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及其操作方法、显示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10179发布日期:2018-07-10 23:1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及其操作方法、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裸眼3D显示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欢迎,其种类也比较多,其中部分裸眼3D产品是利用佩珀尔幻象(Pepper’s ghost)原理设计而成的。例如该类产品包括显示屏、半透半反射板和支撑部,在观看模式下显示屏、半透半反射板和支撑部三者可以构成为Z字型结构,如此显示屏的显示图像在半透半反射板的反射和透射下呈现出悬浮的三维图像。

然而,如此的设计结构使得用户只能从正面使用此类产品,并且当环境光太强时,环境光线会透过半透半反射板对显示设备的显示图像造成干扰,从而影响产品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及其操作方法、显示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第一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和中间板;其中,所述中间板具有透明状态和深色状态,所述中间板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包括彼此相对的半反射的第一表面和半反射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连接到所述中间板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连接到所述中间板的第二侧面。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连接到所述中间板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可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表面呈第一锐角,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连接到所述中间板的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可设置为与所述第二表面呈第二锐角。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所述第一锐角的角度和所述第二锐角的角度彼此相等。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所述中间板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并且该电致变色层可在电场的作用下具有透明状态和深色状态。或者,所述中间板可以为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可以具有透明状态和深色状态。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图像捕捉装置。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在第二状态,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位于同一平面。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中间板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至少部分重叠。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与所述中间板的第一侧面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面向所述中间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或者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与所述中间板的第二侧面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向所述中间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其中,所述中间板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或所述第二开口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为双面显示面板,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上的感应模块,其中,所述感应模块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检测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接触状态,以控制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或所述第二显示面的开或关。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可翻转地链接于所述中间板上,从而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远离所述中间板的第一侧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与所述中间板的第二侧面连接的一端相连接;或者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可翻转地链接于所述中间板上,从而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远离所述中间板的第二侧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与所述中间板的第一侧面连接的一端相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或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面向所述中间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以使所述中间板在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或所述第二显示面板重叠后安装于所述凹槽内。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的显示设备。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所述的显示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控制所述显示设备包括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显示图像;控制所述中间板以使得所述中间板处于透明状态或深色状态。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方法中,在所述中间板处于透明状态时,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显示同一内容;或者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以显示相互补充的内容。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方法中,在所述中间板处于深色状态时,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以显示同一内容,且使得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可独立控制;或者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以显示不同内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一种裸眼三维显示设备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2所示的显示设备沿A-A截面的一种中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2所示的显示设备沿A-A截面的另一种中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设备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显示设备在第二状态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显示设备沿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操作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

1-显示屏;2-半透半反射板;3-支撑部;100-第一显示面板;200-第二显示面板;201-第一显示面;202-第二显示面;300-中间板;301-第一表面;302-第二表面;303-第一侧面;304-第二侧面;310-基板;320-第一透明电极层;330-电致变色层;340-第二透明电极层;350-第一基板;351-第一偏振片;352-第一电极层;360-第二基板;361-第二偏振片;362-第二电极层;370-液晶层;380-封框胶;401-第一锐角;402-第二锐角;500-图像捕捉装置;501-第一人眼追踪单元;502-第二人眼追踪单元;600-卡扣;700-传感器,801-第一开口;802-第二开口;901-第一凹槽;902-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当前的裸眼三维显示产品只能在其正前方显示三维图像(即只能从一个方向观看图像),而且产品显示图像的效果会受到环境光的影响,影响观看效果。图1为一种裸眼三维显示设备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三维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1、半透半反射板2和支撑部3,三者连接构成Z型结构,支撑部3为显示设备提供支撑。显示屏1提供显示图像,该显示图像经半透半反射板2的反射和透射下,可以在显示设备的正前方(以显示屏1位于半透半反射板2的一侧为正前方)位置呈现可以裸眼观察到的悬浮三维显示图像。但是该显示图像只能从显示设备的正前方观察到,而且当环境光太强时,环境光线会穿过半透半反射板2而对三维图像的显示构成影响,降低观看效果。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及其操作方法、显示系统,相对于上述显示设备可以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并且可以用于实现不同的操作模式,具有更丰富的功能。

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该显示设备包括第一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和中间板;其中,中间板具有透明状态和深色状态,中间板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包括彼此相对的半反射的第一表面和半反射的第二表面,第一显示面板连接到中间板的第一侧面,第二显示面板连接到中间板的第二侧面。

例如,在本公开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设备例如可以处于第一状态,其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例如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第一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可设置为与第一表面呈第一锐角,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可设置为与第二表面呈第二锐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设备具有两个显示屏(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和一个中间板,该中间板可以被控制为半透半反射板,用以透过和反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提供的图像,通过控制两个显示屏的显示内容可以加强显示三维图像的立体效果,例如两个显示屏所显示内容是相互增强内容,二者之一显示前景内容,另一个显示背景内容,又例如以第一显示面板显示前景内容为例,第二显示面板显示图像经中间板透射后与被中间板反射的第一显示面板提供的图像重合或基本重合,以使观察到的悬浮影像更加逼真;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板例如设置为深色状态时可以降低环境光的透过,从而降低环境光线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对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单独进行控制,增加观看视角。该中间板还可以被控制为半反射板,用以反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显示的图像,使得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可以被独立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中,第一状态为显示设备在其结构部件组合为Z型情况下进行图像显示的稳定状态;但是该显示设备例如还可以为可变形结构,可以变形为其他结构形态并能显示图像,所以该显示设备不限于第一状态,根据其变形后的不同显示状态还可以包括第二状态、第三状态等。

在本公开中,中间板的“透明状态”指透光率大于50%的状态,优选透光率大于75%,而中间板的“深色状态”指透光率小于50%的状态,优选小于25%,“半反射”指部分反射,例如反射率为25%~75%。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图2为该显示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2所示,该显示设备包括第一显示面板100、第二显示面板200和中间板300。

例如,该中间板300可以为电致变色面板,其包括电致变色层(图中未示出)且该电致变色层可在电场的作用下具有透明状态和深色状态。或者,该中间板300可以为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在工作时同样可以具有透明状态和深色状态。

中间板30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303和第二侧面304以及包括彼此相对的半反射的第一表面301和半反射的第二表面302,在至少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显示面板100连接到中间板300的第一侧面303,且第一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可设置为与第一表面301呈第一锐角401,第二显示面板200连接到所述中间板300的第二侧面304,且第二显示面板200的显示面可设置为与第二表面302呈第二锐角402。

显示设备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可以为通常的二维显示面板也可以为三维(3D)显示面板。二维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而3D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例如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以及分光器件,例如该分光器件可以包括狭缝光栅、透镜光栅等,通常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或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侧。

显示设备中的提供图像的方式不限于只通过固定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提供图像,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例如还可以是可替换的。例如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可以替换为框架,该框架可以容纳提供图像的移动显示终端,例如该移动显示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为满足显示设备形成悬浮三维图像的条件,第一锐角和第二锐角的角度大小范围在90度以内,更具体地,角度范围在30~60度之间,最为优选的角度为45度。例如在第一锐角和第二锐角的角度为45度时,人眼所看到的图像与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提供的图像大小比例相同,可以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在一个示例中,中间板300为电致变色面板,其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图3A为图2所示的显示设备沿A-A截面的中间板为电致变色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3A所示,中间板300还可以包括基板310以及依次设置在基板310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层320、电致变色层330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40。该示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层320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40形成在基板310的同一侧。需要说明的是,二者(第一透明电极层320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40)可以形成在基板310的不同侧,只要电致变色层330夹置在二者之间即可。

第一透明电极层320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40上可以被施加电压,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强度电场,通过向电致变色层330施加该电场,可以调节电致变色层330的透明程度,例如在施加电场之后,电致变色层330由透明状态转变为深色状态,不同的电压可以得到不同的透明程度。深色状态的电致变色层330可以阻挡环境光或显示面板发出的光透过中间板300,避免干扰造成的显示图像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板300具有半透半反的性质,即既能使光透过的同时又可以反射光线。例如中间板300所包括的基板310可以采用具备透射和反射功能的材料构成;或者在其表面设置有具备透射和反射功能的材料,基板310可以为聚碳酸酯板、玻璃、塑料、亚克力板等。

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电致变色层的材料包括三氧化钨、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碱类、四硫富瓦烯或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在另一个示例中,该中间板可以为液晶面板。图3B为图2所示的显示设备沿A-A截面的的另一种中间板的结构示意图,该中间板为液晶面板,例如,在一个示例中,该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350、第二基板360和夹置在第一基板350和第二基板360之间的液晶层370,二者通过封框胶380彼此结合以得到液晶盒。相对于位于中间的液晶层370,第一基板350外侧设置有第一偏振片351且第一基板350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层352,第二基板360外侧设置有第二偏振片361且第二基板360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层362,第一偏振片351的偏光轴和第二偏振片361的偏光轴彼此平行或垂直。当在第一电极层352和第二电极层362上施加电压时,在第一基板350和第二基板360之间形成垂直电场,该电场可以控制液晶层370中的液晶分子的偏转程度,从而在第一偏振片351和第二偏振片361的配合下,可以调控穿过液晶面板的光的透光率,由此得到透明状态和深色状态。而且,不同的电压可以得到不同的透光程度。其中,第一电极层352和第二电极层362的设置不限于上述的位于第一基板350和第二基板360的内侧,其例如也可以分别形成在第一基板350和第二基板360各自的外侧,只要能够控制液晶层370中的液晶分子的偏转即可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

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图像捕捉装置。更为具体地,例如该图像捕捉装置可以包括人眼追踪单元。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设备横截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图像捕捉装置500,图像捕捉装置500例如可以设置于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的远离中间板300的一端,图像捕捉装置500可以捕捉周围环境图像信息,从而可以对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提供的显示图像进行调整。例如图像捕捉装置500可以包括人眼追踪单元(例如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100上的第一人眼追踪单元501和设置在第二显示面板200上的第二人眼追踪单元502),人眼追踪单元例如包括摄像头模块等,可以随时监控周边图像例如人眼的位置的元件,从而可以及时对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提供的显示图像或与中间板的角度等及时进行调整,从而避免例如因人眼位置变化使得所观察到的显示图像不能重合,发生重影等现象。

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不限于为相同类型,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个为裸眼3D显示面板。例如,第一显示面板提供三维显示图像,第二显示面板提供二维显示图像,二维显示图像透过中间板后与被反射的三维显示图像也可以重合以显示悬浮的裸眼三维图像。

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如图4所示,第一锐角401的角度和第二锐角402的角度彼此相等,以使当在显示设备的两个相对方向上显示三维图像时,例如可以向在两个方向上的观察者都提供水平正对的图像。

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设备例如可以为整体的Z型结构,该Z型结构由第一显示面板、中间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构成;例如,三者还可以为活动连接的结构,例如第一显示面板和中间板、第二显示面板和中间板之间可以通过例如轴承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例如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设备的第二状态。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显示设备在第二状态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5所示,在显示设备位于第二状态之前将其进行变形,例如将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显示设备拉伸后,第一显示面板100、中间板300以及第二显示面板200位于同一水平面,此时中间板300位于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之间;如图6所示,将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连接在一起以构成一个平面显示屏,该平面显示屏的显示面积例如可以为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的显示面积之和。此时,显示设备位于第二状态下,其中,中间板300与第一显示面板100或第二显示面板200至少部分重叠,从而例如中间板300可以仅位于第一显示面板100之后,或仅位于第二显示面板200之后,或同时位于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之后。

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第一显示面板100的与中间板300的第一侧面303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801,第一显示面板100的面向中间板3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901;或者第二显示面板200的与中间板300的第二侧面304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802,第二显示面板200的背向所述中间板30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902;其中,中间板300通过第一开口801或第二开口802滑动安装于第一凹槽901和第二凹槽902内。

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如图5所示,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相对的一侧各设置有卡扣700。在显示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下时,该卡扣700例如可以将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紧固连接。

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在一个示例中,如图5或图6所示,第一显示面板100或第二显示面板200中的至少一个为双面显示面板,即具有两个显示面。为方便理解,在本公开的所有实施例中,以第二显示面板200为双面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该第二显示面板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第一显示面板也可以为双面显示面板。该双面显示面板的两个显示面例如可以单独控制,例如单独开关或显示不同的内容。例如,当显示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显示面板200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一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共同提供显示图像,在经过如图5和图6所示的变形结构后,该显示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此时第二显示面板200中的第二显示面和第一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位于同一侧,共同提供显示图像。

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在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显示面板100或第二显示面板200上还可以设置感应模块700,其中,该感应模块700配置为检测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的接触状态,以控制为双面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面板200的第一显示面或第二显示面的开或关。例如,当感应模块700检测到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彼此拼接之后,例如开启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面,此时第二显示面和第一显示面板100共同提供显示图像;当感应模块700检测到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分离之后,则可以启用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面,而第二显示面则例如可以默认关闭。

图7为图6所示的显示设备沿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7所示,显示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下,第一显示面板100与第二显示面板200拼接连接,并例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例如第一显示面板100上设置有第一凹槽901,第二显示面板200上设置有第二凹槽902,中间板300同时位于第一凹槽901和第二凹槽902之内,并且中间板300与第一显示面板100和第二显示面板200至少部分重叠。例如显示设备在第一状态时,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一显示面201共同为其提供显示图像,则显示设备在如图7所示的第二状态时,第二显示面202和第一显示面板共同为显示设备提供显示图像。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设备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变形方式,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显示面板可翻转180度地链接于中间板上,从而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显示面板远离中间板的第一侧面的一端和第二显示面板的与中间板的第二侧面连接的一端相连接;或者第二显示面板可翻转180度地链接于中间板上,从而在第二状态下,第二显示面板远离中间板的第二侧面的一端和第一显示面板的与中间板的第一侧面连接的一端相连接。

例如,在本示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例如第一显示面板的面向中间板的一侧边可以设置有凹槽,以使中间板在与第一显示面板重叠后容纳于所述凹槽内。

第一显示面板相对于中间板可以有两个翻折方向,凹槽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显示面板两个相对面的至少一面中,在例如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都为单面显示的情况下,对第一显示面板进行翻折后,第一显示面板与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可能不在同一侧,针对此种情况,将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双面显示来实现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在拼接之后在同一侧显示;例如凹槽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显示面板中,而中间板同样可以重叠安装于第二显示面板的凹槽中;例如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可以不设置凹槽,以第一显示面板和中间板重叠设置为例,第一显示面板可以和中间板重叠之后再与第二显示面板连接,此时例如第二显示面板的厚度为第一显示面板厚度和中间板厚度之和,以使得连接后的显示设备的两个相对的主表面组合为平面。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示例中,第一显示面板、中间板、第二显示面板之间不限于固定连接,也可以为自由装配的连接方式,例如三者可以自由拆卸并可以彼此装配在一起,其装配方式不受限制,只要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显示设备能够完成向例如用户提供显示图像即可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例如,可以拆卸掉中间板之后,将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连接在一起构成具有更大显示面积的例如平面显示屏。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系统,该显示系统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设备。例如,该显示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装置、存储装置、视频编码/解码装置、通信装置等。例如,该通信装置例如为无线局域网(WIFI)装置、蓝牙装置、红外装置等,由此可通过远程控制装置对该显示系统进行控制,该控制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例如无线信号可以向显示设备发送信号以控制其图像显示。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设备的操作方法,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操作方法流程图。例如,如图8所示,该操作方法包括:控制显示设备包括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显示图像;控制中间板以使得中间板处于透明状态或深色状态。

在中间板为透明状态时,例如第二显示面板的图像可以透过中间板并与第二显示面板提供的被中间板的表面反射的图像重叠,使得呈现的三维图像更加立体。对于中间板为电致变色面板时,通过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向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场,电致变色层变为深色状态,此时中间板的光透过率降低,显示设备主要利用中间板的表面的反射进行成像,如此可以降低因环境光或另一个显示面板发射的光在中间板上的透射而对显示设备显示图像的干扰。对于中间板为液晶面板时,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

例如,在如图8所示的操作方法中,在中间板处于透明状态时,例如还可以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显示同一内容;或者例如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以显示相互补充的内容。显示设备的两个显示屏所对应的两侧都可以进行三维图像或二维图像显示功能,例如以从显示设备的第一显示面板所在一侧进行观察为例,第二显示面板提供的透过中间板的显示图像与第一显示面板提供的经中间板反射的显示图像重合以形成最终的裸眼三维图像,例如第一显示面板提供的显示图像为上下翻转的图像(可以理解为,该图像为一倒像,经中间板反射后变为正像)。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示例中,中间板层处于透明状态时,例如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显示同一内容,此时具有相同显示内容的图像完全重叠或基本重叠,会使得例如用户观察到的裸眼三维图像更加清晰和逼真。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示例中,中间板处于透明状态时,例如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显示相互补充的内容。例如,第一显示面板提供的显示图像可以包括太阳、树木等第一图像元素,相应地第二显示面板提供的显示图像可以包括河流、草地等第二图像元素,以从显示设备的第一显示面板所在一侧进行观察为例,最终提供给用户的裸眼三维图像为经过中间板透射的第二图像元素与经过中间板反射的第一图像元素的组合,在此条件下形成的裸眼三维图像可以带给用户更加立体的视觉感。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示例中,中间层处于透明状态时,例如,对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内容进行独立控制,如此用户例如可以自由调整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分别显示的显示内容,形成符合自己要求的显示图像。例如,在进行例如填图游戏时,将游戏的部分内容例如基本框图由例如第一显示面板进行显示,将游戏的其它内容部分例如涂色部分由例如第二显示面板进行显示,通过对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单独控制可以选择基本框图和涂色的种类。

在如图8所示的操作方法中,在中间板处于深色状态时,例如还可以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以显示同一内容,且使得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可独立控制;或者可以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以显示不同内容。此时,显示设备主要通过中间板反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提供的显示图像以向用户提供图像,而显示设备的两侧(即显示设备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分别所在的两侧)都可以向用户提供显示图像,即增加了显示设备的显示图像数目或用户观看角度和数目;且由于中间板此时的光透过率很低,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分别提供的显示图像不会彼此干扰。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示例中,中间板处于深色状态时,例如,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显示相同的内容。例如,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可以提供同步的显示图像,以便于例如用户间的随时交流。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示例中,中间板处于深色状态时,例如,还可以对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分别显示的内容进行单独控制。例如,用户之间可以共同参与一个活动任务例如创作画像,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分别显示的内容可以相互关联,例如显示设备一侧的用户可以将所作画像的画面变化实时呈现给另一侧的用户,从而位于显示设备不同侧的用户可以共同完成画像的创作。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示例中,中间板处于深色状态时,例如,控制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显示不同的内容,即例如用户之间可以依据自己需求进行自由操作。例如,显示设备一侧的用户例如可以观看视频,而相对的另一侧的用户例如可以进行游戏活动。其中,例如显示设备上可以采用定向声音传播技术例如使用定向扬声器等设备以使得两侧用户之间的活动不受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为显示设备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操作方法,当显示设备处于例如第二状态下时例如可以为平面显示状态,其显示方法可以为常规的平面显示设备的操作方法,另外也可以采用上述操作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及其操作方法、显示系统,并且具有以下至少一项有益效果:

(1)中间板为透明状态时,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提供的显示图像可以重合,从而可以增加显示设备的显示图像的立体感和悬浮效果。

(2)中间板为深色状态时,显示设备的两个显示面板可以独立控制,且可以降低环境光等对显示设备的影响。

(3)显示设备可以向不同位置(例如显示设备相对的两侧)的用户提供显示图像,增加了显示设备的观看视角。

(4)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可以提供相同、互相增强、关联或单独控制的内容,以满足用户对显示设备不同功能的需求。

(5)显示设备可以改变形态,从而可以在例如三维显示和平面显示状态之间转换。

对于本公开,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