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配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7381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光纤配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线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光纤配线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光纤配线装置的端面设有12个、24个、36个、48个或72个接线端。接线端用于连接光纤跳线,并通过光纤跳线连接至交换机,以实现将光纤信号分配至各个交换机。由于光纤配线装置的接线端数量较多、在端面上布置较为集中,且与接线端连接后的光纤跳线直接牵线至交换机,使得光纤配线装置的端面的接线端处的光纤跳线呈现出杂乱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光纤配线装置,它能够消除光纤配线装置的端面的接线端处的光纤跳线呈现出的杂乱现象。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光纤配线装置,包括:配线箱本体,所述配线箱本体具有用于设置若干个接线端的安装端面;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配线箱本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接线端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板开设有若干个走线口,所述走线口与所述接线端一一相应设置;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安装端面相对设置。

上述的光纤配线装置,光纤跳线安装在安装端面的接线端上后,将各个光纤跳线分别穿过对应设置的走线口,从安装端面下方引出,同时通过第二连接板挡住安装端面处的接线端,便能够消除光纤配线装置的端面的接线端处的光纤跳线呈现出的杂乱现象,能带给用户更佳的视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走线口为梯形状,且所述走线口的侧壁设有弹性垫。如此,可以将光纤跳线通过梯形的走线口较宽的一端穿入,并将光纤跳线卡在梯形的走线口较窄的一端。另外,走线口侧壁设置的弹性垫能够使得光纤跳线紧固于走线口中,避免光纤跳线出现晃动现象,且能够避免损伤到光纤跳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可转动连接。如此,安装端面的接线端装入光纤跳线的过程中,可以将第二连接板转动至与第一连接板相平行的位置,避免第二连接板的对光纤跳线的阻挡,以方便接线端与光纤跳线之间的连接。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可拆卸连接,这样也可以通过将第二连接板从第一连接板上拆掉来避免第二连接板的对光纤跳线的阻挡,以方便接线端与光纤跳线之间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侧面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配合的第二磁性件,当所述第二连接板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设置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接触。如此,将第二连接板转动至与第一连接板呈相对设置时,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便相接触使得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相对固定,这样第二连接板便能够起到遮挡安装端面处的接线端的作用;而用力推动第二连接板,便可以将第二连接板转动打开,操作较为方便。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可以做成块状或柱状,将第一磁性件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端部、第二磁性件设置在第二连接板的端部,具体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产品实际尺寸进行调整,这样第二连接板转动至与第一连接板相对设置时,第一磁性件便与第二磁性件相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均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一磁性件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二磁性件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且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一一相应;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接触的面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接触的面相吻合。如此,通过两个以上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配合,能使得第二连接板能够较为稳固地与第一连接板相连接。另外,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接触的面和第二磁性件与第一磁性件相接触的面相吻合,也能够使得第二连接板能够较为稳固地与第一连接板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还包括第一压板件与第二压板件,所述第一压板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压板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压板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压板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凹部。如此,可以将第一压板件转动闭合于安装端面的其中一侧,使安装端面的其中一侧出的光纤跳线穿过第一凹部向外送,第一凹部能够对光纤跳线起到限位作用,同时第一压板件能够对安装端面起到遮挡作用;也可以将第二压板件转动闭合于安装端面的另一侧,使安装端面的另一侧出的光纤跳线穿过第二凹部向外送,第二凹部能够对光纤跳线起到限位作用,同时第二压板件能够对安装端面起到遮挡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板件开设有第一穿线孔与第二穿线孔,所述第一穿线孔与所述第二穿线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部两侧;所述第二压板件开设有第三穿线孔与第四穿线孔,所述第三穿线孔与所述第四穿线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凹部两侧。如此,可以通过线绳穿过第一穿线孔、第二穿线孔将光纤跳线紧固在第一板件的第一凹部中,以及穿过第三穿线孔、第四穿线孔将光纤跳线紧固在第二板件的第二凹部中,这样便能避免第一凹部、第二凹部中的光纤跳线出现晃动现象,从而便避免了光纤跳线与接线端出现松动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板件上设有第三磁性件,所述配线箱本体设有与所述第三磁性件相配合的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二压板件上设有第五磁性件,所述配线箱本体设有与所述第五磁性件相配合的第六磁性件。如此,第一压板件转动闭合于安装端面的其中一侧时,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配合,使得第一压板件固定于配线箱本体上;同样的,第二压板件转动闭合于安装端面的另一侧时,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配合,使得第一压板件固定于配线箱本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凹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弹性件。如此,通过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紧紧压迫于光纤跳线上,使得光纤跳线的固定效果较好,且能避免损伤光纤跳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均呈齿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设有第七磁性件,所述配线箱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七磁性件相配合的第八磁性件。如此,第三连接板与配线箱本体通过第七磁性件与第八磁性件连接固定后,便闭合于配线箱本体的顶部,从而能够对安装端面处的光纤跳线起到遮挡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中光纤跳线穿过走线口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再多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10、配线箱本体,11、安装端面,12、接线端,13、第四磁性件,14、第六磁性件,15、第八磁性件,20、第一连接板,21、走线口,22、弹性垫,23、第一磁性件,30、第二连接板,31、第二磁性件,40、第一压板件,41、第一凹部,42、第一穿线孔,43、第二穿线孔,44、第三磁性件,45、第一弹性件,50、第二压板件,51、第二凹部,52、第三穿线孔,53、第四穿线孔,54、第五磁性件,55、第二弹性件,60、第三连接板,61、第七磁性件,70、光纤跳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中,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光纤配线装置,包括:配线箱本体10、第一连接板20及第二连接板30。所述配线箱本体10具有用于设置若干个接线端12的安装端面11。所述第一连接板20与所述配线箱本体10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20位于所述接线端12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板20开设有若干个走线口21。所述走线口21与所述接线端12一一相应设置。其中,一一相应设置指的是:当安装端面11的接线端12为24个、且呈上下两排设置时,那么走线口21在第一连接板20上的设置数量也为24个、并呈两排设置,且相邻走线口21之间的距离与相邻接线端12之间的距离相同;当安装端面11的接线端12为48个、且呈上下两排设置时,那么走线口21在第一连接板20上的设置数量也为48个、并呈两排设置,且相邻走线口21之间的距离与相邻接线端12之间的距离相同。如此,各个光纤跳线70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走线口21向下出线(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板30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0相连,且所述第二连接板30与所述安装端面11相对设置。

上述的光纤配线装置,光纤跳线70安装在安装端面11的接线端12上后,将各个光纤跳线70分别穿过对应设置的走线口21,从安装端面11下方引出,同时通过第二连接板30挡住安装端面11处的接线端12,便能够消除光纤配线装置的端面的接线端12处的光纤跳线70呈现出的杂乱现象,能带给用户更佳的视觉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走线口21为梯形状,且所述走线口21的侧壁设有弹性垫22。如此,可以将光纤跳线70通过梯形的走线口21较宽的一端穿入,并将光纤跳线70卡在梯形的走线口21较窄的一端。另外,走线口21侧壁设置的弹性垫22能够使得光纤跳线70紧固于走线口21中,避免光纤跳线70出现晃动现象,且能够避免损伤到光纤跳线70。

此外,所述第二连接板30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0可转动连接。如此,安装端面11的接线端12装入光纤跳线70的过程中,可以将第二连接板30转动至与第一连接板20相平行的位置,避免第二连接板30的对光纤跳线70的阻挡,以方便接线端12与光纤跳线70之间的连接。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30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0可拆卸连接,这样也可以通过将第二连接板30从第一连接板20上拆掉来避免第二连接板30的对光纤跳线70的阻挡,以方便接线端12与光纤跳线70之间的连接。

另外,所述第一连接板20的上侧面设有第一磁性件23,所述第二连接板3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3相配合的第二磁性件31。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第一磁性件23、第二磁性件31做成块状或柱状,将第一磁性件23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0的端部、第二磁性件31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0的端部,具体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产品实际尺寸进行调整,这样第二连接板30转动至与第一连接板20呈90度夹角时,第一磁性件23便与第二磁性件31相接触。如此,将第二连接板30转动至与第一连接板20呈90度夹角时,第一磁性件23与第二磁性件31便相接触使得第二连接板30与第一连接板20相对固定,这样第二连接板30便能够起到遮挡安装端面11处的接线端12的作用;而用力推动第二连接板30,便可以将第二连接板30转动打开,操作较为方便。

另外,所述第一磁性件23、所述第二磁性件31均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一磁性件23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20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二磁性件31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30上,且所述第一磁性件23与所述第二磁性件31一一相应。所述第一磁性件23与所述第二磁性件31相接触的面和所述第二磁性件31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3相接触的面相吻合。如此,通过两个以上第一磁性件23、第二磁性件31相互吸引配合,能使得第二连接板30能够较为稳固地与第一连接板20相连接。另外,第一磁性件23与第二磁性件31相接触的面和第二磁性件31与第一磁性件23相接触的面相吻合,也能够使得第二连接板30能够较为稳固地与第一连接板20相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还包括第一压板件40与第二压板件50。所述第一压板件4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30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压板件40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2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部41。所述第二压板件5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30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压板件50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2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凹部51。其中,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也可以实际情况,将光纤跳线70从安装端面11的两侧送出。且可以将第一压板件40转动闭合于安装端面11的其中一侧,使安装端面11的其中一侧出的光纤跳线70穿过第一凹部41向外送,第一凹部41能够对光纤跳线70起到限位作用,同时第一压板件40能够对安装端面11起到遮挡作用;也可以将第二压板件50转动闭合于安装端面11的另一侧,使安装端面11的另一侧出的光纤跳线70穿过第二凹部51向外送,第二凹部51能够对光纤跳线70起到限位作用,同时第二压板件50能够对安装端面11起到遮挡作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压板件40开设有第一穿线孔42与第二穿线孔43。所述第一穿线孔42与所述第二穿线孔4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部41两侧。所述第二压板件50开设有第三穿线孔52与第四穿线孔53。所述第三穿线孔52与所述第四穿线孔5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凹部51两侧。如此,可以通过线绳穿过第一穿线孔42、第二穿线孔43将光纤跳线70紧固在第一板件的第一凹部41中,以及穿过第三穿线孔52、第四穿线孔53将光纤跳线70紧固在第二板件的第二凹部51中,这样便能避免第一凹部41、第二凹部51中的光纤跳线70出现晃动现象,从而便避免了光纤跳线70与接线端12出现松动现象。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压板件40上设有第三磁性件44。所述配线箱本体10设有与所述第三磁性件44相配合的第四磁性件13。所述第二压板件50上设有第五磁性件54。所述配线箱本体10设有与所述第五磁性件54相配合的第六磁性件14。如此,第一压板件40转动闭合于安装端面11的其中一侧时,第三磁性件44与第四磁性件13之间相互吸引配合,使得第一压板件40固定于配线箱本体10上;同样的,第二压板件50转动闭合于安装端面11的另一侧时,第三磁性件44与第四磁性件13之间相互吸引配合,使得第一压板件40固定于配线箱本体10上。

此外,所述第一凹部4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弹性件45,所述第二凹部51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弹性件55。如此,通过第一弹性件45、第二弹性件55紧紧压迫于光纤跳线70上,使得光纤跳线70的固定效果较好,且能避免损伤光纤跳线70。

另外,为了使第一弹性件45与第二弹性件55对光纤跳线70具有较好的紧固效果,可以将第一弹性件45、所述第二弹性件55均设计为齿形状。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与图7,所述的光纤配线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板60。所述第三连接板6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30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60设有第七磁性件61,所述配线箱本体10上设有与所述第七磁性件61相配合的第八磁性件15。如此,第三连接板60与配线箱本体10通过第七磁性件61与第八磁性件15连接固定后,便闭合于配线箱本体10的顶部,从而能够对安装端面11处的光纤跳线70起到遮挡作用。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板60与配线箱本体10之间也可以采用卡接、栓接、粘接等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