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5026发布日期:2019-04-05 22:23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信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信光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信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opticalfibercommunications)从光通信中脱颖而出,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在现代电信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纤通信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其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应用面之广是通信史上罕见的,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和未来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主要传送工具。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波作为载波来传送信息,而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实现信息传输,达到通信目的的一种最新通信技术。光纤通信与以往的电气通信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很多优点:它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线径细、重量轻,原料为石英,节省金属材料,有利于资源合理使用;绝缘、抗电磁干扰性能强;还具有抗腐蚀能力强、抗辐射能力强、可绕性好、无电火花、泄露小、保密性强等优点,可在特殊环境或军事上使用。

目前随着光线通信技术的普及,光线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然而,在光线线缆的布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将光纤线缆转弯的情形,由于光纤线缆不可折弯性质,使得在对光纤线缆转弯处的固定难以进行,不仅影响固定效果,而且不美观,影响市容市貌。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用于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的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信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固定装置,既能够利用张紧块上的半圆形凹槽将光纤线缆要走的直转角变为圆弧形转角,以避免光纤线缆的折弯损坏,又能够利用两侧的压紧机构能够将光纤线缆压紧并与墙面平行,增加了美观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信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固定装置,包括位于中间的中部底座,所述中部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一个侧边底座,所述侧边底座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中部底座上部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端设置用于向上张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张紧块,所述张紧块上设置半圆形凹槽,每个侧边底座上部设置一个用于压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压紧机构;

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所述侧边底座上的一对立板和转动设置在一对立板上部之间的压紧轮,所述压紧轮下端部与所述侧边底座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压紧轮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用于卡设通信光纤线缆的环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侧边底座上部且位于所述压紧轮正下方开设有沉槽,所述沉槽内上下滑动设置有顶板,所述沉槽内侧底部设置多个弹簧柱,所述沉槽所有弹簧柱的顶部同时设置在所述顶板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左右两端面沿竖向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下端高于所述顶板的底部以形成一个限位台,所述沉槽左右内壁上端与所述导向槽位置相对应处设置具有导向和限位作用的凸块。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表面设置有弹性层。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的数量为2-5个。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柱的数量为2-6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针对目前在光线线缆的布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将光纤线缆转弯的情形,由于光纤线缆不可折弯性质,使得在对光纤线缆转弯处的固定难以进行,不仅影响固定效果,而且不美观,影响市容市貌,提供一种通信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固定装置,包括位于中间的中部底座,中部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一个侧边底座,侧边底座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中部底座上部设置支撑杆,支撑杆上端设置用于向上张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张紧块,张紧块上设置半圆形凹槽,每个侧边底座上部设置一个用于压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压紧机构;其中,压紧机构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侧边底座上的一对立板和转动设置在一对立板上部之间的压紧轮,压紧轮下端部与侧边底座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隙,压紧轮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用于卡设通信光纤线缆的环形凹槽。

使用时,首先利用在安装孔内设置紧固件将本固定装置固定在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此时中部底座正对着外墙转角处,而两个侧边底座分别固定在转角的两侧墙壁上,之后将通信光纤线缆由一侧的侧边底座上的压紧轮穿入,之后搭设在位于中部底座上的张紧块上的半圆形凹槽内,最后由另一侧的侧边底座上的压紧轮穿出,这样,一方面能够利用张紧块上的半圆形凹槽将光纤线缆要走的直转角变为圆弧形转角,以避免光纤线缆的折弯损坏,另一方面能够利用两侧的压紧机构能够将光纤线缆压紧并与墙面平行,增加了美观性。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应该理解,为了使得技术方案更加明确,这里使用的“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方位的用语均为相对于图1的方位名词,不因视图的转换变换方位表述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通信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固定装置,包括位于中间的中部底座1,所述中部底座1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一个侧边底座2,所述侧边底座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3,所述中部底座1上部设置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上端设置用于向上张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张紧块5,所述张紧块5上设置半圆形凹槽6,每个侧边底座2上部设置一个用于压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压紧机构。

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所述侧边底座2上的一对立板7和转动设置在一对立板7上部之间的压紧轮8,所述压紧轮8下端部与所述侧边底座2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压紧轮8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用于卡设通信光纤线缆的环形凹槽9。

所述安装孔3的数量为2个。

该实施例中,安装孔的数量为2个,很显然也可以有更多个,比如3个、4个或5个等。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通信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固定装置,包括位于中间的中部底座1,所述中部底座1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一个侧边底座2,所述侧边底座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3,所述中部底座1上部设置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上端设置用于向上张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张紧块5,所述张紧块5上设置半圆形凹槽6,每个侧边底座2上部设置一个用于压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压紧机构。

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所述侧边底座2上的一对立板7和转动设置在一对立板7上部之间的压紧轮8,所述压紧轮8下端部与所述侧边底座2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压紧轮8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用于卡设通信光纤线缆的环形凹槽9。

所述侧边底座2上部且位于所述压紧轮8正下方开设有沉槽10,所述沉槽10内上下滑动设置有顶板11,所述沉槽10内侧底部设置多个弹簧柱12,所述沉槽10所有弹簧柱12的顶部同时设置在所述顶板11底部。

所述安装孔3的数量为3个。

所述弹簧柱12的数量为5个。

该实施例中,弹簧柱的数量为5个,很显然也可以是其他数量个,比如2个、3个、4个或6个等。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通信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固定装置,包括位于中间的中部底座1,所述中部底座1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一个侧边底座2,所述侧边底座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3,所述中部底座1上部设置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上端设置用于向上张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张紧块5,所述张紧块5上设置半圆形凹槽6,每个侧边底座2上部设置一个用于压紧通信光纤线缆的压紧机构。

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所述侧边底座2上的一对立板7和转动设置在一对立板7上部之间的压紧轮8,所述压紧轮8下端部与所述侧边底座2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压紧轮8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用于卡设通信光纤线缆的环形凹槽9。

所述侧边底座2上部且位于所述压紧轮8正下方开设有沉槽10,所述沉槽10内上下滑动设置有顶板11,所述沉槽10内侧底部设置多个弹簧柱12,所述沉槽10所有弹簧柱12的顶部同时设置在所述顶板11底部。

所述顶板11的左右两端面沿竖向开设有导向槽13,所述导向槽13的下端高于所述顶板11的底部以形成一个限位台14,所述沉槽10左右内壁上端与所述导向槽13位置相对应处设置具有导向和限位作用的凸块15。

所述安装孔3的数量为5个。

所述弹簧柱12的数量为5个。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其与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顶板11上表面设置有弹性层16。

本发明在使用时,首先利用在安装孔内设置紧固件将本固定装置固定在光纤线缆外墙转角处,此时中部底座正对着外墙转角处,而两个侧边底座分别固定在转角的两侧墙壁上,之后将通信光纤线缆由一侧的侧边底座上的压紧轮穿入,之后搭设在位于中部底座上的张紧块上的半圆形凹槽内,最后由另一侧的侧边底座上的压紧轮穿出,这样,一方面能够利用张紧块上的半圆形凹槽将光纤线缆要走的直转角变为圆弧形转角,以避免光纤线缆的折弯损坏,另一方面能够利用两侧的压紧机构能够将光纤线缆压紧并与墙面平行,增加了美观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