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明聚酰亚胺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2313发布日期:2019-05-17 21:09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明聚酰亚胺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学膜,具体涉及透明聚酰亚胺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需要使用于显示器的基底减薄且减重。玻璃或钢化玻璃通常被用作在用于移动设备的显示器的窗或前板上具有优异机械特性的材料。然而,玻璃由于其自身的重量导致移动设备的重量增加,并且由于外部冲击而存在破损的问题。

因此,正在研究塑料树脂作为玻璃的替代物。塑料树脂组合物是轻质的,但几乎没有开裂的风险,从而适用于追求更轻移动设备的趋势。特别地,为了获得具有高硬度和耐磨特性的组合物,已经提出了用于在支撑基底上涂覆硬涂层的组合物。

作为提高硬涂层的表面硬度的方法,可以考虑增加硬涂层的厚度的方法。为了确保足以代替玻璃的表面硬度,需要实现一定厚度的硬涂层。然而,随着硬涂层的厚度增加,表面硬度可以增大,但是由于硬涂层的固化收缩而增加褶皱和卷曲的发生,同时容易发生涂层的开裂和剥离。因此,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并不容易。

同时,出于美观和功能的原因,其中显示装置的一部分弯曲或柔性扭曲的显示器近来引起了关注,并且这种趋势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特别显著。然而,由于玻璃不适合用作保护这样的柔性显示器的覆盖板,因此需要用塑料树脂等代替玻璃。然而,为此目的,生产具有充足的柔性同时表现出玻璃水平的高硬度的薄膜并不容易。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透明聚酰亚胺膜100,其包括:一具有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的透明柔性基底2,所述第一光学面一侧设有第一硬化层1,所述第二光学面的一侧设有第二硬化层3,所述第一硬化层1的厚度范围为5-15μm,第二硬化层3的厚度范围为0.1-10μm,所述第二硬化层3的收缩率为1-15%。在第一光学表面设置一定厚度的第一硬化层1可以使透明聚酰亚胺膜100作为柔性盖板使用时提高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但其设置的厚度超过一定值时,该透明聚酰亚胺膜100易产生翘曲,影响产品的外观和使用,故在基底的第二光学表面涂布一定厚度和一定收缩率的第二硬化层3,通过反向压制翘曲,透明聚酰亚胺膜100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硬化层1,所述第二硬化层3的厚度及所述第二硬化层3收缩率在满足耐磨性及硬度要求的情况下同时控制成本有效调节透明聚酰亚胺膜100的正向和反向翘曲。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硬化层1和/或所述第二硬化层3的材料选自亚克力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硬化层1的折射率范围为1.48-1.53;所述第二硬化层3的折射率范围为1.48-1.5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硬化层1和透明柔性基底2的折射率的绝对差值范围为0.05-0.3之间,以进一步提高抗反以及消影效果。第一硬化层1和第二硬化层3选自上述折射率范围,其目的是与透明柔性基底2的进行折射率匹配,从而在整体上降低透明聚酰亚胺膜100的反射率。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柔性基底2选自:均苯型pi(聚酰亚胺),可溶性pi,聚酰胺-酰亚胺pai和聚醚亚胺pei中的至少一种,选自上述透明聚酰亚胺的目的是上述透明聚酰亚胺能够长期-269℃—280℃不变形,绝缘性能优异,阻燃性好。

进一步地,所述亚克力胶的成份包含:

进一步地,所述丙烯酸单体选自: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丙烯酸酯,1,6-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占丙烯酸单体总含量比例为5-20%,二缩三丙二醇丙烯酸酯占丙烯酸单体总含量比例为1-10%,1,6-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占丙烯酸单体总含量比例为1-10%。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柔性基底2包含以下结构:

式中的g表示4价有机基团,a表示2价有机基团。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基团选自:所述有机基团选自:非环式脂肪族基团、环式脂肪族基团及芳香族基团中的至少一种基团。

进一步地,所述芳香族基团选自:单环式芳香族基团、稠合多环式芳香族基团、以及具有2个以上芳香族环且所述芳香族环直接地或通过连接基团彼此连接而成的非稠合多环式芳香族基团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环式脂肪族基团选自具有氟系取5代基的环式脂肪族基团、具有氟系取代基的单环式芳香族基团、具有氟系取代基的稠合多环式芳香族基团、具有氟系取代基的非稠合多环式芳香族基团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4价有机基团选自下述基团:饱和或不饱和环烷基、饱和或不饱和杂环烷基、芳基、杂芳基、芳基烷基、烷基芳基、杂烷基芳基、具有其中的任意2个基团且它们直接地或通过连接基团彼此连接而成的基团中的至少一种。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溶剂、试剂、涂布方法、技术参数、涂布设备等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溶剂、试剂、方法、参数、设备等。

实施例1

将第一硬化液(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0)涂布在厚度80μm的透明基底层聚酰亚胺(韩国科隆)1的第一光学面上,在第一光学表面形成厚度为10μm第一硬化层1,在透明基底层聚酰亚胺1的第二光学表面涂布第二硬化液(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1),在第二光学表面形成厚度为5μm的第二硬化层3,本工艺烘干设置5节烘箱,烘箱的温度设置参数一般是开始从低到高,最后略微冷却降温的原则,一般依次为,烘箱第一节:50℃;烘箱第二节:70℃;烘箱第三节:90℃;烘箱第四节:110℃;烘箱第五节:100℃。干燥2min,之后经由剂量约1000mj/cm2的紫外光照射,所述第二硬化液固化后的收缩率为8%。

上述第一硬化层的折射率为1.50,

上述第二硬化层的折射率为1.50,

透明基底层聚酰亚胺(韩国科隆)1的折射率为1.65,

上述抗反射层的折射率为1.35。

所述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0的组分为:聚氨酯丙烯酸酯含量20%,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含量4%,二缩三丙二醇丙烯酸酯含量4%,1,6-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含量4%,引发剂184和tpo(819)的混合物含量1%;流平剂(byk-3535)的含量1%。

所述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1的组分为:聚氨酯丙烯酸酯含量20%,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含量5%,二缩三丙二醇丙烯酸酯含量5%,1,6-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含量6%,引发剂184和tpo(819)的混合物含量1%;流平剂(byk-3535)的含量1%。

实施例2

不同于实施例1所述第二硬化层(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2)固化后的收缩率为15%。

所述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2的组分为:聚氨酯丙烯酸酯含量15%,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含量5%,二缩三丙二醇丙烯酸酯含量7%,1,6-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含量7%;引发剂184和tpo(819)的混合物含量1%;流平剂(byk-3535)的含量1%。

实施例3

不同于实施例1所述第二硬化层(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3)固化后的收缩率为1%。

所述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3的组分为:聚氨酯丙烯酸酯含量40%,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含量2%,二缩三丙二醇丙烯酸酯含量2%,1,6-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含量2%;引发剂184和tpo(819)的混合物含量1%;流平剂(byk-3535)的含量1%。

实施例4

不同于实施例1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为5μm。

实施例5

不同于实施例1所述第二硬化层的厚度为10μm。

比较例1

不同于实施例1,所述第二硬化层(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4)固化后的收缩率为0.5%。

所述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4的组分为:聚氨酯丙烯酸酯含量60%,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含量2%,二缩三丙二醇丙烯酸酯含量2%,1,6-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含量2%;引发剂184和tpo(819)的混合物含量1%;流平剂(byk-3535)的含量1%

比较例2

不同于实施例1,所述第二硬化液(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5)固化后的收缩率为20%。

所述康得新内供型号kdx-dc015的组分为:聚氨酯丙烯酸酯含量10%,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含量5%,二缩三丙二醇丙烯酸酯含量5%,1,6-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含量8%;引发剂184和tpo(819)的混合物含量1%;流平剂(byk-3535)的含量1%

比较例3

不同于实施例1,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为15μm。

比较例4

不同于实施例1,所述第一硬化层1的折射率1.62和透明柔性基底2的折射率1.65。

比较例5

不同于实施例1,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为3μm

实施例1-5及比较例1-5测试结果见下表:

本发明选用的光学测试仪器为色度仪ndh2000n;外弯折测试为r5(半径为5μm)10万次,内弯折测试r3(半径为3μm)10万次;耐摩擦测试,耐磨仪1kg/2000次,反射率在可见光波长段380-780nm测试。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述者仅为用以解释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之限制,凡有在相同之发明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发明之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发明意图保护之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