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装置、显微镜系统以及摄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82173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显微镜装置、显微镜系统以及摄像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微镜装置、显微镜系统以及摄像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5-084060号公报中,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公开有一种显微镜装置800,该显微镜装置800具备:载置台支架811,设置有载置台810,该载置台810配置有测量对象物;物镜820,以与载置台支架811对置的方式配置;摄像机840,根据外部的投光部830的光,对测量对象物进行摄像;以及上表面盖850以及前表面盖860,覆盖载置台支架811,形成为暗室状态。在该显微镜装置800中构成为由摄像机840摄像的测量对象物显示于与显微镜装置800独立地设置的外部的显示部870。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日本特开2015-084060号公报的显微镜装置800中,被摄像的测量对象物显示于与显微镜装置800独立地设置的外部的显示部870,所以需要另外设置显示部870。如果想要增大显示部870的显示区域,则进一步需要装置的设置面积。因此,除了需要确保设置显微镜装置800的空间以外,还需要确保设置显示部870的空间,所以存在设置面积变大的问题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增大显示部的显示区域,并减小装置的设置面积。

本发明的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具备:试料设置部11,用于设置试料;摄像部10d,对设置于试料设置部11的试料进行摄像;框体部10,被设置试料设置部11,并且摄像部10d配置在内部;显示部21,显示由摄像部10d摄像的图像;以及移动部20,与显示部21一体地设置,能够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如上所述,将显示部21一体地设置于显微镜装置100,从而无需除了显微镜装置100之外还单独设置显示部21,所以能够减小装置的设置面积。另外,通过将显示部21一体地设置于能够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的移动部20,能够将移动部20的移动范围活用于显示部21的显示区域,相比于与移动部20分开地设置显示部的情况,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显示部21的显示区域。在由摄像部10d摄像的图像中,例如包括暗视场图像、荧光图像、明视场图像。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移动部20构成为通过相对于框体部10相对地滑移,从而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容易地使移动部20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移动部20构成为能够移动到覆盖试料设置部11的第1位置以及敞开试料设置部11的第2位置。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使移动部20移动到第2位置,能够容易地对试料设置部11进行作业。通过使移动部20移动到第1位置,能够覆盖试料设置部11而容易地对外部光进行遮光。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还具备盖部,该盖部与由移动部20向试料设置部11的移动联动地覆盖试料设置部11。如果这样构成,则仅通过使移动部20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移动就能够简单地覆盖试料设置部11。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移动部20包括:水平面20a,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从上方覆盖试料设置部11;以及交叉面20b,与水平面20a连结,在与水平面20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侧覆盖试料设置部11,显示部21配置于交叉面20b。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使移动部20移动来敞开试料设置部11的上方以及水平方向的一方侧,所以能够容易地访问试料设置部11。由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向试料设置部11的作业。也就是说,在使移动部20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显示部21也与移动部20一起移动,以免在访问设置于框体部10的试料设置部11时成为障碍。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试料配置于试料设置部11等的作业。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试料设置部11在比移动部20的水平面20a低的位置设置于框体部10。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敞开试料设置部11的上方,用户能够从试料设置部11的上方容易地进行向试料设置部11的试料设置动作等。

在上述移动部20包括水平面20a和交叉面20b的结构中,优选的是,交叉面20b构成为覆盖框体部10的水平方向的一方侧的面整体,显示部21配置于交叉面20b的大致整体。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增大显示部21,所以能够容易观察显示内容。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还具备基板18,该基板18配置在框体部10的内部,配置有摄像部10d,摄像部10d包括物镜12,该物镜12配置成光轴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的设置试料的试料设置面大致垂直,基板18配置成与物镜12的光轴大致平行。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在框体部10的内部空间高效地配置摄像部10d。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显示部21以相对于铅垂方向具有预定的倾斜度的方式配置于移动部20,移动部20构成为以显示部21具有预定的倾斜度的状态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使显示部21以具有预定的倾斜度的状态进行相对移动,所以在哪个位置都能够容易观察显示部21。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试料设置部11配置于大致水平的框体部10的上表面。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从试料设置部11的上方容易地进行向试料设置部11的试料设置动作等。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试料设置部11在移动部20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向上配置在框体部10的端部附近。如果这样构成,则例如在通过使移动部20移动而进行试料设置部11的开闭动作的情况下,通过使移动部20移动与试料设置部11的宽度对应的长度量,能够对试料设置部11进行开闭。因此,能够抑制在移动部20进行相对移动时显微镜装置100变得大型化。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移动部2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如果这样构成,则与使移动部20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显微镜装置100在上下方向上变得大型化。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具备风扇193,该风扇193配置在框体部10的内部,用于对框体部10的内部进行冷却,风扇193在框体部10的内部配置于与配置有摄像部10d的区域隔开的区域,在由摄像部10d进行的试料的摄像过程中停止动作。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防止在摄像过程中风扇193所致的振动传递到摄像部10d、试料设置部11等,所以能够精度良好地对试料进行摄像。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摄像部10d包括光源13、物镜12、摄像元件14、第1光学元件15以及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上述第1光学元件15使从光源13照射的光向物镜12的光轴方向反射,透射来自试料的光,上述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使来自试料的光朝向摄像元件14反射。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由第1光学元件15将来自光源13的光经由物镜12引导到试料,并且能够将来自试料的光经由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引导到摄像元件14。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摄像部10d包括:第1光源131a,用于将用于使与试料结合的多个色素的一部分成为激活状态的波长的光照射到试料;以及第2光源131b,用于将用于使成为激活状态的多个色素成为非激活状态的波长的光照射到试料。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使与试料结合的多个色素的一部分成为激活状态而发光,所以能够根据发光由摄像部10d对试料进行摄像。

在上述摄像部10d包括第1光源131a和第2光源131b的结构中,优选的是,摄像部10d构成为对从多个色素中的、成为激活状态的一部分的色素发出的光进行摄影。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根据成为激活状态的一部分的色素的发光,对图像进行摄像。

在上述摄像部10d包括第1光源131a和第2光源131b的结构中,优选的是,摄像部10d构成为对试料进行多次摄像,显示部21构成为显示对由摄像部10d摄像的多张图像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图像。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合成多张图像,能够对超分辨率图像进行摄像。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框体部10具有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内部空间,摄像部10d包括物镜12、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物镜12配置成光轴与框体部10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在框体部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物镜12配置在同一侧。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抑制显微镜装置100的上下方向的大小变大。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还具备:驱动部10a,使移动部20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以及控制器192,控制驱动部10a,控制器192在框体部10的内部配置于与配置有摄像部10d的区域隔开的区域,构成为根据用户的操作,利用驱动部10a使移动部20相对移动。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与摄像部10d隔离地配置控制器192,所以能够抑制控制器192的热传递到摄像部10d。能够利用将配置控制器192的区域隔开的构件来提高摄像部10d的遮光性。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还具备控制器192,该控制器192控制由摄像部10d进行的光的照射,控制器192在框体部10的内部配置于与配置有摄像部10d的区域隔开的区域。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与摄像部10d隔离地配置控制器192,所以能够抑制控制器192的热传递到摄像部10d。能够利用将配置控制器192的区域隔开的构件来提高摄像部10d的遮光性。

在上述移动部能够移动到第1位置以及第2位置的结构中,优选的是,试料设置部11以使除了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侧以及上侧以外的部分被壁包围的方式以凹状设置于框体部10的上表面,构成为在移动部20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敞开上侧以及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侧,显示部21配置在移动部20中的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侧。如果这样构成,则在移动部20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与移动部20一起利用包围试料设置部11的壁来抑制来自侧方的光的侵入。在移动部20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敞开上侧以及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侧,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访问试料设置部11。

在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100中,优选的是,摄像部10d包括朝向上方向配置的浸液物镜。如果这样构成,则当使移动部20移动时,敞开上方以及配置有显示部21的一侧,所以能够容易地访问浸液物镜。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针对浸液物镜的液体的滴下等的作业。

本发明的第2局面的显微镜系统300具备显微镜装置100以及控制显微镜装置100的控制部200,显微镜装置100具备:试料设置部11,用于设置试料;摄像部10d,对设置于试料设置部11的试料进行摄像;框体部10,设置有试料设置部11,并且摄像部10d配置在内部;显示部21,对由摄像部10d摄像的图像进行显示;以及移动部20,与显示部21一体地设置,能够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2局面的显微镜系统300中,起到与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3局面的摄像方法是利用一体地设置有显示部21的显微镜装置100的摄像方法,上述摄像方法包括:使显示部21相对于显微镜装置100的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来敞开试料设置部11的工序;使显示部21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进行相对移动来覆盖设置有试料的试料设置部11的工序;以及在试料设置部11被覆盖的状态下由显微镜装置100对设置于试料设置部11的试料进行摄像的工序。

在本发明的第3局面的摄像方法中,起到与上述第1局面的显微镜装置同样的作用效果。

能够增大显示部的显示区域,并减小装置的设置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显微镜系统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显微镜装置的内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配置在显微镜装置的内部的基板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从背面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使显微镜装置的框体部和移动部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显微镜装置的基板的连接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显微镜装置的框体部与移动部的连接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搭载有配置在显微镜装置的内部的风扇的基板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的图。

图11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后视图。

图12是示出显微镜系统的控制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13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结构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结构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第3变形例的结构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第3变形例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17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结构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19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光源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20是示出显微镜装置的显示部的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1是示出图像摄像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超分辨率图像摄像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超分辨率图像制作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4是示出以往的显微镜装置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以往的显微镜装置的框图。

符号说明

10、410、510、610、710:框体部;10a:驱动部;10d:摄像部;11、411、511、611、711:试料设置部;12:物镜;13:光源;14:摄像元件;15:第1光学元件;16b、16c、16f、16g:第2光学元件;18:基板;20、420、520、620、720:移动部;20a:水平面;20b:交叉面;21、421、521、621、721:显示部;21a:显示面;100、400、500、600、700:显微镜装置;131a:第1光源;131b:第2光源;192:控制器;193:风扇;200:控制部;300:显微镜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显微镜装置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微镜装置100的概要。

显微镜装置100是用于将载置于试料设置部11的试料放大而显示的装置。试料是从被检体(被试验者)提取的生物试料,例如是细胞等。

如图1所示,显微镜装置100具备框体部10和移动部20。显微镜装置100具备摄像部10d和试料设置部11。摄像部10d具备物镜12、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试料设置部11设置于框体部10的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物镜12、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设置在框体部10的内部。显微镜装置100具备显示部21。显示部21设置于移动部20的前表面(y1方向侧的面)。显示部21的显示面21a配置在移动部20的前表面侧。显微镜装置100具备驱动部10a,该驱动部10a使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进行相对移动。

以下,将在与显微镜装置100的设置面平行的面内(即,水平的面内)正交的两个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y方向。如图1所示,显微镜装置100具有在俯视时分别沿着x方向以及y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形状。将x方向设为显微镜装置100的左右方向,将y方向设为显微镜装置100的前后方向。y1方向为装置主体的前表面方向,y2方向为装置主体的背面方向。将与水平的面正交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z1方向为上方向,z2方向为下方向。

移动部20能够相对于框体部10与显示部21一起相对移动到覆盖试料设置部11的遮光位置(参照图1(a))和敞开试料设置部11的敞开位置(参照图1(b))。具体而言,移动部20通过在与框体部10的设置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相对于框体部10相对地进行滑移,从而相对移动到遮光位置以及敞开位置。由此,能够使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不在上下方向(z方向)而是在横向(x方向)上相对地移动,所以能够抑制重力的影响,容易地使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相对移动到遮光位置或者敞开位置。能够将遮光位置以及敞开位置配置于平行的位置,所以在敞开位置也能够在与遮光位置同样的高度位置观察设置于移动部20的显示部21。由此,能够提高显示部21的视觉辨认性。在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相对移动到敞开位置的状态下,试料被设置在试料设置部11。在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相对移动到遮光位置的状态下,对试料设置部11的试料进行摄像。此外,遮光位置是权利要求书的“第1位置”的一个例子,敞开位置是权利要求书的“第2位置”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移动部20与框体部10的设置面大致平行,且在框体部10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相对于框体部10相对地滑移。具体而言,在框体部10相对于设置面不移动的状态下,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以及设置面移动。移动部20能够构成为在与显示部21的显示面21a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相对于框体部10进行相对移动。换言之,移动部20能够在与框体部10的与前表面交叉的侧面(x1方向以及x2方向的侧面)大致垂直的方向(x方向)上相对于框体部10进行相对移动。由此,与使移动部20在与显示部21的显示面21a垂直的方向即框体部10的前后方向(y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地在使移动部20移动到敞开位置的情况下从前方访问试料设置部11。

通过来自外部的控制,利用驱动部10a使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进行相对移动。例如,根据用户的操作或者程序,驱动部10a被驱动,从而移动部20相对移动到遮光位置以及敞开位置。由此,能够使移动部20容易地相对移动到遮光位置和敞开位置。驱动部10a例如包括马达以及带轮机构等。

如图1所示,在试料设置部11设置试料。试料设置部11配置于与框体部10的设置面大致平行的框体部10上表面(z1方向的面)。由此,在使移动部20相对移动到敞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敞开试料设置部11的上方,所以能够容易地访问试料设置部11。

试料设置部11以使除了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侧以及上侧以外的部分被壁包围的方式以凹状设置于框体部10的上表面。例如,试料设置部11以框体部10的除了前表面侧以及上侧以外的部分被壁包围的方式以凹状设置于框体部10的上表面。具体而言,试料设置部11包括在y2方向设置的壁部111以及在x方向以对置的方式配置的壁部112。试料设置部11的x1方向侧、x2方向侧以及y2方向侧被壁部111以及一对壁部112包围。由此,在移动部20位于遮光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与移动部20一起利用试料设置部11的除了前表面以外的部分的壁来抑制来自侧方的光的侵入。试料设置部11在移动部20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敞开上侧以及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侧。例如,试料设置部11在移动部20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敞开上方(z1方向)以及前方(y1方向)。由此,在移动部20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敞开上方以及前方,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访问试料设置部11。

试料设置部11在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向上配置在框体部10的端部附近。试料设置部11配置于框体部10的x方向上的端部附近的上表面。如图1所示,试料设置部11配置在框体部10的x1方向侧的端部附近。由此,通过使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相对移动与试料设置部11的宽度对应的长度量,能够使移动部20移动到敞开位置,所以能够抑制在移动部20移动到敞开位置时显微镜装置100变得大型化的现象。

试料设置部11包括载置台11a。载置台11a能够在水平方向(x方向以及y方向)以及上下方向(z方向)上移动。载置台11a能够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上相互独立地移动。由此,能够使试料相对于物镜12进行相对移动,所以能够将试料的所期望的位置放大而观察。

如图1所示,物镜12配置成接近试料设置部11的载置台11a。物镜12配置成接近试料设置部11的载置台11a的下方(z2方向)。物镜12设置成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与试料设置部11对置。物镜12配置成光轴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的设置试料的试料设置面大致垂直。物镜12朝向上方向配置。物镜12能够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相对移动。物镜12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也就是说,物镜12配置成在大致铅垂方向上具有光轴。物镜12包括多个透镜。物镜12能够根据预定的倍率放大试料。物镜12包括浸液透镜。也就是说,将硅油等油、水等液体滴到物镜12而使用。此外,物镜12也可以不是浸液透镜。也可以不对物镜12滴下液体而使用。

如图1所示,光源13能够对试料照射光。光源13经由物镜12对试料照射光。光源13从与摄像元件14相同的一侧对试料照射光。光源13能够输出预定的波长的光。光源13能够输出不同的多个波长的光。也就是说,光源13能够输出不同种类的光。光源13包括发光元件。发光元件例如包括led元件或者激光元件等。

如图1所示,摄像元件14能够根据从光源13照射的光对试料进行摄像。具体而言,摄像元件14能够根据由于从光源13照射的光而从试料发出的光,对试料的静态图像或者动态图像进行摄像。摄像元件14包括摄像元件。摄像元件例如包括ccd元件、cmos元件。摄像元件14能够进行高灵敏度摄像。也就是说,摄像元件14能够根据微弱的光进行摄像。摄像元件14也可以基于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设置在与物镜12相反一侧(z1方向侧)的光源(未图示)的光,对试料进行摄像。也就是说,摄像元件14也可以基于从试料的后侧照射而透射试料的光,对试料进行摄像。

如图1所示,显示部21能够显示由摄像元件14摄像的图像。显示部21与移动部20一体地设置。显示部21能够显示用于操作显微镜装置100的画面。显示部21能够显示基于对试料进行摄像时的程序的画面。显示部21能够对表示显微镜装置100的状态的画面进行显示。显示部21能够显示基于来自外部的控制部的信号的画面。显示部21配置在移动部20中的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侧。例如,显示部21配置在移动部20中的前方侧(y1方向侧)。

如图1所示,移动部20包括水平面20a、交叉面20b以及以在x方向上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侧面20c。水平面20a构成为在与框体部10的设置面大致平行的方向(xy方向)上延伸,从上方覆盖框体部10的试料设置部11。交叉面20b构成为与水平面20a连结,在与水平面20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从与设置面大致平行的一方侧覆盖框体部10的试料设置部11。具体而言,交叉面20b构成为从前方覆盖框体部10的试料设置部11。由此,在使移动部20相对移动到敞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敞开试料设置部11的上方以及前方,所以能够容易地访问试料设置部11。其结果,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向试料设置部11的作业。通过将显示部21配置于交叉面20b,能够将显示部21配置于前表面,所以能够提高显示部21的视觉辨认性。侧面20c连结于水平面20a的x方向的两端的下方。侧面20c形成为在铅垂方向上延伸。侧面20c构成为从x方向侧覆盖框体部10的试料设置部11。移动部20由水平面20a和交叉面20b形成为大致反l字形状。在交叉面20b配置有显示部21。

如图1所示,构成为在移动部20位于遮光位置的情况下,在与框体部10的设置面大致平行且在框体部10的长度方向上,由配置于移动部20的交叉面20b的显示部21覆盖框体部10的大致整体。显示部21配置于交叉面20b的大致整体。交叉面20b构成为在移动部20位于遮光位置的情况下,覆盖框体部10的前表面的大致整体。显示部21在画面的横向(x方向)上遍及移动部20的交叉面20b的大致整体而配置。显示部21在画面的纵向(沿着z方向的方向)上遍及移动部20的交叉面20b的大致整体而配置。由此,能够将显示部21配置于覆盖框体部10的前表面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大致整体的范围,所以能够增大显示部21。其结果,能够容易观察显示内容。

显示部21配置成相对于与框体部10的设置面垂直的方向(z方向)具有预定的倾斜度。换言之,移动部20的交叉面20b配置成相对于与设置面垂直的方向(z方向)具有预定的倾斜度。例如,显示部21以相对于与设置面垂直的方向倾斜约1度~约30度左右的状态配置。显示部21配置成下端(z2方向端)相对于上端(z1方向端)向前方(y1方向)突出。由此,相比于显示部21沿着与设置面垂直的方向配置的情况,能够容易观察显示部21。配置有显示部21的移动部20的部分具有与预定的倾斜度大致相同的倾斜度。

框体部10的前表面(y1方向的面)具有与交叉面20b的预定的倾斜度大致相同的倾斜度。与具有与预定的倾斜度大致相同的倾斜度的移动部20的部分对置的框体部10的面具有与预定的倾斜度大致相同的倾斜度。框体部10的前表面与显示部21大致平行。由此,能够使框体部10的前表面的倾斜度与显示部21的倾斜度大致相同,所以能够使配置有显示部21的移动部20的厚度大致恒定。其结果,能够抑制移动部20的配置显示部21的部分的厚度变大,所以能够抑制移动部20变得大型化。由此,能够抑制用于使移动部20移动的驱动部10a变大。

通过这样设置能够相对于框体部10相对移动到针对外部光对试料设置部11进行遮光的遮光位置以及敞开试料设置部11的敞开位置的移动部20,能够在摄像时对试料设置部11进行遮光。由此,能够不在暗室内设置显微镜装置100,而在如检查室、病理教室那样的明亮的场所设置显微镜装置100来使用。通过将显示部21一体地设置于移动部20,从而无需除了设置显微镜装置100之外还另行设置显示部,所以能够减小设置面积。通过使一体地设置有显示部21的移动部20相对移动到遮光位置和敞开位置,从而在使移动部20移动到敞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显示部21也与移动部20一起移动,以免在访问试料设置部11时成为障碍。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试料配置于试料设置部11等的作业。在使移动部20移动到敞开位置的情况下,显示部21在访问试料设置部11时不会成为障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显示部21。由此,能够详细地确认放大而显示的试料。

(显微镜系统的结构例)

接下来,参照图2,说明显微镜系统300的具体的结构例。

如图2所示,显微镜系统300具备显微镜装置100和控制部200。显微镜装置100以及控制部200以能够相互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式连接。例如,显微镜装置100以及控制部200能够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相互通信地连接。

控制部200构成为控制显微镜装置100。控制部200例如由计算机构成,包括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等。控制部200对由显微镜装置100进行的试料的摄像处理进行控制。控制部200对显微镜装置100的移动部20的遮光位置和敞开位置的移动进行控制。控制部200根据程序控制显微镜装置100。控制部200能够进行将由显微镜装置100摄像的试料放大后的图像的图像处理。控制部200能够将处理后的图像输出到显微镜装置100,使显微镜装置100的显示部21显示。控制部200能够使基于程序的图像显示于显微镜装置100的显示部21。

(光学系统的结构例)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4,说明显微镜装置100的光学系统的结构例。

如图3所示,显微镜装置100作为光学系统的结构而具备物镜12、光源13、摄像元件14、第1光学元件15、滤光器16a、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透镜16d、16e以及16h、反射部17a、17b以及17d以及透镜17c。物镜12、光源13、摄像元件14、第1光学元件15、滤光器16a、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透镜16d、16e以及16h、反射部17a、17b以及17d以及透镜17c配置在框体部10的内部。

第1光学元件15构成为使从光源13照射的光向物镜12的光轴方向反射,透射来自试料的光。第1光学元件15例如包括分色镜。也就是说,第1光学元件1构成为使从光源13照射的波长的光反射,使从试料产生的光的波长透射。

滤光器16a构成为使预定的波长的光透射,对除此以外的波长的光进行遮蔽,或者对预定的波长的光进行遮蔽,使除此以外的波长的光透射。也就是说,利用滤光器16a透射所期望的波长的光,到达摄像元件14。

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构成为使来自试料的光朝向摄像元件14反射。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包括反射部。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例如包括反射镜。

反射部17a、17b以及17d构成为使来自光源13的光朝向物镜12反射。反射部17a、17b以及17d例如包括反射镜。

从光源13射出的光被反射部17a反射而入射到反射部17b。入射到反射部17b的光被反射而经由透镜17c入射到反射部17d。入射到反射部17d的光被反射而入射到第1光学元件15。入射到第1光学元件15的光被反射而经由物镜12到达试料设置部11,照射到试料。

根据光源13的光从试料发出的光经由物镜12入射到第1光学元件15。入射到第1光学元件15的光被透射而经由滤光器16a入射到第2光学元件16b。入射到第2光学元件16b的光被反射而入射到第2光学元件16c。入射到第2光学元件16c的光被反射而经由透镜16d以及16e入射到第2光学元件16f。入射到第2光学元件16f的光被反射而入射到第2光学元件16g。入射到第2光学元件16g的光被反射而经由透镜16h到达摄像元件14。摄像元件14根据到达的光对试料的放大图像进行摄像。

光源13配置于以使来自光源13的光沿大致铅垂方向(z方向)前进的方式至少变更1次方向而入射到物镜12的位置。也就是说,光源13配置于相对于物镜12的光轴偏移的位置。由此,当在大致铅垂方向上配置有物镜12的情况下,无需在物镜12的光轴方向的延长线上设置光源13,所以能够抑制显微镜装置100的上下方向的大小变大。

摄像元件14配置于来自试料的光从与物镜12的光轴大致平行的方向至少变更1次方向而入射到摄像元件14的位置。也就是说,摄像元件14配置于相对于物镜12的光轴偏移的位置。由此,无需在来自试料的光的光轴方向的延长线上设置摄像元件14,所以能够抑制显微镜装置100的上下方向的大小变大。

如图3所示,显微镜装置100具备摄像罩14a,该摄像罩14a对摄像元件14摄像的光入射的方向的区域的外部光进行遮光。摄像罩14a配置成包围摄像元件14的光所入射的侧的光轴。也就是说,构成为入射到摄像元件14的光仅成为从试料发出的光经由光学系统到达的光。摄像罩14a由遮光性的布、片材等形成。例如,摄像罩14a由黑布形成。由此,能够利用摄像罩14a以及框体部10对外部光进行双重遮光,所以能够精度更良好地进行由摄像元件14进行的摄像。

如图4所示,显微镜装置100具备基板18,该基板18配置有物镜12、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该物镜12配置在框体部10的内部,配置成光轴相对于试料设置部11大致垂直。基板18配置成相对于框体部10的设置面大致垂直(参照图5)。基板18配置成与物镜12的光轴大致平行。具体而言,基板18配置成沿着xz平面延伸。由此,能够将物镜12、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配置于共同的基板18,所以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构件的位置关系偏离。

第1光学元件15和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配置在基板18上。由此,能够将光源13、第1光学元件15以及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配置于共同的基板18,所以能够抑制光源13、第1光学元件15以及第2光学元件16b、16c、16f以及16g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偏离。

(框体部以及移动部的连接构造的例)

接下来,参照图6~图9,说明显微镜装置100的框体部10以及移动部20的连接构造的例子。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框体部10包括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卡合部10b。移动部20包括与框体部10的卡合部10b卡合的凹部22。凹部22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凹陷。凹部22形成为在x方向上延伸。如图6所示,移动部20的凹部22与框体部10的卡合部10b卡合。由此,移动部20相对于框体部10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地连接。

如图8所示,配置在框体部10的内部的基板18包括连接端子181、柔性电缆182以及连接端子183。连接端子181能够连接于基板18。柔性电缆182相互连接有连接端子181以及183。连接端子183能够与设置于移动部20的基板连接。

如图9所示,显示部21以能够相对于框体部10移动的方式电连接于框体部10。由此,能够对与移动部20一起相对于框体部10进行相对移动的显示部21供给电力,并且能够使显示部21发送和接收电信号。

(控制器以及风扇的结构例)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2,说明显微镜装置100的控制器192以及193的结构例。

如图10所示,显微镜装置100具备基板19。在基板19设置有电源191、控制器192以及多个风扇193。基板19配置于框体部10的内部的下方(参照图5)。基板19配置成水平。电源191从外部被供给电力。电源191将供给的电力供给到显微镜装置100的各部分。例如,电源191对光源13、摄像元件14、显示部21、驱动部10a、控制器192、风扇193等供给电力。

控制器192控制显微镜装置100的各部分。例如,控制器192控制由光源13进行的光的照射。控制器192对驱动部10a的驱动进行控制。控制器192根据由控制部200进行的控制,对显微镜装置100的各部分进行控制。控制器192在框体部10的内部配置于与配置有物镜12、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的区域隔开的区域(参照图5)。具体而言,由分隔件10c隔开。在分隔件10c的上方配置有基板18。在分隔件10c的下方配置有基板19。由此,能够将控制器192与物镜12、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隔离而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控制器192的热传递到物镜12、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能够利用将配置控制器192的区域隔开的构件来提高物镜12、光源13以及摄像元件14的遮光性。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风扇193构成为对框体部10的内部进行冷却。具体而言,风扇193构成为通过驱动而将来自外部的空气取入到框体部10,使其循环,并从排气口193a排出。沿着x方向设置有一对风扇193。风扇193设置在框体部10的背面侧(y2方向侧)的下方侧(z2方向侧)。风扇193在由摄像元件14进行的试料的摄像过程中停止动作。由此,能够防止在摄像过程中风扇193所致的振动传递到摄像元件14、试料设置部11等,所以能够精度良好地对试料进行摄像。

如图12所示,控制器192连接于控制部200。控制部200具备处理部201、存储部202以及接口203。控制部200连接输入部204。控制器192经由接口203连接于处理部201。处理部201例如包括cpu,对显微镜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存储部202例如包括hdd(硬盘驱动器)、ssd(固态驱动器)等,保存由控制部200执行的程序、信息。输入部204受理用户的操作。输入部204例如包括鼠标、键盘等。输入部204经由接口203连接于处理部201。

(第1变形例的显微镜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3,说明第1变形例的显微镜装置400的结构。

如图13所示,显微镜装置400具备框体部410和移动部420。框体部410设置有试料设置部411。在移动部420一体地设置有显示部421。如图13所示,移动部420配置在框体部410的前表面侧(y1方向侧)。移动部420具有沿着与框体部410的设置面垂直的平面(xz平面)延伸的平板形状。

移动部420构成为能够通过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滑移而移动到遮光位置和敞开位置。此外,移动部420的移动方向与显示部421所延伸的面方向大致平行。也就是说,在显示部421相对于上下方向(z方向)具有预定的角度地倾斜配置的情况下,移动部420的移动方向也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z方向)具有预定的角度地倾斜的方向。如图13所示,在移动部420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试料设置部411的前方侧(y1方向侧)被敞开。试料设置部411配置在框体部410的x1方向侧。试料设置部411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配置在框体部410的上侧(z1方向侧)。

(第2变形例的显微镜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4,说明第2变形例的显微镜装置500的结构。

如图14所示,显微镜装置500具备框体部510和移动部520。框体部510设置有试料设置部511。在移动部520一体地设置有显示部521。如图14所示,移动部520配置在框体部510的前表面侧(y1方向侧)。移动部520具有沿着与框体部510的设置面垂直的平面(xz平面)延伸的平板形状。

移动部520构成为能够通过沿着水平方向(x方向)滑移而移动到遮光位置和敞开位置。如图14所示,在移动部520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试料设置部511的前方侧(y1方向侧)被敞开。试料设置部511能够向前方方向(y1方向)移动。由此,当使试料设置部511向前方移动时,试料设置部511的上方(z1方向)也被敞开。试料设置部511配置在框体部510的x1方向侧。试料设置部511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配置在框体部510的上侧(z1方向侧)。

(第3变形例的显微镜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5以及图16,说明第3变形例的显微镜装置600的结构。

如图15所示,显微镜装置600具备框体部610和移动部620。框体部610设置有试料设置部611。在移动部620一体地设置有显示部621。如图15所示,移动部620配置在框体部610的前表面侧(y1方向侧)。移动部620具有沿着与框体部610的设置面垂直的平面(xz平面)延伸的平板形状。

移动部620构成为能够通过沿着水平方向(x方向)滑移而移动到遮光位置和敞开位置。如图15所示,在移动部620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试料设置部611的前方侧(y1方向侧)被敞开。试料设置部611配置在框体部610的x1方向侧。试料设置部611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配置在框体部610的中央附近。

如图16所示,在显微镜装置600的基板18配置有物镜12、光源13、摄像元件14、致动器611a、第1光学元件15、滤光器16a、第2光学元件16b以及透镜16h。物镜12配置于试料设置部611的下方(z2方向)。试料设置部611配置成框体部10的设置面与试料设置部611之间的距离d1比物镜12的光轴方向的长度d2长。由此,能够配置成物镜12的光轴处于上下方向(z方向),所以在将试料设置部611设为水平方向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物镜12在光轴方向上接近试料。

(第4变形例的显微镜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7以及图18,说明第4变形例的显微镜装置700的结构。

如图17所示,显微镜装置700具备框体部710和移动部720。框体部710设置有试料设置部711。在移动部720一体地设置有显示部721。如图17所示,移动部720配置在框体部710的前表面侧(y1方向侧)。移动部720具有沿着与框体部710的设置面垂直的平面(xz平面)延伸的平板形状。

移动部720构成为能够通过沿着水平方向(x方向)滑移而移动到遮光位置和敞开位置。如图17所示,在移动部720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试料设置部711的前方侧(y1方向侧)被敞开。试料设置部711配置在框体部710的x1方向侧。试料设置部711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配置在框体部710的下侧(z2方向侧)。

如图18所示,在显微镜装置700的基板18配置有物镜12、光源13、摄像元件14、致动器711a、第1光学元件15、滤光器16a、第2光学元件16b以及透镜16h。物镜12配置于试料设置部711的上方(z1方向)。试料设置部711配置成框体部10的上表面与试料设置部711之间的距离d3比物镜12的光轴方向的长度d2长。

此外,既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移动部相对于框体部转动而移动到遮光位置和敞开位置,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移动部相对于框体部转动并且并进移动而移动到遮光位置和敞开位置。

(光源的结构例)

接下来,参照图19,说明光源13的结构例。

如图19所示,光源13包括第1光源131a、第2光源131b、反射镜132a、分色镜132b以及风扇133。第1光源131a以及第2光源131b输出互不相同的波长的光。第1光源131a输出特定的波长区域的光。第2光源131b输出与第1光源131a不同的特定的波长区域的光。第1光源131a以及第2光源131b能够分别输出激光。此外,第1光源131a以及第2光源131b输出的光既可以是可见光区域的光,也可以是红外区域或者紫外区域的不可见光区域的光。

由第1光源131a输出的光被反射镜132a反射,并且透射分色镜132b,从光源13输出。由第2光源131b输出的光被分色镜132b反射,从光源13输出。由于这些,从第1光源131a输出的光和从第2光源131b输出的光以光轴相互一致的状态从光源13输出。

第1光源131a将用于使与试料结合的多个色素的一部分成为激活状态的波长的光照射到试料。第2光源131b将用于使成为激活状态的多个色素成为非激活状态的波长的光照射到试料。然后,摄像元件14构成为对从多个色素中的、成为激活状态的一部分的色素发出的光进行摄影。由此,能够根据成为激活状态的一部分的色素的发光对图像进行摄像。摄像元件14构成为对试料进行多次摄像。然后,显示部21构成为显示对由摄像元件14摄像的多张图像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图像。

与试料结合的多个色素中的一部分发光。色素针对细胞的每个分子进行结合。然后,针对使色素依次激发多次而摄像到的荧光图像,精度良好地获取色素的荧光位置而重叠图像。在该情况下,以1个分子为单位精度良好地获取色素的荧光位置。通过重叠按照该每1个分子的位置精度获取到的荧光图像,能够获取超过分辨度的界限的超分辨率图像。

风扇133配置在框体部10的内部,是为了对光源13进行冷却而设置的。具体而言,风扇133构成为通过驱动而在光源13的周边产生空气的流动,除掉从光源13产生的热。风扇133在由摄像元件14进行的试料的摄像过程中停止动作。由此,能够防止在摄像过程中风扇133所致的振动传递到摄像元件14、试料设置部11等,所以能够精度良好地对试料进行摄像。

(显示部的显示画面例)

接下来,参照图20,说明显示于显示部21的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

在图20所示的显示画面例中,当在显微镜装置100中对试料进行了摄像的情况下,在显示部21显示控制用显示和解析用显示。控制用显示包括摄像机画面显示、摄像参数设定显示、试料设置部移动操作显示、摄像参数监视器显示以及移动部开闭操作显示。解析用显示包括超分辨率图像显示和超分辨率图像解析参数设定显示。

在摄像机画面显示中,显示由摄像元件14摄像的实时的摄像机画面。在摄像参数设定显示中,显示显微镜装置100中的摄像处理的摄像参数。在摄像参数设定显示中,例如显示用于从光源13输出的激光的功率调整的显示等。在试料设置部移动操作显示中,例如显示用于使试料设置部11的位置移动的操作画面。在摄像参数监视器显示中,显示监视器信息。在摄像参数监视器显示中,例如显示试料设置部11的位置、光源13的激光的功率、摄像元件14的温度、摄像时间、直至摄像结束为止的时间等。在移动部开闭操作显示中,例如显示用于使移动部20移动到遮光位置以及敞开位置的操作画面。

在超分辨率图像显示中,显示超分辨率图像。此外,超分辨率图像的数据具有几千像素方形~几万像素方形左右的大小。在此,显示部21的大小越大,越能够增大超分辨率图像显示的显示面积,所以优选为显示部21的面积大。在超分辨率图像解析参数设定显示中,显示超分辨率摄像的解析参数。在超分辨率图像解析参数设定显示中,例如显示从光源13输出的激光的照射顺序、摄像张数等。

(图像摄像处理动作)

参照图21,说明显微镜系统300的图像摄像处理动作。

首先,在图21的步骤s1中,当通过用户的操作,摄像按钮被设为on时,在步骤s2中,控制部200经由控制器192进行使风扇193以及风扇133的驱动停止的控制。在步骤s3中,控制部200对由摄像元件14进行的试料的摄像进行控制。将试料摄像多张。例如,在步骤s3中,将试料摄像几千张~几万张左右。

在步骤s4中,在摄像结束后,控制部200经由控制器192进行使风扇193以及风扇133驱动的控制。之后,结束图像摄像处理动作。

(超分辨率图像摄像处理动作)

参照图22,说明显微镜系统300的超分辨率图像摄像处理动作。

首先,在图22的步骤s11中,控制部200经由控制器192进行将第1波长的光照射到试料的控制。具体而言,从第2光源131b输出的光被照射到试料。由此,与试料结合的荧光色素不激活。也就是说,与试料结合的荧光色素被消光。在步骤s12中,控制部200经由控制器192进行将第2波长的光照射到试料的控制。具体而言,从第1光源131a输出的光被照射到试料。由此,激活与试料结合的一部分的荧光色素。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200进行利用摄像元件14对从激活的一部分的荧光色素激发的光进行摄像的控制。在步骤s14中,控制部200判断由摄像元件14摄像而获取到的图像是否符合预定条件。如果符合,则结束超分辨率图像摄像处理,如果不符合,则返回到步骤s11,反复进行步骤s11~s14的处理。

(超分辨率图像制作处理动作)

参照图23,说明显微镜系统300的超分辨率图像制作处理动作。

首先,在图23的步骤s21中,控制部200抽取摄像的各个图像的荧光的亮点。具体而言,关于摄像的图像,通过高斯拟合抽取荧光的亮点。在步骤s22中,控制部200获取抽取出的亮点的坐标。也就是说,求出图像上的亮点的像素的位置。具体而言,在2维平面获取各亮点的坐标。然后,获取图像上的亮点的区域。具体而言,关于摄像的图像上的各荧光区域,在通过高斯拟合在预定范围得到了与基准波形的匹配的情况下,与该范围相应的宽窄的亮点区域被分配到各亮点。关于与基准波形在1个点匹配的荧光区域的亮点,分配最低等级的宽窄的亮点区域。

在步骤s23中,控制部200对各图像的亮点区域进行重叠。然后,控制部200通过使获取到的各亮点的亮点区域关于全部图像重叠,由此制作超分辨率图像。之后,结束超分辨率图像制作处理。

此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应被认为在所有的方面上是例示,而并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进而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变形例)。

例如,也可以将用于覆盖试料设置部11的盖部,例如挡板与移动部20分开设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与移动部20的移动联动而盖部(挡板)被关闭而覆盖试料设置部11。在该情况下,既可以利用移动部20和盖部(挡板)进行二重遮光,也可以在敞开移动部20的侧方的情况下,仅由盖部(挡板)对试料设置部11进行遮光。

另外,也可以不在框体部10的内部设置光源,也可以在框体部10的外部设置光源。

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如不使用朝向上方的物镜12而使用朝向下方的物镜那样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