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mmF1.4超大光圈数码相机全画幅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3935阅读:942来源:国知局
135mmF1.4超大光圈数码相机全画幅镜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码相机镜头,具体说是一种规格为135mmf1.4的数码相机超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器材中,国产镜头的生产设计存在空白。但是,国内的爱好者众多,需求量大。但是配套镜头价格高,性价比低,对广大的普通摄影爱好者的经济是个沉重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款成像品质高,性价比高,全幅镜头大光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外观精致的规格为135mmf1.4的数码相机超大光圈全幅镜头。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135mmf1.4数码相机超大光圈全幅镜头,其从物方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

第一透镜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一凸面球面与第二凸面球面;

第二透镜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三凸面球面与第四凸面球面;

第三透镜为凹向物方球面负透镜,包括第五凹面球面与第六凹面球面,第四凸面球面与第五凹面球面胶合;

第四透镜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七凸面球面与第八凹面球面;

第五透镜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九凸面球面与第十凸面球面,第八凹面球面与第九凸面球面胶合;

第六透镜为凹向物方球面负透镜,包括第十一凹面球面与第十二凹面球面,第十凸面球面与第十一凹面球面胶合;

第七透镜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十三凸面球面与第十四凸面球面;

第八透镜为凹向物方球面负透镜,包括第十五凹面球面与第十六凹面球面;第十四凸面球面与第十五凹面球面胶合;

第九透镜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十七凸面球面与第十八凸面球面;

第十透镜为凹向物方球面负透镜,包括第十九凹面球面与第二十凹面球面;第十八凸面球面与第十九凹面球面胶合;

第十一透镜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二十一凸面球面第二十二凹面球面,第二十凹面球面与第二十一凸面球面胶合;第一透镜至第十一透镜全为玻璃材料。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45小于1.55,其色散大于70小于85;

第二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45小于1.55,其色散大于70小于85;

第三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6小于1.9,其色散大于20小于43;

第四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45小于1.55,其色散大于70小于85;

第五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8小于1.95,其色散大于20小于30;

第六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7小于1.95,其色散大于25小于50;

第七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5小于1.65,其色散大于45小于55;

第八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5小于1.66,其色散大于30小于43;

第九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8小于1.95,其色散大于25小于50;

第十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6小于1.8,其色散大于38小于45;

第十一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8小于1.95,其色散大于25小于50。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1.497,其色散为81.6;

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1.497,其色散为81.6;

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1.673,其色散为32.2;

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1.497,其色散为81.6;

第五透镜的折射率1.847,其色散为23.8;

第六透镜的折射率1.75,其色散为35;

第七透镜的折射率1.58,其色散为53.7;

第八透镜的折射率为1.596,其色散为39.2;

第九透镜的折射率1.883,其色散为40.8;

第十透镜的折射率为1.673,其色散为32.2;

第十一透镜的折射率1.883,其色散为40.8。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材料为hfk61cdgm;第二透镜的材料为hfk61cdgm;第三透镜的材料为hzf2cdgm;第四透镜的材料为hfk61cdgm;

第五透镜的材料为hzf52cdgm;

第六透镜的材料为hlaf4cdgm;

第七透镜的材料为hbaf3cdgm;

第八透镜的材料为hqf14cdgm;

第九透镜的材料为hzlaf68bcdgm;

第十透镜的材料为hzf2cdgm;

第十一透镜的材料为hzlaf68bcdgm。

进一步地,该镜头的参数如下表所示,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透镜均采用球面设计,来修正各种像差。透镜全部采用玻璃材质,提高了透镜的本身质量,镜头的清晰度。提高了镜头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135mmf1.4数码相机超大光圈全幅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135mmf1.4数码相机超大光圈全幅镜头的mtf图;

图3是本发明135mmf1.4数码相机超大光圈全幅镜头的球差图;

图4是本发明135mmf1.4数码相机超大光圈全幅镜头的场曲图;

图5是本发明135mmf1.4数码相机超大光圈全幅镜头的相对照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35mmf1.4数码相机超大光圈全幅镜头,其从物方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第八透镜8,第九透镜9,第十透镜10,第十一透镜11;

第一透镜1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一凸面球面与第二凸面球面;第二透镜2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三凸面球面与第四凸面球面;第三透镜3为凹向物方球面负透镜,包括第五凹面球面与第六凹面球面,第四凸面球面与第五凹面球面胶合;第四透镜4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七凸面球面与第八凹面球面;第五透镜5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九凸面球面与第十凸面球面,第八凹面球面与第九凸面球面胶合;第六透镜6为凹向物方球面负透镜,包括第十一凹面球面与第十二凹面球面,第十凸面球面与第十一凹面球面胶合;第七透镜7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十三凸面球面与第十四凸面球面;第八透镜8为凹向物方球面负透镜,包括第十五凹面球面与第十六凹面球面;第十四凸面球面与第十五凹面球面胶合;第九透镜9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十七凸面球面与第十八凸面球面;第十透镜10为凹向物方球面负透镜,包括第十九凹面球面与第二十凹面球面;第十八凸面球面与第十九凹面球面胶合;第十一透镜11为凸向物方球面正透镜,包括第二十一凸面球面第二十二凹面球面,第二十凹面球面与第二十一凸面球面胶合;第一透镜至第十一透镜11全为玻璃材料。

作为方案改进,第一透镜1的折射率大于1.45小于1.55,其色散大于70小于85;第二透镜2的折射率大于1.45小于1.55,其色散大于70小于85;第三透镜3的折射率大于1.6小于1.9,其色散大于20小于43;第四透镜4的折射率大于1.45小于1.55,其色散大于70小于85;第五透镜5的折射率大于1.8小于1.95,其色散大于20小于30;第六透镜6的折射率大于1.7小于1.95,其色散大于25小于50;第七透镜7的折射率大于1.5小于1.65,其色散大于45小于55;第八透镜8的折射率大于1.5小于1.66,其色散大于30小于43;第九透镜9的折射率大于1.8小于1.95,其色散大于25小于50;第十透镜10的折射率大于1.6小于1.8,其色散大于38小于45;第十一透镜11的折射率大于1.8小于1.95,其色散大于25小于50。

作为方案改进,第一透镜1的折射率为1.497,其色散为81.6;第二透镜2的折射率为1.497,其色散为81.6;第三透镜3的折射率为1.673,其色散为32.2;第四透镜4的折射率为1.497,其色散为81.6;第五透镜5的折射率1.847,其色散为23.8;第六透镜6的折射率1.75,其色散为35;第七透镜7的折射率1.58,其色散为53.7;第八透镜8的折射率为1.596,其色散为39.2;第九透镜9的折射率1.883,其色散为40.8;第十透镜10的折射率为1.673,其色散为32.2;第十一透镜11的折射率1.883,其色散为40.8。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1的材料为hfk61cdgm;第二透镜2的材料为hfk61cdgm;第三透镜3的材料为hzf2cdgm;第四透镜4的材料为hfk61cdgm;第五透镜5的材料为hzf52cdgm;第六透镜6的材料为hlaf4cdgm;第七透镜7的材料为hbaf3cdgm;第八透镜8的材料为hqf14cdgm;第九透镜9的材料为hzlaf68bcdgm;第十透镜10的材料为hzf2cdgm;第十一透镜11的材料为hzlaf68bcdgm。

作为方案改进,该镜头的参数如下表所示,

本发明的有效焦距为f=135mm,相对孔径为f=1.4的数码相机镜头,请参见图1。请参见图2,定义cmos有效面积的对角线一半为最大像高,设为1.0视场,为测量不同像高的空间频率,取0.8视场,0.6视场,0视场。本实施例中cmos对角线一半为21.6mm,即1.0视场的像高,0.8视场的像高为21.6*0.8=17.28,0.5视场的像高21.6*0.6=12.96,0视场的像高为0mm,即为cmos中心点。

请参见图3至图5,数码全画幅镜头球差大于负0.1mm小于正0.1mm,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大于负0.2mm,小于正0.1mm,均满足成像性能的要求。其边缘的相对照度达到40%,满足成像性能要求。

本数码相机全画幅镜头的优点在于:光圈超大,外观精致。且性价比高。相较现有技术,透镜全部采用玻璃材质,提高了透镜的本身质量和镜头的清晰度,提高了镜头的使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