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及双筒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27178发布日期:2019-03-02 03:1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防振装置及双筒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光学图像的图像振动的防振装置及双筒望远镜。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放大观察远景的光学图像的光学观察装置,有具备沿左右方向并排的一对望远光学系统的双筒望远镜。并且,还已知有为了防止由手抖等振动引起的光学图像的图像振动,具备校正光学图像的图像振动的防振装置的光学观察装置。

光学观察装置的防振装置有驱动设置于望远光学系统的正像棱镜来校正图像振动的防振装置、或驱动多个反射镜来校正图像振动的防振光学系统等。与驱动正像棱镜的防振装置相比,驱动反射镜的防振装置具有重量轻且成本低的特征。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光学观察装置,其在构成望远光学系统的对物光学系统与目镜光学系统之间配置有具备第1反射部件~第4反射部件的防振装置。第1反射部件~第4反射部件由反射镜构成。专利文献1的防振装置中,将对物光学系统的第1光轴通过第1反射部件偏转而设为第2 光轴,将第2光轴通过第2反射部件偏转而设为第3光轴,将第3光轴通过第3反射部件偏转而设为第4光轴,将第4光轴通过第4反射部件偏转而设为向目镜光学系统入射的第5光轴。第2反射部件及第3反射部件分别成为能够转动的活动反射部件,通过使第2反射部件及第3反射部件绕正交的2个转动轴分别独立地转动,能够校正间距方向及偏摆方向的图像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332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防振装置内置于光学观察装置中,因此为了确保容纳空间、响应速度的高速化、提高便携性,期待为小型、重量轻。然而,专利文献1的防振装置中,用于校正图像振动的第2反射部件的转动轴与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该转动轴上连接有驱动用的致动器,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妨碍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而实现小型化的防振装置及双筒望远镜。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防振装置构成左右一对望远光学系统,并且配置于将相互的光轴平行地左右一对并排的对物光学系统与目镜光学系统之间,该防振装置具备左右一对第1反射部件、左右一对第2反射部件、左右一对保持部件、第1连杆部件、第1致动器、第2连杆部件及第2致动器,从与第2转动轴平行的方向观察保持部件时,在如下三角形区域配置有第1连杆部件及第2连杆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该三角形区域为被第1反射部件及在上下方向上通过第1反射部件的上端的上端面、以及在前后方向上通过第1反射部件的后端的后端面围住的三角形区域;或被第2反射部件及在上下方向上通过第2反射部件的下端的下端面、以及在前后方向上通过第2反射部件的前端的前端面围住的三角形区域。上下方向是指与第2光轴平行的方向。前后方向是指与第1光轴及第3光轴平行的方向。左右一对第1反射部件相对于对物光学系统的第1光轴倾斜地配置,将左右一对并排的对物光学系统的第1光轴偏转而设为第2光轴。左右一对第2 反射部件相对于第2光轴倾斜地配置,将第2光轴偏转而设为与第1光轴平行的第3光轴。左右一对保持部件保持第1反射部件和第2反射部件,并配置成绕与第2光轴同心的第1转动轴转动自如,该左右一对保持部件将第1反射部件和第2反射部件中的其中一个保持为固定状态,将另一个保持为绕与第1光轴和第2光轴所成的平面垂直的第2转动轴转动自如。第1连杆部件将左右一对保持部件以将第1光轴彼此保持为平行的状态并排,并使保持部件绕第1转动轴转动。第1致动器使第1连杆部件沿保持部件的排列方向移动。第2连杆部件绕与第2转动轴平行的第3转动轴转动自如地保持于第1连杆部件,并卡合于左右一对另一个的反射部件而使另一个的反射部件转动。第2致动器使第2连杆部件绕第3转动轴转动。

优选将第1致动器及第2致动器中的至少一个偏靠上下方向的任意一侧而配置。优选第1致动器及第2致动器位于左右一对望远光学系统的中央。

优选第2连杆部件使左右一对第2反射部件转动。

优选具备成为第1致动器及第2致动器的电源的电池,电池位于左右一对望远光学系统的中央。

优选第1致动器及第2致动器分别为具有磁铁及线圈的音圈马达,第1 致动器的线圈固定于第1连杆部件,第2致动器的线圈固定于第2连杆部件。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双筒望远镜具备具有正的合成焦距的对物光学系统和目镜光学系统,在对物光学系统与目镜光学系统之间设有防振装置。

优选目镜光学系统具有正的合成焦距,在防振装置与目镜光学系统之间设有将光学图像的上下左右反转的正像光学系统。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而实现防振装置及具备该防振装置的双筒望远镜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双筒望远镜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双筒望远镜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3是双筒望远镜的沿左眼用光轴的垂直方向剖视图。

图4是表示防振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包含防振光学系统的左侧防振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连杆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2连杆部件的端部形状的立体图。

图8是防振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振动校正时的防振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防振装置的沿左眼用光轴的垂直方向剖视图。

图11是振动校正时的防振装置的沿左眼用光轴的垂直方向剖视图。

图12是第1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3是第2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4是防振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15是说明第1反射部件及第2反射部件的背侧的三角形区域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在第1反射部件及第2反射部件之间配置有电池的变形例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筒望远镜30为用于通过由望远光学系统构成的左右一对的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及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7R放大观察远景的光学图像的光学观察装置。双筒望远镜30中设有后述的防振装置 45。当将双筒望远镜30的前后方向设为Y轴,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与Y轴及X轴正交的垂直轴设为Z轴时,防振装置45校正绕 X轴的间距方向的图像振动和绕Z轴的偏摆方向的图像振动。

双筒望远镜30具备主体部31和左右一对的左侧目镜部33L及右侧目镜部33R。在主体部31的前表面31a设有左右一对的左侧对物开口32L及右侧对物开口32R。左侧目镜部33L及右侧目镜部33R设置于主体部31 的背面侧。双筒望远镜30中,抓握主体部31并使左侧对物开口32L及右侧对物开口32R朝向被观察物,并用双眼通过左侧目镜部33L及右侧目镜部33R进行观察,由此能够观察被观察物的放大的图像。

在左侧对物开口32L及右侧对物开口32R的深处设有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及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及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将相互的光轴平行地左右一对并排配置。

在左侧目镜部33L及右侧目镜部33R的内部设有左侧目镜光学系统 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将相互的光轴平行地左右一对并排配置。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 分别由具有正的合成焦距的透镜构成。

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及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配置于以沿双筒望远镜30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的方式设定的左眼用光轴BL上,并构成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并且,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 36R在与双筒望远镜30的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与左眼用光轴BL平行地设定的右眼用光轴BR上,并构成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7R。另外,以下,在Y轴方向上,将对物侧设为前方、前端,将目镜侧设为后方、后端。

在主体部31的前表面31a的背面侧设有电池收容部39。在电池收容部 39收容有后述的第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参考图4)以及成为防振控制电路86(参考图14)的电源的电池42(参考图2)。电池42构成为圆柱状。并且,在主体部31的背面侧上部设有进行焦距调整时被转动操作的调整旋钮40。在主体部31的上表面右侧设有按压按钮式电源开关41。电源开关41在按压操作时使防振控制电路86进行工作。

图2表示双筒望远镜30的水平方向剖面,图3表示沿左眼用光轴BL 的垂直方向剖面。如图2及图3所示,双筒望远镜30具备框体43、左侧对物镜筒44L、右侧对物镜筒44R、防振装置45、控制基板46、左侧正像光学系统47L、右侧正像光学系统47R、左侧目镜镜筒48L及右侧目镜镜筒 48R。包含防振光学系统的防振装置45、左侧正像光学系统47L及右侧正像光学系统47R构成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及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7R。

框体43具备框体主体50、左侧目镜框体51L及右侧目镜框体51R。框体主体50为主体部31的外装。左侧目镜框体51L为左侧目镜部33L的外装。右侧目镜框体51R为右侧目镜部33R的外装。在主体框体53中收容有左侧对物镜筒44L、右侧对物镜筒44R、防振装置45及控制基板46。在左侧目镜框体51L中收容有左侧正像光学系统47L及左侧目镜镜筒48L。并且,在右侧目镜框体51R中收容有右侧正像光学系统47R及右侧目镜镜筒48R。

为了使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分别向外部露出,在左侧目镜框体51L及右侧目镜框体51R上分别设有左侧目镜开口52L 及右侧目镜开口52R。并且,左侧目镜框体51L及右侧目镜框体51R被嵌合成相对于框体主体50以左眼用光轴BL及右眼用光轴BR为中心分别转动自如。由此,能够根据双筒望远镜使用者的两眼的间隔来调整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

左侧对物镜筒44L及右侧对物镜筒44R呈圆筒形状,内部分别收容有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及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左侧对物镜筒44L及右侧对物镜筒44R通过未图示的保持机构被保持为沿光轴方向移动自如。保持机构通过调整旋钮40的转动操作而使左侧对物镜筒44L及右侧对物镜筒 44R沿光轴方向移动。

防振装置45为用于校正因手抖等而在光学图像上产生的图像振动的装置。该防振装置45配置于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及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 与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之间。如图4所示,防振装置45具备左侧防振单元54L、右侧防振单元54R、连杆机构55、第1 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

左侧防振单元54L为校正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中的图像振动的机构。左侧防振单元54L配置于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与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 之间,并构成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的一部分。并且,右侧防振单元54R 为校正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7R中的图像振动的机构。右侧防振单元54R配置于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与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之间,并构成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7R的一部分。

连杆机构55为连结左侧防振单元54L与右侧防振单元54R之间并在校正图像振动时用于使左侧防振单元54L与右侧防振单元54R进行相同动作的机构。第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配置于左侧防振单元54L与右侧防振单元54R之间,通过驱动连杆机构55而使左侧防振单元54L及右侧防振单元54R进行动作。通过使用连杆机构55,能够简化致动器的控制,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左侧正像光学系统47L及右侧正像光学系统47R为将通过防振装置45 校正了图像振动的光学图像的上下左右反转并使其向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入射的光学系统。左侧正像光学系统47L及右侧正像光学系统47R例如使用保罗棱镜或达赫棱镜等正像棱镜。

左侧目镜镜筒48L及右侧目镜镜筒48R呈圆筒形状,内部分别收容有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另外,为了防止图面的繁杂化,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分别图示为1片透镜,但也可以分别由多片透镜构成。

如图5所示,左侧防振单元54L具备镜框59、第1反射部件60、保持板61及第2反射部件62。镜框59为前表面侧及背面侧开放的箱形状。第 1反射部件60固定于镜框59内。保持板61转动自如地支撑于镜框59内。第2反射部件62固定于保持板61的上表面。第1反射部件60及第2反射部件62例如使用表面反射型反射镜。另外,镜框59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持部件。

第1反射部件60被插入到镜框59内并以反射面朝向下方的方式用粘接剂等固定于镜框59的内壁上表面。如图3所示,从X轴方向观察的镜框 59的内壁上表面相对于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的光轴即第1光轴64a以成 45°的角度的方式倾斜。因此,第1反射部件60也保持为相对于第1光轴 64a成45°的角度。

返回到图5,保持板61为矩形的板状部件。在保持板61的上表面以反射面朝向上方的方式用粘接剂等固定有第2反射部件62。在保持板61的两侧面设有一对转动销61a。在保持板61被插入到镜框59内时,一对转动销 61a被插入到设置于镜框59的两侧面的一对轴承孔59a中。由此,保持板 61及第2反射部件62转动自如地保持于镜框59内。被一对轴承孔59a支撑的一对转动销61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转动轴12。

在保持板61的下表面设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支架61b。在支架61b的前端以向Y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有连结销61c。保持板61经由连结销61c通过连杆机构55转动。另外,在对双筒望远镜30未施加振动的状态(中立状态:图4及图9的状态)下,保持板61通过连杆机构55保持角度,以使第2反射部件62与第1反射部件60平行。

如图3及图5所示,在镜框59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同一Z轴上设有一对轴承凸台59b。轴承凸台59b被立设于框体主体50(参考图3)的内壁上表面及内壁下表面的一对轴承销50a(参考图3)支撑为转动自如。由此,保持于镜框59的第1反射部件60及第2反射部件62能够绕Z轴一体转动。被一对轴承凸台59b支撑的轴承销50a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1转动轴11发挥功能。并且,在镜框59的前表面侧的上部及下部,在同一Z轴上设有一对上部连结凸台59c及下部连结凸台59d。一对上部连结凸台59c及下部连结凸台59d利用于与连杆机构55的连结。

第1反射部件60将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的第1光轴64a通过反射偏转而设为相对于第1光轴64a成直角的第2光轴64b。第2光轴64b与Z 轴方向平行。第2反射部件62将第2光轴64b通过反射偏转而设为与第1 光轴64a平行的第3光轴64c。第1光轴64a及第3光轴64c与Y轴方向平行。

保持板61的转动销61a作为通过第2反射部件62的反射面与第2光轴64b的交点且与第1光轴64a和第2光轴64b所成的平面垂直的第2转动轴12发挥功能。因此,第2反射部件62通过绕转动销61a转动来改变第3光轴64c的偏转方向,从而能够校正间距方向的图像振动。

镜框59的轴承凸台59b以中心轴与第2光轴64b一致的方式同心设置,作为第1转动轴11发挥功能。因此,第1反射部件60及第2反射部件62 通过绕轴承凸台59b一体转动来改变第3光轴64c的偏振方向,从而能够校正偏摆方向的图像振动。第1转动轴11位于包含第1光轴64a及第3光轴64c的平面内且与第1光轴64a或第3光轴64c交差。

另外,右侧防振单元54R具有与左侧防振单元54L相同的结构,与左侧防振单元54L同样地被框体主体50支撑为绕Z轴转动自如。并且,右侧防振单元54R以与左侧防振单元54L相同的结构与连杆机构55连结。因此,省略右侧防振单元54R的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连杆机构55具备第1连杆部件66及第2连杆部件67。第1连杆部件66连结左侧防振单元54L和右侧防振单元54R的镜框59彼此。通过第1连杆部件66连结的左右一对的镜框59以将第1光轴64a彼此保持为平行的状态并排。

左右一对的镜框59通过第1连杆部件66连结,由此具有镜框59的轴承凸台59b和上部连结凸台59c的框上板与同样具有镜框59的轴承凸台 59b和下部连结凸台59d的框下板作为中间连杆发挥功能。由这些中间连杆构成使第1连杆部件66沿X轴方向水平移动的4节连杆部。

第2连杆部件67连结保持于左侧防振单元54L和右侧防振单元54R 的左右一对第2反射部件62彼此。第2连杆部件67被第1连杆部件66支撑为转动自如。

第1连杆部件66具备第1支架69、第2支架70及一对连结部71。在第1支架69的下表面设有左右一对被插入到镜框59的上部连结凸台59c 的连结销69a。在第2支架70的上表面设有左右一对被插入到镜框59的下部连结凸台59d的连结销70a。一对连结部71以第1支架69和第2支架 70成为一体的方式沿垂直方向配置。

一对连结部71上,在与镜框59之间分别设有左右一对第3支架72。第3支架72在Y轴方向上向目镜光学系统36L、36R侧突出。第3支架72 上,在同一X轴上分别设有连结孔72a。并且,一对连结部71上,在与设有第3支架7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边分别设有缺口71a。在该缺口71a内容纳有第2连杆部件67。

第2连杆部件67具备棒状的连杆主体74和左右一对的连结臂75。连杆主体74沿X轴方向设置。连杆主体74上,在与镜框59之间分别设有左右一对的连结臂75。连结臂75在Y轴方向上向目镜光学系统36L、36R 侧突出。连结臂75在第3支架72的内侧与第3支架72靠近设置。

在连结臂75的侧面分别设有连结销75a。连结销75a被插入到设置于第1连杆部件66的第3支架72的连结孔72a中。被连结孔72a支撑的连结销75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3转动轴13(参考图13)。第2连杆部件67 被第1连杆部件66支撑,以便通过基于第3转动轴13的连结臂75和第3 支架72连结而绕第3转动轴13的轴转动自如。

在连杆主体74的两端分别设有抵接部77。抵接部77从下方抵接于保持板61的连结销61c。如图7所示,抵接部77的抵接面77a由圆周面构成。抵接面77a和连结销61c通过相互的圆周面而接触,由此,即使第2连杆部件67转动,抵接部77与连结销61c也会点接触,并且相互的中心间距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将第2连杆部件的转动圆滑地传递至连结销。

在连杆主体74的两端安装有一对施力部件78。施力部件78以使保持板61的连结销61c抵接于抵接部77的方式施力。作为施力部件78,例如可以使用由金属板构成的板簧或扭力弹簧等。施力部件78对连结销61c施力而使抵接部77与连结销61c抵接,由此,连杆主体74经由保持板61与左右一对第2反射部件62卡合。

如图8及图9所示,连杆机构55使第1连杆部件66沿X轴方向、即左侧防振单元54L及右侧防振单元54R的镜框59的排列方向移动,由此使左侧防振单元54L及右侧防振单元54R的镜框59以轴承凸台59b为中心绕与Z轴平行的第1转动轴11转动。由此,左侧防振单元54L及右侧防振单元54R的第1反射部件60及第2反射部件62分别一体转动,因此第 3光轴64c的偏振方向被改变,偏摆方向的图像振动得到校正。

并且,如图10及图11所示,当第2连杆部件67以连结销75a(第3 转动轴13)为中心转动时,左侧防振单元54L及右侧防振单元54R的第2 反射部件62分别转动。由此,第3光轴64c的偏转方向被改变,间距方向的图像振动得到校正。

如图6及图8所示,Y轴方向上的第1连杆部件66的第3支架72的长度(从连结销69a至连结孔72a为止的长度)La、相同方向上的第2连杆部件67的连结臂75的长度(从连杆主体74的中心至连结销75a为止的长度)Lb及从镜框59的上部连结凸台59c至轴承凸台59b为止的长度Lc 被设为相同。由此,第2转动轴12和第3转动轴13以中心线一致的同心配置。如此,由于利用第1连杆部件66使防振单元54转动时的转动半径即长度Lc、与利用第2连杆部件67使第1反射部件60转动时的转动半径即长度Lb、Lc相同,因此在防振单元54转动且倾斜的状态下也能够实现第2连杆部件67的转动。

如图12所示,第1致动器56具备线圈基板80及磁铁81。线圈基板 80安装于第1连杆部件66的安装部66a。磁铁81为板状,以与线圈基板 80相对的方式固定于主体部31内。线圈基板80上设有卷绕有铜线的线圈 80a。第1致动器56为所谓的扁平线圈式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通过使电流在线圈80a中流动,在磁铁81的磁场中线圈基板80沿X轴方向移动,从而驱动第1连杆部件66。通过第1致动器56的驱动,第1连杆部件66沿X轴方向移动。

线圈基板80上设有X轴用位置传感器80b。X轴用位置传感器80b在线圈80a的内侧测量线圈基板80的X轴方向的移动量。X轴用位置传感器 80b例如为霍尔元件等磁传感器,检测磁铁81的磁力并输出与磁力的强度相对应的检测信号。

如图13所示,第2致动器57具备线圈基板83及磁铁84。线圈基板 83安装于第2连杆部件67的安装部67a。磁铁84为板状,以与线圈基板 83相对的方式固定于主体部31内。线圈基板83上设有线圈83a及Z轴用位置传感器83b。第2致动器57为与第1致动器56相同的音圈马达,通过使电流在线圈83a中流动,在磁铁84的磁场中线圈基板83沿Z轴方向移动,从而驱动第2连杆部件67。通过第2致动器57的驱动,第2连杆部件 67绕第3转动轴13转动。Z轴用位置传感器83b为与X轴用位置传感器 80b相同的磁传感器,测量线圈基板83的Z轴方向的移动量。

防振装置45中,将第1致动器56偏靠Z轴方向(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配置。另外,以下,在Z轴方向上,将第1反射部件60所在的一侧设为上方、上端,将第2反射部件62所在的一侧设为下方、下端。具体而言,第1致动器56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比第2反射部件62的上端面低的位置。构成第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的铜线为比重大的金属线,在构成防振装置45的组件中非常重。

并且,如图2所示,第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位于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及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7R的中央。并且,关于收容于电池收容部39的电池42,也同样位于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及右侧望远光学系统 37R的中央。另外,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及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7R的中央是指在X轴方向上被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及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7R夹住,且在Y轴方向上位于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及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 的前端与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L及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6R的后端之间的区域。

更详细而言,第1致动器56在Y轴方向上位于比左侧对物光学系统 35L及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更靠后方且比第1反射部件60及第2反射部件62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第2致动器57位于左右一对第1反射部件 60及第2反射部件62之间。并且,电池42位于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及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之间。

如图14所示,设置于控制基板46的防振控制电路86具备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87、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88、振动量测定传感器89及驱动器90、91。ROM87中存储有控制程序。CPU88根据控制程序来控制防振装置45。振动量测定传感器89 测定双筒望远镜30绕X轴及绕Z轴的振动量。驱动器90、91分别驱动第 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CPU88上连接有电源开关41、X轴用位置传感器80b及Z轴用位置传感器83b。

如图15所示,防振装置45中,在第2反射部件62的背面侧(与反射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配置有第1连杆部件66及第2连杆部件67。详细而言,当从与第2转动轴12平行的方向观察镜框59时,在如下三角形区域 E2配置有第1连杆部件66及第2连杆部件67的至少一部分,该三角形区域E2为被第2反射部件62、在上下方向上通过第2反射部件62的下端的下端面及在前后方向上通过第2反射部件62的前端的前端面围住的三角形区域E2(为阴影所示的区域,且与第2反射部件62接触的区域)。

更详细而言,在三角形区域E2配置有第1连杆部件66的第2支架70 的一部分。并且,在三角形区域E2配置有第2连杆部件67的连杆主体74 及抵接部77的一部分。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防振控制电路86通过电源开关41的启动操作而开始工作。振动量测定传感器89检测双筒望远镜30绕 X轴及绕Z轴的振动,并向CPU88输出检测信号。CPU88根据振动量测定传感器89的检测信号和由X轴用位置传感器80b及Z轴用位置传感器83b 检测出的线圈基板80及线圈基板83的位置信息来控制驱动器90、91,驱动第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以校正光学图像的图像振动。

当双筒望远镜30产生间距方向的图像振动时,CPU88使第2致动器 57的线圈基板83沿Z轴方向移动。通过线圈基板83的移动,第2连杆部件67以连结臂75的连结销75a为中心转动。通过该转动,左侧防振单元 54L及右侧防振单元54R的各第2反射部件62分别以转动销61a为中心绕 X轴转动。由此,第3光轴64c的偏转方向被改变,因此间距方向的图像振动得到校正。

并且,当双筒望远镜30产生偏摆方向的图像振动时,CPU88使第1 致动器56的线圈基板80沿X轴方向移动。通过线圈基板80的移动,第1 连杆部件66沿X轴方向移动,左侧防振单元54L及右侧防振单元54R的各镜框59分别以轴承凸台59b为中心绕Z轴转动。由此,左侧防振单元 54L及右侧防振单元54R的各第1反射部件60及第2反射部件62一体转动,第3光轴64c的偏转方向被改变,因此偏摆方向的图像振动得到校正。

当双筒望远镜30产生间距方向及偏摆方向的图像振动时,CPU88驱动第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由此,一边使左侧防振单元54L及右侧防振单元54R的各第2反射部件62绕X轴转动,一边使左侧防振单元54L 及右侧防振单元54R的各第1反射部件60及第2反射部件62绕Z轴一体转动。即使在校正这种复合性图像振动的情况下,由于使第1反射部件60 及第2反射部件62一体转动,因此光学图像以光轴为中心转动的现象也得到了抑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45,在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的第2反射部件62的背面侧的区域E2配置有第1连杆部件66及第2连杆部件67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防振装置45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而实现小型化。

并且,防振装置45中,将第1致动器56偏靠Z轴方向(上下方向) 的下方侧而配置。由于将构成防振装置45的组件当中作为重物的第1致动器56偏靠下方侧而配置,因此重心稳定,能够减少双筒望远镜30的手抖。

并且,第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以及电池42配置于左侧望远光学系统37L及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7R的中央,因此能够减少双筒望远镜30 在左右方向上的手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反射部件62的背面侧配置了第1连杆部件66及第2连杆部件67,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第1反射部件60的背面侧(与反射面相反的一侧)配置第1连杆部件66及第2连杆部件67。具体而言,当从与第2转动轴12平行的方向观察镜框59时,可以在如下三角形区域E1配置有第1连杆部件66及第2连杆部件67的至少一部分,该三角形区域E1为被第1反射部件60、在上下方向上通过第1 反射部件60的上端的上端面及在前后方向上通过第1反射部件60的后端的后端面围住的三角形区域E1(图15中,为阴影所示的区域,且与第1 反射部件60接触的区域)。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31的前表面31a的背面侧,在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L及右侧对物光学系统35R之间配置了电池42,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比上述实施方式更靠后方的位置,例如图16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在第1反射部件60及第2反射部件62之间的位置且第2致动器57 的后方设置电池收容部95,并在该电池收容部95收容电池42。由此,能够将作为重物的第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和电池42集中配置于第1 反射部件60及第2反射部件62附近,因此重心稳定,也能够防止前后方向的手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池42构成为圆柱状,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直方体状或其他形状。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致动器56偏靠Z轴方向的下方侧而配置,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1致动器56及第2致动器57中的至少一个偏靠Z轴方向的任意一侧而配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1反射部件相对于对物光学系统的第1光轴以45°的角度倾斜,从而将相对于第1光轴偏转的第2光轴的角度设为 90°,但该第1光轴和第2光轴所成的角度也可以小于或大于90°。并且,当使第1反射部件及第2反射部件一体转动时,作为转动轴,使用了第2 光轴,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是通过第1光轴与第1反射部件的反射面的交点且由第1光轴和第2光轴构成的平面内的轴,则能够自由选择。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反射部件60固定于镜框59,将第2反射部件 62固定于保持板61并保持为转动自如,相反地,也可以将第2反射部件 62固定于镜框59,经由保持板将第1反射部件保持为转动自如。

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反射部件,使用了表面反射镜,但也可以将背面反射的棱镜用作反射部件。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表示多个光轴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使用直角、平行等术语,或者使用45°、90°等具体的数值角度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包含与光学系统中要求的精度相对应的误差内所容许的范围。

符号说明

11-第1转动轴,12-第2转动轴,13-第3转动轴,30-双筒望远镜,31 主体部,31a-前表面,32L-左侧对物开口,32R-右侧对物开口,33L-左侧目镜部,33R-右侧目镜部,35L-左侧对物光学系统,35R-右侧对物光学系统, 36L-左侧目镜光学系统,36R-右侧目镜光学系统,37L-左侧望远光学系统, 37R-右侧望远光学系统,39-电池收容部,40-调整旋钮,41-电源开关,42- 电池,43-框体,44L-左侧对物镜筒,44R-右侧对物镜筒,45-防振装置,46- 控制基板,47L-左侧正像光学系统,47R-右侧正像光学系统,48L-左侧目镜镜筒,48R-右侧目镜镜筒,50-框体主体,50a-轴承销,51L-左侧目镜框体,51R-右侧目镜框体,52L-左侧目镜开口,52R-右侧目镜开口,53-主体框体,54-防振单元,54L-左侧防振单元,54R-右侧防振单元,55-连杆机构, 56-第1致动器,57-第2致动器,59-镜框,59a-轴承孔,59b-轴承凸台,59c- 上部连结凸台,59d-下部连结凸台,60-第1反射部件,61-保持板,61a-转动销,61b-支架,61c-连结销,62-第2反射部件,64a-第1光轴,64b-第2 光轴,64c-第3光轴,66-第1连杆部件,66a-安装部,67-第2连杆部件, 67a-安装部,69-第1支架,69a-连结销,70-第2支架,70a-连结销,71-一对连结部,71a-缺口,72-第3支架,72a-连结孔,74-连杆主体,75-连结臂, 75a-连结销,77-抵接部,77a-抵接面,78-施力部件,80-线圈基板,80a-线圈,80b-轴用位置传感器,81-磁铁,83-线圈基板,83a-线圈,83b-轴用位置传感器,84-磁铁,86-防振控制电路,87-ROM,88-CPU,89-振动量测定传感器,90-驱动器,91-驱动器,95-电池收容部,BL-左眼用光轴,BR- 右眼用光轴,E1、E2-区域,La、Lb、Lc-长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