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光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3256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反光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光膜,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重反射面的反光膜。



背景技术:

反光膜可提供反射光线的效用,通常可用在灯罩、衣物反光条、交通号志等日常物品上。

但以往的反光膜结构仅能以大面积平面或小弧度曲面之贴附用途为主,提供一定程度的反光效果,但若欲加装在立体构件上,常常会遇到在使用中变形、翘曲或脱落,或是反光强度不足的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重反射面的反光膜。

本发明的反光膜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包含基层及反光层。所述基层具有位于两相反侧的正、反两面,并包括层本体,及多个呈数组排列且于所述基层的正面相较于所述层本体凸出的凸出部,每一凸出部具有平板形的基壁及连接所述基壁与所述层本体的围绕壁。所述反光层设于所述基层的正面,且至少覆盖所述层本体及所述凸出部的基壁。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基层还包括多个呈数组排列且于所述基层的反面相较于所述层本体凸出的第一锥状部,所述第一锥状部与所述凸出部在所述层本体的两侧相错位,每一第一锥状部具有自所述层本体延伸且截面渐缩并呈中空的第一锥形壁,及由所述第一锥形壁所界定的在所述基层的正面为内凹的第一锥形凹孔,所述反光层还至少覆盖所述第一锥形壁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基层还包括多个呈数组排列且于所述基层的反面相较于所述层本体凸出的第二锥状部,所述第二锥状部的体积较所述第一锥状部大且与所述凸出部在所述层本体的两侧相错位,每一第二锥状部具有自所述层本体延伸且截面渐缩并呈中空的第二锥形壁,及由所述第二锥形壁所界定的在所述基层的正面为内凹的第二锥形凹孔,所述反光层还至少覆盖所述第二锥形壁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基层还包括多个呈棋盘状排列且于所述基层的反面相较于所述层本体凸出并于所述基层的正面相较于所述层本体凹入的凹条部,每一凹条部具有平板形的底壁及两个彼此相对地连接所述底壁与所述层本体的连接壁,所述凹条部界定出多个格状区域,每一格状区域涵盖多个凸出部及多个第一锥状部,所述反光层至少覆盖于所述凹条部的底壁。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基层还包括多个呈数组排列且由所述凹条部的底壁于所述基层的反面凸出的第三锥状部,每一第三锥状部具有自对应的底壁延伸且截面渐缩并呈中空的第三锥形壁,及由所述第三锥形壁所界定在所述基层的正面为内凹的第三锥形凹孔,所述反光层还至少覆盖所述第三锥形壁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反光层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正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各所述锥状部为截头圆锥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藉由所述基层的所述凸出部及被覆于所述基层正面的反光层,使所述反光膜可挠曲且具有多重反射面。

附图说明

本发明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制作流程图;

图4是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说明用于制作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模具单元;

图5是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化态样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二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三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三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说明用于制作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三实施例的一模具单元;

图11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四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四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五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说明用于制作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五实施例的一模具单元;

图15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六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七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七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18是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说明用于制作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七实施例的一模具单元;

图19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八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九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图21是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说明用于制作本发明反光膜的所述第九实施例的一模具单元;及

图22是本发明反光膜的一第十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一实施例,包含一基层1及一反光层2。所述基层1具有位于两相反侧的正、反两面11、12,并包括一层本体13,及多个呈数组排列且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相较于所述层本体13凸出的凸出部14,每一凸出部14具有一平板形的基壁141及一连接所述基壁141与所述层本体13的围绕壁142。所述反光层2设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且覆盖所述层本体13及所述凸出部14的基壁141。所述反光膜具有多重反射面特性且易于挠曲,因此可以提供良好的反射强度并避免使用中变形、翘曲,或由贴覆的物品上脱落。

参阅图3及图4,所述第一实施例可由包含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得:首先,将可形成所述基层1的半熔融材料(图未示)输出至一模具单元3(如图4)上,利用一抽气装置(图未示)抽吸所述半熔融材料,而令所述半熔融材料配合所述模具单元3之形状冷却而形成所述基层1,然后再将所述反光层2叠置在所述基层1上,再加热以软化所述基层1上的反光层2,之后利用所述抽气装置抽吸所述软化的反光层2,以使所述反光层2热熔黏合于所述基层1,最后使所述基层1及所述反光层2一同冷却并脱离所述模具单元3,即完成一反光膜。值得注意的是,也可将所述反光层2叠置在一现成的基层1上,再加热以软化所述基层1上的反光层2,之后利用所述抽气装置抽吸所述软化的反光层2,以使所述反光层2热熔黏合于所述基层1,最后使所述基层1及所述反光层2一同冷却并脱离所述模具单元3,即完成一反光膜。

参阅图5,所述反光层2包括至少一反光材21及多个散布于所述反光材21内的反光珠22,但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单一反光材21作为反光层2。

此外,在其他变化态样中,所述反光层还包括一图案层(图未示),使所述反光膜更为美观。

另外,在其他变化态样中,还可依需求于所述基层1的反面12形成一黏贴层(图未示),所述黏贴层可以以一定厚度铺设于所述基层1的整个反面12,也可以先填满所述凸出部14的基壁141的背面与围绕壁142的内表面所形成的空间后,再以一定厚度铺设于所述基层1的反面12,使得所述黏贴层的下表面呈一水平面。

参阅图6及图7,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惟,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其制作时的差别仅在于利用所述抽气装置抽吸所述软化的反光层2的步骤:若是抽吸的强度较大,所述反光层2铺设于所述凸出部14的围绕壁142的部分便会断裂,使得所述反光层2仅覆盖于所述层本体13及所述凸出部14的基壁141,即完成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反光膜;但若是抽吸的强度较小,所述反光层2铺设于所述凸出部14的围绕壁142的部分便不会断裂,使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即完成本实施例中的反光膜。

参阅图8、图9及图10,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三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惟,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基层1还包括多个呈数组排列且于所述基层1的反面12相较于所述层本体13凸出的第一锥状部15,所述第一锥状部15与所述凸出部14在所述层本体13的两侧相错位,每一第一锥状部15呈截头圆锥状并具有一自所述层本体13延伸且截面渐缩并呈中空的第一锥形壁151,及一由所述第一锥形壁151所界定的在所述基层1的正面11为内凹的第一锥形凹孔151a。所述第一锥形凹孔151a可以是穿孔(through-holes),也可以是盲孔(blindholes)。此外,所述反光层2还覆盖于所述第一锥形壁151内表面。其制作时的差别仅在于所述模具单元3(如图10)的形状不同,故不赘述其制造过程。

参阅图11及图12,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四实施例,与所述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惟,在第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其制作时的差别仅在于利用所述抽气装置抽吸所述软化的反光层2的步骤:相较于所述第三实施例,所述抽气装置抽吸的强度较小,故所述反光层2铺设于所述凸出部14的围绕壁142的部分便不会断裂,使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

参阅图13及图14,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五实施例,与所述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惟,在第五实施例中所述基层1还包括多个呈数组排列且于所述基层1的反面12相较于所述层本体13凸出的第二锥状部16,所述第二锥状部16的体积较所述第一锥状部15大且与所述凸出部14在所述层本体13的两侧相错位,每一第二锥状部16呈截头圆锥状并具有一自所述层本体13延伸且截面渐缩并呈中空的第二锥形壁161,及一由所述第二锥形壁161所界定的在所述基层1的正面11为内凹的第二锥形凹孔161a。所述第二锥形凹孔161a可以是穿孔(through-holes),也可以是盲孔(blindholes)。此外,所述反光层2还覆盖所述第二锥形壁161内表面。其制作时的差别仅在于所述模具单元3(如图14)的形状不同,故不赘述其制造过程。

参阅图15,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六实施例,与所述第五实施例大致相同,惟,在第六实施例中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其制作时的差别仅在于利用所述抽气装置抽吸所述软化的反光层2的步骤:相较于所述第五实施例,所述抽气装置抽吸的强度较小,故所述反光层2铺设于所述凸出部14的围绕壁142的部分便不会断裂,使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

参阅图16、图17及图18,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七实施例,与所述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惟,在第七实施例中所述基层1还包括多个呈棋盘状排列且于所述基层1的反面12相较于所述层本体13凸出并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相较于所述层本体13凹入的凹条部17,每一凹条部17具有一平板形的底壁171及两个彼此相对地连接所述底壁171与所述层本体13的连接壁172,所述凹条部17界定出多个格状区域173,每一格状区域173涵盖多个凸出部14及多个第一锥状部15。此外,所述反光层2还覆盖于所述凹条部17的底壁171。其制作时的差别仅在于所述模具单元3的形状不同,故不赘述其制造过程。

参阅图19,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八实施例,与所述第七实施例大致相同,惟,在第八实施例中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其制作时的差别仅在于利用所述抽气装置抽吸所述软化的反光层2的步骤:相较于所述第七实施例,所述抽气装置抽吸的强度较小,故所述反光层2铺设于所述凸出部14的围绕壁142及所述凹条部17的连接壁172的部分便不会断裂,使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

参阅图20、图21,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九实施例,与所述第七实施例大致相同,惟,在第九实施例中所述基层1还包括多个呈数组排列且由所述凹条部17的底壁171于所述基层1的反面12凸出的第三锥状部18,每一第三锥状部18呈截头圆锥状并具有一自对应的底壁171延伸且截面渐缩并呈中空的第三锥形壁181,及一由所述第三锥形壁181所界定在所述基层1的正面11为内凹的第三锥形凹孔181a。所述第三锥形凹孔181a可以是穿孔(through-holes),也可以是盲孔(blindholes)。此外,所述反光层2还覆盖所述第三锥形壁181内表面。其制作时的差别仅在于所述模具单元3(如图21)的形状不同,故不赘述其制造过程。

参阅图22,本发明反光膜之一第十实施例,与所述第九实施例大致相同,惟,在第十实施例中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其制作时的差别仅在于利用所述抽气装置抽吸所述软化的反光层2的步骤:相较于所述第九实施例,所述抽气装置抽吸的强度较小,故所述反光层2铺设于所述凸出部14的围绕壁142及所述凹条部17的连接壁172的部分便不会断裂,使所述反光层2是连续地覆盖于所述基层1的正面11。

综上所述,本发明反光膜,藉由所述基层1的凹凸结构可在被覆所述反光层2后形成多重反射面,可以提供良好的反射强度。另外,由于所述基层1的凹凸结构使所述反光膜易于挠曲,可以避免使用中变形、翘曲,或由贴覆的物品上脱落,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之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