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系统及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1716发布日期:2019-06-15 00:09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光源系统及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投影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源系统及应用所述光源系统的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显示(如投影领域)以及照明领域都开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激光为光源的光源系统,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光学扩展量小的优势,在高亮度光源领域,激光光源已经逐渐取代灯泡和led光源。目前的光源系统通常采用一种颜色的荧光粉被激发从而产生一种颜色的受激光。当需要其它颜色的光时,采用对受激光进行修饰而得到的方法而得到。这种情况会造成光源系统的效率降低,体积增大。这种情况增加了光源系统的能耗,同时限制了光源系统的微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光能利用率高以及结构紧凑的光源系统与投影系统。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系统,包括激发光源、旋转轮、第一光路单元、第二光路单元;所述激发光源用于产生激发光;所述旋转轮位于激发光的光路上并且由马达进行驱动,所述旋转轮包括与马达轴平行的面和与马达轴成锐角的斜面;其中,所述与马达轴平行的面和斜面区域的其中一个面的至少部分设置有波长转换材料,形成波长转换区,另一个面不设置波长转换材料,形成非波长转换区;旋转轮接收所述激发光产生受激光和反射光;所述旋转轮将所述反射光反射到第一光路单元,将所述受激光反射到第二光路单元。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投影系统,所述投影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光源系统。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光源系统及投影系统由于采用所需要的颜色的波长转换区被激发产生所需颜色的受激光,不需要对所述受激光再进行修饰,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光源系统及投影系统的效率,进而减小所述光源系统以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投影系统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光源系统的旋转轮的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光源系统的旋转轮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七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八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九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光源系统100a包括激发光源10a、第一反射装置20a、光路切换单元30a、第一光路单元40a、第二光路单元50a、合光元件60a、第二聚光装置70a和匀光装置80a。所述激发光源10用于向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a发出激发光。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a将到达其表面的激发光发射至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a。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a能够将其接收到的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a,反射光经过第一光路单元40a后再依次经过所述合光元件60a、所述第二聚光装置70a和所述匀光装置80a后出射;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a也能够将被其接收到的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a,反射光经过第二光路单元50a后再依次经过所述合光元件60a、所述第二聚光装置70a和所述匀光装置80a后出射。

所述激发光源10a用于发出激发光,其可以为半导体二极管或者半导体二极管阵列,如激光二极管(ld)或者发光二极管(led)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激发光为蓝色光。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激发光还可以为红色光、紫色光或者紫外光等,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a设置于所述激发光源10出射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并且将到达其表面的激发光反射至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a。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a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a反射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a与照射至其上的激发光呈预定的角度。

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a能够将所述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a,或者被所述激发光激发产生受激光且所述受激光经过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a。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a包括旋转轮31a和马达32a。所述马达32a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轮31a转动。

所述旋转轮旋转轮31a包括旋转轮旋转轮本体311a、波长转换区312a、反射斜面313a和反射层(图未示)。其中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和所述反射斜面313a均设置于所述旋转轮旋转轮本体311a的边缘部分。所述旋转轮31a与经第一反射装置20a反射的激发光呈预定角度设置。具体地,所述旋转轮31a上表面与所述旋转轮31a接收到的激发光呈一定夹角。所述夹角介于0-90°之间。所述旋转轮本体311a整体呈圆板状结构。所述旋转轮本体311a可以为一个整体的圆板状结构,也可以为多个扇形板拼接形成的圆板状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轮本体311a为由多个扇形板拼接形成的圆板状结构。

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设置于所述旋转轮本体311a的周侧面边缘。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a反射的激发光,并且被所述激发光激发产生受激光。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受激发产生的受激光到达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a。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中的荧光粉的种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将所述波长转换区312设置于所述旋转轮本体311a的周侧面边缘可以允许激发光以一定的角度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区312,从而能够使得整体结构更加小型化,并且使所述光源系统的亮度较高。

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波长转换层312a和所述旋转轮本体311a之间。所述反射层能够将所述波长转换层312a受激发产生的受激光进行反射。所述反射层能够将所述受激光反射至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a。另外,所述反射层中包括白色散射颗粒。

所述反射斜面313a设置于所述旋转轮本体311a的边缘;所述反射斜面313a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a反射的激发光,并且将到达其表面的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a。所述反射斜面313a与所述旋转轮本体311a的上表面呈预定的夹角。所述夹角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斜面313a为非波长转换区。可以理解,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和非波长转换区的可以进行互换,即所述反射斜面313a可以变更为波长转换区,而目前的波长转换区312a可以变更为非波长转换区,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所述反射斜面313a还可以设置有散射片,在对所述激发光进行反射的同时进行散射处理。

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和所述反射斜面313a随着所述旋转轮本体311a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二者依次接受所述激发光源10a发出的激发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和所述反射斜面313a的个数均为一个。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和所述反射斜面313a的个数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具体设计,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所述马达32a驱动所述旋转轮31a转动,从而使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和反射斜面313a能够依次接收到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发射的激发光,进而能够使所述第二光路单元40a和所述第一光路单元50a能够依次接收由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受激发产生的受激光和所述反射斜面313a反射的激发光。所述马达32a的马达轴与所述旋转轮31a的侧面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马达轴与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呈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轮31a包括第一区域314a、第二区域315a和第三区域316a。其中所述第一区域314a和所述第二区域315a均包括波长转换区312a。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314a和所述第二区域315a的边缘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314a的边缘部分的波长转换区为绿色波长转换区,所述第一区域314a的绿色波长转换区能够接收所述激发光,并且被所述激发光激发产生绿色受激光。所述第二区域315a的边缘部分的波长转换区为红色波长转换区或黄色波长转换区,所述第二区域315a的红色波长转换区或者蓝色波长转换区能够接收所述激发光,并且被所述激发光激发产生红色或者蓝色激发光。

所述第三区域313a为反射区域,所述反射区域的边缘部分设置有反射斜面。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区域313a的边缘部分设置有反射斜面3131a。所述反射斜面3131a用于将到达其表面的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a。

可以理解,所述旋转轮31a的区域的个数或者种类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所述旋转轮31a的个数不限于3个,还可以为其它个数。并且所述旋转轮31a的区域的种类(具体为荧光区域还是反射区域)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限定。另外,所述荧光区域的颜色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发明对上述内容不做限定。

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a设置于所述旋转轮31a的反射斜面313a反射的激发光的光路上。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a包括第一反射镜41a和散光装置42a。

所述第一反射镜41a用于接收来所述反射斜面313a反射的激发光,并将其接收到的激发光反射至所述散光装置42a。

所述散光装置42a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镜41a发射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所述散光装置42a用于对所述第一反射镜41a反射的激发光进行散光处理后透射,透射后的激发光到达所述合光元件60a。

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a设置于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受到所述激发光激发后产生的受激光所在的光路上。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a包括第一聚光装置51a和反射组件52a。

所述第一聚光装置51a设置于所述波长转换区312a受到所述激发光激发后产生的受激光所在的光路上。所述第一聚光装置51a用于对所述受激光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激发光入射至所述反射组件52a。其中所述第一聚光装置51a包括至少一个聚光透镜。当然,所述第一聚光装置51a的聚光透镜个数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所述反射组件52a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光装置51a透射的受激光所在的光路上,并且将所述受激光反射至所述合光元件60a。所述合光元件60a。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组件52a包括第三反射镜521a和第三反射镜522a。

所述第二反射镜521a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光装置51a透射的受激光所在的光路上。所述第二反射镜521a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聚光装置51a透射的受激光,并且将所述受激光反射至所述第四反射装置。

所述第三反射镜522a位于所述第二反射镜521a反射的受激光所在的光路上。所述第三反射镜522a用于将到达其表面的受激光反射至所述合光元件60a。

所述合光元件60a位于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a透射的激发光和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a透射的受激光所在地光路上。因为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a透射的激发光以及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a透射的受激光的过程交替进行,因此所述合光元件60能够交替的接收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a透射的激发光和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a透射的受激光。所述合光元件60能够交替的进行将所述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二聚光装置70a以及将所述受激光透射至所述第二聚光装置70a。

所述第二聚光装置70a设置于所述合光元件60a反射的激发光或者透射的受激光所在的光路上。所述第二聚光装置70a用于对其接收的受激光或者激发光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激发光或者受激光出射。

所述匀光装置80a设置于所述第二聚光装置70a透射的激发光或者受激光所在的光路上,其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激发光或者受激光进行匀光处理,并将经过匀光处理的激发光或者受激光出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匀光装置80a为匀光棒。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光源系统由于采用所需要的颜色的波长转换区被激发产生所需颜色的受激光,不需要对所述受激光再进行修饰,因此能够提高所述光源系统及投影系统的效率,并且同时减小所述光源系统的体积。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5和图6,其中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光源系统100b包括激发光源10b、光路切换单元30b、第一光路单元40b、第二光路单元50b、合光元件60b、第二聚光装置70b和匀光装置80b。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的光源系统100a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光源系统100b不包括所述光源系统100a中的第一反射装置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激发光源10b发出的激发光直接照射至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且不需要经过反射装置进行反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系统100b的激发光源10b、第一光路单元40b、第二光路单元50b、合光元件60b、第二聚光装置70b和匀光装置80b的结构分别与所述光源系统100a中的激发光源10a、第一反射装置20a、光路切换单元30a、第一光路单元40a、第二光路单元50a、合光元件60a、第二聚光装置70a和匀光装置80a的结构一一对应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采用能够反射的旋转轮结构,从而是的光源系统100具有充足的散热空间,从而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实施例三

请同时参阅图7和图8,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光源系统100c包括激发光源10c、分光膜片20c、光路切换单元30c、第一光路单元40c、第二光路单元50c、合光元件60c、第二聚光装置70c和匀光装置80c。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的光源系统100a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激发光源10c发出的激发光首先照射至所述分光膜片20c。所述分光膜片20c能够将所述激发光源10c发出的激发光反射至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c。此外,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c包括散光装置42c。

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c与实施例一中的光路切换单元30c结构相同,其同样包括旋转轮31c和马达32c。所述马达32c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轮31a转动。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c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光源系统100a的光路切换单元30a的结构相同,其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可以理解,所述旋转轮31c同样包括波长转换区和反射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轮31c上表面与所述旋转轮31c接收到的激发光平行设置。所述旋转轮31c上表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激发光源10c发出的激发光的夹角为90°。

所述分光膜片20c能够将所述激发光反射至所述旋转轮31c的波长转换区和反射斜面。因为所述旋转轮31c被所述马达32c驱动转动,从而能够使所述波长转换区312c和所述反射斜面313c依次接收所述分光膜片20反射的激发光。

所述反射斜面313c能够接收由所述分光膜片20c发射的激发光,并且将所述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c。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斜面312c将由所述分光膜片20c发射的激发光直接反射至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c的散光装置42c。

所述波长转换区312c能够被所述激发光激发产生受激光。所述受激光能够穿过所述分光膜片20到达第二光路单元50c。

所述散光装置42c设置于所述光路切换单元反射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并将其接收到的激发光进行散光处理后透射至所述合光元件。具体地,所述散光装置42c设置于所述反射斜面313c反射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系统100c的激发光源10c、光路切换单元30c、第二光路单元50c、合光元件60c、第二聚光装置70c和匀光装置80c分别与所述光源系统100a中的激发光源10a、第一反射装置20a、光路切换单元30a、第二光路单元50a、合光元件60a、第二聚光装置70a和匀光装置80a的结构一一对应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四

请同时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光源系统100d包括激发光源10d、光路切换单元30d、第一光路单元40d、第二光路单元50d、合光元件60d、第二聚光装置70d和匀光装置80d。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三中的光源系统100c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光源系统100d不包括所述光源系统100a中的分光膜片20c;另外,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d包括第一聚光装置51d、分光膜片52d和第二反射装置53d。

所述激发光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d的分光膜片52d和第一聚光装置51d到达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d。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d的实施例一中的光路切换单元30a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d的旋转轮上表面与所述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呈平行设置,即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d的旋转轮上表面与所述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的夹角为0°。

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d能够将所述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d;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d也能够接收所述激发光并被所述激发光激发产生受激光,所述受激光会进入到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d。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系统100d中的激发光源10d、光路切换单元30d、第一光路单元40d、合光元件60d、第二聚光装置70d和匀光装置80d分别与所述光源系统100c中的激发光源10c、光路切换单元30c、第一光路单元40c、合光元件60c、第二聚光装置70c和匀光装置80c的结构一一对应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五

请同时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光源系统100e包括激发光源10e、匀光元件90e、第一反射装置20e、光路切换单元30e、第一光路单元40e、第二光路单元50e、合光元件60e、第二聚光装置70e和匀光装置80e。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的光源系统100a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光源系统100e包括所述匀光元件90e,所述匀光元件90e设置于所述激发光源10e发出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所述匀光元件90e对接收到的激发光进行匀光处理后透射并照射至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e,进而由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e反射至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e。所述匀光元件90e用于对所述激发光进行匀光处理。并且所述匀光元件90e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到达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e的光斑的大小,因此能够提高系统的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系统100e的激发光源10e、第一反射装置20e、光路切换单元30e、第一光路单元40e、第二光路单元50e、合光元件60e、第二聚光装置70e和匀光装置80e的结构分别与所述光源系统100a中的激发光源10a、第一反射装置20a、光路切换单元30a、第一光路单元40a、第二光路单元50a、合光元件60a、第二聚光装置70a和匀光装置80a的结构一一对应相同,当然对应的所述激发光和受激光的光路也与实施例一的光源系统100a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采用匀光器件90e能够对激发光的光斑进行均匀化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光源系统100的效率。

实施例六

请同时参阅图13和图14,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光源系统100f包括激发光源10f、第一反射装置20f、光路切换单元30f、第一光路单元40f、第二光路单元50f、合光元件60f、第二聚光装置70f、匀光装置80f、匀光元件90f和带阻滤光片110f。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五中的光源系统100e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光源系统100f包括所述带阻滤光片110f。所述带阻滤光片110f设置于所述第二聚光装置70f透射的激发光或者受激光所在的光路上,并且所述带阻滤光片110f将其接收到的激发光或者受激光极性过滤。当光源系统100f需要红色光时,一种方式是通过在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f上设置红色波长转换区,所述红色波长转换区受到激发光激发产生红色受激光。目前所述红色波长转换区的热稳定性较差同时光饱和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用于产生黄色受激光的波长转换区代替用于产生红色受激光波长转换区,并通过增加所述带阻滤光片110f来得到需要颜色的光。

所述带阻滤光片110f用于对所述激发光或者受激光进行过滤,并得到所需要颜色的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带阻滤光片110f用于对所述激发光或者受激光进行过滤并透射出红色激发光。当然,所述带阻滤光片110f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从而透射出其它需要颜色的光,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采用带阻滤光片110f来产生所需要颜色的光能够增强所述光源系统100f的效率以及稳定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系统100e的激发光源10f、第一反射装置20f、光路切换单元30f、第一光路单元40f、第二光路单元50f、合光元件60f、第二聚光装置70f、匀光装置80f和匀光元件90f分别与所述光源系统100e的激发光源10e、第一反射装置20e、光路切换单元30e、第一光路单元40e、第二光路单元50e、合光元件60e、第二聚光装置70e、匀光装置80e和匀光元件90e的结构对应相同,当然对应的所述激发光和受激光的光路也与实施例五中的光源系统100e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七

请同时参阅图15和图16,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七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光源系统100g包括激发光源10g、第一反射装置20g、光路切换单元30g、第一光路单元40g、第二光路单元50g、合光元件60g、第二聚光装置70g、匀光装置80g、匀光元件90f和带阻滤光片110g。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六中的光源系统100f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激发光源10g与实施例六中的激发光源10f不同。

所述激发光光源10g包括第一光源101g、第一反射镜102g、第二光源103g和第一分光片104g。

所述第一光源101g用于发出激发光。所述第一反射镜102g设置于所第一光源101g发出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其能够将所述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分光片104g。其中所述第一光源101g发出的激发光为蓝色激发光。所述第二光源103g用于发出第二激发光。所述第二激发光为红色激发光。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激发光和所述第二激发光的颜色可以互换;另外,所述第二光源103发出的第二激发光为蓝色激发光;或者所述第一光源101g发出的激发光为第二偏振态的激发光,所述第二光源103g发出的第二激发光为第一偏振态的激发光。

所述第一分光片104g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103g发出的第二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同时所述第一分光片104g也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镜102g反射的红色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

所述第一分光片104能够透射蓝色激发光同时反射红色激发光,所述第一分光片104能够将所述蓝色激发光透射至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g同时将所述红色激发光至所述第一反射装置20g。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系统100e的第一反射装置20g、光路切换单元30g、第一光路单元40g、第二光路单元50g、合光元件60g、第二聚光装置70g、匀光装置80g、匀光元件90g和带阻滤光片110g与所述光源系统100f的第一反射装置20f、光路切换单元30f、第一光路单元40f、第二光路单元50f、合光元件60f、第二聚光装置70f、匀光装置80f和带阻滤光片110f的结构对应相同,当然对应的所述激发光和受激光的光路也与实施例六的光源系统100f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方式中光源系统100g通过采用多个光源发出不同颜色的激发光,从而无需再对不同颜色的激发光进行进一步的修饰,从而提高所述光源系统100g的效率,同时减小所述光源系统100g的体积。

实施例八

请同时参阅图17和图18,图17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八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光源系统100h包括激发光源10h、第一反射装置20h、光路切换单元30h、第一光路单元40h、第二光路单元50h、合光元件60h、第二聚光装置70h、复眼系统80h和匀光元件90h。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七中的光源系统100g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方式采用复眼系统80h进行匀光处理。具体地,所述复眼系统80h用于接收所述合光元件60h反射的激发光或者透射的受激光,并对接收到的激发光或者受激光进行匀光处理。与实施例七相比,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所述复眼系统80h取代了取代了实施例七中的匀光装置80g和带阻滤光片110g。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系统100h的激发光源10h、第一反射装置20h、光路切换单元30h、第一光路单元40h、第二光路单元50h、合光元件60h、第二聚光装置70h和匀光元件90h与所述光源系统100g的激发光源10g、第一反射装置20g、光路切换单元30g、第一光路单元40g、第二光路单元50g、合光元件60g、第二聚光装置70g和匀光元件90f的结构对应相同,可以理解,对应的所述激发光和受激光的光路也与实施例八中的光源系统100f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九

请同时参阅图19和图20,其中图19是本发明提供的光源系统第九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9中所示的光源系统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光源系统100i包括激发光源10i、匀光元件90i、第一反射装置20i、光路切换单元30i、第一光路单元40i、第二光路单元50i、合光元件60i、第二聚光装置70i和匀光装置80i。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五中的光源系统100e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光源系统100i的第一光路单元40i和第二光路单元50i的与实施例五中的光源系统100e的第一光路单元40e和第二光路单元50e的结构不同。

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i包括第一反射镜41i、第二反射镜42i和散光装置43i。所述第一光路单元40i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i反射的激发光。具体地,所述第一反射镜41i设置于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i反射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并将其接收到的激发光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镜42i。所述第二反射镜42i用于将其接收到的激发光反射至所述散光装置43i。所述散光装置43a设置于所述第二反射镜42i反射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并且用于将其接收到的激发光进行散光处理并将进行散光处理后的激发光透射至所述合光元件60i。

所述第二光路单元50i包括第一聚光装置51i和反射组件52i。与实施例五中的结构类似,所述第一聚光装置51i设置于所述光路切换单元30i受所述激发光激发产生的受激光所在的光路上,所述第一聚光装置51i用于对所述受激光进行汇聚后透射至所述反射组件52i。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组件52i包括第三反射镜,所述第三反射镜用于将其接收到的受激光反射至所述合光元件60i。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系统100i包括激发光源10i、匀光元件90i、第一反射装置20i、光路切换单元30i、合光元件60i、第二聚光装置70i和匀光装置80i与光源系统100e的激发光源10e、第一反射装置20e、光路切换单元30e、合光元件60e、第二聚光装置70e和匀光装置80e的结构一一对应相同,当然对应的所述激发光和受激光的光路也与实施例一的光源系统100e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投影系统,所述投影系统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源系统。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光源系统及投影系统由于采用所需要的颜色的波长转换区被激发产生所需颜色的受激光,不需要对所述受激光再进行修饰,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光源系统及投影系统的效率,进而减小所述光源系统以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投影系统的体积。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