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6076阅读:2381来源:国知局
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镜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镜头模组是摄影成像器件相当重要的光学组件,其光学性能对成像质量影响甚巨。一般的镜头模组主要包含镜头筒、复数(复数,是指二及以上的数量)个镜片及复数个间隔组件。镜片设置于镜头筒内部,间隔组件可以设置于镜头筒与镜片之间或二相邻镜片之间。由于安装需要,远离像侧的镜片的非光学部的像侧面通常设置有坎合斜面,当位于镜头模组的物侧的带拍摄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镜头筒时,容易在该坎合斜面产生杂散光,该杂散光有可能经由间隔组件放射到达像面,进而产生炫光(flare)或鬼影(ghost),从而影响成像质量。

相关技术中,请参阅图1,一镜头模组200具有一镜头筒201及多个沿光轴安装在该镜头筒201内部的镜片202,其中远离像侧的某一镜片的像侧面设置有坎合斜面2021,为消除该坎合斜面2021产生的杂散光穿过与其相邻的遮光片203到达像面,通过在该遮光片203朝向所述坎合斜面2021的表面叠设一遮光板204来吸收所述坎合斜面2021产生的杂散光,避免其穿过所述遮光片203到达像面,但是该种方式吸光性较小,不能完全消除所述坎合斜面2021产生的杂散光。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镜头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将坎合斜面的杂散光从源头解决、使其无法从最后一个镜片发出到达像面,从而提高成像质量的镜头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和设置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所述镜片组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轴的镜片,所述镜片包括光学部及环绕所述光学部设置的承载部,所述镜片包括物侧面、与所述物侧面相对的像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物侧面与所述像侧面的连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的像侧面包括第一斜面和环绕所述第一斜面设置并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平面,所述承载部的物侧面沿远离所述光学部的方向依次包括与所述光学部连接的第二平面、第二斜面以及连接所述连接面的第三平面,所述第二斜面自所述第二平面的端部朝向所述像侧面延伸并与所述第三平面连接;所述镜头模组进一步包括覆盖于第三平面的遮光片,所述遮光片与第一斜面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覆盖于该镜片的承载部的像侧面的遮光板,所述遮光板与所述第一平面相抵接。

优选的,所述遮光板向所述光轴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平面的边缘。

优选的,所述第三平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镜头筒包括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筒壁及自所述第一筒壁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

优选的,所述镜片组的镜片数量为两片,且自物侧向像侧方向依次为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的承载部的像侧面包括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一平面,所述遮光板夹设于所述第一筒壁与所述第一镜片的承载部之间,所述遮光片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的承载部与所述第二镜片的承载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筒壁朝向像侧的表面沿远离所述镜头筒中心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平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抵靠的第三斜面及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三斜面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所述遮光片夹设于所述第二抵接面与所述第三平面之间。

优选的,所述镜片组的镜片数量为至少两片,且自物侧向像侧方向依次为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镜片的承载部的像侧面设有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一平面,所述遮光片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的承载部与所述第二镜片的承载部之间,所述遮光板抵接所述第二镜片的承载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的承载部的像侧面沿远离所述光学部的方向依次包括与所述光学部连接并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四平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抵靠的第四斜面及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五平面,所述第四斜面自所述第四平面的端部朝向所述像侧面延伸并与所述第五平面连接,所述第四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设置,所述遮光片夹设于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五平面之间。

优选的,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第三镜片,所述遮光板夹设于所述二镜片与所述三镜片之间。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通过在像侧面包括第一斜面的镜片的物侧面设置遮光片及该镜片的承载部的像侧面设置遮光板,且所述遮光片与所述第一斜面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通过所述遮光片阻挡从所述镜片组物侧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镜头筒时穿过该镜片的承载部,进而避免在其第一斜面产生杂散光,将杂散光从源头解决,最大程度的消除了由所述第一斜面产出的杂散光,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镜头模组镜头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镜头模组第一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镜头模组第一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镜头模组第二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请结合参阅图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镜头模组镜头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镜头模组第一镜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镜头模组100包括镜头筒1、设置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镜片组2及夹设于所述镜片组2内的遮光板3和遮光片4,通过所述遮光板3来支撑所述镜片组2并调节所述镜片组2的空气间隙。

所述镜头筒1包括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筒壁10和自所述第一筒壁10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1。优选的,所述第二筒壁11垂直于所述第一筒壁10。

所述镜片组2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轴的镜片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镜片组2的镜片数量为两片,且自物侧向像侧方向依次为第一镜片21和第二镜片22。所述第一镜片21和所述第二镜片22均包括光学部(未标号)及环绕所述光学部设置的承载部(未标号)。所述第一镜片21和所述第二镜片22包括物侧面(未标号)、与所述物侧面相对的像侧面(未标号)以及连接所述物侧面与所述像侧面的连接面(未标号)。其中所述第一镜片21的承载部的像侧面包括第一斜面211和环绕所述第一斜面211设置并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平面212。所述第一镜片21的承载部的物侧面沿远离所述光学部的方向依次包括与所述光学部连接的第二平面213、第二斜面214以及连接所述连接面的的第三平面215,所述第二斜面214自所述第二平面213的端部朝向所述像侧面延伸并与所述第三平面215连接,由此形成台阶面,对应的,所述第一筒壁10朝向像侧的表面沿远离所述镜头筒1中心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平面213抵接的第一抵接面101、与所述第二斜面214相抵靠的第三斜面102及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抵接面103,所述第三斜面102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101和所述第二抵接面102,由此形成与所述第一镜片21的台阶面相匹配的台阶面,从而二者实现相互抵靠固定。所述第三平面215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平面212的宽度。优选的,所述第二斜面214与所述第一斜面211的倾斜方向相同,二者的倾斜角度可相同,也可不相同。

所述遮光板3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21的承载部与所述第二镜片22的承载部之间,其与所述第一镜片21的第一平面212相抵接并向所述镜片组2的光轴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平面212的边缘。

所述遮光片4夹设于所述第一筒壁10与所述第一镜片21的承载部之间,具体的,所述遮光片4夹设于所述第一筒壁10的第二抵接面103与所述第一镜片21的第三平面215之间,且其与所述第一斜面211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可以阻挡从所述镜头组2物侧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镜头筒1时穿过所述第一镜片21的承载部,进而避免在其第一斜面211产生杂散光,将杂散光从源头解决,使得杂散光无法从所述第二镜片22发出到达像面,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所述遮光板3及所述遮光片4均为中空环状结构,更优的,所述遮光板3及所述遮光片4的中心轴与所述镜片组2的光轴位于同一条直线。

实施例二

请结合参阅图5-7,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镜头模组第一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镜头模组第二镜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镜片组2′的镜片数量为三片,且自物侧向像侧方向依次为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和第三镜片23′,所述遮光片4′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21′的承载部与所述第二镜片22′的承载部之间,所述遮光板3′夹设于所述第二镜片22′的承载部与所述第三镜片23′的承载部之间。

具体的,所述第二镜片22′的承载部的像侧面包括第一斜面221′和环绕所述第一斜面221′设置并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平面222′。所述第二镜片22′的承载部的物侧面沿远离所述光学部的方向依次包括与所述光学部连接的第二平面223′、第二斜面224′及连接所述连接面的第三平面225′,所述第二斜面224′自所述第二平面223′的端部朝向所述像侧面延伸并与所述第三平面225′连接,由此形成台阶面,对应的,所述第一镜片21′的承载部的像侧面沿远离所述光学部的方向依次包括与所述光学部连接并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四平面211′、与所述第二斜面224′相抵靠的第四斜面212′及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五平面213′,所述第四斜面212′自所述第四平面211′的端部朝向所述像侧面延伸并与所述第五平面213′连接,所述第四平面211′与所述第二平面223′平行设置,由此形成与所述第二镜片22′的台阶面相匹配的台阶面,从而二者实现相互抵靠固定。所述第三平面225′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平面232′的宽度。优选的,所述第二斜面224′与所述第一斜面221′的倾斜方向相同,二者的倾斜角度可相同,也可不相同。所述遮光片4′所述遮光片夹设于所述第三平面225′与所述第五平面213′之间,且其与所述第一斜面221′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遮光板3′夹设于所述第二镜片22′的承载部与所述第三镜片23′的承载部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镜片22′的第一平面222′相抵接并向所述镜片组2′的光轴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平面222′的边缘。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通过在像侧面包括第一斜面的镜片的物侧面设置遮光片及该镜片的承载部的像侧面设置遮光板,且所述遮光片,且所述遮光片与所述第一斜面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通过所述遮光片阻挡从所述镜头组物侧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镜头筒时穿过该镜片的承载部,进而避免在其第一斜面产生杂散光,将杂散光从源头解决,最大程度的消除了由所述第一斜面产出的杂散光,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