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441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数码相机及摄像机等电子相机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上述领域的相机中所使用的成像透镜,提出有沿光轴方向使透镜系统的中间部分的一部分透镜组移动而进行对焦的内对焦方式的成像透镜。与使整个透镜系统移动而进行对焦的整组伸出方式相比,内对焦方式有可轻便的聚焦操作及迅速的自动聚焦控制的优点。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3中提出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第1至第3透镜组,并使第2透镜组的整体或其一部分移动而进行对焦的内对焦方式的成像透镜。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0159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2-24269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628090号公报近年来,相机的摄像像素数逐渐增加,因此在上述内对焦方式的成像透镜中,要求更高度地校正各像差。并且,要求能够更高速地对焦。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中,构成对焦时移动的第2透镜组的透镜片数较多。因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但高速进行对焦较困难。并且,在专利文献2、3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中,对焦时移动的透镜仅为1片,因此能够高速进行对焦。然而,通过1片透镜难以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而且,在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中,各像差的校正并不充分。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速进行对焦、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且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内对焦方式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只有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与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2透镜组包括2片或3片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0<at/(ct11+ct12)<0.1……(1)15<ν11<40……(2)65<ν12<90……(3a)0.0<θgf12-(-0.001682·ν12+0.6438)……(3b)其中,ct11: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2: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at: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与同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ν11: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色散系数;ν12: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的色散系数;θgf12: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另外,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1透镜组具有2组将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至少以各1片来进行组合的接合透镜。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3透镜组具有2组将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至少以各1片来进行组合的接合透镜。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3透镜组的2组接合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60<ν31<90……(4a)0.0<θgf31-(-0.001682·ν31+0.6438)……(4b)15<ν32<45……(5)其中,ν31:第3透镜组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物体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色散系数;θgf31:第3透镜组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物体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ν32:第3透镜组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物体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色散系数。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3透镜组的2组接合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60<ν33<80……(6a)0.0<θgf33-(-0.001682·ν33+0.6438)……(6b)15<ν34<35……(7)其中,ν33:第3透镜组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色散系数;θgf33:第3透镜组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ν34:第3透镜组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色散系数。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5<f/f2<-1.0……(8)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第2透镜组的焦距。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0.9<f/f1<1.5……(9)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1:第1透镜组的焦距。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f/f3<2.0……(10)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第3透镜组的焦距。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2透镜组包括2片透镜,2片透镜中的物体侧的透镜具有正屈光力,2片透镜中的像侧的透镜具有负屈光力,2片透镜接合而成。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70<n2<2.2……(11)其中,n2: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折射率。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5<ν21<30……(12)其中,ν21: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色散系数。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65<n1<2.2……(13)其中,n1: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折射率。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0<δν1r<50……(14)其中,δν1r:位于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与同位于该最靠像侧的透镜在物体侧相邻的透镜的色散系数之差。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在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配置孔径光圈,孔径光圈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被固定。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0.10<bf/f<0.50……(15)其中,bf: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至像面的空气换算长度;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并且,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1)、(1-2)、(3a-1)及(3b-1)中的任一个。另外,本发明的成像透镜可以满足条件式(1)~(15)、(1-1)、(1-2)、(3a-1)及(3b-1)中的任一个,或也可以满足任意组合。0.005<at/(ct11+ct12)<0.05……(1-1)20<ν11<36……(2-1)65<ν12<85……(3a-1)0.01<θgf12-(-0.001682·ν12+0.6438)<0.1……(3b-1)其中,ct11: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2: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at: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与同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ν11: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色散系数;ν12: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的色散系数;θgf12: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上述“包括~”表示除了包括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透镜组或透镜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没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掩模、盖玻璃及滤光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物镜法兰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并且,上述“透镜组”并不一定是指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组,还可以包括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透镜组。上述“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表示作为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关于上述“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也相同。并且,关于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透镜的面形状及透镜的面的曲率半径,当包括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凸向物体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正,凸向像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负。并且,在本发明中,关于条件式,若无特别说明,则为与d线(波长587.6nm)相关的条件式。发明效果本发明的成像透镜设成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只有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同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2透镜组包括2片或3片透镜,并且满足条件式(1)、(2)、(3a)及(3b)。因此,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并且高速进行对焦且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并且,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成像透镜,因此能够高速进行对焦且获得高像素的影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与实施例1通用)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与实施例1通用)的光路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8是从正面侧观察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19是从背面侧观察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概略结构图。符号说明1-成像透镜,2-轴上光束,3-最大视角的光束,20-可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释放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l11~l37-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与实施例1通用)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结构例与后述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结构通用。图1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并且,图2是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中的光路图,且示出来自位于无限远距离的物点的轴上光束2及最大视角的光束3的各光路。另外,在图1及图2以及后述的图3~图9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透镜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沿光轴z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st。另外,孔径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及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并且,采用了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只有第2透镜组g2移动至光轴方向像侧的内对焦方式。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孔径光圈st不移动。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6这6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2这2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6这6片透镜。然而,各透镜组也可以以与图1所示的例子不同的片数的透镜来构成。尤其第2透镜组g2可以设为包括3片透镜的透镜组。当将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应用于摄像装置时,优选根据安装透镜的相机侧的结构,在光学系统与像面sim之间配置盖玻璃、棱镜、红外截止滤光片及低通滤光片等各种滤光片。因此,在图1中,示出了假定成这种情况的将平行平面板状的光学部件pp配置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的例子。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及在像侧与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相邻的透镜l12具有正屈光力。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以满足下述条件式(1)、(2)、(3a)及(3b)的方式构成。0<at/(ct11+ct12)<0.1……(1)15<ν11<40……(2)65<ν12<90……(3a)0.0<θgf12-(-0.001682·ν12+0.6438)……(3b)其中,ct11: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2:在像侧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相邻的透镜l12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at: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与在像侧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相邻的透镜l12的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ν11: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的色散系数;ν12:在像侧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相邻的透镜l12的色散系数;θgf12:在像侧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相邻的透镜l12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以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只有第2透镜组g2移动至光轴方向像侧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轻量化对焦组,其结果,能够高速进行对焦。并且,能够小型化透镜系统。并且,通过将第2透镜组g2设为包括2片或3片透镜的透镜组,在从无限远向最近距离的物体进行对焦时,能够抑制各像差的变动。并且,通过将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及在像侧与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相邻的透镜l12设为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且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在制造时2片透镜l11、l12互不干扰,由此,在制造时能够防止发生不良情况。并且,通过将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及在像侧与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相邻的透镜l12设为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且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缩短透镜系统的总长度。并且,抑制入射于第2透镜组g2的轴上光线的高度,从而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g2的整体的直径的大小。通过色散系数的组合中同时满足条件式(2)及条件式(3a),且部分方差比中满足条件式(3b),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尤其,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且以免成为条件式(3a)、(3b)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色差的过度校正。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1)、(2)、(3a)及(3b)中的至少一个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2-1)、(3a-1)及(3b-1)中的至少一个。0.005<at/(ct11+ct12)<0.05……(1-1)20<ν11<36……(2-1)65<ν12<85……(3a-1)0.01<θgf12-(-0.001682·ν12+0.6438)<0.1……(3b-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1透镜组g1具有2组将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至少以各1片来进行组合的接合透镜。由此,能够有利于进行色差的校正。另外,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第1透镜组g1具有组合了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l13及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14的接合透镜以及组合了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l15及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16的接合透镜这2组接合透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3透镜组g3具有2组将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至少以各1片来进行组合的接合透镜。由此,能够有利于进行色差的校正。另外,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第3透镜组g3具有组合了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31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l32的接合透镜以及组合了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33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l34的接合透镜这2组接合透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3透镜组g3的2组接合透镜中,最靠物体侧的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31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l32,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4a)、(4b)及(5)。60<ν31<90……(4a)0.0<θgf31-(-0.001682·ν31+0.6438)……(4b)15<ν32<45……(5)其中,ν31:第3透镜组g3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物体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31的色散系数;θgf31:第3透镜组g3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物体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31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ν32:第3透镜组g3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物体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l32的色散系数。色散系数的组合中同时满足条件式(4a)及条件式(5),且部分方差比中满足条件式(4b),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尤其,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且以免成为条件式(4a)、(4b)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色差的过度校正。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4a)、(4b)及(5)中的至少1个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a-1)、(4b-1)及(5-1)中的至少1个。65<ν31<85……(4a-1)0.01<θgf31-(-0.001682·ν31+0.6438)<0.2……(4b-1)20<ν32<38……(5-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3透镜组g3的2组接合透镜中,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33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l34,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6a)、(6b)及(7)。60<ν33<80……(6a)0.0<θgf33-(-0.001682·ν33+0.6438)……(6b)15<ν34<35……(7)其中,ν33:第3透镜组g3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33的色散系数;θgf33:第3透镜组g3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l33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ν34:第3透镜组g3的2组接合透镜中,构成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的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l34的色散系数。通过色散系数的组合中同时满足条件式(6a)及条件式(7),且部分方差比中满足条件式(6b),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尤其,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且以免成为条件式(6a)、(6b)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色差的过度校正。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6a)、(6b)及(7)中的至少1个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a-1)、(6b-1)及(7-1)中的至少1个。65<ν33<75……(6a-1)0.01<θgf33-(-0.001682·ν33+0.6438)<0.1……(6b-1)20<ν34<30……(7-1)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2.5<f/f2<-1.0……(8)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第2透镜组g2的焦距。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8)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防止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过度变强,从而能够抑制基于对焦的球面像差、像散及色差的变动,由此,能够在接近侧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8)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g2的移动量,因此能够缩短对焦为止的时间,由此能够高速进行对焦。并且,容易在第2透镜组g2的物体侧及像侧确保用于配置机构组件的空间。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8)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2.2<f/f2<-1.4……(8-1)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0.9<f/f1<1.5……(9)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1:第1透镜组g1的焦距。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9)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确保第1透镜组g1的正屈光力,因此能够缩短透镜系统的总长度。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9)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g1的正屈光力,因此能够抑制球面像差及像散。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9)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1)。1.0<f/f1<1.4……(9-1)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1.0<f/f3<2.0……(10)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第3透镜组g3的焦距。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0)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确保第3透镜组g3的正屈光力,因此能够缩短透镜系统的总长度。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0)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第3透镜组g3的正屈光力,因此能够抑制球面像差及像散。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10)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1)。1.2<f/f3<1.8……(10-1)并且,优选第2透镜组g2包括2片透镜l21、l22,2片透镜中的物体侧的透镜l21具有正屈光力,2片透镜中的像侧的透镜l22具有负屈光力,2片透镜l21、l22接合而成。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差及倍率色差。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1.70<n2<2.2……(11)其中,n2: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折射率。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进行对焦时能够抑制各像差的变动。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从无限远向最近距离的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g2的移动量变大,由此,能够抑制透镜系统的总长度变大。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11)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1)。1.80<n2<2.2……(11-1)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15<ν21<30……(12)其中,ν2i: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21的色散系数。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2)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2)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色差的过度校正。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12)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1)。15<ν21<25……(12-1)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3)。1.65<n1<2.2……(13)其中,n1: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l11的折射率。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3)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透镜系统的总长度变大。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3)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13)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3-1)。1.70<n1<2.1……(13-1)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4)。30<δν1r<50……(14)其中,δν1r:位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像侧的透镜l16与在物体侧与位于该最靠像侧的透镜l16相邻的透镜l15的色散系数之差。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4)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4)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色差的过度校正。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14)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4-1)。35<δν1r<46……(14-1)并且,优选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配置孔径光圈st,孔径光圈st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被固定。通过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配置孔径光圈st,能够抑制对焦时在对焦面的附近发生的视角的变动即像倍率的变动。并且,通过对焦时固定孔径光圈st,能够减少对焦部的重量,因此能够高速进行对焦。并且,优选满足条件式(15)。0.10<bf/f<0.50……(15)其中,bf: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至像面的空气换算长度;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5)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确保作为可换镜头所需的后焦距。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5)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透镜系统的总长度。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15)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5-1)。0.15<bf/f<0.45……(15-1)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优选作为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材料,具体使用玻璃,也可以使用透明的陶瓷。并且,当在严酷的环境下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时,优选实施保护用多层膜涂层。而且,除了实施保护用涂层以外,还可以实施减少使用时的重影光等的防反射涂层。并且,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光学部件pp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各透镜之间配置低通滤光片或如截止特定波长区域的各种滤光片或者也可以在任意透镜的透镜面上实施具有与各种滤光片相同的作用的涂层来代替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配置这些各种滤光片等。包括与条件式相关的结构,以上叙述的优选结构及可能的结构也可以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性地采用。例如,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设成满足条件式(1)、(2)、(3a)及(3b),但可以设成满足条件式(1)~(15)及条件式(1-1)~(15-1)中的任一个,也可以设成满足这些条件式的任意组合。接着,对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对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1中。另外,在图1及与后述的实施例2~8对应的图3~图9中也一并示出了光学部件pp。并且,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所图示的孔径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及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将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与基本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2中,将与移动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3中。以下,关于表中的记号的含义,以实施例1为例子进行说明,关于实施例2~8也基本相同。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在si栏中示出将最靠物体侧的构成要件的面设为第1个而随着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i个(i=1、2、3、……)面编号,在ri栏中示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在di栏中示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的在光轴z上的面间隔。并且,在ndj栏中示出将最靠物体侧的光学要件设为第1个而随着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光学要件的相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在νdj栏中示出同样为第j个光学要件的相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色散系数。另外,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面形状凸向物体侧的情况设为正,将凸向像侧的情况设为负。在基本透镜数据中也一并示出了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在相当于孔径光圈st的面的面编号栏中与面编号一同记载有(光圈)这一术语。并且,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在对焦时间隔发生变化的面间隔栏中分别记载有dd[i]。在表2的与基本规格相关的数据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后焦距bf、f值fno.及全视角2ω的值。并且,在表3的与移动面间隔相关的数据中,示出分别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及对焦于最近物体的状态(距离110cm)下的移动面间隔。在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mm,但光学系统既可以放大比例也可以缩小比例来使用,因此还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以规定位数舍入的数值。[表1]实施例1·透镜数据siridindjνdj198.02013.95001.9537532.322265.83580.10003106.14745.32001.5503275.504-625.64450.36005∞1.73001.5673242.81649.38305.98001.8830039.227192.18861.49008∞1.70001.6398034.49930.778010.10001.5503275.5010∞6.010011(光圈)∞dd[11]12-380.42543.07001.9590617.4713-70.62901.22001.8515040.781451.2612dd[14]15-230.38175.18001.5503275.5016-39.23001.63001.6889331.1617-102.26080.10001848.44948.75001.5928268.6219-82.65401.80001.7618226.612082.65409.960021119.83827.04002.0010029.1322-96.634119.510023-37.75861.47001.5168064.2124-163.999223.856625∞3.20001.5168064.2026∞1.0003[表2]实施例1·基本规格f108.47bf26.97fno.2.062ω[°]29.8[表3]实施例1·移动面间隔无限远110cmdd[11]4.700013.31dd[14]18.19009.58将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0中。另外,在从图10中的上段左侧依次表示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从图10中的下段左侧依次表示对焦于最近的状态(距离110cm)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表示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像差的各像差图中示出以d线(波长587.6nm)为基准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将关于d线(波长587.6nm)、c线(波长656.3nm)、f线(波长486.1nm)及g线(波长435.8nm)的像差分别以实线、长虚线、短虚线及灰色实线来表示。在像散图中将弧矢方向及子午方向的像差分别以实线及短虚线来表示。在倍率色差图中将关于c线(波长656.3nm)、f线(波长486.1nm)及g线(波长435.8nm)的像差分别以长虚线、短虚线及灰色实线来表示。球面像差的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角。上述实施例1的说明中叙述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及记载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对以下的实施例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接着,对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3中。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透镜组及透镜片数结构。将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与基本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5中,将与移动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1中。[表4]实施例2·透镜数据siridindjvdj1106.38483.53841.9537532.322265.69270.10003101.70095.42441.5503275.504-630.13700.37495∞1.71161.5673242.82652.80205.61221.8830039.227199.70381.43618∞1.70231.6034238.03928.842610.80191.5503275.5010∞5.934011(光圈)∞dd[11]12-327.29083.58841.8466623.8813-56.28791.20561.7880047.371449.3882dd[14]15-438.13285.25411.5503275.5016-37.95951.53181.6129337.0117-154.66150.10001848.379910.19451.5928268.6219-77.75561.83961.7847026.292077.75569.698821114.34396.49862.0010029.1322-92.072019.319623-38.60671.51761.5168064.2024-155.099823.772125∞3.20001.5168064.2026∞1.0212[表5]实施例2·基本规格f107.27bf26.90fno.2.062ω[°]30.2[表6]实施例2·移动面间隔无限远110cmdd[11]4.590413.06dd[14]17.82929.35接着,对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4中。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透镜组及透镜片数结构。将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与基本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8中,将与移动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9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2中。[表7]实施例3·透镜数据siridindjvdj1110.13533.44951.9537532.322265.69270.1000399.40775.51091.5503275.504-630.13700.36335∞1.71161.5673242.82652.90645.67141.8830039.227211.74951.35378∞1.70181.6034238.03928.978510.73641.5503275.5010∞5.933611(光圈)∞dd[11]12-307.94043.58841.8589622.7313-57.52121.20561.7880047.371449.4170dd[14]15-438.09525.73971.5503275.5016-34.75291.53211.6129337.0117-161.19690.10001848.748310.40641.5928268.6219-76.66541.84001.7618226.522076.66549.409421115.14306.99202.0010029.1322-92.093419.319623-38.25191.56351.5168064.2024-140.334723.823325∞3.20001.5168064.2026∞1.0178[表8]实施例3·基本规格f106.94bf26.95fno.2.062ω[°]30.2[表9]实施例3·移动面间隔无限远110cmdd[11]4.672713.12dd[14]17.76049.31接着,对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5中。除了在第1透镜组g1中,透镜l12、透镜l13及透镜l14为接合透镜这一点以外,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透镜组及透镜片数结构。将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示于表10中,将与基本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11中,将与移动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12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3中。[表10]实施例4·透镜数据siridindjνdj1107.30804.17391.9537532.322456.55140.0916391.29676.89511.5377574.704-213.65481.72161.5673242.82547.04625.30741.8830040.766109.26401.73627211.71881.70161.6398034.47831.74229.06931.5377574.709537.25667.371210(光圈)∞dd[10]11-461.35642.86961.9590617.4712-82.14651.29801.8515040.781354.5189dd[13]14-356.03354.42641.5377574.7015-43.56571.54101.6889331.0716-121.06970.04571747.686312.89041.5952267.7318-76.63871.97831.7282528.461969.69636.642720101.06436.80802.0010029.1321-103.627918.906422-37.07991.60961.5168064.2023-152.762922.300024∞3.20001.5168064.2025∞1.0160[表11]实施例4·基本规格f108.71bf25.43fno.2.062ω[°]29.8[表12]实施例4·移动面间隔无限远110cmdd[10]4.832114.94dd[13]20.493810.38接着,对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6中。除了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7这7片透镜这一点以外,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透镜组及透镜片数结构。并且,将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示于表13中,将与基本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14中,将与移动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15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4中。[表13]实施例5·透镜数据siridindjνdj1118.89233.45001.9537532.322265.69270.1000390.83825.98041.5928268.624-543.64060.28225∞1.85011.5174252.43653.35075.98001.8830039.227204.64801.42198∞1.77151.6398034.49931.682910.45521.5503275.5010∞5.980411(光圈)∞dd[11]12-297.71403.28272.1042017.0213-81.29781.22911.8830039.221450.0806dd[14]15-184.43063.23081.5503275.5016-55.09881.53191.6889331.1617-102.22000.10001851.29658.74961.5928268.6219-65.71521.83971.7618226.612083.931312.951321115.51117.08591.9537532.3222-93.542621.171223-41.06711.56361.4874970.2424-1241.51420.9200251931.90692.98961.8830039.2226-413.832919.835127∞3.20001.5168064.2028∞1.0148[表14]实施例5·基本规格f109.94bf22.96fno.2.072ω[°]29.2[表15]实施例5·移动面间隔无限远110cmdd[11]4.496712.28072dd[14]17.47969.69559接着,对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7中。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透镜组及透镜片数结构。并且,将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示于表16中,将与基本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17中,将与移动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18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5中。[表16]实施例6·透镜数据siridindjνdj187.97074.60721.9108235.252265.69270.1000386.94515.98011.4970081.614-874.27440.51695∞1.85031.5174252.43665.02514.59961.8830039.227158.29651.79968∞1.77141.6398034.49931.963610.32621.5503275.5010∞5.473611(光圈)∞dd[11]122965.93013.59841.8663121.6813-65.07531.51851.8830039.221452.6520dd[14]15-270.60263.84931.5503275.5016-56.51891.63331.6889331.1617-114.52190.10001847.337710.40581.5928268.6219-83.02991.84041.7618226.612083.02999.503321111.74916.86122.0010029.1322-104.988718.842523-37.92921.56361.5168064.2024-576.153920.753125∞3.20001.5168064.2026∞1.0274[表17]实施例6·基本规格f108.53bf23.89fno.2.062ω[°]29.8[表18]实施例6·移动面间隔无限远110cmdd[11]4.395913.90004dd[14]19.521210.01704接着,对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8中。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透镜组及透镜片数结构。并且,将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示于表19中,将与基本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20中,将与移动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21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6中。[表19]实施例7·透镜数据siridindjνdj198.63294.06851.9537532.322265.69270.1000384.97755.98011.4970081.614-867.69570.51455∞1.85001.5174252.43668.12514.59961.8830039.227182.15381.59028∞1.77141.6398034.49934.12089.66671.5503275.5010∞8.142411(光圈)∞dd[11]122866.87053.59801.8491322.5413-65.59111.51841.8830039.221453.9698dd[14]15-270.58663.99481.5931967.9016-53.90961.63331.6889331.1617-102.22230.10001849.522210.40641.5931967.9019-79.57981.84041.7618226.612079.579810.996221115.64916.99012.0010029.1322-96.980716.946723-42.59122.30041.5168064.2024442.752021.155125∞3.20001.5168064.2026∞1.0297[表20]实施例7·基本规格f109.87bf24.29fno.2.082ω[°]29.4[表21]实施例7·移动面间隔无限远110cmdd[11]4.407314.30159dd[14]19.923610.02938接着,对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9中。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透镜组及透镜片数结构。并且,将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示于表22中,将与基本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23中,将与移动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24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7中。[表22]实施例8·透镜数据siridindjνdj1103.84303.74041.9537532.322265.69270.1000386.05945.98041.5928268.624-802.59800.48285∞1.85041.5174252.43667.20714.59961.8830039.227189.92821.52738∞1.77141.6398034.49932.770410.07531.5503275.5010∞8.142311(光圈)∞dd[11]12-304.06632.62152.1042017.0213-88.35281.22861.8830039.221451.3848dd[14]15-270.58004.44321.5503275.5016-47.62131.63341.6889331.1617-103.02830.10001851.44608.74961.5928268.6219-76.66671.84041.7618226.612076.666712.326921121.51276.95112.0010029.1322-94.515920.424423-42.70141.56361.5168064.2024-236.906921.996525∞3.20001.5168064.2026∞1.0140[表23]实施例8·基本规格f112.79bf25.12fno.2.122ω[°]28.4[表24]实施例8·移动面间隔无限远110cmdd[11]4.955813.36234dd[14]17.91219.505609将与实施例1~8的成像透镜的条件式(1)~(15)对应的值示于表25中。并且,在表25中,也示出部分方差比θgf12、θgf31、θgf33的值。另外,所有实施例均以d线为基准波长,下述表25中所示的值为该基准波长时的值。[表25]由以上数据可知,实施例1~8的成像透镜均满足条件式(1)~(15),且为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得到抑制且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8及图19中,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一例,示出了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的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的一结构例的外观图。尤其,图18表示从前侧观察了该相机30的外观,图19表示从背面侧观察了该相机30的外观。该相机30具备相机主体31,在该相机主体31的上表面侧设置有释放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在相机主体31的背表面侧设置有显示部36及操作部34、35。显示部36用于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在相机主体31的正面侧中央部设置有入射来自摄影对象的光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卡口37,通过卡口37可换镜头20安装在相机主体31上。可换镜头20在镜筒内容纳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1的透镜部件。在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输出与通过可换镜头20形成的被摄体像相应的摄像信号的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等成像元件、处理由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已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等。该相机中,通过按压释放按钮32,进行1帧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摄影,通过该摄影获得的图像数据记录在相机主体31内的记录介质(未图示)中。作为这种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中的可换镜头20,使用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由此能够高速进行对焦且能够获得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高像素的影像。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及色散系数等值,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示出的值,也可以采用其他值。并且,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中,示出图面对在不带反光式取景器的单反式数码相机中适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用途,例如,也可适用于单镜头反光式相机、胶卷相机及摄像机等中。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