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插座、光模块及光插座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18822发布日期:2019-07-19 22:50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光插座、光模块及光插座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光插座、具有光插座的光模块、及光插座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了光纤或光波导等光传输体的光通信中,使用具备面发射激光器(例如,vcsel:verticalcavitysurfaceemittinglaser,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等发光元件(光元件)的光模块。光模块具有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包含通信信息的光向光传输体(例如光纤)的端面入射的光插座(光插口,opticalsocket)。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光模块,该光模块具有:基板;光插口,配置于基板的一侧的面;光元件,在与光插口对应的位置,配置于基板的另一侧的面。在光插口上安装有支撑带式光纤的端部的光插头。另外,光插口具有:第一透镜,使从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至内部,或使从带式光纤射出并在内部行进后的光向光元件射出;第二透镜,使从带式光纤射出的光入射至内部,或使从光元件射出并在内部行进后的光向带式光纤射出;以及反射面,使由第一透镜入射的光向第二透镜反射,或使由第二透镜入射的光向第一透镜反射。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光模块中,通过引线接合等将光元件固定于基板的一侧的面。接下来,以使光元件的光轴与第一透镜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将光插口固定于基板的另一侧的面。此时,在光插口和基板中的至少一者上涂覆粘接剂,来将光插口粘接于基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4627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光模块中,光插座直接粘接于基板,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光元件的引线接合位置、或对其他光学部件及电子部件等进行配置的区域受到限制。另外,可以设想,即使利用罩等将光插座固定,并分开地配置光插座和基板,也会由于将光插头在光插座上拆装时的应力,而导致光插座与罩的粘接力很成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与以往的光插座相比,能够提高光插座主体的配置位置、光电转换元件的引线接合位置、或对其他光学部件及电子部件进行配置的区域等的自由度的光插座。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具有该光插座的光模块。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光插座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光插座配置于在基板上配置有光电转换元件的光电转换装置与光传输体之间,用于将所述光电转换元件与所述光传输体的端面光学耦合,该光插座具有:光插座主体;支撑部件,支撑所述光插座主体;以及粘接剂,将所述光插座主体与所述支撑部件粘接,所述光插座主体包括:第一光学面,使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射出的发送光入射,或使从所述光传输体的端面射出并通过了所述光插座主体的内部的接收光向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射出;第二光学面,使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射出并通过了所述光插座主体的内部的所述发送光向所述光传输体射出,或使从所述光传输体射出的所述接收光入射;反射面,使由所述第一光学面入射的所述发送光向所述第二光学面反射,或使由所述第二光学面入射的所述接收光向所述第一光学面反射;第一嵌合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光学面的相反侧的面;以及槽部,在沿着从所述第二光学面入射并朝向所述反射面的所述接收光、或由所述反射面反射并朝向所述第二光学面的所述发送光的光轴的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面的相反侧的面,且在配置有所述第二光学面的面上不具有开口部,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支撑部件主体,该支撑部件主体包含用于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设置面;以及第二嵌合部,在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对应的位置,配置于所述支撑部件主体的内侧,且嵌合于所述第一嵌合部,所述光插座主体配置于比所述设置面更靠所述支撑部件侧的位置,所述粘接剂以与所述插座主体的所述槽部的内壁面和所述支撑部件主体的内侧相接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的光模块具有:光电转换装置,该光电转换装置包括基板和配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光电转换元件;以及本发明的光插座,所述基板和所述光插座主体间隔开。

本发明的光插座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向所述光插座主体的所述槽部涂覆粘接剂的工序;使涂覆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光插座主体的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工序;以及使所述粘接剂固化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与以往的光插座相比,可提高光插座主体的配置位置、光电转换元件的引线接合位置、或其他光学部件和电子部件的配置位置等的自由度的光插座、以及光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模块的概略剖面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插座主体的立体图,图2b是俯视图,图2c是后视图,图2d是主视图,图2e是仰视图,图2f是侧视图。

图3a是图2b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图3b是由图2c所示的虚线围成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150的立体图,图4b是俯视图,图4c是主视图,图4d是后视图,图4e是侧视图,图4f是仰视图,图4g是图4f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图5a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光插座主体的俯视图,图5b是后视图,图5c是由图5b所示的虚线围成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6a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光插座主体的俯视图,图6b是后视图,图6c是由图6b所示的虚线围成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7a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光插座主体的俯视图,图7b是后视图,图7c是由图7b所示的虚线围成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8a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光插座主体的俯视图,图8b是后视图,图8c是由图8b所示的虚线围成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9a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光插座主体的立体图,图9b是俯视图,图9c是后视图。

图10a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光插座主体的立体图,图10b是俯视图,图10c是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模块进行说明。

(光模块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光模块100具有发光元件111和受光元件112等的基板安装型的光电转换装置110以及光插座120。在将光传输体130通过套管132连接到光插座120的状态使用光模块100。

光电转换装置110具有基板113和光电转换元件。在发送用的光模块100中,使用发光元件111作为光电转换元件。另外,在接收用的光模块100中,使用受光元件112作为光电转换元件。并且,在发送接收用的光模块100中,使用发光元件111和受光元件112作为光电转换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发光元件111和受光元件112的发送接收用的光模块100进行说明。

基板113例如是玻璃复合基板、环氧玻璃基板、柔性基板等。在基板113上配置有发光元件111和受光元件112。另外,在基板113的配置有发光元件111和受光元件112的面上,根据需要形成有对准标记。

发光元件111配置在基板113上,并向相对于配置有发光元件111的基板11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射出激光。不特别地限定发光元件111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111的数量为四个。另外,也不特别地限定发光元件111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发光元件111以一定间隔沿着光传输体130的排列方向排列。发光元件111例如是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此外,在光传输体130排列成两列以上的情况下,发光元件111也可以以相同列数排列。

受光元件112配置在基板113上,接收从光传输体130射出的接收光。不特别地限定受光元件112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光元件112的数量为四个。另外,也不特别地限定受光元件112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受光元件112以一定间隔沿着光传输体130的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具体而言,以与四个发光元件111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方式排列。受光元件112例如是光电二极管(pd)。此外,在光传输体130排列成两列以上的情况下,受光元件112也可以以相同列数排列。

对准标记(未图示)用于制造光模块100时的位置对准,作为相对于基板113对光插座120进行定位时的基准。对准标记可以是形成于基板113上的凹部,也可以是凸部,也可以是通过涂装而涂上的图案。另外,对于对准标记的俯视形状,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另外,也不限定对准标记的位置。

对于光传输体130的种类,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作为其例子,包括光纤、光波导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传输体130是光纤。光纤既可以是单模态方式,也可以是多模态方式。不特别地限定光传输体130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8根光纤排列成一列。此外,也可以将光传输体130排列成两列以上。

套管132保持光传输体130的端部,并且相对于光插座主体140的第二光学面142(参照图2)对光传输体130的端面进行定位。套管132保持光传输体130的端部,并且构成为相对于光插座120的光插座主体140拆装自如。

光插座120在配置于光电转换装置110与光传输体130之间的状态下,将多个发光元件111的发光面与多个光传输体130的端面分别光学耦合。另外,光插座120将多个受光元件112的受光面与多个光传输体130的端面分别光学耦合。

(光插座的结构)

如图1所示,光插座120具有:光插座主体140;支撑部件150,支撑光插座主体140;以及粘接剂170,将光插座主体140和支撑部件150粘接。在本说明书中,“粘接剂”是指,具有流动性的固化前的粘接剂、和固化后的固化物这两者。以下,对光插座12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表示光插座主体140的结构的图。图2a是光插座主体140的立体图,图2b是俯视图,图2c是后视图,图2d是主视图,图2e是仰视图,图2f是侧视图。另外,图3a中示出图2b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图3b中示出由图2c所示的虚线围成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2a~图2f所示,光插座主体140是具有透光性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具有多个第一光学面141、多个第二光学面142、反射面143、第一嵌合部144、套管用凸部145、槽部146。使用对于光通信中所用的波长的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来形成光插座主体140。作为这样的材料的例子,包括:聚醚酰亚胺(pei)或环状烯烃树脂等透明的树脂。

第一光学面141是配置于光插座主体140的底面的、用于使从发光元件111射出的发送光折射并向光插座主体140的内部入射的光学面。另外,第一光学面141也是用于使在光插座120的内部行进过来的来自光传输体130的接收光折射并向受光元件112射出的光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学面141的形状是向发光元件111(受光元件112)呈凸状的凸透镜面。另外,第一光学面141的俯视形状为圆形。第一光学面141使从发光元件111射出的发送光转换为准直光。另外,第一光学面141使在光插座120的内部行进过来的准直光(接收光)收束。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八个)第一光学面141以分别与发光元件111的发光面和受光元件112的受光面对置的方式配置成一列。此外,在发光元件111和受光元件112排列成两列以上的情况下,第一光学面141也以相同列数排列。优选第一光学面141的中心轴与发光元件111的发光面和受光元件112的受光面垂直。另外,优选第一光学面141的中心轴与从发光元件111射出的光(或者向受光元件112入射的接收光)的光轴一致。

在此,由第一光学面141入射的光向反射面143行进。另外,从第一光学面141射出的接收光向受光元件112行进。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2e所示的八个第一光学面141中的、图示右侧的四个第一光学面141设为发送侧的第一光学面141来使用,将左侧的四个第一光学面141设为接收侧的第一光学面141来使用。即,来自发光元件111的发送光入射至图示右侧四个发送侧的第一光学面141,在光插座主体140的内部行进过来的接收光从图示左侧四个接收侧的第一光学面141射出。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插座主体140中,将八个第一光学面141等分,使一组作为发送侧的光学面发挥功能,使另一组作为接收侧的光学面发挥功能。

第二光学面142是配置于光插座主体140的正面的、用于使由第一光学面141入射并由反射面143反射后的发送光向光传输体130的端面射出的光学面。另外,第二光学面142也是使从光传输体130的端面射出的接收光折射并向光插座120的内部入射的光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光学面142的形状是向光传输体130的端面呈凸状的凸透镜面。另外,第二光学面142的俯视形状为圆形。第二光学面142使在光插座主体140的内部行进的发送光向光传输体130的端面收束,并且使从光传输体130的端面射出的接收光转换为准直光。另外,如图2d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八个)第二光学面142以分别与光传输体130的端面对置的方式排列成一列。此外,在光传输体130排列成两列以上的情况下,第二光学面142也以相同列数排列。优选第二光学面142的中心轴与光传输体130的端面垂直。另外,优选第二光学面142的中心轴与从光传输体130射出的光的光轴一致。

由第二光学面142入射的光向反射面143行进。另外,从第二光学面142射出的发送光向光传输体130的端面行进。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2d所示的八个第二光学面142中的、图示右侧的四个第二光学面142设为发送侧的第二光学面142来使用,将左侧的四个第二光学面142设为接收侧的第二光学面142来使用。即,通过了光插座120的内部的发送光从图示右侧四个发送侧的第二光学面142射出,从光传输体130射出的接收光入射至图示左侧四个接收侧的第二光学面142。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插座主体140中,将八个第二光学面142等分,使一组作为发送侧的光学面发挥功能,使另一组作为接收侧的光学面发挥功能。

反射面143是配置于光插座主体140的顶面侧的、用于使由第一光学面141入射的发送光向第二光学面142反射的面。另外,反射面143使由第二光学面142入射的接收光向第一光学面141反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f所示,反射面143以随着从光插座120的顶面靠近底面而远离第二光学面142(光传输体130)的方式倾斜。反射面143的倾斜角度相对于由第一光学面141入射的光的光轴和由第二光学面142入射的光的光轴为45°。

第一嵌合部144是配置于光插座主体140的顶面的、用于与支撑部件150的第二嵌合部152(参照图4)嵌合的区域。通过将第一嵌合部144和第二嵌合部152嵌合,对光插座主体140和支撑部件150进行定位,从而即使在套管132的拆装等时也难以产生它们的错位。对于第一嵌合部144的形状及数量,只要能够发挥上述的功能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嵌合部144是在光插座主体140的顶面开口的圆柱状的凹部,且在反射面143的两侧各配置有一个。

套管用凸部145是配置于光插座主体140的正面的、用于嵌合于在套管132上设置的凹部的凸部。通过将套管用凸部145与在套管132上设置的凹部嵌合,来决定相对于光插座主体140的、光传输体130的端面的位置。不特别地限制套管用凸部145的形状及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光学面142的两侧各配置有一个套管用凸部145。

槽部146是配置于光插座主体140的顶面的、用于配置粘接剂的槽。槽部146以沿着入射至第二光学面142并朝向反射面143侧的发送光的光轴、或由反射面143反射并朝向第二光学面142的接收光的光轴(也就是,连接光插座主体140的正面与背面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对于槽部146的俯视形状及数量,只要是不对光插座主体140的光学特性带来影响的形状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俯视形状为直线状的槽部146在反射面143的两侧各配置有一个。另外,可配合所希望的粘接强度(光插座主体140和支撑部件150的粘接强度),来适当选择槽部146的宽度。

另外,对于槽部146的剖面形状,不特别地进行限制,例如可以设为v字状或梯形,本实施方式中为v字形状。另外也不特别地限制其深度。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槽部146的剖面形状,设为与光插座主体140的正面平行的方向的槽部146的剖面的形状。

在此,槽部146在第二光学面侧不具有开口部。也就是,槽部146的第二光学面侧的端部配置于光插座主体140的顶面内。由此,能够防止在制造光插座120时,粘接剂向第二光学面侧侵入的情况,能够抑制光插座120的光学特性因粘接剂而受损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46在光插座主体140的背面侧具有开口部146a。若在光插座主体140的背面侧配置槽部146的开口部146a,则在制造光插座120时,能够将剩余的粘接剂从开口部146a向光插座主体140的背面侧排出。其结果,能够使光插座主体140与支撑部件主体150紧贴,能够将它们牢固地粘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槽部146的第二光学面142侧的端部附近配置有第一嵌合部144,但对于第一嵌合部144的位置与槽部146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不特别地进行限制,它们也可以配置于分开的位置。

另外,虽然未特别地图示,但也可以在光插座主体140配置有对准标记。对准标记用于制造上述的光模块100时的位置对准。

图4是表示支撑部件150的结构的图。图4a是支撑部件150的立体图,图4b是俯视图,图4c是主视图,图4d是后视图,图4e是侧视图,图4f是仰视图,图4g是图4f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支撑部件150以使基板113与光插座主体140间隔开的方式,对光插座主体140进行支撑。如图4a~图4g所示,支撑部件150具有支撑部件主体151、和在支撑部件主体151的内侧配置的第二嵌合部152。支撑部件150可以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非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件150由聚碳酸酯(pc)、聚醚酰亚胺(pei)、聚醚砜(pes)等具有透光性的树脂形成。

对于支撑部件主体151的形状,只要能够发挥上述的功能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件主体151具有顶板161、一对侧板162、162、将顶板161与一对侧板162、162连上的前板163、以及将顶板161与一对侧板162、162连上的后板164。此外,侧板162、前板163以及后板164的下表面作为用于将光插座120设置于基板113上的设置面162a发挥功能。

在此,在顶板161的内侧、且与光插座主体140的第一嵌合部144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第二嵌合部152。对于第二嵌合部152,只要是与光插座主体140的第一嵌合部144大致互补的形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嵌合部152是大致圆柱形状。另外,第二嵌合部152的数量与第一嵌合部144的数量相同,即两个。

在此,一对侧板162、162以其高度比光插座主体140的高度高的方式配置。由此,光插座主体140配置在比设置面162a更靠支撑部件150侧的位置。也就是,在光插座主体140被支撑部件主体151支撑时,在光插座主体140与基板113之间形成空间。

此外,在支撑部件主体151上,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在顶板161的外侧配置有对准标记。对准标记用于制造光模块100时的位置对准,更具体地,用于作为相对于基板113对光插座120进行定位时的基准。对于对准标记的结构,只要能够发挥上述的功能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对准标记可以是形成于顶板161的凹部,也可以是凸部,也可以是通过涂装而涂上的图案。另外,对于对准标记的俯视形状,也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

粘接剂170配置于光插座主体140的槽部146与支撑部件主体151的顶板161之间。更具体地,以与槽部146的内壁面和所述支撑部件主体151的顶板161的内侧相接的方式,配置粘接剂170。通过在光插座主体140与支撑部件150之间配置粘接剂170,来将光插座主体140和支撑部件150牢固地粘接,从而光插座主体140被支撑部件150支撑。

此外,粘接剂170不仅可以配置于槽部146与支撑部件主体151的顶板161之间,还可以配置于光插座主体140的背面、或支撑部件161的顶板表面上。在制造光插座120时,若从槽部146溢出的粘接剂170配置(附着)于支撑部件主体151的顶板161等,则光插座主体140与支撑部件150的粘接强度增高。因此,在套管132的拆装时,即使在光插座主体140上施加负荷,光插座主体140与支撑部件150也进一步难以剥离。此外,粘接剂170例如可以采用环氧系的粘接剂等。

(光插座的制造方法)

例如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制造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光插座120。首先,分别通过射出成型等来制作光插座主体140和支撑部件150。之后,能够通过进行以下工序来得到上述的光插座120:向光插座主体140的槽部146涂覆粘接剂170的工序(粘接剂涂覆工序);使光插座主体140的第一嵌合部144与支撑部件150的第二嵌合部152嵌合的工序(嵌合工序);以及在使第一嵌合部151与第二嵌合部152嵌合的状态下使粘接剂170固化的工序(粘接剂固化工序)。

在粘接剂涂覆工序中,对于向光插座主体140的槽部146涂覆粘接剂170的方法,不特别地进行限制,例如可以用点胶机等进行涂覆。这时,优选以使粘接剂170不进入第一嵌合部144内的方式,涂覆粘接剂170。另外,对于粘接剂170的涂覆量,只要是在使粘接剂170固化时,粘接剂170能够与槽部146的内壁和支撑部件主体151的顶板的内侧接触的程度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制,能配合槽部146的深度和宽度来适当选择。另外,对于涂覆的粘接剂170的种类,配合构成光插座主体140或支撑部件主体151的材料来适当选择,例如可以采用环氧系的粘接剂17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粘接剂涂覆工序中,即使涂覆了比槽部146的体积多的粘接剂170,也能够将剩余的粘接剂170从槽部146的开口部146a向槽部146的外部排出。

另外,在嵌合工序中,对于使光插座主体140的第一嵌合部144与支撑部件150的第二嵌合部152嵌合的方法,不特别地进行限制,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

另外,在粘接剂固化工序中,作为使粘接剂170固化的方法的一例,可举出加热。对于此时的加热温度,配合光插座140和支撑部件主体151的耐热温度、和粘接剂170的种类等来适当选择。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光插座主体140中配置的第一嵌合部144是凹部,在支撑部件150中配置的第二嵌合部152是凸部,但也可以设为第一嵌合部144是凸部,第二嵌合部152是凹部。

在此,在图5~图8中示出光插座主体的变形例。图5a、图6a、图7a以及图8a是光插座主体240、340、440、540的俯视图,图5b、图6b、图7b以及图8b是它们的后视图,图5c、图6c、图7c以及图8c表示由图5b、图6b、图7b以及图8b所示的虚线围成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在图5~图8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8所示,在光插座主体540中配置的槽部546的俯视形状可以是直线状,如图5~图7所示,在光插座主体240、340、440中配置的槽部246、346、446的俯视形状可以是锯齿形状,也可以是多个圆连接而成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对于槽部246、346、446、546的任意一个,在光插座主体240、340、440、540的正面(第二光学面142侧的面)上都不具有开口部,而仅在光插座主体240、340、440、540的背面侧具有开口部246a、346a、446a、546a。此外,槽部246、346、446、546都以沿着入射至第二光学面142并朝向反射面143侧的发送光的光轴、或由反射面143反射并朝向第二光学面142的接收光的光轴(也就是,连接光插座主体240、340、440、540的正面与背面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5c、图7c以及图8c所示,槽部246、446、546的剖面形状也能够设为梯形。

在图9中示出光插座主体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图9a是光插座主体640的立体图,图9b是俯视图,图9c是后视图。在图9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9所示,光插座主体640也可以具有与槽部646连接的粘接剂聚集部647。对于粘接剂聚集部647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将涂覆在槽部646的剩余的粘接剂聚集的形状,且是不对光插座主体640的光学特性带来影响的形状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制。例如,如图9b所示,能够设为在光插座主体640的背面设置的凹部。通过光插座主体640具有粘接剂聚集部647,能够抑制涂覆在槽部646的剩余的粘接剂向第一光学面侧和反射面侵入的情况。此外,粘接剂聚集部647也可以是在光插座主体的顶面配置的凹部等。在该情况下,剩余的粘接剂聚集于粘接剂聚集部,因此槽部也可以在光插座主体的背面侧不具有开口部。

在图10中示出光插座主体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图10a是光插座主体740的立体图,图10b是俯视图,图10c是后视图。在图10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10所示,光插座主体740也可以在背面具有凸部748,该凸部748以在涂覆粘接剂时使粘接剂不会流入到反射面143的方式配置。不特别地限制凸部748的形状。例如,如图10所示,可以设为配置在比槽部746的开口部746a更靠反射面143侧的位置的直线状的凸部,也可以设为配置在比槽部746的开口部746a更靠反射面143侧的位置的曲线状的凸部。另外,也可以是以包围槽部746的开口部746a的方式设置的u字状的凸部等。

(光模块的制造方法)

能够通过将上述的光插座固定于安装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基板上,来制造上述的光模块。

在此,基于在基板上形成的对准标记、或在支撑部件上形成的对准标记等,来进行光电转换装置与光插座的位置对准。在对它们进行位置对准之后,例如利用粘接剂将基板与光插座(支撑部件)固定。

(效果)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光插座在配置于基板上的情况下,光插座主体与基板不接触,而在基板与光插座主体之间产生空间。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光插座能够提高光电转换元件的引线接合位置、和其他光学部件及电子部件等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对于在基板上对光插座进行配置的位置,自由度也得到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插座中,光插座主体与支撑部件通过粘接剂而牢固地粘接。另外,并且,粘接剂在沿着向第二光学面入射的光或从第二光学面射出的光的光轴的方向上(也就是,沿着在套管的拆装时施加力的方向)配置。因此,在将套管在光插座主体上拆装时,即使对光插座主体的正面施加负荷,光插座主体也难以从支撑部件主体脱落。也就是,能够构成为强度高的光插座。

并且,如上述那样,若槽部的插座主体的背面侧的端部在插座主体的背面侧开口,或者与粘接剂聚集部连接,则即使在组装光插座主体与支撑部件时过多的粘接剂涂覆在槽部内,也被从开口部向光插座主体的背面侧排出,或者向粘接剂聚集部内排出。因此,能够使光插座主体与支撑部件主体紧贴,能够将它们牢固地粘接。此外,在剩余的粘接剂从开口部排出,粘接剂以从槽部向支撑部件主体的后板侧溢出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还能够利用该溢出部分来提高光插座主体与支撑部件的粘接强度。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6年12月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236650号的优先权。将该申请说明书和附图中记载的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说明书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光插座和光模块例如在使用了光传输体的光通信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0光模块

110光电转换装置

111发光元件

112受光元件

113基板

120光插座

130光传输体

132套管

140、240、340、440、540、640、740光插座主体

141第一光学面

142第二光学面

143反射面

144第一嵌合部

145套管用凸部

146、246、346、446、546、646、746槽部

150支撑部件

151支撑部件主体

152第二嵌合部

161顶板

162侧板

163前板

164后板

170粘接剂

647粘接剂聚集部

748凸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