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成像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244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成像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成像镜头模组,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由七片透镜成的成像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CCD或CMOS等芯片技术的发展,芯片的像素尺寸越来越小,对相配套的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成像镜头模组逐渐往高像素及小型化领域发展,为了满足该趋势,对于搭载在手机或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上的光学镜头也进一步要求高分辨率等性能。目前,一般的高像素薄型镜头,多采用五片式或六片式透镜结构为主,这种系统在小口径的配置中,有效提升了成像品质,同时维持了小型化的特性。但是由于便携式通信电子产品的日益发展,对小型化摄影镜头的像素、成像质量及分辨率等性能提出了进一步更高的要求。已知的五片式或六片式结构在大口径的配置下,将无法进一步缩短系统长度,满足像质要求以及照度需求。因此,为了实现高分辨率和高像质的要求,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七片式结构,通过增大入光口径以满足高分辨率的要求,并通过减薄透镜的厚度或透镜间距来保证镜头的小型化,同时,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成像镜头模组的摄像模组,从而获得高像质的摄影图像。技术实现要素:根据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增大入光口径的、高分辨率、高像质的成像镜头模组,并且提出了具有上述成像镜头模组的摄像模组,从而获得高像质的摄影图像。其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成像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模组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沿着光轴排列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均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呈弯月状;光阑,其大小可调节;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为复合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光学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拐点;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模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复合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3.8<|f/f2|+|f/f3|<5.5,7.6<f/f5<10.5;另外,NdfL:所述第四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vdfL:所述第四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p: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构成的复合透镜的正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n: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构成的复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满足下列关系式:NdfL>3.8,50<vdfL<58,8<vd2p-vd2n<44。进一步的,满足下列关系式:0.6<Du/ft<1,其中,ft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Du为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七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间距。进一步的,满足下列关系式:0.1<YC/f<0.8,其中,切点是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上的切线的切点,所述切线垂直于光轴,且所述切点不位于光轴上,YC为所述切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进一步的,所述NdfL>4.8。进一步的,满足下列关系式:0.55<Td/TTL<0.7,其中,Td为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间距;TTL为整个透镜系统的总长。进一步的,满足下列关系式:1.8<SAG7/CT7<3.0,其中,SAG7为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成像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进一步的,满足下列关系式:0.3<(CT1+CT2+CT3+CT4)/f<0.6,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模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1,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3,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进一步的,满足下列关系式:15<v1-v2<30,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包括上述成像镜头模组、芯片和基板,所述成像镜头模组使被摄物成像在芯片的感光区域;所述芯片将所成的像进行光电转换,以电信号输出;所述基板具有进行电信号传输的外部连接端。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镜头模组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轴上色差图(mm);图3是实施例1的像散图(mm);图4是实施例1的畸变图(%);图5是实施例1的倍率色差图(μm);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镜头模组实施例2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2的轴上色差图(mm);图8是实施例2的像散图(mm);图9是实施例2的畸变图(%);图10是实施例2的倍率色差图(μm);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镜头模组实施例3的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3的轴上色差图(mm);图13是实施例3的像散图(mm);图14是实施例3的畸变图(%);图15是实施例3的倍率色差图(μm);图16是与本发明成像镜头模组相关的摄像模组的轮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成像镜头模组,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沿着光轴排列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均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呈弯月状;光阑,其大小可调节;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为复合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光学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拐点;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模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复合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3.8<|f/f2|+|f/f3|<5.5,7.6<f/f5<10.5;另外,NdfL:所述第四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vdfL:所述第四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p: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构成的复合透镜的正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n: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构成的复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满足下列关系式:NdfL>3.8,50<vdfL<58,8<vd2p-vd2n<44。所述成像镜头模组同时满足关系式3.8<|f/f2|+|f/f3|<5.5和7.6<f/f5<10.5,能够进一步缩短镜头的系统长度,保证镜头的小型化。当|f/f2|+|f/f3|和f/f5过大时,不利于象散的矫正,且会使中心视场的轴上色差增大;而当|f/f2|+|f/f3|和f/f5过小时,多个透镜的轴上间距过大,不利于镜头的小型化。所述成像镜头模组同时满足关系式NdfL>3.8、50<vdfL<58和8<vd2p-vd2n<44,能够同时增大入光口径并实现成像镜头模组的高分辨率、高像质,当上述关系式过大或过小时,要么难以保证镜头的小型化,从而不利于畸变的矫正,要么使系统敏感性增大,从而不利于透镜的加工制造。具体符合上述条件式的各实施例数值如下表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模组中,至少有一个面为非球面,并采用塑料材料,以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通过合理的光焦度分配,有利于像差的修正,提升镜头的成像品质,有效缩短镜头的体积,满足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高像质且小型化的需求。下面参照附图对上述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本发明成像镜头模组的各实施例如下所述: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成像镜头模组,如图1所示,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沿着光轴排列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0,其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均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0,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40,其呈弯月状;光阑,其大小可调节;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5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60,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为复合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70,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光学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拐点;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模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20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30的焦距为f3,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的复合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3.8<|f/f2|+|f/f3|<5.5,7.6<f/f5<10.5;另外,NdfL:所述第四透镜40的对d线的折射率,vdfL:所述第四透镜40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p:所述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构成的复合透镜的正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n:所述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构成的复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满足下列关系式:NdfL>3.8,50<vdfL<58,8<vd2p-vd2n<44。其中,ft为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和第四透镜40的组合焦距;Du为第五透镜50的物侧表面至第七透镜70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间距,满足下列关系式:0.6<Du/ft<1。切点是所述第七透镜70的物侧表面上的切线的切点,所述切线垂直于光轴,且所述切点不位于光轴上,YC为所述切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0.1<YC/f<0.8。Td为第四透镜40的像侧表面至第七透镜70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间距;TTL为整个透镜系统的总长,满足下列关系式:0.55<Td/TTL<0.7。SAG7为第七透镜70的物侧表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成像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CT7为第七透镜70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满足下列关系式:1.8<SAG7/CT7<3.0。实施例1中的成像镜头模组各参数如下所述:|f/f2|+|f/f3|=4.0,f/f5=7.9,NdfL=4.0,vdfL=51,vd2p-vd2n=12.系统参数:光阑值3.25表1下表是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表2A4A6A8A10A12A14-4.5094E-036.0316E-03-5.3245E-032.3633E-0300-8.7677E-026.5491E-02-4.6237E-03-8.9553E-0300-5.7832E-026.6075E-02-1.0391E-03-1.6428E-02004.6129E-042.2483E-02-8.9304E-033.8259E-0300-8.5509E-02-1.5092E-029.6047E-032.0928E-0200-1.4843E-015.8028E-031.1512E-023.8046E-0300-2.4438E-02-3.0831E-031.9532E-032.2855E-0300-4.6967E-024.1786E-03-4.5478E-033.2095E-0300-8.0286E-02-5.8820E-041.9018E-03-9.0114E-0400-6.7748E-024.3188E-02-1.1749E-021.1822E-03005.1088E-025.2193E-05-2.5020E-034.4964E-047.5609E-062.7841E-06-2.4774E-022.1228E-03-6.1181E-042.7705E-051.5176E-06-4.5550E-07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成像镜头模组,如图6所示,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沿着光轴排列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0,其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均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0,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40,其呈弯月状;光阑,其大小可调节;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5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60,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为复合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70,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光学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拐点;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模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20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30的焦距为f3,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的复合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3.8<|f/f2|+|f/f3|<5.5,7.6<f/f5<10.5;另外,NdfL:所述第四透镜40的对d线的折射率,vdfL:所述第四透镜40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p:所述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构成的复合透镜的正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n:所述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构成的复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满足下列关系式:NdfL>3.8,50<vdfL<58,8<vd2p-vd2n<44。其中,ft为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和第四透镜40的组合焦距;Du为第五透镜50的物侧表面至第七透镜70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间距,满足下列关系式:0.6<Du/ft<1。切点是所述第七透镜70的物侧表面上的切线的切点,所述切线垂直于光轴,且所述切点不位于光轴上,YC为所述切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0.1<YC/f<0.8。Td为第四透镜40的像侧表面至第七透镜70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间距;TTL为整个透镜系统的总长,满足下列关系式:0.55<Td/TTL<0.7。SAG7为第七透镜70的物侧表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成像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CT7为第七透镜70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满足下列关系式:1.8<SAG7/CT7<3.0。实施例2中的成像镜头模组各参数如下所述:|f/f2|+|f/f3|=4.5,f/f5=8.4,NdfL=6.3,vdfL=54,vd2p-vd2n=19。系统参数:光阑值3.25表3下表是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表4A4A6A8A10A12A14-4.5236E-031.0363E-02-2.9652E-033.7644E-0300-8.3234E-027.1475E-02-3.7506E-03-1.6994E-0200-5.9916E-026.5451E-02-2.7719E-03-2.4135E-0200-9.0841E-041.7726E-02-9.8418E-035.6343E-0400-8.8827E-02-2.1146E-021.3512E-031.8005E-0200-1.5612E-017.1981E-031.0232E-022.2272E-0300-2.3692E-026.3465E-041.4016E-039.2135E-0400-4.4245E-025.0386E-03-5.3424E-032.1275E-0300-7.0820E-024.2424E-031.4341E-03-1.1185E-0300-7.3912E-024.3543E-02-1.1592E-021.1835E-03004.4218E-02-2.8754E-04-2.5484E-034.2749E-045.8204E-064.8611E-06-2.2877E-022.7012E-03-6.8090E-042.7496E-052.0269E-06-3.2882E-07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成像镜头模组,如图11所示,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沿着光轴排列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0,其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均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0,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40,其呈弯月状;光阑,其大小可调节;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5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60,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为复合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70,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光学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拐点;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模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20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30的焦距为f3,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的复合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3.8<|f/f2|+|f/f3|<5.5,7.6<f/f5<10.5;另外,NdfL:所述第四透镜40的对d线的折射率,vdfL:所述第四透镜40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p:所述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构成的复合透镜的正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n:所述第五透镜50和第六透镜60构成的复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满足下列关系式:NdfL>3.8,50<vdfL<58,8<vd2p-vd2n<44。其中,ft为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和第四透镜40的组合焦距;Du为第五透镜50的物侧表面至第七透镜70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间距,满足下列关系式:0.6<Du/ft<1。切点是所述第七透镜70的物侧表面上的切线的切点,所述切线垂直于光轴,且所述切点不位于光轴上,YC为所述切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0.1<YC/f<0.8。Td为第四透镜40的像侧表面至第七透镜70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间距;TTL为整个透镜系统的总长,满足下列关系式:0.55<Td/TTL<0.7。SAG7为第七透镜70的物侧表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成像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CT7为第七透镜70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满足下列关系式:1.8<SAG7/CT7<3.0。实施例3中的成像镜头模组各参数如下所述:|f/f2|+|f/f3|=4.9,f/f5=8.7,NdfL=11.5,vdfL=57,vd2p-vd2n=35。系统参数:光阑值3.25表5下表是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表6A4A6A8A10A12A14-4.6616E-032.1201E-02-7.7365E-028.3491E-0200-2.4940E-013.4232E-01-6.6359E-02-3.1143E-0200-1.2918E-013.6001E-01-3.4665E-02-1.6539E-01003.9831E-021.5138E-014.7958E-02-9.1568E-0200-2.9759E-013.3897E-023.4835E-01-1.3787E-0100-5.2380E-011.7847E-019.1038E-02-1.2037E-0100-2.0833E-02-3.8250E-02-4.7885E-024.3734E-0200-8.9686E-024.7810E-02-7.1729E-023.0582E-0200-1.6939E-016.4074E-02-3.5564E-026.5998E-0300-2.2698E-012.0498E-01-1.2096E-012.6056E-02005.3770E-023.8087E-02-3.9692E-028.8065E-039.3537E-043.0611E-04-3.1578E-025.0867E-03-4.3182E-036.3696E-043.6279E-05-8.9804E-06图2、图3、图4和图5是实施例1的轴上色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和倍率色差图,图7、图8、图9和图10是实施例2的轴上色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和倍率色差图,图12、图13、图14和图15是实施例3的轴上色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和倍率色差图。通过每个实施例的轴上色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和倍率色差图,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如图16所示,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包括上述成像镜头模组、芯片和基板,所述成像镜头模组使被摄物成像在芯片的感光区域;所述芯片将所成的像进行光电转换,以电信号输出;所述基板具有进行电信号传输的外部连接端。虽然上面针对成像镜头模组描述了本发明的原理以及具体实施方式,但是在本发明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面的具体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