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头高度预锁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8311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镜头高度预锁治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模组装配治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镜头高度预锁治具。



背景技术:

AF机种摄像模块生产中的结构特异,生产难度大,且不良品也较多,对于不良品要进行分解,分解完成后进行置换和清除等,最后再进行组装。由于数量较少、问题种类不同,再次将分解出的零部件组装不可能像量产一样进行全自动生产,对于不良品的维修工作多是需要人工处理,需要相关的治具来辅助操作。

镜头安装到音圈马达上是其中的一个安装工序,需要将镜头预锁在一定的高度,预锁高度是否准确是被维修的产品是否变成合格品的关键,镜头预锁高度靠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经验把握,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极高。镜头和音圈马达结构如图1,镜头和音圈马达通过螺纹连接,且镜头设置在音圈马达的中心,镜头的边缘具有花瓣形凸台,旋转镜头时,需要将镜头旋转器的内孔与花瓣形凸台相卡合,然后旋转镜头旋转器带动镜头旋转,调节镜头的高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人工预锁镜头的高度精确度低对工作人员要求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预锁高度精确的镜头高度预锁治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镜头高度预锁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支撑架、安装台、滑台组件、旋转器支架和镜头旋转器;所述底板上具有第一滑轨,所述支撑架下部具有与第一滑轨相适配的第一滑块,所述安装台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部,所述安装台上具有用来放置音圈马达的安装孔;所述旋转器支架与所述滑台组件固定,所述旋转器支架上具有一通孔,安装镜头时,先将镜头放置在音圈马达的中心位置,镜头旋转器穿过所述通孔与镜头的花瓣形凸台卡合,旋转镜头旋转器,将镜头旋进音圈马达,旋进一定深度后,镜头旋转器由于旋转器支架的阻挡,不能继续向下运动,镜头的高度被预锁;需要安装下一个产品时,保持旋转器支架的高度不变,使支撑架沿导轨移动,将安装台和支撑架拉出,换上另一组音圈马达和镜头,再将音圈马达和镜头移动到所述通孔的正下方,用镜头旋转器将镜头旋进音圈马达。

进一步地,所述镜头旋转器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的直径,所述旋转器支架具有凹槽,所述第一凸台穿过所述通孔,所述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滑台组件包括Z向调节模块,所述Z向调节模块包括Z向固定板、Z向移动板、固定在所述Z向固定板侧面的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Z向移动板上的Z向调节仪支架以及Z向调节仪;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具有第一长孔,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长孔将所述Z向固定板与所述Z向移动板固定;所述Z向调节仪竖直穿过所述Z向调节仪支架并顶靠在所述Z向固定板的上顶面上;所述Z向固定板上具有第二滑轨,所述Z移动板上具有沿所述第二滑轨移动的第二滑块;所述Z向调节仪的调节旋钮与所述Z向调节仪支架的下表面贴合,通过Z向调节仪调节所述Z向移动板的高度;所述旋转器支架安装在所述Z向移动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Z向移动板上具有多个螺纹孔,通过将穿过旋转器支架的螺栓固定在不同高度的螺纹孔中来调节所述旋转器支架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滑台组件还包括XY向调节模块,所述XY向调节模块包括下固定板、上移动板、X向穿过所述下固定板的X向板、Y向穿过所述上移动板的Y向板、X向调节仪和Y向调节仪;所述X向板一端固定有第二连接板,另一端固定有Y向调节仪支架,所述上移动板上固定有Y向调节块,所述Y向调节仪穿过所述Y向调节仪支架并顶靠在所述Y向调节块上,所述Y向调节仪的调节旋钮与所述Y向调节仪支架的前侧面相贴合;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具有第二长孔,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长孔并压紧在所述上移动板上,将所述X向板与所述上移动板固定;所述Y向板一端固定有第三连接板,另一端固定有X向调节块,所述下固定板上固定有X向调节仪支架,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具有第三长孔,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三长孔并压紧在所述下固定板上,将所述Y向板与所述下固定板固定;所述X向调节仪穿过所述X向调节仪支架并顶靠在所述X向调节块上,所述X向调节仪的调节旋钮与所述X向调节仪支架的右侧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滑台组件还包括竖向支架,所述竖向支架的底部固定在所述上移动板上,所述Z向固定板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架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侧面还具有手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简单,对技术人员要求低,只要设定好第一个产品需要预锁镜头的高度,预锁下一个产品的镜头高度时,不需要重新调节旋转器支架的高度,且镜头能够被准确的预锁到和第一个产品相同的高度。

2、治具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简单,作业人员不需特别培训,示范或者讲解一次就能学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音圈马达和镜头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图;

图5是镜头旋转器立体图;

图6是滑台组件立体视图;

图7是一滑台组件的另一视角立体视图。

图中,1、底板,11、第一滑轨,2、支撑架,21、第一滑块,3、安装台,31、安装孔,4、旋转器支架,41、通孔,42、凹槽,5、镜头旋转器,51、第一凸台,52、第二凸台,6、镜头,7、音圈马达,8、手把,9、滑台组件,91、Z向调节模块,911、Z向固定板,912、Z向移动板,913、第一连接板,9131、第一长孔,914、Z向调节仪支架,915、Z向调节仪,92、XY向调节模块,921、下固定板,922、上移动板,923、X向板,924、Y向板,925、X向调节仪,926、Y向调节仪,927、第二连接板,9271、第二长孔,928、Y向调节仪支架,929、Y向调节块,930、第三连接板,9301、第三长孔,931、X向调节仪支架,932、X向调节块,94、竖向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径向”、“轴向”、“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2-图4所示的镜头高度预锁治具,包括:底板1、支撑架2、安装台3、滑台组件9、旋转器支架4和镜头旋转器5;底板1上具有第一滑轨11,支撑架2下部具有与第一滑轨11相适配的第一滑块21,支撑架2侧部连接有手把8,安装台3设置在支撑架2上部,安装台3上具有用来放置音圈马达7的安装孔31;旋转器支架4与滑台组件9固定,旋转器支架4上具有一通孔41,安装镜头6时,先将镜头6放置在音圈马达7的中心位置,镜头旋转器5穿过通孔41与镜头6的花瓣形凸台卡合,旋转镜头旋转器5,将镜头6旋进音圈马达7,旋进一定深度后,镜头旋转器5由于旋转器支架4的阻挡,与镜头6脱离;需要安装下一个产品时,保持旋转器支架4的高度不变,使支撑架2沿导轨移动,将安装台3和支撑架2拉出,换上另一组音圈马达7和镜头6,再将音圈马达7和镜头6移动到通孔41的正下方,用镜头旋转器5将镜头6旋进音圈马达7。

如图5所示,镜头旋转器5包括第一凸台51和第二凸台52,第一凸台51的直径小于第二凸台52的直径,旋转器支架4具有凹槽42,第一凸台51穿过通孔41,第二凸台52设置在凹槽42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Z向为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Y向为第一滑轨的延伸方向(即图2视图的前后方向),X向为与第一滑轨垂直的的水平方向(即图2视图的左右方向)。

滑台组件9设置在底板上,包括Z向调节模块91和XY向调节模块92。

Z向调节模块91包括Z向固定板911、Z向移动板912、固定在Z向固定板911侧面的第一连接板913、固定在Z向移动板912上的Z向调节仪支架914以及Z向调节仪915;第一连接板913上具有第一长孔9131,一螺栓穿过第一长孔9131将所述Z向固定板911与Z向移动板912固定;Z向调节仪915竖直穿过Z向调节仪支架914并顶靠在Z向固定板911的上顶面上;Z向固定板911上具有第二滑轨,Z移动板上具有沿所述第二滑轨移动的第二滑块;所述Z向调节仪915的调节旋钮与所述Z向调节仪支架914的下表面贴合,通过Z向调节仪915调节所述Z向移动板912的高度;所述旋转器支架安装在所述Z向移动板912上。

滑台组件9还包括竖向支架94,竖向支架94的底部固定在上移动板922上,Z向固定板911固定在竖向支架94上。Z向移动板912上具有多个螺纹孔,通过将穿过旋转器支架的螺栓固定在不同高度的螺纹孔中来调节旋转器支架的高度。

结合图6和图7,XY向调节模块92包括下固定板921、上移动板922、X向穿过下固定板921的X向板923、Y向穿过上移动板922的Y向板924、X向调节仪925和Y向调节仪926;X向板923一端固定有第二连接板927,另一端固定有Y向调节仪支架928,上移动板922上固定有Y向调节块929,Y向调节仪926穿过Y向调节仪支架928并顶靠在Y向调节块929上,Y向调节仪926的调节旋钮与Y向调节仪支架928的前侧面相贴合;第二连接板927上具有第二长孔9271,一螺栓穿过第二长孔9271并压紧在上移动板922上,将X向板923与上移动板922固定;Y向板924一端固定有第三连接板930,另一端固定有X向调节块932,下固定板921上固定有X向调节仪支架931,第三连接板930上具有第三长孔9301,一螺栓穿过第三长孔9301并压紧在下固定板921上,将Y向板924与下固定板921固定;X向调节仪925穿过X向调节仪支架931并顶靠在所述X向调节块932上,X向调节仪925的调节旋钮与X向调节仪支架931的右侧面贴合。

具体地,安装镜头6时,首先将镜头6放在音圈马达7的中心位置,然后将二者放入安装台3的安装孔31内,推动手把8至旋转器支架4的正下方,调节XY向调节模块92使镜头6位于旋转器支架4的通孔41的正下方,然后调节Z向调节模块91使旋转器支架4距离镜头6合适高度,将镜头旋转器5放入通孔41中,第一凸台51的内孔与镜头6的花瓣形凸台卡合,旋转镜头旋转器5将镜头6逐渐旋进音圈马达7内,直到第二凸台52的底面与凹槽42贴合,镜头旋转器5不能继续向下移动,将镜头6预锁在此高度。拉动把手,将支撑架2和安装台3移出,将另一组镜头6和音圈马达7放入安装台3上的安装孔31后,将镜头6和音圈马达7移动到通孔41正下方,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需要调节旋转器支架4的位置,按照同样的方法将镜头6的高度预锁,重复操作,将多组镜头6预锁在相对于音圈马达7同样的高度位置。

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