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单元、线圈单元的制造方法以及拍摄用光学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58276发布日期:2019-04-09 21:5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线圈单元、线圈单元的制造方法以及拍摄用光学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具有线圈、及保持线圈的线圈保持部件的线圈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并且,本发明涉及具有这种线圈单元的拍摄用光学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对手抖动等抖动进行校正的带抖动校正功能的拍摄用光学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拍摄用光学装置具有:可动模块,所述可动模块具有镜头以及拍摄元件;支承体,所述支承体将可动模块支承为能够摇动;板簧,所述板簧将可动模块和支承体连接;以及摇动驱动机构,所述摇动驱动机构为了校正抖动而使可动模块相对于支承体摇动。摇动驱动机构具有:四个驱动用磁铁;以及四个驱动用线圈,四个所述驱动用线圈与四个驱动用磁铁分别相对配置。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拍摄用光学装置中,驱动用磁铁固定于形成为大致四方柱状的可动模块的外周面。驱动用线圈为空芯线圈。支承体具有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的壳体,驱动用线圈固定在壳体的内周面。具体地说,驱动用线圈通过涂布在壳体的内周面的粘接剂而固定在壳体的内周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12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拍摄用光学装置中,作为空芯线圈的四个驱动用线圈各自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的壳体的内周面。由于驱动用线圈的使用该粘接剂的固定操作采用手动进行操作,因此向壳体安装驱动用线圈的安装作业繁琐。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具有线圈和保持线圈的线圈保持部件的线圈单元中能够容易地将线圈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的线圈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并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具有这种线圈单元的拍摄用光学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线圈单元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线圈,所述线圈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以及线圈保持部件,所述线圈保持部件保持线圈,如果将和与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线圈的长边平行的方向以及与线圈的短边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线圈的厚度方向,则在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在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线圈的一个端面所抵接的平面状的抵接面,且直接卷绕线圈的凸部以从抵接面向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凸部的突出方向上的凸部的前端侧形成有与抵接面平行的平面状的凸部端面,抵接面与凸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与线圈的厚度相等。

并且,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线圈单元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单元具有卷绕装置,所述卷绕装置具有:卷绕用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固定对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且能够旋转;供给嘴,所述供给嘴提供构成线圈的导线;以及与本体部一起旋转的从属头,如果将和与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线圈的长边平行的方向以及与线圈的短边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线圈的厚度方向,则在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在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线圈的一个端面所抵接的平面状的抵接面,且直接卷绕线圈的凸部以从抵接面向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且在凸部的突出方向上的凸部的前端侧形成有与抵接面平行的平面状的凸部端面,抵接面与凸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与线圈的厚度相等,从属头以与固定于本体部的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且形成有与线圈保持部件的凸部端面的平面状的接触面,在使线圈保持部件的凸部端面与从属头的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使从属头和本体部旋转,将导线直接卷绕于凸部,从而在线圈保持部件构成线圈。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单元和线圈单元的制造方法,线圈被直接卷绕于形成在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凸部。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卷绕装置将线圈直接卷绕于凸部,从而线圈原样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容易地将线圈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并且,在本发明中,与线圈的在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所抵接的抵接面平行的凸部端面形成在凸部的前端侧,抵接面与凸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与线圈的厚度相等。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将卷绕用的夹具,具体地说,将从属头的平面部分抵接到凸部端面的状态下,将线圈直接卷绕到凸部,来防止线圈溃散且能够将线圈整齐地卷绕到凸部。

在本发明中,线圈单元具有金属制的端子销,所述端子销缠绕线圈的端部来进行电连接,在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两个由彼此平行的一对侧面构成的侧面对,且两个侧面对彼此正交配置,抵接面以及凸部形成于侧面,如果以和与构成两个侧面对中的一个侧面对的侧面正交的方向以及与构成两个侧面对中的另一个侧面对的侧面正交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则端子销形成为多棱柱状,且以从第一方向上的线圈保持部件的一个端面突出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方向上的线圈保持部件的一个端面。并且,优选将导线缠绕到端子销之后再将导线直接卷绕到凸部。如果像这样构成,则由于端子销形成为多棱柱状,因此能够防止缠绕于端子销的线圈的端部溃散。并且,如果像这样构成,则由于端子销以从第一方向上的线圈保持部件的一个端面突出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方向上的线圈保持部件的一个端面,因此在将线圈直接卷绕于凸部时,能够防止线圈被端子销卡住。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线圈直接卷绕于凸部时,如果将线圈的卷绕开始侧部分最先接触的凸部的侧面部分作为卷绕开始接触部,则会在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的、固定线圈卷绕开始侧的端部的端子销与卷绕接触部之间形成有比抵接面凹陷的线圈导入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线圈导入部的自抵接面的凹陷量大于等于构成线圈的导线的外径,例如线圈导入部的自抵接面的凹陷量与导线的外径相等。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将线圈以对齐卷绕的方式卷绕于凸部时,能够通过线圈导入部从端子销将线圈卷绕到卷绕开始接触部,并能够防止自卷绕开始第二圈之后的线圈超出向凸部卷绕线圈的卷绕开始侧的部分。因此,通过对齐卷绕,能够将线圈整齐地卷绕到凸部。

在本发明中,例如,线圈导入部的在与线圈的厚度方向和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固定端子销的线圈保持部件的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面而逐渐变宽。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使用沿第一方向分割的模具,能够较容易地制造线圈保持部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线圈单元具有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上形成有焊接端子销的焊盘。如果像这样构成,由于能够通过端子销以及电路基板向线圈提供电流,因此能够缩短线圈的绕行距离。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两个由互相平行的一对侧面形成的侧面对,且两个侧面对彼此正交配置,抵接面以及凸部形成在侧面,如果将和与构成两个所述侧面对中的一个侧面对的侧面正交的方向以及与构成两个侧面对中的另一个侧面对的侧面正交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则抵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各自通过形成为凸曲面状的曲面部与线圈保持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分别连接。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将线圈直接卷绕到凸部时,例如在将导线缠绕到端子销后再将导线直接卷绕到凸部时,能够抑制线圈在线圈保持部件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与抵接面之间的边界部分被卡。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凸部形成有从凸部端面向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的第二凸部。如果像这样构成,在处理线圈单元时,线圈不易与外部的部件接触。因此,能够在处理线圈单元时防止线圈的损伤。并且,如果像这样构成,例如在装设有线圈单元的规定的装置中,当线圈与磁铁相对配置时,通过第二凸部,能够防止线圈与磁铁接触。

在本发明中,在凸部形成有从凸部端面向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的第二凸部,在从属头的接触面形成有能够嵌入第二凸部的凹部,在将从属头的接触面与线圈保持部件的凸部端面接触时,使第二凸部嵌入到凹部中,并且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使从属头和本体部旋转,能够将导线直接卷绕于凸部来制造线圈单元。

本发明的线圈单元能够用于拍摄用光学装置,所述拍摄用光学装置具有:摄像头模块,所述摄像头模块具有镜头以及拍摄元件且固定于线圈保持部件;支承体,所述支承体将线圈单元保持为能够摇动;以及驱动用磁铁,所述驱动用磁铁固定于支承体且与线圈相对配置。在该拍摄用光学装置中,能够容易地将线圈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并且,在该拍摄用光学装置中,通过在将卷绕用的夹具的平面部分与凸部端面抵接的状态下直接将线圈卷绕于凸部,能够防止线圈的卷绕溃散且能够将线圈整齐地卷绕于凸部。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将线圈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装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的拍摄用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E-E截面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拍摄用光学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5为从其他方向示出图4所示的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6为图5所示的保持架以及端子销的立体图。

图7为将抖动校正用线圈卷绕于图4所示的保持架的卷绕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用于说明图7的F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拍摄用光学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为装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35的拍摄用光学装置1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E-E截面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拍摄用光学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等所示,将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各自作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且以X方向为左右方向,以Y方向为前后方向,以Z方向为上下方向。并且,以图1等的Z1方向侧为“上”侧,以Z2方向侧为“下”侧。

本实施方式的拍摄用光学装置1为装设于手机等便携设备、行车记录仪或监控摄像头系统等的小型且薄型的摄像头,且具有对手抖动等的抖动进行校正的校正功能。该拍摄用光学装置1整体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用光学装置1以从拍摄用的镜头的光轴L的方向(光轴方向)上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方形的方式形成,拍摄用光学装置1的四个侧面与由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构成的ZX平面或与由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构成的YZ平面大致平行。

拍摄用光学装置1具有:可动模块3,所述可动模块3装设有拍摄用镜头以及拍摄元件;支承体4,所述支承体4将可动模块3保持为能够摇动;弹簧部件5,所述弹簧部件5将可动模块3和支承体4连接;以及可动框6。并且,拍摄用光学装置1具有抖动校正机构7(参照图2),所述抖动校正机构7用于使可动模块3相对于支承体4摇动并校正手抖动等抖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与可动模块3不摇动时的可动模块3的光轴方向大致一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模块3的下端侧装设拍摄元件,从而拍摄配置在上侧的被拍摄体。

可动模块3整体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方形的大致四方柱状。该可动模块3具有:摄像头模块8,所述摄像头模块8具有镜头以及拍摄元件;以及保持架9,所述保持架9固定摄像头模块8。摄像头模块8例如具有:可动体,所述可动体保持镜头且能够朝向光轴方向移动;保持体,所述保持体将该可动体保持为能够朝向光轴方向移动;板簧,所述板簧将可动体和保持体连接;以及镜头驱动机构,所述镜头驱动机构将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驱动。也就是说,摄像头模块8具有自动聚焦机构。柔性印刷基板10从摄像头模块8的下端侧引出。另外,摄像头模块8也可不具有自动聚焦机构。

保持架9由具有耐热性以及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该保持架9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大致筒状。摄像头模块8以摄像头模块8的外周侧被保持架9覆盖的方式固定于保持架9的内周侧。形成为大致筒状的保持架9的轴向与光轴方向一致。在保持架9的上端侧固定有用于调整可动模块3的平衡的锤16、17。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架9为保持构成抖动校正机构7的后述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线圈保持部件。

支承体4具有:壳体12,所述壳体12构成支承体4的上端侧部分的前后左右的四个侧面;下壳体13以及罩部件14,所述下壳体13以及所述罩部件14构成支承体4的下端侧部分;罩部件15,所述罩部件15构成支承体4的上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2构成拍摄用光学装置1的上端侧部分的前后左右的四个侧面,下壳体13以及罩部件14构成拍摄用光学装置1的下端侧部分,罩部件15构成拍摄用光学装置1的上端面。

壳体12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该壳体12以从外周侧覆盖可动模块3以及抖动校正机构7的方式配置。罩部件15固定在壳体12的上端面。该罩部件15由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平板状的上表面部15a和从上表面部15a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突出部15b构成。在上表面部15a的中心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15c。突出部15b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框状,且从贯通孔15c的边缘向下侧突出。下壳体13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罩部件14由覆盖下壳体13的下端的底面部14a和覆盖下壳体13的外周侧的四个侧面部14b构成。在壳体12的下端与下壳体13的上端之间固定有限制可动模块3的摇动范围的止挡部18。

弹簧部件5为板簧,且形成为平板状。该弹簧部件5具有:可动侧固定部,所述可动侧固定部固定在可动模块3的上端侧(具体地说保持架9的上端侧);支承侧固定部,所述支承侧固定部固定在支承体4的上端侧(具体地说,罩部件15的突出部15b);以及多个腕部,所述腕部将可动侧固定部和支承侧固定部连接。在未向构成抖动校正机构7的后述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提供电流时,弹簧部件5发挥维持可动模块3的姿势的功能。

可动框6为弹性部件,整体形成为板状且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框状。该可动框6以其四个边与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框状的可动框6的各边的中心部形成有相对于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蜿蜒的蜿蜒部。在可动框6的四个角的各自的内侧固定有形成为球状的球体20。球体20由金属材料形成,且通过激光焊接与可动框6接合。

四个球体20中的配置在可动框6中的一个对角线上的两个球体20由将球体20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部件22支承,其余的两个球体20由将球体20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部件23支承。支承部件22、23为通过将薄金属板弯折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的板簧。支承部件22固定于罩部件15的突出部15b的下端侧。支承部件23固定于保持架9的上端侧。在支承部件22、23形成有配置有球体20的一部分的半球状的凹部。支承部件22、23从可动框6的内周侧保持球体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模块3与支承体4之间构成万向架机构,由支承部件22支承的可动模块3通过用于万向架机构的可动框6,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承体4绕第一轴线摇动,且被支承为能够绕由支承部件23支承的第二轴线摇动。

抖动校正机构7具有:抖动校正用线圈26,所述抖动校正用线圈26作为线圈被分别安装于保持架9的四个侧面;以及抖动校正用磁铁27,所述抖动校正用磁铁27作为驱动用磁铁被分别安装于壳体12的四个内侧面。也就是说,抖动校正机构7具有四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以及四个抖动校正用磁铁27。抖动校正用线圈26通过将导线卷绕于大致长方形的框状而形成。也就是说,抖动校正用线圈26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抖动校正用磁铁27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且以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相对的方式固定在壳体12的内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保持架9、四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后述的八个端子销36以及柔性印刷基板37构成线圈单元35(参照图4)。该线圈单元35被支承体4保持为能够摇动。关于线圈单元35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拍摄用光学装置1中,如果通过安装于可动模块3的下端面的陀螺仪28(参照图2)检测到可动模块3的倾斜变化,则根据陀螺仪28的检测结果向抖动校正用线圈26提供电流。并且,如果向抖动校正用线圈26提供电流,则由支承部件22支承的可动模块3通过用于万向架机构的可动框6,相对于支承体4绕第一轴线摇动,或绕由支承部件23支承的第二轴线摇动来校正抖动。

(线圈单元的结构)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35的立体图。图5为从其他方向示出图4所示的线圈单元35的立体图。图6为图5所示的保持架9以及端子销36的立体图。

线圈单元35具有保持架9和四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并且,线圈单元35具有:金属制的八个端子销36,所述端子销36缠绕有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端部来进行电连接;以及柔性印刷基板37,所述柔性印刷基板37作为电路基板,焊接八个端子销36来进行电连接。如上所述,抖动校正用线圈26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且由两个长边部26a和比长边部26a短的两个短边部26b构成。

如上所述,保持架9形成为大致筒状。具体地说,保持架9形成为由内筒部9a、外筒部9b以及底部9c构成的二层筒状,所述内筒部9a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所述外筒部9b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且配置在内筒部9a的外周侧,所述底部9c将内筒部9a的下端和外筒部9b的下端连接。在内筒部9a的内周侧固定有摄像头模块8。并且,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保持架9的外形呈大致正方形。也就是说,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保持架9的外周面(具体地说,外筒部9b的外周面)形成为大致正方形,且在保持架9的外周面形成有两个侧面9d和两个侧面9e,所述两个侧面9d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且互相平行,所述两个侧面9e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且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在保持架9的外周面形成有由互相平行的一对侧面9d形成的侧面对和由互相平行的一对侧面9e形成的侧面对,这两个侧面对以互相正交的方式配置。本实施方式的上下方向为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所述左右方向为与构成两个侧面对中的一个侧面对的侧面9d正交的方向,所述前后方向为与构成两个侧面对中的另一侧面对的侧面9e正交的方向。

如果以和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长边平行的方向(即与长边部26a平行的方向)及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短边平行的方向(即与短边部26b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为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方向,则分别会在侧面9d、9e形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方向的一端面所抵接的平面状的抵接面9f。并且,直接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凸部9g以从抵接面9f向保持架9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分别形成于侧面9d、9e。也就是说,在侧面9d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9g,在侧面9e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9g。

形成于侧面9d的抵接面9f形成为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形成于侧面9e的抵接面9f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形成于侧面9d的凸部9g形成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以上下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具体地说,具有四角呈圆形的大致长方形)。形成于侧面9e的凸部9g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以上下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具体地说,具有四角呈圆形的大致长方形)。凸部9g形成在侧面9d、9e的大致中心,抵接面9f以包围凸部9g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凸部9g,在侧面9d、9e上,只有抵接面9f比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分要朝向保持架9的外周侧突出,而且只有凸部9g比抵接面9f要朝向保持架9的外周侧突出。

抵接面9f的上端通过形成为凸曲面状的曲面部9h与外筒部9b的上端面连接。也就是说,抵接面9f的上端通过曲面部9h与保持架9的上端面连接。并且,抵接面9f的下端通过形成为凸曲面状的曲面部9j与外筒部9b的下端面连接。也就是说,抵接面9f的下端通过曲面部9j与保持架9的下端面连接。因此,抵接面9f相对于保持架9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被设置在朝向保持架9的外侧突出的位置。

在凸部9g的突出方向上的凸部9g的前端侧形成有与抵接面9f平行的平面状的凸部端面9k。也就是说,在形成于侧面9d的凸部9g的前端侧(左右方向的外侧端)形成有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凸部端面9k,在形成于侧面9e的凸部9g的前端侧(前后方向的外侧端)形成有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凸部端面9k。

并且,在凸部9g的前端侧形成有从凸部端面9k进一步向保持架9的外周侧突出的作为第二凸部的凸部9m。也就是说,在侧面9d的凸部9g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9m,在侧面9e的凸部9g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9m。形成于侧面9d的凸部9g的凸部9m形成为从左右方向上观察时的形状呈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以上下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形成于侧面9e的凸部9g的凸部9m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以上下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凸部9m形成在凸部9g的大致中心,凸部端面9k以包围凸部9m的方式形成。

抖动校正用线圈26被卷绕于凸部9g的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抖动校正用线圈26通过对齐卷绕的方式卷绕到凸部9g的侧面。如上所述,直接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凸部9g的从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以上下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因此抖动校正用线圈26以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短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被卷绕于凸部9g。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内周面整周与凸部9g的侧面接触。

如上所述,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方向的一个端面与抵接面9f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面9f与凸部端面9k之间的距离D(参照图6)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相等。也就是说,在侧面9d上,抵接面9f与凸部端面9k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D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相等,在侧面9e上,抵接面9f与凸部端面9k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D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相等。因此,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面与凸部端面9k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端子销36由铜合金等导电性高的金属材料形成。端子销36形成为多棱柱状。具体地说,端子销36形成为四方柱状(四方棒状)。该端子销36固定于保持架9的下端面。具体地说,端子销36通过压入等固定于外筒部9b的下端面,使得相对于侧面9d、9e的各自的抵接面9f在内侧且从外筒部9b的下端面向下侧突出。并且,在侧面9d、9e的各自的下方配置有两个端子销36。

配置在侧面9d的下方的两个端子销36以在前后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配置,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开始卷绕侧的端部被缠绕于其中一个端子销36,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被缠绕于另一个端子销36。配置在侧面9e的下方的两个端子销36以在左右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配置,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被缠绕于其中一个端子销36,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被缠绕于另一个端子销36。并且,配置在侧面9d的下方的两个端子销36配置在比凸部9g的前后方向的侧面靠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配置在侧面9e的下方的两个端子销36配置在凸部9g的左右方向的侧面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在抖动校正用线圈26被直接卷绕于凸部9g时,如果以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开始侧部分最先接触的凸部9g的侧面部分为卷绕开始接触部9p(参照图6),则在侧面9d、9e的、固定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的端子销36与卷绕开始接触部9p之间形成有比抵接面9f凹陷的线圈导入部9r。在侧面9d上,前后方向上的凸部9g的一侧面为卷绕开始接触部9p,在侧面9e上,左右方向上的凸部9g的一侧面为卷绕开始接触部9p。

线圈导入部9r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外筒部9b的下端面与开始卷绕接触部9p的下端之间。线圈导入部9r的宽度随着朝向下侧逐渐变宽。也就是说,形成于侧面9d的线圈导入部9r的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侧逐渐变宽,且该线圈导入部9r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直角三角形。并且,形成于侧面9e的线圈导入部9r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侧逐渐变宽,且该线圈导入部9r的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直角三角形。

线圈导入部9r的自抵接面9f的凹陷量大于等于构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导线的外径。例如,线圈导入部9r的自抵接面9f的凹陷量等于构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导线的外径。与抵接面9f的下端相同,线圈导入部9r的下端通过形成为凸曲面状的曲面部9v与外筒部9b的下端面连接。因此,端子销36在曲面部9v的内侧从外筒部9b的下端面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开始侧的端部被固定于端子销36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之后沿形成于连接该端子销36与卷绕开始接触部9p的线上的线圈导入部9r的倾斜面9s(参照图6)绕到卷绕开始接触部9p。也就是说,在将构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导线缠绕到端子销36并固定后,导线沿着线圈导入部9r的倾斜面9s绕到卷绕开接触部9p并卷绕于凸部9g。另外,作为凸部9g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的侧面,如果将与作为卷绕开始接触部9p的侧面相反一侧的侧面作为非卷绕开始接触部9t(参照图6),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的端子销36与非卷绕开始接触部9t之间也形成有与线圈导入部9r同样形成的凹陷部9u。与线圈导入部9r的下端相同,凹陷部9u的下端通过形成为凸曲面状的曲面部9w与外筒部9b的下端面连接。

柔性印刷基板37具有:端子连接部37a,所述端子连接部37a沿外筒部9b的下端面配置;以及引出部37b,所述引出部37b从端子连接部37a引出。如图5所示,在端子连接部37a的下表面形成有焊接端子销36的焊盘37c。焊盘37c沿配置端子销36的一部分的大致D形状的缺口部的边缘形成。另外,焊盘37c也可沿供端子销36贯穿插入的贯通孔的边缘形成。

(抖动校正用线圈的卷绕方法)

图7为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到图4所示的保持架9的卷绕装置41的示意图。图8为用于说明图7的F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保持架9的凸部9g的卷绕使用卷绕装置41来实施。如图7所示,卷绕装置41具有:卷绕用的本体部42,所述本体部42固定有保持架9;旋转机构(省略图示),所述旋转机构使本体部42旋转;供给嘴43,所述供给嘴43提供构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导线;以及从属头44,所述从属头44与本体部42一起旋转。卷绕用的本体部42具有:保持架装设部45,所述保持架装设部45装设有保持架9;夹紧部46,所述夹紧部46用于与保持架装设部45之间夹持保持架9并固定保持架9;以及基底部47,所述基底部47以图7的上下方向为转动的轴向,将保持架装设部45保持为能够转动,并将夹紧部46保持为能够朝向图7的上下方向移动。卷绕用的本体部42能够以图7的左右方向为旋转的轴向进行旋转。

从属头44能够朝向图7的左右方向直线移动。并且,从属头44能够以图7的左右方向为旋转的轴向进行旋转。使从属头44旋转的旋转机构与从属头44连接,且卷绕用的本体部42与从属头44同步旋转。并且,在从属头44形成有与保持架9的凸部端面9k接触的平面状的接触面44a。并且,如图8所示,在从属头44形成有供凸部9m嵌入的凹部44b。

在利用卷绕装置41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于凸部9g时,首先将保持架9固定到卷绕用的本体部42,再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缠绕到端子销36并固定。之后,在从属头44的凹部44b中配置凸部9m,且以接触面44a与凸部端面9k抵接的方式使从属头44移动。当接触面44a与凸部端面9k抵接时,接触面44a与抵接面9f之间的间隔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相等。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从供给嘴43提供导线并使本体部42与从属头44一起旋转,而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于凸部9g。并且,在抖动校正用线圈26被卷绕于凸部9g时,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缠绕到端子销36并固定。

如果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缠绕到端子销36进行固定,则在使保持架装设部45相对于基底部47转动90°后,再同样地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到下一个凸部9g。像这样,能够按顺序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到每一个侧面9d、9e。另外,每次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各凸部9g的卷绕结束时,以装设有保持架9的保持架装设部45能够转动的方式使从属头44以及夹紧部46移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导线为具有熔敷被膜的熔敷线,且每次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各凸部9g的卷绕结束时,与保持架9一起对抖动校正用线圈26加热,并使导线彼此熔敷。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抖动校正用线圈26被直接卷绕于形成在保持架9的侧面9d、9e的凸部9g。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卷绕装置41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凸部9g,从而抖动校正用线圈26原样直接安装于保持架9。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容易地安装于保持架9。

在本实施方式中,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方向的一端面所抵接的抵接面9f与凸部9g的凸部端面9k平行,抵接面9f与凸部端面9k之间的距离D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相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从属头44的接触面44a与凸部端面9k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凸部9g,来防止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溃散,并能够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整齐地卷绕于凸部9g。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9d、9e中,在固定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的端子销36与卷绕开始接触部9p之间形成有比抵接面9f凹陷的线圈导入部9r,线圈导入部9r自抵接面9f的凹陷量大于等于构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导线的外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对齐卷绕于凸部9g时,能够防止自卷绕开始两圈后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导线超出配置在固定卷绕开始侧的端部的端子销36与卷绕开始接触部9p之间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导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齐卷绕能够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整齐地卷绕于凸部9g。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销36相对于侧面9d、9e的各自的抵接面9f在内侧的位置以从外筒部9b的下端面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保持架9的下端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在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朝向保持架9的外周侧突出的凸部9g时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卡在端子销3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抵接面9f的上端通过曲面部9h与外筒部9b的上端面连接,且抵接面9f的下端通过曲面部9j与外筒部9b的下端面连接,因此在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从抵接面9f突出的凸部9g时,能够抑制抖动校正用线圈26在外筒部9b的上下的两端面与抵接面9f之间的边界部分卡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线圈导入部9r的下端通过曲面部9v与外筒部9b的下端面连接,凹陷部9u的下端通过曲面部9w与外筒部9b的下端面连接,因此,在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凸部9g时,能够抑制抖动校正用线圈26在外筒部9b的上下的两端面与线圈导入部9r、凹陷部9u之间的边界部分卡住。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销36形成为四方柱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缠绕于端子销36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端部散开。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线圈导入部9r的宽度随着朝向下侧而逐渐变宽,因此使用沿上下方向分割的模具,能够较容易地制造保持架9。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凸部端面9k向保持架9的外周侧突出的凸部9m形成为凸部9g。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处理线圈单元35时,抖动校正用线圈26不易与外部的部件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处理线圈单元35时防止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损伤。并且,由于只将从属头44的接触面44a与凸部端面9k的外周部抵接,因此能够提高接触面44a与抵接面9f的间隔的精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拍摄用光学装置1中,能够通过凸部9m,防止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相对配置的抖动校正用磁铁27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接触。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面9d、9e形成有一个凸部9g,且在一个凸部9g卷绕有一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除此之外,例如也可在侧面9d、9e形成有卷绕一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两个以上的凸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侧面9d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着间隔的状态的两个以上的凸部,在侧面9e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着间隔的状态的两个以上的凸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两个侧面9d的凸部9g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且在两个侧面9e的凸部9g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除此之外,例如也可在两个侧面9d的凸部9g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而不在两个侧面9e的凸部9g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并且,也可在两个侧面9e的凸部9g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而不在两个侧面9d的凸部9g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并且,也可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到两个侧面9d中的一个侧面9d的凸部9g和两个侧面9e中的一个侧面9e的凸部9g,而不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于另一个侧面9d的凸部9g与另一个侧面9e的凸部9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销36以从外筒部9b的下端面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外筒部9b的下端面,但端子销36也可固定在外筒部9b的外周面。在这种情况下,在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凸部9g时,为了不让抖动校正用线圈26被端子销36卡住,例如在形成于外筒部9b的外周面的凹陷处配置端子销36。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销36形成为多棱柱状,但端子销36既可形成为圆柱状,也可形成为椭圆柱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观察时,线圈导入部9r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但在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上观察时,线圈导入部9r的形状也可形成为连接固定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的端子销36与卷绕开始接触部9p的直线状。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的端子销36与非卷绕开始接触部9t之间形成有凹陷部9u,但也可不形成凹陷部9u。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销36被焊接到柔性印刷基板37,但端子销36也可焊接到刚性基板进行固定。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凸部9g的前端侧形成有凸部9m,但也可不形成凸部9m。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在从属头44形成凹部44b的必要,因此能够简化从属头44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光轴方向上观察时,保持架9的外形形成为大致正方形,但从光轴方向上观察时,保持架9的外形也可形成为大致长方形,还可形成为大致六边形、大致正八边形等。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单元35被装设于拍摄用光学装置1,但线圈单元35也可装设于除拍摄用光学装置1以外的装置。也就是说,本发明中的线圈也可是除抖动校正用线圈26以外的线圈。

标号说明

1 拍摄用光学装置

4 支承体

8 摄像头模块

9 保持架(线圈保持部件)

9d、9e 侧面

9f 抵接面

9g 凸部

9h、9j 曲面部

9k 凸部端面

9m 凸部(第二凸部)

9p 开始卷绕接触部

9r 线圈导入部

26 抖动校正用线圈(线圈)

27 抖动校正用磁铁(驱动用磁铁)

35 线圈单元

36 端子销

37 柔性印刷基板(电路基板)

37c 焊盘

D 抵接面与凸部端面之间的距离

Z 第一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