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取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007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光学取像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镜头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经过轻薄化设计,而用于便携设备的光学取像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电池技术的精进与组装技术的日益成熟,各种精密的电子零件能紧密地组装于便携设备的内部,让便携设备得以朝向轻薄化的方向发展;而近来所掀起的纪录与分享日常生活经验风潮,让消费者希望能得到或分享更为鲜明的影像,因此便携设备上所装载的光学取像结构的成像表现,已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之一;

然而,成像在理论与现实上的差距需要通过设置多个不同种类的透镜来弥补;但是,随着消费者对于光学取像结构的成像质量的期望日渐提高,光学取像结构轻薄化的发展赶不上便携设备之厚度的缩减,因此近来常出现有光学取像结构凸出便携设备的外壳的设计,凸出的光学取像结构除了在外观上较不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之外,为了避免光学取像结构遭到磨损或者是与其他物品产生碰撞,而使得成像质量不如预期或者是造成精密设计的光学取像结构发生故障的机率升高,制作厂商为凸出的光学取像结构增加了许多防刮与防撞的设计,造成了便携设备的设计与制作成本的提高;

由上述可知,如何改良光学取像结构的设计,在成像质量、结构尺寸与生产成本三者之间取得平衡,已是光学相关产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良现有光学取像结构的设计,使光学取像结构能持续地朝轻薄化的方向发展。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取像结构,其多个透镜的光学倍率的安排能缩短透镜之间的间距及抑制像差的产生,可在避免过度增加镜片数目的前提下,满足消费者对于成像质量的期望,本实用新型透过调配多个透镜的光学倍 率来避免光学路径总长的增加,达到光学取像结构轻薄化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提出的光学取像结构,其包括:

沿着一光轴而依序地由物侧排列至像侧的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

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光学倍率、凸状的一第一物侧表面及凹状的一第一像侧表面,该第一像侧表面于靠近该第一透镜的边缘处设有一反曲点;

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光学倍率、凸状的一第二物侧表面及凹状的一第二像侧表面;

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光学倍率、凸状的一第三物侧表面及凸状的一第三像侧表面,该第三物侧表面于靠近该第三透镜的边缘处设有一反曲点;

该第四透镜具有正光学倍率、凹状的一第四物侧表面及凸状的一第四像侧表面;

以及,该第五透镜具有一光学倍率、一第五物侧表面及一第五像侧表面,该第五物侧表面包括有一物侧凹部,该物侧凹部位于该第五物侧表面与该光轴的交会处,该第五像侧表面包括有一像侧凹部及一像侧反曲点,该像侧凹部位于该第五像侧表面与该光轴的交会处,该像侧反曲点介于该像侧凹部与该第五透镜的边缘之间。

所述光学取像结构,其具有一有效焦距F,所述的第一透镜具有一第一透镜焦距f1,该光学取像结构满足以下条件:0.85<F/f1<1.2。

所述光学取像结构,其中所述之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具有一综合焦距f12,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具有一综合焦距f345,该光学取像结构满足以下条件:0.5<|F/f12|<0.7;0.2<|F/f345|<0.5。

所述光学取像结构,其中所述之第一透镜具有一像侧曲率半径R12,所述第二透镜具有一物侧曲率半径R21,该光学取像结构满足条件:0.85<|R12/R21|<1.2。

所述光学取像结构,其中所述之第一透镜具有一第一折射率N1及一色散系数V1,所述第二透镜具有一第二折射率N2及一色散系数V2,该光学取像结构满足条件:0.03<|N1-N2|<0.2;26<V1-V2<40。

所述光学取像结构,其中所述之第二透镜与所述的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处相隔一距离T23,该第三透镜与所述的第四透镜于该光轴处相隔一距离T34,该 第四透镜与所述的第五透镜于该光轴处相隔一距离T45,所述的第一物侧表面与所述的第五像侧表面相隔一距离T15,该光学取像结构满足条件:0.21<(T23+T34+T45)/T15<0.52。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可获得的功效增进在于:本实用新型光学取像结构的多个透镜的光学倍率调配,改良了现有光学取像结构的设计,使光学取像结构能在避免过度增加镜片数目与满足消费者对于成像质量期望的前提下,持续地朝轻薄化的方向发展。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侧视的示意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球面像差曲线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像散的曲线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如图1及图2所示的光学取像结构包括:一光圈A、一第一透镜10、一第二透镜20、一第三透镜30、一第四透镜40、一第五透镜50、一保护镜P及一成像面I;其中,该第一透镜10靠近该光圈A,该第一透镜10、该第二透镜20、该第三透镜30、该第四透镜40与该第五透镜50沿着一光轴X而依序地由物侧朝向该保护镜P而排列至像侧。

如图1及图2所示,该光圈A设于该第一透镜10的边缘,该第一透镜10具有正光学倍率、凸状的一第一物侧表面101及凹状的一第一像侧表面102,该第一像侧表面102于靠近该第一透镜10的边缘处设有一反曲点103。

如图1及图2所示,该第二透镜20具有负光学倍率、凸状的一第二物侧表面201及凹状的一第二像侧表面202。

如图1及图2所示,该第三透镜30具有正光学倍率、凸状的一第三物侧表面301及凸状的一第三像侧表面302,该第三物侧表面301于靠近该第三透镜 30的边缘处设有一反曲点303。

如图1及图2所示,该第四透镜40具有正光学倍率、凹状的一第四物侧表面401及凸状的一第四像侧表面402。

如图1及图2所示,该第五透镜50具有一光学倍率、一第五物侧表面501及一第五像侧表面502,该第五物侧表面501包括有一物侧凹部5011,该物侧凹部5011位于该第五物侧表面501与该光轴X的交会处,该第五像侧表面502包括有一像侧凹部5021及一像侧反曲点5022,该像侧凹部5021位于该第五像侧表面502与该光轴X的交会处,该像侧反曲点5022介于该像侧凹部5021与该第五透镜50的边缘之间。

如图1及图2所示,该保护镜P位于该第五透镜50与该成像面I之间且系采用玻璃材质所制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取像结构具有整体的一有效焦距F,该第一透镜10具有一第一透镜焦距f1;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F/f1=0.9952、满足0.85<F/f1<1.2的条件,可让本实用新型汇聚光线的程度,在光线经过该第一透镜10时,即能获得显著的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10与该第二透镜20具有一综合焦距f12,该第三透镜30、该第四透镜40与该第五透镜50具有一综合焦距f345;其中,|F/f12|=0.6125,而|F/f345|=0.2886,满足0.5<|F/f12|<0.7与0.2<|F/f345|<0.5的条件,可使本实用新型平均该第一透镜10和该第二透镜20,该第三透镜30、该第四透镜40和该第五透镜50两透镜组的光学倍率的分配、减少像差的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10具有一像侧曲率半径R12,该第二透镜20具有一物侧曲率半径R21;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R12/R21|=0.9509、满足0.85<|R12/R21|<1.2的条件,可平均该第一透镜10与该第二透镜20的光学倍率的分配、减少像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10具有一第一折射率N1及一第一色散系数V1,该第二透镜20具有一第二折射率N2及一第二色散系数V2;其中,|N1-N2|=0.1014,而V1-V2=33.48满足0.03<|N1-N2|<0.2与26<V1-V2<40的条件,可修正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取像结构的色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二透镜20与该第三透镜30于该光轴 X处相隔一距离T23,该第三透镜30与该第四透镜40于该光轴X处相隔一距离T34,该第四透镜40与该第五透镜50于该光轴X处相隔一距离T45,以上所述距离皆为相邻两透镜的相互面对的像侧表面与物侧表面在该光轴X处所相隔的距离,该第一物侧表面101与该第五像侧表面502相隔一距离T15,(T23+T34+T45)/T15=0.3218满足了0.21<(T23+T34+T45)/T15<0.52的条件,可平均地分配光学倍率以及优化各透镜之间相隔的距离,达到减少像差与结构轻薄化的目的。

图3系为与该光轴X相距不同距离之光线进入本实用新型的球面像差曲线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聚焦范围落在与焦点相距±0.03mm的范围内,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球面像差抑制表现;图4系为光线入射角度为41度时的子午光线与弧矢光线的像散曲线图,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将像散抑制在±0.1mm的范围内,因此能得到较佳的成像质量;图5为光线入射角度为41度时,光线进入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畸变曲线图,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将光学畸变控制在±3%之内,能有效地抑制成像变形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