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具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5204发布日期:2019-06-19 02:21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具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工具显微镜。



背景技术:

工具显微镜主要用于工业测量方面,除了用于测量待测物的高度及宽度外,还可用于一些特殊产品的质量检测,如电路板缺陷、焊点检测,印刷检测,线路布线情况检测,还可用于观察珠宝外表面切线、棱边角等情况。工具显微镜主要分为:小型工具显微镜、大型工具显微镜、万能工具显微镜和重型万能工具显微镜等4种类型。它们都有工具显微镜的基本特点,除了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有所区别外,其它如工作台的承载能力、附件种类和仪器精度等也有所不同。

对于小型工具显微镜,由于受到仪器本身体积大小的影响,显微镜的视场大小、视场亮度、成像清晰度等受到限制,所以,有必要对小型工具显微镜结构及各元件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视场大、自带照明系统、视场亮度高、成像清晰度高的工具显微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工具显微镜,包括镜筒、目镜系统、物镜系统和底座,所述目镜系统和物镜系统分别设于所述镜筒两端,所述底座设于镜筒靠物镜系统一端的外侧;

所述镜筒外壁设有铜套,所述铜套通过螺钉固定在镜筒表面,所述铜套外壁上部设有手轮,所述铜套外壁下部设有壳体,所述手轮上端面设有环形刻度,旋转所述手轮可带动所述壳体在所述镜筒外表面上下移动;

所述底座内设有可充电电池、装有LED灯珠的LED灯盘、为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和/或所述LED灯盘供电的电路板;所述底座的侧面设有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USB插口和用于控制所述LED灯盘的开关。

上述技术方案中,分划板可以用来测量被观察对象的大小;镜筒外侧设置铜套,对镜筒起保护作用,同时可以避免手轮和壳体直接设于镜筒表面;壳体,起保护作用,便于手持;手轮上端面有环形刻度,最小刻度值一格是1mm,一圈是10cm,通过旋转手轮带动壳体在镜筒外表面上下移动,通过读取环形刻度数值,从而实现测量物体高度或者是间距;电路板可同时给可充电电池和LED灯盘供电,电路板未供电时,可充电电池为LED灯盘供电,避免因电量不足,LED灯光变暗而导致显微镜视场变暗,整个电气部分通过外部充电可实现可持续利用,避免重复更换电池早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

对分划板与目镜透镜组和物镜透镜组之间的中心间距进行优化,改善光线在镜筒内的传播路径,增大显微镜视场,增强显微镜视场亮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分划板为可拆卸安装,各分划板精度值与所述物镜系统放大倍数相匹配,匹配关系如下:

2×,物镜—0.1mm/0.005″,分划板;

4×,物镜—0.05mm/0.002″,分划板;

6×,物镜—0.02mm/0.001″,分划板;

10×,物镜—0.01mm/0.0005″,分划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具显微镜,目镜系统放大倍数固定,最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物镜系统,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测量的精度也随之增加,所以物镜倍数越高,对应的分划板精度值也越小。

优选地,所述目镜系统放大倍数为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目镜系统由第一目镜框、第二目镜框、目镜透镜组、滚花筒、眼罩、目镜隔圈和分划板系统组成,所述目镜透镜组设于所述第一目镜框内,所述滚花筒设于所述第一目镜框外,所述眼罩设于所述第一目镜框靠近人眼睛的一端,所述第二目镜框设于所述第一目镜框远离人眼睛的一端,所述第二目镜框与所述第一目镜框卡接,所述目镜隔圈设于所述目镜透镜组之间和/或目镜透镜组与第二目镜框之间;所述分划板系统包括分划板、分划板框和分划板座,所述分划板框设于所述分划板周围,用于固定所述分划板,所述分划板座设于所述分划板下表面,用于托住所述分划板;所述分划板系统通过接筒与所述第一目镜框和第二目镜框相连。

优选地,所述目镜透镜组包括两组双胶合透镜组,所述两组双胶合透镜组之间的中心间距为1.2mm。

优选地,所述分划板与所述目镜透镜组之间的中心间距为12.4mm。

所述目镜透镜组包括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和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均由双凸透镜和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双凸透镜的两个凸面和所述凹凸透镜的凹面半径相同,所述双凸透镜的一个凸面与所述凹凸透镜的凹面互相胶合,所述双凸透镜的另一个凸面与所述凹凸透镜的凸面镀有增透膜;所述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的凹凸透镜设于远离所述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的一侧,所述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的凹凸透镜设于远离所述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的一侧。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和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互相配合,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光路系统,使通过目镜系统的光线更多且更集中,明显扩大了目镜成像的视场;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和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两个表面镀有的增透膜,可以增加透镜的光通量,减小透镜材料本身对光线的吸收,提高物镜系统视场亮度。

所述目镜系统与所述镜筒通过连接时,所述目镜系统的接筒插入所述镜筒内,所述目镜系统的滚花筒位于所述镜筒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物镜系统包括物镜座、物镜框、物镜隔圈、物镜光栏和物镜透镜组;所述物镜座设于所述物镜框外壁,用于将所述物镜系统安装在所述镜筒上;所述物镜透镜组设于所述物镜框内;所述物镜隔圈设于所述物镜透镜组之间的物镜框内壁上,用于固定所述物镜透镜组;所述物镜光栏设于所述物镜框远离被观察物的一端,用于阻拦多余的光线进入物镜系统。

优选地,所述物镜系统中,物镜透镜组的数量为2~4组。

所述物镜系统的放大倍数分别为2×、4×、6×和10×。

2×物镜系统,物镜透镜组包括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和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所述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设于所述物镜框内靠近所述物镜光栏的一端,并与所述物镜光栏相接触;所述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和所述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均由一块双凸透镜和一块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的凹凸透镜侧与所述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的凹凸透镜侧相邻。所述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与所述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之间的中心间距为0.7mm。

4×物镜系统,物镜透镜组包括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双凸单透镜和管镜,所述管镜设于所述物镜框内靠近所述物镜光栏的一端,并与所述物镜光栏相接触,所述双凸单透镜设于所述物镜框内另一端,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设于所述管镜和双凸单透镜之间;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由一块双凸透镜和一块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的双凸透镜侧与所述管镜相邻,凹凸透镜侧与所述双凸单透镜相邻。所述管镜与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之间的中心间距为15.7mm,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与所述双凸单透镜之间的中心间距为0.2±0.01mm。

6×物镜系统,物镜透镜组包括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和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设于所述物镜框内靠近所述物镜光栏的一端,所述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设于所述物镜框内另一端;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和所述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均由一块双凸透镜和一块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的双凸透镜侧与所述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的双凸透镜侧相邻。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与所述物镜光栏之间的中心间距为8.2mm,所述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与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之间的中心间距为5.3mm。

10×物镜系统,物镜透镜组包括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月牙胶合透镜、月牙单透镜,所述月牙单透镜设于所述物镜框内靠近所述物镜光栏的一端,并与所述物镜光栏相接触,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设于所述物镜框内另一端,所述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设于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和所述月牙胶合透镜之间,所述月牙胶合透镜设于所述第七双物镜胶合透镜和所述月牙单透镜之间;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和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均由一块双凸透镜和一块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月牙胶合透镜由两块凹凸透镜胶合而成,所述月牙单透镜为一个凹凸透镜;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和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的凹凸透镜侧相邻,所述月牙胶合透镜的凹面与所述月牙单透镜相邻。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与所述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的中心间距为0.9mm,所述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与所述月牙胶合透镜的中心间距为3.4mm,所述月牙胶合透镜与所述月牙单透镜的中心间距为3.7mm。

物镜系统,通过物镜透镜组数量、安装位置、安装距离的互相配合,改善了物镜的光路系统,使物镜系统成像质量更高,从而显微镜成像质量也更高,成像更加清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底座的端部还设有用于支撑整个工具显微镜的支撑罩,所述支撑罩是圆筒状的,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下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LED灯盘呈环状,设置于所述物镜镜头周围。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自带可持续利用的照明系统,增强了视场亮度,且可持续利用,避免频繁更换电池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

2、本实用新型对光路系统的进行优化,使显微镜的视场更大、亮度更高、成像清晰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工具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目镜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2×物镜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4×物镜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6×物镜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10×物镜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微镜电气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微镜电气部分电路图。

图中标记:1-镜筒,2-目镜系统,3-物镜系统,4-底座,5-支撑罩,11-铜套,12-螺钉,13-手轮,14-壳体,21-第一目镜框,22-滚花筒,23-目镜隔圈,24-眼罩,25-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6-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7-第二目镜框,28-分划板,29-分划板框,210-分划板座,211-接筒,301-物镜座,302-物镜框,303-物镜隔圈,304-物镜光栏,305-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6-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7-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8-双凸单透镜,309-管镜,310-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1-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2-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3-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4-月牙胶合透镜,315-月牙单透镜,41-可充电电池,42-电路板,43-LED灯盘,44-USB插口,45-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工具显微镜,包括镜筒1、目镜系统2、物镜系统3和底座4,所述目镜系统2和物镜系统3分别设于所述镜筒1两端;

所述镜筒1外壁设有铜套11,所述铜套11通过螺钉12固定在镜筒1表面,所述铜套11外壁上部设有手轮13,所述铜套11外壁下部设有壳体14,所述手轮13上端面设有环形刻度,旋转所述手轮13可带动所述壳体14在所述镜筒1外表面上下移动;

所述底座4内设有可充电电池41、装有LED灯珠的LED灯盘43、为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和/或所述LED灯盘供电的电路板42;所述底座4的侧面设有与所述电路板42连接的USB插口44和用于控制所述LED灯盘43的开关45。

电气部分连接关系如图7所示,电气部分电路图如图8所示。电气部分由电路板、可充电电池及LED灯盘组成,电路板给可充电电池及LED灯盘供电。可充电电池可以一边充电一边放电,当外部未接供电输入时,接通开关,可充电电池负责给LED灯盘供电。电路板上包含了精确充电管理电路及电池过充过放保护电路,充电管理电路采用恒定电流/电压线性充电器,可以适合USB电源和适配器电源工作,可达高精度正负1.5%的4.2V预设充电电压及自动再充,并能够防止倒充,电池过充过放保护电路,具有过充、过流及短路保护功能。

上述技术方案中,分划板11可以用来测量被观察对象的大小;镜筒1外侧设置铜套11,对镜筒1起保护作用,同时可以避免手轮13和壳体14直接设于镜筒1表面;壳体14,起保护作用,便于手持;手轮13上端面有环形刻度,最小刻度值一格是1mm,一圈是10cm,通过旋转手轮13带动壳体14在镜筒1外表面上下移动,通过读取环形刻度数值,从而实现测量物体高度或者是间距;电路板42可同时给可充电电池41和LED灯盘43供电,电路板42未供电时,可充电电池41为LED灯盘43供电,避免因电量不足,LED灯光变暗而导致显微镜视场变暗,整个电气部分通过外部充电可实现可持续利用,避免重复更换电池早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

对分划板11与目镜透镜组和物镜透镜组之间的中心间距进行优化,改善光线在镜筒1内的传播路径,增大显微镜视场,增强显微镜视场亮度。

所述分划板11为可拆卸安装,各分划板11精度值与所述物镜系统3放大倍数相匹配,匹配关系如下:

2×,物镜—0.1mm/0.005″,分划板;

4×,物镜—0.05mm/0.002″,分划板;

6×,物镜—0.02mm/0.001″,分划板;

10×,物镜—0.01mm/0.0005″,分划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具显微镜,目镜系统2放大倍数固定,最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物镜系统3,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测量的精度也随之增加,所以物镜系统3倍数越高,对应的分划板11精度值也越小。

如图2所示,所述目镜系统2由第一目镜框21、第二目镜框27、目镜透镜组、滚花筒22、眼罩24、目镜隔圈23和分划板系统组成,所述目镜透镜组设于所述第一目镜框21内,所述滚花筒22设于所述第一目镜框外,所述眼罩24设于所述第一目镜框21靠近人眼睛的一端,所述第二目镜框27设于所述第一目镜框21远离人眼睛的一端,所述第二目镜框27与所述第一目镜框21卡接,所述目镜隔圈23设于所述目镜透镜组之间和/或目镜透镜组与第二目镜框27之间;所述分划板系统包括分划板28、分划板框29和分划板座210,所述分划板框29设于所述分划板28周围,用于固定所述分划板28,所述分划板座210设于所述分划板28下表面,用于托住所述分划板28;所述分划板系统通过接筒211与所述第一目镜框21和第二目镜框27相连,所述分划板28可用于测量被观察物的大小尺寸。所述接筒211呈筒状,套设于所述分划板系统、第一目镜框21和第二目镜框27周围,起固定连接作用。

所述目镜透镜组包括两组双胶合透镜组,所述两组双胶合透镜组之间的中心间距为1.2mm。

所述分划板28与所述目镜透镜组之间的中心间距为12.4mm。

所述目镜透镜组包括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5和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6,均由双凸透镜和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双凸透镜的两个凸面和所述凹凸透镜的凹面半径相同,所述双凸透镜的一个凸面与所述凹凸透镜的凹面互相胶合,所述双凸透镜的另一个凸面与所述凹凸透镜的凸面镀有增透膜;所述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5的凹凸透镜设于远离所述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6的一侧,所述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6的凹凸透镜设于远离所述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5的一侧。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5和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6互相配合,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光路系统,使通过目镜系统的光线更多且更集中,明显扩大了目镜成像的视场;第一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5和第二目镜双胶合透镜组26两个表面镀有的增透膜也能提高目镜系统的光线透过率,增加成像亮度。

所述物镜系统3包括物镜座301、物镜框302、物镜隔圈303、物镜光栏304和物镜透镜组;所述物镜座301设于所述物镜框302外壁,用于将所述物镜系统3安装在所述镜筒1上;所述物镜透镜组设于所述物镜框302内;所述物镜隔圈303设于所述物镜透镜组之间的物镜框302内壁上,用于固定所述物镜透镜组;所述物镜光栏304设于所述物镜框302远离被观察物的一端,用于阻拦多余的光线进入物镜系统3。

优所述物镜系统中,物镜透镜组的数量为2~4组。

所述物镜系统的放大倍数分别为2×、4×、6×和10×。

2×物镜系统,如图3所示,物镜透镜组包括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5和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6,所述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5设于所述物镜框302内靠近所述物镜光栏304的一端,并与所述物镜光栏304相接触;所述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5和所述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6均由一块双凸透镜和一块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5的凹凸透镜侧与所述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6的凹凸透镜侧相邻。所述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6与所述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5之间的中心间距为0.7mm。

所述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5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正透镜为双凸透镜,直径材料H-K9L,半径R1:47.892mm、R2:17.99mm±1.25μm,中心厚度d=2±0.1mm,边缘厚度t=1.2mm,偏心C≤0.02,表面光洁度B=II级,倒角:0.5x45°;负透镜为凹凸透镜,直径材料ZF1,凸面半径R1:42.07mm±1.25μm,凹面半径R2:17.99mm,中心厚度d=2±0.1mm,边缘厚度t=2.3mm,偏心C≤0.02,表面光洁度B=II级,倒角:0.5x45°。正透镜的一个凸面与负透镜的凹面半径相等,该凸面与该凹面通过光敏胶胶合,胶层无杂质、气泡等缺陷,组合焦距f′=53.543±3mm,组合偏心C≤0.02。第二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6与第一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5完全一致。

4×物镜系统,如图4所示,物镜透镜组包括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7、双凸单透镜308和管镜309,所述管镜309设于所述物镜框302内靠近所述物镜光栏304的一端,并与所述物镜光栏304相接触,所述双凸单透镜308设于所述物镜框302内另一端,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7设于所述管镜309和双凸单透镜308之间;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7由一块双凸透镜和一块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7的双凸透镜侧与所述管镜309相邻,凹凸透镜侧与所述双凸单透镜308相邻。所述管镜309与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7之间的中心间距为15.7mm,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7与所述双凸单透镜308之间的中心间距为0.2±0.01mm。

所述第三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07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正透镜为双凸透镜,直径Φ11-0.5-0.1mm,材料H-K9L,半径R1:20.8mm±1.25μm、R2:12.023mm±1.25μm,中心厚度d=3.5±0.1mm,边缘厚度t=1.4mm,偏心C≤0.02,表面光洁度B=IV级,倒角:0.5x45°;负透镜为凹凸透镜,直径材料ZF2,凸面半径R1:88.51mm±1.25μm,凹面半径R2:12.023mm±1.25μm,中心厚度d=1.5±0.1mm,边缘厚度t=2.7mm,偏心C≤0.02,表面光洁度B=IV级,倒角:0.5x45°。正透镜的一个凸面与负透镜的凹面半径相等,该凸面与该凹面通过光敏胶胶合,胶层无杂质、气泡等缺陷,组合焦距f′=51.438±3mm,组合偏心C≤0.02。

所述双凸单透镜308为双凸透镜,直径材料H-K9L,半径R1:22.45mm、R2:82.04mm,中心厚度d=2±0.1mm,边缘厚度t=1.1mm,偏心C≤0.02,表面光洁度B=IV级,倒角:0.5x45°,焦距f′=14.31±3mm。

所述管镜309为双凸透镜,直径材料H-K9L,半径R1:44.06mm±1.25μm、R2:∞,中心厚度d=2.5±0.1mm,边缘厚度t=2.2mm,偏心C≤0.02,表面光洁度B=IV级,倒角:0.5x45°,焦距f′=85.34±3mm。

6×物镜系统,如图5所示,物镜透镜组包括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0和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1,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0设于所述物镜框302内靠近所述物镜光栏304的一端,所述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1设于所述物镜框302内另一端;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0和所述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1均由一块双凸透镜和一块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0的双凸透镜侧与所述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1的双凸透镜侧相邻。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0与所述物镜光栏304之间的中心间距为8.2mm,所述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1与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0之间的中心间距为5.3mm。

所述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0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正透镜为双凸透镜,直径mm,材料H-K9L,半径R1:17.061mm±1.25μm、R2:8.087mm±1.25μm,中心厚度d=4.5±0.1mm,边缘厚度t=2.96mm,偏心C≤0.03,表面光洁度B=II级,倒角:0.5x45°;负透镜为凹凸透镜,直径材料ZF1,凸面半径R1:20mm±1.25μm,凹面半径R2:8.087mm±1.25μm,中心厚度d=1.8±0.1mm,边缘厚度t=2.5mm,偏心C≤0.03,表面光洁度B=II级,倒角:0.5x45°。正透镜的一个凸面与负透镜的凹面半径相等,该凸面与该凹面通过光敏胶胶合,胶层无杂质、气泡等缺陷,组合偏心C≤0.03,组合焦距f′=22.515±3mm。第五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1与第四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0完全一致。

10×物镜系统,如图6所示,物镜透镜组包括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2、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3、月牙胶合透镜314、月牙单透镜315,所述月牙单透镜315设于所述物镜框302内靠近所述物镜光栏304的一端,并与所述物镜光栏304相接触,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2设于所述物镜框302内另一端,所述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3设于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2和所述月牙胶合透镜314之间,所述月牙胶合透镜314设于所述第七双物镜胶合透镜313和所述月牙单透镜315之间;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2和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3均由一块双凸透镜和一块凹凸透镜通过光敏胶胶合而成,所述月牙胶合透镜314由两块凹凸透镜胶合而成,所述月牙单透镜314为一个凹凸透镜;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2和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3的凹凸透镜侧相邻,所述月牙胶合透镜314的凹面与所述月牙单透镜315相邻。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2与所述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3的中心间距为0.9mm,所述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3与所述月牙胶合透镜314的中心间距为3.4mm,所述月牙胶合透镜314与所述月牙单透镜315的中心间距为3.7mm。

所述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2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正透镜为双凸透镜,直径材料H-K9L,半径R1:17.061mm、R2:8.087mm,中心厚度d=4.5±0.1mm±1.25μm,边缘厚度t=2.96mm±1.25μm,偏心C≤0.03,表面光洁度B=II级,倒角:0.5x45°;负透镜为凹凸透镜,直径材料ZF1,凸面半径R1:20mm±1.25μm,凹面半径R2:8.087mm±1.25μm,中心厚度d=1.8±0.1mm,边缘厚度t=2.5mm,偏心C≤0.03,表面光洁度B=II级,倒角:0.5x45°。正透镜的一个凸面与负透镜的凹面半径相等,该凸面与该凹面通过光敏胶胶合,胶层无杂质、气泡等缺陷,组合焦距f′=22.515±3mm,组合偏心C≤0.03。第七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3与第六物镜双胶合透镜组312完全一致。

所述月牙胶合透镜314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正透镜为凹凸透镜,直径材料H-K9L,凸面半径R1:67.3mm±1.25μm,凹面半径R2:6.125mm±1.25μm,中心厚度d=2.5±0.1mm,边缘厚度t=1.1mm,偏心C≤0.03,表面光洁度B=II级,倒角:0.5x45°;负透镜为凹凸透镜,直径材料ZF2,凹面半径R1:8.65mm±1.25μm,凸面半径R2:6.125mm±1.25μm,中心厚度d=1.5±0.1mm,边缘厚度t=2mm,偏心C≤0.03,表面光洁度B=II级,倒角:0.5x45°。正透镜的凹面与负透镜的凸面通过光敏胶胶合,胶层无杂质、气泡等缺陷,组合焦距f′=21.02±3mm,组合偏心C≤0.03。

所述月牙单透镜315为凹凸透镜,直径材料H-K9L,凸面半径R1:22.944mm±1.25μm:凹面半径R2:6.125mm±1.25μm,中心厚度d=1±0.1mm,边缘厚度t=1.3mm,偏心C≤0.03,表面光洁度B=II级,倒角:0.5x45°。

物镜系统,通过物镜透镜组数量、安装位置、安装距离的互相配合,改善了物镜的光路系统,使物镜系统成像质量更高,从而显微镜成像质量也更高,成像更加清晰。

所述底座4的端部还设有用于支撑整个工具显微镜的支撑罩5,所述支撑罩5是圆筒状的,连接在所述底座4的下端面。

所述LED灯盘43呈环状,设置于所述物镜镜头周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