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散乱分隔线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4576发布日期:2018-07-18 01:56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集线排布缆线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布线排线用线槽结构。



背景技术:

线槽是电信设施施工中常用的产品,例如在通信机房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线槽,通常是订购或市场上采购线槽型材,之后到施工现场进行加工拼接而成。一般为两个单槽单通道、水平连接线槽结构。

线槽分为布放信号缆线主、列线槽。布放电源线主、列线槽。列信号线槽安装在设备的前面。列电源线槽安装在设备的背面。信号缆线主线槽、电源主线槽分别安装在设备的两侧。两种主线槽分别承担列与列线槽之间的连接。列线槽与主线槽为水平连接结构。列线槽侧板对设备的位置开口,供设备进线使用。为设备布线提供两个独立的走线通道。机柜底部缺少线槽防护。

如图1所示,信号缆线主线槽1a、直流电源线地线主线槽2a,分别安装在设备3a的两侧。布放信号缆线列线槽4a安装在设备3a的正面。布放电源线、地线列线槽5a装在设备3a的背面。如图2,设置布放信号缆线主线槽1a、列线槽4a,布放直流电源线地线主线槽2a、列线槽5a,组成两个单槽单通道的线槽结构。主线槽与列线槽间为水平连接。列信号线槽、列电源线槽靠设备3a侧,对应设备3a位置侧板开口,为设备3a配线提供两个出线口。

所有金属信号缆线、穿波纹管加强防护的光纤,共用一个走线通道布线。所有直流电源线、地线共用一个走线通道布线。机柜下缆线缺少线槽防护。这些原因限制了设备安装施工配线质量提高。缺少交流电源线走线通道,限制了交流电源设备的使用。

现有线槽的布置:占地面积大,经常与机房空调机柜、消防箱等地面设备安装互相干扰。线槽围绕设备安装阻碍了室外缆线进设备的径路。造成了缆线不能整齐的布放进入机柜。

布放信号缆线线槽内,排放在不同位置的缆线需要在同一位置出线时,产生了缆线的交叉。由于两台设备出线位置距离较近,就造成了线槽内整体布线交叉散乱现象。线槽内布放光纤采用穿波纹管一次性防护方式,每次放光纤都要增加一根波纹管。由此导致了线槽内波纹管交叉散乱的现象。

从中可见,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

1、所有信号缆线共用一个走线通道,线槽内不同位置的缆线,需要在同一出线口出线时,形成缆线交叉;由于出线口与出线口间距离较近,缆线的交叉数量增多,导致了线槽内布线交叉无序散乱现象,直接影响设备布线的整齐程度,原因在于线槽不具备疏导缆线走向的作用;

2、中小通信机房散放光纤进行电路连接,各个系统根据本系统的需要数量布放,采用穿波纹管的防护方式。由于系统多或一个系统分几次布放,造成了线槽内光纤防护管散乱。光纤穿波纹管防护缺点是:光纤防护分散,造成在线槽内散乱,管状一次性防护放纤、寻纤、换纤困难。

3、缺少专供交流电源线走线位置,限制了交流电源设备的使用。

4、设备机柜下方缆线缺少防护。

5、需要给室外缆线进设备预留位置。具体而言,每个通信机房都需有室外电缆、光缆、配线或馈线引入机房与设备连接,在机房内要给这部分室外引入缆预留合适有走线的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疏导缆线走向防止缆线交叉散乱的分隔线槽,是一种可以工厂化定型生产的立体金属线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缆线交叉散乱分隔线槽,包括多槽多通道且立体搭接的多个线槽单元,每个所述线槽单元用于分隔布设信号缆线、直流电源线以及交流电源线且包括:主线槽,包括分隔的多个主线槽通道;列线槽,包括分隔的多个列线槽通道且与所述主线槽连通;支路线槽,包括分隔的多个支路线槽通道且与所述列线槽连通。立体线槽有良好的扩展性,可以根据机房的大小,设备的多少,灵活的对接增加线槽单元的数量,满足实际需要。主线槽、列线槽内各走线区域采用分线齿槽固定布线。

优选地,所述主线槽分隔设有供布设所述信号缆线的主线槽第一通道、供布设所述直流电源线和地线的主线槽第二通道以及供布设所述交流电源线的主线槽第三通道;

所述列线槽交叉连通于所述主线槽的侧向下方(底部),所述列线槽包括间隔设置的列线槽第一通道、列线槽第二通道以及列线槽第三通道,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连通于所述主线槽第一通道、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连通于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

所述支路线槽多层立体交叉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的侧向下方(底部),所述支路线槽包括间隔设置的支路线槽第一通道、支路线槽第二通道以及支路线槽第三通道,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位于所述支路线槽的底部,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垒叠于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上,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

主线槽承担列与列线槽之间的连接。列线槽承担与主线槽和各个支路线槽之间的连接。支路线槽承担列线槽与设备之间的连接。

优选地,每个所述线槽单元包括供布设光纤的光纤专用线槽,所述光纤专用线槽分别安装于所述主线槽以及所述列线槽的侧面进而分别形成光纤主线槽通道以及光纤列线槽通道,所述光纤主线槽通道与光纤列线槽通道连通,所述光纤列线槽通道的侧面开设有朝向所述支路线槽的出光纤槽口。由此,敞开式光纤专用线槽,改变了现有的光纤穿波纹管防护的工艺,避免了波纹管在线槽内交叉散乱。

优选地,所述防散乱分隔线槽为工厂化定型生产的线槽;优选地,所述防散乱分隔线槽通过在线槽内加装隔板、线槽重叠交叉安装形成立体线槽;优选地,所述防散乱分隔线槽为金属线槽。

优选地,所述主线槽通过一连接线槽与所述列线槽连通。

优选地,所述主线槽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块主线槽隔板进而分隔形成相邻的所述主线槽第一通道、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以及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所述主线槽包括相对的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底板上对应所述主线槽第一通道、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以及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主线槽通道口,所述连接线槽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所述主线槽通道口下,所述主线槽通过所述主线槽通道口连通于所述连接线槽的内部,所述列线槽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块列线槽隔板进而分隔形成相邻的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以及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所述连接线槽的一侧面连接于所述列线槽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进而所述连接线槽与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以及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连通。由此,主线槽构成与列线槽之间沟通的三个互不干扰的独立走线通道,有效地疏导主线槽缆线进入列线槽,避免了缆线的交叉。

优选地,所述列线槽交汇于所述主线槽,所述主线槽第一通道内的所述主线槽通道口设于所述主线槽第一通道与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的交汇处,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内的所述主线槽通道口设于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与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的交汇处,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内的所述主线槽通道口设于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与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的交汇处。

优选地,所述连接线槽包括一敞开侧面、相邻于所述敞开侧面的两连接侧板以及连接于两所述连接侧板之间的堵头板,所述敞开侧面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的一端,所述连接侧板连接于所述列线槽的一端侧壁。

优选地,所述主线槽覆盖于所述连接线槽的顶面上,所述列线槽通过一连接片与所述连接线槽上下错位连接进而所述列线槽与所述主线槽形成立体交叉结构。从而,使连接线槽能贴在地面上安装,在不影响线槽功能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了线槽的整体高度。适应了防静电地板下的高度限制。

优选地,所述连接侧板具有与所述列线槽抵靠连接的一端,该端向上凸起进而形成台阶,多个连接孔竖向均匀排布于所述台阶上,所述连接片呈L形并螺栓连接于所述台阶的外表面,所述连接线槽位于所述敞开侧面处的底板向外延伸。

优选地,所述主线槽抵靠于所述台阶进而与所述列线槽之间形成安装空隙,所述光纤主线槽通道设于所述安装空隙内。

优选地,所述支路线槽具有多个且间隔排布,每个所述支路线槽包括依次层叠的下层槽以及上层槽,所述下层槽的长度方向上设有至少一块下层槽隔板进而分隔形成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所述上层槽形成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所述下层槽包括延伸端以及下层槽出线端,所述延伸端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的底板,所述上层槽包括对接端以及上层槽出线端,所述对接端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的外侧面。上层槽用于连通布置光纤。

优选地,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以及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的底板对应每个所述下层槽的延伸位置分别开设有列线槽通道口,所述下层槽的所述延伸端与所述列线槽通道口连通,进而,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由此,为电源线单独设置走线通道,有效地避免了与信号缆线之间的互相干扰和缆线交叉。

优选地,所述支路线槽交汇于所述列线槽,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内的所述列线槽通道口设于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的交汇处,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内的所述列线槽通道口设于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的交汇处。

优选地,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紧挨于所述列线槽的所述外侧面,所述外侧面间隔设有多块外侧板进而相邻两块所述外侧板之间形成侧通口,所述上层槽的所述对接端与所述侧通口连通进而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连通于所述与列线槽第一通道。

优选地,所述光纤列线槽通道嵌设于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的上表面并抵靠于所述外侧板,所述光纤列线槽通道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光纤主线槽通道的外壁,所述光纤列线槽通道对应每个所述侧通口处开设有光纤槽通道口,所述上层槽的上表面嵌设有光纤余长收容盘,所述光纤余长收容盘包括位于所述对接端的光纤入口,所述光纤入口与所述出光纤槽口水平连通。由此,构成支路线槽与列线槽之间四个互不干扰的独立走线通道,有效地疏导列线槽缆线进入支路线槽,避免了缆线的交叉。

优选地,所述下层槽出线端向上弯折,所述上层槽出线端向外倾斜并适配搭接于所述下层槽出线端进而所述下层槽出线端与所述上层槽的顶面相互平齐。

优选地,所述下层槽出线端向上弯折45°。

优选地,所述上层槽上设有盖板、第一喇叭口以及第二喇叭口,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上层槽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喇叭口扣合连通于所述光纤余长收容盘进而形成光纤与机房设备连接的出口,所述第二喇叭口扣合连通于所述下层槽出线端以及所述上层槽出线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喇叭口包括位于所述下层槽出线端末尾处的末端挡板以及相对于所述末端挡板的前端挡板,所述第二喇叭口对应所述上层槽出线端与下层槽出线端的搭接处设有横隔板,进而所述横隔板与所述前端挡板之间形成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的出口,所述横隔板与所述末端挡板之间设有纵隔板,所述纵隔板延续于所述下层槽隔板,进而于所述纵隔板的两侧分别形成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以及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的出口。

优选地,相邻两个线槽单元上下层叠搭接,且上下层所述线槽单元之间的所述主线槽、所述列线槽以及所述支路线槽分别一一对齐。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防止缆线交叉散乱分隔线槽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形成多槽多通道立体层次的搭接结构,并在各个线槽内安装隔板、划分各类缆线的走线区域解决了缆线在线槽内交叉散乱的问题;

2、设置支路线槽解决了机柜下缺少防护问题;

3、支路线槽与列线槽立体交叉连接,列线槽与主线槽立体交叉连接;用线槽立体交叉安装方式,来引导缆线走向,解决了设备出线口、缆线拐弯处缆线交叉散乱问题;

4、设置敞开式光纤专用线槽,将光纤集中布放和防护;解决了光纤放纤、寻纤、换纤困难和光纤防护套管在线槽内散乱问题;

5、取消安装在设备背面的电源专用线槽,为室外缆线引入腾出走线位置;减少线槽占地面积;

6、现有施工常见的问题包括:安装设备房屋没有验收的情况下,不准许设备安装施工或房建与设备安装同时在机房内施工;若遭遇施工现场停电、施工中材料不足、施工中工具损坏、恶劣天气、施工便道或农村土路难以到达施工现场等情况,增加往返施工现场的次数(到施工现场单程平均需要50分钟),将浪费大量的时间,直接影响施工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解决施工中缆线不规则无序交叉散乱的问题,提高施工配线质量;避开施工外界干扰,提高工作效率;用工厂化预制工程产品的生产方式,可以大大地增加有效工作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施工质量;另外还能防止老鼠咬坏缆线。

线槽结构创新:将既有的两个单槽单通道,水平连接线槽。改为单槽四通道立体连接,原来缆线交叉,变成了线槽的交叉。解决缆线交叉散乱问题。由以前随意的占用线槽的布线位置,改成了线槽内有规划的布放,使缆线布放更规范整齐、提高施工质量。

线槽制作创新:由施工现场加工改为工厂化制作,使线槽结构设置更加合理规范一致。工厂化制作线槽不受外界干扰有助于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施工现场实现了线槽模块化安装,简化了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时间,有助于提高安装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线槽安装位置俯视图;

图2为现有线槽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槽安装位置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槽整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线槽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主线槽底部开孔、衬钢筋框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主线槽整体结构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线槽结构附图a;

图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线槽结构附图b;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线槽结构附图c;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列线槽与连接线槽的连接片结构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列线槽俯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列线槽外侧面处外侧板开口的结构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列线槽底部开孔内圈衬焊U型钢筋圈的结构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列线槽的整体结构附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列光纤专用线槽的结构附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列光纤专用线槽上下层组装状态附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主线槽、连接线槽、列线槽的结构组装附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光纤余长收容盘的结构附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支路线槽中上层槽的结构附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上下层支路线槽处余长收容盘的结构组装附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支路线槽中下层槽的结构附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上下层支路线槽处上层槽与下层槽的结构组装附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光纤专用线槽处第一喇叭口的结构附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支路线槽尾部处第二喇叭口的结构附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上下层之间支路线槽各喇叭口的结构组装附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支路线槽的整体结构附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线槽整体结构组装附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主线槽安装模块附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列线槽安装模块附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支路线槽安装模块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加以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散乱分隔线槽,包括多槽多通道且立体搭接的多个线槽单元,每个线槽单元用于分隔布设信号缆线、直流电源线以及交流电源线且包括:主线槽1,包括分隔的多个主线槽通道;列线槽2,包括分隔的多个列线槽通道且与所述主线槽1连通;支路线槽3,包括分隔的多个支路线槽通道且与所述列线槽2连通。其中,主线槽1、列线槽2每个走线通道内利用固定的分线齿槽固定布线,所述防散乱分隔线槽为工厂化定型生产的立体金属线槽,具体包括:

主线槽1分隔设有供布设所述信号缆线的主线槽第一通道10、供布设所述直流电源线和地线的主线槽第二通道12以及供布设所述交流电源线的主线槽第三通道14;

列线槽2交叉连通于所述主线槽1下方底部,形成立体叠加结构,所述列线槽2包括间隔设置的列线槽第一通道20、列线槽第二通道22以及列线槽第三通道24,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20连通于所述主线槽第一通道10、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22连通于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12,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24连通于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14;

支路线槽3多层立体交叉连通于所述列线槽2下方底部,形成立体叠加结构,所述支路线槽3包括间隔设置的支路线槽第一通道30、支路线槽第二通道32以及支路线槽第三通道34,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32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34位于所述支路线槽3的下层,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30垒叠于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32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34上,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30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20,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32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22,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34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24;

供布设光纤的光纤专用线槽4,所述光纤专用线槽4分别安装于所述主线槽1以及所述列线槽2的侧面进而分别形成光纤主线槽通道40以及光纤列线槽通道42,所述光纤主线槽通道40与光纤列线槽通道42连通,所述光纤列线槽通道42的侧面开设有朝向支路线槽3的出光纤槽口46。

具体地,如图18,所述主线槽1通过一连接线槽5与所述列线槽2连通。

如图5至图7,所述主线槽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块主线槽隔板16进而分隔形成相邻的所述主线槽第一通道10、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12以及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14,所述主线槽1包括相对的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底板上对应所述主线槽第一通道10、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12以及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14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主线槽通道口18,所述连接线槽5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主线槽通道口18下,主线槽1通过所述主线槽通道口18连通于所述连接线槽5的内部,如图12至图15所示,所述列线槽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块列线槽隔板26进而分隔形成相邻的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20、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22以及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24,所述连接线槽5的一侧面连接于所述列线槽2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进而所述连接线槽5与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20、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22以及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24连通。

如图3所示,较为优选地,所述列线槽2交汇于所述主线槽1,所述主线槽第一通道10内的所述主线槽通道口18设于所述述主线槽第一通道10与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20的交汇处,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12内的所述主线槽通道口18设于所述主线槽第二通道12与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22的交汇处,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14内的所述主线槽通道口18设于所述主线槽第三通道14与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24的交汇处。

如图8至图10所示,所述连接线槽5包括一敞开侧面50、相邻于所述敞开侧面50的两连接侧板52以及连接于两所述连接侧板52之间的堵头板54,所述敞开侧面50连通于所述列线槽2的一端,所述连接侧板52连接于所述列线槽2的一端。

结合图11和图18所示,所述主线槽1覆盖于所述连接线槽5的顶面上,所述列线槽2通过一连接片6与所述连接线槽5上下错位连接进而所述列线槽2与所述主线槽1形成立体交叉结构。

如图8、图9以及图11所示,较为优选地,所述连接侧板52与所述列线槽2抵靠连接的一端向上凸起进而形成台阶56,多个连接孔竖向均匀排布于所述台阶56上,所述连接片6呈L形并螺栓连接于所述台阶56的外表面,以此实现高度调节,另外,所述连接线槽5位于所述敞开侧面50处的底板向外延伸。如图9和图10所示,连接线槽5的台阶56的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小甚至剔除。

如图18所示,所述主线槽1抵靠于所述台阶56进而与所述列线槽2之间形成安装空隙99,所述光纤主线槽通道40设于所述安装空隙99内。

如图3和图4,所述支路线槽3具有多个且间隔排布,每个支路线槽3为三层四通道结构线槽,其中,如图23所示,每个所述支路线槽3包括依次层叠的下层槽36以及上层槽38,如图20所示,所述上层槽38形成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30,所述上层槽38包括对接端以及上层槽出线端,如图22所示,所述下层槽36的长度方向上设有至少一块下层槽隔板37进而分隔形成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32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34,所述下层槽36包括延伸端以及下层槽出线端,结合图4或图28所示,所述延伸端连通于所述列线槽2的底板,所述对接端连通于所述列线槽2的外侧面。上层槽38用于连通布置光纤。

如图3、图12和图28,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22以及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24的底板对应每个所述下层槽36的延伸位置分别开设有列线槽通道口28,所述下层槽36的所述延伸端与所述列线槽通道口28连通,进而,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32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22,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34连通于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24。

如图3所示,所述支路线槽3交汇于所述列线槽2,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22内的所述列线槽通道口28设于所述列线槽第二通道22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32的交汇处,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24内的所述列线槽通道口28设于所述列线槽第三通道24与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34的交汇处。

如图12至图15所示,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20紧挨于所述列线槽2的外侧面,所述外侧面间隔设有多块外侧板29进而相邻两块所述外侧板29之间形成侧通口27,结合图27和图28所示,所述上层槽38的所述对接端与所述侧通口27连通进而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30连通于所述与列线槽第一通道20。外侧板29上设有螺栓孔。

如图16至图17所示,所述光纤列线槽通道42嵌设于所述列线槽第一通道20的上表面并抵靠于所述外侧板29,所述光纤列线槽通道42对应每个所述侧通口27处开设有所述出光纤槽口46,如图4所示,所述光纤列线槽通道42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光纤主线槽通道40的外壁,如图19和图21所示,所述上层槽38的上表面嵌设有光纤余长收容盘44,所述光纤余长收容盘44包括位于所述对接端的光纤入口48,结合图28所示,所述光纤入口48与出光纤槽口46连通。

如图23所示,所述下层槽36的所述下层槽出线端向上弯折,所述上层槽38的所述上层槽出线端向外倾斜并适配搭接于所述下层槽出线端进而所述下层槽出线端与所述上层槽38的顶面相互平齐。优选地,所述下层槽出线端向上弯折45°。

如图24至图27所示,所述上层槽38上设有盖板39、第一喇叭口35以及第二喇叭口33,所述盖板39盖合于所述上层槽38以及光纤余长收容盘44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喇叭口35扣合连通于所述光纤余长收容盘44进而形成光纤与机房设备连接的出口,所述第二喇叭口33扣合连通于所述下层槽出线端以及所述上层槽出线端。

结合图25所示,所述第二喇叭口33包括位于所述下层槽出线端末尾处的末端挡板330以及相对于所述末端挡板330的前端挡板332,所述第二喇叭口33对应所述上层槽出线端与下层槽出线端的搭接处设有横隔板334,进而所述横隔板334与所述前端挡板332之间形成所述支路线槽第一通道30的出口以供与机房设备连接,所述横隔板334与所述末端挡板330之间设有纵隔板336,所述纵隔板336延续于所述下层槽隔板37的末端,进而于所述纵隔板336的两侧分别形成所述支路线槽第二通道32以及所述支路线槽第三通道34的出口以供与机房设备连通。

如图28所示,相邻两个金属的线槽单元上下层叠搭接,且上下层金属的所述线槽单元之间的所述主线槽1、所述列线槽2以及所述支路线槽3分别一一对齐。

以下,对应上述各个附图分别做详尽介绍:

如图3所示,主线槽1安装在设备的侧面,列线槽2安装在设备的正面。支路线槽3一端连接列线槽2,另一端连接机柜底部进线口。

如图4所示,主线槽1叠加在连接线槽5上(主线槽1底部开孔与连接线槽5连通),连接线槽5与列线槽2上下错位连接,构成立体交叉结构。支路线槽3布放电源线区域连接列线槽底部开孔位置,支路线槽3布放信号缆线区域与列线槽2水平连接。列线槽2内光纤专用线槽4与支路线槽3布放信号缆线区域内光纤余长收容盘水平连接。

如图5所示,主线槽1长2000mm,宽400mm,两边高80mm。主线槽1内安装两块隔板,将线槽划分三个走线区域。信号缆线布线区域230mm宽、直流电源线地线布线区域120mm宽、交流电源线布线区域50mm宽。

如图6所示,主线槽1底部对应列线槽2相同区域位置开预留孔,沟通两线槽间的走线通道。开孔尺寸:信号缆线区域230mm长×230mm宽,布放直流电源线、地线区域120mm长×120mm宽,交流电源线区域50mm长×50mm宽。(开孔位置由设备的列间距离而定,所以在没有确定列间距离的情况下,要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开孔。)开孔后在其内圈焊接8mm钢筋框,形成圆边、圆角,防止刮伤缆线。

如图7所示,主线槽1长2000mm×宽×400mm×两边高80mm。中间安装两块隔板,将线槽分为三个走线区域。布放信号缆线区域宽230mm;布放直流电源线、地线区域宽120mm;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宽50mm。隔板上弯边20mm、高75mm、下弯边30mm。打孔螺丝固定。主线槽1两端侧板钻孔,预留线槽连接使用。

如图8所示,线槽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主线槽1与列线槽2的连接作用,第二是根据静电地板下空间高度,适当调整主线槽1高度,放宽布线操作空间。连接线槽5宽与列线槽2宽度相同,长度是主线槽1宽度加100mm,线槽底板长度比侧板长30mm,槽底长出的30mm向上弯30度,补上列线槽2底板向下弯,减少的长度。线槽高110mm。连接线槽5安装在,主线槽1底部开孔的下方,水平方向与列线槽2上下错位连接。主线槽1缆线通过线槽底部开孔进入连接线槽5,沟通主线槽1与列线槽2的走线通道。防静电地板高度200mm高时,锯掉连接线槽5(主线槽1下),线槽边沿40mm降低线槽高度。

如图9所示,防静电地板高度250mm高时,锯掉连接线槽5(主线槽1下),线槽边沿10mm降低线槽高度。

如图10所示,防静电地板高度300mm高时,连接线槽5不需要降低高度,直接安装。

如图11所示,两个线槽高度相同(110mm),上下错位40mm对接。连接片6安装在线槽的两侧,连接片6长210mm,连接连接线槽5一侧100mm底角位置为直边,连接列线槽2一侧110mm,底角位置为斜边。连接片6钻孔,用半圆头螺丝紧固。

如图12所示,列线槽2长1800mm宽400mm两侧板高110mm,内安装两块隔板,将线槽分了三个走线区域。即:布放信号缆线区域(230mm宽)、布放直流电源线和地线区域(120mm宽)、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50mm宽)。布放信号缆线区域侧板开口,预留与支路线槽3连接。布放直流电源线和地线区域、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底板开孔预留与支路电源线槽连通。

如图13所示,列线槽2布放信号缆线区域侧板开预留口与支路线槽3布放信号缆线区域连接。构成列线槽2与支路线槽3的走线通道。列线槽2长1800mm,从列线槽2的一端开始300mm为第一个支路线槽3,而后延续600mm为第二个支路线槽3,再延续600mm为第三个支路线槽3,末端余长300mm。侧板开口位置:以支路线槽3为起点,向两侧分别量100mm为开口的两个边,即200mm宽,110mm高。在开口两边钻孔预留与支路线槽3连接。线槽两端钻孔预留与相邻列线槽2连接。

如图14所示,列线槽2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直流电源线区域,底部开预留孔与支路线槽3对应相同区域连通。构成列线槽2与支路线槽3的走线通道。开孔内圈焊接8mm钢筋框,使开孔为圆边圆角,防止缆线损伤。开预留孔位置:列线槽2长1800mm,从列线槽2的一端开始300mm为第一个支路线槽3,而后延续600mm为第二个支路线槽3,再延续600mm为第三个支路线槽3。末端余长300mm。直流电源线和地线走线区域底板开孔位置:支路线槽3为开孔的一条边,向左侧量100mm为开孔的另一条边,开孔宽为120mm。即:开孔为100mm×120mm。交流电源线区域底板开孔位置:支路线槽3为开孔的一条边,向右侧量100mm为开孔的另一条边,开孔宽为50mm。即:开孔为100mm×50mm。开孔内圈焊接固定8mm钢筋框。

如图15所示,列线槽2长1800mm宽400mm两侧板高110mm,线槽内安装两块隔板,将线槽分了三个走线区域。即:布放信号缆线区域(230mm宽)、布放直流电源线和地线区域(120mm宽)、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50mm宽)。列线槽2侧板开口200mm宽与支路线槽3布放信号缆线区域连通。列线槽2底部预留孔与支路线槽3布放直流电源线和地线区域、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连通。

如图16所示,列光纤专用线槽用1800mm长×70mm宽×两侧高35mm线槽。安装在列线槽2内,布放信号缆线区域侧板上。线槽靠设备侧开50mm口,预留与支路线槽3内光纤收容盘连接。槽内粘贴5mm厚阻燃海绵防护。

如图17所示,光纤专用线槽焊接或用螺丝固定在列线槽2侧板上。

如图18所示,主线槽1安装在连接线槽上方。连接线槽与列线槽2上下错位对接。列线槽2靠连接线槽一端两底角,顺线槽方向锯开100mm长口,然后将槽底向下弯30度,形成线槽底向下的斜面。槽底向下弯后距离变短,由连接线槽底部加长30mm填补。槽底向下弯后在线槽两侧形成三角缝隙,由线槽连接片6在外侧封堵。连接线槽上部,列线槽2头与主线槽1相隔100mm空当,是安装光纤专用跨列线槽2的位置。

如图19所示,光纤余长收容盘安装在支路线槽3布放信号缆线区域内。正面与列线槽2内光纤专用线槽连接,收容盘上方通过喇叭口与设备进线口连接。收容盘作用:一是布放光纤的通道,对光纤进行防护。二是盘留多余的光纤,使设备内布放光纤整齐。收容盘长300mm;宽198mm;高35mm。末端底角做成45度斜角。前端钻孔与列线槽2内光纤专用线槽连接。

如图20所示,支路信号缆线槽长560mm宽200mm两侧高110mm,末端向上拐45度。线槽一端连接列线槽2,另一端伸到设备的底部。末端向上拐45度是为了穿放缆线时不卡线,穿线顺畅。

如图21所示,光纤余长收容盘安装在支路线槽3布放信号缆线区域内。收容盘与信号缆线区域前面、上面对齐,焊接或螺丝固定。

如图22所示,支路电源线槽长1000mm宽200mm两侧高40mm,末端向上拐45度。线槽中间装一块隔板将线槽平均分为两个区域,每个区域100mm宽,隔板上沿、弯边15mm下沿弯边25mm。两个区域为:穿放交流电源线区域和穿放直流电源线、地线区域。

如图23所示,将支路信号缆线槽安装在支路电源线槽上方。电源线槽在下方长出400mm,线槽末端45度斜角包在信号缆线槽45度斜角外侧。在线槽外侧点焊固定。

如图24所示,第一喇叭口下部与线槽盖板连接在一起,第一喇叭口上端与设备进线口连接。第一喇叭口下端宽200mm,上端300mm宽,高50mm,厚100mm,盖板与线槽扣合70mm。喇叭口内粘贴5mm厚阻燃海绵防护。两端固定耳长50mm+50mm=100mm。

如图25所示,第二喇叭口下端直接盖在支路线槽3上,第二喇叭口上端与设备进线口连接。第二喇叭口下端200mm宽,上端300mm宽,150mm厚,高50mm,第二喇叭口与线槽扣合70mm。两端固定耳长50mm+50mm=100mm。第二喇叭口横向安装一块隔板将第二喇叭口分为两个区域,布放信号缆线区域110mm,布放电源线区域40mm。布放电源线区域纵向中间安装一块隔板,一侧布放交流电源线,另一侧布放直流电源线、地线。第二喇叭口的斜面可以使缆线自然弯曲拐弯。

如图26所示,光纤专用线槽喇叭口盖在支路信号缆线线槽200mm至300mm的位置,侧面用螺丝固定。信号缆线槽和电源线槽喇叭口盖在支路线槽3的末端。在光纤余长收容盘上方盖200mm×200mm盖板。

如图27所示,信号缆线槽、电源线槽、喇叭口的组装,构成了四个走线通道的支路线槽3结构。即:布放信号缆线通道、布放光纤通道、布放直流电源线和地线通道、布放交流电源线通道。

如图28所示,主线槽1、列线槽2、支路线槽3、光纤专用线槽4,组成了机房内线槽整体结构。承担机房内所有布线的防护。形成贯通机房内所有设备的,四个独立布线通道线槽结构。即:布放信号缆线通道、布放光纤专用通道、布放直流电源线和地线通道、布放交流电源线通道。主线槽1与列线槽2结构:主线槽1安装在连接线槽5上方,主线槽1每个走线区域底板对应连接线槽5开孔。列线槽2与连接线槽5上下错位连接。主线槽1缆线通过底部开孔进入连接线槽5、列线槽2。沟通主线槽1与列线槽2间的三个走线通道。即:信号缆线布线通道、直流电源线地线布线通道、交流缆线布线通道。光纤专用线槽:跨列光纤专用线槽安装在平行于主线槽,连接线槽5上方。列光纤专用线槽安装在列线槽2内,支路光纤专用线槽安装在支路信号缆线槽内。跨列、列、支路光纤专用线槽均为水平连接。构成贯通机房内所有设备的光纤专用走线通道。列线槽2与支路线槽结构:支路布放电源缆线槽安装在列线槽2下方。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布放直流电源线和地线区域,对准列线槽2底部开孔位置,布放信号缆线槽对准列线槽2侧板开口位置安装。列线槽2内电源缆线,通过列线槽2底部开孔进入支路线槽3。列线槽2信号缆线通过列线槽侧板开口进入支路线槽3。列线槽2内光纤专用线槽与支路光纤线槽(容纤盘)直接连通。构成列线槽2与支路线槽3间的四个走线通道。即:信号缆线布线通道、光纤专用布线通道。直流电源线地线布线通道、交流缆线布线通道。

如图29所示,在工厂加工完成,有三个走线区域的主线槽1,(线槽底部开孔要到现场根据实际列间距离进行开孔。)根据需要配备连接线槽5。现场直接安装。

如图30所示,在工厂加工完成,有三个走线区域,线槽内装一个小型子线槽的列线槽2,配置连接线槽5,构成四个走线通道的列线槽2安装模块。整体到现场直接安装。

如图31所示,在工厂加工完成,由安装在列线槽2下两个布线通道,与列线槽2水平连接两个布线通道的四通道支路线槽3,为一个支路线槽3模块。运到施工现场直接安装。

以下再对实际应用过程做详尽介绍:

工厂化定型生产立体线槽,分主线槽模块、列线槽模块、支路线槽模块、跨列光纤线槽。主线槽模块与列线槽模块为立体交叉安装结构。列线槽模块与支路线槽模块,有两个走线通道为立体交叉结构。有两个走线通道为水平连接结构。组成线槽整体结构。运到施工现场直接安装。

5.1、线槽安装位置

主线槽模块安装在设备的侧面,叠加在列连接线槽5上。列线槽模块安装在设备的前面,叠加在支路电源线槽上,一端与连接线槽5相连。支路线槽3一端连接列线槽2,另一端连接设备底部进线口。请参阅附图3线槽安装位置俯视图。(三台机柜)见附图4线槽整体结构图

5.2、工厂化生产线槽

根据机房远期发展需要选择线槽模块数量和线槽的宽窄,线槽结构不变。线槽可以市场上选购合适的型材,进行加工或自制。

主线槽1、列线槽2铁板厚度不小于1.2mm。支路线槽3铁板厚度不小于1mm。表面用热镀锌处理。加工需要设备:普通裁剪机、弯板机、冲床。或激光裁板机、等常用设备。

下面以三台标准机柜(600×600×2000mm)线槽配置为例,介绍线槽结构及制作。主线槽模块、列线槽模块、支路线槽模块均配置盖板,为看清楚其结构,没有对盖板进行描述。

5.2.1、生产主线槽模块

主线槽模块:主线槽1承担列线槽2与列线槽2之间的连接。

用80mm高×400mm宽×80mm高×2000mm长线槽制作。上沿弯边20mm。用123mm宽×2000mm长铁板制作隔板,上边15mm弯90°,下边30mm弯90°,隔板成品高78mm。制作两块安装在线槽内。线槽两端侧板钻¢9mm线槽连接孔(6×4=24个)。

槽内安装两块隔板,将线槽分为三个区域。一、布放信号缆线区域230mm宽,二、布放直流电源线、地线区域120mm宽,三、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50mm宽。每个区域在主线槽1底部开孔与连接线槽5相同区域连通。(注:没有确定设备列间距离时,线槽运到现场,根据列间实际距离开孔。开孔有方向性。)主线槽1底板开口内圈焊8mm钢筋口圈,使开口处圆角圆边,防止刮伤缆线。

请参阅附图5主线槽俯视图、附图6主线槽底部开孔衬钢筋框图、附图7主线槽整体结构图。

5.2.2、生产连接线槽结构

用110mm高×400mm宽×110mm高×530mm长线槽制作。连接线槽5安装在主线槽1下方,一端上下错位与列线槽2连接,起到主线槽1与列线槽2间的连接和降低主线槽1高度作用。防静电地板下空间高度低于200mm时,可以锯掉连接线槽5边沿,降低主线槽1高度(最多降低40mm)。由于连接线槽5与列线槽2上下错位连接,列线槽2底板向下斜,长度会变短,所以连接线槽5两侧板锯掉30mm,使底板比侧板长30mm,将长出的30mm底板向上弯30度。补上列线槽2底板空缺。

请参阅附图8防静电地板200mm时连接线槽5结构图、附图9防静电地板250mm时连接线槽结构图、附图10防静电地板300mm时连接线槽5结构图。

5.2.3、生产列线槽与连接线槽的连接片

列线槽2与连接线槽5高宽相同,(110mm×400mm×110mm)两线槽端头上下错位40mm对接。按两线槽侧板对接外形,制作上下错位连接片6。连接片6用210mm长150mm宽铁板加工,靠连接线槽一侧,连接板锯成100mm×40mm台阶式上角,靠列线槽一侧锯成110mm长40高的下斜角。所得到的连接片6长210mm,连接片110mm连接列线槽(高的一端),100mm接连接线槽5(低的一端),两端高低错开40mm,靠列线槽2一端下边为斜边,靠连接线槽一端下边为直角边。连接片6钻孔12个。请参阅附图11列线槽2与连接线槽连接片图。

5.2.4、生产列线槽结构

列线槽:承担主线槽1与支路线槽3之间的连接。

用110mm高×400mm宽×110mm高×1800mm长线槽制作。用160mm宽×1800mm长铁板制作隔板,上边20mm弯90°,下边35mm弯90°,隔板成品高105mm。制作两块安装在线槽内。列线槽靠设备侧板开200mm口,预留与支路线槽3布放信号缆线区域连接,底部开孔与支路线槽3布放电源线区域连接。侧板靠上安装35mm×70mm×35mm光纤专用线槽。

槽内安装两块隔板,将线槽分为三个区域。一、布放信号缆线区域230mm宽(靠设备侧),二、布放直流电源线、地线区域120mm宽(线槽中间位置),三、布放交流线区域50mm宽(靠设备远侧)。

布放信号缆线区域靠设备侧,侧板开口与支路线槽3信号缆线区域水平连接。列线槽2布放直流电源线地线区域、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在底部开孔与支路线槽3相同区域连通。开孔镶嵌钢筋口圈,使开孔圆角圆边,防止擦伤缆线。

列线槽2一端与连接线槽连接,线槽端头两底角沿线槽锯开100mm,将底板向下弯30度,与连接线槽底板对接。

列线槽2侧板开口位置:支路线槽3为开口的,向左右分别量100mm为开口的两个边。形成200mm的开口。

列线槽2底板开孔位置:以支路线槽3为开孔的一条边线,布放直流电源线地线区域向右量100mm为开孔的另一个边,宽度为120mm,形成100mm×120mm的开孔。以支路线槽3为开孔的一条边线,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向左量100mm为开孔的另一个边,宽度为50mm,形成100mm×50mm的开孔。

请参阅附图12列线槽俯视图、附图13列线槽侧板开口图、附图14列线槽底部开孔内圈衬U型钢筋口圈图、附图15列线槽整体结构图。

5.2.5、生产光纤专用线槽结构

光纤专用线槽分主线槽、光纤专用列线槽、光纤余长收容盘。光纤专用主线槽承担跨列光纤的防护,安装在平行主线槽的外侧,连接线槽的上方。光纤专用列线槽做为列线槽的子线槽安装在列线槽内侧板上。承担列内布放光纤的防护。光纤收容盘,安装在支路线槽3布放信号缆线区域内。承担一台机柜内使用光纤的防护。

光纤专用列线槽,靠设备侧开50mm口,与支路光纤余长收容盘连接。光纤主线槽、光纤列线槽、光纤余长收容盘间均为水平连接。

布放光纤线槽内全部用5mm厚阻燃海绵作贴面防护。

请参阅附图16列光纤专用线槽结构图、附图17列线槽与光纤专用线槽组装图、附图19光纤余长收容盘图;

5.2.6、生产支路线槽结构

支路线槽3:承担列线槽与设备的连接。支路线槽3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信号缆线槽,下层为布放电源线线槽。下层布放电源线线槽靠列线槽侧比上层信号缆线槽长400mm,上方预留安装列线槽2位置。下层电源线线槽另一端向上拐45度抱在上层信号缆线槽外侧。支路信号缆线槽用110mm×200mm×110mm线槽制作。线槽末端向上拐45度。

支路电源线槽用40mm×200mm×40mm线槽制作,用75mm×1000mm铁板作隔板,上边15mm弯90°,下边20mm弯90°,隔板成品高38mm。安装在线槽中间。线槽末端向上拐45度。

做喇叭口式接口与设备连接。喇叭口与线槽盖板连在一起,直接盖在线槽上。

上层信号缆线槽内靠上安装光纤收容盘,盘内用5mm阻燃海绵做贴面,防止光纤损伤。收容盘下方为布放其他信号缆线区域。请参阅附图19光纤收容盘结构图、附图20支路信号缆线槽结构图、附图21支路信号缆线槽内光纤收容盘组装图。

下层为布放电源线线槽200mm宽,中间安装一块隔板,将线槽分两个区域,一个布放直流电源线、地线区域,另一个布放交流电源线区域,每个区域100mm宽。请参阅附图22支路电源线槽结构。

支路线槽3上层信号缆线槽与下层电源线槽组装,请参阅附图23支路信号缆线槽与电源线槽组装图。

支路线槽3与设备连接采用喇叭口式样线槽。使缆线可以自然弯曲拐弯。有足够的放线理线空间。喇叭口安装在线槽盖板上,盖板与线槽有70mm的重叠,使喇叭口有向上调节的空间40mm,适应不同的地板高度。

光纤专用线槽喇叭口上端宽300mm,两安装耳100mm,总宽400mm。下端宽202mm,厚100mm,高50mm,固定在70mm×202mm×70mm×250mm盖板上,与支路线槽3重叠70mm。请参阅附图24光纤专用线槽喇叭口结构图。

信号缆线与电源缆线槽喇叭口上端宽300mm,两安装耳100mm,总宽400mm。下端宽202mm,厚150mm,高50mm,两边与支路线槽3重叠70mm,总高度120mm。扣在线槽上固定。请参阅附图25支路信号缆线与电源缆线槽喇叭口结构图、附图26支路线槽喇叭口组装图、附图27支路线槽整体结构图。

5.2.7、生产线槽结构组装

请参阅:附图17列线槽与列光纤专用线槽组装图;附图18主线槽、连接线槽、列线槽组装图;附图28主线槽、列线槽、支路线槽3整体结构组装图;

连接线槽安装在主线槽1下方,连接线槽与列线槽2上下错位连接,构成列线槽2与主线槽1立体交叉连接结构。主线槽1内三个走线区域缆线,通过主线槽1底部开孔进入连接线槽和列线槽2相同的走线区域。构成了主线槽1至列线槽2的三个走线通道。即:布放信号缆线通道、布放交流缆线通道、布放直流电源和地线通道。

支路电源线槽安装在列线槽2下方,立体交叉的方式连接。列线槽2内交流电源线经过交流走线区域底部开孔,进入支路线槽交流走线区域。列线槽2内直流电源线和地线经过本走线区域底部开孔,进入支路线槽直流走线区域。构成列线槽2与支路线槽间的两个走线通道。

列线槽2信号缆线区域与支路线槽信号缆线区域水平连接。构成列线槽2与支路线槽间的走线通道。

列线槽2内光纤专用子线槽与支路槽内光纤余长收容盘水平连接。构成列线槽2与支路线槽间光纤的走线通道。

工厂化定型生产立体金属线槽,为机房内所有设备提供了四个独立的走线通道。即:布放光纤通道、布放金属信号缆线通道、布放交流电源线通道、布放直流电源线和地线通道。

5.2.8、线槽安装模块

工厂化定型生产立体金属线槽,为设备配套、运输、安装方便,将线槽组装成主线槽1模块、列线槽带连接线槽模块、支路线槽模块。

主线槽模块外形尺寸2000mm×400mm×80mm;请参阅附图29。

列线槽带连接线槽模块外形尺寸2300mm×400mm×110mm;请参阅附图30。

支路线槽模块外形尺寸1000mm×400mm×200mm;请参阅附图31。

5.2.9、适应设备扩容

扩容新增加设备,列内增加设备:增加列线槽模块和支路线槽模块解决。

扩容新增加设备列:需要增加主线槽模块、列线槽模块和支路线槽模块解决。

有跨列走线较多主线槽1空间不够用时可以另外增加一条主线槽1解决,因为主线槽1与列线槽是重叠交叉结构,增加主线槽1不影响其他线槽布线。

非标准机柜的线槽配置:非标准机柜一般增加机柜深度和高度,宽度不变,可配置不同长度的支路线槽模块解决,线槽结构不变。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安装在通信机房防静电地板下,形成单槽四通道布放缆线防护的设备。线槽内分区域布放缆线,线槽间立体交叉连接结构,为设备布线提供了四个独立走线通道。从而,有效地疏导缆线走向避免布线交叉散乱。

工厂化定型生产立体金属线槽模块,实现了线槽模块化安装施工,为工厂化预制施工配线打下了基础。线槽总高度最低150mm,适应200mm以上高度的防静电板下安装。

总之,本实用新型防交叉散乱分隔线槽具有如下优点:

1、用线槽内加装隔板,线槽重叠交叉立体安装方式。简单的方法理顺了缆线的走向,化解了布线交叉散乱问题。

2、工厂化生产立体线槽模块,实现了现场模块化安装。代替了现场加工,省去了现场加工线槽工序。是线槽安装方式的创新。缩短了安装施工时间。降低了施工成本。

3、定型生产线槽模块,固定了布线区域,进一步的提高了施工配线质量,同时为下一步进行工厂化预制施工配线奠定了基础。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