方向的基准位置的标记)不设在定影带100的外周面上。注意,此实施例中,在定影带上形成标记之后形成润滑膜,然而也可按照相反的顺序形成润滑膜和标记。如图9所示,用于减小加热夹持部N处的滑动摩擦力的润滑膜110被涂覆到定影带100的内表面上沿转动方向的涂覆宽度长度L的涂覆范围内。具体的,润滑膜110被涂覆到定影带100外周面上的序列号(130 :图10)的数字串中央即涂覆宽度中央的两侧上。换句话说,润滑膜110被涂覆到定影带100内表面上与加压垫103的带接触区域的长度对应的涂覆宽度长度L的涂覆范围内。更具体的,润滑膜110被涂覆到以序列号(130 :图10)为中心的两侧上各自与周向长度L/2对应的涂覆范围内,换句话说,整个与长度L对应的涂覆范围内。第二实施例中,具有涂覆宽度长度L的润滑膜110在定影带100组装后扩散到该定影带100的整个内周面上。因此,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润滑膜110相比,润滑膜110在干燥后具有更高的流动性,且层厚度较大。因此,考虑到润滑剂从端部溢出,润滑膜110在定影带100的纵向上局部涂覆,具体的,仅涂覆在除从定影带100的两端部起各自对应7mm的范围以外的中央部上。注意,带引导件(105 :图3)相对于定影带的滑动摩擦面由氟树脂制成,因而不需要在其上形成润滑膜110。如图10所示,当定影带100在定影带置换时被组装到定影带单元内时,通过对准序列号130的基本中央部与加压垫103的基本中央部来定位该定影带100。然后,沿转动轴线方向插入定影带100。这样,定影带100被组装。第二实施例中,润滑膜110仅涂覆在润滑膜110与加压垫103接触的定影带100范围内。具体的,润滑膜110仅涂覆在定影带100外周面上的序列号130背面的内表面上。由此,当通过目视来彼此定位序列号130和加压垫103以组装定影带100时,润滑膜110仅与加压垫103相对于定影带100的接触部接触,该接触部作为该润滑膜110的粘着对象。由此,组装时,润滑膜110保持不与诸如设在定影带100内侧上的带框架104—类的部件接触。因此,润滑膜110在定影带100上的涂覆状态不易于在组装时受损,因而能够在维持涂覆时的初始涂覆状态的同时,在组装后开始成像装置的操作。注意,润滑膜110干燥后形成的涂层比第一实施例厚,但此涂层是厚度为传统耐热油脂十分之一以下的薄膜,因而几乎不妨碍热传导。结果,涂覆范围与非涂覆范围之间的加热不均匀性几乎不导致问题。因此,即使在操作开始时不执行空转模式,也不易于发生图像质量问题。第二实施例中,不仅润滑膜110的厚度小且绝对量少,而且润滑膜110在避开端部的同时沿纵向局部涂覆。因此,在定影带100输送过程中不会发生润滑膜110的移动、飞散和液体滴落。另外,润滑膜110沿周向也局部涂覆,因而不会在定影带100置换时附着到该定影带内侧的部件上。另外,即使在维护用部件置换后,也不会发生图像缺陷。当润滑膜预先形成在置换用定影带100上的预定位置时,定影带置换时的操作能够便利化。依据本实施例的上述构造,在带制造步骤中,具体的,在工厂,预先使用机器在定影带的内表面上(通常,在润滑膜涂覆部件的相配部件侧上)形成处于均匀涂覆状态的润滑干燥膜。由此,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执行置换。润滑干燥膜经由使溶剂蒸发和干燥来获得,因而不会发生液体滴落。由此,定影带可输送至定影装置的置换现场(成像装置的安装场所)而不会发生液体滴落。本实施例的上述润滑膜包括在定影带制造时形成而不是在定影带组装时涂覆的润滑膜。第三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中,润滑膜110形成在定影带100的与加压垫103对应的周向范围内。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在除定影带100的与加压垫103对应的周向范围以外形成润滑膜110,并在组装后,通过周向转动定影带100来相对于加热夹持部N定位润滑膜110。定影装置40、定影带100和润滑膜110与第二实施例相同,作为标记的序列号(130 图10)在插入时和周向定位时用作基准标记。当定影带100最初相对于加压垫103定位且然后沿转动轴线方向插入时,该加压垫103和加热部件102会摩擦并剥离润滑膜110或者朝向插入方向的纵深侧一起刮掉润滑膜110,但量不像传统厚耐热油脂那样多。作为对策,润滑膜110的涂覆范围被定位在定影带100不干涉部件的周向位置,然后沿转动轴线方向移动该定影带100。其后,通过手动地周向转动定影带100来相对于加压垫103定位润滑膜110。第四实施例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定影带100的内表面在形成润滑膜110之前经由喷砂处理(表面粗糙化处理)粗糙化。这样,与润滑膜110的亲和性提高,结果减少了在组装时被以滑动方式摩擦润滑膜110的部件刮掉的润滑膜110的量。喷砂处理具有抑制润滑膜内的氟化固体润滑树脂颗粒沿着定影带100表面移动的效果。另外,通过在对定影带100的内表面实施掩蔽(masking)的同时执行喷砂处理,能够限定氟化固体润滑树脂颗粒的移动受抑制区域。尽管已参照示范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与最宽解释一致,以涵盖所有这种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中使用的置换用定影带,所述置换用定影带包括 环形基层; 调色剂离型层,所述调色剂离型层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表面上;以及 润滑膜,通过向所述环形基层的内表面涂覆液体而在所述内表面上形成所述润滑膜,在所述液体中,氟化油和氟化固体润滑颗粒分散于挥发性溶剂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换用定影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膜包括干燥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换用定影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膜的厚度为10μ m以上且40 μ 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换用定影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膜形成在所述环形基层的沿所述环形基层周向的部分区域中,以及 所述置换用定影带还包括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外表面上的与所述部分区域对应的位置处的标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换用定影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基层的内表面受到表面粗糙化处理,以及 所述润滑膜在所述表面粗糙化处理之后形成。
6.一种定影装置中使用的置换用定影带,所述置换用定影带包括 环形基层; 调色剂离型层,所述调色剂离型层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表面上;以及 润滑干燥膜,所述润滑干燥膜设在所述环形基层的内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置换用定影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干燥膜包含氟化油和氟化固体润滑颗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置换用定影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干燥膜的厚度为10μ m以上且40 μ 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置换用定影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干燥膜形成在所述环形基层的沿所述环形基层周向的部分区域中,以及 所述置换用定影带还包括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外表面上的与所述部分区域对应的位置处的标记。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置换用定影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基层的内表面受到表面粗糙化处理,以及 所述润滑干燥膜在所述表面粗糙化处理之后形成。
11.一种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带的置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向置换用定影带的内表面涂覆液体来形成润滑膜,在所述液体中,氟化油和氟化固体润滑颗粒分散于挥发性溶剂中,所述置换用定影带包括环形基层和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离型层; 基本沿着旧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从所述定影装置中拉出所述旧定影带;以及 基本沿着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把所述置换用定影带插入所述定影装置内。
12.—种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带的置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向置换用定影带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上涂覆液体来形成润滑膜,在所述液体中,氟化油和氟化固体润滑颗粒分散于挥发性溶剂中,所述置换用定影带包括环形基层和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离型层; 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外表面上的与形成润滑膜的所述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标记; 基本沿着旧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从所述定影装置中拉出所述旧定影带;以及按照使所述标记与所述定影装置内的预定位置对准的方式基本沿着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把所述置换用定影带插入所述定影装置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位置对应于所述定影装置的加压垫的设置位置。
14.一种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带的置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置换用定影带的内表面上形成润滑干燥膜,所述置换用定影带包括环形基层和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离型层; 基本沿着旧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从所述定影装置中拉出所述旧定影带;以及 基本沿着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把所述置换用定影带插入所述定影装置内。
15.一种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带的置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置换用定影带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上形成润滑干燥膜,所述置换用定影带包括环形基层和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离型层; 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外表面上的与形成润滑干燥膜的所述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标记; 基本沿着旧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从所述定影装置中拉出所述旧定影带;以及按照使所述标记与所述定影装置内的预定位置对准的方式基本沿着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把所述置换用定影带插入所述定影装置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位置对应于所述定影装置的加压垫的设置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用在定影装置中的置换用定影带以及一种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带的置换方法,所述置换用定影带包括环形基层;调色剂离型层,设在所述置换用定影带的表面上;以及润滑膜,通过向环形基层的内表面涂覆液体而形成在所述内表面上,在所述液体中,氟化油和氟化固体润滑颗粒分散于挥发性溶剂中。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3034102SQ20121036359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福田刚士, 青木一晓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