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332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本实施方式涉及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多功能复合一体机(以下称为“mfp”)以及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装置。定影装置具有加热辊以及输送带。输送带架设于多个辊上。定影装置在加热辊和输送带之间形成夹持。定影装置通过加热辊的热量将色调剂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在夹持宽度内施加预定的加压力。但是,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在夹持宽度内使记录介质沿着加热辊的外周面弯曲时,有可能在记录介质产生褶皱。



技术实现要素:

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并架设于多个旋转体;以及第一机构,使所述多个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移动,从而变更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夹持宽度。

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第一机构,能够使所述第二旋转体的一部分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抵接方向和远离方向移动;以及第二机构;能够使所述第二旋转体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抵接方向与远离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

图2为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为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5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6为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各个附图中,对同一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为多功能复合一体机(mfp)。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形成于纸张等的片材状的记录介质(以下称为“片材”)上的图像生成数字数据(图像文件)。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数字数据使用色调剂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显示部110、图像读取部120、成像部130以及片材托盘140。

显示部110作为输出接口进行动作,进行文字和图像的显示。显示部110也作为输入接口进行动作,接收来自用户的指示。例如,显示部110为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器。

例如,图像读取部120为彩色扫描仪。彩色扫描仪包括抵接式图像传感器(cis)和电荷耦合装置(ccd)等。图像读取部120使用传感器读取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生成数字数据。

成像部130使用色调剂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成像部130基于由图像读取部120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设备接收的图像数据来形成图像。例如,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为被称为硬拷贝、打印输出等的输出图像。

片材托盘140向成像部130供给用于图像输出的片材。

图2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为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为5系列串联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色调剂的具体例子有消色色调剂、非消色色调剂(常规色调剂)以及装饰色调剂等。消色色调剂具有受到外部刺激而消色的特性。“消色”是指通过由与纸张的底色不同的颜色(不仅包含彩色,还包含白色以及黑色等的无彩色)所形成的图像在视觉上无法观察到。例如,外界的刺激为温度、特定波长的光以及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消色色调剂达到特定的消色温度以上时则消色。如果消色色调剂在消色之后达到特定的恢复温度以下时显色。

消色色调剂只要具有上述特性,使用什么样的色调剂都行。例如,消色色调剂的着色剂可以为无色染料。例如,消色色调剂还可以适当地组合彩色显影剂、消色剂以及变色温度调节剂等。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扫描仪部2、图像处理部3、曝光部4、中间转印体10、清洁板11、成像部12~16、一次转印辊17-1~17-5、供纸部20、二次转印部30、定影装置32以及排纸部33。以下,不区分是哪个一次转印辊时,仅称为转印辊17。

需要注意的是,在下文的说明中,由于要从供纸部20向排纸部33输送片材,将供纸部20侧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作为上游侧,将排纸部33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作为下游侧。

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转印包括第一转印工序和第二转印工序。在第一转印工序中,一次转印辊17将各个成像部的感光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上。在第二转印工序中,二次转印部30通过中间转印体10上层叠的各色的色调剂将图像转印至片材上。

扫描仪部2读取形成于作为扫描对象的片材上的图像。例如,扫描仪部2读取片材上的图像,生成红(r)、绿(g)、蓝(b)的三个原色的图像数据。扫描仪部2将生成的图像数据输出至图像处理部3。

图像处理部3将图像数据转换为各色的颜色信号。例如,成像部3将图像数据转换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四种颜色的图像数据(颜色信号)。图像处理部3基于各色的颜色信号控制曝光部4。

曝光部4向成像部的感光鼓照射光(曝光)。曝光部4具有激光器、led等的曝光光源。

中间转印体10为环形部的输送带。中间转印体10向图2的箭头a方向旋转。在中间转印体10的表面形成色调剂图像。

清洁板11去除附着于中间转印体10上的色调剂。例如,清洁板11为板状的部件。例如,清洁板11为聚氨酯树脂等的树脂制的板。

成像部12~16使用各色的(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五种颜色)色调剂形成图像。成像部12~16沿着中间转印体10依次被设置。

一次转印辊17(17-1~17-5)在将由各个成像部12~16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上时被利用。

供纸部20供给片材。

二次转印部30为二次转印体的具体例子之一。二次转印部30具有二次转印辊30a以及二次转印相对辊30b。二次转印部30将形成于中间转印体10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片材。

定影装置32通过对转印至片材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而将其定影于片材上。通过定影装置32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从排纸部33被排除至装置外部。

接着,对成像部12~16进行说明。成像部12~15分别收容对应于彩色印刷用的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彩色打印用的四种颜色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彩色打印用的四种颜色的色调剂为非消色的色调剂。成像部16收容消色色调剂。成像部12~15和成像部16收容的色调剂不同但是构成相同。因此,对代表成像部12~16的成像部12进行说明,省略其它的成像部13~16的说明。

成像部12包括:显影器12a、感光鼓12b、带电器12c以及清洁板12d。

显影器12a收容显影剂。在显影剂中包含色调剂。显影器12a使色调剂附着于感光鼓12b。

感光鼓12b为图像载体(图像承载手段)的具体例子之一。感光鼓12在外周面上具有感光体(感光区域)。例如,感光鼓为有机光导体(opc)。

带电器12c将感光鼓12b的表面均匀带电。

清洁板12d将附着于感光鼓12b上的色调剂去除。

下面,对成像部12的动作的概略进行说明。

感光鼓12b通过带电器12c以预定的电位带电。接着,从曝光部4向感光鼓12b照射光。由此,感光鼓12b上的照射了光的区域的电位产生变化。通过该变化,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12b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12a的显影剂显影。即,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通过色调剂形成显影的图像(以下称为“显影图像”)。

形成于感光鼓12b的表面上的显影图像通过与感光鼓12b相对的一次转印辊17-1而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上(第一转印工序)。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第一转印工序进行说明。首先,与感光鼓12b相对的一次转印辊17-1将感光鼓12b上的显影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接着,与感光鼓13b相对的一次转印辊17-2将感光鼓13b上的显影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如此处理在感光鼓14b、15b以及16b也同样被进行。此时,各个感光鼓12b-16b上的显影图像被彼此重叠地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上。因此,各色的色调剂的显影图像被重叠地转印至通过成像部16之后的中间转印体10上。

但是,进行仅使用非消色色调剂的图像形成时,成像部12~15进行动作。通过这样的动作,仅使用非消色色调剂的显影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体10上。而且,进行仅使用消色色调剂的图像形成时,成像部16进行动作。通过这样的动作,仅使用消色色调剂的显影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体10上。

接着,对第二转印工序进行说明。在二次转印相对辊30b施加电压(偏压)。因此,在二次转印相对辊30b以及二次转印辊30a之间产生电场。通过该电场,二次转印部30将形成于中间转印体10上的显影图像转印至片材。

下面,对定影装置32进行详细说明。

图3为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32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32包括加热辊40(第一旋转体)、加压单元50、第一机构55以及第二机构60。

首先,对加热单元即加热辊40进行说明。

加热辊40为环形部的定影部件。加热辊40具有弯曲的外周面。即,加热辊40为圆筒状。加热辊40具有金属制的辊。例如,加热辊40在铝制的辊的外周面具有氟树脂等的树脂层。加热辊40可以以第一轴40a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此,第一轴40a是指加热辊40的中心轴(旋转轴)。

另外,定影装置32还具有加热加热辊40的热源(未示出)。例如,热源可以为热头等的电阻发热体、陶瓷加热器、卤素灯以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等。热源的位置可以配置于加热辊40的内部,也可以配置于外部。

接着,对加压单元50进行说明。

加压单元50包括:多个辊51、52、输送带53(第二旋转体)以及压力垫54(加压部件)。

多个辊51、52配置于输送带5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辊51、52由第一辊和第二辊52构成。另外,多个辊51、52可以为同一个辊,也可以为不同的辊。

多个辊51、52可以分别以与第一轴40a平行的多个旋转轴51a、52a为中心旋转。多个轴51、52配置于有助于形成夹持41的位置。

第一辊51配置于比第二辊52更靠片材转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一辊51为圆柱状。例如,第一辊51为铁等的金属制的辊。第一辊51可以以与第一轴40a平行的第一旋转轴51a为中心旋转。在此,第一旋转轴51a是指第一辊51的中心轴。

第二辊52配置于比第一辊51更靠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第二辊52为圆柱状。第二辊52的外形比第一辊51的外形小。例如,第二辊52为铁等的金属制的辊。第二辊52可以以与第一轴40a平行的第二旋转轴52a为中心旋转。在此,第二旋转轴52a是指第二辊52的中心轴。

输送带53与加热辊40相对。输送带53架设于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上。输送带53形成环形状。即,输送带53为架设于多个辊51、52上的旋转体。

输送带53具有基层53a和脱模层(未图示)。例如,基层53a由聚酰亚胺树脂(pi)形成。例如,脱模层由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pfa)等的氟树脂形成。需要注意的是,不局限于输送带53的层构造。输送带53具有膜状部件。

加压垫54为长方体状。例如,加压垫54由耐热聚苯硫醚树脂(pps)、液晶聚合物(lcp)、如酚醛树脂(pf)等的树脂材料形成。加压垫54配置于隔着输送带53而与加热辊40相对的位置。加压垫54通过弹簧等的施力部件(未图示)向加热辊40施力。加压垫54与输送带53的内周面抵接,将输送带53按压到加热辊40而形成夹持41。即,通过加压垫54将输送带53的内周面按压到加热辊40一侧,从而在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之间形成夹持41。

下面,对第一机构55进行说明。图4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机构55的动作说明图。

第一机构55使第二辊52相对于第一辊51单独地移动。第一机构55通过使第二辊52相对于第一辊51单独地移动,从而能够变更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的夹持宽度。第一机构55通过使第二辊52相对于第一辊51单独地移动,从而使输送带53的一部分在与加热辊40的抵接方向和远离方向移动。第一机构55通过使第二辊52相对于第一辊51单独地移动,从而能够增加或减少产生于夹持40的加压力。第一机构55使第二辊5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此,第一位置是指第二辊52隔着输送带53向加热辊40加压的位置(参照图3)。在图3中的第一位置,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形成圆弧状的夹持41。第二位置是指第二辊52相比第一位置更远离加热辊40的位置(参照图4)。在图4中的第二位置,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形成比第一位置缓和的圆弧状(实质上为直线状)。在第二位置形成实质上与加热垫54的宽度相同宽度的夹持41。在此,加压垫54的宽度是指片材的输送方向上的加压垫54的长度。在第二位置。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按照与加压垫54的宽度实质上相同的长度抵接。

第一机构55包括臂56、臂施力部件57以及凸轮58。

臂56为棒状的部件。臂56可以以支点56a为中心旋转。臂56通过一端部自由旋转地支撑第二辊52。

例如,臂施力部件57为线圈弹簧。臂施力部件57安装于臂56的另一端部。臂56的另一端部施力于与凸轮58抵接的方向。臂施力部件57施力臂56的另一端部,以使第二辊52位于第一位置。

凸轮58通过电机(未图示)的旋转,以支点58a为中心旋转。凸轮58通过克服臂施力部件57的施力而向臂56加压,以使第二辊52可以配置于第二位置。

当凸轮58和臂56相接的点与支点58a的距离小于预定距离时,第二辊52隔着输送带53与加热辊40抵接。当凸轮58和臂56相接的点和支点58a的距离大于预定距离时,第二辊52远离加热辊40。因此,可以根据电机驱动引起的凸轮58的旋转,控制第二辊52和加热辊40的抵接和远离。

在图3的状态中,凸轮58与臂56相接的点p1和支点58a的距离最小。在图3的状态中,第二辊52隔着输送带53与加热辊40抵接。因此,在夹持41(具体而言,片材的输送方向上的夹持41的下游端,以下简称为“夹持41的下游端”)确保预定的加压力。

在图4的状态中,凸轮58与臂56抵接的点p2和支点58a的距离最大。在这种情况下,臂56以支点56a为中心向箭头q的方向(远离加热辊40的方向)旋转。在图4的状态中,第二辊52远离加热辊40。因此,产生于夹持41(具体而言,夹持41的下游端)的加压力比图3的状态少。而且,在图4的状态中,夹持宽度比图3的状态小。

在此,“夹持宽度”是指片材输送方向上的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抵接的部分的长度。图3的状态的夹持宽度w1为第一位置的夹持宽度。第一位置的夹持宽度为从加压垫54的上游侧描绘圆弧状直到第二辊52为止。图4的状态的夹持宽度w2为第二位置的夹持宽度。第二位置的夹持宽度实质上与加压垫54的宽度为相同长度。夹持宽度w2比夹持宽度w1小(w2<w1)。

下面,对加热辊40等的旋转方向进行说明。

加热辊40通过电机(未图示)向箭头r1方向旋转。即,加热辊40与加压单元50独立,向箭头r1方向旋转。

输送带53从动于加热辊40,向箭头r2方向旋转。即,输送带53通过与向箭头r1方向旋转的加热辊40的外周面抵接从动旋转。

第一辊51从动于输送带53,向箭头r3方向旋转。第二辊52从动于输送带53,向箭头r4方向旋转。即,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通过与向箭头r2方向旋转的输送带53的内周面抵接从动旋转。

接着,对第二机构60进行说明。

图5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机构60的动作说明图。

第二机构60为可以使加压单元50和第一机构55向与加热辊40抵接的方向和远离的加热辊40的方向移动的机构。第二机构60使加压单元50在抵接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移动。在此,抵接位置是指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抵接的位置(参照图3、图4)。远离位置是指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远离的位置。即,输送带53通过第二机构60的动作(加压单元50的移动),抵接或远离加热辊40。

第二机构60使第一机构55与加压单元50一起在与加热辊40抵接的方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第二机构60使加压垫54与输送带53一起在与加热辊的抵接方向和远离方向移动。即,第二机构60可以使多个辊51、52、输送带53、加压垫54以及第一机构55一体地移动。

第二机构60包括:框61、支撑轴62、框施力部件63以及驱动部64。

框61位收容加压单元50以及第一机构55的箱状的部件。框61支撑多个辊51、52、输送带53、加压垫54以及第一机构55。

支撑轴62为与第一轴40a平行的圆柱状。支撑轴62自由旋转地支撑框的一端部。

例如,框施力部件63为线圈弹簧。框施力部件63通过驱动部64安装于框61的另一端部。框施力部件63通过驱动部64向框61的另一端部施力,以使输送带53与加热辊40抵接。

驱动部64安装于框61的另一端部。驱动部64通过电机(未图示)的驱动沿框施力部件63的施力方向移动。驱动部64通过使框61克服的框施力部件63的施力以支撑轴62为中心向箭头u的方向旋转,可以移动框61,以使输送带53远离加热辊40。

接着,对通过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1)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种类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在如下所示的三种模式下执行打印。

黑白模式:通过非消色的黑色单色的色调剂形成图像。

彩色模式:通过非消色的黑白色调剂以及彩色色调剂形成图像。

消色色调剂模式:仅通过消色色调剂形成图像。

不论在哪种模式下形成图像,用户都可以通过操作成像部1的显示部110进行选择。

在黑白模式下,通过使使用黑(k)的非消色色调剂的成像部进行动作形成图像。黑白模式为用户想打印一般的黑白图像时选择的模式。例如,在重要资料等纸张不二次利用,要进行保管的情况下使用。

在彩色色调剂模式中,使使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各自非消色色调剂的四个成像部进行动作形成图像。彩色模式为用户想要打印彩色图像时被选择的模式。

在消色色调剂模式中,仅通过使使用消色色调剂的成像部进行动作形成图像。消色色调剂模式为再利用形成有图像的纸时被选择的模式。

如图1所示,显示部110具有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使第一机构55进行动作,以使产生于夹持41的加压力增加或减少的按钮150(操作部)。

记录介质的种类有第一记录介质、第二记录介质。

在此,第一记录介质是指具有没有折痕的平坦面的一张片材。例如,第一记录介质为a4纸张以及a3纸张等的打印纸张。

第二记录介质是指具有多张片材,而且多张片材在重叠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被粘贴的物体。第二记录介质包含在预定位置被折叠一张片材。例如,第二介质为信封、薄型透明文件夹,两折片材等。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构成进行说明。

图6为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如图6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功能部通过系统总线100可进行数据通信地被连接。

控制部10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功能部的动作。控制部101通过执行程序执行各种处理。控制部101从显示部110获取用户输入的指示。控制部101基于获取的指示执行控制处理。

网络接口102进行和其它装置之间的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网络接口102作为输入接口进行动作,接收从其它的装置发送的数据。而且网络接口102还作为输出接口进行动作,向其它的装置发送数据。

存储装置103存储各种数据。例如,存储装置103为硬盘或ssd(固态硬盘)。例如,各种数据为数字数据、设定画面的画面数据、设定信息、任务以及任务日志等。数字数据为图像读取部120生成的数据。设定画面为为了进行第一机构55或第二机构60的动作设定的画面。设定信息为第一机构55或第二机构60的动作设定的相关信息。

存储器104临时存储各个功能部使用的数据。例如,存储器104为ram(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104暂时存储数字数据、任务及任务日志等。

接着,对基于记录介质的种类的定影装置32的动作进行说明。

控制部101基于记录介质的种类控制第一机构55的动作。记录介质为第一记录介质时,不使第一机构55进行动作,使第二辊52隔着输送带53与加热辊40抵接(参照图3)。因此,在夹持41(具体而言夹持41的下游端)保持预定的加压力。

另一方面,记录介质为第二记录介质时,通过按钮150(参照图1)使第一机构55进行动作,从而使第二辊52离开加热辊40。例如,用户通过在纸张选择时选择信封按压按钮150,从而通过电机使凸轮58旋转切换至图4的状态。因此,产生于夹持41(具体而言,夹持41的下游侧)的加压力比图3的状态小。而且,在图4的状态中,夹持宽度比图3的状态小。

另外,在图3的状态中,通过第二机构60的加压力和第一机构55向第二辊52施加的加压力,输送带53向加热辊40加压。另一方面,在图4的状态中,为了使第二辊52远离加热辊40,第一机构55的加压力为0。但是,在图4的状态中,通过第二机构60加压单元50向加热辊40加压。因此,产生于夹持41的加压力不为0。

其次,对基于记录介质的输送状况的定影装置32的动作进行说明。

控制部101基于记录介质的输送状况控制第二机构60的动作。输送记录介质时(送纸时),不使第二机构60进行动作,使加热辊40和输送带53为抵接状态(参照图3、图4)。因此,在夹持41确保预定的加压力。

另一方面,不输送记录介质时(非送纸时),通过使第二机构60进行动作使加热辊40和输送带53分离(参照图5)。因此,在图5的状态中,由于加压单元50没有向加热辊40加压,所以产生于夹持41的加压力为0。

但是,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在夹持宽度内使记录介质沿加热辊40的外周面弯曲时,则有可能在记录介质产生褶皱。特别是在夹持宽度内使信封沿加热辊40的外周面弯曲时,则在信封的加热辊40一侧和输送带53一侧产生输送速度差。因此,作为记录介质使用信封时,在信封的加热辊40一侧产生褶皱的可能性变高。

根据实施方式,包括:加热辊40、输送带53以及第一机构55。输送带53与加热辊40相对。输送带53架设于多个辊51、52上。第一机构55使多个辊51、52中的第二辊移动,变更加热辊40和输送带53的夹持宽度。通过以上构成可以达成以下效果。输送记录介质时,可以变更夹持宽度。因此,可以抑制在记录介质产生褶皱。特别是作为记录介质使用信封时,可以有效地抑制褶皱的产生。输送信封时,与重叠地输送2张纸张的情况相同。因此,像图3这样通过圆弧状的夹持宽度输送信封时,信封的内侧的片材和外侧的片材产生输送距离的差,可能在信封上产生褶皱。但是,通过实施方式,在输送信封时,可以像图4这样缩短夹持宽度。通过缩短夹持宽度使夹持41的形状变为在信封的内侧的片材和外侧的片材产生难以产生输送距离的差的直线状。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褶皱的产生。信封的厚度比复印纸张的厚度厚。因此,即使缩短夹持宽度,只要在夹持宽度内确保定影所需的压力,就可以将图像定影于信封上。

第一机构55可以使第二辊5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位置的夹持宽度实质上与加压垫54的宽度为相同长度。通过以上构造可以达成以下效果。与将第二辊52保持在第一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确保夹持宽度的增减幅度(夹持宽度的调整范围)比较大。而且可以使第二位置的夹持宽度尽可能地缩短至加压垫54的宽度(缩到最短)。因此,可以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有效地抑制褶皱的产生。而且,与将第二辊52保持在第一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确保产生于夹持41的加压力的增减幅度(加压力的调整范围)比较大。

定影装置32具有第一机构55和第二机构60。即,通过还具有第二机构60,可以达成以下的效果。与只具有第一机构55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切换加热辊40和输送带53的抵接和远离。而且,通过第二机构60,在非送纸时可以使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远离。因此,与使输送带53与加热辊40抵接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加热辊40的热容量。因此,可以实现预热时间的缩短化以及首次打印时间的缩短化。

通过第一机构55使多个辊51、52中的第二辊52移动,使输送带53的一部分向在与加热辊40抵接的方向和远离的方向移动,可以达成以下的效果。与只通过第二机构60使传动带53的一部分在与加热辊40抵接的方向和远离的方向移动相比,可以容易地进行加热辊40和传动带53的部分抵接和远离。

第二机构60通过使加压垫54与输送带53一起向与加热辊40抵接的方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可以达成以下效果。与使输送带53和加压垫54分别移动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第二机构60的构成。

第二辊52可以通过第一机构5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通过以上构成可以达成以下效果。与使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1两者移动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变更夹持宽度。而且,与只使第一辊51移动相比,可以容易地确保片材的输送路径。

第一机构55通过使第二辊52与第一辊51单独地移动,可以增加或减少产生于夹持41的加压力。通过以上构成可以达成以下效果。在输送记录介质时,可以增加或减少产生于夹持41的加压力。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在记录介质产生褶皱。特别是在作为记录介质使用信封时,可以有效地抑制褶皱的产生。例如,输送信封时,通过减少产生于夹持41的加压力,可以有效地抑制褶皱的产生。信封的厚度比打印纸张的厚度厚。因此,即使减少产生于夹持41的加压力,只要在夹持宽度内确保定影所须的压力,就可以将图像定影于信封上。

第一机构55包括:臂56、臂施力部件57以及凸轮58。臂56通过一端部自由旋转地支撑第二辊52。臂施力部件57向第二辊52加压使其位于第一位置。凸轮58通过克服臂施力部件57的施力按压臂56,可以使第二辊52可以配置于第二位置。通过以上构成可以达成以下效果。通过利用了凸轮58的简单构成可以抑制在记录介质产生褶皱。

第二机构60包括:框61、支撑轴62、框施力部件63以及驱动部64。框61支撑输送带53以及第一机构55。支撑轴62自由旋转地支撑框61的一端部。框施力部件63施力框61的另一端部,以使输送带53和加热辊40抵接。驱动部64通过使框61克服施力部件63的施力以支撑轴62为中心旋转,可以使框移动使得输送带53离开加热辊40。通过以上的构成可以达成以下的效果。通过利用了框61的简单的构成,可以容易地切换加热辊40和输送带53的抵接和远离。

第二机构60通过可以使加压单元50以及第一机构55一体地移动,可以达成以下效果。与使加压单元50以及第一机构55分别移动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第二机构60。

第一机构55通过使第二辊52和第一辊51单独地移动,可以调整夹持宽度。通过以上构成可以达成以下效果。输送记录介质时,通过减小夹持宽度,可以减小记录介质的弯曲程度。因此,可以抑制在记录介质上产生褶皱。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使第一机构55进行动作使其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增加或减少在夹持41产生的加压力的按钮150。通过以上构成可以达成以下效果。通过操作按钮150,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在输送记录介质时,可以自动地增加或减少产生于夹持41的加压力。因此,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可以容易地抑制在记录介质产生褶皱。

下面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定影装置32不局限于在加热辊40的内部具有热源。例如,热源还可以配置于加压垫54一侧或辊51、52一侧。

定影装置32不局限于灯加热式。例如,定影装置32还可以为电磁感应加热输送带的导电层的电磁感应式(ih式)。

加压部件不局限于长方体状的加压垫54。例如,加压部件还可以为具有弯曲的外周面的辊。

多个辊51、52不局限于由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构成。例如,多个辊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多个辊构成。

第一机构55不局限于使第二辊52与第一辊51单独地移动。例如,第一机构55还可以使第一辊51与第二辊52单独地移动。即,第一机构55还可以使多个辊51、52中至少一个(具体而言,配置于有利于夹持41的形成的位置的辊的至少一个)与其它的辊单独地移动。

图像形成装置1不局限于具有使第一机构55进行动作使其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增加或减少产生于夹持41的压力的按钮150。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还可以具有使第一机构55机械地进行动作使其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增加或减少产生于夹持41的压力的手柄。即,也可以手动地操作第一机构55。

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不局限于通过与通过加热辊40的旋转而旋转的输送带53的内周面抵接从动旋转。例如,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与加热辊40单独地旋转。即,加热辊40也可以通过与通过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的至少一个的旋转而旋转的输送带53的外周面抵接从动旋转。

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的实施方式包括:加热辊40、输送带53以及第一机构55。输送带53与加热辊40相对。输送带53架设于多个辊51、52上。第一机构55使多个辊51、52中的第二辊52移动,变更加热辊40和输送带53的夹持宽度。通过上述构成可以达成以下效果。在输送记录介质时,可以变更夹持宽度。因此,可以抑制在记录介质上产生褶皱。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