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9441发布日期:2018-08-28 22:14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关于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是关于例如用多个反射镜将来自光源的光束(图像光)引导至扫描装置的光扫描装置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背景技术的一个例子。在此专利文献1中,即便在因图像形成时的温度上升而导致壳体发生热变形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保持在壳体的反射镜的倾斜,图像光的光路位置的误差变小以防止图像形成状态的恶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247989号公报[g02b26/10,b41j2/44,…]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背景技术中,能抑制因壳体热变形而引起的光轴变动,但另一方面反射镜保持部的结构有点复杂。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抑制因壳体热变形而引起的光轴变动的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包括:壳体,其由热塑性树脂形成,具有载置面;第一反射镜,其载置于载置面上,具有反射光束的第一反射面以及与第一反射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一背面;第二反射镜,其载置于载置面上,具有反射第一反射面所反射的光束的第二反射面以及与第二反射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背面;第一支撑构件,其在载置面上与载置面一体形成,支撑第一背面的一部分而将第一反射镜支撑在载置面上;第二支撑构件,其在载置面上与载置面一体形成,支撑第二反射镜的第二反射面的一部分而将第二反射镜支撑在载置面上;第一弹性构件,其弹性按压第一反射面而将第一反射镜按压于第一支撑构件;以及第二弹性构件,其弹性按压第二背面而将第二反射镜按压于第二支撑构件。

在第一发明中,壳体(76)由热塑性树脂形成,该壳体内例如收纳多面镜(88)这样的扫描装置。在壳体的载置面(80)配置有第一反射镜(821-823、844)及第二反射镜(844、86)。第一反射镜的第一反射面所反射的光束入射到第二反射镜的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将该光束例如引导到旋转多面镜(polygonmirror)。由第一支撑构件(96)支撑第一反射镜的第一背面,由弹性构件(98)按压第一反射镜的第一反射面。由第二支撑构件(96)支撑第二反射镜的第二反射面,由弹性构件(98)按压第二反射镜的第二背面。

根据第一发明,即使壳体发生了热变形时也能防止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向分离的方向倾斜,因此能抑制因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的光轴变动。

第二发明的光扫描装置从属于第一发明,第一支撑构件包含两个肋,第一支撑构件的两个肋支撑第一反射镜的第一背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在第一反射镜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与载置面一体形成,第二支撑构件包含两个肋,第二支撑构件的两个肋支撑第二反射镜的第二反射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在第二反射镜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与载置面一体形成。

在第二发明中,第一支撑构件及第二支撑构件均包含在各自的反射镜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与载置面一体形成的肋。

根据第二发明,既能确保各个反射镜的光路,也能可靠地支撑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

第三发明的光扫描装置从属于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第一弹性构件包含:弹性赋予部,其以从载置面上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与载置面一体形成,具有规定高度;以及接触部,其在弹性赋予部的顶端部处向第一反射镜的第一反射面的方向突出,第二弹性构件包含:弹性赋予部,其以从载置面上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与载置面一体形成,具有规定高度;以及接触部,其在弹性赋予部的顶端部处向第二反射镜的第二背面的方向突出。

在第三发明中,第一弹性构件及第二弹性构件均包含与载置面一体形成的弹性赋予部、及其顶端部的接触部,第一反射镜的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镜的第二背面均被如上所述的弹性构件的接触部按压。

根据第三发明,能以简单的构造,尽可能抑制第一反射镜向第一反射面侧倾斜以及第二反射镜向第二背面侧倾斜。

第四发明的光扫描装置从属于第一至第三中的任一发明,其还具备发光元件以及扫描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的旋转多面镜,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被设置在发光元件和旋转多面镜之间的光路上。

在第四发明中,例如还设置如激光二极管这样的发光元件(421-424)、以及扫描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光束而对例如感光鼓进行曝光的旋转多面镜(88),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被设置在发光元件与旋转多面镜之间的光路上。

根据第四发明,能抑制光束光轴的偏移而向旋转多面镜进行入射。

第五发明的光扫描装置从属于第四发明,第二反射镜比第一反射镜更靠近旋转多面镜。

在第五发明中,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依次经过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后,入射到旋转多面镜。

根据第五发明,第二反射镜也与第一反射镜同样被抑制了倾斜,因此能抑制朝向旋转多面镜的光束的光轴变动。

第6发明为包括第一至第五发明的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以简单的结构,尽可能抑制因壳体热变形而引起的光轴变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根据参照附图而进行的以下的实施例的详细的说明会进一步明确。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示意图。

图2是示出在图1实施例的曝光装置中配置在壳体内的入射系的反射镜等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在图1实施例的曝光装置中配置在壳体内的出射系的反射镜等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壳体内部的入射系的反射镜的支撑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中一个反射镜的支撑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是从上方观看图5的支撑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在图5的支撑状态中以穿过肋和弹簧构件的方式切断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在壳体的载置面上支撑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的状态中与图7同样以穿过肋以及弹簧构件的方式切断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在壳体的载置面上以现有的支撑方法支撑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的状态中载置面发生弯曲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在壳体的载置面上以图8的实施例的支撑方法支撑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的状态中载置面发生弯曲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的配置中与图8相同剖面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的配置中与图8相同剖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具有双面打印功能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经过带电、曝光、显影、转印及热定影等过程后,在纸张(记录介质)上形成(印刷)多色或单色的图像。

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是拥有复印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及传真功能等的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peripheral)。但是,图像形成装置10无需局限于复合机,也可以是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中的任意一种。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指彩色机,也可以是单色机。

首先,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基本结构进行概要说明。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含具备图像形成部30等的装置本体12及配置于其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14。

图像读取装置14具备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原稿载置台16。在原稿载置台16的上方通过铰链等开闭自由地安装有原稿按压盖18。在该原稿按压盖18设置有adf(自动原稿进给装置)24,所述adf将载置在原稿载置托盘20上的原稿向图像读取位置22逐张地自动进行供纸。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原稿载置台16的前面侧设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包含接受用户的开始印刷指示等的输入操作的触控面板及操作按钮等。

图像读取装置14内置有图像读取部26,所述图像读取部26具备光源、多个反射镜、成像透镜及线传感器等。图像读取部26利用光源对原稿表面进行曝光,将从原稿表面反射的反射光经过多个反射镜引导到成像透镜。然后,通过成像透镜使反射光成像在线传感器的受光元件。在线传感器中,检测在受光元件成像的反射光的亮度或色度,生成基于原稿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作为线传感器,使用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is(contactimage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

装置本体12内置有包含cpu等的控制部28及图像形成部30等。控制部28依照上述操作部的输入操作等,向包含曝光装置(曝光部)32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发送控制信号,使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各种动作。

图像形成部30具备曝光装置32、显影器34、感光鼓36、感光体清洁单元38、带电器40、转印单元42及定影单元44等,在从供纸托盘48或手动供纸托盘50传送的纸张上形成图像,并将图像形成完毕后的纸张排出到排纸托盘52。作为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利用由图像读取部26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计算机发送的图像数据等。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黑色(k)、青色(c)、品红色(m)及黄色(y)这四种颜色的彩色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因此,显影器34、感光鼓36、感光体清洁单元38及带电器40分别以形成对应各色的四种静电潜像的方式各设置四个,并由这些来构成四个图像站。

感光鼓36是在具有导电性的圆筒状基体的表面形成有感光层的图像承载体,带电器40是使该感光鼓36的表面带有规定电位的构件。

另外,曝光装置32作为激光扫描单元而构成,配置在感光鼓36的下方,具备作为发光元件的激光二极管(ld)及多面镜88(参考图2)等。曝光装置32通过由旋转多面镜88(polygonmirror)扫描的激光,对带电的感光鼓36的表面进行曝光,而在感光鼓36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如上所述,曝光装置32由于扫描激光而对感光鼓36进行曝光,因此也可称为光扫描装置。

显影器34利用四种颜色(ymck)的调色剂将形成在感光鼓36上的静电潜像显像化。另外,感光体清洁单元38将显影及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36表面所残留的调色剂除去。

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54、驱动辊56、从动辊58、四个中间转印辊60及二次转印辊62等,并被配置在感光鼓36的上方。另外,转印单元42无需一定具备中间转印带54,也能采用感光鼓36上的调色剂像被直接转印到纸张上的构成。

中间转印带54为具有可挠性的环状带,由适当地配合有炭黑等导电性材料的合成树脂或橡胶等形成。中间转印带54由驱动辊56及从动辊58悬挂,以其外周面与感光鼓36外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然后,中间转印带54伴随着驱动辊56旋转驱动而向规定方向环绕移动。

驱动辊56被设置为能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而围绕其轴线旋转。从动辊58伴随着中间转印带54的环绕移动而进行旋转的同时,对中间转印带54施加一定的张力,防止中间转印带54的松弛。

中间转印辊60隔着中间转印带54分别被配置在与各感光鼓36相对的位置。图像形成时,通过对中间转印辊60施加规定电压(一次转印电压),在感光鼓36和中间转印带54之间形成转印电场。然后,通过该转印电场的作用,在感光鼓36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4的外周面。

二次转印辊62以在与驱动辊56之间按压中间转印带54的方式设置。图像形成时,通过给二次转印辊62施加规定电压(二次转印电压),在中间转印带54和二次转印辊62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通过该转印电场的作用,纸张在中间转印带54和二次转印辊62之间的转印辊隙区域通过时,在中间转印带54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被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上。

定影单元44具备加热辊64及加压辊66,并被设置在二次转印辊62的上方。加热辊64被设定为规定的定影温度,当纸张通过加热辊64和加压辊66之间的辊隙区域时,被转印至纸张的调色剂像被熔化、混合及压接,调色剂像被热定影到纸张上。

在这种装置本体12内,形成有用于使来自供纸托盘48或手动供纸托盘供纸50的纸张经过定位辊68、二次转印辊62及定影单元44而送到排纸托盘52的第一纸张传送路径l1。另外,还形成有:第二纸张传送路径l2,其在对纸张进行双面印刷时,用于将结束正面侧的印刷而通过定影单元44后的纸张,在二次转印辊62的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送回第一纸张传送路径l1。在该第一纸张传送路径l1及第二纸张传送路径l2中,适当地设置有用于对纸张施加辅助推动力的多个传送辊70。

定位辊68也被称为挡纸辊(ps辊),以与图像形成部30进行纸张的图像形成的处理速度相等的速度传送纸张。例如,定位辊68在夹持有由传送辊70传送的纸张的状态下待机(暂停),与转印单元42同步开始传送纸张。此时,定位辊68以与中间转印带54的圆周速度相等的圆周速度旋转。

在装置本体12中进行单面打印时,纸张从供纸托盘48或手动供纸托盘供纸50逐张地被引导到第一纸张传送路径l1,由传送辊70传送到定位辊68。然后,由定位辊68在纸张的顶端和中间转印带54上的图像信息的顶端对齐的时刻将纸张传送至二次转印辊62(转写辊隙区域),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纸张上。然后,当通过定影单元44(定影辊隙部)时,纸张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受热熔化而被固定,纸张被排出至排纸托盘52上。

另一方面,在进行双面打印时,在结束正面侧的打印并通过定影单元44的纸张的后端部到达排纸托盘52附近的传送辊70时,使该传送辊70反转,从而纸张被逆向传送而引导至第二纸张传送路径l2。被引导到第二纸张传送路径l2的纸张由传送辊70在第二纸张传送路径l2上传送,在定位辊68的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被引导到第一纸张传送路径l1。此时由于纸张的正背面被反转,所以之后,纸张经过定位辊68,而通过二次转印辊62及定影单元44,从而在纸张的背面侧进行打印。

如图2-图4所示,光扫描装置即曝光装置32在作为热塑性树脂的成型品的壳体76内,收纳有四个发光元件(激光二极管)821-824、四个反射镜841-844、一个反射镜86、一个旋转多面镜(polygonmirror)88、第一fθ(f-theta)透镜90、四个第二fθ透镜921-924及反射镜941-949。

激光二极管821-824是构成光源的发光元件,且分别对应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各个颜色,照射出以各色的图像数据调制后的图像光。另外,虽然图2中描述的是激光二极管821-824被设置在壳体76的外部,但这是为了使图解清晰,实际上,如图4所示,其设置在壳体76的内部78。

另外,激光二极管821-824配置在相互不同的高度。具体而言,激光二极管823、822、821及824按照从低至高的顺序设置。因此,激光二极管821-824各自输出的图像光(光束)的光路被设定为在上下方向不重叠。

反射镜841-844将从激光二极管821-824输出的图像光向反射镜86偏转。但反射镜841-844各自与对应的激光二极管821-824的高度相匹配地配置。反射镜86将被反射镜841-844偏转的这些图像光朝向多面镜88偏转。反射镜841-844相当于入射系光学元件,被设置在激光二极管821-824和多面镜88之间。反射镜841-844及反射镜86可以使用全反射镜,也可以使用半反射镜。

详细而言,来自激光二极管821的图像光被反射镜841反射,通过反射镜842及843的上方,进一步被反射镜844反射,经过作为二次反射元件的反射镜86而被照射到多面镜88。

来自激光二极管822的图像光被反射镜842反射,通过反射镜843的上方,进一步被反射镜844反射,并经过反射镜86而被照射到多面镜88。

来自激光二极管823的图像光被反射镜843反射,进一步被反射镜844反射,并经过反射镜86而被照射到多面镜88。

来自激光二极管824的图像光通过反射镜844的上方,并经过反射镜86而被照射到多面镜88。

多面镜88作为扫描部发挥功能,使图像光以恒定角速度偏转而在规定的扫描面内进行扫描。为此,多面镜88沿着周面具备多个反射面,并朝规定方向等速旋转。

第一fθ透镜90将由多面镜88进行了恒定角速度偏转的图像光以恒定速度偏转。如图3所示,第二fθ透镜921-924调整各图像光的形状,向壳体76外部的各感光鼓36配光。

图3所示的反射镜941-949与第一fθ透镜90共同构成出射系光学元件,将被第一fθ透镜90偏转的各图像光分别引导到第二fθ透镜921-924。

例如,来自被第一fθ透镜90偏转的多面镜88的图像光被反射镜941反射,经过第二fθ透镜921而照射到对应的感光鼓36。

经过第一fθ透镜90的图像光被反射镜942及945反射,经过第二fθ透镜922而照射到对应的感光鼓36。

经过第一fθ透镜90的图像光被反射镜943、946及947反射,经过第二fθ透镜923而照射到对应的感光鼓36。

经过第一fθ透镜90的图像光被反射镜944、948及949反射,经过第二fθ透镜924而照射到对应的感光鼓36。

如此,在壳体76的内部78形成从激光二极管821-824照射且入射到各感光鼓36的图像光的光路。

如图4-图7所示,反射镜841-844在接收从激光二极管821-824输出的图像光的位置上,被保持在壳体76内部78的载置面80上。

在此,对反射镜841-844的具体安装构造,特别是参照图5进行详细说明。但在图5中,省略相当于后缀的最后一位数字“1”-“4”,反射镜仅以附图标记84表示,肋96及弹簧构件98也同样。

如图5所示,反射镜84由具有正背两个主面84a及84b、和侧面84c的长方体形状的玻璃形成,以侧面84c与壳体76的载置面80接触的方式放置在载置面80上。即反射镜84以其侧面载置在载置面80上且主面84a及84b与载置面80正交的方式,被竖立设置于载置面80上。

但图5-图7中,反射镜84的两个主面84a及84b中的哪一个是反射面,哪一个是背面(玻璃面)并未作特殊说明。原因是,根据该反射镜84是图2所示反射镜841-844及86中的哪一个,形成反射面的主面会发生变化。

在反射镜84的一个主面84a侧,在垂直方向上从载置面80向上延伸的两个肋96被设置成在反射镜84的宽度方向(图6为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肋96的基端与载置面80为一体,其顶端是自由端。

尤其是从示出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的图6容易理解,各个肋96通过两个正交的板状构件96a及96b在俯视图时形成“l”字形。本实施例中,肋96与载置面80即壳体76通过热塑性树脂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肋96的从载置面80起的高度与竖立载置的反射镜84的高度相等或大于反射镜84的高度。然而,肋96的高度也可以低于反射镜84的高度。

肋96是隔开与反射镜84的宽度相当的间隔而形成的,“l”字的内面支撑反射镜84的一个主面84a的角。即,各个板状构件96a支撑镜84的一个主面84a的宽度方向端部,相对的两个板状构件96b夹着反射镜84的侧面而进行支撑。但是,图7中未图示出肋96的侧面的板状构件96b。

如上所述,反射镜84为入射系光学元件,因为需要确保图像光的光路,所以要求肋96不妨碍反射镜84中的图像光的透射或反射。为此,反射镜84是只有其侧端部被肋96支撑。即,肋96不设置在反射镜8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

如果能增大板状构件96a而增大与反射镜84的一个主面84a的接触面积,肋96就能稳固地支撑反射镜84,因此,在不妨碍光路的前提下,板状构件96a优选尽量大。

本实施例中,从载置面80向上延伸的2根弹簧构件98,与载置面80即壳体76通过热塑性树脂一体形成,该弹簧构件98弹性地按压反射镜84的另一个主面84b。弹簧构件98作为弹性地将反射镜的另一个主面84b向一个主面84a侧按压的弹性构件发挥功能。

弹簧构件98避开上述光路而在反射镜84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在反射镜84的另一个主面84b侧。并且,各弹簧构件98包含:弹性赋予部98a,其从载置面80向上延伸形成;以及接触部98b,其在该弹性赋予部98a的顶端形成,向反射镜84侧突出,纵剖面为半圆形(图7)。弹性赋予部98a对顶端的接触部98b向例如图7所示的箭头a方向即反射镜84的方向赋予弹力。

本实施例中,图7所示的反射镜84的厚度为t时,未安装反射镜84时的肋96的板状构件96a的内面和接触部98b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d小于厚度t。这样,在板状构件96a和接触部98b之间压入反射镜84时,接触部98b被反射镜84的另一个主面84b向箭头b方向按压。该按压力会对弹性赋予部98a带来外力(弯曲),由此接触部98b能够发挥弹性。

另外,弹簧构件98的弹簧力即弹力是由图7所示的从载置面80到接触部98b的高度h或弹性赋予部98a的粗细度(刚性)所决定,因此需要最佳地设计这些高度h或粗细度。高度h基本上依赖于弹性赋予部98a的长度(高度),因此能够通过调节弹性赋予部98a的长度或粗细度而得到最佳的弹性。

但是,本实施例中,接触部98b向反射镜84侧突出,纵剖面形成为半圆形,因此会在延伸于与载置面80平行方向的线上与反射镜84的另一个主面84b接触。另外,本实施例中,接触部98b所按压的反射镜84的另一个主面84b的高度方向位置设为反射镜84的高度的中间位置。

如上所述,反射镜84在其厚度方向上被肋96(板状构件96a)与弹簧构件98夹持。另外,反射镜84被肋96的板状构件96b限制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使用这样的反射镜的安装结构,图2所示的反射镜841-844及86被设置在壳体76的载置面80的同一个面上。

图8所示的配置例子中,左侧的反射镜例如是图2所示的反射镜843(842或841也同样),右侧的反射镜例如是图2所示的反射镜844。如前面说明的那样,反射镜843反射来自激光二极管823的激光,使其照射到反射镜844的反射面。也就是说,该例子中,反射镜843的反射面所反射的光束入射到反射镜844的反射面。因此,反射镜843作为第一反射镜发挥功能,反射镜844作为第二反射镜发挥功能。也就是说,第一反射镜为远离多面镜88的反射镜,第二反射镜为靠近多面镜88的反射镜。

本例中,反射镜843以反射面成为图5等所示的另一个主面84b的方式配置。反射镜844以反射面成为图5等所示的一个主面84a的方式配置。由此,反射镜843的玻璃面被肋96支撑,弹簧构件98将反射镜843从反射面侧向肋96的方向弹性地按压。而另一方面,反射镜844的反射面被肋96支撑,弹簧构件98将所述反射镜844从玻璃面侧向肋96的方向弹性地按压。

但是,作为反射镜的支撑构件的肋96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为相同。如图5所示,分别比反射镜84的高度略高。

反射镜的哪一面由肋96支撑且哪一面由弹簧构件98按压这一关系,在第一反射镜为反射镜841且第二反射镜为反射镜844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反射镜841的反射光通过反射镜842及843的上方而到达反射镜844的反射面。在第一反射镜为反射镜842且第二反射镜为反射镜844的情况下,反射镜842的反射光透射过反射镜843而到达反射镜844的反射面。

另外,这种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的关系,也符合于反射镜844和反射镜86的关系,此时,作为第一反射镜的反射镜844的反射面被肋96支撑,弹簧构件98将反射镜844从玻璃面侧向反射面侧弹性地按压。而另一方面,反射镜86的玻璃面被肋96支撑,弹簧构件98将反射镜86从反射面侧向玻璃面侧弹性地按压。

在此也参照图9,说明本实施例的效果。两个反射镜843和844被设置在同一载置面80上。另一方面,载置面80为由热塑性树脂射出成型的壳体76的一部分。如之前说明的那样,在壳体76的内部收纳有多面镜88(图2)等。众所周知,多面镜88在工作时从马达发热,由此壳体76发生热变形。因此,载置面80也变形,原本的平坦面变得不平坦。

例如,在如图9的箭头c所示载置面80发生弯曲的情况下,如果反射镜843及844均用以前的方法进行支撑,则会如空心箭头d所示,反射镜843及844两者均向外侧(背面侧)倾斜,各反射镜的光轴发生变动,朝向多面镜88的光轴变动会变大。因此,对接收各图像光的感光鼓36的照射位置发生大的偏移。最坏时,有时光束会偏离多面镜88的反射面(晕映)。

对此,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设想如箭头c所示载置面80发生弯曲的情况。与弹簧构件98弹压反射镜843的反射面的情况相结合,左侧的反射镜843朝向空心箭头e所示方向向外侧(左侧)倾斜。而另一方面,右侧的反射镜844和图9的情况一样,响应于载置面80的弯曲而试图向图9的箭头d方向倾斜,但是由于从右侧即从玻璃面被弹簧构件98弹压,因此,通过该弹压力,反射镜844也向箭头e方向(反射面侧)倾斜。或者,即使不向箭头e方向倾斜,也能够将向图9的箭头d方向(背面侧)的倾斜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如图9说明的那样,两个反射镜之间的光轴偏移变为最小。

即,在图9所示的用以往的方法支撑的情况下,当载置面80发生弯曲时,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外侧)倾斜,由此在第一反射镜与第二反射镜之间光轴大为变动。而另一方面,在图8的实施例中,当载置面80发生弯曲时,第一反射镜和以往一样向外侧(背面侧)倾斜,但无论第二反射镜向与第一反射镜相同的方向(反射面侧)倾斜或者不向该方向倾斜,均能防止其向外侧(背面侧)倾斜。所以,会防止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向远离的方向倾斜。因此,能抑制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中的光轴偏移。

[第二实施例]

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第一反射镜例如反射镜843及第二反射镜例如反射镜844的肋96设为相同高度。但在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降低靠近作为扫描装置的多面镜88的反射镜的肋96的高度,升高远离多面镜88的反射镜的肋96的高度。例如,在第一反射镜为反射镜843且第二反射镜为反射镜844时,升高作为反射镜843的支撑构件的肋96的高度,降低反射镜844的肋96的高度。在第一反射镜为844且第二反射镜为反射镜86时也是同样,反射镜86一方的肋的高度更低。

肋96的高度在壳体76发生热变形时,影响其所支撑的反射镜的倾斜量,若肋的高度低,则能减小热变形时的倾斜量。热变形时的肋96的顶端的位移量是肋96的高度越低而越小,因此能减小肋96的高度较低的第二反射镜例如反射镜86的倾斜量。

并且,使靠近多面镜88的第二反射镜的倾斜量小于第一反射镜的理由为,首先,靠近多面镜88的一方更为高温,若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的构造相同,则第二反射镜比第一反射镜更容易倾斜。其他理由为,靠近多面镜88的第二反射镜比第一反射镜反射的光束(图像光)的数量更多。即,第二反射镜倾斜时,会给入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镜的光束的光轴带来影响,因此第二反射镜的倾斜量越小越好。

[第三实施例]

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已说明了第一反射镜例如反射镜843与第二反射镜例如反射镜844为相同高度的情况。实际上,反射镜的大小为,靠近作为扫描装置的多面镜88的第二反射镜的大小大于远离多面镜88的第一反射镜。这是因为,靠近多面镜88的第二反射镜比第一反射镜反射的光束(图像光)的数量多,因此需要更大的面积。

在图12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根据上述理由,改变了第一反射镜例如反射镜843和第二反射镜例如反射镜844的大小。然而,反射镜的支撑构件的肋96的高度在第一反射镜与第二反射镜间是相同的。

如上所述,肋96的高度影响反射镜的倾斜量,如果如第三实施例那样即使反射镜的大小改变也使肋96的高度相同,就能使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的倾斜量相同,能使壳体76热变形时的光束的光轴偏移在各反射镜中为相同程度。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弹性构件使用了与载置面80一体形成的弹簧构件98,但是该弹性构件无需与载置面80为一体,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板弹簧。这种情况下,板弹簧能够以按压反射镜上端部附近的方式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

32……曝光装置

36……感光鼓

76……壳体

80……载置面

821-824……激光二极管(发光元件)

841-844、86……、941-949反射镜

88……多面镜(旋转多面镜)

96……肋

96a、96b……板状构件

98……弹簧构件

98a……弹性赋予部

98b……接触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