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5489发布日期:2019-03-08 23:4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穿戴设备,例如vr眼镜、ar眼镜等,其一般配备光学组件和显示屏,用户通过光学组件观看显示屏上所显示的内容,而显示屏可以是直接放置在眼镜中的移动终端。

现有技术中的智能穿戴设备一旦制成成品,其光学组件到显示屏的距离便固定了,用户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显示屏到眼睛(也即光学组件)的距离,导致用户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智能穿戴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主壳体,在所述主壳体中安装有光学组件;

显示屏支架,用于固定移动终端,所述显示屏支架与所述主壳体相互套设且滑动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支架上设有滑轨,所述主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槽;

或者,所述显示屏支架上设有滑槽,所述主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轨。

进一步的,还包括: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设置于所述主壳体与所述显示屏支架之间,用于当驱动所述显示屏支架与主壳体相对滑动的外力小于预设值时,将所述主壳体与所述显示屏支架相对锁定。

进一步的,所述锁止结构包括:凸起和凹槽;所述凸起形成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显示屏支架的其中一个上,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显示屏支架中的另一个上;

所述凹槽包括多个,多个凹槽在所述显示屏支架相对于所述主壳体的滑动方向上连续排列,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配合以将所述显示屏支架与所述主壳体在滑动方向上相对锁定。

进一步的,每两个相邻的凹槽之间形成凸弧面,所述凸弧面用于引导所述凸起沿所述凸弧面滑动至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主壳体与所述显示屏支架之间,用于在预定极限位置阻止所述主壳体与所述显示屏支架相对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和所述显示屏支架的其中一个上,在所述主壳体和所述显示屏支架中的另一个上开设有长形孔;

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长形孔,将所述主壳体与所述显示屏支架连接,在所述主壳体与所述显示屏支架相对滑动的过程中,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长形孔内沿长形孔的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为移动终端的显示屏。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支架中形成有供所述移动终端容纳的容纳空间,所述显示屏支架上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伸入到所述容纳空间中以抵顶固定所述移动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抵顶件、操作件和弹性件;

所述抵顶件滑设于所述显示屏支架上,所述抵顶件的一端伸入到所述容纳空间中以用于抵顶所述移动终端;

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抵顶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操作件用于接收用户施加的作用力而带动所述抵顶件动作;

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显示屏支架固定连接或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抵顶件固定连接或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抵顶件与所述操作件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通过将显示屏支架与安装有光学组件的主壳体滑动连接,能够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伸缩,便于收纳和携带,且能够调节眼镜到屏幕的距离,提高了灵活性,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中的显示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安装移动终端的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在显示屏支架伸进主壳体内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在显示屏支架伸出主壳体外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第一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第二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说明:

10-主壳体;11-光学组件;12-海绵贴脸组件;

13-滑槽;20-显示屏支架;21-滑轨;

30-移动终端;40-固定装置;41-抵顶件;

42-操作件;43-弹性件;44-紧固件;

50-锁止结构;51-凸起;52-凹槽;

53-凸弧面;60-限位装置;61-连接件;

62-长形孔;m-容纳空间;m1-开口;

a-抵顶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发明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爆炸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中的显示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安装移动终端的过程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在显示屏支架伸进主壳体内的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在显示屏支架伸出主壳体外的状态示意图。如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主壳体10,显示屏支架20。

其中,在主壳体10中安装有光学组件11。显示屏支架20用于固定显示屏(图中未示出),显示屏支架20与主壳体10相互套设且滑动连接在一起。具体的,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主壳体10可以套设在显示屏支架20的外侧,主壳体10中至少形成有能够供显示屏支架20容纳的容纳腔。当然,作为另外一种可行的方式,显示屏支架20可以套设在主壳体10的外侧,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光学组件11可以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到主壳体10上,在主壳体10上靠近光学组件11处可以安装有海绵贴脸组件12,海绵贴脸组件12用于与用户脸部接触,海绵贴脸组件12同样可以通过螺丝固定到主壳体10上。海绵贴脸组件12的轮廓形状可以大体与用户的脸部眼睛周围轮廓形状相同,以更好地贴合用户脸部。

显示屏支架20用于安装显示屏,具体的,显示屏可以是内嵌于显示屏支架20上的固定式显示屏,还可以是移动终端,如手机、ipad等设备上的显示屏,在移动终端安装到显示屏支架20上后,即实现了显示屏安装到显示屏支架20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通过将显示屏支架与安装有光学组件的主壳体滑动连接,能够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伸缩,便于收纳和携带,且能够调节眼镜到屏幕的距离,用户可调节显示屏支架与主壳体之间的靠近程度,进而选择清晰度最佳的位置观看,增强体验,提高了灵活性,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显示屏支架20上可以设有滑轨21,主壳体10上设有与滑轨配合的滑槽13。或者,显示屏支架20上可以设有滑槽,主壳体10上设有与滑槽配合的滑轨。滑轨与滑槽的配合实现显示屏支架20与主壳体10相对滑动时的引导定位,保证显示屏支架20与主壳体10能够沿预定方向相对滑动而不产生偏移,且保证滑动过程的顺畅。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第一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第二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如图3、图6-图7所示,显示屏支架20中可以形成有供移动终端30(例如手机)容纳的容纳空间m,显示屏支架20上可以设有固定装置40,固定装置40用于伸入到容纳空间m中以抵顶固定移动终端30。具体的,显示屏支架20的侧边可以形成有供移动终端30伸入的开口m1,固定装置40可以与显示屏支架20活动连接,在移动终端30通过开口m1伸入到容纳空间m中后,固定装置40可以给予移动终端30施加一定的抵顶力,以将移动终端30固定在显示屏支架20中。

具体的,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装置40可以包括抵顶件41、操作件42和弹性件43。抵顶件41滑设于显示屏支架20上,可以相对于显示屏支架20滑动,显示屏支架20上可以开设有供抵顶件41滑动的通道。抵顶件41的一端伸入到容纳空间m中以抵顶移动终端30,

在显示屏支架20上供移动终端30固定的容纳空间m中具有用于与移动终端30第一表面接触的抵顶壁a,抵顶件41抵顶移动终端30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抵顶壁a与抵顶件41的相对抵顶作用,而将移动终端30固定在容纳空间m中。操作件42与抵顶件4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抵顶件41与操作件42可以通过螺钉44可拆卸地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抵顶件41与操作件42还可以不可拆连接,或者抵顶件41与操作件42直接一体成型。操作件42用于接收用户施加的作用力而带动抵顶件41动作。弹性件43的一端可以与显示屏支架20固定连接,弹性件43的另一端与抵顶件41固定连接。具体的,弹性件43可以为螺旋弹簧,弹性件43可以套设在抵顶件41的外侧,且弹性件43的一端可以固定在抵顶件41上远离操作件42的一端,弹性件43的另一端可以固定在显示屏支架20上。

如图6所示,在移动终端30未放入容纳空间m中时,弹性件43处于初始状态,抵顶件41占据容纳空间m中待放置移动终端30的部分位置。

在需要将移动终端30放置入容纳空间m中时,用户可以手持操作件42,将操作件42向远离容纳空间m的方向向外拉,由于操作件42与抵顶件41固定连接在一起,而弹性件43一端与抵顶件41固定连接或抵接,弹性件43的另一端与显示屏支架20固定连接或抵接,在操作件42向外拉动的过程中,弹性件43不断压缩,抵顶件41也朝向远离容纳空间m的方向运动,而让出占据容纳空间m中放置移动终端30的部分。

随后将移动终30从显示屏支架20的侧边开口m1处推入到容纳空间m中,然后用户释放操作件42,抵顶件41和操作件42会在弹性件43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容纳空间m所在方向运动,抵顶件41在弹性件43的作用下抵顶移动终端30,从而维持移动终端30在容纳空间m中,形成如图7所示状态。

当需要将移动终端30从容纳空间m中取出时,也仅需要向外拉操作件42即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锁止结构50。锁止结构50设置于主壳体10与显示屏支架20之间,用于当驱动显示屏支架20与主壳体10相对滑动的外力小于预设值时,将主壳体10与显示屏支架20相对锁定。

在本实施例中,主壳体10与显示屏支架20相对锁定,可以理解为当驱动显示屏支架20相对于主壳体10滑动的作用力小于预设值时,在锁止结构的作用下,显示屏支架20无法相对于主壳体10滑动,而当驱动显示屏支架20相对于主壳体10滑动的作用力大于预设值时,显示屏支架20可以挣脱锁止结构的作用而相对于主壳体10滑动。通过锁止结构50的设计,使得光学组件11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不会由于无意中的晃动而变化,使得用户在使用时,主壳体10中的光学组件与显示屏支架20的显示屏之间可以保持所需的距离,用户能够在该距离处稳定地观看显示屏上的内容,提高用户体验度。

具体的,锁止结构50可以包括:凸起51和凹槽52。凸起51的形状可以与凹槽52相匹配。凸起51可以形成于主壳体10和显示屏支架20的其中一个上,凹槽52形成于主壳体10和显示屏支架20中的另一个上。例如,如图7所示,凸起51形成于显示屏支架20上,凹槽52形成于主壳体10上,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反过来,即,凸起51形成于主壳体10上,凹槽52形成于显示屏支架20上。

凹槽52可以包括多个,多个凹槽52在显示屏支架20相对于主壳体10的滑动方向上连续排列,凸起51与凹槽52配合以将显示屏支架20与主壳体10在滑动方向上相对锁定。多个凹槽52的连续排列设置,可以使得显示屏支架20与主壳体10的相对滑动过程当中,可以停留在任意位置,灵活度较高。

更进一步的,每两个相邻的凹槽52之间可以形成凸弧面53,凸弧面用于引导凸起沿凸弧面53滑动至凹槽52内。多个凹槽52连续排列,且每两个相邻的凹槽52之间形成凸弧面53,形成类似波浪状的锁止结构,在显示屏支架20与主壳体10相对滑动过程中,凸起51不断伸进或伸出凹槽52,当凸起51伸进凹槽52中,显示屏支架20与主壳体10相对锁止,当加大推动显示屏支架20与主壳体10相对滑动的驱动力时,凸起51又从凹槽52中脱出,由凸弧面53引导进入下一个凹槽52中。

凸弧面53的设计能够有利于凸起51的顺畅滑动,提高整个智能穿戴设备的操作舒适性。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限位装置60,限位装置60设置于主壳体10与显示屏支架20之间,用于在预定极限位置阻止主壳体10与显示屏支架20相对滑动。由此,可以防止主壳体10与显示屏支架20相对脱出。

具体的,限位装置60可以包括连接件61,连接件61固定设置在主壳体10和显示屏支架20的其中一个上,在主壳体10和显示屏支架20中的另一个上开设有长形孔62。连接件61穿过长形孔62,将主壳体10与显示屏支架20连接,在主壳体10与显示屏支架20相对滑动的过程中,连接件61在长形孔62内沿长形孔62的长度方向移动。连接件61可以为螺钉,长形孔62的长度方向可以与上述的主壳体10与显示屏支架20相对滑动的滑动方向x一致,当显示屏支架20滑动到最大位置和最小位置时,连接件61可以被长形孔62的端部挡住,从而实现停止继续滑动的目的。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