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8933发布日期:2019-04-17 04:2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使用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其中,该照相装置搭载于智能手机等。



背景技术:

现有的作为搭载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照相装置所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一般的类型是使用磁石以及线圈。在该种类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搭载透镜的动子周围环绕有线圈,定子上设有磁石,该磁石从外侧与该线圈相对设置。另外,由磁性金属制成的轭铁作为壳体设置于定子。在专利文件1中,轭铁外侧还设有屏蔽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98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最近,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产生了内置于智能手机的天线和照相装置(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必须相互接近设置的情况。但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壳体为金属,会影响天线性能,故不能将两者设置得如此靠近。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将天线靠近设置也很难影响天线性能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定子,其具有非导电性的底座以及组装于所述底座的非导电性的壳体,且从透镜的光轴方向观察呈四边形;和动子,其在中央设置有透镜搭载部,且相对所述定子移动,所述定子具有在所述四边形的一相对两边上分别设置的一对磁石,所述动子具有从外部观察呈环状的一对线圈,所述一对线圈分别与所述一对磁石相对,所述四边形的定子的相异于所述一相对两边上的另一相对两边上未设置所述磁石以及线圈,且未设置形成所述底座、所述壳体、所述磁石或者所述线圈中至少一个的导电部件。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也可以在于,具有定子以及相对所述定子移动的动子,所述定子具有非导电性的底座以及组装于所述底座上的非导电性的壳体,且所述定子从透镜的光轴方向观察呈四边形,所述定子在中央设置有搭载部,所述定子具有在所述四边形的一相对的两边上分别设置的从外侧看呈环状的一对线圈,所述动子具有一对磁石,所述一对线圈分别与一对磁石相对,所述四边形的定子的相异于所述一相对的两边的另一相对两边上未设置有磁石以及线圈,且未设置有形成所述底座、所述壳体、所述磁石或者所述线圈中至少一个的导电部件。

通过该结构,可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发明效果

本发明具有非导电性的底座,以及组装于所述底座上的非导电性的壳体,通过在四边形的定子的与一相对两边相异的另一相对两边上未设置磁石以及线圈,且未设置形成所述底座、所述壳体、所述磁石或者所述线圈的至少一个的导电性部件,若在该另外相对两边的之一上设置天线,由于可以将线圈以及磁石等对电磁波有影响的导电部件和天线分离,可以达到即使将天线设置于与透镜驱动装置相接近,也很难影响到天线的特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一种状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另一种状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从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透镜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透镜支撑体和底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弹片和线圈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弹片装设于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为体现磁石、线圈、底座以及透镜支撑体的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前侧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一种状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透镜驱动装置;12定子;14动子;16磁石;18壳体;20底座;24线圈;122第一通孔;124第二通孔;180卡位;182第一端;184第二端;186缺口;201定位突起;202定位凸棱;204延伸部;206凹部;224线圈定位突起;228收容凹部;30透镜支撑体;32透镜固定用孔;40弹片;46弯曲部;48定子侧固定部;52腕部;56连接部;58侧固定部;60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操作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中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10,该透镜驱动装置10运用于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使用的内置自动对焦功能的相机之中。在本说明书中,根据需要将透镜驱动装置10的光轴方向的一个方向称为前侧,将另一相对的方向称为后侧,该光轴方向为如图1中两个箭头之间的直线所在的方向,该前侧以及后侧的方向为图1中箭头所标示的方向。来自被摄体的光从前侧入射到透镜驱动装置10,通过未图示的透镜,射入配置于后侧的未图示的图像传感器。

如图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透镜驱动装置10具有定子12,相对定子12移动的动子14,以及设置于定子12内的弹片40(也称后侧弹片)。

结合图3所示,定子12具有非导电性的底座20以及组装于底座20上的非导电性的壳体18,定子12从透镜的光轴方向观察呈四边形。如图1所示,定子12具有在四边形的一相对两边上分别设置的一对磁石16。底座20与壳体18均优选为塑料制件。

参照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壳体18以及底座20上分别沿着光轴方向上开设有用于透光的第二通孔124以及第一通孔122。

结合图4所示,壳体18具有开设有第二通孔124的第一端182,以及开放设置的第二端184。壳体18内部中空,壳体18的相对两个内壁上分别设有形状大小与磁石16相互匹配的卡位180,该一对磁石16设置于壳体18的内部,且分别卡设于卡位180中。

如图2以及图8所示,底座20大致呈平板状,底座20除去边缘的光轴方向前侧的周缘区域上沿着光轴方向凸设形成用于定位壳体18的定位凸棱202。定位凸棱202,基本围设于底座20的整个周向。另外,未设有一对磁石16的另一两边的中央,进一步设有从定位凸棱202向光轴方向前侧突出并延伸的延伸部204。底座20的各边的中央部分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缺口186,缺口186在底座20上开设槽口的同时也挖去定位凸棱202的后侧。延伸部204的该外侧面上设有一端开放的凹部206,该缺口186与凹部206相互连通。

壳体18和底座20组合时,壳体18开放的第二端184卡设于底座20的定位凸棱202上,延伸部204上设置的凹部206朝向壳体18周向内壁设置,且缺口186露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0的外侧。由于底座20的边缘以及定位凸棱202与壳体18的第二端184以及内壁是以基本上围设于整个周向的方式进行组装的,故可以防止灰尘从该部分进入至透镜驱动装置10的内部。

另外,壳体18与底座20组装后,粘着剂从缺口186流入,该缺口186成为粘着剂积存部。此时,壳体18的凹部206以及壳体18的内壁形成供粘着剂从缺口186流入的间隙。在将底座20和凹部206装配一体后,粘着剂经由该缺口186流入至该间隙中,从而实现了底座20以及壳体18的固定连接。

该凹部206并不限定于设置于底座20上,例如,凹部206可以为朝向底座20以及壳体18的至少任意一方凹陷形成,只要是可以供粘着剂流入即可。还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8的与凹部206相对应的位置还设有粘着剂容孔188,进入至凹部206中的粘着剂进一步进入至粘着剂容孔188中,使得壳体18和底座20的连接更牢固。

再次参照图1以及图2所示,动子14被设置在定子12内,动子14中央设置有透镜固定用孔32,且动子14可相对壳体18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该透镜固定用孔32即为透镜的搭载部。

动子14具有支撑透镜的透镜支撑体30以及从外部观察呈环状的的一对线圈24。透镜支撑体30呈环状设置,中央设置有透镜固定用孔32。透镜支撑体30为非导电部件,最好采用合成树脂制成的部件。该一对线圈24的每一线圈从外部观察均呈环状,两个线圈24分别设置于透镜支撑体30的相对两侧,且该一对线圈24分别与一对磁石16对应(如图9)。

需要说明的是,磁石16的形状呈长方体,当磁石16与线圈24相对设置时,磁石16以能够覆盖住线圈24的所在平面为宜。

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四边形的定子12的相异于上述一相对两边的另一相对的两边上未设置有磁石16以及线圈24,且未设置有形成底座20、壳体18、磁石16或者线圈24中至少一个的导电部件。则,若在该另一相对两边的至少一边上设置天线,则可以将线圈24以及磁石16等对电磁波有影响的导电部件和天线分离,可以得到即使将天线设置于与透镜驱动装置10相接近,也很难影响到天线的特性的效果。本实施例中透镜支撑体30也为非导电部件,故进一步降低对天线特性的影响。

对于动子14,参照图5所示,从光轴方向观察,透镜支撑体30外侧呈近四边形。透镜支撑体30的内侧形成透镜固定用孔32,用于固定透镜,该透镜固定用孔32与定子12的第一通孔122以及第二通孔124的大小对应,动子14被设置在定子12时,透镜固定用孔32与定子12的第一通孔122以及第二通孔124同轴设置。再次参照图5所示,透镜支撑体30一相对两边上分别设有线圈定位突起224,该线圈定位突起224的形状与线圈24所围成的形状相适应,线圈24设置于透镜支撑体30上时,线圈24环绕于该线圈定位突起224的外侧。

参照图6所示,动子14被设置在定子12内,为了限制了动子14相对定子12的周向旋转,在另一相对两边中的至少一边上,底座20以及动子14之一方上设有向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部208,另一方具有以从周向上夹持突出部208的方式收容突出部208的收容凹部228。

在具体实施例中,设置有从延伸部204向内侧突设的突出部208,透镜支撑体30上与突出部208对应的位置设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收容凹部228,该突出部208以突出部208两侧面与收容凹部228两侧面相对的方式插设于收容凹部228中。如此,可限制透镜支撑体30(动子14)相对于底座20(定子12)的周向回转。

如图7所示,弹片40具有四个弹片连接单元42,每个弹片连接单元42具有固定于定子12上的定子侧固定部48,固定于动子14上的动子侧固定部58,以及连接动子侧固定部58和定子侧固定部48的腕部52。如图8所示,弹片40置于定子12内部时,四个定子侧固定部48分别设置于四边形的定子12的一个角部,且设置于定子12的面向底座20前方的面上。

定子侧固定部48呈三角形状,以便向内侧突出;腕部52呈蛇状且向一相邻定子侧固定部48延伸;动子侧固定部58具有连接部56以及从连接部56朝向其所属的弹片连接单元42的腕部52与定子侧固定部48连接位置所在的一侧延伸的弯曲部46。

定子侧固定部48具有定子固定孔50,动子侧固定部58具有动子固定孔54。各个定子固定孔50的形状以及各个动子固定孔54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可以是呈缺口状的孔,也可以是呈封闭状的孔。动子固定孔54设置于动子侧固定部58的连接部56上。动子固定孔54与设置于透镜支撑体30的后端面上未图示的位置决定突起相互嵌合。

继续参照图7所示,其中一对相邻的两个弹片连接单元42的动子侧固定部58相互连接且形成一体,进而形成一体化的动子侧固定部58。该相邻且连接的两个弹片连接单元42的两个连接部56相邻设置。另外两个孤立的两个弹片连接单元42的两个连接部56也相邻设置。

一对线圈24分别通过动子侧固定部58互相电连接。动子侧固定部58至少分割为三个部分,一体化的动子侧固定部58,以及孤立设置的另外两个独立的动子侧固定部58。其中,一体化的动子侧固定部58与一对线圈24的各个线圈24的一端电连接,两个独立的动子侧固定部58与各个线圈24的另外一端电连接。两个独立的侧固定部58分别通过腕部52以及定子侧固定部48,进一步通过后述端子60,将一对线圈24中各个另外一端与外部电源相互连接。线圈24与动子侧固定部58相互连接时,是从线圈24引导出引线实现线圈24与动子侧固定部58的相互电连接。通过这种结构,来自外部电源的电流,从一侧的端子60经由定子侧固定部48、腕部52、一侧的独立的动子侧固定部58,流入至一个线圈24中。进一步,从该一侧的线圈24经由一体化的动子侧固定部58流入至另一侧的线圈24中。进一步,该从另一侧的线圈24经由另一侧的独立的动子侧固定部58、腕部52、定子侧固定部48,从另一侧的端子60流回外部电源。由于线圈24以及弹片40的三个部分形成通电回路,如果线圈24通电,在磁石16和线圈24之间将产生电磁力,为动子14相对于定子12的运动提供动力。

由于线圈24设置于定子12的一相对两边的相对应的位置上,故该用于电连接两个线圈24的一体化的动子侧固定部58设置于另一相对两边中的一边上。

如前所述,连接外部电源的一对端子60与定子侧固定部48电连接。各个端子60,固定于底座20上,设置于与另一相对两边中设有一体化的动子侧固定部58的一边相反的另外一边上。

参照图8以及图9所示,底座20上具有用于决定定子侧固定部48于四边形的各个角部位置的定位突起201,定位突起201设置有形状或者朝向不同的至少两个种类,与此相对,定子固定孔50也具有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种类,该定位突起201插设于定子侧固定部48的定子固定孔50中。本实施例中,相互连接的两个弹片连接单元42的定子侧固定部48上的定子固定孔50呈方形设置,孤立设置的两个弹片连接单元42的定子侧固定部48上的定子固定孔50呈圆形设置,与此相对,定子固定孔50相对应的定位突起201选择采用方形或圆形。

通过将定位突起201设置形状或朝向不同的至少两个种类的突起,可以防止在弹片40装配时发生旋转。

继续参照图9所示,在将弹片40装配于定子12内部时,一对磁石16均设置于从光轴方向观察相邻的定子侧固定部48之间。磁石16设置于相互连接的两个弹片连接单元42的一个定子侧固定部48与独立的弹片连接单元42的定子侧固定部48之间。

参照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10还设有前侧弹片38,该前侧弹片38具有四个前侧弹片连接单元31,每个前侧弹片连接单元31具有固定于定子12上的前侧定子侧固定部34,固定于动子14上的前侧动子侧固定部37,以及连接前侧动子侧固定部37和前侧定子侧固定部34的前侧腕部36。每个前侧弹片连接单元31与每个弹片连接单元42的结构,多个前侧弹片连接单元31彼此之间的布设方式与多个弹片连接单元42之间的布设方式基本相同,此处便不再赘述。

该前侧弹片38与弹片40设置于透镜支撑体30的相对两侧,且前侧定子侧固定部34与壳体18相互连接,前侧动子侧固定部37与透镜支撑体30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前侧弹片38与弹片40,并且使前侧弹片38具有前侧腕部36、前侧定子侧固定部34以及前侧动子侧固定部37,弹片40具有腕部52、定子侧固定部48以及动子侧固定部58,从而使动子14可以相对定子12在光轴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被弹性支撑。

结合图11所示,基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10,在第二实施例中,透镜驱动装置10,具有定子12,以及相对定子12移动的动子14。定子12具有非导电性的底座20、组装于底座20上的非导电性的壳体18以及非导电性的第二壳体22。定子12从透镜的光轴方向观察呈四边形。动子14中央设置有透镜固定用孔32。作为定子12的第二壳体22具有在四边形的一相对两边上分别设置的从外侧观察呈环状的一对线圈24。动子14具有非导电性的透镜支撑体30以及一对磁石16,磁石16设置于透镜支撑体30的相对两侧。即,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10不同之处在于,线圈24设置于定子12侧,磁石16设置于动子14侧。一对线圈24分别与一对磁石16相对设置,四边形的定子12的相异于该一相对的两边上的另一相对两边上未设置有磁石16以及线圈24,且未设置有形成底座20、壳体18、磁石16或者线圈24中至少一个的导电部件。进一步的,透镜支撑体30中也未设置有导电性部件。

具体地,由于线圈24设置于定子12上,磁石16设置于动子14上。另外,安装有线圈24、弹片40、安装有前侧弹片30的第二壳体22安装于底座20上,安装有磁石16的透镜支撑体30设置于第二壳体22的内部,以覆盖住整个壳体18的方式安装于底座20上。由于线圈24安装于定子12上,故并不需要利用弹片40进行布线,因此,未对弹片40进行分割。因此需要在壳体18内侧突设用于固定线圈24的线圈定位突起224,在透镜支撑体30相对两侧上设置固定磁石16的卡位180。其中线圈定位突起224、卡位180的结构,该实施例中的透镜支撑体30以及壳体18的其他结构,底座20、线圈24、磁石16、弹片40和前侧弹片38等的结构以及装配关系均与第一实施例中基本相同,此处便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照相装置,该照相装置具有如上第一、第二是实施例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10。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如上所述的照相装置。

在本说明书中,虽然对在照相装置中应用的透镜驱动装置10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可适用其他装置。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