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246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层(1)、中央矩形硅波导(2)、左一长矩形硅波导(3)、左二长矩形硅波导(4)、左三长矩形硅波导(5)、中一短矩形硅波导(6)、中二短矩形硅波导(7)、中三短矩形硅波导(8)、下一长矩形硅波导(9)、下二长矩形硅波导(10)、右一长矩形硅波导(11)、倒L形硅波导(12)、右二长矩形硅波导(13)、L形硅波导(14)、信号输入端(15)、第一信号输出端(16)、第二信号输出端(17);基底层(1)左侧中央设有中央矩形硅波导(2),中央矩形硅波导(2)上部与左一长矩形硅波导(3)、左二长矩形硅波导(4)、左三长矩形硅波导(5)、中一短矩形硅波导(6)、中二短矩形硅波导(7)、中三短矩形硅波导(8)相连,中央矩形硅波导(2)下部与下一长矩形硅波导(9)、下二长矩形硅波导(10)相连,右一长矩形硅波导(11)的右端与倒L形硅波导(12)的左端相连,右二长矩形硅波导(13)的右端与L形硅波导(14)的左端相连;中央矩形硅波导(2)的左端设有信号输入端(15),倒L形硅波导(12)的右端设有第一信号输出端(16),L形硅波导(14)的右端设有第二信号输出端(17),信号从信号输入端(15)输入,第一信号输出端(16)输出TE波,第二信号输出端(17)输出TM波,获得偏振分束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层(1)的材料为二氧化硅,折射率为1.5,其长度为22~24μm,宽度为16~18μm,厚度为9~1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央矩形硅波导(2)的长度为16~18μm,宽度为1~1.5μm,厚度为0.4~0.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一长矩形硅波导(3)的左侧与基底层(1)左侧边缘的距离为2~2.5μm;左一长矩形硅波导(3)与左二长矩形硅波导(4)之间、左二长矩形硅波导(4)与左三长矩形硅波导(5)之间的距离相等均为1~1.5μm,左一长矩形硅波导(3)与左三长矩形硅波导(5)的尺寸参数相同,长度均为6~6.5μm,宽度均为1~1.5μm,厚度均为0.4~0.5μm,左二长矩形硅波导(4)的长度为7~7.5μm,宽度为1~1.5μm,厚度为0.4~0.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一短矩形硅波导(6)与左三长矩形硅波导(5)之间、中一短矩形硅波导(6)与中二短矩形硅波导(7)之间、中二短矩形硅波导(7)与中三短矩形硅波导(8)之间的距离相等均为2~2.5μm,中一短矩形硅波导(6)与中三短矩形硅波导(8)的尺寸参数相同,长度和宽度均为2~2.5μm,厚度均为0.4~0.5μm,中二短矩形硅波导(7)的长度为2.5~3μm,宽度为2~2.5μm,厚度为0.4~0.5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一长矩形硅波导(9)的左侧与基底层(1)左侧边缘的距离为3~3.5μm,下一长矩形硅波导(9)与下二长矩形硅波导(10)之间的距离为1~1.5μm,下一长矩形硅波导(9)与下二长矩形硅波导(10)的尺寸参数相同,长度均为7~7.5μm,宽度均为1~1.5μm,厚度均为0.4~0.5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一长矩形硅波导(11)与右二长矩形硅波导(13)位于中央矩形硅波导(2)两侧,右一长矩形硅波导(11)与中央矩形硅波导(2)之间的距离为3~3.5μm,右二长矩形硅波导(13)与中央矩形硅波导(2)之间的距离为0.4~0.5μm,右一长矩形硅波导(11)与右二长矩形硅波导(13)的尺寸参数相同,长度均为11~13μm,宽度均为1~1.5μm,厚度为0.4~0.5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倒L形硅波导(12)的底端与右一长矩形硅波导(11)的右端相连,倒L形硅波导(12)的总长度为5.5~6μm,总宽度为4.5~5μm,宽度为1~1.5μm,厚度为0.4~0.5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形硅波导(14)的顶端与右二长矩形硅波导(13)的右端相连,L形硅波导(14)的总长度为8~9μm,总宽度为4.5~5μm,宽度为1~1.5μm,厚度为0.4~0.5μm。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