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型光学元件组、成像镜片组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9356发布日期:2018-08-28 22:13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环型光学元件组及成像镜片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环型光学元件组及成像镜片组。



背景技术:

一般成像镜片组中,除主要用于成像的透镜外,通常会在透镜间设置环型光学元件,以利将透镜定位在适当的光学间距。当同时有其他光学元件如遮光片等的搭配需求,仅能将其设置于环型光学元件的两侧与邻近的透镜之间,故现有相关制造及组装的技术难以将遮光片调整到对应光轴的适切位置。

配合参照图15,其绘示现有技术的成像镜片组90的示意图(图中省略部分透镜细节)。由图15可知,成像镜片组90中的遮光片95受限设置于透镜93及环型光学元件91之间,遮光片96受限设置于环型光学元件91及透镜94之间,故遮光片95、96仅以传统的光学元件堆叠方式设置于其中,导致难以调整到对应中心轴z(亦即成像镜片组90的光轴)上的适切位置。

再者,习用的环形光学元件通常使用射出成型的方法制造而成,其表面光滑明亮而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因而无法有效衰减杂散光入射至前述表面的反射光强度,导致杂散光反射至成像面进而影响成像品质。

因此,如何改良环形光学元件与遮光片的结构,得以将遮光片调整并定位于适切位置,并降低环形光学元件的杂散光反射,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型光学元件组,通过两片互相组装可对心的环型光学元件提供容置遮光片的承接空间,使得遮光片的遮光位置可以不被传统的透镜堆叠方式所局限。并通过调整这两片环型光学元件的厚度比例,配合轴向接合结构而设计出合适的结构形状,同时满足成型条件而使得安装在其中的遮光片可以调整到中心轴上的适切位置。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环型光学元件组,两片互相组装的环型光学元件之间可形成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得以省去遮光片的使用,而原本的承接空间成为适当宽度的空气间隔空间。当目测此光陷阱结构时,不易看到环型光学元件组表面的反射光,容易使打至环型光学元件组表面的反射光不易反射,而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具有深不见底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型光学元件组具有中心轴,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第二环形光学元件及遮光片。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包含第一中心开孔、第一轴向接合结构及第一内承接面。中心轴通过第一中心开孔。第一轴向接合结构环绕第一中心开孔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第一内承接面环绕第一中心开孔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接近中心轴,第一内承接面垂直于中心轴。第二环形光学元件包含第二中心开孔、第二轴向接合结构及第二内承接面。中心轴通过第二中心开孔。第二轴向接合结构环绕第二中心开孔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其中第一轴向连接面与第二轴向连接面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对正中心轴。第二内承接面环绕第二中心开孔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接近中心轴,第二内承接面垂直于中心轴,其中第一内承接面与第二内承接面对应且不连接,以使第一内承接面及第二内承接面定义一承接空间。遮光片的外径小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的外径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的外径,遮光片承接于承接空间内,且遮光片受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限位于中心轴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包含遮光片开孔,中心轴通过遮光片开孔。借此,使得遮光片的遮光位置可以不被传统的透镜堆叠方式所局限,而可以调整到中心轴上的适切位置。

根据前段所述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可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承接空间可包含空气间隔空间,空气间隔空间位于遮光片及第一内承接面之间,或遮光片及第二内承接面之间。空气间隔空间平行于中心轴的宽度为w,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01mm<w<0.03mm。第一轴向连接面及第二轴向连接面可各为圆锥面,第一轴向连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度<α<38度。第一轴向连接面及第二轴向连接面可用以将遮光片开孔对正第一中心开孔及第二中心开孔。遮光片可为复合遮光片且可还包含第一表面层、第二表面层及内部基材层,其中第一表面层环绕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层环绕第二表面开孔,内部基材层设置于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之间并连接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内部基材层环绕基材开孔,且第一表面开孔、基材开孔及第二表面开孔对应并形成遮光片开孔。内部基材层可为塑胶材质层,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可分别为黑色含碳材质层。通过上述提及的各点技术特征,有助于增加环型光学元件组的量产速度。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成像镜片组,包含前述的环型光学元件组及透镜。透镜及环型光学元件组皆沿中心轴排列。第一轴向接合结构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第一外承接面垂直于中心轴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远离中心轴,第二轴向接合结构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第二外承接面垂直于中心轴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远离中心轴,第一外承接面与第二外承接面对应且连接,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在第一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厚度为t1,第二环型光学元件在第二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厚度为t2,其满足下列条件:0.2<t1/t2<5.0。借此,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可维持适当比例的厚薄比。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镜片组。借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故能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的高规格成像需求。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环型光学元件组具有中心轴,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包含第一中心开孔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中心轴通过第一中心开孔。第一轴向接合结构环绕第一中心开孔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第二环形光学元件包含第二中心开孔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中心轴通过第二中心开孔。第二轴向接合结构环绕第二中心开孔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其中第一轴向连接面与第二轴向连接面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对正中心轴。环型光学元件组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的剖面上,第一轴向连接面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1,第一中心开孔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1,第二轴向连接面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2,第二中心开孔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2,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5度<θ<90度。借此,互相组装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之间可形成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在省去遮光片的使用下仍有助于降低杂散光。

根据前段所述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的剖面上,第一轴向连接面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1,第一中心开孔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1,第二轴向连接面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2,第二中心开孔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2,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的夹角为θ,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度<θ<89度。更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8度<θ<79度。第一轴向连接面及第二轴向连接面可各为圆锥面,第一轴向连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度<α<38度。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可由接近中心轴往远离中心轴的方向渐缩。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可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其环绕第一中心开孔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接近中心轴,第一内承接面垂直于中心轴,第二环形光学元件可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其环绕第二中心开孔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接近中心轴,第二内承接面垂直于中心轴,第一内承接面与第二内承接面对应且不连接。空气间隔空间位于第一内承接面及第二内承接面之间,空气间隔空间平行于中心轴的宽度为w,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01mm<w<0.03mm。通过上述提及的各点技术特征,有助于降低杂散光。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成像镜片组,包含前述的环型光学元件组及透镜。透镜及环型光学元件组皆沿中心轴排列。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可还包含元件轴向连接面,元件轴向连接面为圆锥面并用以将环型光学元件组及透镜中至少一者对正中心轴。借此,较不易引起射出成型的成型瑕疵。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镜片组。借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成像镜片组,包含前述的环型光学元件组及透镜。透镜及环型光学元件组皆沿中心轴排列。第一轴向接合结构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第一外承接面垂直于中心轴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远离中心轴,第二轴向接合结构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第二外承接面垂直于中心轴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远离中心轴,第一外承接面与第二外承接面对应且连接,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在第一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厚度为t1,第二环型光学元件在第二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厚度为t2,其满足下列条件:0.2<t1/t2<5.0。借此,可保持光学元件的制造性与追求合适遮光位置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镜片组。借此,故能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的高规格成像需求。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与透镜的组装示意图;

图1b绘示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爆炸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另一爆炸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d中参数θ的示意图;

图1f绘示第一实施例的遮光片的立体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f中遮光片的爆炸图;

图1h绘示依照图1f的1h结构分离示意图;

图2a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与透镜的组装示意图;

图2b绘示第二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爆炸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另一爆炸图;

图2e绘示依照图2d中参数θ的示意图;

图3a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与透镜的组装示意图;

图3b绘示第三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爆炸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另一爆炸图;

图3e绘示依照图3d中参数θ的示意图;

图4a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与透镜的组装示意图;

图4b绘示第四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爆炸图;

图4d绘示依照图4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另一爆炸图;

图4e绘示依照图4d中参数θ的示意图;

图5a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与透镜的组装示意图;

图5b绘示第五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爆炸图;

图5d绘示依照图5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另一爆炸图;

图5e绘示依照图5d中参数θ的示意图;

图6a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与透镜的组装示意图;

图6b绘示第六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爆炸图;

图6d绘示依照图6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另一爆炸图;

图6e绘示依照图6d中参数θ的示意图;

图7a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与透镜的组装示意图;

图7b绘示第七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7c绘示依照图7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爆炸图;

图7d绘示依照图7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另一爆炸图;

图7e绘示依照图7d中参数θ的示意图;

图8a绘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与透镜的组装示意图;

图8b绘示第八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8c绘示依照图8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爆炸图;

图8d绘示依照图8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另一爆炸图;

图8e绘示依照图8d中参数θ的示意图;

图9a绘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与透镜的组装示意图;

图9b绘示第九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9c绘示依照图9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爆炸图;

图9d绘示依照图9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的另一爆炸图;

图9e绘示依照图9d中参数θ的示意图;

图10绘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片组的示意图;

图11绘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镜片组的示意图;

图12a绘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2b绘示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12c绘示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13绘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4绘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15绘示现有技术的成像镜片组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电子装置:10、20、30

相机模块:11

感测元件:16

辅助光学元件:17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8

使用者界面:19

触控屏幕:19a

按键:19b

软性电路板:77

连接器:78

自动对焦组件:14

光学防手震组件:15

电子感光元件:13

成像镜片组:12、22、32、90、1000、2000

镜筒:1900、2900

成像面:1800、2800

玻璃面板:1700

透镜:93、94、103、104、203、204、303、304、403、404、503、504、603、604、703、704、803、804、903、904、1101、1102、1103、1104、1105、1106、2101、2102、2103、2104、2105、2106

固定环:1200

微结构:560、1600

元件接合结构:255、2305

元件轴向连接面:256、2306

承接面:257、1301、1302、1303、1304、1305、1306、1308、1309、2307

环型光学元件:91

环型光学元件组: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1

第一中心开孔: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

第一内承接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

第一轴向接合结构: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

第一轴向连接面:171、271、371、471、571、671、771、871、971

第一外承接面:181、281、381、481、581、681、781、881、981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2

第二中心开孔: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

第二内承接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

第二轴向接合结构: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

第二中承接面:862、962

第二轴向连接面:172、272、372、472、572、672、772、872、972

第二外承接面:182、282、382、482、582、682、782、882、982

承接空间:170、270、570、670、770

空气间隔空间:177、277、377、477、577、677、777、877、977

外承接空间:980

外空气间隔空间:888、988

遮光片:95、96、190、290、590、690、691、790、791、990、1401

遮光片开孔:193、293、593、693、792、793、993

第一表面层:194、294、594、694、794、994

第一表面开孔:195

第二表面层:196、296、596、696、796、996

第二表面开孔:197

内部基材层:198、298、598、698、798、998

基材开孔:199

z:中心轴

da1:第一轴向连接面的最小直径

dh1:第一中心开孔的最小直径

da2:第二轴向连接面的最小直径

dh2:第二中心开孔的最小直径

a1:环型光学元件组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的剖面上,第一轴向连接面的最小直径位置

a2:环型光学元件组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的剖面上,第二轴向连接面的最小直径位置

h1:环型光学元件组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的剖面上,第一中心开孔的最小直径位置

h2:环型光学元件组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的剖面上,第二中心开孔的最小直径位置

θ: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的夹角

w:空气间隔空间平行于中心轴的宽度

w1:第一外承接面及第二外承接面之间的外空气间隔空间平行于中心轴的宽度

α:第一轴向连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

α2:元件轴向连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

t1: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在第一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厚度

t2:第二环型光学元件在第二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1a,其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与透镜103、104的组装示意图。由图1a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100与透镜103、104可为成像镜片组(图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学元件,且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的两侧表面分别与透镜103及104承接。

配合参照图1b及图1c,图1b绘示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的示意图,图1c绘示依照图1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的爆炸图。由图1b及图1c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100具有中心轴z,且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第一实施例中,环型光学元件组1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且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并如图1b所绘示。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环型光学元件组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环型光学元件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可为非圆的环形。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包含第一中心开孔131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151。中心轴z通过第一中心开孔131。第一轴向接合结构15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131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171。再者,第一轴向连接面171可更与其他至少一表面形成第一轴向接合结构151,且第一轴向连接面171可为法线不垂直且不平行于中心轴z的表面,如圆锥面、环形弧面等。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包含第二中心开孔132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152。中心轴z通过第二中心开孔132。第二轴向接合结构15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132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172。再者,第二轴向连接面172可更与其他至少一表面形成第二轴向接合结构152,且第二轴向连接面172可为法线不垂直且不平行于中心轴z的表面,如圆锥面、环形弧面等。

第一轴向连接面171与第二轴向连接面172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对正中心轴z。也可说是至少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171的第一轴向接合结构151,与至少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172的第二轴向接合结构152,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对正中心轴z。一般而言,轴向接合结构及其包含的轴向连接面是用以将两个原本分离的光学元件(如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接合且对正中心轴,其实施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第一实施例中皆位于中心轴的圆周方向且彼此对应的轴向接合结构及其包含的轴向连接面。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对正中心轴z,亦使得第一中心开孔131及第二中心开孔132彼此对应并对正。

进一步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可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141,第一内承接面14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131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171接近中心轴z;也就是说,第一内承接面141较第一轴向接合结构151接近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141垂直于中心轴z,即是第一内承接面141的法线平行于中心轴z。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可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142,第二内承接面14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132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172接近中心轴z;也就是说,第二内承接面142较第二轴向接合结构152接近中心轴z。第二内承接面142垂直于中心轴z,即是第二内承接面142的法线平行于中心轴z。

第一内承接面141与第二内承接面142对应且不连接,以使第一内承接面141及第二内承接面142定义一承接空间170,即是承接空间170形成于第一内承接面141及第二内承接面142之间。再者,承接空间170可为空气间隔空间,亦可容置光学元件如遮光片于承接空间170中。

环型光学元件组100可还包含遮光片190,遮光片190的外径小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的外径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的外径。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片190的外径为41mm,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的外径为48mm,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的外径为48mm。

遮光片190承接于承接空间170内,且遮光片190受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限位于中心轴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190包含遮光片开孔193,中心轴z通过遮光片开孔193。借此,互相组装可对心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提供容置遮光片190的承接空间170,使得遮光片190的遮光位置可以不被传统的透镜堆叠方式所局限。并通过调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的厚度比例,配合第一轴向接合结构151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152而设计出合适的结构形状,同时满足成型条件而使得安装在其中的遮光片190可以调整到中心轴z上的适切位置。

再者,配合参照图1d及图1e,图1d绘示依照图1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的另一爆炸图,图1e绘示依照图1d中参数θ的示意图。由图1d及图1e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的剖面(即图1b,而图1d为依照图1b的爆炸图)上,第一轴向连接面171沿中心轴z具有不同的直径,其中第一轴向连接面171的最小直径为da1,对应最小直径da1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1;第二轴向连接面172沿中心轴z具有不同的直径,其中第二轴向连接面172的最小直径为da2,对应最小直径da2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2;第一中心开孔131沿中心轴z具有不同的直径,其中第一中心开孔131的最小直径为dh1,对应最小直径dh1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1;第二中心开孔132沿中心轴z具有不同的直径,其中第二中心开孔132的最小直径为dh2,对应最小直径dh2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2。此外,以上最小直径位置a1、h1、a2及h2皆位于前述剖面上相对于中心轴z的同一侧。

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的剖面上,第一轴向连接面171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1,第一中心开孔131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1,第二轴向连接面172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2,第二中心开孔132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2,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5度<θ<90度。再者,此处的夹角θ未必指a1及h1的其中一者与a2及h2的其中一者的位置重合而形成夹角θ,亦可以是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平移或延伸后的夹角,其中图1e是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经平移后的参数θ的示意图。借此,互相组装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之间可形成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有助于降低杂散光。此外,当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省去遮光片190的使用时,而原本的承接空间170成为适当宽度的空气间隔空间。当目测此光陷阱结构时,不易看到环型光学元件组100表面的反射光,容易使打至环型光学元件组100表面的反射光不易反射,而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具有深不见底的效果。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度<θ<89度。更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8度<θ<79度。借此,夹角θ具有适度的收缩角度,有利于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的收光效果更佳。

详细来说,由图1b可知,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可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借此,可增加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的量产速度,直接使用黑色塑胶材质比起用切削金属的制造方式可省去金属表面的涂黑消光作业。

承接空间170可包含空气间隔空间177,空气间隔空间177是一空气夹层,空气间隔空间177位于遮光片190及第一内承接面141之间,或遮光片190及第二内承接面142之间,即是在一时间中第一内承接面141与第二内承接面142中的一者承接遮光片190,即遮光片190在承接空间170中轻微晃动,而非第一内承接面141与第二内承接面142同时紧密抵靠遮光片190。借此,空气间隔空间177可确保第一内承接面141及第二内承接面142不会挤压遮光片190,以避免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组装前后对遮光片190的影响。此外,遮光片190可视光学规格需求调整其尺寸而由承接空间170往中心轴z的方向延伸。

另外,空气间隔空间177可位于第一内承接面141及第二内承接面142之间的部分空间。借此,空气间隔空间177可确保杂散光较不容易反射。

空气间隔空间177平行于中心轴z的宽度为w,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01mm<w<0.03mm。借此,有利于空气间隔空间177配置为适当的间距,令光陷阱的成效更佳,使得目测不容易看到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及遮光片190表面的反光情形。

由图1b及图1c可知,第一轴向连接面1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172可各为圆锥面,圆锥面是以中心轴z为中心线的锥状环形表面,即圆锥面直线倾斜于中心轴z。第一轴向连接面171与中心轴z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172与中心轴z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度<α<38度。借此,适当的角度α有助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对正中心轴z的效果较佳。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度<α<25度。

第一轴向连接面1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172可用以将遮光片开孔193对正第一中心开孔131及第二中心开孔132。借此,可使遮光片190不易大幅度摆动。相对于成像镜片组中的其他光学元件,如环型光学元件组100及透镜103、104等,遮光片190的厚度相对较薄,因此遮光片190的对正精度略低于前述的其他光学元件。然而,通过第一轴向连接面1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172高度对正精度的接合,进一步使遮光片190受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限位于中心轴z上的特定位置,并可具有一定的对正精度。特别是满足条件式“5度<α<25度”时,有助于遮光片190提升对正精度,即是同时将遮光片190对正中心轴z,以及将遮光片开孔193对正第一中心开孔131及第二中心开孔132。

配合参照图1f、图1g及图1h,图1f绘示第一实施例的遮光片190的立体图,图1g绘示依照图1f中遮光片190的爆炸图,图1h绘示依照图1f的1h结构分离示意图。由图1f至图1h可知,遮光片190可为复合遮光片且可还包含第一表面层194、第二表面层196及内部基材层198,其中第一表面层194环绕第一表面开孔195,第二表面层196环绕第二表面开孔197,内部基材层198设置于第一表面层194及第二表面层196之间并连接第一表面层194及第二表面层196。内部基材层198环绕基材开孔199,且第一表面开孔195、基材开孔199及第二表面开孔197对应、同轴于中心轴z并形成遮光片开孔193。借此,有利于衰减杂散光。

图1h为更清楚呈现第一表面层194、第二表面层196以及内部基材层198的关系,其乃绘示第一表面层194与第二表面层196受外力拉扯撕开后材质因非均匀延展而呈现扭曲的情形,然而,在正常情况下,第一表面层194、第二表面层196以及内部基材层198为紧密贴合,如图1f所示。借此,复合材料因制作方式的关系可为料带的形式,具有薄片化的优势,利用控制内部夹层的制造过程可让复合材料具有均匀厚度,容易做到不易翘曲且平整的极细薄片(thinfilm)复合材,而有利于遮光片190的薄型化。

内部基材层198可为塑胶材质层,第一表面层194及第二表面层196可分别为黑色含碳材质层。借此,有助于遮光片190满足低反射与表面消光的外观需求。具体来说,塑胶材质层的塑胶材质可为黑色或透明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黑色或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其组合。

由图1d可知,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可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渐缩,即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接近,使得连线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可定义一倒v型凹槽,即一种光陷阱结构。借此,经过计算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的几何关系,并与实拍经验结合,再搭配大量的元件组合尝试,显示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具有降低反射光的趋势。

此外,由图1b至图1d可知,第一轴向接合结构151可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181,第一外承接面1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171远离中心轴z。第二轴向接合结构152可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182,第二外承接面1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1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181与第二外承接面182对应且连接,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在第一外承接面181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z的厚度为t1,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在第二外承接面182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z的厚度为t2。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一,其表列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依据前述参数定义的数据,并如图1b至图1e所绘示。

<第二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2a,其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200与透镜203、204的组装示意图。由图2a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200与透镜203、204可为成像镜片组(图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学元件,且环型光学元件组200的一侧表面与透镜203接合,另一侧表面与透镜204承接。

配合参照图2b及图2c,图2b绘示第二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200的示意图,图2c绘示依照图2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200的爆炸图。由图2b及图2c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200具有中心轴z,且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202。第二实施例中,环型光学元件组2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2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且环型光学元件组2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并如图2b所绘示。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包含第一中心开孔231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251。中心轴z通过第一中心开孔231。第一轴向接合结构25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231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271。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202包含第二中心开孔232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252。中心轴z通过第二中心开孔232。第二轴向接合结构25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232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272。

第一轴向连接面271与第二轴向连接面272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202对正中心轴z。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2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202对正中心轴z,亦使得第一中心开孔231及第二中心开孔232彼此对应并对正。

进一步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241,第一内承接面24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231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271接近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241垂直于中心轴z。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202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242,第二内承接面24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232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272接近中心轴z,第二内承接面242垂直于中心轴z。

第一内承接面241与第二内承接面242对应且不连接,以使第一内承接面241及第二内承接面242定义一承接空间270,即是承接空间270形成于第一内承接面241及第二内承接面242之间。

环型光学元件组200还包含遮光片290,遮光片290的外径小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的外径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202的外径。

遮光片290承接于承接空间270内,且遮光片290受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202限位于中心轴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290包含遮光片开孔293,中心轴z通过遮光片开孔293。

详细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202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

承接空间270包含空气间隔空间277,空气间隔空间277是一空气夹层,空气间隔空间277位于遮光片290及第一内承接面241之间,或遮光片290及第二内承接面242之间。或者可说,空气间隔空间277位于第一内承接面241及第二内承接面242之间的部分空间。

第一轴向连接面2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272各为圆锥面。第一轴向连接面271与中心轴z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272与中心轴z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第一轴向连接面2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272用以将遮光片开孔293对正第一中心开孔231及第二中心开孔232。

遮光片290为复合遮光片且还包含第一表面层294、第二表面层296及内部基材层298,其中第一表面层294环绕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层296环绕第二表面开孔,内部基材层298设置于第一表面层294及第二表面层296之间并连接第一表面层294及第二表面层296。内部基材层298环绕基材开孔,且第一表面开孔、基材开孔及第二表面开孔对应、同轴于中心轴z并形成遮光片开孔293,其中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开孔及基材开孔可参照图1g绘示的第一实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开孔195、第二表面开孔197及基材开孔199,在此不另标号及绘示。再者,内部基材层298为塑胶材质层,第一表面层294及第二表面层296分别为黑色含碳材质层。

配合参照图2d及图2e,图2d绘示依照图2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200的另一爆炸图,图2e绘示依照图2d中参数θ的示意图。在图2d及图2e中,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200中参数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径位置a1、a2、h1、h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且其中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渐缩。

此外,由图2b及图2c可知,第一轴向接合结构251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281,第一外承接面2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271远离中心轴z。第二轴向接合结构252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282,第二外承接面2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2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281与第二外承接面282对应且连接。

由图2a及图2c可知,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还包含一元件轴向连接面256,其位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不与第二环型光学元件202接合的另一侧表面,元件轴向连接面256为一圆锥面并用以将环型光学元件组200及透镜203对正中心轴z(即成像镜片组的光轴),其中元件轴向连接面256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2。请一并参照下列表二,其表列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200中参数da1、da2、dh1、dh2、θ、w、α、α2、t1、t2及t1/t2的数据,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并如图2b至图2e所绘示。

<第三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3a,其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300与透镜303、304的组装示意图。由图3a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300与透镜303、304可为成像镜片组(图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学元件,且环型光学元件组300的两侧表面分别与透镜303及304承接。

配合参照图3b及图3c,图3b绘示第三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300的示意图,图3c绘示依照图3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300的爆炸图。由图3b及图3c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300具有中心轴z,且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第三实施例中,环型光学元件组300中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且环型光学元件组3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并如图3b所绘示。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包含第一中心开孔331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351。中心轴z通过第一中心开孔331。第一轴向接合结构35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331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371。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包含第二中心开孔332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352。中心轴z通过第二中心开孔332。第二轴向接合结构35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332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372。

第一轴向连接面371与第二轴向连接面372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对正中心轴z。也可说是至少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371的第一轴向接合结构351,与至少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372的第二轴向接合结构352,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对正中心轴z。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对正中心轴z,亦使得第一中心开孔331及第二中心开孔332彼此对应并对正。

配合参照图3d及图3e,图3d绘示依照图3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300的另一爆炸图,图3e绘示依照图3d中参数θ的示意图。由图3d及图3e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3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的剖面(即图3b,而图3d为依照图3b的爆炸图)上,第一轴向连接面371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1,第一中心开孔331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1,第二轴向连接面372的最小直径位置为a2,第二中心开孔332的最小直径位置为h2,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5度<θ<90度。借此,互相组装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之间可形成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得以省去遮光片的使用。此外,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之间具有适当宽度的空气间隔空间377。当目测此光陷阱结构时,不易看到环型光学元件组300表面的反射光,容易使打至环型光学元件组300表面的反射光不易反射,而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具有深不见底的效果。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度<θ<89度。更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8度<θ<79度。借此,夹角θ具有适度的收缩角度,有利于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的收光效果更佳。

详细来说,由图3b及图3c可知,第一轴向连接面3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372各为圆锥面,圆锥面是以中心轴z为中心线的锥状环形表面,即圆锥面直线倾斜于中心轴z。第一轴向连接面371与中心轴z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372与中心轴z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度<α<38度。借此,适当的角度α有助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对正中心轴z的效果较佳。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度<α<25度。

由图3d可知,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渐缩,即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接近,使得连线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可定义一倒v型凹槽,即一种光陷阱结构。借此,经过计算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的几何关系,并与实拍经验结合,再搭配大量的元件组合尝试,显示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具有降低反射光的趋势。

由图3b及图3c可知,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341,第一内承接面34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331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371接近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341垂直于中心轴z。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342,第二内承接面34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332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372接近中心轴z,第二内承接面342垂直于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341与第二内承接面342对应且不连接。借此,环型光学元件组300通过第一内承接面341与第二内承接面342,而具有进一步改良的结构配置,得以省去遮光片以减少成本。

空气间隔空间377是一空气夹层,空气间隔空间377位于第一内承接面341及第二内承接面342之间,即第一内承接面341及第二内承接面342定义了空气间隔空间377,亦即空气间隔空间377形成于第一内承接面341及第二内承接面342之间。空气间隔空间377平行于中心轴z的宽度为w,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01mm<w<0.03mm。借此,空气间隔空间377可确保杂散光较不容易反射,由于空气间隔空间377是从倒v型凹槽的最窄处延伸出来的细小空间,得以形成较深的光陷阱结构使得光学元件的反射光更容易被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结构吸收。

此外,第一环型光学元件3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302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

第一轴向接合结构351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381,第一外承接面3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371远离中心轴z。第二轴向接合结构352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382,第二外承接面3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3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381与第二外承接面382对应且连接。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三,其表列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300中参数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数据,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并如图3b至图3e所绘示。

<第四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4a,其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400与透镜403、404的组装示意图。由图4a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400与透镜403、404可为成像镜片组(图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学元件,且环型光学元件组400的两侧表面分别与透镜403及404承接。

配合参照图4b及图4c,图4b绘示第四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400的示意图,图4c绘示依照图4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400的爆炸图。由图4b及图4c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400具有中心轴z,且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4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402。第四实施例中,环型光学元件组400中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4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4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且环型光学元件组4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并如图4b所绘示。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401包含第一中心开孔431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451。中心轴z通过第一中心开孔431。第一轴向接合结构45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431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471。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402包含第二中心开孔432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452。中心轴z通过第二中心开孔432。第二轴向接合结构45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432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472。

第一轴向连接面471与第二轴向连接面472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4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402对正中心轴z。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4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4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第一环型光学元件4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402对正中心轴z,亦使得第一中心开孔431及第二中心开孔432彼此对应并对正。

配合参照图4d及图4e,图4d绘示依照图4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400的另一爆炸图,图4e绘示依照图4d中参数θ的示意图。在图4d及图4e中,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400中参数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径位置a1、a2、h1、h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

详细来说,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渐缩。

由图4b及图4c可知,第一环型光学元件401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441,第一内承接面44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431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471接近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441垂直于中心轴z。第二环形光学元件402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442,第二内承接面44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432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472接近中心轴z,第二内承接面442垂直于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441与第二内承接面442对应且不连接。

空气间隔空间477是一空气夹层,空气间隔空间477位于第一内承接面441及第二内承接面442之间,即第一内承接面441及第二内承接面442定义了空气间隔空间477,亦即空气间隔空间477形成于第一内承接面441及第二内承接面442之间。

此外,第一环型光学元件4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402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第一轴向连接面4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472各为环形弧面。

第一轴向接合结构451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481,第一外承接面4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471远离中心轴z。第二轴向接合结构452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482,第二外承接面4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4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481与第二外承接面482对应且连接。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四,其表列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400中参数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数据,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并如图4b至图4e所绘示。

<第五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5a,其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500与透镜503、504的组装示意图。由图5a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500与透镜503、504可为成像镜片组(图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学元件,且环型光学元件组500的两侧表面分别与透镜503、504承接。

配合参照图5b及图5c,图5b绘示第五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500的示意图,图5c绘示依照图5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500的爆炸图。由图5b及图5c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500具有中心轴z,且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502。第五实施例中,环型光学元件组5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5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且环型光学元件组5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并如图5b所绘示。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包含第一中心开孔531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551。中心轴z通过第一中心开孔531。第一轴向接合结构55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531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571。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502包含第二中心开孔532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552。中心轴z通过第二中心开孔532。第二轴向接合结构55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532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572。

第一轴向连接面571与第二轴向连接面572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502对正中心轴z。第五实施例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5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502对正中心轴z,亦使得第一中心开孔531及第二中心开孔532彼此对应并对正。

进一步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541,第一内承接面54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531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571接近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541垂直于中心轴z。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502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542,第二内承接面54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532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572接近中心轴z,第二内承接面542垂直于中心轴z。

第一内承接面541与第二内承接面542对应且不连接,以使第一内承接面541及第二内承接面542定义一承接空间570,即是承接空间570形成于第一内承接面541及第二内承接面542之间。

环型光学元件组500还包含遮光片590,遮光片590的外径小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的外径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502的外径。

遮光片590承接于承接空间570内,且遮光片590受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502限位于中心轴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590包含遮光片开孔593,中心轴z通过遮光片开孔593。

详细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5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502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

承接空间570包含空气间隔空间577,空气间隔空间577是一空气夹层,空气间隔空间577位于遮光片590及第一内承接面541之间,或遮光片590及第二内承接面542之间。或者可说,空气间隔空间577位于第一内承接面541及第二内承接面542之间的部分空间。

第一轴向连接面5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572各为圆锥面。第一轴向连接面571与中心轴z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572与中心轴z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第一轴向连接面5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572用以将遮光片开孔593对正第一中心开孔531及第二中心开孔532。

遮光片590为复合遮光片且还包含第一表面层594、第二表面层596及内部基材层598,其中第一表面层594环绕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层596环绕第二表面开孔,内部基材层598设置于第一表面层594及第二表面层596之间并连接第一表面层594及第二表面层596。内部基材层598环绕基材开孔,且第一表面开孔、基材开孔及第二表面开孔对应、同轴于中心轴z并形成遮光片开孔593,其中第五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开孔及基材开孔可参照图1g绘示的第一实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开孔195、第二表面开孔197及基材开孔199,在此不另标号及绘示。再者,内部基材层598为塑胶材质层,第一表面层594及第二表面层596分别为黑色含碳材质层。

配合参照图5d及图5e,图5d绘示依照图5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500的另一爆炸图,图5e绘示依照图5d中参数θ的示意图。在图5d及图5e中,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500中参数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径位置a1、a2、h1、h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且其中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渐缩。

此外,由图5b及图5c可知,第一轴向接合结构551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581,第一外承接面5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571远离中心轴z。第二轴向接合结构552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582,第二外承接面5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5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581与第二外承接面582对应且连接。

第二环型光学元件502可包含微结构560,微结构560可为多个连续且同轴的环形凸起结构,各环形凸起结构可为环形弧面。借此,可有效消除杂散光,当环型光学元件组500应用于成像镜片组,可有效提升成像镜片组的成像品质。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五,其表列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500中参数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数据,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并如图5b至图5e所绘示。

<第六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6a,其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600与透镜603、604的组装示意图。由图6a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600、透镜603、604及遮光片691可为成像镜片组(图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学元件,且环型光学元件组600的两侧表面分别与遮光片691及透镜604承接。

配合参照图6b及图6c,图6b绘示第六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600的示意图,图6c绘示依照图6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600的爆炸图。由图6b及图6c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600具有中心轴z,且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602。第六实施例中,环型光学元件组6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6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且环型光学元件组6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并如图6b所绘示。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包含第一中心开孔631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651。中心轴z通过第一中心开孔631。第一轴向接合结构65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631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671。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602包含第二中心开孔632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652。中心轴z通过第二中心开孔632。第二轴向接合结构65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632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672。

第一轴向连接面671与第二轴向连接面672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602对正中心轴z。第六实施例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6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602对正中心轴z,亦使得第一中心开孔631及第二中心开孔632彼此对应并对正。

进一步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641,第一内承接面64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631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671接近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641垂直于中心轴z。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602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642,第二内承接面64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632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672接近中心轴z,第二内承接面642垂直于中心轴z。

第一内承接面641与第二内承接面642对应且不连接,以使第一内承接面641及第二内承接面642定义一承接空间670,即是承接空间670形成于第一内承接面641及第二内承接面642之间。

环型光学元件组600还包含遮光片690,遮光片690的外径小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的外径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602的外径。

遮光片690承接于承接空间670内,且遮光片690受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602限位于中心轴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690包含遮光片开孔693,中心轴z通过遮光片开孔693,且遮光片690的内侧朝第二环型光学元件602的方向弯折。

详细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6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602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

承接空间670包含空气间隔空间677,空气间隔空间677是一空气夹层,空气间隔空间677位于遮光片690及第一内承接面641之间,或遮光片690及第二内承接面642之间。或者可说,空气间隔空间677位于第一内承接面641及第二内承接面642之间的部分空间。

第一轴向连接面6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672各为圆锥面。第一轴向连接面671与中心轴z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672与中心轴z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第一轴向连接面6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672用以将遮光片开孔693对正第一中心开孔631及第二中心开孔632。

遮光片690为复合遮光片且还包含第一表面层694、第二表面层696及内部基材层698,其中第一表面层694环绕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层696环绕第二表面开孔,内部基材层698设置于第一表面层694及第二表面层696之间并连接第一表面层694及第二表面层696。内部基材层698环绕基材开孔,且第一表面开孔、基材开孔及第二表面开孔对应、同轴于中心轴z并形成遮光片开孔693,其中第六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开孔及基材开孔可参照图1g绘示的第一实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开孔195、第二表面开孔197及基材开孔199,在此不另标号及绘示。再者,内部基材层698为塑胶材质层,第一表面层694及第二表面层696分别为黑色含碳材质层。

配合参照图6d及图6e,图6d绘示依照图6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600的另一爆炸图,图6e绘示依照图6d中参数θ的示意图。在图6d及图6e中,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600中参数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径位置a1、a2、h1、h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且其中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渐缩。

此外,由图6b及图6c可知,第一轴向接合结构651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681,第一外承接面6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671远离中心轴z。第二轴向接合结构652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682,第二外承接面6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6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681与第二外承接面682对应且连接。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六,其表列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600中参数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数据,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并如图6b至图6e所绘示。

<第七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7a,其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700与透镜703、704的组装示意图。由图7a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700与透镜703、704可为成像镜片组(图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学元件,且环型光学元件组700的两侧表面分别与透镜703、704承接。

配合参照图7b及图7c,图7b绘示第七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700的示意图,图7c绘示依照图7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700的爆炸图。由图7b及图7c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700具有中心轴z,且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702。第七实施例中,环型光学元件组7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7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且环型光学元件组7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并如图7b所绘示。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包含第一中心开孔731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751。中心轴z通过第一中心开孔731。第一轴向接合结构75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731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771。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702包含第二中心开孔732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752。中心轴z通过第二中心开孔732。第二轴向接合结构75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732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772。

第一轴向连接面771与第二轴向连接面772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702对正中心轴z。第七实施例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7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702对正中心轴z,亦使得第一中心开孔731及第二中心开孔732彼此对应并对正。

进一步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741,第一内承接面74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731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771接近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741垂直于中心轴z。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702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742,第二内承接面74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732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772接近中心轴z,第二内承接面742垂直于中心轴z。

第一内承接面741与第二内承接面742对应且不连接,以使第一内承接面741及第二内承接面742定义一承接空间770,即是承接空间770形成于第一内承接面741及第二内承接面742之间。

环型光学元件组700还包含二遮光片790、791,遮光片790的外径及遮光片791的外径皆小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的外径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702的外径。

遮光片790、791承接于承接空间770内,且遮光片790、791受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702限位于中心轴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790包含遮光片开孔793,中心轴z通过遮光片开孔793,遮光片791包含遮光片开孔792,中心轴z通过遮光片开孔792,且遮光片791的内侧朝第二环型光学元件702的方向弯折。

详细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7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702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

承接空间770包含空气间隔空间777,空气间隔空间777是一空气夹层,空气间隔空间777位于遮光片790及第一内承接面741之间,或遮光片791及第二内承接面742之间。或者可说,空气间隔空间777位于第一内承接面741及第二内承接面742之间的部分空间。

第一轴向连接面7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772各为圆锥面。第一轴向连接面771与中心轴z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772与中心轴z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第一轴向连接面7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772用以将遮光片开孔792、793对正第一中心开孔731及第二中心开孔732。

遮光片790为复合遮光片且还包含第一表面层794、第二表面层796及内部基材层798,其中第一表面层794环绕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层796环绕第二表面开孔,内部基材层798设置于第一表面层794及第二表面层796之间并连接第一表面层794及第二表面层796。内部基材层798环绕基材开孔,且第一表面开孔、基材开孔及第二表面开孔对应、同轴于中心轴z并形成遮光片开孔793,其中第七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开孔及基材开孔可参照图1g绘示的第一实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开孔195、第二表面开孔197及基材开孔199,在此不另标号及绘示。再者,内部基材层798为塑胶材质层,第一表面层794及第二表面层796分别为黑色含碳材质层。此外,遮光片791亦为复合遮光片,仅整体形状与遮光片790不同,其材质与遮光片790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配合参照图7d及图7e,图7d绘示依照图7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700的另一爆炸图,图7e绘示依照图7d中参数θ的示意图。在图7d及图7e中,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700中参数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径位置a1、a2、h1、h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且其中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渐缩。

此外,由图7b及图7c可知,第一轴向接合结构751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781,第一外承接面7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771远离中心轴z。第二轴向接合结构752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782,第二外承接面7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7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781与第二外承接面782对应且连接。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七,其表列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700中参数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数据,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并如图7b至图7e所绘示。

<第八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8a,其绘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800与透镜803、804的组装示意图。由图8a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800与透镜803、804可为成像镜片组(图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学元件,且环型光学元件组800的两侧表面分别与透镜803及804承接。

配合参照图8b及图8c,图8b绘示第八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800的示意图,图8c绘示依照图8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800的爆炸图。由图8b及图8c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800具有中心轴z,且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8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802。第八实施例中,环型光学元件组800中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8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8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且环型光学元件组8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并如图8b所绘示。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801包含第一中心开孔831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851。中心轴z通过第一中心开孔831。第一轴向接合结构85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831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871。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802包含第二中心开孔832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852。中心轴z通过第二中心开孔832。第二轴向接合结构85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832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872。

第一轴向连接面871与第二轴向连接面872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8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802对正中心轴z。第八实施例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8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8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第一环型光学元件8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802对正中心轴z,亦使得第一中心开孔831及第二中心开孔832彼此对应并对正。

配合参照图8d及图8e,图8d绘示依照图8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800的另一爆炸图,图8e绘示依照图8d中参数θ的示意图。在图8d及图8e中,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800中参数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径位置a1、a2、h1、h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

详细来说,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渐缩。

由图8b及图8c可知,第一轴向连接面8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872各为圆锥面。第一轴向连接面871与中心轴z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872与中心轴z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801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841,第一内承接面84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831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871接近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841垂直于中心轴z。第二环形光学元件802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842,第二内承接面84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832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872接近中心轴z,第二内承接面842垂直于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841与第二内承接面842对应且不连接。

空气间隔空间877是一空气夹层,空气间隔空间877位于第一内承接面841及第二内承接面842之间,即第一内承接面841及第二内承接面842定义了空气间隔空间877,亦即空气间隔空间877形成于第一内承接面841及第二内承接面842之间。

此外,第一环型光学元件8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802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

第八实施例中,第一轴向接合结构851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871及第一内承接面841。第二轴向接合结构852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872及第二中承接面862,第二中承接面862垂直于中心轴z并位于第二轴向连接面872及第二内承接面842之间。第一内承接面841及第二中承接面862对应且连接。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801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881,第一外承接面8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871远离中心轴z。第二环形光学元件802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882,第二外承接面8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8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881与第二外承接面882对应且不连接。

外空气间隔空间888是一空气夹层,外空气间隔空间888位于第一外承接面881及第二外承接面882之间,即第一外承接面881及第二外承接面882定义了外空气间隔空间888,亦即外空气间隔空间888形成于第一外承接面881及第二外承接面882之间。外空气间隔空间888平行于中心轴z的宽度为w1。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八,其表列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800中参数da1、da2、dh1、dh2、θ、w、w1、α、t1、t2及t1/t2的数据,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并如图8b至图8e所绘示。

<第九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9a,其绘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900与透镜903、904的组装示意图。由图9a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900、透镜903、904可为成像镜片组(图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学元件,且环型光学元件组900的两侧表面分别与透镜903及904承接。

配合参照图9b及图9c,图9b绘示第九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900的示意图,图9c绘示依照图9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900的爆炸图。由图9b及图9c可知,环型光学元件组900具有中心轴z,且包含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902。第九实施例中,环型光学元件组900中的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9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且环型光学元件组900的法线垂直于中心轴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并如图9b所绘示。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包含第一中心开孔931及第一轴向接合结构951。中心轴z通过第一中心开孔931。第一轴向接合结构95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931并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971。

第二环形光学元件902包含第二中心开孔932及第二轴向接合结构952。中心轴z通过第二中心开孔932。第二轴向接合结构95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932并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972。

第一轴向连接面971与第二轴向连接面972对应且连接,用以将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902对正中心轴z。第九实施例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902皆为圆环形并同轴于中心轴z,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902对正中心轴z,亦使得第一中心开孔931及第二中心开孔932彼此对应并对正。

配合参照图9d及图9e,图9d绘示依照图9b的环型光学元件组900的另一爆炸图,图9e绘示依照图9d中参数θ的示意图。在图9d及图9e中,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900中参数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径位置a1、a2、h1、h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900相同。

详细来说,a1及h1的连线与a2及h2的连线由接近中心轴z往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渐缩。

由图9b及图9c可知,第一轴向连接面971及第二轴向连接面972各为圆锥面。第一轴向连接面971与中心轴z的夹角及第二轴向连接面972与中心轴z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还包含第一内承接面941,第一内承接面941环绕第一中心开孔931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971接近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941垂直于中心轴z。第二环形光学元件902还包含第二内承接面942,第二内承接面942环绕第二中心开孔932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972接近中心轴z,第二内承接面942垂直于中心轴z。第一内承接面941与第二内承接面942对应且不连接。

空气间隔空间977是一空气夹层,空气间隔空间977位于第一内承接面941及第二内承接面942之间,即第一内承接面941及第二内承接面942定义了空气间隔空间977,亦即空气间隔空间977形成于第一内承接面941及第二内承接面942之间。

此外,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902皆为黑色塑胶材质,且皆由射出成型制成。

第九实施例中,第一轴向接合结构951包含第一轴向连接面971及第一内承接面941。第二轴向接合结构952包含第二轴向连接面972及第二中承接面962,第二中承接面962垂直于中心轴z并位于第二轴向连接面972及第二内承接面942之间。第一内承接面941及第二中承接面962对应且连接。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981,第一外承接面9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971远离中心轴z。第二环形光学元件902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982,第二外承接面9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9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981与第二外承接面982对应且不连接。第一外承接面981及第二外承接面982定义一外承接空间980,即是外承接空间980形成于第一外承接面981及第二外承接面982之间。

环型光学元件组900还包含遮光片990,遮光片990承接于外承接空间980内,且遮光片990受第一环型光学元件9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902限位于中心轴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990包含遮光片开孔993,中心轴z通过遮光片开孔993。

外承接空间980包含外空气间隔空间988,外空气间隔空间988是一空气夹层,外空气间隔空间988位于遮光片990及第一外承接面981之间,或遮光片990及第二外承接面982之间,即是在一时间中第一外承接面981与第二外承接面982中的一者承接遮光片990,即遮光片990在外承接空间980中轻微晃动,而非第一外承接面981与第二外承接面982同时紧密抵靠遮光片990。外空气间隔空间988平行于中心轴z的宽度为w1。

遮光片990为复合遮光片且还包含第一表面层994、第二表面层996及内部基材层998,其中第一表面层994环绕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层996环绕第二表面开孔,内部基材层998设置于第一表面层994及第二表面层996之间并连接第一表面层994及第二表面层996。内部基材层998环绕基材开孔,且第一表面开孔、基材开孔及第二表面开孔对应、同轴于中心轴z并形成遮光片开孔993,其中第九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开孔、第二表面开孔及基材开孔可参照图1g绘示的第一实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开孔195、第二表面开孔197及基材开孔199,在此不另标号及绘示。再者,内部基材层998为塑胶材质层,第一表面层994及第二表面层996分别为黑色含碳材质层。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九,其表列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900中参数da1、da2、dh1、dh2、θ、w、w1、α、t1、t2及t1/t2的数据,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并如图9b至图9e所绘示。

<第十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10,其绘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片组1000的示意图(图中省略部分透镜细节)。由图10可知,成像镜片组1000包含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及多个透镜(1101-1106),透镜1101-1106及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皆沿中心轴z(即成像镜片组1000的光轴)排列,其中环型光学元件组100设置于透镜1104与1105之间。

请一并参照图1b至图1d及图10,第一轴向接合结构151还包含第一外承接面181,第一外承接面181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一轴向连接面171远离中心轴z。第二轴向接合结构152还包含第二外承接面182,第二外承接面182垂直于中心轴z并较第二轴向连接面172远离中心轴z。第一外承接面181与第二外承接面182对应且连接,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在第一外承接面181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z的厚度为t1,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在第二外承接面182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z的厚度为t2,其满足下列条件:0.2<t1/t2<5.0。借此,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可维持适当比例的厚薄比,进一步保持光学元件的制造性与追求合适遮光位置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再者,第一外承接面181与第二外承接面182具有堆叠元件(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及第二环型光学元件102)的作用。关于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的其他细节请参照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一般而言,“承接面”指的是一光学元件用来与其他光学元件承接或承靠的面,且承接面大多与中心轴(即光轴)垂直,但不以此为限,其中光学元件可以是透镜、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或镜筒。第十实施例所依据的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中,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与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皆为间隔环,且第一内承接面141、第一外承接面181、第二内承接面142及第二外承接面182皆属于承接面的范畴。

由图10可知,可以通过承接面来堆叠元件,使得透镜之间的间距得以维持常值,如透镜1102的承接面1303与透镜1103的承接面1304对应且连接,以维持透镜1102与透镜1103的间距;亦可以是固定环1200与透镜1106堆叠,即固定环1200的承接面1309与透镜1106的承接面1308对应且连接,得以将透镜1101-1106固定在镜筒1900内;或是透镜1101与镜筒1900堆叠,即透镜1101的承接面1302与镜筒1900的承接面1301对应且连接,使镜筒1900的入光开孔与透镜1101保持一特定距离,以上举例说明承接面的用途。

另一方面,由图1b及图10可知,任二光学元件设置有互相对应的承接面,可设计出容纳另一第三光学元件的机构配置,如第一内承接面141与第二内承接面142对应且不连接,由此可在第一内承接面141与第二内承接面142之间容纳遮光片190的配置,又如透镜1102的承接面1305与透镜1103的承接面1306对应且不连接,由此可在承接面1305与1306之间容纳遮光片1401的配置。第一环型光学元件101的第一外承接面181与第二环形光学元件102的第二外承接面182互相对应并连接,同时设计第一内承接面141与第二内承接面142互相对应但不连接且其中承接遮光片190,由第一内承接面141与第二内承接面142可定义出承接空间170,承接空间170的间距可略大于遮光片190的厚度,使成像镜片组1000的所有光学元件于组装前后,较不会对遮光片190造成预期外的影响。

详细来说,成像镜片组100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透镜1101、1102、1103、1104、1105、1106、玻璃面板1700及成像面1800,其中成像镜片组1000的透镜为六片(1101、1102、1103、1104、1105、1106),且透镜1101、1102、1103、1104、1105及1106皆沿成像镜片组1000的光轴设置于镜筒1900内。再者,成像镜片组1000亦包含其他光学元件,如遮光片1401设置于透镜1102与1103之间,环型光学元件组100设置于透镜1104与1105之间,固定环1200设置于透镜1106的像侧。玻璃面板1700可为保护玻璃元件、滤光元件或前述二者,且不影响成像镜片组1000的焦距。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成像镜片组的透镜可为四片、五片、七片或更多片透镜。

此外,固定环1200可包含微结构1600,微结构1600可为多个连续且同轴的环形凸起结构,各环形凸起结构可为环形弧面。借此,可有效消除杂散光,当固定环1200应用于成像镜片组,可有效提升成像镜片组的成像品质。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十,其表列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片组1000依据前述参数定义的数据,并如图1d所绘示。

再者,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200至第九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900,皆可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成像镜片组(图未揭示),且其参数t1、t2及t1/t2的定义皆与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片组1000(即第一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100)相同,其数据如前述表二至表九,并如图2d、图3d、图4d、图5d、图6d、图7d、图8d及图9d所绘示。

<第十一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11,其绘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镜片组2000的示意图(图中省略部分透镜细节)。由图11可知,成像镜片组2000包含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环型光学元件组200及多个透镜(2101-2106),透镜2101-2106及环型光学元件组200皆沿中心轴z(即成像镜片组2000的光轴)排列,其中环型光学元件组200设置于透镜2105与2106之间。

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及第二环形光学元件202中至少一者(第十实施例中,指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还包含元件轴向连接面256,其位于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不与第二环型光学元件202接合的另一侧表面,元件轴向连接面256为一圆锥面并用以将环型光学元件组200及透镜2105对正中心轴z。借此,圆锥面较适用于射出成型,圆锥面的外型对模具离型有帮助,可使成型物离型过程较顺利,且圆锥面较不易引起射出成型的成型瑕疵(如不易成型、充填不足、凹痕缩水等)。关于环型光学元件组200的其他细节请参照前述第二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详细来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不与第二环型光学元件202接合的另一侧表面包含元件接合结构255,元件接合结构255包含元件轴向连接面256及承接面257。透镜2105包含元件接合结构2305,元件接合结构2305包含元件轴向连接面2306及承接面2307。元件轴向连接面256及2306彼此对应并连接,且承接面257及2307彼此对应并连接,用以将环型光学元件组200(或者是说第一环型光学元件201)及透镜2105对正中心轴z。此外,元件轴向连接面256与中心轴z的夹角及元件轴向连接面2306与中心轴z的夹角相同且皆为α2(数据如前述表二,并如图2c所绘示)。

成像镜片组200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透镜2101、2102、2103、2104、2105、2106及成像面2800,其中成像镜片组2000的透镜为六片(2101、2102、2103、2104、2105、2106),且透镜2101、2102、2103、2104、2105、2106皆沿成像镜片组2000的光轴设置于镜筒2900内,其中环型光学元件组200设置于透镜2105与2106之间。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十一,其表列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镜片组2000中参数t1、t2及t1/t2的数据,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片组1000相同,并如图2d所绘示。

<第十二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12a及图12b,其中图12a绘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图12b绘示第十二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另一示意图,且图12a及图12b特别是电子装置10中的相机示意图。由图12a及图12b可知,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10包含相机模块11,相机模块1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片组12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3,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3设置于成像镜片组12的成像面。借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故能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的高规格成像需求。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10的使用者界面19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十二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19可为触控屏幕19a、按键19b等。此时成像镜片组12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13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signalprocessor,isp)18。

配合参照图12c,其绘示第十二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方块图,特别是电子装置10中的相机方块图。由图12a至图12c可知,因应电子装置10的相机规格,相机模块11可还包含自动对焦组件14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5,电子装置1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17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16。辅助光学元件17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16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使相机模块11配置的自动对焦组件14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5发挥功能,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1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dynamic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19a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19a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再者,由图12b可知,相机模块11、感测元件16及辅助光学元件17可设置在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77上,并透过连接器78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8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相机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机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第十二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包含多个感测元件16及多个辅助光学元件17,感测元件16及辅助光学元件17设置在软性电路板77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未另标号)上,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8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1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无线通讯单元(wirelesscommunicationunit)、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第十三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13,图13绘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的示意图。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是一平板电脑,电子装置2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片组22。

<第十四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14,图14绘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的示意图。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是一穿戴式装置,电子装置3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片组32。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