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缆解背扣专用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6051发布日期:2018-11-07 20:32阅读:15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缆解背扣专用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缆布放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缆解背扣专用钳。



背景技术:

目前通信线路工程,主要是布放管道光缆和架空光缆。布放管道光缆和架空光缆过程中经常出现缆盘放缆速度和光缆布放速度不一致的情形,如缆盘放缆速度大于光缆布放速度,地面上的光缆就会有富余。光缆作为一种线材,在盘卷的过程中存在有应力;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打卷是一种必然现象,因而上述地面上富余的光缆不可避免会在地面上自动打卷。打卷现象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在施工中由于人力组织或者机具的缺陷,再加上前方拉拽光缆的惯性力,这些卷将会形成死弯,也就是行业内常说的“背扣”。

一旦光缆出现打背扣现象,会造成光缆结构严重扭曲,造成光缆传输性能下降,主要表现是测试图有明显的台阶现象,衰耗数据明显增加,指标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布放光缆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防止打背扣的发生,但是一旦出现的打背扣现象,至今还没有一种专用的打背扣处理工具。施工中一直延续简单而又粗暴的处理方式,例如:施工人员发现打背扣后,主要处理方式是在打背扣处直接截断增加接头,或者强力反方向折回,这些方式往往造成对光纤的二次伤害,甚至造成实事断纤的质量事故,给后续工作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随着光缆生产质量不断提高,打背扣现象其实并不是意味着内部的光纤折断。因此,一种光缆专用的打背扣处理工具需要被提出,来有效避免断缆质量事故的发生,工程中即使出现打背扣现象,也可以方便、安全的让光缆恢复传输性能。这样施工人员在作业时就可以放心地处理打背扣这个难题,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光缆解背扣专用钳,其通过在钳口段上开设弧形凹槽,并将两个弧形凹槽相对布设形成光缆解背扣结构,同时将钳口段的长度L设置为5.5cm~6.5cm,可以有效对光缆打背扣位置处进行恢复处理,可以避免因光缆打背扣而引起的断缆,从而可以方便、安全恢复光缆的传输性能,进而大幅提高工程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缆解背扣专用钳,包括两个相互枢接的钳体,所述钳体包括钳口段和钳柄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口段为立方体结构,所述钳口段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横截面为半椭圆形,两个弧形凹槽相对设置形成光缆解背扣结构;

所述钳口段的长度L为5.5cm~6.5cm,所述弧形凹槽的槽宽D为1.8cm~2.2cm,所述弧形凹槽的槽深h为0.2cm~0.3cm。

上述的一种光缆解背扣专用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槽的长度与所述钳口段的长度L相等。

上述的一种光缆解背扣专用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口段的宽度d为2.5cm~3.5cm。

上述的一种光缆解背扣专用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口段的厚度H为0.4cm~0.6cm。

上述的一种光缆解背扣专用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钳柄段上设置有防滑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简单有效,使用方便,可以避免因光缆打背扣而引起的断缆,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大幅提高工程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钳口段上开设弧形凹槽,并将两个弧形凹槽相对布设形成光缆解背扣结构,当光缆发生打背扣现象时,可将光缆打背扣位置处放置于弧形凹槽内,通过手握两个钳柄段使两个钳口段逐渐闭合,进而轻轻挤压光缆后,转动光缆再次挤压,修复光缆打背扣位置处的外形,使用方便。

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钳口段的长度L设置为5.5cm~6.5cm,可以保证光缆打背扣位置处全部放置在钳口段的内部,对打背扣的光缆进行修复,从而可以方便、安全的让光缆恢复传输性能。

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弧形凹槽的横截面设置为半椭圆形,且将其槽宽D设置为1.8cm~2.2cm,可以满足不同型号的光缆线径需求,例如架空光缆、管道光缆、直埋光缆,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钳口段上开设弧形凹槽,并将两个弧形凹槽相对布设形成光缆解背扣结构,同时将钳口段的长度L设置为5.5cm~6.5cm,可以有效对光缆打背扣位置处进行恢复处理,可以避免因光缆打背扣而引起的断缆,从而可以方便、安全恢复光缆的传输性能,进而大幅提高工程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钳体;1-1—钳柄段;1-2—钳口段;

1-3—弧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相互枢接的钳体1,所述钳体1包括钳口段1-2和钳柄段1-1,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口段1-2为立方体结构,所述钳口段1-2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弧形凹槽1-3,所述弧形凹槽1-3的横截面为半椭圆形,两个弧形凹槽1-3相对设置形成光缆解背扣结构;

所述钳口段1-2的长度L为5.5cm~6.5cm,所述弧形凹槽1-3的槽宽D为1.8cm~2.2cm,所述弧形凹槽1-3的槽深h为0.2cm~0.3cm。

实际使用时,通过在钳口段1-2上开设弧形凹槽1-3,并将两个弧形凹槽1-3相对布设形成所述光缆解背扣结构,当待布放光缆发生打背扣现象时,可将待布放光缆打背扣位置处放置于弧形凹槽1-3内,通过手握两个钳柄段1-1使两个钳口段1-2逐渐闭合,进而轻轻挤压所述待布放光缆后,转动所述待布放光缆并再次挤压,修复所述待布放光缆打背扣位置处的外形,使用方便。

通过将弧形凹槽1-3的横截面设置为半椭圆形,且将其最大宽度D设置为1.8cm~2.2cm,可以满足不同型号的光缆线径需求,例如架空光缆、管道光缆、直埋光缆,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所述弧形凹槽1-3的槽宽D优选的为2cm,所述弧形凹槽1-3的槽深h优选的为0.25cm。

实际使用时,所述钳口段1-2的长度L优选的为6cm,可以保证所述待布放光缆打背扣位置处全部放置在钳口段1-2的内部,对所述待布放光缆打背扣位置处进行修复,从而可以方便、安全的让光缆恢复传输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凹槽1-3的长度与所述钳口段1-2的长度L相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钳口段1-2的宽度d为2.5cm~3.5cm。

实际使用时,所述钳口段1-2的宽度d优选的为3cm。

本实施例中,所述钳口段1-2的厚度H为0.4cm~0.6cm。

实际使用时,为了使用方便,并在确保使用强度的条件下减轻该结构的重量,所述钳口段1-2的厚度H优选的为0.5cm。

本实施例中,所述钳柄段1-1上设置有防滑套。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当施工人员发现待布放光缆出现打背扣现象时,通过光纤测试用光时域反射仪对所述待布放光缆内部光纤进行测试后,通过所述光时域反射仪显示器上的图像可以明显看到台阶现象,台阶衰减在4dB以内,说明所述待布放光缆的内部光纤没有折断,施工测试人员直接把所述待布放光缆打背扣位置处放置在弧形凹槽1-3内,通过手握钳柄段1-1使钳口段1-2逐渐闭合形成所述解背扣结构,进而轻轻挤压所述待布放光缆后,转动所述待布放光缆并再次挤压,实现光缆背扣的解开,修复所述待布放光缆打背扣位置处的外形。经所述光时域反射仪测试,台阶消失,指标正常即可。在挤压光缆时开始动作要轻,慢慢用力,不可操之过急。

当经所述光时域反射仪测试后,所述待布放光缆打背扣位置处的台阶衰减大于4dB(这种情况发生概率低)时,所述待布放光缆内部光纤断纤的几率大幅增加,但也要用本实用新型先行处理,增加光缆修复的概率,力争避免断缆接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