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294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体式镜头,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智能设备的摄像模组的分体式镜头。



背景技术:

镜头的优劣是最直接影响摄像性能高低的关键。做出优质的镜头,对于摄像行业做出优质的产品是十分重要的。在摄像照相领域,对镜头的各种方面的研发更是能体现一个厂家对高品质性能的追求。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流行,对于光学镜头的设计和研发,在面对智能移动设备时遇到了更多的挑战,同时也遇到了更广阔的市场。

智能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电脑、智能服务终端,甚至于便携识别设备等等都是拥有广泛市场的产品。摄像模组已经被直接组装于设备中,作为重要的传感设备。很多设备对摄像模组的要求不亚于专业摄像设备的要求。对摄像模组中的镜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显然,从摄像模组的镜头入手进行改进是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影响摄像模组解像品质的非常关键的部件就是镜头。传统的镜头是通过将若干镜片依次安装在并固定在镜筒中。再将若干个镜筒组装到一起,通过多个镜筒中多个镜片之间的光学传递关系组成完整的光学系统。但是组装过程中的公差会导致镜头与芯片存在偏心、倾斜现象,进而解像力低下。而且因为传统镜头被加工时也存在公差,在每个镜片良好、在镜头中组装良好之后,镜筒之间还有公差。对于组装好的镜筒很难在矫正。更是浪费镜头和镜筒。对于生产效率也有很大影响。

为了设计性能精良的光学系统,在生产中还有问题就是镜片隔圈的设计和加工。隔圈对整个光学性能的焦距、截距、鉴别率都有影响,对模组的解像力也有影响。传统的镜头中隔圈的设计还要受到前后镜片的直径和通光孔径的大小差别影响。传统的工艺中,不仅需要设计和模拟隔圈,对隔圈的精确加工也有很高要求。要保证光学间隔、有效通光口径以及光轴的一致性,才能保证镜头的品质。在镜头内形成一个遮光性较好的环境,防止外部光线从侧放进入镜头,避免外界杂光的影响,这个也是保证镜头的光学系统成像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对于高像素的摄像模组,镜头中镜片的数量不断增多,使得镜头的高度增加,而摄像模组发展要求像轻薄化发展,因此在摄像模组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摄像模组中的每一个部件的改进对于摄像模组都至关重要,比如隔圈,传统光学镜头中必不可少,同时也占据镜头一定的空间体积。传统的隔圈比较柔软,通常被夹持于相邻的两镜片之间来安装固定,自身难以于直接固定或者难以与镜筒固定。

如何提高摄像模组镜头的性能,同时满足提高良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是摄像模组生产的意向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采用镜头群组的组合形式,其将一挡光元件设置于相邻的两群组镜头之间,遮挡群组之间相接位置的外部光线,形成预定的光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其中挡光元件配合分体式镜头的结构设计,从而避免传统方式中隔圈对于分体式镜头结构的不适应。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其中挡光元件附着于群组镜片的表面,减小多群组镜头的高度,同时避免由于承靠面较小而引起的传统隔圈形变以及不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采用两组镜头群组的组合形式,采用一挡光元件适用于在镜片之间起分隔作用,在提高镜头性能的同时,降低了设计成本和难度,而且保证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通过简化该镜头群组的结构,配合主动校准(Active Alignment),使得该分体式镜头应用于摄像模组时,具有更高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通过简化了该挡光元件在镜片之间的设计和安装,使得整体该分体式镜头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光轴校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两组镜头群组均具有一固定部适用于不同连接方式,进而稳定地、可靠地将两组镜头群组组合为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镜片和挡光元件被安装于该镜头群组时,可以保证该镜片对镜筒的公差,提供生产效率避免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两组镜头群组在安装时,利用该固定部减小组装时的公差,保证完成组装后该分体式镜头整体的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该固定部可靠地连接两组镜头群组,保证镜筒之间的公差,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该固定部适于多种连接方式,配合不同镜头的情况,该固定部的连接方式具有可选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该挡光元件通过保证光学间隔、有效通光口径及光轴的一致性,确保该镜头群组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该挡光元件的设计灵活度高,能保证合理性和该镜头群组的需求,进而保证摄像模组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针对不同的镜片对光学性能的要求,该挡光元件和该固定部的配合使得两组镜头群组之间的光学关系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该挡光元件使得镜片之间紧密有序,提到整体给分体式镜头的完整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该挡光元件部分或全部使用遮光涂料,简化了安装镜片于该镜头群组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该挡光元件选择性地使用隔圈和遮光材料,为不同该镜头群组的设计需求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以上至少一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分体式镜头,其包括:至少一第一镜头群组,其中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包括至少一镜片和一第一镜筒,所述镜片被安装于所述镜筒;至少一第二镜头群组,其中所述第二镜头群组包括至少一镜片和第二镜筒,所述镜片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和至少一挡光元件;其中所述挡光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群组的位于底端的所述镜片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的位于顶端的所述镜片之间,以便于在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之间形成预定的光线通路,且被稳定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之间。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中一所述挡光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的位于顶端的所述镜片的顶面。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中一所述挡光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群组位于底端的所述镜片的底面。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中三个所述挡光元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群组位于底端的三个所述镜片底面,两个所述挡光元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位于顶端的两个所述镜片底面。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的相邻所述镜片之间设置一所述挡光元件。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的相邻所述镜片之间被设置一所述挡光元件。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挡光元件被设置于相邻两所述镜片中位于上方的所述镜片的底面。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挡光元件被设置于相邻两所述镜片中位于下方的所述镜片的顶面。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间隔件,所述间隔件被置于两个所述镜片之间,以保证光学设计中对所述镜片的要求。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组装。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镜筒包括一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镜筒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互连接并固定,使得所述第一镜筒和所述第二镜筒被组装成整体镜头。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镜筒的下口径较于所述第二镜筒的上口径小,从而使所述第一镜筒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镜筒的所述第二固定部稳定地被相嵌合地连接起来。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部是所述第一镜筒的底端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是所述第二镜筒的顶端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至少一连接介质相连接以连接所述第一镜筒和所述第二镜筒。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部是所述第一镜筒直径增大的所述底端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底侧与所述第二固定部顶侧粘接固定。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部外侧与所述第二固定部顶侧粘接固定。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镜筒进一步包括一固定槽,其形成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镜筒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对应,所述固定槽被填充连接介质而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根据一些实施例,其中还包括一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凸起地延伸于所述第一镜筒的外侧,所述第二镜筒的顶端部形成一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互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镜筒的底端部延伸进入所述第二镜筒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使得所述第一镜筒和所述第二镜筒被组装成整体镜头。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底侧粘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顶侧。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固定部顶顶形成有一固定槽,用于容纳至少一连接介质以将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相粘接。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所述挡光元件为一涂覆层。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所述挡光元件为一黑胶层。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包括三所述镜片,所述第二镜头群组包括三所述镜片。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挡光元件通过以下方式:涂覆、喷涂、丝印中的其中一种方式形成。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底端的所述镜片通过至少一粘接介质粘接于所述第一镜筒的内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包括上述分体式镜头的一摄像模组,以及包括上述摄像模组的一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截面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截面示意图。

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优选实施的分体式镜头的变形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优选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优选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上述分体式镜头的一个摄像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上述分体式镜头的另一个摄像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上述分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传统的镜头,尤其是应用于摄像模组的镜头,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且单一的结构方式,将多个镜片组装一个镜筒而构成,当镜片数量较少,如两三片时,这种结构的组装误差影响相对较小,而随着对镜头以及摄像模组高像素、高成像质量的要求,镜片数量增多,累积误差不断增大,传统的镜头结构严重不适于对于镜头和摄像模组的要求。而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分体式镜头,由多个镜头群组组装形成一个整体的镜头,从而使得每个镜头群组中的镜片数量较少,每个镜头群组的组装误差较小,但是由各所述镜头群组构成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镜片总数较多,因此可以提供较高的像素,且累积误差较小。且各所述群组单体在组装形成所述多群组镜头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主动校准(Active Alignment,AA) 的方式进行组装,使得各所述镜头群组之间的相对误差减小,从而使得所述多群组镜头具有较好的光学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一分体式镜头,其包括多个镜头群组,其中每个镜头群组包括多个镜片,通过多个镜头群组组合形成多镜片的所述分体式镜头。各所述镜头群组在组装的过程中,可以调节所述镜头群组的相对位置,使得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整体组装公差减小,更适于形成高像素的镜头。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多群组镜头的相邻所述镜头群组之间设置环状的一挡光元件,从而遮挡相邻镜头群组之间的光线,在相邻所述镜头群组之间形成预定的光线通路。所述挡光元件配合所述分体式镜头结构而设计,适应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多个所述镜头群组的组装方式,从而避免传统的隔圈应用时带来的安装方便、不稳定以及可能产生形变等问题;进一步,所述挡光元件可以被设置于位于上方的所述镜头群组的底端镜片处,也可以被设置于位于下方的所述镜头群组的顶端的镜片处;进一步,所述挡光元件可以被附着于所述镜片,比如以涂覆、喷涂、丝印等方式附着,如涂黑胶,即,附着于位于上方的所述镜头群组的位于底端的所述镜片的底面和/ 或附着于位于下方的所述镜头群组的顶端的镜片的顶面,从而遮挡相邻的所述镜头群组之间的杂散光,且形成预定的光线通路。所述挡光元件配合所述分体式镜头的结构,使得相独立的所述镜头群组的组装得以实现,避免整体镜头的侧面杂散光的干扰。

为了便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及附图中,以两个所述镜头群组构成的所述分体式镜头为例来说明,比如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还可以包括更多个所述镜头群组,如三个或三个以上,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并不限制。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分体式镜头,其包括一第一镜头群组10,一第二镜头群组20以及至少一挡光元件32。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镜片组11和一第一镜筒12,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镜片组21 和一第二镜筒22,其中所述第一镜片组11被安装在所述第一镜筒12中,其中所述第二镜片组21被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22中。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挡光元件 30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之间,以便遮挡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之间连接位置的外部光线,防止外部光线进入所述分体式镜头内部,并且在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第二群组之间形成预定的光线通路。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被组装于第二镜头群组20,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优选地,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被组装以形成台阶式镜头的形状。当然,所述第一镜头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可以后续被进一步组装而形成摄像模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的所述第一镜片组11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镜片111、一第二镜片 112以及一第三镜片113。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的所述第二镜片组21进一步包括一第四镜片211、一第五镜片212以及一第六镜片213。需要说明的是,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组11和第二镜片组21中所包括的镜片的数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标的产生限制,根据不同摄像模组对镜头的要求,镜片的数量可以被调整。为了方便说明所述镜头的结果,特别将每个镜片标出。所述第一镜片 111、所述第二镜片112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被安装在所述第一镜筒12中,所述第四镜片211、所述第五镜片212以及所述第六镜片213被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22中。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以所述分体式镜头包括两个所述镜头群组为例,在其他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分体式镜头也可以包括更多个所述镜头群组。相邻两个所述镜头群组之间设置有所述挡光元件,以防止侧面光线进入所述分体式镜头。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所述挡光元件32被设置于相邻所述镜头群组中位于下方的所述镜头群组的位于顶端的镜片的顶面。更具体地,所述挡光元件32附着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的所述第四镜片211的顶面,从而遮挡所述第四镜片211的边缘区域,在所述第四镜片211的中心区域形成预定的光线通路,以便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的光线按预定光线通路通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挡光元件3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之间的位置,可以遮挡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相接的位置处的光线进入所述分体式镜头内部的光线通路。优选地,所述挡光元件32可以是一附着层,比如通过涂覆、喷涂、丝印等方式设置的附着层,或者粘贴的方式设置的附着层。优选地,所述挡光元件32可以是一黑胶层,如环形的黑胶层。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之间需要设置一光路元件,比如隔圈,从而在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之间形成预定的光线路径,防止杂散光。也就是说,在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底端的镜片,如第三镜片113,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的顶端的镜片,如所述第四镜片211之间设置至少一光路元件,但是通常的隔圈安装方式是夹持于相邻的两镜片之间,且材质轻薄,因此当所述光路元件采用传统的隔圈时,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的底端并不能提供适宜的安装位置,而当所隔圈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时,也不能提供适宜的安装位置。比如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隔圈只能设置于所述第四镜片211的顶表面,所述隔圈的下方可以被所述第四镜片211支撑,而上方却无法固定,因此传统隔圈不适应所述分体式镜头的结构。而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挡光元件32被附着地设置于所述上群组镜头 10的底端的所述镜片,如所述第三镜片113,或者被附着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 20的位于顶端的所述镜片,比如所述第四镜片211,从而在所述第一镜头群组 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之间形成预定的光路,且不需要向传统隔圈一样被夹持。

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最底侧的镜片,在本实用新型这个实施例即所述第三镜片113,除了可以通过过盈配合与所述第一镜筒12相组装以外,还可以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等方式与所述第一镜筒12相固定。并且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其通过侧面点胶的方式加强固定。更具体地,所述第一镜筒12底端部内侧具有至少一补强固定槽,用于容纳粘接介质41,以补强固定位于底端的所述第三镜片113。所述粘接介质41可以为UV胶,热固胶,UV热固胶等。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强固定槽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镜筒12 内侧面与所述第三镜片113之间,以便于为对应的所述第三镜片113提供均匀的受力,防止粘接介质41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时,对所述第三镜片113的作用力不均匀,比如粘接介质41受热膨胀时的受力不均。

所述补强固定槽可以根据需求设计为不同形状,比如楔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所述补强固定槽可以为分离地间隔设置,也可以为连通槽,也就是说,形成一整体的环形槽,且环形槽的截面可以为不同形状。

优选地,所述补强固定槽的深度小于对应的所述第三镜片113的边缘的厚度,防止所述补强固定槽和所述第三镜片113的顶面边缘中间存在间隙,而使得胶水透过间隙进入内部。即所述粘接介质41不会凸出于所述第三镜片113的顶面边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以及附图中,所述补强固定槽为梯形结构,且四个所述补强固定槽对称地分布。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补强固定槽和对应的所述粘接介质41还可是其他形状以及其他数量,比如三个、五个以及五个以上等,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并不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镜头群组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间隔件31。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隔件31优选为隔圈。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隔圈31为环状不透光材质。换句话说,所述间隔件31和所述挡光元件32构成一间隔组件,分别被设置于相邻的镜片之间,从而为所述分体式镜头形成预定的光线通路。

所述挡光元件32被涂覆所述镜片的表面,为不透光的材料,防止光线透过被所述挡光元件32覆盖的所述镜片的表面。也就是说,所述挡光元件32被分别地置于所述镜片的间隔位置,从而保证所述镜片之间的光学间隔、有效通光口径及光轴的一致性。

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111和所述第二镜片112之间被安装所述间隔件31,所述第二镜片112和所述第三镜片113之间被设置所述间隔件31,所述第三镜片113和所述第四镜片211之间被设置所述挡光元件32,所述第四镜片211和所述第五镜片212之间被设置所述间隔件31,所述第五镜片212和所述第六镜片213之间被安装所述间隔件31。根据所述镜片的光学设计,所述镜片之间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111和所述第二镜片112之间通过所述隔圈31将距离隔出并有效地固定所述第一镜片111和所述第二镜片112。同样地,对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的所述第五镜片212和所述第六镜片213之间通过所述隔圈31来保证之间的间隔。为了方便安装时的辨别,所述挡光元件32被附着在所述第四镜片21的上表面。当然,每所述挡光元件32的涂覆面积和厚度分别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加工。较之于传统技术,所述镜头群组的安装减少了很多零件的组装,增强了安装的稳定性。因为,当安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时,需要将所述第一镜片111、所述隔圈31、所述第二镜片112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依次地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2。当安装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时,只需要将所述第四镜片211、所述第五镜片212、所述隔圈31、以及所述第六镜片213依次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减少了传统技术中至少一隔圈的安装,比如所述第三镜片113和所述第四镜片211的隔圈的安装。可见当所述挡光元件32附着于所述镜片表面时,使用所述挡光元件32 可以很明显地降低所述镜头群组的安装难度,且减小镜片之间的间隔距离,降低所述镜头群组的高度。而且,安装时零件的减少,有利于保证公差,提升安装精度。特别地,当组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时,所述第三镜片113和所述第四镜片211之间无需考虑所述隔圈31,使得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的安装难度降低。而且,通过所述第四镜片211所涂覆的所述挡光元件32可以保证光学设计所要求的条件,对于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批量生产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在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挡光元件32可以被设置于所述第三镜片113的底表面,从而在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之间形成预定的光路。也可以将其他镜片之间的所述间隔件31通过所述挡光元件32代替。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分体式镜头所述镜筒进一步包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镜筒12包括一第一固定部120,所述第二镜筒22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固定部220。所述第一固定部120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相互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镜筒12和所述第二镜筒22被组装成整体镜头。所述第一固定部120实施为所述第一镜筒 12的底端部,所述第二固定部220实施为所述第二镜筒22的顶端部。并且在这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中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120实施为所述第一镜筒 12的直径增大的底端部。优选地,通过主动校准(AA,Active Alignment)技术,所述第一镜筒12和所述第二镜筒22中的所述镜片可以保证光轴一致,从而满足光学设计。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进一步包括一内固定面121和一外固定面122,所述第二固定部220进一步包括一外固定面222,其中所述外固定面122位于所述第一镜筒12的下边缘,即所述外固定面122位于所述第一镜筒 12的底面,所述第二固定部220的所述外固定面222位于所述第二镜筒22的上边缘,即所述外固定面222位于所述第二镜筒22的顶面。这样,所述第一固定部120的外固定面1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的外固定面222可以通过连接介质 42被连接起来,进而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所述第一内固定面121将所述第三镜片113固定于所述第一镜筒12。优选地,本优选实施例使用实施为UV热固胶的连接介质42将所述第一固定部120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20的外固定面1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220的外固定面222相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镜筒12和所述第二镜筒22,这样通过直接对应地组装所述第一固定部120的外固定面1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 的外固定面222,所述第一镜筒12和所述第二镜筒22可以准确的被组装在准确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与第一优选实施例采用的类似的镜片设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A的所述第一镜片组11A包括一第一镜片111A、一第二镜片112A以及一第三镜片113A。所述第二镜头群组 20A的所述第二镜片组21A进一步包括一第四镜片211A、一第五镜片212A以及一第六镜片213A。所述第一镜片111A、所述第二镜片112A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A被安装在所述第一镜筒12A中,所述第四镜片211A、所述第五镜片212A 以及所述第六镜片213A被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22A中。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隔件优选为四个隔圈31A。所述挡光元件32A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A的所述第四镜片211A的顶表面。也就是说,在这个实施例中,四个所述隔圈31A和一所述挡光元件32A构成所述间隔组件30A,共同为所述分体式镜头形成预定的光线通路。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隔圈31A为环状不透光材质。也就是说,所述挡光元件30A被分别地置于所述镜片的间隔,从而保证所述镜片之间的光学间隔、有效通光口径及光轴的一致性。所述间隔组件30A的所述隔圈31A分别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111A和所述第二镜片112A 之间,所述第二镜片112A和所述第三镜片113A之间,所述第四镜片211A和所述第五镜片212A之间,所述第五镜片212A和所述第六镜片213A之间;所述挡光元件32A被设置于所述第三镜片113A和所述第四镜片211A之间。根据所述镜片的光学设计,所述镜片之间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111A和所述第二镜片112A之间通过所述隔圈31A将距离隔出并有效地固定所述第一镜片111A和所述第二镜片112A。同样地,对于其他所述镜片之间的间隔也通过所述隔圈31A或所述挡光元件32A来保证间隔的有效性。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A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A的组装关系利用了所述第一镜筒12A的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A和所述第二镜筒22A 的所述第二固定部222A。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A被置于所述第一镜筒12A的底部外侧,所述第二外固定面222A被置于所述第二镜筒11A的顶面。这样,所述第一固定部120A的外固定面122A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A的外固定面222A可以通过连接介质42A被连接起来,进而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A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A,即通过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A的所述第一镜筒12A的底端外侧面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A的所述第二镜筒22A的顶面通过所述连接介质42A固定。所述第一内固定面121A将所述第三镜片113A固定于所述第一镜筒12A。优选地,本优选实施例使用UV热固胶将所述第一固定部 120A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A连接。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筒11A的边缘较于所述第二镜筒22A小一些,从而使所述第一镜筒12A的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A和所述第二镜筒22A的所述第二固定部222A稳定地被连接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邻两所镜片之间设置所述挡光元件32C时,可以设置位于上方的所述镜片的底面,也可以设置位于下方的所述镜片的顶面。比如在图 4A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111C和所述第二镜片112C之间的所述挡光元件 32C可以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111C的底面,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112C 的顶面;所述第二镜片112C和所述第三镜片113C之间的所述挡光元件可以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112C的底面,也可以被设置于所述第三镜片113C的顶面;所述第四镜片211C和所述第五镜片212C之间的所述挡光元件32C可以被设置于所述第四镜片211C的底面,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五镜片212C的顶面;所述第五镜片212C和所述第六镜片213C之间的所述挡光元件32C可以被设置于所述第五镜片212C的底面,也可以被设置于所述第六镜片213C的顶面。而在附图4A中,以所述挡光元件32C分别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111C的底面、所述第二镜片112C的底面、所第三镜片113C的底面、所述第四镜片211C的底面以及所述第五镜片212C的底面为例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在这方面并不限制,可以是上述不同位置的各种可能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例如图3,采用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相似的镜片组合。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B的所述第一镜片组11B包括一第一镜片 111B、一第二镜片112B以及一第三镜片113B。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B的所述第二镜片组21B进一步包括一第四镜片211B、一第五镜片212B以及一第六镜片213B。所述第一镜片111B、所述第二镜片112B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B被安装在所述第一镜筒12B中,所述第四镜片211B、所述第五镜片212B以及所述第六镜片213B被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22B中。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组件30B优选为四个隔圈31B和一个挡光元件 32B组成。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隔圈31B为环状不透光材质。所述挡光元件32B 被涂覆于所述镜片的表面,为不透光的材料,防止光线透过被所述挡光元件32B 覆盖的所述镜片的表面。也就是说,所述间隔组件30B被分别地置于所述镜片的间隔,从而保证所述镜片之间的光学间隔、有效通光口径及光轴的一致性。所述第一镜片111B和所述第二镜片112B之间被安装所述隔圈31B,所述第二镜片112B和所述第三镜片113之间被安装所述隔圈31B,所述第三镜片113和所述第四镜片211B之间被设置所述挡光元件32B,所述第四镜片211B和所述第五镜片212B之间被安装所述隔圈31B,所述第五镜片212B和所述第六镜片213B 之间被安装所述隔圈31B。根据所述镜片的光学设计,所述镜片之间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挡光元件32B被涂覆在所述第四镜片211B上表面。当然,所述挡光元件32B的涂覆面积和厚度分别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加工。较之于传统技术,两个所述镜头群组的安装减少了中间零件的组装。因为,当安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B时,需要将所述第一镜片111B、所述隔圈31B、所述第二镜片112B、所述隔圈31B、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B依次地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 12B。当安装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B时,需要将所述第四镜片211B、所述隔圈 31B、所述第五镜片212B、所述隔圈31B、以及所述第六镜片213B依次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B。减少了传统技术中的隔圈的安装。可见使用所述挡光元件 32B可以很明显地降低所述镜头群组的安装难度。根据不同光学设计的需要,可以将所述挡光元件32B置于所述镜片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这样,当组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B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B时,所述第三镜片113B和所述第四镜片211B之间无需考虑其他因素,使得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B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B的安装难度降低。而且,通过所述第四镜片211B所涂覆的环形的所述挡光元件32B可以保证光学设计所要求的条件。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所述分体式镜头所述镜筒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采用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固定面122B位于所述第一镜筒12B的底端外侧,所述第二固定部220B的所述外固定面222B位于所述第二镜筒22B的顶端内侧。所述第二镜筒22B内侧进一步具有一固定槽223B,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22B 的顶部,可以呈环状,并且沿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B朝向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B 具有渐小的内径,并且与所述第一镜筒12B的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B相对应,使得所述固定槽223B被填充连接介质42B而充分地与所述第一镜筒12B的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B接触。这样,所述第一固定部120B的外固定面122B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B的外固定面222B可以通过连接介质42B被连接起来,进而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B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B。而且,所述固定槽 223B可以防止连接胶过多而进入所述第二镜筒22B的内部。利用所述固定槽 223B,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B在组装时相应的被设置,保证组装所述第一群组 10B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B的准确性。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镜筒12B底端具有较小的直径,其与所述第二镜筒22B的顶端互相嵌合地安装,并且在主动校准工艺后胶水固定,从而防止侧面的光线进入整体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挡光元件32B的位置别设置为传统的隔圈时所述隔圈的边缘需要被所述第四镜片211B和所述第二镜筒22B的所述第二固定部220B 的所述外固定面222B的内侧进行夹持固定,而相对镜片之间的夹持,所述外固定面222B可以提供的夹持、承靠区域较小,因此隔圈并不能被稳定地固定,且由于隔圈易于形变,因此当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B被倒置地组装时,所述隔圈容易发生形变。当受到外界作用时,比如清洗时,容易脱落,而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挡光元件32B被附着于所述第四镜片222B的上表面,因此不需要所述外固定面222B提供安装承靠面,更加适宜于所述分体式镜头的结构。

优选地,通过主动校准技术,所述第一镜筒12B和所述第二镜筒22B中的所述镜片可以保证光轴一致,从而满足光学设计。当组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B 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B时,通过直接对应地组装所述第一固定部120B的外固定面122B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B的外固定面222B,所述第一镜筒12B和所述第二镜筒22B可以准确的被组装在准确的位置,并通过所述固定槽223B内点胶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优选实施例如图4A所示。本优选实施例采用两个镜头群组的形式,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C的所述第一镜片组11C包括一第一镜片111C、一第二镜片112C以及一第三镜片113C。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C的所述第二镜片组21C进一步包括一第四镜片211C、一第五镜片212C以及一第六镜片213C。所述第一镜片111C、所述第二镜片112C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C被安装在所述第一镜筒12C中,所述第四镜片211C、所述第五镜片212C以及所述第六镜片 213C被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22C中。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组件30C优选为五个挡光元件32C。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挡光元件32C被涂覆所述镜片的下表面,为不透光的材料,防止光线透过被所述挡光元件32C覆盖的所述镜片的表面。也就是说,所述挡光元件30C被分别地置于所述镜片的间隔,从而保证所述镜片之间的光学间隔、有效通光口径及光轴的一致性。所述第一镜片111C和所述第二镜片112C之间被使用所述挡光元件32C,所述第二镜片112C和所述第三镜片113C之间被使用所述挡光元件32C,所述第三镜片113C和所述第四镜片211C之间被使用所述挡光元件32C,所述第四镜片211C和所述第五镜片212C之间被使用所述挡光元件 32C,所述第五镜片212C和所述第六镜片213C之间被使用所述挡光元件32C。这样,在安装所述镜片至所述镜筒时,可以根据所述挡光元件32C的位置,直接判断安装方向。而且所述挡光元件32C根据所述镜片的光学设计,满足所述镜片之间的通光口径的要求。

当然,所述挡光元件32C的涂覆面积和厚度分别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加工。较之于传统技术,两个所述镜头群组的安装减少了中间零件的组装。因为,当安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C时,需要将所述第一镜片111C、所述第二镜片112C、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C依次地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2C。当安装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C时,需要将所述第四镜片211C、所述第五镜片212C以及所述第六镜片213C依次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C。减少了传统技术中的隔圈的安装。可见使用所述挡光元件32C可以很明显地降低所述镜头群组的安装难度。而且,所述挡光元件32C被涂覆于所述镜头下表面比涂在所述镜片上表面使用涂料量少一些,但是效果是一样的。根据不同光学设计的需要,可以将所述挡光元件 32C置于所述镜片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这样,当组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C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C时,在所述镜片之间无需考虑其他因素,使得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C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C的安装难度降低。而且,通过所述第三镜片113C所涂覆的所述挡光元件32C可以保证光学设计所要求的条件,从生产的难度和成本上都得到有效的降低。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C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C的组装关系利用了所述第一镜筒12C的所述外固定面122C和所述第二镜筒22C的所述外固定面222C。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外固定面122C延伸于所述第一镜筒12C的侧面,形成于所述第二外固定面222C对应的凸起于所述第一镜筒12C的所述第一固定部120C的底侧。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20C 不是所述第一镜筒12C的底端部,而是凸起于所述第一镜筒12C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外固定面122C被置于凸出于所述第一镜筒12C的主体的第一固定部120C,所述外固定面222C被置于所述第二镜筒11C的顶面,以使所述第一镜筒12C支撑在所述第二外固定面222C。这样,所述第一固定部120C的外固定面122C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C的外固定面222C可以通过连接介质42 被连接起来,进而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C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C。所述第一内固定面121C将所述第三镜片113C固定于所述第一镜筒12C。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筒11C的边缘较于所述第二镜筒22C小一些,从而使所述第一镜筒12C的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C和所述第二镜筒22C的所述第二固定部222C稳定的被支撑起来。采用所述第一镜筒12C的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C,较于第一优选实施例从整体上缩短了所述第一镜筒12C的宽度。

如图4B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等效实施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所述挡光元件32C被设置于所述第三镜片113C的底面,而其他位置设置所述间隔件31C,比如在所述第一镜片111C和所述第二镜片112C之间、在所述第二镜片112C和所述第三镜片113C之间、所述第四镜片211C和所述第五镜片212C之间以及所述第五镜片212C和所述第六镜片213C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优选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采用两个所述镜头群组的方式,其中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的所述第一镜片组11D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镜片111D、一第二镜片112D以及一第三镜片113D。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的所述第二镜片组21D进一步包括一第四镜片211D、一第五镜片212D以及一第六镜片213D。需要说明的是,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组11D和第二镜片组21D中所包括的镜片的数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标的产生限制,根据不同摄像模组对镜头的要求,镜片的数量可以被调整。为了方便说明所述镜头的结果,特别将每个镜片标出。所述第一镜片111D、所述第二镜片112D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D被安装在所述第一镜筒12D中,所述第四镜片211D、所述第五镜片212D 以及所述第六镜片213D被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22D中。

更多地,所述挡光元件30D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间隔件。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隔件优选为四个隔圈31D和一个挡光元件32D。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隔圈31D为环状不透光材质。环状的所述挡光元件32D被涂覆所述镜片的表面,为不透光的材料,防止光线透过被所述挡光元件32D覆盖的所述镜片的表面。也就是说,所述挡光元件30D被分别地置于所述镜片的间隔,从而保证所述镜片之间的光学间隔、有效通光口径及光轴的一致性。所述第一镜片111D和所述第二镜片112D之间被安装所述隔圈31D,所述第二镜片112D和所述第三镜片 11D3之间被安装所述隔圈31D,所述第三镜片113D和所述第四镜片211D之间被使用所述挡光元件32D,所述第四镜片211D和所述第五镜片212D之间被安装所述隔圈31D,所述第五镜片212D和所述第六镜片213D之间被安装所述隔圈31D。根据所述镜片的光学设计,所述镜片之间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111D和所述第二镜片112D之间通过所述隔圈31D将距离隔出并有效地固定所述第一镜片111D和所述第二镜片112D。同样地,对于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的所述第二镜片112D和所述第三镜片113D之间,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的所述第四镜片211D和所述第五镜片212D之间,所述第五镜片212D和所述第六镜片213D之间通过所述隔圈31D来保证之间的间隔。为了方便安装时的辨别,所述挡光元件32D被涂覆在所述第四镜片211D的上表面。当然,所述挡光元件32D的涂覆面积和厚度分别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加工。较之于传统技术,所述镜头群组的安装减少了零件的组装。因为,当安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时,需要将所述第一镜片111D、所述隔圈31D、所述第二镜片112D、所述隔圈31D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D依次地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2D。当安装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时,只需要将所述第四镜片211D、所述隔圈31D、所述第五镜片212D、所述隔圈31D、以及所述第六镜片213D依次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D。减少了传统技术中隔圈的安装。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所述挡光元件32D可以很明显地降低所述镜头群组的安装难度。安装时零件的减少,有利于保证公差,提升安装精度。特别的是,当组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时,所述第三镜片113D和所述第四镜片211D之间无需考虑其他零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的安装难度降低。而且,通过所述第四镜片211D所涂覆的所述挡光元件32D可以保证光学设计所要求的条件,对于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批量生产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更多地,所提供的所述分体式镜头所述镜筒进一步包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镜筒12D包括一第一固定部120D,所述第一镜筒22D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固定部 220D。所述第一固定部120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相互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镜筒12D和所述第二镜筒22D被组装成整体镜头。优选地,通过主动校准技术,所述第一镜筒12D和所述第二镜筒22D中的所述镜片可以保证光轴一致,从而满足光学设计。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进一步包括一内固定面121D 和一外固定面122D,所述第二固定部220D进一步包括一外固定面222D和一固定槽223D。所述第一内固定面121D将所述第三镜片113D固定于所述第一镜筒 12D。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固定部120D延伸于所述第一镜筒12D的侧部并且其底侧可以被固定在所述固定槽223D中,形成对应于所述第二外固定面222D 和对应所述固定槽223D的凸起。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的组装关系利用了所述第一镜筒12D的所述第一外固定面 122D和所述第二镜筒22D的所述第二外固定面222D。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D是延伸于所述第一镜筒12D的侧面的所述第一固定部120D的底端凸起的底侧面,所述固定槽223D被置于所述第二镜筒22D的顶面,以使所述第一镜筒12D固定在所述第二外固定面222D。所述第一固定部120D的第一外固定面122D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D的第二外固定面222D可以通过连接介质42D 被连接起来,进而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所述第一固定部122D利用连接胶被固定在相对的所述固定槽223D内,这样通过直接对应地组装所述第一固定部120D的外固定面122D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220D的固定槽223D,所述第一镜筒12D和所述第二镜筒22D可以准确的被组装在准确的位置。优选地,本优选实施例使用UV热固胶将所述第一固定部120D 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D连接。

因此,所述第一固定部120D的外固定面122D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D的固定槽223D可以通过连接介质42D被连接起来,进而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所述第一内固定面121D将所述第三镜片113D 固定于所述第一镜筒12D。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筒11D的边缘较于所述第二镜筒22D小一些,从而使所述第一镜筒12D的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D 和所述第二镜筒22D的所述第二固定部222D稳定的被支撑起来。采用所述第一镜筒12D的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D,较于第一优选实施例从整体上缩短了所述第一镜筒12D的宽度。而且,所述固定槽223D可以防止连接胶过多而进入所述第一镜筒12D和所述第二镜筒22D的内部。利用所述固定槽223D,所述第一外固定面122D在组装时相应的被设置,保证组装所述第一群组10D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的准确性。

如图6所示在安装时,首先安装所述第一镜片111D、所述隔圈31D、所述第二镜片112D、所述隔圈31D以及所述第三镜片113D依次地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2D。当安装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时,只需要将所述第四镜片211D、所述隔圈31D、所述第五镜片212D、所述隔圈31D、以及所述第六镜片213D依次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D。在组装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时,将所述第一固定部122D利用连接胶被固定在相对的所述固定槽 223D内,通过直接对应地组装所述第一固定部120D的外固定面122D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0D的固定槽223D,所述第一镜筒12D和所述第二镜筒22D可以准确的被组装在准确的位置。通过主动校准,所述第一镜头群组10D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20D得以被组装完成。

如图7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摄像模组的剖示图,所述摄像模组是一自动对焦摄像模组,并且包括一上述分体式镜头1,一驱动器2,一电路板3,一底座4,以及一感光元件5。所述分体式镜头1安装于所述驱动器2,从而能够实现自动对焦。所述驱动器2,所述感光元件5可导通地连接于所述电路板3,所述底座4用于支撑所述驱动器2并且容纳所述感光元件5。穿过所述分体式镜头1的光线到达所述感光元件5并经光电转化以用于成像。相应地,所述分体式镜头1和所述感光元件5之间还可设置有一滤光片6,如红外截止滤光片、蓝玻璃滤光片,以起到过滤光线的作用。

在组装过程中,除了所述分体式镜头1的所述第一镜头群组,所述摄像模组的其他元件进行组装,然后经过主动校准工艺,确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的安装位置并固定,从而得到整体的摄像模组。更具体地,将所述感光元件5可导通地连接于所述电路板3,所述底座4被贴装或一体成形于所述电路板3,所述驱动器2安装于所述底座4并且可导通地连接于所述电路板3。将所述分体式镜头1的所述第二镜头群组安装于所述驱动器2,再将所述第一镜头群组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预组装,然后进行主动校准工艺,通过分析成像质量确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的偏移、倾斜等误差,并调整所述第一镜头群组的位置直到得到整个摄像模组得到合适的成像质量,并将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连接固定。

在所述主动校准工艺中,可以通过所述第一镜头群组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点胶形成所述连接介质完成预组装,待确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的位置后所述连接介质完全固化从而完成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的连接固定。也可以是,在确定所述第一镜头群组的位置后再点胶形成所述连接介质并完全固化从而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群组形成整体镜头。

如图8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摄像模组的剖示图,所述摄像模组可以实施为一定焦摄像模组,其包括一上述分体式镜头1,一电路板3,一镜座7,以及一感光元件5。所述分体式镜头1安装于所述镜座6。所述感光元件5可导通地连接于所述电路板3,所述镜座6用于支撑所述分体式镜头1并且容纳所述感光元件5。穿过所述分体式镜头1的光线到达所述感光元件5并经光电转化以用于成像。相应地,所述分体式镜头1和所述感光元件5之间还可设置有一滤光片 6,如红外截止滤光片、蓝玻璃滤光片,以起到过滤光线的作用。类似地,所述分体式镜头1的所述第一镜头群组可以通过主动校准工工艺完成与所述第二镜头群组的组装以形成整体镜头,从而得到摄像模组。

参照图9,上述摄像模组100可以被应用于一电子设备200,所述电子设备 200举例地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电脑设备、电视机、交通工具、照相机、监控装置等。所述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一电子设备主体201,所述摄像模组100被安装于所述电子设备主体201,并连接至其控制主板,配合所述电子设备主体201完成图像的采集和再现。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