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5313发布日期:2018-10-23 21:23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案是关于一种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尤指一种以气体泵进行 充气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



背景技术:

由于科技不断地进步,各式3C产品推陈出新,现代人对3C产品的 需求越来越高,然而此现象亦使现代人们的眼力负担越来越重,导致 配戴眼镜的年龄层逐渐下降,配戴眼镜的人口亦与日俱增,致使相关 业者纷纷提升其眼镜产品的造形美感以及配戴的舒适度,以供消费者 选购。

一般而言,目前市面上贩售的眼镜所搭配的挂架是主要为一体成形的 塑胶材质,或者是以金属材质的支架搭配塑胶材质耳套所构成,然而 挂架与耳部接触的部分通常是塑胶材质,且塑胶材质质地偏硬,易于 配戴时造成使用者的耳部的不适。再者,市售的眼镜所搭配的挂架并 无法完全因应使用者耳部的形状,致使眼镜易于从耳部脱落,因而造 成眼镜损坏,若使用者处于运动状态或开车时,更可能会导致危险情 况发生。

目前市面上亦有贩售硅胶挂勾,用以套入挂架后方,于配戴眼镜时可 勾住耳部,以避免眼镜有脱落的疑虑,然而硅胶挂勾套入挂架过程繁 琐,亦造成眼镜穿脱上的不便。此外,硅胶挂勾同样无法完全因应使 用者耳部的形状,致使使用者的耳部产生异物感,进而影响整体的舒 适度。

另外,已知的眼镜在穿戴时,需要透过两个靠垫挂附在鼻梁的设计, 以支撑眼镜挂戴在脸部。而此靠垫不仅做眼镜支撑脸部的作用,且眼 镜与眼睛的对焦定位也需此靠垫予以做支撑定位正确配带位置。然, 此靠垫组装于眼镜上采可微幅调整晃动位移的组配方式,以配合穿戴 于鼻梁符合贴触的位置,如此可微幅调整晃动位移晃动的设计并非能 完全贴触于鼻梁上,若穿戴者的鼻梁产生出油就会造成靠垫下滑,进 而影响到穿戴者眼镜与眼睛的对焦定位位置,穿戴者要常常去拨动往 上推移到眼镜与眼睛的对焦正确定位位置,使用上繁复操作影响到实 用性,且目前市面上眼镜所适用的固定件或靠垫皆为量产产品,难以 因应所有穿戴者的的耳部或鼻梁,造成穿戴者的不是,实有必要予以 改良。

有鉴于此,如何发展一种可兼具舒适度以及可调整靠垫正确对焦定位 挂架的一种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搭配缓冲 气垫及支撑气垫的设计,以解决已知的眼镜易于配戴时造成使用者的 耳部的不适,以及避免已知的眼镜易于从耳部脱落,因而造成眼镜损 坏,以及支撑气垫可充气调整以更能符合穿戴于鼻梁符合贴触的位 置,并形成舒适一抵触作用力靠贴鼻梁,让眼镜穿戴调整定位后不位 移,具备更完备的穿戴使用者。

为达上述目的,本案的一较广义实施样态为一种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 的眼镜,包含:本体,具有镜框及两挂架;两缓冲气垫,分别设置于 本体的两挂架上;两支撑气垫,设置于镜框上,并对应于使用者鼻梁 位置而设置;气体泵,与两缓冲气垫及两支撑气垫相连通;开关元件; 以及控制模块,与开关元件及气体泵电性连接;以及气体通道,埋设 于该本体内,并与两缓冲气垫、两支撑气垫以及该气体泵相连通;其 中,透过开启开关元件,使开关元件传送致能信号的至控制模块,控 制模块依据致能信号致能气体泵,使气体导入该气体通道再导入两缓 冲气垫及两支撑气垫,使两缓冲气垫及两支撑气垫内部填充气体而产 生膨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的结构示 意图。

图2A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的透视 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的各元 件拆解示意图。

图3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的架构示 意图。

图4A及4B分别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气体泵于不同视角的分解 结构示意图。

图5A是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B是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C是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A及4B所示的气体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A至7D为图4A及4B所示的气体泵作动的流程结构图。

图8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的结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 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 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架构 于限制本案。

请参阅图1,图1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 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 护装置的眼镜1主要包含本体10、充气护垫11以及开关组件14,充 气护垫11包含有两个缓冲气垫11a、11b及两个支撑气垫11c、11d, 其中本体10更包含两个挂架101a、101b及镜框102,两个挂架101a、 101b其一端是分别设置于镜框102两侧,且挂架101a、101b与该镜 框102连接的该端可向内折叠收纳,但不以此为限;两个缓冲气垫11a、 11b分别包覆设置于两个挂架101a、101b的一部分的表面上,两个支 撑气垫11c、11d分别设置于该镜框102,并对应于使用者的鼻梁位置 而设置,但不以此为限,其用以将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固定 于眼镜使用者的鼻梁,并可调整本体10的高低位置,提供舒适性及 便利性给使用者进行穿戴;其中缓冲气垫11a、11b及支撑气垫11c、 11d是可为但不限为一体成形的可膨胀结构,且其表面是为一可压缩 弹性扩充及缩放的材质,例如:硅胶材料,但均不以此为限。开关元 件14是设置于该本体10的挂架101b上,且为一按钮结构,但不以 此为限。

请参阅图2A及2B,图2A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 装置的眼镜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穿 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的各元件拆解示意图。如图2B所示,本案较 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更包含气体泵12以及气体 通道13,其中气体通道13是为一软性中空的管状结构,用以供气体 流通及传输。本实施例的气体通道13埋设于本体10之内部,但不以 此为限,气体通道13分别与包覆设置于挂架101a、101b末端的缓冲 气垫11a、11b以及设置于镜框102的支撑气垫11c、11d相连通,以 及气体泵12亦与气体通道13相连通,用以将气体导入气体通道13 的中。且于本实施例中,缓冲气垫11a、11b及支撑气垫11c、11d的 一表面是可包含有多个充气孔洞(未图示),且气体通道13亦包含有多 个气体通道孔洞(未图示),气体通道13的气体通道孔洞的数量、大小 及位置皆对应于缓冲气垫11a、11b及支撑气垫11c、11d的多个充气 孔洞,借由气体通道孔洞及充气孔洞接合定位使气体通道13与缓冲 气垫11a、11b、支撑气垫11c、11d连通,俾实现气体通道13与缓冲 气垫11a、11b、支撑气垫11c、11d连通之间的气体流通。

请同时参阅图2A、图2B及图3,图3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穿 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的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案第一较佳实 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更包含控制模块16,其中控制模 块16更包含一电池17,用以提供电能至控制模块16。控制模块16 是分别与气体泵12、开关元件14电性连接,用以接收开关元件14所 发送的信号,并可驱动控制气体泵12致能。其中当使用者配戴该具 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时,支撑气垫11c、11d抵顶于使用者的 鼻梁,缓冲气垫11a、11b抵顶于使用者的耳部及脸部,使用者透过 开启开关元件14,使开关元件14传送一致能信号至控制模块16,控 制模块16接收致能信号,并依据该致能信号致能驱动气体泵12运作, 使气体经由气体通道13导入缓冲气垫11a、11b及支撑气垫11c、11d 之中,使该缓冲气垫11a、11b及支撑气垫11c、11d内部填充气体而 产生膨胀,令支撑气垫11c、11d因应使用者的鼻梁的形状完整贴覆 并提供支撑力支撑镜框102,并可借支撑气垫11c、11d膨胀以调整本 体10的高低位置,及缓冲气垫11a、11b因应使用者的耳部及脸部的 形状完整贴附,且缓冲气垫11a、11b设置于镜架101a、101b的部分 能够做为使用者头部与镜架101a、101b之间的缓冲,提升舒适性, 使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稳固地固定于使用者的耳部、脸部及 鼻梁而不致于脱落,俾实现舒适、安全的眼镜配戴。

请继续参阅图3,于本实施例中,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更设 有气压感测装置18,其中气压感测装置18与控制模块16电性连接, 且气压感测装置18是埋设于本体10的中,并与该气体通道13相连 通,用以感测气体的压力,但不以此为限。其中当气压感测装置18 透过气体通道13的连通,感测到缓冲气垫11a、11b及支撑气垫11c、 11d内部压力高于一特定的阀值区间时,气压感测装置18便发送一禁 能信号至控制模块16,使控制模块16接收该禁能信号,并依据禁能 信号控制气体泵12停止作动,借此将缓冲气垫11a、11b及支撑气垫 11c、11d膨胀程度及内部压力控制于特定的范围内,以避免缓冲气垫 11a、11b及支撑气垫11c、11d过度膨胀造成耳部、脸部或鼻梁不适, 并将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的缓冲气垫11a、11b及支撑气垫 11c、11d控制于一较舒适的压力下供使用者配戴。

请同时参阅图1、图2A、图2B及图3,于本实施例中,具穿戴缓冲 保护装置的眼镜1更具有气压阀15,其中气压阀15埋设于本体10内 部,但不以此为限,气压阀15与气体通道13相连通,并透过本体10 的排气孔15a连通至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外部,而且气压阀 15由一逆止阀(未图示)及一排气阀(未图示)所组成的开关阀门结构, 逆止阀为可致使气体通道13气体单向进气而逆止不回流的作用,而 排气阀为用以进行气体通道13的压力调节作用,又气压阀15亦与控 制模块16电性连接,该控制模块16依据该致能信号致能该气体泵12 对气体通道13充气时,该气压阀15的逆止阀致使气体通道13通道 内气体单向进气而逆止不流回泄气,或者开关元件14传送一泄压信 号至控制模块16,并依据此信号控制气压阀15的排气阀进行泄压, 使气体依序由充气护垫11经由气体通道13、气压阀15的该排气阀及 排气孔15a导出至该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外部,调整气体通 道13适当内部压力值,或者回复至未充气的状态,借此使具穿戴缓 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于非使用状态下行泄压,以避免缓冲气垫11a、 11b及支撑气垫11c、11d持续处于高压状态而导致使用寿命减短。

请参阅图4A、4B,图4A是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气体泵的正面 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B是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气体泵的背面分解结 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气体泵12是为一压电致动气体泵,用以 驱动气体流动。如图所示,本案的气体泵12包含共振片122、压电致 动器123、盖板126等元件。共振片122是对应于压电致动器123设 置,并具有一中空孔洞1220,设置于共振片122中心区域,但不以此 为限。压电致动器123具有悬浮板1231、外框1232及压电元件1233, 其中,悬浮板1231具有中心部1231c及外周部1231d,当压电元件 1233受电压驱动时,悬浮板1231可由中心部1231c到外周部1231d 弯曲振动,外框1232是环绕设置于悬浮板1231之外侧,且具有至少 一支架1232a及一导电接脚1232b,但不以此为限,每一支架1232a 是设置于悬浮板1231及外框1232之间,且每一支架1232a的两端是 连接悬浮板1231及外框1232,以提供弹性支撑,导电接脚1232b是 向外凸设于外框1232上,用以供电连接的用,压电元件1233是贴附 于悬浮板1231的第二表面1231b,用以接受外加电压而产生形变,以 驱动悬浮板1231弯曲振动。盖板126具有侧壁1261、底板1262及开 口部1263,侧壁1261是环绕底板1262周缘而凸设于底板1262上, 并与底板1262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6a,用以供共振片122及压电致 动器123设置于其中,开口部1263是设置于侧壁1261上,用以供外 框1232的导电接脚1232b向外穿过开口部1263而凸出于盖板126之 外,以便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但不以此为限。

于本实施例中,本案的气体泵12更包含两绝缘片1241、1242及一导 电片125,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中,两绝缘片1241、1242是分别设置 于导电片125上下,其外形是大致对应于压电致动器123之外框1232, 且是由可绝缘的材质所构成,例如:塑胶,以进行绝缘的用,但皆不 以此为限,导电片125则是由导电材质所制成,例如:金属,以进行 电导通的用,且其外形亦为大致对应于压电致动器123之外框1232, 但皆不以此为限。再于本实施例中,导电片125上亦可设置一导电接 脚1251,以进行电导通的用,导电接脚1251亦如外框1232的导电接 脚1232b向外穿过盖板126的开口部1263而凸出于盖板126之外, 以便于与控制模块16电连接。

请参阅图5A、5B、5C,图5A是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 正面结构示意图,图5B是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背面结 构示意图,图5C是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剖面结构示意 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本案的悬浮板1231是为阶梯面的结 构,即于悬浮板1231第一表面1231a的中心部1231c上更具有一凸部 1231e,且凸部1231e为一圆形凸起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于一些实 施例中,悬浮板1231亦可为双面平整的板状正方形。又如图5C所示, 悬浮板1231的凸部1231e是与外框1232的第一表面1232c共平面, 且悬浮板1231的第一表面1231a及支架1232a的第一表面1232a’亦 为共平面,另外,悬浮板1231的凸部1231e及外框1232的第一表面 1232c与悬浮板1231的第一表面1231a及支架1232a的第一表面 1232a’之间是具有一特定深度。至于悬浮板1231的第二表面1231b, 则如图5B及图5C所示,其与外框1232的第二表面2132d及支架1232a 的第二表面1232a”为平整的共平面结构,而压电元件1233则贴附于 此平整的悬浮板1231的第二表面1231b处。于另一些实施例中,悬 浮板1231的型态亦可为一双面平整的板状正方形结构,并不以此为 限,可依照实际施作情形而任施变化。于一些实施例中,悬浮板1231、 外框1232及支架1232a是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且可由一金属板所 构成,例如可由不锈钢材质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又于本实施例中, 本案气体泵12于悬浮板1231、外框1232及支架1232a之间更具有至 少一空隙1234,用以供气体通过。

请参阅图6,图6为图4A及4B所示的气体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 图所示,本案的气体泵12是依序由盖板126、绝缘片1242、导电片 125、绝缘片1241、压电致动器123、共振片122及等元件由上至下 堆叠,且于组合堆叠后的压电致动器123、绝缘片1241、导电片125、 另一绝缘片1242的四周予以涂胶形成胶体218,进而填满盖板126的 容置空间126a的周缘而完成密封。组装完成后的气体泵12是为四边 形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其形状可依照实际需求任施变化。此外, 于本实施例中,仅有导电片125的导电接脚1251(未图示)与压电致动 器123的导电接脚1232b(如图6所示)凸出设置于盖板126外,以便 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但亦不以此为限。组装后的气体泵12于盖板126 与共振片122之间则形成第一腔室127b。

于本实施例中,本案的气体泵12的共振片122与压电致动器123之 间具有间隙g0,且于间隙g0中是填入导电材质,例如:导电胶,但 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使共振片122与压电致动器123的悬浮板1231 的凸部1231e之间保持一个间隙g0的深度,进而可导引气流更迅速 地流动,且因悬浮板1231的凸部1231e与共振片122保持适当距离 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降低,于另一些实施例中,亦可借由 加高压电致动器123之外框1232的高度,以使其与共振片122组装 时增加一间隙,但亦不以此为限。借此,当压电致动器123受驱动以 进行集气作业时,气体是先由盖板126的开口部1263汇集至汇流腔 室127a,并进一步经由共振片122的中空孔洞1220流至第一腔室127b 暂存,当压电致动器123受驱动以进行排气作业时,气体是先由第一 腔室127b通过共振片122的中空孔洞1220流至汇流腔室127a,并将 气体经气压阀15而导入气体通道13中。

以下进一步说明本案气体泵12的作动流程,请同时参阅图7A~7D, 图7A~7D是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气体泵的作动过程示意图。首先, 如图7A所示,气体泵12的结构是如前述,为依序由盖板126、另一 绝缘片1242、导电片125、绝缘片1241压电致动器123及共振片122 所堆叠组装定位而成,于共振片122与压电致动器123之间是具有间 隙g0,且共振片122及盖板126的侧壁1261共同定义出该汇流腔室 127a,于共振片122与压电致动器123之间则具有第一腔室127b。当 气体泵12尚未受到电压驱动时,其各元件的位置即如图7A所示。

接着如图7B所示,当气体泵12的压电致动器123受电压致动而向上 振动时,气体会由盖板126的开口部1263进入气体泵12中,并汇集 到汇流腔室127a,接着再经由共振片122上的中空孔洞1220向上流 入至第一腔室127b中,同时共振片122受到压电致动器123的悬浮 板1231共振影响亦会随的进行往复式振动,即共振片122随的向上 形变,即共振片122在中空孔洞1220处向上微凸。

其后,则如图7C所示,此时压电致动器123是向下振动回初始位置, 此时压电致动器123的悬浮板1231上凸部1231e,并接近于共振片 122在中空孔洞1220处向上微凸部分,进而促使气体泵12内气体往 上半层第一腔室127b暂存。

再如图7D所示,压电致动器123再向下振动,且共振片122由于受 压电致动器123振动的共振作用,共振片122亦会随的向下振动,借 由此共振片122的向下形变压缩第一腔室127b的体积,进而促使上 半层第一腔室127b内的气体推挤向两侧流动并经过压电致动器123 的空隙1234向下穿越流通,以流至共振片122的中空孔洞1220处而 压缩排出,形成一股压缩气经由导气端开口204流向载体20的第一 导流腔室202。由此实施态样可见,当共振片122进行垂直的往复式 振动时,是可由共振片122与压电致动器123之间的间隙g0以增加 其垂直位移的最大距离,换句话说,于振动板12与压电致动器123 之间设置之间隙g0可使共振片122于共振时可产生更大幅度的上下 位移。

最后,共振片122会回位至初始位置,即如图7A所示,进而透过前 述的作动流程,由图7A~7D的顺序持续循环,气体会持续地经由盖 板126的开口部1263而流入汇流腔室127a,再流入第一腔室127b, 并接着由第一腔室127b流入汇流腔室127a中,使气流连续流入导气 端开口204中,进而能够稳定传输气体。换言之,当本案的气体泵12 运作时,气体是依序流经的盖板126的开口部1263、汇流腔室127a、 第一腔室127b、汇流腔室127a及导气端开口204,故本案的气体泵 12可透过单一元件,即盖板126,并利用盖板126的开口部1263的 结构设计,能够达到减少气体泵12的元件数量,简化整体制程的功 效。

承上所述,透过上述气体泵12的作动,将气体经气压阀15而导入气 体通道23中,并经由气体通道23将气体导入缓冲气垫11a、11b及 支撑气垫11c、11d中,使缓冲气垫11a、11b及支撑气垫11c、11d 内部填充气体而产生膨胀,并使缓冲气垫11a、11b因应使用者的耳 部的形状完整贴附,支撑气垫11c、11d因应于使用者的鼻梁的形状 完整贴附,并使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1稳固地固定于使用者的 耳部而不致于脱落,并可借此调整本体10的高低位置,进而达到调 整焦距的效果,俾实现舒适、安全、便利的眼镜配戴。

请参阅图8,图8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 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穿戴缓冲保 护装置的眼镜2包含本体20、两个缓冲气垫21a、21b、两个支撑气 垫21c、21d、气体泵22、气体通道23以及开关元件24。本实施例的 本体20包含两个挂架201a、201b及镜框202,两个缓冲气垫21a、21b 分别包覆设置于两个挂架201a、201b的一部分的表面上,两个支撑 气垫21c、21d分别设置于该镜框102的对应于使用者鼻梁位置,开 关元件24则设置于该本体20的挂架201b上。本实施例的气体通道 23及气体泵22是设置于该本体20上,并贴附于该本体20的表面, 使气体通道23及气体泵22外露于本体20之外。本实施例的具穿戴 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2亦包含控制模块(未图示)、气压阀25及气压感 测装置28,惟其结构与设置方式与本案第一实施例相仿,故于此不再 加以赘述。使用者透过开启开关元件24,使开关元件24传送一致能 信号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接收致能信号,并依据该致能信号致能驱 动气体泵22运作,使气体经由外露的气体通道23导入缓冲气垫21a、 21b及支撑气垫21c、21d的中,使该缓冲气垫21a、21b及支撑气垫 21c、21d内部填充气体而产生膨胀,以分别应使用者的鼻梁、耳部及 脸部的形状完整贴附,并可借支撑气垫21c、21d膨胀调整本体20的 高低位置以调整焦距,其运作方式亦与本案第一实施例相仿,故于此 不再进一步详述。然透过本实施例设置外露的气体通道23及气体泵 22,可便于拆装以进行元件的修缮,并可达到简化具穿戴缓冲保护装 置的眼镜制程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种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借由使用者开 启开关元件对缓冲气垫及支撑气垫进行充气,并使充气护垫膨胀至与 使用者的耳部及鼻梁紧密贴合并固定,俾可因应个人耳部及鼻梁的形 状而调整,且可舒适地贴附固定于耳部及鼻梁,同时提供充足的安全 性而不至于脱落。此外,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更具有气压调节 功能,透过气压感测装置检测充气护垫内部的气压,并透过控制模块 将气压控制于一定范围内,可避免充气护垫过度膨胀造成耳部不适, 并提供一较舒适的压力供使用者配戴。使用者可于非使用状态时关闭 开关元件,使充气护垫泄压恢复至未充气状态,借此可延长充气护垫 的使用寿命。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 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符号说明】

1: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

10:本体

101a、101b:挂架

102:镜框

11:充气护垫

11a、11b:缓冲气垫

11c、11d:支撑气垫

12:气体泵

122:共振片

1220:中空孔洞

123:压电致动器

1231:悬浮板

1231a:第一表面

1231b:第二表面

1231c:中心部

1231d:外周部

1231e:凸部

1232:外框

1232a:支架

1232a’:第一表面

1232a”:第二表面

1232b:导电接脚

1232c:第一表面

1232d:第二表面

1233:压电元件

1234:空隙

1241、1242:绝缘片

125:导电片

1251:导电接脚

126:盖板

126a:容置空间

1261:侧壁

1262:底板

1263:开口部

127a:汇流腔室

127b:第一腔室

128:胶体

13:气体通道

14:开关元件

15:气压阀

15a:排气孔

16:控制模块

17:电池

18:气压感测装置

2:具穿戴缓冲保护装置的眼镜

20:本体

201a、201b:挂架

202:镜框

21a、21b:充气护垫

21c、21d:支撑气垫

22:气体泵

23:气体通道

24:开关元件

25:气压阀

26:控制模块

28:气压感测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