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88901发布日期:2019-05-31 19:5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



背景技术:

粉筒是一种广泛用于电子成像领域可替换耗材,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上并为图像形成装置提供显影剂。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电照相成像处理技术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设备,例如:电子照相复印件、激光打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

现有的粉筒主要包含筒体和动力接收部件。筒体内装有大量显影剂;筒体一般是柱状结构。通常在筒体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动力接收部件。动力接收部件与筒体连接。动力接收部件从电子成像装置中接收旋转驱动力,再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粉筒的其他部分上,使粉筒可以向外排出显影剂。通常粉筒用于排出显影剂的出粉口位于动力接收部件附近或动力接收部件上。

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粉筒相连的部分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设置有特殊的结构,有一个针状装置位于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的中心,并与旋转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开口处基本平齐。当粉筒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时,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向粉筒方向运动,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的针状装置相应的深入动力接收部件的内部。之后环绕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内壁的推动装置沿远离粉筒的方向收回,然后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向远离粉筒方向运动,将粉筒打开开口,显影剂可以流出;当图像形成装置停止成像工作,将粉筒从图像形成装置上卸下时,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向粉筒方向运动将粉筒开口关闭,环绕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的内壁的推动装置向粉筒方向推动,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向远离粉筒方向运动,此时可以将粉筒取出。由于现有的粉筒结构设计不佳、使用不规范等原因,会导致现有的粉筒中的驱动齿结构与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啮合处锁死,以及可能导致机器运行出现差错,还会造成自身封闭不良,致使粉筒中的显影剂泄露而污染环境以及影响成像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一端连接在粉筒的筒体上,另一端可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装置啮合,从而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筒体。当所述粉筒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工作时,所述旋转驱动力传递装置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啮合且所述粉筒中的显影剂可以从所述粉筒进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当所述粉筒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取下后,所述粉筒中的显影剂不再从所述粉筒进入外界,可避免粉筒在运输、移动时将储存在粉筒中的显影剂泄露,对环境造成污染。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包括用于与筒体连接的连接部、用于从图像形成装置上接收动力并向所述连接部传递动力的驱动头、可沿筒体长度方向进行运动且可与所述驱动头抵接使所述驱动头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固定的杆、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头的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杆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头的第一弹性件。且当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有推动所述驱动头远离所述筒体方向的趋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包括用于与筒体连接的连接部、用于从图像形成装置上接收动力并向所述连接部传递动力的驱动头、可沿筒体长度方向进行运动且可与所述驱动头抵接使所述驱动头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固定的杆、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头的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杆的第三弹性件。且当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有推动所述驱动头远离所述筒体方向的趋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包括用于与筒体连接的连接部、用于从图像形成装置上接收动力并向所述连接部传递动力的驱动头、可沿筒体长度方向进行运动且可与所述驱动头抵接使所述驱动头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固定的杆、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头的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杆的第三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杆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头的第一弹性件。且当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有推动所述驱动头远离所述筒体方向的趋势。

使用本发明中的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当所述粉筒安装进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或所述第三弹性件的配合会使所述粉筒自动打开;当粉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下后,所述粉筒会自动被密封,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粉筒的驱动齿结构与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啮合处锁死的情况发生,也降低了机器运行出现差错的可能性,提高了自身密闭性,进而有效防止了粉筒中的显影剂泄露,而污染环境以及影响成像品质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动力接收部件的立体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动力接收部件沿动力接收部件长度方向剖开后的剖面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连接部的立体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连接部沿动力接收部件长度方向剖开后的剖面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驱动头的立体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驱动头沿动力接收部件长度方向剖开后的剖面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挡块的立体视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活动部的立体视图;

图9、图10为实施例一中杆的不同角度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接收部件,用于粉筒,使粉筒能够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提供的旋转驱动力。如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动力接收部件的示意图。

图1为动力接收部件的立体视图,图2为动力接收部件沿动力接收部件长度方向剖开后的剖面图。动力接收部件包括连接部110、驱动头120、挡块130、活动部140、杆150,以及三个弹性件——第一弹性件161、第二弹性件162和第三弹性件163。

图3为连接部110的立体视图,图4为连接部110沿动力接收部件长度方向剖开后的剖面图。连接部110包括第一抵接面111、固定凸块112、凸檐113、卡扣114。其中,卡扣114用于和粉筒的筒体连接。图5为驱动头120的立体视图,

图6为驱动头120沿动力接收部件长度方向剖开后的剖面图。驱动头120包括驱动齿121、固定杆122、第二抵接面123、第一限位孔124、限位凸起125、传动杆126、导向槽127、第八抵接面128。其中,驱动齿121沿垂直于动力接收部件长度方向的方向凸起,并连接固定杆122。驱动齿121上有一个靠近粉筒的筒体方向的侧面,该侧面为驱动齿下斜面1211,驱动齿下斜面1211沿粉筒长度方向朝向远离粉筒的筒体的方向倾斜。从第二抵接面123上伸出的固定杆122的自由端连接驱动齿121。优选地,环绕第一限位孔124设置有沿动力接收部件长度方向的中空凸起1241,中空凸起1241的内壁上还设置有限位槽1242。限位凸起125的自由端上设置有一个第三抵接面1251。传动杆126从第八抵接面128沿着动力接收部件长度方向向粉筒的筒体方向伸出,传动杆126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凸块1261,优选地,凸块1261上设置有第四抵接面1262、第五抵接面1263、第六抵接面1264、第七抵接面1265。导向槽127贯穿第二抵接面123和第八抵接面128,并形成导向孔1271。优选地,传动杆126为两个,固定杆122和驱动齿121各四个,导向槽127和导向孔1271各四个。凸块1261可卡在连接部110的凸檐113上。传动杆126具有弹性可形变,使得凸块126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位移,从而使驱动头120可与连接部110紧密连接。驱动齿121上设置驱动齿下斜面1211可以使驱动头120在脱离图像形成装置时不会被卡住而影响粉筒取下过程。

图7为挡块130的立体视图。挡块130包括固定部131、阻挡部132、传动孔133、通粉孔134、第二限位孔135、第十抵接面136、第十一抵接面137。其中,固定部131上还优选地设置有一个固定凹槽1311,该固定凹槽1311可与连接部110的固定凸块112连接,阻挡部132上还设有一个可与驱动头120的限位凸起125上的第三抵接面1251抵接的第九抵接面1321。特别地,阻挡部132不仅可以设置在第十抵接面136和第十一抵接面137之间,也可以通过改变固定凸块112在连接部110上的位置,或限位凸起125在驱动头120上伸出的距离,或挡块130上的固定部131的高度,将阻挡部132设置在固定部131上。挡块130与连接部110的分体设置不仅使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难度降低,也使残次品的再加工难度降低;通粉孔134和传动孔133的设置使筒体内的显影剂能够顺畅的流出,不会造成堵塞。

图8为活动部140的立体视图。活动部140包括第十二抵接面141、连接杆142、迫推杆143、第三限位孔144、第十三抵接面145、第十四抵接面146。其中,迫推杆143数量优选地为两个,从垂直于第十四抵接面146的方向伸出。迫推杆143上有一个迫推杆自由端1431。第十二抵接面141可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推动装置相抵接,优选地,包含第十二抵接面141的结构通过连接杆142连接。通过活动部140推动驱动头120,尤其是直接作用在可形变的传动杆126上,使驱动头120在向筒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卡顿,也降低了传动杆126在长期使用后发生断裂的风险。驱动头120上设置第六抵接面1264也降低传动杆126与迫推杆自由端1431的接触对传动杆126的寿命的不利影响。

图9、图10为杆150不同角度的立体视图。杆150包含杆体151、迫推块152、连接杆153、杆帽154。其中,杆体151上优选地设置有槽1511,杆体151的一端设置有杆帽154,另一端与连接杆153相连。迫推块152上设置有第十五抵接面1521,杆帽154上设置有第十六抵接面,该第十六抵接面可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针状装置抵接。杆帽154上优选地设置有防丢凸起1543,以限制杆150的运动范围。连接杆153连接杆体151和迫推块152。杆帽154和杆体151连接,优选地,杆体151上设置有一个三角形凸块1512,杆帽对应的设置窗口1542,使得三角形凸块1512从窗口1542中伸出,从而将杆帽154安装在杆体151上。杆体151上的槽1511可以容纳第一弹性件161。优选地,杆150上的杆帽154的防丢凸起1543位于驱动头120的中空凸起1241上的限位槽1242中,从而防止转动过程中杆150发生偏转使杆150的迫推块152上的第十五抵接面1521与驱动头120的传动杆126上的第七抵接面1265无法抵接。第十五抵接面1521与驱动头上第七抵接面1265均沿所述筒体长度方向朝向远离筒体的方向倾斜,从而更加容易抵接,使驱动头120上的传动杆126更容易发生形变,传动杆126的自由端更容易卡在凸檐113上。

在现有技术中,连接部110的固定凸块112与驱动头120的传动杆126相抵接,将旋转驱动力从驱动头120传递到连接部110;在本发明中,连接部110的固定凸块112与挡块130连接,驱动头120上的传动杆126通过与挡块130上的传动孔133抵接,将旋转驱动力从驱动头120传递到挡块130,再从挡块130传递到连接部110。

当动力接收部件组装完成后,安装在粉筒的筒体上时,如图1和图2,连接部110上的第一抵接面111与驱动头120上的第八抵接面128相抵接,驱动头120的限位凸起125上的第三抵接面1251与挡块130的阻挡部132上的第九抵接面1321相抵接,杆150的迫推块152上的第十五抵接面1521与驱动头120的传动杆126上的第七抵接面1265相抵接。连接部110的凸檐113与驱动头120的传动杆126上的第四抵接面1262相抵接。第一弹性件161两端分别连接于杆150的杆帽154与活动部140上的第十三抵接面145,第二弹性件162两端分别连接于活动部140上的第十四抵接面146与挡块130上的第十抵接面136之间。当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两端也可以使用抵接的方式。优选地,还设置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163两端分别连接于挡块130上的第十一抵接面137与杆150的连接杆153。驱动头120的传动杆126穿过挡块130上的的传动孔133,并在驱动头旋转时,可以带动挡块130及连接部110共同转动。活动部140的连接杆142位于驱动头上的导向槽127中,并穿过导向孔1271。挡块130的固定部131上的固定凹槽1311与连接部110的固定凸块112连接,使挡块130固定在连接部110上。杆150依次穿过驱动头120上的第一限位孔124、挡块130上的第二限位孔135、活动部140上的第三限位孔144。此时第二弹性件162有推动所述驱动头向远离粉筒方向运动的趋势。此时为动力接收部件的第一位置,此时整个粉筒处于密封状态,粉筒内的显影剂与外界隔离。

当粉筒安装到图像成形装置中准备开始出粉时,在安装过程中,图像成形装置的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内的针状装置与杆150的杆帽154上的第十六抵接面1541相抵接,并推动杆150向远离图像成形装置的方向运动。此时杆150的迫推块152上的第十五抵接面1521与驱动头120的传动杆126上的第七抵接面1265分离,使具有弹性的传动杆126上的第四抵接面1262与连接部110的凸檐113分离。第二弹性件162由于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带动驱动头120和活动部140向远离粉筒的筒体的方向运动,使连接部110上的第一抵接面111与驱动头120上的第八抵接面128分离,并在两者之间产生一个可出粉的出粉口,粉筒的筒体中的显影剂能够通过挡块130上的通粉孔134传递到此出粉口附近,从而可将显影剂传递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此时为动力接收部件的第二位置。图像形成装置的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的推动装置抵接活动部140上的第十二抵接面141,并使活动部140向粉筒的筒体方向运动。之后活动部140又回到动力接收部件的第二位置。驱动头的驱动齿121从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中获取旋转驱动力,再通过驱动头120的固定杆122和传动杆126传递给挡块130,再传递给连接部110,最后带动粉筒的筒体共同运动。

当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形成图像,准备将粉筒取下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的推动装置抵接活动部140上的第十二抵接面141,并使活动部140向粉筒的筒体方向运动。活动部140的迫推杆143的自由端1431与驱动头120的传动杆126上的第六抵接面1264相抵接,驱动头120和活动部140向粉筒方向运动。当驱动头120上的第八抵接面128与连接部110上的第一抵接面111抵接后,活动部140继续向粉筒的筒体方向运动。随着活动部140的继续运动,驱动头120的传动杆126上的第四抵接面1262与连接部110的凸檐113相抵接。当活动部140继续运动时,粉筒整体向远离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的方向运动,杆150相对于粉筒向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方向运动,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恢复到第一位置。

驱动头120的运动范围受到驱动头120上的限位凸起125上的第三抵接面与挡块130的阻挡部132上的第九抵接面1321限制,活动部140的运动范围受活动部140上第十四抵接面146和挡块130上的第十抵接面136限制。

优选地,第二弹性件162和第三弹性件163可以是一根安装在挡块130上的弹簧的两端;可以只设置第一弹性件161或第三弹性件163以节约成本,也可以同时设置第一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确保部件稳定性;在连接部110上的第一抵接面111与驱动头120上的第八抵接面128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密封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