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7328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组,特别涉及一种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属于散热零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技术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芯片的晶体管密度日益增加,消耗的功率以及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增加。为了让核心组件能稳定运作,高效率的散热器成为目前必然的需求。为了维持高效率的散热功能,散热器的体积与重量也不得不随之越大越重,然而在微型投影仪的设计中,有限的空间一直是设计上的最大问题,因此,如何在尽量不增加散热器体积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散热器的效能,成为众多工程师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该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通过导热管“D字形”截面的设置,一方面增大导热管与吸热结构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器的效率,另一方面,保证导热管内部的真空流到畅通,保证导热管自身的导热性能,从而提高散热器整体散热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包括散热机构、2根导热管和吸热机构,所述导热管的散热端与散热机构连接,导热管的吸热端与吸热机构连接;

所述散热机构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依次扣合连接而成,散热鳍片上均开有2个供导热管穿过的通孔从而使得散热机构具有2个供导热管穿入的通道,所述导热管的散热端穿入的通道,与散热鳍片焊接连接;

所述吸热机构进一步包括第一吸热板、第二吸热板和具有一折边的第三吸热板,所述第一吸热板与一根导热管的吸热端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吸热板和第三吸热板的折边分别与另一根导热管的吸热端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吸热板、第二吸热板和第三吸热板上均设置有与发热元器件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的吸热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热管吸热端的截面形状为“D字形”。

2.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吸热板、第二吸热板的吸热片设置于与导热管的吸热端相背一侧。

3.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三吸热板的吸热片与第二吸热板的吸热片相邻设置。

4.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吸热板和第三吸热板通过一连接板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其导热管吸热端的截面形状为“D字形”,导热管“D字形”截面的设置,一方面增大导热管与吸热结构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器的效率,另一方面,保证导热管内部的真空流道畅通,保证导热管自身的导热性能,从而提高散热器整体散热效率;其次,其第一吸热板与一根导热管的吸热端焊接连接,第二吸热板和第三吸热板的折边分别与另一根导热管的吸热端焊接连接,第一吸热板、第二吸热板和第三吸热板上均设置有与发热元器件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的吸热片,导热管通过吸热板上的吸热片与发热面直接接触,提高热转化效率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再次,其散热鳍片上均开有2个供导热管穿过的通孔从而使得散热机构具有2个供导热管穿入的通道,导热管的散热端穿入的通道,与散热鳍片焊接连接,散热机构上通道的设置,使得导热管可以穿入散热鳍片组内部,提高了导热管与散热鳍片组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局部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散热机构;2、导热管;201、吸热端;202、散热端;3、吸热机构;301、第一吸热板;302、第二吸热板;303、第三吸热板;304、折边;305、连接板;4、散热鳍片;5、通道;8、吸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包括散热机构1、2根导热管2和吸热机构3,所述导热管2的散热端202与散热机构1连接,导热管2的吸热端201与吸热机构3连接;

所述散热机构1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4依次扣合连接而成,散热鳍片4上均开有2个供导热管2穿过的通孔从而使得散热机构1具有2个供导热管2穿入的通道5,所述导热管2的散热端202穿入的通道5,与散热鳍片4焊接连接;

所述吸热机构3进一步包括第一吸热板301、第二吸热板302和具有一折边304的第三吸热板303,所述第一吸热板301与一根导热管2的吸热端201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吸热板302和第三吸热板303的折边304分别与另一根导热管2的吸热端201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吸热板301、第二吸热板302和第三吸热板303上均设置有与发热元器件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的吸热片8;

上述导热管2吸热端201的截面形状为“D字形”;上述第一吸热板301、第二吸热板302的吸热片8设置于与导热管2的吸热端201相背一侧。

实施例2:一种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包括散热机构1、2根导热管2和吸热机构3,所述导热管2的散热端202与散热机构1连接,导热管2的吸热端201与吸热机构3连接;

所述散热机构1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4依次扣合连接而成,散热鳍片4上均开有2个供导热管2穿过的通孔从而使得散热机构1具有2个供导热管2穿入的通道5,所述导热管2的散热端202穿入的通道5,与散热鳍片4焊接连接;

所述吸热机构3进一步包括第一吸热板301、第二吸热板302和具有一折边304的第三吸热板303,所述第一吸热板301与一根导热管2的吸热端201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吸热板302和第三吸热板303的折边304分别与另一根导热管2的吸热端201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吸热板301、第二吸热板302和第三吸热板303上均设置有与发热元器件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的吸热片8;

上述第三吸热板303的吸热片8与第二吸热板302的吸热片8相邻设置;上述第二吸热板302和第三吸热板303通过一连接板305连接。

采用上述微型投影仪内置立体散热模组时,导热管通过吸热板上的吸热片与发热面直接接触,提高热转化效率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其次,导热管“D字形”截面的设置,一方面增大导热管与吸热结构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器的效率,另一方面,保证导热管内部的真空流道畅通,保证导热管自身的导热性能,从而提高散热器整体散热效率;再次,散热机构上通道的设置,使得导热管可以穿入散热鳍片组内部,提高了导热管与散热鳍片组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