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9873发布日期:2019-04-16 23:52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LED具有节能、环保、结构稳定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背光模组中。当LED使用于侧光式背光模组时,由于LED是类朗伯发光源,当导光板的入光侧宽度较窄时,光线会超出导光板的入光面宽度,从而会有一部分光从导光板上方漏出,没有进入到导光板中,这种现象称为漏光现象,会严重影响背光显示模组的主观效果。

而目前由于成本因素的限制,导光板越来越趋向薄型化,背光模组中大部分都已使用2mm宽的导光板,薄型的导光板在入光侧,会受到LED散出热量的影响,从而变形翘曲,很容易出现漏光现象。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与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具有避免LED在入光侧光线的漏出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背板、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其中,还包括设置在背板与导光板之间的散热条,所述散热条包括设置在背板上的背板散热部以及垂直于背板散热部且遮挡于导光板外侧的侧散热部;所述侧散热部上设置有LED灯条,所述LED灯条与导光板之间设置有全反射镜片。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其中,所述LED灯条包括设置在侧散热部内侧的PCB板以及设置在PCB板上且朝向背板发光的LED灯,所述全反射镜片的入光面与LED灯的发光面相对设置。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其中,所述全反射镜片的折射率大于空气且具有使得入射光线经全反射转换成为水平射入导光板的曲率。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其中,所述LED灯垂直于PCB板设置且发光面宽度小于全反射镜片的入光面。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其中,所述全反射镜片与PCB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平整的连接端面,且通过连接端面粘接于PCB板。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其中,所述LED灯条通过导热胶或紧固件固定设置于散热条上,所述LED灯与PCB板通过焊盘电气连接。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其中,所述PCB板与导光板之间还设置有具有反射率的塑胶框,所述塑胶框罩设于LED灯条外侧,所述塑胶框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PCB板,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导光板。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设置有台阶结构,所述塑胶框与导光板的连接处设置有与台阶结构适配的卡槽;所述塑胶框通过卡扣或胶水连接于PCB板。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其中,所述背板与导光板之间设置有底面反射片,所述底面反射片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侧相对设置。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其中,所述光学膜片的外侧设置有液晶面板,以及用于装配液晶面板的中框和前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LED灯条和导光板入光的光路,分别改变LED灯条和导光板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光线传播的路径,达到避免LED在入光侧光线的漏出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光路传播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全反射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背板;12、底面反射片;13、导光板;131、台阶结构;14、光学膜片;15、液晶面板;16、中框;17、前框;2、散热条;21、背板散热部;22、侧散热部;3、LED灯条;31、LED灯;32、PCB板;4、全反射镜片;41、连接端面;42、反射面;43、入光面;44、出光面;5、塑胶框;5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防漏光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背板11、底面反射片12、导光板13以及光学膜片14,还包括设置在背板11与导光板13之间的散热条2,所述散热条2具体设置在背板11与底面反射片12之间,所述散热条2优选为散热铝条,其包括设置在背板11上的背板散热部21以及垂直于背板散热部21的侧散热部22,侧散热部22遮挡于导光板13的外侧面。所述侧散热部22上设置有LED灯条3,所述LED灯条3与导光板13之间设置有全反射镜片4。

所述底面反射片12设置在背板11与导光板13之间,所述底面反射片12的出光面与导光板13的入光侧相对设置。所述光学膜片14的外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5,以及用于装配液晶面板15的中框16和前框17。

所述LED灯条3包括设置在侧散热部22内侧的PCB板32以及设置在PCB板32上且朝向背板11发光的LED灯31,所述全反射镜片4的入光面与LED灯31的发光面相对设置。具体的,所述LED灯31为单面发光的白光LED灯,其通过焊盘表贴在PCB板32上,其发光面朝向背板11,且与全反射镜片4入光面相对设置。

具体的,所述LED灯31垂直于PCB板32设置,所述的LED灯31与PCB板32通过焊盘进行电气连接,形成LED灯条3,LED灯条通过导热胶带或者螺钉锁附在散热条上。

所述全反射镜片4的结构为具有一全反射面的镜片,其镜片材质为光学级塑料PMMA/PC或者光学玻璃,其折射率大于空气,同时反射面具有一定的曲率,可以将上方入射光线方向全反射转换为水平出射方向,从而水平入射进入导光板,其底部通过胶水固定在PCB上与LED进行对位。

具体的,如图3所示,全反射镜片4通过注塑成型,包括一个反射面42,一个入光面43和一个出光面44,其反射面具有使得入射光线经全反射转换成为水平射入导光板13的曲率。

所述LED灯31的具体规格可以为4014/3020/7020/7016等封装规格,其发光面宽度小于全反射镜片4的入光面。全反射镜片4入光面与LED发光面平行,出光面与导光板13入光面平行。

所述PCB板32与导光板13之间还设置有具有反射率的塑胶框5,所述塑胶框5罩设于LED灯条3外侧,所述塑胶框5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PCB板32,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导光板13。具体的,所述塑胶框5为白色塑胶框5,其材质为PCT/EMC等耐热同时具有反射率的材质,且通过胶水或卡扣固定在PCB上。

所述导光板13的入光侧设置有台阶结构131,所述塑胶框5与导光板13的连接处设置有与台阶结构131适配的卡槽51;所述塑胶框5通过卡扣或胶水连接于PCB板32。具体的,所述导光板13材质为PMMA/MS/PC/玻璃,其入光侧具有台阶结构131,通过台阶结构131与白色塑胶框5进行结构配合。

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LED灯条3和导光板13入光的光路,分别改变LED灯条3和导光板13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光线传播的路径,达到避免LED在入光侧光线的漏出问题。

防止漏光原理请参考图2,其中,LED灯31发光面朝向背板11设置,这样绝大多数光线进入全反射镜片中会被全反射进入水平方向,从而光线从塑胶框5下方进入导光板13中,其过程中由于LED发光为朗伯光源所以镜片的反射面具有一定的曲率,另外由于LED发光朝向背板11设置所以不会存在光线溢出的情况,同时塑胶框5与导光板13进行结构配合,使得剩余的杂散光线也没办法从上方出射出去。因此,可以有效的改善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漏光现象。

请参考图1对本实用新型中入光结构的组装过程进行说明:

将LED灯31标贴在PCB板32上,同时将塑胶框5和全反射镜片4通过双面胶固定在PCB上,形成完整的LED灯条3。对于导光板13前期热压成型时制作出台阶结构131,或者热压成矩形,后期使用刀具进行裁切成型。将LED灯条3通过导热胶,或者螺钉固定在散热条2上,将粘贴好LED灯条3的散热条2通过螺丝与背板11进行锁附。依次在背板11上放置底面反射片12、导光板13和光学膜片14。其中导光板13入光侧和反射镜片出光面相对。然后卡上中框16,放置液晶面板15,最终用螺钉锁附前框17即可。

综上,相比较于传统的入光方式(LED出光面直接对位导光板入光面),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全反射镜片改变LED的光路,结构上使LED发光面朝向背板,LED灯发出的光线入射进入全反射镜片中后被反射到镜片的出光面,出光面与导光板在白色塑胶框下方对应。由于LED灯本身为朗伯发光,通过全反射透镜后被准直,然后再入射到导光板中。这种结构的优势是,LED灯不用直接对位导光板,所以不存在对位产生的漏光,同时LED光经过全反射镜片后光路被改变,不直接出射,由全反射镜片入射导光板。

在结构上,使导光板和白色塑胶框进行结构配合,导光板入光侧部分上设置有台阶结构,其台阶结构具有矩形缺口,白色胶框卡入该缺口中,这样就避免了LED的光线从中框间隙漏出的情况,从而避免了背光模组漏光现象。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