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相机闪光灯用柔光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3440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照相机闪光灯用柔光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影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照相机闪光灯用柔光罩。



背景技术:

柔光罩(又称闪光灯散射罩)是一种安装在照相机闪光灯上的一种对强烈光线起到柔化作用的装置,它可以将闪光灯打出来的光线转化为柔和的漫射光,以消除人像或其他拍摄物体上的光斑,使照片看起来更加自然。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柔光罩由于结构设计的不甚理想,导致其依然存在如下问题:1、对闪光灯打出的光线进行转化后,柔光罩发出的光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不均匀现象,一般情况是柔光罩中心区域的光线较强、周边区域较弱,从而对在拍摄物上形成光斑;2、柔光罩的结构相对复杂,不便于与闪光灯进行快速装配,而且收纳与携带的便利性较差;3、无法根据拍摄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柔光罩发出的光线作进一步处理,如无法使柔光罩的光线进一步柔和或者对光线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相机闪光灯用柔光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照相机闪光灯用柔光罩,它包括一由柔光布围合而成的外罩以及两个呈前后并行分布以将外罩定型为中空的圆盘状结构体的龙骨圈,两个所述龙骨圈分别沿外罩的前端面与侧壁的临界线以及外罩的后端面与侧壁的临界线布置于外罩内,所述外罩的前端面与外罩的前端侧壁之间以及外罩的后端面与外罩的后端侧壁之间、沿龙骨圈的轮廓线设置有用于将龙骨圈固定于外罩内的缝合线;

所述外罩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入光口,所述外罩的侧壁外侧、位于入光口的轮廓边沿设置有若干片绑带,所述外罩的后端面的内侧以及侧壁的内侧均贴附有一反光布,所述外罩的前端面的外侧还贴附有一遮光环板。

优选地,它还包括一由柔光布制成的柔光调节板,所述遮光环板上环周地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魔术贴,所述柔光调节板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一魔术贴对位贴合的第二魔术贴。

优选地,它还包括一弹性套袋,所述弹性套袋包括一对位地覆盖于外罩的前端面外侧的柔光调节部以及一由柔光调节部的轮廓边沿向后延伸后形成的弹性套部。

优选地,每片所述绑带的内壁面上均设置有一第三魔术贴。

优选地,它还包括若干个环周地分布于外罩的侧壁外侧的支撑托,所述支撑托夹持于两个龙骨圈之间,所述支撑托包括调节杆以及装设于调节杆的端部的托座。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绑带可套装于照相机的闪光灯上使闪光灯打出的光线能够有入光口进入外罩的内部,从而通过反光布对光进行多次发射并最终以相对柔和的光线由外罩的前端面射出,同时,利用设置的遮光环板可有效地对由外罩的前端面射出的光线进行区域限定,使柔和的光线能够均匀射出;其结构简单、光线分布均匀、使用及携带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剖切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照相机闪光灯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路走向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光调节板的装配方式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光调节板的装配方式示意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性套袋的装配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照相机闪光灯用柔光罩,它包括一由柔光布围合而成的外罩1以及两个呈前后并行分布的龙骨圈2,外罩1通过龙骨圈2支撑定型为中空的圆盘状结构体,两个龙骨圈2分别沿外罩1的前端面与其侧壁的临界线以及外罩的后端面与其侧壁的临界线布置于外罩1内,同时在外罩1的前端面与外罩1的前端侧壁之间以及外罩1的后端面与外罩1的后端侧壁之间、沿龙骨圈2的轮廓线设置有用于将龙骨圈2固定于外罩1内的缝合线3;在外罩1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入光口a,在外罩1的侧壁外侧、位于入光口a的轮廓边沿设置有若干片绑带4,在外罩1的后端面的内侧以及侧壁的内侧均贴附有一反光布5,在外罩1的前端面的外侧还贴附有一遮光环板6。

以此,利用龙骨圈2作为外罩1的内部支撑件,使整个柔光罩能够保持具有一定强度的圆盘状结构形式,利用绑带4可将柔光罩套装于照相机的闪光灯b上使闪光灯b打出的光线能够有入光口a进入外罩1的内部,从而通过设置于外罩1的内侧的反光布5对光进行多次发射并最终以相对柔和的光线由外罩1的前端面射出,同时,利用设置的遮光环板6可有效地对由外罩1的前端面射出的光线进行区域限定,使柔和的光线能够均匀射出。

为便于使用者根据拍摄现场的光线条件对柔光罩射出的光线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柔光罩还包括一由柔光布制成的柔光调节板7,在遮光环板6上环周地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魔术贴8,相应地,在柔光调节板7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一魔术贴8对位贴合的第二魔术贴9。以此,使用者可利用魔术贴将柔光调节板7直接以覆盖的方式贴附于外罩1的前端面的外侧,利用外罩1的前端面的透光性以及柔光调节板7的共同作用,对光线作进一步调节。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为增强柔光罩本身的收纳携带性能,并便于对光线作进一步调节,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柔光罩还包括一弹性套袋,弹性套袋包括一对位地覆盖于外罩1的前端面外侧的柔光调节部10以及一由柔光调节部10的轮廓边沿向后延伸后形成的弹性套部11。以此,可利用弹性套部11将套型套袋套装于外罩1上并使柔光调节部10与外罩1的前端面相贴附,以达到光线调节的目的;而当对柔光罩进行收纳时,可将两个龙骨圈2进行相对压合,然后将外罩1以及龙骨圈2等一同装设于弹性套袋内,从而利用弹性套袋作为整个柔光罩的收纳袋来使用。

为提高柔光罩使用的便利性,在每片绑带4的内壁面上均设置有一第三魔术贴12。在将柔光罩与闪光灯b进行装配时,可在闪光灯b的本体上设置一魔术贴套环c,利用第三魔术贴12与魔术贴套环c的粘帖关系,即可实现绑带4的固定。

另外,为最大限度地使柔光罩能够保持圆盘状的结构状态,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柔光罩还包括若干个环周地分布于外罩1的侧壁外侧的支撑托,支撑托夹持于两个龙骨圈2之间,支撑托包括调节杆13以及装设于调节杆13的端部的托座14。以此,当柔光罩的结构强度不足时,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将支撑托放置于外罩1的侧壁上并使托座14与位于龙骨圈2部位的外罩1相抵(可以理解为是直接与龙骨圈2相互作用),通过调节调节杆13的长度实现对两个龙骨圈2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从而使外罩1具备足够的张紧度,以保持圆盘状结构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