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投屏幕及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0368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投屏幕及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背投屏幕及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在背投显示领域,尤其是背投拼接显示领域,通常采用具有菲涅尔微透镜结构的背投屏幕,如图1a所示,为常用的具有菲涅尔透镜和柱状透镜的背投屏幕的光学结构,在使用时将投影机的焦距和背投屏幕的焦距匹配,可在背投屏幕上显示画面。

然而在实测中采用led投影机和激光投影机搭配背投屏幕后的偏色和色温的测试结果如图1b和图1c所示,由图1b和图1c的测试结构可知,在屏幕中心点,即水平视角为0处的偏色为0,白场色温最小,而随着水平视角的增大,产生的偏色和色温也会随之增大。在背投显示领域,尤其是背投拼接显示领域中,背投屏幕上的白场无论随水平视角还是垂直视角都会存在偏色的问题,即随着视角增加,白场色坐标向cie1931色度图的左下角移动,造成白场色温逐渐增大,这就导致人眼在不同视角或不同位置观看显示画面时存在偏色,尤其是对于大屏拼接显示中,对于白场使用较多的场景,例如大型会议室的ppt展示,不同视角或不同位置的偏色会大大降低用户的体验。

因此,如何有效减小背投屏幕在显示画面时产生的偏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投屏幕及投影装置,用以减小背投屏幕在显示画面时在不同视角下的偏色现象。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投屏幕,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菲涅尔透镜层及微透镜层;

所述微透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紧密排列的微透镜组;

所述微透镜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微透镜及第二微透镜;所述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微透镜的色散系数;

所述第一微透镜用于对入射光线中的各基色光进行会聚;所述第二微透镜用于对各所述基色光进行发散,以减小经过所述第一微透镜会聚后的各所述基色光的偏折差异;

所述入射光线经过所述微透镜层后入射至人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所述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为40-80;所述第二微透镜的色散系数为10-4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所述第一微透镜与所述第二微透镜紧密贴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所述第一微透镜与所述第二微透镜之间存在预设距离的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所述第一微透镜及所述第二微透镜的材料为光学塑胶或光学玻璃。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投屏幕,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菲涅尔透镜层、第一微透镜层及第二微透镜层;

所述第一微透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第一微透镜组;

所述第一微透镜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微透镜及第二微透镜;所述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微透镜的色散系数;

所述第二微透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第二微透镜组;

所述第二微透镜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微透镜及第四微透镜;所述第三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所述第四微透镜的色散系数;

所述第一微透镜用于对入射光线中的各基色光进行会聚;所述第二微透镜用于对各所述基色光进行发散,以减小经过所述第一微透镜会聚后的各所述基色光的偏折差异;

所述第三微透镜用于对经过所述第二微透镜的各基色光进行发散;所述第四微透镜用于对各所述基色光进行会聚,以减小经过所述第三微透镜发散后的各所述基色光的偏折差异;

所述入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微透镜层及所述第二微透镜后入射至人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所述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与所述第四微透镜的色散系数相等;或者,

所述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所述第四微透镜的色散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所述第一微透镜层与所述第二微透镜层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包括上述任一背投屏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包括上述任一背投屏幕。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投屏幕及投影系统,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菲涅尔透镜层及微透镜层;微透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微透镜组;微透镜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微透镜及第二微透镜,第一微透镜用于对入射光线中的各基色光进行会聚,第二微透镜用于对各基色光进行发散,以减小经过第一微透镜会聚后的各基色光因为折射率不同而产生的偏折差异。由于投射到背投屏幕的白光中不同波长的光线在透镜中折射率的差异,导致透过透镜的不同波长的基色光线的折射方向发生差异产生偏色。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微透镜层中的各微透镜组中,白光入射光线中的各基色光透过第一微透镜时对各基色光产生会聚作用,使各基色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后入射到第二微透镜,由于第二微透镜具有较小的色散系数,因此相对于第一微透镜可对入射的会聚后的各基色光线进行更大程度的发散作用,减小了由第一微透镜导致的各基色光的偏折差异,从而对白光在第一微透镜中产生的各基色光偏折差异进行补偿,使出射的不同波长的各基色光基本重合,从而减小白光中各基色光由于偏折差异而造成空间能量分布变化,由此,各基色光在白光中所占比例保持恒定,并不会随着视角的增加而发生色温差异,也不会引起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偏色,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背投屏幕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中背投屏幕白场色偏随水平视角的变化曲线图;

图1c为现有技术中背投屏幕白场色温随水平视角的变化曲线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背投屏幕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a为现有技术中背投屏幕的光路图;

图3b为白光经过现有技术中背投屏幕后各基色光亮度随水平视角的变化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白光经过微透镜组的光路图之一;

图5为白光经过图2中背投屏幕的光路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白光经过微透镜组的光路图之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背投屏幕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白光经过微透镜组的光路图之三;

图9为白光经过图7中的背投屏幕的光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投屏幕及投影装置,用以减小背投屏幕在显示画面时产生的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偏色。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背投屏幕。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投屏幕,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菲涅尔透镜层21及微透镜层22;

微透镜层22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微透镜组;

微透镜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微透镜221及第二微透镜222;

第二微透镜222用于减小经过第一微透镜221进行会聚的入射光线中各基色光的偏折差异;

入射光线经过微透镜层后入射至人眼。

现有技术中背投屏幕采用柱透镜时会在屏幕的不同位置的生白场偏色,这是由于白光中的不同基色光(红光r、绿光g、蓝光b)的波长不同,在经过背投屏幕中的柱透镜时的折射率不同进而导致白光经过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发生了变化。如图3a所示,为白光w经过背投屏幕的菲涅尔透镜层和柱状透镜层后各基色光的光路示意图,其中,蓝光b波长最短,因而折射率最大,经过屏幕后的折射程度最大,使得蓝光b经过屏幕后空间能量分布更宽广,而波长最长的红光r因为折射率最小所以经过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角度更小。如图3b各基色光的亮度随着水平视角的变化曲线也可以看出,白光蓝光b的角度分布最大,红光的角度分布最小。因此,随着视角增加蓝光b在白光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色温越来越高,白场发生了向高色温方向的偏色。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采用阵列分布的微透镜组,由投影机投射到微透镜组上的白光光路图如图4所示,其中,w表示由投影机出射的白光,r、g、b分别表示白光中具有不同波长的红光、绿光和蓝光。如图4所示,白光w中不同波长的基色光在透镜中折射率存在差异,因此,具有不同波长的红光r、绿光g和蓝光b在经过第一微透镜221会聚后的焦距也各不相同,其中,蓝光b的波长最短,经过第一微透镜221时其偏折的程度最大,故其焦距最短;而红光r的波长最长,经过第一微透镜221时其偏折的程度最小,其焦距最大。由此,在经过第一微透镜221的会聚作用之后,白光中的红光r、绿光g和蓝光b的偏折程度发生差异。而第二微透镜222相对于第一微透镜221具有较小的色散系数,因此相对于第一微透镜可对入射的会聚后的各基色光线(红光r、绿光g和蓝光b)进行更大程度的发散作用,在白光经过第一微透镜221而入射至第二微透镜时,第二微透镜针对第一微透镜221,对不同波长的各基色光在第一微透镜221中发生的偏折差异进行补偿,使出射的各基色光的光线(r、g、b)基本重合,大大减小了不同波长的基色光的分开程度,使白光w中各基色光的偏折角度基本一致,从而减小白光w中各基色光由于偏折差异而造成空间能量分布变化,由此,各基色光在白光中所占比例保持恒定,并不会随着视角的增加而发生色温差异,也不会引起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偏色,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4所示,上述的微透镜组中的第一微透镜221可采用凸透镜结构,第二微透镜可采用凹透镜结构,凹透镜结构第二微透镜具有发散作用,可将经过凸透镜结构的第一微透镜221后各基色光产生的较大光线偏折差异缩小,使得经过微透镜组后的白光中的各基色光的分开程度减小。如图5所示,白光经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后,不同波长的各基色光的偏折程度基本一致,由此,在不同视角下观看上述背投屏幕时产生的偏色降低,提升了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第一微透镜221的色散系数大于第二微透镜222的色散系数。色散系数反应了白光入射到透明介质中时不同波长的基色光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差异程度,色散系数越小表示基色光在该介质中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程度越大,即基色光在该介质中的发生偏折的程度越大。例如,在不种色散系数的透明介质中,白光w中的蓝光b在高色散介质,即色散系数较小的介质中的发生偏折的程度更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微透镜组中,采用不同的材料,使第一微透镜221的色散系数大于第二微透镜222的色散系数,结合上述的凸透镜结构和凹透镜结构,使白光经过第一微透镜221,对其各基色光(r、g、b)进行会聚,由于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较大,各基色光发生偏折的差异不会过大,且蓝光b的偏折程度最大,红光r偏折程度最小;在各基色光入射至第二微透镜222时,由于第二微透镜222为具有较小的色散系数的凹透镜结构,使得在第一微透镜221中发生最大程度偏折的蓝光b在经过第二微透镜222时的折射率最大,凹透镜结构的第二微透镜222对其的发散作用较其它基色光也最大,同理,对红光r的发散作用最小,从而使得蓝光b在第二微透镜222中的焦距变长,红光r在第二微透镜222中的焦距变短,由此,使出射的各基色光的焦距接近,减小各基色光出射时的分开程度。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第一微透镜221的色散系数可为40-80;第二微透镜222的色散系数可为10-40。由前述对白光经过微透镜组光路的说明可知,由于第一微透镜221的光线会聚作用和低色散(色散系数较大)使得白光w中各基色光(r、g、b)的分开程度较小,而第二微透镜222具有光线发散作用且具有较高色散(色散系数较小),使得本来分开的各基色光(r、g、b)的光线基本重合在一起。因此,第二微透镜222与第一微透镜221在色散系数上的差异,使第二微透镜222对经过第一微透镜221的各基色光的偏折差异具有补偿作用。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材料制作上述的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以使第一微透镜221的色散系数大于第二微透镜222的色散系数,从而使第一微透镜221为低色散凸透镜,第二微透镜222为高色散凹透镜。此外,还可在上述的色散系数范围内调整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的色散系数,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各微透镜的色散系数的具体取值进行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如图4所示,第一微透镜221与第二微透镜222紧密贴合。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可采用胶合的方式贴合在一起,其消偏原理如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如图6所示,微透镜组中的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之间可以存在预设距离的间隙,此时,白光w入射到微透镜组时的光路图如图6所示,具体地,白光w在入射到第一微透镜221之后发生会聚,由于白光w中的各基色光(r、g、b)在第一微透镜221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各基色光的偏折程度发生差异,经过第一微透镜221后的各基色光(r、g、b)穿过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之间的空气间隙后入射到第二微透镜222中,第二微透镜222相对于第一微透镜221具有较低的色散系数,使得各基色光在第二微透镜222中发散,并发生较大程度的反向偏折,从而使出射的白光w中各基色光(r、g、b)基本重合。由图6可以看出,在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时,微透镜组可对入射到微透镜组接近边缘处的光线进行偏折,因此,采用间隙设置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适用于微透镜镜组具有较大孔径的情况,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上述两种方式的任一种设置微透镜组,消除经过微透镜组的白光偏色。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第一微透镜221及第二微透镜222的材料为光学塑胶或光学玻璃。在制作过程中,可通过模具将微透镜层22中所有的第一微透镜221一体成型,再将所有的第二微透镜222一体成型,而后将成型的各第一微透镜221和各第二微透镜通过光学胶进行胶合而形成微透镜层22;或者,还可分别制作每个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再将各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进行胶合组成微透镜层22。在实际应用时,为简化工艺复杂度可优选第一种方式进行微透镜层22的制作,且组成微透镜层22的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可采用光学塑胶或光学玻璃进行制作。此外,采用其它制作方法及材料制作上述的微透镜层而达到本发明相应作用的情况,在此不做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如图2所示,菲涅尔透镜层21与微透镜层22之间可存在一定的间距,例如,菲涅尔透镜层21与微透镜层22之间可相距3-5mm。在实际应用中,菲涅尔透镜层21和微透镜层22之间的间隙可采用折射率为1的透明材质填充;或者,也可通过外边缘的固定件将菲涅尔透镜层21和微透镜层22保持上述间距进行固定,此时,两者之间的空气充当上述的折射率为1的透明材质。菲涅尔透镜层21和微透镜层22之间的距离根据背投屏幕的制作需求和成像标准可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可相距3-5mm,在实际应用时,可灵活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菲涅尔透镜层21的厚度可为50-200μm。在实际应用时,菲涅尔透镜层21可为由聚烯烃等材料注压而成的薄片,在制作过程中可将其厚度控制在50-200μm之内,使其适应于背投屏幕的整体厚度。当然,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菲涅尔透镜层21的厚度,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其具体厚度取值进行限定。

与此同时,为保证背投屏幕的整体厚度不至于过大,在背投屏幕仅包括一个微透镜层22时,单个微透镜层的厚度可为100-300μm。在实际应用中,组成微透镜层22的各微透镜组中的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可为低色散的凸透镜结构和高色散的凹透镜结构的组合,为适合具体应用,可将上述的凸透镜结构可制作为双凸透镜结构或平凸透镜结构;凹透镜结构可制作为双凹透镜结构或平凹透镜结构,两者的单独厚度以适合应用为准,无严格数值要求,而为将背投屏幕的重量和体积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可将两种微透镜胶合后的厚度可控制在100-300μm之间,在制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第一微透镜221和第二微透镜222的厚度,以使微透镜组的整体厚度符合要求。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系统,该投影系统包括上述任一背投屏幕。该投影系统可为背投拼接显示系统,投影系统的投影机可为激光投影机,在实际应用中,将投影机的焦距和背投屏幕的焦距匹配后即可进行图像显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系统进行图像显示时,可有效减小白光经过背投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差异,其白光偏色较低,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实施例三

为进一步提高消偏色效果,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投屏幕包括: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菲涅尔透镜层71、第一微透镜层72及第二微透镜层73;

第一微透镜层72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第一微透镜组;

第一微透镜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微透镜721及第二微透镜722;第一微透镜721的色散系数大于第二微透镜722的色散系数;

第二微透镜层73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第二微透镜组;

第二微透镜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微透镜731及第四微透镜732;第三微透镜731的色散系数小于第四微透镜732的色散系数;

第一微透镜721用于对入射光线中的各基色光进行会聚;第二微透镜722用于对各基色光进行发散,以减小经过第一微透镜721会聚后的各基色光的偏折差异;

第三微透镜731用于对经过第二微透镜722的各基色光进行发散;第四微透镜732用于对各基色光进行会聚,以减小经过第三微透镜731发散后的各基色光的偏折差异;

入射光线经过第一微透镜层72及第二微透镜73后入射至人眼。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7所示,第一微透镜层72及第二微透镜层73是以位于两个微透镜层之间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呈对称设置的。在白光w经过对称设置的位于第一微透镜层72和第二微透镜层73中的两个微透镜组时,其光路图如图8所示。由于白光中的各基色光(r、g、b)在透镜中的折射率差异,使得白光w在经过第一微透镜721的会聚作用后,各基色光(r、g、b)的偏折程度产生一定差异,其中,蓝光b的偏折程度最大,红光r的偏折程度最小;在各基色光再经过第二微透镜722的发散作用后,由于第二微透镜722相比对第一微透镜721具有较小的色散系数,因此,第二微透镜722可对经过第一微透镜721会聚后的具有一定偏折差异的各基色光进行更大程度的发散作用,从而使原本具有偏折差异的各基色光出射时的偏折差异减小,使出射时的各基色光基本重合,从而达到对白光入射透镜的消偏色作用。而在基本重合的各基色光(r、g、b)再入射到第三微透镜731中时,由于第三微透镜731与第二微透镜722一样,具有较小色散系数,因此,可对入射到第三微透镜731中的各基色光进行较大程度的发散作用,从而使基本重合的各基色光再一次较大程度的分开,最后各基色光入射到色散系数较大的第四微透镜732中进行会聚,由于各基色光在经过第三微透镜731和第四微透镜732的过程为经过第一微透镜721和第二微透镜722相反的过程,因此,基本重合或言之具有较小程度偏折差异的各基色光在经过第三微透镜731和第四微透镜732后,可进一步地重合在一起,从而使经过第四微透镜732出射的各基色光完全重合。由投影机投射到背投屏幕的白光光路图如图9所示,由图9可以看出,在背投屏幕采用第一微透镜层72和第二微透镜层73的组合时,白光w在经过背投屏幕后白光w中不同波长的各基色光的光线(r、g、b)完全重合。由此,使白光w中各基色光的偏折角度基本一致,从而减小白光w中各基色光由于偏折差异而造成空间能量分布变化,各基色光在白光中所占比例保持恒定,并不会随着视角的增加而发生色温差异,也不会引起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偏色,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在具体实施时,位于两边位置的第一微透镜721和第四微透镜732可采用低色散的凸透镜结构,位置中间位置的两个第二微透镜722和第三微透镜731可采用高色散的凹透镜结构。并且,第二微透镜层72和第三微透镜73的参数设置略有不同。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微透镜721的色散系数可与第四微透镜732的色散系数相等;或者,第一微透镜721的色散系数可小于第四微透镜732的色散系数。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微透镜721和第四微透镜732可采用相同的材料,其色散系数可相同,且第四微透镜732的曲率大于第一微透镜721的曲率,由此,第一凸透镜结构的第一微透镜721和第四微透镜732的形状不同,使经过两个微透镜层的光线发生非平行方向的偏折。或者,第一微透镜721和第四微透镜732可采用形状完全相同的透镜结构,此时,第四微透镜732的折射率小于小于第一微透镜721的折射率,即第四微透镜732色散系数大于第一微透镜721的色散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投屏幕中,出光方向指投影光束入射进入背投屏幕进行出射的方向;菲涅尔透镜层71与第一微透镜层72和第三微透镜73的光轴应保持平行。第一微透镜层72和第二微透镜层73之间可存在预设距离的间隙。为保证背投屏幕的整体厚度在合理范围之内,第一微透镜层72和第二微透镜层73的整体厚度可设置在200-800μm范围之内。该厚度是指经一微透镜层72、第二微透镜层73及两个透镜层之间间隙的总体厚度,由于背投屏幕包括两个微透镜层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背投屏幕的重量或体积,为使背投屏幕的整体厚度、重量以及体积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优选地将两个微透镜层的整体厚度控制在200-800μm。在制作过程中,可根据光路需要合理调整上述两个微透镜层厚度或其之间的间隙,以及菲涅尔透镜层71与第一微透镜层72之间的距离,使得背投屏幕的整体厚度在较为合适的范围内,背投屏幕的重量和体积不至于过大,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微透镜层的具体厚度取值进行限定。

实施例四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系统,该投影系统包括上述任一背投屏幕。该投影系统可为背投拼接显示系统,投影系统的投影机可为激光投影机,在实际应用中,将投影机的焦距和背投屏幕的焦距匹配后即可进行图像显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系统进行图像显示时,可有效减小白光经过背投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差异,其白光偏色较低,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投屏幕及投影系统,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菲涅尔透镜层及微透镜层;微透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微透镜组;微透镜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微透镜及第二微透镜,第一微透镜用于对入射光线中的各基色光进行会聚,第二微透镜用于对各基色光进行发散,以减小经过第一微透镜会聚后的各基色光的偏折差异。由于投射到背投屏幕的白光中不同波长的光线在透镜中折射率的差异,导致透过透镜的不同波长的基色光线的折射方向发生差异产生偏色。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微透镜层中的各微透镜组中,白光入射光线中的各基色光透过第一微透镜时对各基色光产生会聚作用,使各基色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后入射到第二微透镜,由于第二微透镜具有较小的色散系数,因此相对于第一微透镜可对入射的会聚后的各基色光线进行更大程度的发散作用,减小了由第一微透镜导致的各基色光的偏折差异,从而对白光在第一微透镜中产生的各基色光偏折差异进行补偿,使出射的不同波长的各基色光基本重合,使白光中各基色光的偏折角度基本一致,从而减小白光中各基色光由于偏折差异而造成空间能量分布变化,由此,各基色光在白光中所占比例保持恒定,并不会随着视角的增加而发生色温差异,也不会引起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偏色,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以及,当背投屏幕包括两个微透镜层,即上述的第一微透镜层及第二微透镜层时,白光在经过第一微透镜的会聚作用后,各基色光的偏折程度产生一定差异;在各基色光再经过第二微透镜的发散作用后,由于第二微透镜相比对第一微透镜具有较小的色散系数,因此,第二微透镜可对经过第一微透镜会聚后的具有一定偏折差异的各基色光进行更大程度的发散作用,从而使原本具有偏折差异的各基色光出射时的偏折差异减小,使出射时的各基色光基本重合,从而达到对白光入射透镜的消偏色作用。而在基本重合的各基色光再入射到第三微透镜中时,由于第三微透镜与第二微透镜一样,具有较小色散系数,因此,可对入射到第三微透镜中的各基色光进行较大程度的发散作用,从而使基本重合的各基色光再一次较大程度的分开,最后各基色光入射到色散系数较大的第四微透镜中进行会聚,由于各基色光在经过第三微透镜和第四微透镜的过程为经过第一微透镜和第二微透镜相反的过程,因此,基本重合或言之具有较小程度偏折差异的各基色光在经过第三微透镜和第四微透镜后,可进一步地重合在一起,从而使经过第四微透镜最终出射的各基色光完全重合,由此,使白光中各基色光的偏折角度保持一致,从而消除白光中各基色光由于偏折差异而造成空间能量分布变化,各基色光在白光中所占比例保持恒定,并不会随着视角的增加而发生色温差异,也不会引起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偏色,进一步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